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卡位電動車產業 期待政府神助攻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國安監聽名單」,不輕信也別輕輕帶過
◆  聯合報黑白集/偉人陳吉仲看魚
◆  經濟日報社論/卡位電動車產業 期待政府神助攻




經濟日報社論/卡位電動車產業 期待政府神助攻


2021-02-28 00:4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路透


全球電動車產業正進入新一波躍起的浪潮。特斯拉的市值頻創新高,創辦人馬斯克擊敗多年來空頭的看衰;蘋果進軍電動車的計畫也逐漸揭露,相關被點名的業者股價均大漲回應;中國大陸廠商對電動車的投資更是積極。在電動車狂潮伊始,我政府與產業界必須提早布局、精確投放資源,才能趕在浪頭之前,而非隨波逐流。

這一波電動車熱潮的爆發始於特斯拉,特斯拉去年第4季股價不過400美元,今年初漲破800美元,雖然近期股價回落,但無疑已反映全球對電動車市場的期待。特斯拉股價大漲可從幾個面向來看,過去幾年特斯拉苦於出貨量的問題,空方部署了大量部位,但2019年底特斯拉上海廠啟用後,出貨量持續攀升,空方認輸回補進一步推升了特斯拉股價。

此波電動車商機的爆發有多重因素造成。在產業的外在大環境上,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重新返回巴黎氣候協定,代表抑制碳排放成為全球主流。在產業的內部環境上,包括車輛製造成本下滑、電池技術提升、充電環境營造等,讓消費者認為電動車已進入一個普羅消費的新階段,加上各國對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漸有共識,內外因素均讓電動車成為各業者不能忽視的新商機。

特斯拉在電動車的布局長達20年,但直到近三年才開始爆發,除了創新的技術外,關鍵是特斯拉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生態鏈,從研發、生產、銷售到售後服務,特斯拉均開創了不同於傳統汽車的生態系,特別是特斯拉擁有龐大的公路行駛大數據,在汽車邁向全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的下一階段時,特斯拉無疑擁有遠勝過其他競爭對手的資料量。

特斯拉創立之初在台灣展開研發與生產,這與台灣有完整的汽車、電子和工具機產業有關,即便特斯拉後來返回美國生產,但台灣已有多家產業成為特斯拉或電動車供應鏈的生產商。換言之,台灣在電動車產業供應鏈的布局已有近20年的資歷,在電動車進入新一輪普及浪潮時,我國的產業正加緊跟上,像是鴻海成立MIH聯盟,邀請裕隆等業者加入,凸顯我業者對代工與整車製造的雙重企圖心。

台灣業者在電動車市場已有多年布局,但政府的政策上相對保守,這一方面與政府的減少碳排政策進程不明,對燃油車退場的時間表立場反覆有關,另一方面相較於政府跨部會扶持半導體、綠能產業,政府在建立電動車產業環境、培育人才和法規環境上仍明顯不足,以致於台灣業者多數處於單打獨鬥,未能串連成為完整的電動車產業聚落。

台灣產業若要在電動車進入普及化前搶先卡位,政府、業者與學術界必須掌握三個關鍵。第一個是政府要訂出明確的電動車推動進程表,並將相關配套法規完備化,讓業者在擬定中長期計畫時有所依循。第二是要創造完善的電動車使用環境,取代現在依賴稅賦補助刺激電動車消費的模式,政府可參考美國政府的模式,在一定年限前將公部門用車全數改為電動車。第三個關鍵是儘速結合產學界的研發力量,讓我國在電動車關鍵零組件擁有一定比例的自主生產能力,同時培育出電動車高階技術的研發人才。

電動車產業花了20餘年練功,外界預測未來十年即將出現與燃油車商機的黃金交叉,台灣已擁有汽車、IT與工具機產業,不應只著眼於電動車代工商機,更應布局背後的儲能、自動駕駛、車聯網等生態圈,這部分除了靠業者自身的努力,政策的支持、法規的配套與人才的養成更需要產官學共同合作,才能讓電動車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











聯合報黑白集/偉人陳吉仲看魚


2021-02-28 02:5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國會報告大談陳吉仲(右)的奮鬥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閣揆國會報告又現奇景。蘇貞昌上回壓麥阻陳吉仲講話;這回專案報告與萊豬進口有關的養豬產業基金等案,卻大談陳吉仲家受口蹄疫打擊而「立志讓台灣豬農站起來」的奮鬥史,更令人嘆為觀止。

養豬基金規模一百卅億元,閣揆赴國會報告備詢,理應就事論事,清楚說明為何而編、如何妥善運用及監督管理。未料專案報告竟花相當篇幅去扯陳吉仲如何「逆流而上」的勵志故事,難怪被譏「陳吉仲版『蔣公看魚』」、「偉人陳吉仲成長故事」,甚至被酸「直接寫進國小課本就好了」。

陳吉仲因當年口蹄疫致家中負債,半工半讀靠獎學金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返國還得代父還債,成長經歷聽來很勵志;但陳吉仲在野反萊豬、當官挺萊豬的背叛農民行徑,與他的「立志」豈不矛盾?而拿口蹄疫故事為養豬基金背書,難道不覺突兀?

進口萊豬會衝擊養豬產業與豬農生計,否則何必編列百億基金來安撫補償和扶助?這是蔡政府一意孤行製造的「政治人禍」。意圖以口蹄疫舊事來淡化萊豬進口損害,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以人民納稅錢編養豬基金,更是「政策負債,全民來扛」。

陳吉仲「當年看著自己孩子的眼神,無語問蒼天」;如今全民誦讀偉人陳吉仲的看魚故事,沒有勵志的感動,只有無語問蒼天!









聯合報社論/「國安監聽名單」,不輕信也別輕輕帶過


2021-02-28 03: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國安局。圖/翻攝 Google Earth


近日有署名「台灣吹哨者」,自稱是國安局資深人員,寄發「違法國安監聽名單」,指控違法監聽黨政公職、各國駐台外交人員及媒體,國安局因而主動發布澄清稿,表示這是典型境外勢力藉由錯假資訊,對台進行「認知作戰作為」,企圖製造與我國理念相近國家、政府與國民、政黨間的對立衝突,並直指此資訊是從對岸傳來。國安局分析或有道理,但此事件對國安可能造成的傷害仍然值得重視。

首先,此一「國安監聽名單」早在二月初就已經廣為散布,而且寄發對象含括國內外知名媒體,政府機關如監察院、法務部廉政署,政黨機關如民進黨中央黨部,以及外國駐台機構;國安局追查後更指此資訊去年就已在港澳網路討論區發布。但如依國安局所言,是因為「近日接獲媒體檢舉」才查察此案,也就是網路散布的幾個月,甚至寄發媒體、黨政機關的半個多月時間,所有情治調查機關竟不聞不問,是一無所知?視而不見?或者輕忽大意?無論何者,都令人對國安單位的反應能力打上問號。

從名單內許多文字「簡轉繁」或「大陸用語」的情況看,文件從對岸傳回台灣的評估應為可信;但是否「從對岸傳回台灣」,就表示訊息一定為假?兩者邏輯其實並不相關。從名單內被監聽人、負責監聽單位、監聽電話、監聽時間都鉅細靡遺來看,客觀地說,名單仍有三種可能:一是全部為真,二是全部為假,第三則是真假交錯,可能是經過篩選後「選擇性散布」的訊息。

這三種情況,除非名單「全部為假」,否則無論名單全部或部分為真,都代表對岸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我方極機密的「國安監聽資訊」。而由於國安監聽是由國安局統整掌握,此即表示國安局或可能已遭滲透,而且層級可能不低。那麼,「公布國安監聽名單」事件,就只是冰山一角。

此事件凸顯的另一個問題,是名單裡被監聽者身分敏感。除外國駐台代表,還有許多政黨人士甚至國會議員。依照通訊監察保障法規定,若監聽對象是「境外勢力」,可不需要法院核發監聽票;如果是本國人,則最遲在監聽四十八小時後須取得法院監聽許可。如果「監聽反對黨領袖和國會議員」是真的,恐將撼動民主憲政根本;而對友邦駐台人員的監聽指控,更可能動搖我國對外關係。

因此,國安局固然撇清關係,呼籲國人不要輕信;但從國家安全或者刑事犯罪的角度觀之,國安局的說法雖然是重要參考,但為昭公信,仍應交由國安局以外的檢警調單位共同調查處理。

其實在所謂「監聽名單」裡,亦有指涉調查局、警政署是監聽者,換言之,名單是真是假、多少真多少假,調查局、警政署也應有一定輪廓。問題是,在國安局和黨政高層都將事件定位為「境外勢力的認知作戰作為」後,檢警調是否還辦得下去?如果檢警調查出結果,豈不是與國安高層定調相左?但若就此忽略不查,豈不是坐視國安體系裡可能的潛在威脅,持續對國家安全造成傷害?

從整個事件的發生到後續處理,都令人聯想到去年的「總統府密件外洩事件」。當時府院高層定調散布的是有政治動機的「變偽造文件」,其中許多訊息後來都證明為真,但刑事偵查部分卻不了了之。此次「國安監聽名單外洩」事件,固然不應輕信不疑,更不必未審先判,但只要其中有絲毫真實性,嚴重性都遠高過「總統府密件外洩事件」,不容輕忽,更不能只用「動機論」輕輕帶過。


【重磅快評】蘇貞昌又要組國家隊賣鳳梨 以為打職棒嗎?

◆  【重磅快評】蘇貞昌日理萬機 一時不察讓「偉人」尷尬
◆  【重磅快評】蘇貞昌又要組國家隊賣鳳梨 以為打職棒嗎?
 
◆  【即時短評】法官公信力低落 司法院沒責任嗎?
◆  【即時短評】撇開政治 兩岸農產貿易何時能春暖花開?
◆  【重磅快評】鳳梨銷陸卡關 蔡政府只剩情緒勒索這招?
◆  【即時短評】蘇震清姿態放低 以退為進謀未來政治路
◆  【重磅快評】千年藻礁的現代故事:背叛.說謊.馬維拉
◆  【重磅快評】游錫堃胡亂編歷史 漢帝、唐宗都自認中國
◆  【即時短評】「藍白合」變「藍白會」 反萊豬公投成合作伏筆?








【重磅快評】蘇貞昌又要組國家隊賣鳳梨 以為打職棒嗎?


2021-02-28 15:37  聯合報 /   主筆室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中午到屏東縣高樹鄉綠地合作社出席「政府相挺,農友放心」政府媒合企業認購國產鳳梨,信誓旦旦表示要成立農產品國家隊為農產品打開通路。記者劉星君/攝影


鳳梨銷陸禁令明天生效,上至正副總統、閣揆到農委會主委今天紛紛南下救鳳梨」,蘇貞昌說,蔡總統特指示成立農產品國家隊,不會讓農民吃虧。這一年多來,別說「XX國家隊」早已氾濫成災,光是農產品相關的國家隊,蔡政府迄今就不知道組成過幾隊,現在又要再來一次,讓人不僅想問:到底要成立幾次國家隊?前面的都陣亡了嗎?

大家可沒那麼健忘,蔡政府在民國 105 年(2016年)上台後半年就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台農發),當時執政要員可是一字排開,風光得很。農委會不僅在新聞稿表示,台農發公司協助台灣農業重新調整產銷供應鏈,改善供貨體系,建立完整的國內外銷售管道,並重整農產品進出口常軌運作機制。蔡總統更在臉書上寫下:「台農發就是台灣農業的『國家隊』,把台灣農產品芭樂、芒果、鳳梨、香蕉…,送到全世界貨架上。」

為了扶植台農發,蔡政府從資金募資、種植、物流、場地可說一路開綠燈,2.4億資金幾乎全來自具官方色彩的台農發,卻號稱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民營」公司,規避國會及社會的監督。結果牛皮很快就被戳破了,台農發成立後績效慘淡,包括民國 106 年(2017年)從越南進口大白菜失敗、民國 107 年(2018年)香蕉大跌時,農委會曾喊出由「國家隊」(台農發)外銷香蕉到中東120公噸,最後卻連50公噸都不到,後來都變成農業界的笑話。

台農發成立兩年就燒掉了1/3資本額,連民進黨立委都看不下去,要一手籌組台農發的農委會陳吉仲認賠殺出。不過,蘇貞昌口中偉人一般的陳吉仲非但沒打算結束台農發,去年6月台農發更換董座,把原本過去擔任紐西蘭奇異果行銷公司 Zespri 行銷暨業務總的董座陳郁然,換成陳吉仲自己的學生洪忠修

在台農發之後,民國 108 年(2019年)農委會又宣布要成立農產品外銷平台,又號稱要以國家隊的概念幫農民搶訂單,成效如何不得而知。直到這次鳳梨銷陸卡關後,外界赫然發現,不只鳳梨,包括釋迦、柳丁、葡萄柚、蓮霧等農產品,大陸都占總體外銷的九成以上。蔡總統說要把台灣水果賣到全世界的貨架上這句豪語,現在看來卻格外諷刺。

從蔡政府上任以來組建的農產品國家隊,最後都證明只有花了一堆納稅人的錢,養了一堆肥貓,最後什麼也沒有,全是大話、空話。現在碰上鳳梨銷陸禁令,蔡政府又說要成立農產品國家隊,隊伍之多,已經可以像職棒一樣組成農產品國家隊大聯盟












【重磅快評】蘇貞昌日理萬機 一時不察讓「偉人」尷尬


2021-02-28 18:30  聯合報 /   主筆室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到屏東縣挺鳳梨農,他表示政府要成立農產品國家隊來打開通路,當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就站他左邊第三位。記者劉星君/攝影


大陸禁我鳳梨,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南下屏東促銷鳳梨之際,高雄又傳出六龜蓮霧也暫停出貨;蘇貞昌手拿鳳梨,在全聯董座力挺下,發豪語說要組國家隊打開農產品通路,尷尬的是,被他譽為「偉人」的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就站在一側,他一手扶植的台灣農業國際開發公司(簡稱「台農發」)四年前就說是國家隊了,可是連連虧損、南向無成,如今蘇又說要成立國家隊,不知還有沒有陳吉仲的份兒?   

大陸以檢疫為由暫停我鳳梨進口,蔡政府立即上下動員賣鳳梨,還保證產地價格會維持在每公斤21元水準,農民看在眼裡難免一時感動,以為蔡政府真為農民生計在打拚,但其實是蔡政府方向錯誤、努力不夠,才使得我農產品依賴大陸日深而有今日局面,今天喊救鳳梨最大聲的蔡英文、賴清德及蘇貞昌等人應負最大責任。

但最可笑的莫過於說要組國家隊賣鳳梨的蘇貞昌,他可能是日理萬機而一時未察;早在四年前,陳吉仲即一手擘畫成立了台農發,那時就說是農產品國家隊,當時的行政院長正是今日大曬「鳳梨車車」的賴清德,賴、陳二人今天聽到蘇貞昌要組賣鳳梨國家隊,是否產生似曾相識之感?     

台農發的成立,其實與北農時代的韓國瑜不無關係,北農那時做得有聲有色,台農發成立之際,外界即有高層欲以台農發取代北農的說法;但韓國瑜離開北農後,台農發並未發揮預期功能,韓國瑜轉戰高雄後,韓市府賣農產品成績依然出色,台農發卻乏善可陳,甚至連年虧損,農委會卻對韓市府冷言冷語,陳吉仲還以台農發若是賺錢,大家也可能會說在賺農民的錢,拚命為台農發解圍。

也許是台農發表現太差了,使得蘇貞昌接下揆閣兩年來,絲毫未曾感覺有農產品國家隊的存在,今天才在屏東快嘴說出要組國家隊來賣鳳梨,讓一旁的「偉人」陳吉仲小小尷尬一番。     

台農發底做得好不好?前新北市長朱立倫提供另一觀察,朱指民進黨執政5年,聲稱要要走新南向分散市場,但事實是,去年台灣鳳梨約10%外銷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100倍;芒果約2%外銷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100倍;釋迦約20%外銷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200倍;蓮霧約8%外銷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600倍。

換句話說,台農發成立的目的原是要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高度依賴,避免受制於中國大陸,只是運作四年多,但台灣農漁產品對大陸市場依賴卻是有增無減,蘇貞昌此際又說要組國家隊,難謂不是給四年前的蔡政政府添難堪?   

蘇貞昌組國家隊的底氣或許來自零售龍頭全聯董座的力挺,只是全聯再大,一年也只能賣1萬噸鳳梨,但光是屏東的年產量就達14萬公噸,那要幾個全聯才能吃得下來?蔡政府只知嘴巴抗中,新南向又做不出成績,放不掉大陸市場,反而依賴日深,農民不僅看天吃飯,還要看兩岸氛圍吃飯,這樣的局勢下,幾個國家隊來賣農產品,結果都一樣,最後只是淪為政治及大內宣的工具而已。


名家縱論/研發創新打造台灣護國群山\星期透視/結合在野不宜捨近求遠

◆  名家縱論/研發創新打造台灣護國群山
◆  星期透視/結合在野不宜捨近求遠
◆  兩岸無對話 鳳梨農何辜
◆  大屋頂下/美國原色vs.中國特色 美國待拯救 台灣需自救
◆  畫中有話/人口紅利亮紅燈
◆  菜價崩跌…政府得給條生路
◆  深化環境民主 讓藻礁公投吧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研發創新打造台灣護國群山


2021-02-28 05:10  聯合報 /   馬大康(作者為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
台積電被譽為「護國神山」。(路透)


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的優異表現,讓同業完全看不到車尾燈,被譽為「護國神山」;而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喊出成立國家隊、打造護國群山目標,究竟台灣是否有從護國神山,邁向護國群山條件呢

從整體經濟環境觀察,在數位化及全球化趨勢下,各國都大量投入創新研發,藉以帶動經濟發展;尤其在中美關係緊張、疫情蔓延下,企業加強區域化布局與數位化創新的投資有增無減,就連傳統產業都積極轉型,科技創新儼然成為維繫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近年來台灣各產業持續加速研發創新的腳步,投入高附加價值的尖端科技產品或系統技術,成績有目共睹。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居全球第四大創新強國,僅次於德國、美國與瑞士另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民國 109 年(二○二○年)全球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台灣排名第十一名,較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上升兩名,在知識(Knowledge)面向的細部指標,「全國平均總研發人力蟬聯全球第二,「研發占總支出百分比排名升至第四,在在證明台灣在研發創新領域的競爭力,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特別是政府近年來積極打造台灣成為研發重鎮,不僅許多台商回流設立研發中心,也吸引不少跨國企業來台加碼投資或設立研發中心。例如 Google 一月宣布啟用位於板橋的新辦公室,打造美國地區以外首座、也是最大的硬體工程基地;為因應台灣半導體產業先進製程的需求,包括半導體微影大廠 ASML 及德國半導體材料大廠默克,也紛紛加碼投資南台灣,分別設立極紫外光EUV全球技術培訓中心擴大半導體沉積材料產能

隨著國內外企業相繼在台設置研發據點、強化技術交流合作,不僅提升台灣於跨國企業全球化布局的地位,也有利於建構台灣產業的研發聚落;展望未來台灣產業研發如要進一步深層化及前瞻化,仍須持續借助一些政策的推動,協助廠商解決面臨的關鍵問題,才有機會把台灣打造成高階研究、高端產品、先進製程及創新應用的全球高科技研發中心。

舉例來說,台灣人口已出現負成長,未來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面臨「人才赤字」隱憂,目前台灣也較缺跨領域、具國際思維的人才。有鑑於此,除了有賴產官學研各界持續努力培育人才、留才,台灣也須積極延攬國際人才,提出更多誘因,才能持續壯大台灣的人才庫。

過去廿年來,不管是全球產業典範或區域經濟發展,都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所幸台灣憑藉過去累積的製造整合實力,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環境、高水準的研發人員,在全球科技產業版圖仍占有一席之地。

放眼未來,台灣在5G、AI、物聯網、雲與端、智慧醫療、智慧工廠、綠能經濟、無接觸經濟等領域,都有很好的機會,若能持續匯集創新研發能量,深化產業價值,一定可以在全球化體系扮演關鍵角色;國發會所提出籌組新世代半導體國家隊、5G、離岸風電精準醫療國家隊,打造護國群山的願景,也將能逐漸實現!











星期透視/結合在野不宜捨近求遠


2021-02-28 05:07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右)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出席國民黨論壇,兩人座位相隔約兩公尺,連握手都有一段距離,象徵「藍白合作」的難度。記者曾學仁/攝影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邀請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出席,前者主辦的願景二○三○論壇,在政媒界掀起不小波瀾。有人認為這場論壇預示了「藍白合作」的可能性;有人則從決策過程批評,江邀請前未與黨內菁英充分溝通;更有人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江爭取連任的秀場。無論如何,這為國民黨創造不少網路聲量;但聲量增加有正也有負,藍白合作是否有利於國民黨再起,似乎還有斟酌空間。

政黨間合縱連橫,在民主國家並不少見;二戰後超過一甲子的民主運作,讓學者掌握充分的案例,可以為政黨分合條理出部分輪廓。

基本上,以社會、經濟議題區分的政黨,因為支持者存在高度重疊且較傾向現實利益,有較廣空間可以合作。至於以體制認同為區別政黨,合作的選擇便較為有限。因為體制認同常是涇渭分明,較少模糊與妥協空間,合作就算對彼此有利,政黨也會擔心認同錯亂而裹足。

政黨合作是否足夠形成國會多數,也是合作能否成局的重要考量。有時政黨為了取得國會優勢,體制認同的鴻溝也可以跨越。但學者分析,政黨其實不如想像中現實,在分合案例中多數政黨還是傾向堅守理念底線。至於合作如果還無法形成國會多數,則除了個別選區外,政黨一般不會與認同迥異政黨合作,因為這類合作常未見其利、卻已付出內部分裂的代價。

台灣的政黨體系明顯是以體制認同區分彼此,亦即以統獨分野決定政黨屬性,其他環保、能源、教育、性平等議題,均只扮演輔助性角色。有些政治人物或許觀察到民眾厭倦藍綠惡鬥,企圖搶占中間立場,希望能左右逢源。但法國政黨理論家杜瓦傑半世紀前便提醒,選民有各執一端的心理傾向,中庸之道只能存在於想像,難以構成穩定發展基礎。尤其,體制認同所分裂兩端,因具有零和競爭格局,中間政黨常只是各懷鬼胎的短暫結合。

在體制認同生態下,政黨尋求合作,便只能在各自認同的區塊中尋找盟友,避開跨越紅線風險。江啟臣期許國民黨扮演「在野黨領頭羊」未免失之天真,因為主張台獨的在野黨,如時代力量與基進黨,萬無可能回應。而參與論壇的民眾黨,在官網與黨章中看不到支持中華民國的態度,顯然有異於國民黨對體制的看法。民眾黨與執政黨雖有政策爭議,但事實上兩者的國家認同反而較接近,未來選舉與國民黨翻臉的風險不低。如此高風險的合作,恐不算明智。

體制認同上接近國民黨的,其實還有親民黨與新黨,兩黨目前雖然沒有國會席次,但與國民黨血濃於水應有更多合作空間。德國基民盟長期扶持理念接近小黨基社盟,與澳洲自由黨對國民黨的不離不棄,皆是國民黨可以參考的範例。

國民黨願與民眾黨蹭聲量,卻不屑向昔日同志遞橄欖枝,未免讓人費解。江主席能高調歡迎新黨創黨人趙少康回返,卻又坐視兩黨枯萎,只會讓人譏評高度不足。










大屋頂下/美國原色vs.中國特色 美國待拯救 台灣需自救


2021-02-28 04:57  聯合報 /   黃年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的起手式是「拯救美國計畫」。 法新社


川普口號是「使美國再度偉大」,但拜登上台後的起手式是「拯救美國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世人目睹的景象是美國不再偉大,需要拯救

今日世局的軸心在美中鬥爭,二者的消長成敗將決定歷史的走向。

經歷這場以貿易戰為核心的美中鬥爭與疫情考驗,美國自傷嚴重,中國自療迅速。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中共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時,並未料及美中交惡與疫情發生,但此次修憲卻顯然有利於中國因應內外情勢。反觀美國,一場大選撕裂了國家,隱患四伏,國已不國。

這一場「修昔底德式」的美中鬥爭,勝敗關鍵是決定在制度差異造成的利鈍。亦即,「中國體制」在現階段贏了,「美國體制」在現階段輸了。

法蘭西斯福山用「西方不一定是輸家」來表達「西方其實已經輸了」。他認為,美國是輸在自戀無知的小丑川普,而未必是輸在民主體制。但民主體制既然會出現川普這種人物及其狂熱支持者,還是不能不認輸。

世人必須承認並面對的是:這不是要在理念上否定民主體制,而是必須認知極權專政在現實上確實有「制度優勢」。

福山用資本主義、自由民主vs.社會主義、極權專政來演繹他的理論,但當前的現實,準確地說,卻是美國體制vs.中國體制」。因為,這場川普風潮並不能代表所有的「資本主義自由民主體制」,而只是反映了「美國體制」,例如與北歐不同;同樣,中共現行的體制,也不能狹義地稱為「社會主義極權專政體制」(例如與朝鮮不同),而應稱作「中國體制」,福山也認為無可複製。

民主有善,但也有弊專政有惡,但也有利。「美國體制」在全球化深化後漸漸不能支撐,但「中國體制」卻似愈來愈能駕馭全球化的深化。

在全球化深化以前,美國在型塑國內的經濟關係時,是以一人一票及工會、示威遊行等自由民主機制來調節,使得人民及工人能某種程度地影響政府及資本家。但是,全球化深化後,資本家出走,工廠沒了,所以工會沒用了;再者,國際經濟角力凌駕了國內經濟互動,而一人一票的國內民主制度不能決定外國因素。

因此,「使美國再次偉大」這樣的口號,潛台詞反映的就是美國人民希望加重政府的責任,也更依賴政府。簡略而不完整地說,川普表現的重點是要用國家的力量把崛起的中國壓下去拜登表現的重點則在加強國家在經濟再分配的責任。二人都在強調政府的角色,因此,川普被稱作法西斯主義,拜登則被指為共產主義。加強政府的角色是必趨之勢,但是「美國體制」辦得到嗎?

美國的未來,當然也繫於美中關係的發展。但美國的問題其實是在內部治理的失敗,不只在把中國壓下去,而是應當使美國自己健壯起來。

因為,中國未必壓得下去。當年美蘇鬥爭,雙方軍力已達「恐怖平衡」,最後是因蘇聯的政治鎮不住內部反側,經濟又遠遠不能滿足民生。因此一場「蘇東波骨牌」也推倒了蘇聯。蘇聯是輸在內部治理。

今日的中國在軍事上已與美國達成「恐怖平衡」,因此美國不能想像用軍事消滅中共。尤其,今日的中共,幾已形成「精算的極權專政」。對內,一方面增進民生利益,一方面鎮壓政治異議,有效地維持了安定超過異議治理績效對外,除了在國際生產鏈上維持世界工廠角色,尤其更以世界市場來交換國際政經利益

中共不是蘇聯中國的內部治理甚至勝過美國,反而造成了撕裂的美國被和平演變」。

關鍵的因素是,全球化深化後,主導世局的主要力量已非軍事,而在經濟。而「中國體制」在調度管治內外公私經濟因素上強大且靈活,但「美國體制」的經濟操作主腦是在華爾街,而未必在白宮。

例如,中共可以玩撒幣外交,美國則不斷在國際甩鍋中共可以精準扶貧,但美國的健保改革被稱作共產主義。美國不但基礎建設落後,洛杉磯遊民的帳篷在市區綿延數公里,隨地可見人糞,美國連治理貧民窟的能力都不如第三世界。

此一形勢將隨著 AI、機器人、自動化、無人工廠、網路世界的快速發展而愈形嚴峻。如今各國出現博士、碩士擔任外送員就是一個預言景象。當 AI 凌駕人類,使更多人不能參與經濟活動(失業),更多人不能自我實現(失去自尊),這時國家與政府在經濟再分配及階級再平衡的角色將更形重要。誰較能承當?是「美國體制」或「中國體制」?

其實,美國的問題尚不在「體制」,而更在深層的教育、文化及家庭因素。這個五月花號、獨立戰爭、西部開拓史及南北內戰薰陶的社會,其實一直流淌著個人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菁英主義及自由放任的血液。在此可稱它為美國原色」。現在卻撞上了也是菁英主義限制自由放任,且以御批欽定的政治達爾文主義取代社會達爾文主義,再以牧民思想取代民主運作中國特色」。當「美國原色」與「中國特色」對撞,看誰頭破血流?

這一階段「中國體制」與「美國體制」的對撞,暫可作以下不完整的歸納:

由於雙方在軍事上已達「恐怖平衡」,因此只能「鬥而不破」。所以,雙方的鬥爭將以經濟為主軸,而經濟鬥爭則相當程度地決定於政治當局對內外公私經濟資源的控制與操作能力。就此而言,美國政治當局對內外公私經濟的管治操控能力似乎不如中國。這就是文首所說制度差異造成的利鈍所致

更重要的是,日前《大屋頂下》指出,專政的強項是中心化與效率,民主的弱點在撕裂與無效率民主放大了個人,專政強大了國家這也是制度較量的結果,已清楚地呈現在今日的美國與中國

這樣的發展趨勢,對台灣的影響是:一、中國雖仍前路艱難,但中國崩潰論已愈來愈不可能。二、美國仍然相對強大,但已經壓不住中國。美國要拯救自己,因此對台灣的支持將愈來愈考慮成本對價,呈現戰略收縮,愈來愈趨保留。三、由於以上二端,法理台獨也就會變成絕無可能。四、台灣要自救,必須在尚有迴旋空間之時,站在中華民國上,設法爭取實現「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的「台灣方案」。












畫中有話/人口紅利亮紅燈


2021-02-28 04:56  聯合報 /   記者杜建重
記者杜建重/攝影


初春早晨,婦人獨坐公園舞台觀眾席,靜靜聆聽鳥兒悅耳的樂音。

內政部公布人口資料,去年登記結婚對數創十年新低由於觀念轉變,不婚不生族群愈來愈多;然而人口多寡關乎國力,政府若無法提出更多誘因,未來不僅人口紅利快速下沉,伴隨而來的社會衝擊,恐將反噬傳統人倫規範。











兩岸無對話 鳳梨農何辜


2021-02-28 05:06  聯合報 /   林享能/農委會前主委(台北市)
中國大陸三月起暫停台灣鳳梨輸入,鳳梨農擔心價格崩盤,損失將難以估計。記者劉學聖/攝影


大陸突然以自台進口鳳梨中發現介殼蟲為由,宣布下月暫停輸入。消息一出,蔡英文總統認為大陸在突襲,鳳梨果農聞訊頓感晴天霹靂。

以國際貿易規範言,在雙方尚存友好下,會友善溝通,會通知對方改善,加強兩地檢疫措施。但此次大陸未預警宣布,此與制裁澳大利亞產品措施如出一轍,對民進黨政府是一大警訊。

政府未先準備下遭此困境,雖然官方宣布三措施,其中轉銷他國如日本等市場,又談何容易?由於日本已對東協成員國農產品實施關稅減讓,我鳳梨銷日本優勢不存在,少量進口下要日商突然擴大進口,難在短時間內做到;如要外銷中東等地,又陷於鳳梨採收後,在十度冷藏下,最長儲運壽命期為十四到卅六天,不利於跨洋儲運外銷。

另加工處理,更如緣木求魚。民國八十三年時,筆者在農委會任內緊急處理鳳梨滯銷加工,當時提供經費補助,拜託食品加工廠協助加工,雖然工廠設備可承擔,老闆也願意,但要求農委會協助解決果皮廢棄物問題,筆者一時束手,廠方僅能少量加工。如今台灣無較大型水果製罐工廠,誰能解決此問題?

ECFA 簽訂後,十八種農漁產品以早收清單零關稅進入大陸市場;無奈民進黨反中意識受阻,如今因為抗中,兩岸官方已無對話協商,農民何辜?













菜價崩跌…政府得給條生路


2021-02-28 04:54  聯合報 /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菜土菜金,每次遇到葉菜價格低迷,就有菜農忍痛耕鋤。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年後菜價下挫,看著許多蔬菜被丟棄,讓身為農夫的我,相當不捨!

往年照著農民曆建議種菜,通常沒太多問題。然而,極端氣候導致十一月還熱得像夏天,冬季蔬菜種植每年都延遲,失去秋天這個過渡期,大家只能等待寒流。

去年十二月初,氣溫斷崖式下降,農友們把握機會、種好種滿。這時候有高麗菜吃是幸福的、有高麗菜可賣,真是賺到了,可媲美冬天漁民捕到黑金烏魚。種菜雖然得腳踏實地、日日耕耘,其實也很像賭博,看到人家種高麗菜賺得荷包滿滿,大家也跟進。雖然政府一再示警,但是農民除了種植當季蔬菜之外,又能做什麼?

極端氣候讓農民種植時間變得短促,雖然政府有告誡,卻沒有為農民指引另一條生路;如果執政者只要負責示警就好,那未免也太簡單了!上位者應當要先知先覺,指引百姓更正、改道而行…,而不是在盡義務後,撇清責任。

今年菜價崩跌比往年更勝,可能和極端氣候增強,冬季縮短有關,大多人集中時程種植,連我也不例外。事實上,雖然去年冬天氣候偏冷,卻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雨量也偏少。搭火車到中南部時,看看窗外沿途盡是荒涼田地,休耕不知到幾時?

菜價既然會瘋狂下跌,當然也會直線上漲;菜跌苦了農民,菜漲苦了百姓。看看最近美國德州急凍,苦了三百六十萬居民,且讓油價起死回生,影響全球經濟。德州政府平日活在飽暖之中,面對極端酷寒顯得驚慌失措!極端氣候比疫情更可怕,這是最近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新書的重點,不知我們政府有沒有聽進耳朵?還是依然竊喜於股市長紅的歡悅?要知道,這一片紅通通的股市,乃是犧牲許多綠油油的農作換來的,但是那些賺飽飽的外資及台灣股東,又為苦於極端氣候的農民做了什麼?

眼看春雨稀稀落落,今年水情依然不樂觀,政府在發展高科技業之餘,是否也該為極端氣候做準備?不只是旱季清水庫淤泥而已。













深化環境民主 讓藻礁公投吧


2021-02-28 04:52  聯合報 /   潘翰聲/台灣樹人會常務理事(台北市)
波波漫畫


民間團體發起珍愛藻礁公投,近日升溫成藍綠之爭,如果三月十六日送件時能達到門檻而成案,八月廿八日公投日,就會和核四重啟公投同時投票,讓全民共同檢視全盤能源政策,深化公民社會的環境民主

國民黨攻擊民進黨,過去支持藻礁,中央和地方全面執政後卻破壞藻礁;民進黨也反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最初是國民黨提案開發,民進黨已做調整。從民眾角度看,這是兩大黨輪流執政結構,若選制不改,第三黨無法取得與選票相應的席次,「換位子換腦袋」鬧劇,就會反覆上演。

保護藻礁環保團體,守護環境的主體性始終如一,不論是哪個黨執政。民進黨側翼網軍卻企圖幫民進黨與環保團體斷捨離,難道靠民族主義就能永遠執政嗎?這絕非民主政黨永續經營的好策略。

另一方面,擁核派也不會放棄蹭聲量機會,像利用反燃煤空汙議題那樣,對於護藻礁團體冷言嘲諷,甚至說私下有密約。國民黨應該要深化能源和生態保育論述,並與極端化的言行切割,以避免民進黨和網軍指控,好不容易對環保伸出友誼的手,還要被認為別有所圖,效果大打折扣。

藻礁公投志工們充滿熱情,從去年十二月開始第二階段連署,在街頭湊到十五萬份連署書,獲得環保網紅、潛水和水上活動名人、意見領袖的表態支持。在農曆年後加速更讓執政的府院黨總動員因應。環保團體原本對各黨派並無定見,開了上百場記者會,未受主流媒體青睞,遇上突然暴紅的網路霸凌,歷經這場政治風暴的壓力測試,台灣的公民社會會更加強健。

如果藻礁和核四同時公投,表面上,民進黨兩者皆不同意,國民黨兩者皆同意,難逃藍綠對決的窠臼。但二○二○年政黨票分布,兩大黨各三分之一,投給各小黨占三分之一,其中民眾黨、時代力量、綠黨的支持者合計占兩成多,可能傾向對藻礁投同意票,但中間選民以自主獨立判斷自豪,不一定完全接受小黨主張。

現在關於藻礁討論的各個題目,當年因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的獨斷,無法在環評充分討論,未來只要公投成案,執政團隊就必須用理性和科學證據,來說服民眾,不能像之前環評,只靠少數官員鐵票。民進黨主導修法不綁大選,若擔憂政黨對立、偏激言論與人身攻擊無法有效溝通,就應該修法在公投程序,建立聽證等溝通平台。

既然環評體制已失靈崩潰,不論支不支持藻礁,都應該給七千六百年的藻礁一個公投機會。


朱宗慶/藝文民間力的擴散與發酵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藝文民間力的擴散與發酵
◆  王正方/為什麼要我的大頭照?
◆  盛治仁/「零規則」管理背後的配套
◆  蘇蘅/政院改組 折翼的NCC
◆  葉銀華/什麼是碳中和?從特斯拉的獲利談起
◆  黃介正/美中「謀定而後動」之前的兩岸機遇
◆  方祖涵/不一樣的超級盃廣告









朱宗慶/藝文民間力的擴散與發酵


2021-02-28 04:42  聯合報 /   朱宗慶(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藝術文化與人們生活結合,可為人們帶來更豐富的精神享受與審美的愉悅。圖為北市中山堂前廣場道路。圖/北市水利處提供


讓台灣不斷成長、進步,來自民間的推動力不可或缺,不管是救弱扶貧、急難救助或教育興學,有許多溫情社會的案例,激勵社會也感動人心。

有幸能以所愛的藝術與各行各業交朋友,從事藝術教育、推廣工作多年,漸漸感受到,這條路並不孤單,除有更多同行者外,也有愈來愈多陪伴者,他們因為某種信念:追求美好生活的擴散、堅信社會將因起身參與而改變,進而投身於藝術文化耕耘。

更可貴的是,與各行各業接觸中,觀察到一股新力量發酵中。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更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組織,因接觸或實際參與而認識藝術的美好,成為藝文活動的推動者或催化劑,讓藝術種子在台灣扎根、擴大藝文影響力,這些來自民間的活力與充沛能量,值得期待!

例如以文化為思的社群「文潮院」,文潮院由一群熱愛藝術文化的朋友組成,將原先三五好友聚會,昇華為文化美學交流社團,串聯起各行各業,以「藝術文化」會友,藉由定期聚會、共同參與藝文活動,分享對藝術文化的看法與見解;以文化為觸媒,連結工作與日常,讓藝術成為工作之餘的溫暖力量與成長養分,在幾次參與文潮院活動後,充分感受到這組織的動能!

另一個值得分享的是「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建築師對我來說,既是藝術家、設計師、工程師,更是幫人們實現美好生活夢想的魔術師!看到協會的運作和活力,更體悟建築師如何以專業為核心,透過「人文、科技、藝術」等價值,為台灣建築美學與生活環境不遺餘力;更積極舉辦講堂、研習營等活動,帶動群眾對建築美學文化經濟的認識。

藝文環境共生共好,是由個人藝術文化、美感素養提昇出發,點滴積累而成,更進一步,當藝術文化與人們生活結合,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念深刻改變,將可為人們帶來更豐富的精神享受與審美的愉悅。

我常說台灣文化底蘊豐富多元、人才濟濟,藝文創作總能推陳出新。憑藉藝術家或藝文工作者的熱情,早年為台灣藝文發展奠基,這些年來,政府從場域、環境和資源投入、累積,已有蓬勃發展樣貌。

但我相信,讓社會進步的最大動能應來自民間。個體力量看似分散,但若能聚焦追求共同價值、以組織帶起動能,成為相互分享、持續成長、情感依靠的所在,於系統面更能凝聚力量,帶動整體環境提升。

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我們的周遭生活,有為數不少以不同專業為核心媒介所凝聚的組織,漸漸投身於文化美學的提升,為各行業注入藝術力量。

這些投入,也將潛移默化的對群眾、社會帶來向上、向善的力量,而這正是社會最寶貴的力量。我心懷期待,接下來台灣若能興起下一波民間美學浪潮,使藝文推廣民間力擴散發酵,讓藝文環境的底盤坐穩坐大,將有機會爆發另一股動能!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運用智慧 化解兩岸僵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運用智慧 化解兩岸僵局
◆  聯合報社論/從普悠瑪到海端事故,台鐵改革了什麼
◆  聯合報黑白集/廢核四又毀藻礁,不通!






經濟日報社論/運用智慧 化解兩岸僵局


2021-02-27 03:5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蔡政府日前調整了國安部門人事,陸委會主委由邱太三取代原來的陳明通;邱被認定屬於鴿派,代替被視為鷹派的陳,外界解讀是蔡總統對北京表達善意,希望為已冰凍的兩岸關係解凍,恢復兩岸官方互動與交流。

蔡總統會有這種動作,和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有關。拜登上台後,多次釋放信號要兩岸恢復對話,不願兩岸衝突擾亂其外交政策。一般認為這次陸委會改組,和美國這種態度具有高度相關,否則難解釋連疫苗採購都刻意排除對岸的蔡政府,會在共機頻頻兵臨城下的此時此刻,做出這種「善意」的動作。

無論如何,邱主委的確在上任記者會中,表達了對兩岸關係美好的期待。他表示,後疫情時代兩岸交流勢必恢復,期待兩岸未來能春暖花開。然而,他也否定了馬政府時代兩岸好不容易獲得「共識」的「九二共識」,認為陸方對此「共識」做了新「加註」後,已讓台灣民眾無法接受;希望北京能務實看待台灣對「九二共識」的反應,才能繼續對話,進而取得進展。

他也強調蔡政府對陸方從無惡意,各項措施都是務實並能增進兩岸交流的正向效益,期待雙方都務實面對並積極推動。他甚至相當文青地呼籲對岸:「派軍機不如創商機。」看得出來,邱主位的姿態已經放軟,期盼和中國大陸恢復經貿和文化交流。

但顯然陸方並不買帳,國台辦發言人迅速回應:「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不該將兩者刻意混淆。是否接受九二共識,關係到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檢驗蔡政府「善意」的試金石;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雙方的接觸交往就「不存在障礙」。

看來,若蔡政府的兩岸關係說法,沒有任何調整的話,碰撞僵硬的北京政府是沒有解方的。而兩岸關係繼續冰凍,對台灣的影響如何呢?我們認為,在關係冰凍之下,別說軍機不會停止、商機不會創造,所有事務性的往來停止,對我方極其不利;而且台灣的外交和經濟將會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逐漸步向封閉與窒息。別看去年和今年台灣經濟表現不錯,事實上RCEP尚未正式批准生效,CPTPP的威力也還剛剛開始,台灣資訊電子業的榮景能維持多久難說,或即使可以持續,卻難嘉惠發展多半停滯的服務業和傳統產業,因此北京對台經濟杯葛,加上封鎖台灣加入這些區域經濟整合,長期來看,即使美國拉攏台灣進入其產業供應鏈,還是會對台灣經濟造成顯著傷害。

國際貿易理論中,有關於「小國」和「大國」貿易的利益歸屬分析: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兩者貿易的結果會對小國相對有利,因為在兩國貿易前的價格有差異下,貿易後逐漸相等的均衡價格會偏向大國,讓小國獲利空間較大。這種現象被幽默地稱為「身為不重要的重要性」。台灣若因政治爭議,拱手讓出這種貿易相對獲利較大的機會,是不智也不利。更何況對岸可在外交上拿走我們更多的邦交國,讓我們在國際上逐漸邊緣化、總統出訪更困難,進而付出更巨大的政經代價。

因此,即使兩岸關係難有交集,突破現狀高度困難,還是必須運用智慧化解疑慮、恢復對話交流,才對我國政經發展較為有利。

蔡政府可以提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應求同存異、力求統合」的說法-同屬中華民族是客觀事實,但提出來就是善意;求同存異早就如此,亦無疑義;力求統合並無任何承諾,但至少表現善意,願意往北京樂見的方向努力。

如果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可以讓陸方接受、維持互動,我們看不出上述更積極的提議不能打開交流僵局,請蔡政府慎重三思。










聯合報黑白集/廢核四又毀藻礁,不通!


2021-02-27 01:2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藻礁議題全面延燒,環團力拚公投達標,府院黨全面滅火,被視為一場「小蝦米對決大鯨魚」的戰爭。記者陳正興/攝影


環團發起「珍愛藻礁」公投連署,反對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蓋在大潭千年藻礁上,藍白黃三在野黨皆表態力挺護礁。蔡政府則全面發動反擊,辯稱建設面積已經縮減,如果換址,北部未來將會有電力缺口。

拿「缺電」當藉口,政府這個理由弱爆了。民進黨長年反核,並急著把核一到核四全都廢掉,不就是宣稱環保和安全優先,電力充裕是在其次嗎?現在只為了搶蓋接收站,不惜破壞珍貴的藻礁生態,不論面積多大,都證明過去高喊「愛台灣」攏是假!

大潭藻礁已有七千多年歷史,「三接」若移設台北港,則要多等十一年。請問:是七千年珍貴,還是十一年難等?說穿了,不能等的是蔡英文的能源承諾,要在二○二五年實現;所以那頭要急著廢核電廠,這頭要急著建天然氣站。但在藻礁保護與總統承諾之間,多數民眾也許寧可選擇護藻礁。畢竟,總統可以再選,但七千年生態毀了就無法重來。

至於缺電問題,政府的說法其實「騙很大」。政府只要放緩關閉核電廠的腳步,讓目前安全無虞且相對乾淨的核電廠繼續運轉供電,台灣應有餘裕等待接收站改設台北港。

一切都是為了總統的施政承諾,是一件可怕的事。對蔡英文而言,二○二五非核是神聖目標,但絕不應以毀藻礁為代價。










聯合報社論/從普悠瑪到海端事故,台鐵改革了什麼


2021-02-27 01:2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鐵事故不斷,調查、檢討報告一個接個出爐,每次檢討後都提出解方,卻始終未能藥到病除。圖為海端車站23日發生2死1傷重大工安意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東部海端站又發生撞死自家員工工安事故,造成二死一傷短短一個月,已有三名台鐵員工在值勤現場喪命。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十月普悠瑪翻車事故後,蔡政府誓言改革台鐵;但兩年多過去,台鐵到底改革了什麼?事實證明,一切只是在敷衍,徹頭徹尾打假球

普悠瑪事件發生後,蔡政府由政委吳澤成及張景森分別組成「跨部會事件調查小組」及「台鐵體檢小組」,並催生了「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運安會);但事後證明,雷大雨小。其間,甚至發生體檢小組總報告出爐後就被束之高閣,直到報告被刻意外流,交通部才悄悄公布。如此遮遮掩掩,能期待政府認真改革台鐵嗎?

歷經兩年調查,運安會去年底公布普悠瑪事故調查的最終報告,指出四大根源錯誤,包括組織因素、人員操作、車輛設備等長期問題,並就組織管理、維修管理、運轉管理及列車系統設計提出洋洋灑灑廿七項改善建議,要求台鐵九十天內回覆。運安會花費無數人力與時間得到的發現,實讓人發噱;試問,哪一項不是人人皆知的事實?

除車輛設計外,運安會提出的改善事項都指向同一源頭台鐵散漫的組織文化。即使台鐵將普悠瑪事故原因甩鍋給日商車輛設計缺失,但台鐵卻也被揪出,普悠瑪列車主風泵內的空冷除濕系統的濾網塞滿羽毛、雜草與泥土,上路五年來從未清理,可能因此導致機器過熱故障。無論這是否為列車翻覆主因,台鐵維修管理顢頇,得過且過的心態充斥,給台鐵再多的人、再新的車,都會出事。

以海端事件為例,台鐵規定,道班工在路線施工時,前後都要設有瞭望員,絕不能兼其他工作。但事發當時,不僅只有一名瞭望員,且可能因加入施工而同遭撞擊。再看,撞死同事的電力維修車上有兩名駕駛,明知該路段正施工,將車速改為四十公里慢行,他們卻沒看到路線上有夥伴在工作。這點,再次印證風險管理中的乳酪理論」:層層乳酪中的不同孔洞,只要有一道孔洞被堵起來,就能阻絕光線穿透;但台鐵因為管理破洞太多,孔洞輕易就串連成一線,讓意外一樁接一樁地發生。

造成台鐵處處是洞的原因,主要是組織文化鬆散、員工士氣低迷及素質低落所致,必須大刀闊斧砍掉重練。台鐵必須向公司化轉型,並導入現代化企業的管理,從根本改變百年台鐵的流弊與積習,才可能重生。很顯然,這已非台鐵自身所能因應,而需要有上至交通部乃至行政院層級的大決心,才能徹底轉型。但運安會卻把問題丟給台鐵,要台鐵自行回覆,豈不可笑又荒謬?

普悠瑪事件後,台鐵邁向公司化一度出現契機,但蔡政府終究沒有面對的勇氣。當時,只換上閣揆賴清德的愛將張政源,以交通部政次之尊降格接任台鐵局長。張政源做的唯一改革,就是改革台鐵的「粉專」與車廂,並砸大錢幫自己的「政績」出書,台鐵誤點、事故從沒斷過。

海端事故發生後,交通部長林佳龍要求台鐵交代五個疑點,又是同樣的官樣文章。林佳龍上任兩年多,為改革台鐵做出什麼努力?除了多次公開斥責張政源,將兩人不合搬上檯面外,卻不見改革台鐵沉痾之決心。這次台鐵再爆意外,林佳龍也難辭其咎。

面對病入膏肓的台鐵,運安會、交通部乃至府院都選擇裝傻,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改革方案。如此,假裝認真揮棒,卻是不折不扣的打假球。「會做事」的政府,除了疫情,什麼都不必管了嗎?


【專家之眼】鳳梨問題燒出蔡政府的無能、亂花錢與嘴砲

◆  【專家之眼】鳳梨問題燒出蔡政府的無能、亂花錢與嘴砲

◆  【專家之眼】政治領導人只要守法 內閣制或總統制皆可
◆  【專家之眼】氣候協議與跨境碳稅 救得了英國脫歐?
◆  【專家之眼】意在言外的兩岸政治圈歷史熱
◆  【專家之眼】台灣水荒缺電危機 恐成台積電發展未爆彈








【專家之眼】鳳梨問題燒出蔡政府的無能、亂花錢與嘴砲


2021-02-27 18:39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大陸暫停台灣鳳梨進口,農委會將拿10億元預算,穩定鳳梨內外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暫停台灣鳳梨進口事件,燒出了一連串民進黨執政的問題。

首先是無能。綠營之前就一直批評國民黨執政時台灣經濟太依賴大陸,10年前民進黨蔡英文主席說過「必須維持整體外貿平衡,不能過度向中國傾斜」。許多人因此決定換黨執政。但這麼多年過去,綠營執政下,我們其實更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為什麼執政這麼多年想改卻是更依賴?是不是無能?有意思的是,針對前陣子有關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誰依賴誰」的問題,民進黨認為數字走高是台灣產品競爭力大幅升級的結果,讓中國對台灣產品的需求更多、更高。那現在情況又是怎樣呢?

綠營其實是有努力的這就燒出了第二個問題:他們努力方向是什麼?之前花人民血汗錢成立的新機構又做的如何?本文就只談與鳳梨事件相關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台農發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

民國 105 年(2016年)底由農委會輔導成立的台農發,第一階段資金募集 2.4 億元,是由 8 個股東出資成立,包括台肥公司 8,000 萬元,外貿協會、兆豐銀行、中盈投資(中鋼集團子公司)各 3,500 萬元,雜糧基金會、CAS 協會、國合會各 2,000 萬元,全國農業金庫 1,000 萬元。董事長月薪約15萬到16萬元

當初農委會表示,台農發要協助台灣農業重新調整產銷供應鏈、「擴大新興出口市場」,改善供貨體系,建立完整的國內外銷售管道,並重整農產品進出口常軌運作機制。後來外界批評該公司連續虧損該整頓時,政府卻推說此公司非公營企業,出資者為「8家民營公司及財團法人,政府部門沒有資金挹注」。讀者們可以看一下上述出資單位,自行判斷那些「民營公司及財團法人的背景

民國 108 年(2019年)蔡政府再成立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目的是媒合農產品外銷及解決外銷環節問題;雖說比對農委會執掌事項幾乎相差無幾,但說好聽些總是多一分力,現在看一下成立目的與鳳梨、乃至於其他農產品的外銷,成果是什麼?上述兩單位目前為止默不作聲

瀏覽一下單位主管言行,就又可以發現綠營治國不行,嘴砲一流的功夫:民國 108 年(2019年)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宣傳台灣農產外銷破紀錄之餘,關於新興市場的開發,他說,農委會曾去包括中東、俄羅斯和新加坡,希望找新的通路,9月也會在沃瑪超市裡面設專售台灣農產的專區。

這些機構與說法等於打臉目前綠營的官話。為了解決鳳梨危機,農委會說他們將提撥台幣10億元進行內外銷售,確保所有鳳梨的產地價格維持在過去2年平均水準之上。台南市長黃偉哲則在臉書貼文「吃爆台灣鳳梨 challenge」,籲請農友們放心,市府與農委會一定會協助鄉親,全力支持鳳梨行銷,「台南鳳梨有信心」、「中國不買,我們賣向全世界」。

給你5年,鳳梨外銷還是這樣依賴大陸市場,現在馬上要開始鳳梨收成季了,政府卻說可以賣向全世界。而內外銷售鳳梨需要10億元,怎麼花?我們實在很好奇這些手段是什麼。

相關報導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靈感中央社引述越南台商總會農漁業委員會主委說,若要外銷,東南亞、特別是越南,會是很好的市場。相信只要政府願意補助運費,越南台商會很樂意一起想辦法幫忙。關鍵字在「只要政府願意補助運費」。

至於兩岸貿易未來,之前有台灣肉製品禁令,現在有鳳梨禁令,學者擔憂還會有其他農產品受牽連。或許也是因為此,本來堅持喊「武漢肺炎」的蘇貞昌院長,突然身段放軟,將鳳梨銷陸被阻定調為檢疫的理由,不升高為政治層次。但農委會看法跟學者可不一樣。立委問中國大陸未來會不會擋其他項目農產品進口?陳吉仲說,兩岸加入 WTO(世界貿易組織)後到現在的農產品貿易都是市場貿易,農委會評估,應該不會有其他所謂非市場因素,他也對市場機制很有信心。

其實官員說話有些還是有意義的。兩岸貿易深受市場影響,從清朝時期就是如此,到了日本殖民統治初期,刻意用關稅等手段讓台灣進出口轉往日本,冷戰時期大陸市場封閉,又有美援下足功夫,台灣再轉向依賴。現在中國大陸市場開放了,政治障礙擋的住嗎?台灣確實該賺世界的錢,但民進黨講了那麼久,希望能看準市場機制拿出好的辦法,叫民間或拿人民納稅錢買,實在不夠高明。

此外,鳳梨事件也反映了弱勢產業問題。這2年蔡政府一直宣傳我國經濟飛速成長。這屬好事,但多數是電子資通產業貢獻的結果。傳統弱勢產業要不要重視?記得民進黨在野時總說要捍衛他們的利益,但近年來有沒有真把他們放在心上?台灣薪資兩極化不是沒有原因的,蔡政府應該把注意力分一點過來才行。


【即時短評】法官公信力低落 司法院沒責任嗎?

◆  【即時短評】法官公信力低落 司法院沒責任嗎?

◆  【即時短評】撇開政治 兩岸農產貿易何時能春暖花開?
◆  【重磅快評】鳳梨銷陸卡關 蔡政府只剩情緒勒索這招?
◆  【即時短評】蘇震清姿態放低 以退為進謀未來政治路
◆  【重磅快評】千年藻礁的現代故事:背叛.說謊.馬維拉
◆  【重磅快評】游錫堃胡亂編歷史 漢帝、唐宗都自認中國
◆  【即時短評】「藍白合」變「藍白會」 反萊豬公投成合作伏筆?







【即時短評】法官公信力低落 司法院沒責任嗎?


2021-02-27 23:42  聯合報 /   聯合報記者 蕭白雪
司法院擬擴編,在現有九個廳處外,想增設新聞及法治宣導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曾經被蔡政府視為重要改革之一的司法,最新的民調卻顯示,台灣民眾對法官的信任度,不但遠遠落後於檢察官與警察,更跌到只剩2成6,可說是蔡政府最令支持者失望的改革;民調公布的同一天,司法院公布早在基層引起非議的司法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在第一線法官工作士氣低落之際,司法院則忙著擴編,在現有九個廳處外,還想增設新聞及法治宣導處。

司法行政高層或許認為,大撒人民納稅錢宣傳,就可挽救司法信譽,但此舉正恰好證明司法院與人民、與基層法官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作民調,一大群法官與商人翁茂鍾間的飲宴往來過往,當然免不了影響人民對司法的觀感,但司法院只把此一事件視為是「距今十餘年前的司法風紀倫理案件」,卻不願正視該事件暴露出司法實務界中的多少「潛規則」,無論是最高法院分案的眉眉角角,或是仍不時傳出為特定人量身打造的奇特見解,這些都不是自欺欺人式地祭出時效已過的陳年往事就可輕輕帶過,甚至可能是前不久仍發生的現在式

光是看司法院過去兩年處理最高法院分案霸凌事件、前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被控違反司法官倫理事件,從收到法官陳情或檢方移送後的處理手法及態度,就看不出司法院改革的決心與能力,兩案調查結果都是搞得基層不滿、外界質疑聲浪更大,難道要說都是過去的錯?

至於司法院砸大錢宣傳的國民法官,從政策決定到立法過程,更展露司法行政高層不擅對外溝通的特質,不但得勞動蔡總統及執政黨立委出馬為法案辯護,通過後才說需要砸大錢教育民眾;但與主張陪審團團體的裂痕已深,更不用說國民法官法本不是解決司法問題的萬靈丹,可預計的未來,只要有爭議判決出現,不同主張者都將指著司法院批評改革方向錯誤。

不管是識人不明、不解實務界運作或是溝通能力不良,司法院去年增設發言人室,動用院長權限禮聘國內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出任發言人,但至今未見其發揮擔任司法或司法院長化妝師功效;如今司法院又以整合現有資源、積極推廣法治教育及政策溝通、加強司法與社會多元對話等為由,將現有公共關係處司法行政廳等廳處就可處理的業務,動用修法新增新聞及法治宣導處,難怪連基層法官都想問:司法院的司改只是花錢宣傳跟擴編?當年多少改革派法官努力爭取的司法預算獨立,不是要讓司法院這樣濫用的。

中正大學的民調結果,對許多認真的法官並不盡公平,但司法院除檢討他人之外,過去這幾年司法院的表現,從用人到對內、對外溝通失靈,難道不也是造成司法公信力低落的關鍵原因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類文明的空間經驗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類文明的空間經驗
◆  交安改善應比照國安
◆  比判決更重要的事:預防下齣悲劇
◆  三接的錯誤環評未爆彈
◆  台海有事 美國定出兵來救?
◆  挺藻礁未必擁核 別太政治
◆  找出鳳梨介殼蟲更重要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人類文明的空間經驗


2021-02-27 04:27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台東面對廣闊浩瀚的太平洋。圖為台東市富岡地質公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位居亞洲大陸東南邊緣,就大陸而言,台灣是邊陲。中央山脈貫穿南北,雄偉而直插雲端的綿延群峰,連綿不絕構成台灣的精神,彷彿人類脊梁骨一樣挺直而立。台灣東邊狹小,西半部寬闊,物產富庶而繁榮。在我們經驗裡面,常會說東部是後山,或者說宜蘭是台北後花園。但是,居住到東邊的人不喜歡被稱為「」山人,正如同宜蘭人討厭被稱為台北的「」花園一樣。

根據考古學研究,四百萬年前人類老祖先在東非平原開始站立行走,其重要意義之一是可以看得更遠,更容易保護自己。其實,從認識事物的法則來說,我們身體構成我們對外在世界認識的起點,由此演繹為抽象概念,譬如空間上的「前方」意味著「未來」,那是指涉現實存在的身體所尚未邁出的前方空間,那是必須透過身體感覺去揣度的空間,用抽象語彙來說,那是蘊含著想像的空間。身體背後則是自己的過去,那是身體經由移動後的現實空間,那是抽象性的時間,同時也是身體感知所經驗過的場所,具有安全性,乃是隱蔽與覆蓋性的場所。

人類站立起來,頭頂上方是天空,足部踩的是土地,上半部為神聖的場域,下半部則是次級與低俗之地;天神居住的巍峨宮殿,歡樂喜悅,地府則是幽暗世界,悲戚痛苦。印度婆羅門教認為,婆羅門出自於原人的嘴巴,首陀羅則是足部

人類經歷數百萬年演化,與漫長身體經驗歷程有關。英文的經驗(experience),意味著切入未知世界,對於難以掌握的事物透過不斷實驗,最終成為卓越者。但為了成為卓越者,必須以熱忱與勇氣面對危機。因此,人類文明的建立必然是經歷長夜漫漫不斷面對危機的冒險前行

漢民族冒險渡海來台,背後存在著一種對空間的想像力華裔美籍學者段義夫重要著作空間與場所》(Space and Place)出版於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後期,成為人文地理學上的嶄新成果。段義夫透過人類的感受、感覺去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廣泛地採用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理念,建構出類似現象學地理學。段義夫認為空間是人類追求自由的想像,場所則是基於自我保護的安全場域,前者如同曠野、大海等未知世界,後者最明顯的是我們現實的「家」或者理想的過去經驗的世界。

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似乎面向未來的自由想像力容易被解讀為文明發展的動力,但是如何透過場所來保護我們身體存在的安全,卻也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兩者必須均衡發展。

好些年前帶著學生參訪位居「後山」的台東,一位具有卓越論述能力的副縣長為我們進行一場演講。他指出台東是最先看到陽光的地方,相較於淺窄的台灣海峽,台東面對廣闊浩瀚的太平洋。空間與場所的理念,透過存在於場所當下身體性的文化觀點,獲得了嶄新想法

台灣是位居大陸邊陲的島嶼,卻是處於面向浩瀚大海的地理位置,那裏存在著無限自由想像力可以飛翔的空間。大海是現實的空間也是時間性的未來












交安改善應比照國安


2021-02-27 04:25  聯合報 /   李克聰/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新北市)
台江大道1日深夜發生6人死亡的重大車禍。圖/本報資料照片


這個月發生幾起嚴重交通事故,如一日的台南台江大道六死大車禍、廿一日的台六十一線西濱快廿一輛車追撞造成二死九傷連環車禍、廿四日苗栗縣三灣鄉二死二傷的二車對撞車禍等,引發社會對危險的交通環境及不安全駕駛行為很多討論。

依交通部道安資訊統計近三年交通事故,一○七、一○八、一○九年的卅日死亡人數分別為二,七八○人、二,八六五人、二,九六八人,與受傷人數均呈一定比例增加。估計每日約有八人死於車禍,相較於新冠疫情迄今一年多只有九人死亡,其嚴重程度絕對應比照為國家安全等級。

檢視這幾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研擬各項交通安全改善策略,但成效不彰。全國人口數漸減但汽機車數量卻不斷上升,如不改善汽機車持有率的增加趨勢,交通安全只會更加惡化。建議應盡速實施以下結合改善策略與行動計畫的突破性具體作為。

一、交通安全改善應比照國安等級,每月甚至每二周定期召開道安會議,會後並對外說明改善情形,以引起全民重視,將交通安全改善提升為全民響應作為。

二、目前交通安全改善預算嚴重不足,交通部道安預算每年約只有三億元,分配給各地方政府的執行預算只能進行局部甚至表面的改善。建議行政院應將前瞻預算部分移撥,以大幅增加道安執行預算,訂定各中央及地方執行單位的改善績效評估指標,並對各單位定期改善情形研擬適當的獎懲制度。

三、機車對本身及其他用路人均為高風險運具,中央及地方執行單位應規畫機車管理方案,如研擬機車管制或限制措施,應有溝通機制並有配套替代選擇方案,並應在定期道安會議後對外說明,以爭取社會甚至機車族共識與支持。

四、中央及地方執行單位應針對混亂不安全的交通環境,規畫設計以安全為主、效率為輔的交通工程,如有預警及保護功能的標誌、標線、號誌設計(路口禁止左轉或設左轉專用號誌、路口行人專用保護時相號誌、路口對角線行穿線、路口行穿線退縮、路口Z型行穿線、無號誌化路口之增設停讓標誌標線、路段的斑馬紋行穿線、連貫一致的機車專用道及公車專用道等),並將增設及改善設施列為改善績效評估指標,滾動式檢討改善成效。

五、除目前的定期稽查及大執法外,地方政府應規畫增加實施社區化常態性執法方式,以彌補警力不足的缺點。建議可將有意願的檢舉違規達人經教育訓練後,成為社區的交通助理員,協助社區執法與透過社區關懷方式了解社區內各項違規使用運具情形,如七十五歲以上高齡者未換照仍開車騎車、違規使用電動自行車等。

六、為改善用路人習以為常的不安全交通行為,建議可鼓勵民眾運用行車紀錄器,多檢舉嚴重影響交通安全的違規,如任意變換車道以致無法保持安全車距及惡意逼車等嚴重違規,還可考量發給檢舉獎金,以導正成大多數用路人安全駕駛之良性循環的交通環境。












比判決更重要的事:預防下齣悲劇


2021-02-27 04:22  聯合報 /   王昱培/前監獄教誨人員(高雄市)
鐵路殺警案凶嫌一審原判無罪,二審逆轉改判十七年。資料照片/翻攝自YouTube


鐵路殺警案凶嫌一審原判無罪,二審逆轉改判十七年,網友紛喊:「正義和公平回來了!」筆者陋見,重刑判決並不代表正義實現,本案凸顯的結構性問題若不改善,悲劇只會一再發生。

一、司法精神鑑定制度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一審判決主要根據是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的鑑定報告,該報告認定凶嫌行凶時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故判決無罪;而二審改判原因,是採納成大醫院認定凶嫌「辨識行為違法能力明顯降低」的鑑定報告,故改判十七年重刑,兩鑑定報告雖都認定凶嫌具精神障礙,但對凶嫌違法辨識能力見解差異甚大,雖然鑑定意見無法拘束法官,判決結果仍取決於法官自由心證;但法官不具醫學訓練,採納鑑定報告標準何在?

同樣犯行,出現無罪與重刑兩迥異判決,個案判定標準浮動如此巨大,勢必影響民眾對司法信賴,前述種種,反映司法精神鑑定制度需建立具可信度及一致性的嚴謹標準,方能取信於民,相關單位應即刻著手改革。

二、重刑化的應報思想彌漫社會:本案發生後,要求「殺人判死」「重刑才能遏止犯罪」訴求成輿論主流,一審無罪判決出爐,質疑正義已死、精神病殺人就無罪聲浪更甚囂塵上;二審改重判,網民才表示正義來臨,顯見社會普谝認為重刑才能懲治犯罪,實現正義。然實證研究顯示嚴刑峻罰無法有效降低再犯,與監禁比,協助犯罪人重新融入社會,才能真正防止其重蹈覆轍。

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名言:「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精障犯罪人要的是適當處遇和治療,而非監禁與汙名,當務之急應是盡速完善社會安全網,以接起類似本案凶嫌般的社政體系「漏網之魚」,才能避免犯罪慘劇一再發生。

三、特殊危險性質公務員的犯罪情境應對訓練亟待加強:本案凸顯警察執勤時隨時面對未知的犯罪風險,除完善裝備及補足人力,加強其犯罪情境應對訓練,亦刻不容緩。除警察外,只要是會面對犯罪人或潛在犯罪者的工作,如監所內戒護人犯的矯正人員,都應強化相關的訓練,惟有先確保人員安全,才能保護社會安全。

悲劇既已發生,太多情緒與謾罵都無濟於事,與其糾結判決結果,筆者更希望這事件能讓社會思考,如何改善結構性問題,並促成相關部門著手改善,才能預防下一位加害人與被害人產生。













三接的錯誤環評未爆彈


2021-02-27 04:19  聯合報 /   蔡嘉一、蔡義仁/台灣重大工業意外防治協會理事長、研究助理(新北市)
桃園市觀塘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施工,大潭藻礁破壞嚴重。記者曾增勳/攝影


中油正於觀塘工業港設置第三 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三接),包括興建容量十六萬公秉 LNG 儲槽二座,第一座興建中。一座儲槽 LNG 的爆炸威力,相當於八萬一千公噸 TNT 炸藥,於最惡劣情境下造成的危害距離,以超壓一 psi(每平方英寸一磅的壓力)計,達八公里。仔細檢視早期所作環評,顯有重大錯誤!

早在二○○五年六月,筆者投書民意論壇「隱瞞毒鴨蛋 罔顧民眾健康」一文中,就指出中油第二 LNG 接收站(二接)之風險!當時中油擬於台中港設置二接,在西十三至西十五碼頭,興建三座十六萬公秉 LNG 儲槽,相當於八萬一千公噸黃色炸藥,卻故意隱瞞居民。顯見相關單位刻意忽視印度波帕爾災難的教訓。

所幸二接環評專案小組會議中,同意依筆者二○○四年之建議,進行最惡劣情境之後果分析,此法後來成為我國環評標準方法。

觀塘三接之後果分析完成於台中港二接之前,是錯誤的、無法驗證的方法。中油應依二接的後果分析方法,推估最惡劣情境之「危害距離」,以維臨近社區居民安全。












台海有事 美國定出兵來救?


2021-02-27 04:03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台北市)
台海一旦有事時,美國是否派兵馳援台灣?各界各有觀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智庫廿五日舉辦「中共對台灣之軍事威脅」座談會,討論到一旦中共對台動武,美國航艦會不會來的問題。雖然與會退將帥化民、國防部前部長楊念祖與基金會國安組召集人林郁方各有觀點,但一致同意民進黨政府為騙選票還不斷矇騙人民說美國一定會在台海有事時派兵馳援。

美國是否派兵馳援台灣以及台灣是否具備保台能力,至少牽涉到三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台灣與西歐、日本相比,絕對不是攸關美國重大利益的問題,充其量只是美國邊緣的利益而已。

平時,美國官員可以夸夸其談台灣是亞洲民主的燈塔,也是美國重要供應鏈的一環。但一到是否出兵馳援的關鍵時刻,可能就會另做考量,就像過去拋棄曾與美軍並肩作戰的南越政府與庫德族一樣。

但是,長期以來,民進黨政府從陳水扁到蔡英文都告訴國人「安啦!台灣有事,美國一定會來」。

第二,台美兩地關於美軍是否會在台海有事時派軍馳援所做的民調,可說大異其趣。台灣所做的民調顯示,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台灣人民相信美軍會來協防台灣。美國歷年所做的民調則顯示,只有三成到四成美國人民支持美軍捲入台海戰爭。但是,民進黨政府從不告訴台灣人民有關美國民眾的真正看法。

第三,有關台灣人民願不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的問題,民進黨支持的民意測驗機構與其他民調機構也存在著極大的落差。民進黨所做的民調顯示高達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人民願為保衛台灣而戰,但非民進黨支持的民調顯示不到三、四成,若是問題改成「為台獨而戰」,則數字更低。

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在二○○四年接受公共電視台訪問,被問到「台灣關係法」是否要求美國在中共對台動武時出兵馳援,他回應說當然不會,特別是台灣為挑釁的一方就更不會。

從去年到今年初,共有三份國際上有份量的報告認為台海情勢嚴峻,兩岸戰爭風險升高;分別是「外交關係協會」、「美國之音」與「美中經濟及安全檢討委員會」的報告,這也是蔡英文從去年「國慶演說」、今年「元旦文告」、除夕前講話與國安人事安排,企圖向對岸釋出善意願遞出橄欖枝的原因。當然,這也是美國促談壓力日益升高的主因。

國民黨智庫學者專家說的話,也許民進黨支持者不見得聽得進去,但外交部長吳釗燮去年九月接受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專訪,應足以佐證。顯然,他是在美方要求下做出以下宣示:台灣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即便台海衝突,台灣也不會依賴美國干預。













挺藻礁未必擁核 別太政治


2021-02-27 04:02  聯合報 /   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台北市)
季青漫畫


農曆年剛過,台美氣候政治兩樣情,美國拜登組成氣候夢幻隊,聲勢大漲;台灣則是陷入漩渦,一旦藻礁公投通過,馬上衝擊民國 114 年(二○二五)「天然氣五十%、煤卅%、再生能源廿%目標」的氣候布局。

這逼得府院黨三軍齊發滅火,甚至喊出支持公投就是支持核能、支持國民黨的對立言論,但從藻礁跳到核能,實在跳得太快、太政治了。

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蔡政府提出 5+3+2 能源轉型規畫時,正好是天然氣最熱,美國首度成為淨天然氣出口國的一年,主流論述為「棄煤揚氣」;但不過五年光景,已有超過一一○個國家,包括與台灣相似的發展型國家如日本、南韓,相繼宣布民國 139 年(二○五○)碳中和目標。

國際情勢驟變,現有民國 114 年(二○二五)能源配置已非超前部署,第三接收站氣候價值正在下降,於此同時,天然氣於整體氣候戰略角色如何重新思考?

首先,能源供需是數學問題,是發用電量之計算,不必然發電一減就要一增,仍有用電管理面。能源需求、供應持續隨經濟成長而增加,本就落入「成長無極限」迷思。追求能源需量與經濟成長脫鉤,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是任何綠色轉型國家必須跨越的障礙。

只靠核能增加發電,是飲鴆止渴,跳過太多諸如碳稅、碳交易等節電、產業轉型誘因;電價、電能管理與需量控制;再生能源儲能與加速應用等政策工具實施之可能性,也沒有真正逼迫自己窮盡一切努力,即輕易放棄藻礁背後所代表「自然的價值」。

其次,能源選擇也包含時間因素,非核家園一定要發生於二○二五嗎?以核養綠為何不行?再生能源、天然氣、核能三者是互斥選項嗎?世間哪有絕對的政策,晚幾年會怎樣?護藻礁一定是國民黨獲益嗎?

太多政治立場,無助氣候治理,應正面看待公投,但更關注 5+3+2 能源配比。即使三接順利興建,八成火力發電結構仍如芒刺在背,如何最大化再生能源發展,特別是都市地區。爭議落幕後氣候戰略要往哪走?如果必須犧牲藻礁,夠分量的「氣候籌碼」在哪?鬼扯「停深澳,換三接」這類政治交易,無法令人信服。

藻礁公投是照妖鏡,核能只是遮羞布,掩蓋現有準備與氣候決心不足之事實。不管藍綠,不願意為「自然的價值」發聲的首長,無法帶領台灣轉型,不值得支持。請問,你今天連署了嗎?














找出鳳梨介殼蟲更重要


2021-02-27 04:02  聯合報 /   雷立芬/台大農經系教授
大陸海關總署發布因多次從台灣輸入大陸的鳳梨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決定自3月1日起暫停台灣鳳梨輸入大陸。記者劉學聖/攝影


昨天最震撼的農業新聞,就是中國大陸以「多次從台灣輸入菠蘿中檢出大洋臀紋粉蚧新菠蘿灰粉介殼蟲菝葜黑圓盾介殼蟲…」為由,將從三月一日起暫停輸入。各方對此新聞有不同反應,農民普遍認為即將進入鳳梨採收期,市場價格必定受影響;農委會則宣示將花費十億元透過內外銷管道行銷逾四萬公噸輸銷中國的鳳梨。更多消費者表示要用新台幣下架鳳梨以支持農民。

去年因新冠疫情爆發,台灣農產品輸中受阻,透過農委會補助電商業者在國內行銷,紓緩市場滯銷、價格崩盤的嚴重度。期待政府能即時提出輔導開發新市場等措施,以及國內消費者大力支持下,減輕鳳梨產業可能發生損害。

不過,從國內產業永續發展的角度思考,實有必要關心介殼蟲是不是台灣鳳梨害蟲?若是,有沒有防治方法?根據農委會嘉義試驗分所植物保護系研究員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發表之田間調查結果,當時並沒有發現大洋臀紋粉蚧、新菠蘿灰粉介殼蟲危害的紀錄,而菝葜黑圓盾介殼蟲的危害程度為輕微。論文還建議「持續偵(監)測田間害蟲發生種類的變化,避免害蟲入侵…,防患於未然。」但媒體轉述防檢局副局長說法,證實國內存在中國海關所列三種介殼蟲,且去年十月十九日前,中國即曾通知我輸出的鳳梨發現介殼蟲顯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如果這次暫停出口事件,仍僅止於探討大陸的動機,而不思如何有效防治病蟲害,除了鳳梨,國內其他主要外銷水果產業,將來可能不只要面對中國的暫時禁止進口,其他國際市場同樣存在類似隱憂。

鳳梨主要出口地區是中國大陸,雖然生產者與政府都明白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缺點,卻一直沒能找到更多籃子。即使有找到新籃子,可能都不夠深,不容易取代中國市場。過於倚賴中國市場,就必須承擔政治介入的風險。如果沒有「蟲」,是不是可以避掉這次的危機?農委會主委聲稱大陸此舉不符國際貿易規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到世貿組織尋求調解?除了口頭上表達不滿,政府應提出更具實益的動作。

面對鳳梨市場可能價格崩盤的情況,農委會往往補助相關業者增加採購量。但是國內市場規模有限,如果不能即時找到國外市場,提升價格的力道非常有限。另一個爭議點是,十億元應該直接用在農民身上,還是透過中間業者產生乘數效果,才更具經濟性與公平性?不管國內產銷失衡,或是出口受阻,農政單位仍習慣拋出撒錢的信心喊話,惟具體的用錢計畫才是面對問題的態度。

網路已經出現很多消費鳳梨的方式。假期結束後,大家的問候語可能是:你吃鳳梨了沒?連假讓政府有更多時間規畫因應鳳梨出口問題的措施,更期待能夠找到鳳梨介殼蟲的真正問題。

王正方/為什麼要我的大頭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正方/為什麼要我的大頭照?
◆  盛治仁/「零規則」管理背後的配套
◆  蘇蘅/政院改組 折翼的NCC
◆  葉銀華/什麼是碳中和?從特斯拉的獲利談起
◆  黃介正/美中「謀定而後動」之前的兩岸機遇
◆  方祖涵/不一樣的超級盃廣告









王正方/為什麼要我的大頭照?


2021-02-27 04:08  聯合報 /   王正方(作者為電影導演)
現代科技發達,除非不用手機,否則只要能掌握大數據,都能快速找到要找的人。圖/摘自百度


上次寒流來襲,台灣超級冷。大陸好友寄給我一條圍巾鄂爾多斯純羊毛製品。許久沒收到,傳來信息,台灣海關需要您的護照號碼,趕忙發了過去,還是不見動靜。又說:護照號碼不管用,必須提供身分證字號;當然又乖乖照辦,還是行不通。

原來這個國家的當局有新規定:凡是大陸寄往台灣的包裹,收件人必須通過手機,下載某 App,詳細填妥箇中的每一項問題,然後才能收到物品。上了那個 App,老眼昏花費神一一鉅細無靡的如實填寫,整個在接受全面性的身家調查最後一項是需要最近的大頭照一張。一時火冒三丈;老子不幹了!為什麼要我的照片,把我當作通緝犯嗎?

若干年前,張學友在深圳開演唱會,觀眾數萬人,當地公安單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在現場掃描每個觀眾的臉,對照資料,演唱會未了,已逮捕了四名通緝犯!我不過是希望能收到大陸寄來的禮品,回答了海關 App 所有問題,你們把我的底細都摸得一清二楚,俺的長相怎麼啦?如果俺有一副即將觸犯「反滲透法」的模樣,令當局不爽,不准俺收下圍巾也罷了,難道還要驗明正身,找個罪名逮捕歸案?

修養欠火候,免不了偶爾發洩一下情緒,其實犯不上置這份閒氣。古今中外(或許應當說:古今「台」外)所有的執政集團,心態嘴臉都和秦始皇一樣,要鞏固政權,安安穩穩千秋萬代的當主子」。如果政權受到挑戰,他們就不跟你客氣,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摧毀挑戰者。封建時代統治者以殘酷血腥的手段鎮壓異己,現在的世界「文明」了,改用大數據、人工智能?

現代大數據、人工智能是最好用最有效的鞏固政權工具。麾下每一個子民的學歷、經歷、喜好、消費習慣、政治傾向、個人特徵等等,都編入大數據檔案,子民們的生活型態、可能參與的活動,整理出清晰的頭緒來,嚴密管控中。新冠病毒蔓延全球,有不少政權藉著控制病毒為名,進一步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功效:每個人的手機顯示是否感染了病毒?若某人確診,他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所有活動,曾經接觸過的人,全部記錄在案,立即加以一一追查,找到感染源頭。

大數據在手,如果有人意圖搞什麼「危害政權」的勾當,絕逃不過現代化監控機制的耳目!

這個國家大數據監控人民的威力有多強?不清楚,也無從打聽起,因為號稱民主自由的執政者,絕不承認會做這種事某好友在中研院做熱門項目:人群密集的場所,如車站、演唱會,監控設備可以從個人攜帶的手機,準確判定任何人的確實所在位置。你往哪裡逃?不用手機的人,不值得監控

上次總統大選前,多位意見領袖的臉書突發故障,重新設定時回答了身家調查式的繁瑣問題,再要求貼上大頭照,一切照辦後臉書就此失效,直到選舉完畢後,臉書才恢復功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恐怕永遠得不到答案。

我只知道:大陸寄來禮品,要乖乖答好海關 App 的每個問題,貼上大頭照,否則收不到鄂爾多斯純羊毛圍巾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陸力推數位人民幣的背後原因(十五、元宵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十五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273/web/ 

◆  聯合報社論/兩岸路線若不移動,邱太三之任命即無意義
◆  聯合報黑白集/馬維拉不是問題,無知才是
◆  經濟日報社論/陸力推數位人民幣的背後原因







經濟日報社論/陸力推數位人民幣的背後原因


2021-02-26 03:0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近日比特幣又跳上 5 萬美元的價位,引發市場瘋狂追逐,知名企業家包括臉書的祖克伯和特斯拉的馬斯克,都在提倡虛擬貨幣,宣稱這是金融秩序的未來,特斯拉甚至可以用比特幣來支付買電動車。

但是各國中央銀行紛紛提出警告,「濫用加密貨幣和虛擬資產」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除了毒販用以洗錢,更成為資助恐怖分子的管道,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指出,比特幣是一種高度投機的資產,而且是一種非常沒有效率的交易方式,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甚至建議,全球金融監管單位應攜手管制虛擬加密貨幣。

這些壞消息22日披露後導致比特幣價位單日大跌10%,不過比起僅僅二月前比特幣就上漲超過60%,單日價格起伏,是嚇不走投資者的,只會鼓勵更多投機客進場。

但究竟虛擬貨幣是什麼?會對現行金融秩序造成何種破壞?各國央行都已經在積極研究,或者計畫提案,或者試點推廣自己的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可是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大陸一樣,把比特幣的發展,當成國家戰略般慎重

中國大陸高層很早就高度關注。民國 108 年(2019年)10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集體學習數位貨幣與區塊鏈技術,去年更出台試點辦法,現在已經有五個城市: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北京,加上冬奧會,要建設法定數字貨幣試驗區其中有多重目的,部分出於金融控制,擔心失去貨幣主權,資金化身數位貨幣外流,動機與全世界央行沒有不同;但是另一個隱藏的目的則是,希望能夠掌握虛擬貨幣的力量,為中國所用,好預防未來與美國衝突的時候,被制裁逐出貨幣清算機制

美中經濟衝突,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最終貨幣金融戰,也呼之欲出;前美國駐印度大使布萊克威爾,近日在外交關係協會報告美國、中國與台灣預防戰爭之道」中表示,要打造可靠的「地緣經濟威懾」,美國和日本等盟國應明確表態,中國若對台動武,將被逐出以美元為基礎的金融及貿易體系。

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全球的跨境清算體系,總部雖設在歐洲的布魯塞爾,但由於在全球跨境結算中,42%都使用美元,美元在國際結算體系的地位無可替代,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CHIPS),是全球最大的美元交易結算系統,承擔全球 95% 的銀行同業美元支付結算業務,和 90% 以上的外匯交易清算任何國家只要用美元交易,最後清算時,都必須經過美國的金融系統

只要美國想制裁哪個國家,把它踢出美元跨境支付體系,基本就是判了這個國家死刑,之前有朝鮮,後來有伊朗、委內瑞拉,美國財政部只消禁止某個國家進行美元清算,這個國家幾乎買不到任何進口貨,出口也收不到帳款,最後只能俯首稱臣。

中國大陸馬上要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可是人民幣想跟美元搶主導地位,卻差得遠了,舉凡石油、天然氣與其他原料、糧食等進口,都須靠美元計價購買、結算,沒有 SWIFT 或美元外匯,立即釀成致命危機。

當然大陸之前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希望以換匯的方式,讓與中國交易的國家持有人民幣,但是目前成效甚差,以民國 109 年(2020年)第1季度為例,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資產中占比僅  2.02%,人微言輕

大陸的夢想是,掌握一個全球通用的虛擬貨幣,這將能避免依賴 SWIFT 所帶來的危機,但現在的矛盾是,如果由中國央行來發行數位貨幣,絕對不會像比特幣一樣,完全是無需許可的無國界區塊鏈運行體系,這樣別人為何要持有?但不是央行來發行,數位貨幣控制權最後落入別人之手,又與現在的美元何異

人民幣國際化的口號,已經喊了好幾年,既然其中有具體的困難,大陸做不到,數位化的人民幣,怕同樣也很難成為國際數位貨幣的一部分吧。












聯合報黑白集/馬維拉不是問題,無知才是


2021-02-26 02:5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馬英九頻被綠營當成「馬維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批評美國軍艦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動FONOP),立刻被轟得像刺蝟,全身中箭。綠營黨工、民代、名嘴齊聲開罵:南海是公海,美軍當然可以自由來去,更等於協防台灣;馬英九竟敢反對,果然「看到中國就下跪」。

會這麼講,是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南海確實是公海,但海上島礁的周邊水域,仍是島礁控制國的「領海」。儘管外國船隻有權「無害通過」這些領海,但若是外國軍艦行使無害通過時是否應先通知當事國,在國際法上則有不同看法

我國、越南與大陸均規定要通知」,但美方反對,因此刻意進入領海以示挑戰。美軍所謂「自由航行行動」,並非一般在公海航行,而是闖入他國海域「踩線」,並大聲張揚自己的踩線行為。

美艦逕闖太平島領海,現實上,我方無須也無力阻止。但作為主權國家,面臨外國公開挑戰,我們仍有義務重申立場,而非瞎起鬨喊歡迎。否則,以此類推,如果日本、韓國、菲律賓、俄羅斯甚至中共軍艦都二話不說,就直接開到台灣海岸,我們也要喊歡迎嗎?

馬維拉多中幾箭,外人不必太在意值得憂心的是,社會大眾國際知識缺乏瞭解,而政客揮舞無知當成令箭;即使過了兩次庚子年,這種愚民且自愚的戲碼卻始終不曾減少。













聯合報社論/兩岸路線若不移動,邱太三之任命即無意義


2021-02-26 03:0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陸委會新任主委邱太三。聯合報系資料照


邱太三出任陸委會主委,外界解讀為蔡總統希望兩岸關係融冰。邱太三就職時,拋出期待兩岸「春暖花開」的願望;次日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春暖花開需要東風雨露,台灣的「先生們」應回到「九二共識」。陸委會則再提書面回應,呼籲對岸要為兩岸良性互動作出相對的承擔和努力。

外界注意到,陸委會的書面回應,比起陳明通時代的嗆辣,措詞要顯得溫和。這點,或許是邱太三性格使然,或許要為兩岸關係預留空間;其間虛實,仍有待繼續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對「九二共識」的認知依然各說各話。邱太三認為,並非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而是因為陸方對九二共識加了「新註」,使台灣人民無法接受。馬曉光則稱,「這位先生」(指邱太三)刻意把「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混為一談,是蓄意嫁接。這段對話,並非無意義的交鋒,馬曉光似有意將前年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與九二共識脫鉤,認為這只是陸方對統一方案的表述,屬於「一中各表」的範圍,蔡政府不應將兩者連結而拋棄九二共識。

由此可見,「九二共識」仍是蔡政府無法繞過的路,就算換了陸委會主委,仍必須面對。再不然,蔡政府就要設法提出更新的破解或和解之道,而不是以為換上邱太三就能重起爐灶。簡言之,雖然換「鴿派」上陣,蔡總統要如何重砌對話基礎才是兩岸問題關鍵;若不處理九二共識問題,這個人事案恐怕只是維穩台美外交的對策,而非改善兩岸關係的藥引。

自蔡英文初次參選總統,以「台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歷經首次就任時的「維持現況,尊重歷史事實」,到連任選戰時的「聯美抗中」,這條路線已距離過去卅年兩岸互動基礎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甚遠,兩岸關係惡化已越過折返點。蔡政府的台灣意識形態版圖,明確跨入傾獨反統的國家認同;相對的,中共的戰略地圖則藉機艦演訓東擴,塗銷海峽中線的和平象徵,武統成為公開選項,撕裂兩岸人民情感紐帶。兩岸關係惡化的現實,豈可能因一樁人事案便回春?

蔡總統此際希望降低兩岸關係敵意,更大的盤算,是國內乃至國際的政治情勢所需。面對當前接踵而來的接班問題、派系環伺爭食、地方大選在即等重大進程,她一則透過大黨鞭柯建銘清理綠委的涉獨修憲案,二則扶持以太陽花成員為主的新興政團,三則又默許行政院在護照、大陸書籍、華航機身、海巡署艦艇大搞台灣正名。這樣的兩手策略,一手向對岸遞出橄欖枝,另一手繼續夯實綠營執政的精神土壤,展現的和平善意對北京而言,恐怕缺乏說服力。

蔡總統深諳如何在美中關係變動中求取平衡。美中關係雖從敵對往競合盤整,但雙方仍有根本的衝突因素,華府不致過度向北京傾斜。蔡英文的除夕談話,對台美經濟合作寄予厚望,也重申兩岸對話意願,還提醒「關鍵鑰匙也在中國手上」,並稱疫後「期待兩岸人民恢復正常有序交流」。這是過去兩岸白手套不時使用的復談訊號,但在對話基礎頹圮後,故技重施能否奏效,不無疑問。

蔡總統也許認為,調整陸委會人事,無須挪移兩岸政策底線,便足以因應美中台新棋局。然而,這兩年港中台情勢急劇惡化,已失去了投機空間。如果蔡政府不出手調整仇中民粹,閣揆仍滿口「武漢肺炎」,那麼邱太三的人事案將無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可能步上萊豬隻手決策的後塵,徒費周章,而無意義。


【重磅快評】鳳梨銷陸卡關 蔡政府只剩情緒勒索這招?

◆  【即時短評】撇開政治 兩岸農產貿易何時能春暖花開?
◆  【重磅快評】鳳梨銷陸卡關 蔡政府只剩情緒勒索這招?
◆  【即時短評】蘇震清姿態放低 以退為進謀未來政治路

◆  【重磅快評】千年藻礁的現代故事:背叛.說謊.馬維拉
◆  【重磅快評】游錫堃胡亂編歷史 漢帝、唐宗都自認中國
◆  【即時短評】「藍白合」變「藍白會」 反萊豬公投成合作伏筆?








【重磅快評】鳳梨銷陸卡關 蔡政府只剩情緒勒索這招?


2021-02-26 17:27  聯合報 /   主筆室
大陸海關總署決定自3月1日起暫停台灣鳳梨輸入大陸,鳳梨農擔心價格恐會面臨崩盤,損失可能難以估計。記者劉學聖/攝影


大陸國台辦以多次發現檢疫性有害生物為由,宣布自3月1日起暫停台灣鳳梨輸往大陸,由於馬上就要進入鳳梨產季,引發鳳梨農民恐慌,擔心價格崩盤。外界才赫然得知,原來台灣整體鳳梨外銷,九成以上都銷往大陸,且不只鳳梨,包括柳橙、葡萄柚、檳榔、釋迦、蓮霧等五大農產品輸往大陸都占出口比率達九成以上,原來號稱最愛台灣的民進黨,農產品出口卻仰賴大陸如此之深。

其實這數字一點都不令人意外,過去民進黨總批評馬政府把台灣鎖進中國,事實上,蔡政府去年對大陸貿易出口占比高達43.8%,達到史上最高,遠超過馬英九執政時期的39%到40%。這當中固然有因為中美貿易戰的因素,但台灣對於大陸出口依賴與日俱增,已是不爭事實。面對國民黨的質疑,民進黨發言人當時卻能臉不紅氣不喘地硬拗成這代表中國需要台灣。

面對中國突然祭出禁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批評,中國片面決策完全不符合國際貿易規範,無法接受。同時也將花費10億元,行銷逾4萬公噸輸銷中國的鳳梨,也呼籲中國為了糧食安全,不應透過此方式阻礙正常貿易。

陳吉仲說得理直氣壯,但問題是,過去民進黨老是批評國民黨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但民進黨上台快5年了,拓展農產品外銷無力,最後幾乎還是要靠中國,但偏偏還要在嘴上討便宜,過去1年以來,在防疫邊境管理上,更對陸配、陸生、小明、小紅充滿歧視作為。

其實鳳梨1年外銷的比率不到總體產量的一成,但之所以引起農民恐慌,除了擔心影響價格外,更擔心會引發骨牌效應,連其他主要靠銷往中國的水果也會受阻。面對這些問題,陳吉仲還是拿出一千零一招,打算砸錢行銷原本預計銷往大陸的鳳梨。說實在的,行銷不就是平時就要做的事嗎?如果農委會的行銷有力,就不會外銷幾乎只剩中國市場。陳吉仲口中說的「行銷」,不外乎就要大家愛農民買鳳梨,不然就是收購這招。

面對鳳梨銷陸卡關,總統蔡英文號召全民一起吃鳳梨挺農民,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消費者用新台幣愛護農民,農委會也呼籲大家「全民挺農業 吃鳳梨挺台灣」,有人就預測,接下來軍中應該會有吃不完的鳳梨。可悲的是,蔡政府拓展外銷無門,等到被卡關了,就只能用這種情緒勒索的方式要大家團結愛農民,靠儲值「台灣價值」來幫農民度過難關了。













【即時短評】撇開政治 兩岸農產貿易何時能春暖花開?


2021-02-26 22:14  聯合報 /   記者彭宣雅/台北即時報導
大陸海關總署發布因多次從台灣輸入大陸的鳳梨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決定自3月1日起暫停台灣鳳梨輸入大陸。記者劉學聖/攝影


短短一個月內,中國大陸已對我國農產品貿易下了兩道禁令,一是之前禁止肉加工品出口中國大陸;二就是3月1日開始的鳳梨禁止進口令;我國農政單位的態度,從肉品失去中國大陸市場「影響不大」,到鳳梨的「不能接受」,不論接不接受,事情就是一封電郵就發生了,我國還等不到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期待兩岸關係能夠春暖花開,若僅用政治去解讀農產貿易,台灣農民未受其利,會先蒙其害。

台灣與中國大陸距離相近、飲食習慣相同,語言文化相似,撇開政治議題,它確實是我國最重要的農產貿易對象,我國農產品外銷,對中國大陸高度依存,由多年來,中國大陸蟬聯我國農產品貿易大國,可以從農委會的官方農業貿易統計看出。

2020年我國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10億1733萬7000美元,比2019年同期12億7493萬3000美元衰退20.2%,就算衰退兩成,還是我國農產品出口最大的農產貿易國,占比20.7%。

距離相近,因此運輸快速,在我國缺乏冷鏈情況下,中國大陸市場大、消費力高,台灣農產品品質相對好、價格高,在大陸賣得快、賣得好,當然是重要的外銷選擇地點;過去兩岸關係緩和,防檢疫問題上,有時可以睜隻眼、閉隻眼,但現在兩岸關係對立,官員常常逞口舌之快凡事政治解讀,防檢疫問題也就回歸正常,當一切「照規矩來」的時候,問題就會逐一浮現。

過去我國也曾因為美國蘋果有蠹蛾而暫停進口;韓國也因為修改芒果農藥使用規範,導致我國芒果外銷韓國銳減,最後也是遵循韓國規範,才順利外銷;日本也是以嚴格的防檢疫規範,要求我國的蜜棗外銷,要進行 1.2度C持續 14 天的檢疫殺蟲處理,蜜棗皮薄,要達到長期穩定的溫度殺蟲,到日本還能維持架上壽命,都是高技術;但這些都是各國間的農產品貿易手段,我國都應該去善意面對與解決。

介殼蟲在鳳梨上是非常常見的病蟲害,只需要薰蒸、或者退運就能解決,且需要給業者改善時間,這次鳳梨禁令確實來的又快又急,幾乎扼殺我國正開始的鳳梨產季,說經濟制裁也好,說故意也罷,國際間的貿易,本來就應該要符合對方國的規範,即便我國的產品都合格,也不代表對方國不能暫停進口;以對外其他國家般去看待因應,會比牽扯政治與對立,對我國農業來得有營養多了。

一個月前是台灣的肉品及其製品,現在是台灣鳳梨,下一個農產品是甚麼?總不能每一次都拿出10億,要國人幫忙吃,消費量有限且固定,多吃了這項,其他品項勢必減少,我國現在及未來,還有多少農產品的失衡可以這樣處理?除了政治,面對各國提出的各種貿易卡關的措施,我國又做好相關農業的應對與配套規畫了嗎?












【即時短評】蘇震清姿態放低 以退為進謀未來政治路


2021-02-26 15:19  聯合報 /   記者蔡晉宇/台北即時報導
立委蘇震清下午宣布退出民進黨,他強調會持續尋求司法途徑來證明自己的清白。記者葉信菉/攝影


今天是元宵節,傳統上要吃湯圓象徵著團團圓圓,但今年元宵對民進黨來說,恐怕就沒那麼團圓了,因涉及司法官司被停權三年的立委蘇震清稍早宣布退出民進黨,為綠營早已競爭激烈的屏東縣長之爭再添變數;蘇震清的退黨聲明一改過去批判強力批判檢調路線,軟性訴求避免給黨內造成麻煩,頗有以退為進,在顧及黨內和諧前提下,放眼未來政治路意味。

同樣涉入sogo案官司,國民黨立委陳超明、廖國棟尚無退黨的相關討論,蘇震清在無明顯壓力下,此時率先拋出退黨,向民進黨內傳達「不再添麻煩」是主論調。據了解,蘇震清對於自己官司受到的待遇,以及在羈押期間,黨內同志對他的冷眼相看一度頗有微詞,甚至在剛交保出來後,也曾向親近幕僚透露了2022不排除一戰想法。

屏東地方人士也表示,國民黨在屏東,等著就是蘇震清或其代理人出來攪局2022的這一天,評估以蘇家在屏東的政治實力,就算沒能直接問鼎縣長大位,肯定對民進黨也有「敗事有餘」的攪局能力,是國民黨少數可能漁翁得利順勢拿下屏東的機會。

蘇震清之所以沒有選擇與民進黨走上對撞之路,需一併考量叔叔蘇嘉全在黨內處境是個關鍵因素之一,若挾著地方基層實力固然能對民進黨造成很大的壓力,為自己爭取到籌碼;但這把兩面刃同樣會砍向蘇嘉全,讓其在黨內承受更多不諒解,日後復出之路只會更坎坷。如今蘇震清退黨,和蘇嘉全在政治上被視為一體的壓力也能稍微緩解,對在黨內曾經被蔡總統即為重用的蘇嘉全而言,能起到政治防火牆作用。

蘇震清對民進黨釋出善意後,能換到什麼延續政治生命的東西是接下來關注焦點,例如下屆立委選舉民進黨在蘇震清選區是否禮讓不提名等。蘇震清儘管現階段姿態放低,但若感受不到對等的回應,豁出去奮力一搏的可能性仍存在,而這也正是民進黨最不願意看見的。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科技驅動的包容式創新

udn 論壇報十五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2273/web/ 

◆  學習歷程檔案 勿淪「軍備競賽」
◆  藻礁無藍綠 保育向前行
◆  喚東風雨露 先「春風化雨」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科技驅動的包容式創新
◆  藍白合雙贏?重心別只為票源
◆  投資教育 就是投資未來
◆  陸不急著對話 蔡可能淪獨腳戲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以科技驅動的包容式創新


2021-02-26 03:20  聯合報 /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新北市與大學和民間業者合作推動「新北長照交通大平台」。記者魏翊庭/攝影


近年由於科技的創新與快速發展普及,不僅使人人皆可體驗到科技帶來生活便捷,帶動社會不同階層的創新能量,更引動了社會底層的創新發展,因而出現「包容式創新」的概念。

所謂包容式創新,意指創新發源於主體經濟發展中被忽略或被邊緣化的族群,這些族群通常日均生活費低於兩美元,包含弱勢的婦女、失業青年、長者、身障者及少數族群,因而包容式創新指涉的,便是著力於可設計出讓這些弱勢族群參與生產或改善生活的創新設計,使其能分享或貢獻社會經濟成長成果之創新體系

包容式創新是以解決社會金字塔底層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特別滿足生計需求是包容式創新發展的出發點。以尼泊爾為例,當地地下水有嚴重砷汙染問題,造成約一四○萬人口面臨水汙染危機,有企業投入資源研發出一套兼具價格低廉與精準檢測品質的水汙染感測器,販售給當地供水業者與民眾,有效解決健康危機。近年來隨著新興科技(包括物聯網、移動科技、數位金融等)經常作為包容式創新的突破口,就有企業導入資通訊技術為肯亞貧民社區提供創新機會,透過 App 理解窮人需求的問題,促進當地更多草根民眾的互動與合作,解決社區民生問題。

台灣也有類似案例。隨著人口老化日益嚴重,政府推動長照2.0政策,其中長照交通接送是重要的基礎服務。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新北市衛生局察覺到交通接送對長者就醫復健的關鍵角色,卻苦無有效工具來管理司機與車隊,導致符合長照補助資格長者的叫不到車困境。

新北市衛生局為貼近民眾需求,與大學和民間業者合作推動「新北長照交通大平台」,導入學術研發能量,委由民間建置長照交通預約媒合平台(俗稱長照 Uber),統一調度旗下超過四十家交通特約業者,以雲端管理與智能化調度約五百台各式無障礙車輛,載送全市的長照失能失智個案,大幅改善長者就醫叫不到車的困境

如今新北長照交通大平台單月已突破二萬七千趟接送,叫車成功率高達九十九點三%以上,民眾不再叫不到車。藉由長照智能交通平台,新北市也達成三大目標:一、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貼心接送與跨車隊預約機制;二、民眾共乘比率與滿意度提升;三、大數據分析與線上即時服務查核。新北市也因為此長照服務創新,榮獲民國 109 年(二○二○年)衛福部的「高齡友善城市獎無礙獎」。展望未來,若能導入其他移動需求,此一由地方政府推動的長照交通大平台將充滿想像。

新北長照交通大平台是典型以科技驅動的包容式創新,將派遣科技應用於長者、身障者與偏鄉的醫療接送,此種以弱勢為出發的科技應用,更能創造多元的社會價值。盼望不久的將來,台灣能出現更多的包容式創新。













學習歷程檔案 勿淪「軍備競賽」


2021-02-26 03:15  聯合報 /   李瑩英/中華民國數學會理事長、台大數學系教授(台北市)
新課綱透過鬆綁必修學分,增加選修與實作等彈性,希望能讓高中生找到學習興趣與志向。本報資料照片


無論你是剛確認學測成績的高三學生,或是即將面對新式考招的高一、高二學生,學期開始的當下,你感到焦慮不安嗎?

在一○八課綱與連動的考招變革下,新課綱透過鬆綁必修學分,增加選修與實作等彈性,希望能讓高中生找到學習興趣與志向。這些用心值得同學細心體會,進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然而,多年以來在大學從事數學教研工作的我們憂心,鬆綁後的課綱規範與其連動的考招搭配,也可能帶來高中數學學習內容的不完整,影響各位進大學以後的學習與發展。

一般而言,理工科系教授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審查,不同科系間容或有差異,但對於數理科目審查重點,不外乎是科目內容的掌握與學習動機的強弱,因此在學習歷程檔案準備上,應該著重在如實呈顯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掌握,與知性成長的心路歷程,不要落入華而不實的「軍備競賽」。

同學最該注意,自己平常學習狀況,因爲考試成績跟學習成效息息相關。呼籲每位高中生,在數學學習上要回到課本,透過充分掌握基本數學觀念,與公式推導背後的邏輯與整體脈絡,就能學好數學,而非只透過參考書、講義、測驗卷進行刷題式學習,卻不求甚解。

舉例說,大多數人都知道指數定義,也能進行指數函數的計算,卻從沒想過,當指數函數f(x)=2^x的x等於π時,怎麼能計算f(π)值呢?因爲無法安排π個2連乘在一起啊!

本會成立教育議題工作小組,並針對教大一微積分老師進行「大學與高中數學教學落差」調查與分析,此外,我們正收集數學學習材料,放置於數學會教育資源網頁,供想深入學習高中,甚至大學生更多選擇。比如平台就提供多年前高中實驗本的下載,這是我們很推薦的數學教材,完整又適合自學。

要強調的是,學測、指考數學科目不管偏難或偏易,只要平時能掌握正確學習方式,能釐清所有推理步驟,能用自己的話重新講清楚所學內容細節,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在大考時,事半功倍取得合理的好成績。學好數學不是依靠聰明才智或反應靈敏,正確的學習方式與深度思考的習慣更加關鍵。

數學不只是解題技巧,其實那只是部分,透過深度學習,掌握核心觀念,同學才能體會到,數學其實教我們如何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不只是計算與解題。數學會提高心智成熟度,強化邏輯與辯證能力,有助多元發展與在其它領域的學習,是一種帶得走的能力。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學好數學,享受思考的樂趣,進而領悟數學概念與思維之美妙。














藻礁無藍綠 保育向前行


2021-02-26 03:08  聯合報 /   林登秋/台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
波波漫畫


三年前筆者藉民意論壇提及,大潭藻礁設三接事件,可說是環保政治學的典範案例,它明白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政治人物是為政治而環保。而今,在藻礁公投連署進入倒數時刻,環保團體過去抗爭對象國民黨進場支持,恐怕仍是為政治而環保成分居多。

有時代力量高雄市議員為此指,藻礁不是藍色綠色,希望不要以政治力模糊焦點。那環保團體又該如何看待,前後執政黨為政治而環保呢?數十年來,環保團體和民進黨以伙伴關係互援,甚至人才流通。然而藻礁保育事件,同樣兩個政黨在朝在野立場丕變,不正是環保政治絕佳案例。

在政黨輪替(未必是國民兩黨)成為常態的台灣,環保團體或許該由守著一個會背叛的伙伴,進入隨時準備和各方力量結合,昨日的抗爭對象,可能是今日結盟對象的新階段。

如此做為,正是向執政的政黨宣示,破壞環境生態保護,環團就可能和在野勢力結合,撼動執政根基,以確保台灣環境生態的永續。無關藍綠就是要留(還)給子子孫孫一個大海環繞、藍天綠地、生機盎然的美麗島嶼。













喚東風雨露 先「春風化雨」


2021-02-26 03:08  聯合報 /   吳成豐/靜宜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台中市)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中新社)


日前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受訪時表示,期待兩岸關係能春暖花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稱,兩岸曾經有過春暖花開,春暖需要東風,花開需要雨露,東風雨露就是「九二共識」。

進一步解讀東風雨露,涉及相關層面或議題甚廣,但若先由教育文化切入,許多兩岸又暖和且開心的話題,值得回味。

大陸來台就讀的交換生(短期一至二學期)或學籍生(就讀一至四年取得學士學位),普遍水平很高。各大學對陸生的照顧周到,開放陸生選修任何課程,比如原新聞或社會本科者,在台被允許修習管理學科等;甚至有旁聽研究所或 EMBA 課程,大學大多不會拒絕,陸生在課堂的學習快樂,成績表現也佳。

陸生請求台灣老師撰寫推薦信函,申請台灣或歐美海外各研究所,數不勝數。根據許多大學概估,申請台灣研究所陸生成功率八成以上。陸生與台灣老師的關係,非但不是「已讀不回」,而是溫暖愉悅。

請看去年五月一位陸生女孩寫給台灣教授的微信全文:「謝謝老師給我寫的推薦信,申請研究生方面,英國我也拿了很多的offer,不過最後決定是去香港理工大學,希望接下來的一年,疫情可以隱定,兩岸可以通關,我可以再去台灣拜訪您。」

這位女陸生也申請到台灣的研究所,她首選是來台就讀,雖沒明說但深知因兩岸關係她來不了,很技巧寄望疫情緩和後,兩岸能回復往昔她所熟知快樂的學習環境。

不只兩岸師生有良性互動,教授間共同申請大陸自然或社會國家基金,台灣許多管理學門教授擁有國際期刋論文的優勢,配合大陸研究人力充沛,合作成功申請者不在少數。

善意與友誼需要雙向。請大陸開放各類陸生來台就讀,同時開放陸客來台,這是擴大相互了解的基礎。台灣則鬆綁大陸出版品在台規定,及教育或文化界人士前往大陸限制。同時,任何歧視性或不尊重字眼,不應再現於雙方對話中。

歷史會評價兩岸領導者的倫理作為,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去年中出書強權者的道德》忙著「幫總統打分數」,當時川普尚未卸任也有初步打分數。當權者的道德期中成績單中,川普有三項評為「劣」,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功能」。

這項評比是聚焦領導人的道德抉擇,不可有狹隘眼光,切勿忽視教育等事務,因為,「春風化雨」或可喚來另項共識的「東風雨露」。












藍白合雙贏?重心別只為票源


2021-02-26 03:18  聯合報 /   蘇以謙/高中生(宜縣礁溪)
日前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右)與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一同出席國民黨智庫主辦的「願景臺灣2030」論壇,藍白暗中競合的進展受到外界關注。記者林俊良/攝影


國民黨邀請台北市長柯文哲參加論壇,雖然兩人以「市長、立委」互稱,仍隱藏不住藍白合作的起手式。

過去國民黨也曾和新黨、親民黨合作,創造一時勝利,但現在這兩黨都已沒有立委席次,國民黨也必須審慎評估與民眾黨合作是否真能加分。

合作共創雙贏固然是好聽的口號,但從過去經驗來看,畢竟政黨帶有不同的核心理念,要能夠維持相當困難。藍白合是否能夠為兩黨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呢?筆者認為關鍵因素有三。

首先,國民黨必須注意柯P政治誠信問題。過去民進黨為免國民黨繼續在台北執政,與「政治素人」柯合作,但柯當選後雙方接近撕破臉局面,國民黨要如何確保這劇本不會再次重演。

第二,路線要如何定位,兩黨若要合作,民眾黨在議題立場設定上,要和國民黨立場有一定程度重疊,同時又不能過度,否則民眾黨將難逃新黨及親民黨命運。

最後,兩黨必須向選民說明,且要能夠說服選民合作不僅僅是選票考量,而是為了更高層次的理念,否則將引起選民的反感。

我相信,多數人民都希望中華民國可以有更強大在野黨監督執政黨,為選民把關,但提醒兩黨決策階層幹部,合作也許可增票源,但後續問題也絕不能忘記,若當中有環節出差錯,就可能導致在野力量再次縮小,這不僅是兩黨的損失,更是全國人民的損失。
















投資教育 就是投資未來


2021-02-26 03:16  聯合報 /   李枝桃/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根據教育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兩萬名高中職生中途離校,居高不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教育部調查每年中離生中途離校的高中職學生)人數超過二萬人,其原因可能是興趣志向不合、家庭經濟因素,其中更有失學失業雙失的青少年

問朋友有沒有看到這則報導,她說有掃過標題,但沒細看;畢竟她沒在教育界服務,所以這些並不在她關心範疇。我不曉得政府是否正視此現象?但我知道這絕對是社會的嚴重隱憂。

記得年前和一個孩子聯繫,他說相依為命的祖母去世後,他原想棄學,但在老師鼓勵下轉夜校,白天打工維生和學習,如今順利畢業,他決定轉入軍校。

另有個孩子告訴我,平日他利用打工維生,寒暑假他更要打二份工,讓他幾度想放棄學業,但國中老師打電話關心並鼓勵他,他說今年六月他畢業可找正職工作。

這兩個孩子幸運的都遇到好老師,因為有老師不斷打氣,他們才撐得下去。設若高中職孩子遇問題不願找外援,直接曠課不到校,老師也沒多加關注,變成中離生後的他又找不到工作,不難想像成社會邊緣人的機率有多大。

以前我在學校服務時,經營學校創造一個有愛的環境,引導孩子認識自己,讓孩子找到自我亮點,對未來有所規畫與期許;讓他們能在未來面對挑戰時不致惶恐失措。

仰望教育基金會運作後,有人問我為何不做簡單的捐獎助學金,或辦個青少年營隊就好?為何不做能讓基金會有光芒的計畫,反做一般般的技職教育?在教育界卅二年,我怎會不知哪件事簡單又有亮點?但我知道教育不需瞬間絢爛的煙火,需要的是踏實的耕耘、播種、澆水、施肥,需要的是長久的陪伴守護。因此我們選擇讓這些孩子在技藝教育中找到自信,期勉他們能因一技之長而翻轉人生。

執行一年後,發現高職生對未來仍帶著疑惑及恐慌,而我與業界朋友聊天也發現業界面對缺工問題,靈機一動何不找業師來協助學生解惑?企業主推出優秀業師伴學,也等於為企業培育未來員工,這樣的互利獲得企業主認同,去年九月便開始試辦,企業主推薦的業師都具有熱誠與同理心,且因和學生所學相關,所以很快的學生便擺脫羞澀,開始和業師討論業界需要的人才傾向、甚或小論文研究方向等,而業師也將職場倫理及職場應對等等都盡情分享,一個小小計畫竟達到三利,讓我驚喜不已。

我們知道,教育努力或投資是永續課題,今天所做的或許微不足道,或許樸實無華,但透過大家共同努力,讓教育的一方園子有一番不同的風景,能讓孩子找到希望與目標,不致成為中輟生或中離生。去年底一位業師很有感觸的說:原來我們與教育並不遠。

是呀!只要有心關注,教育就絕非是一個標題而已!
















陸不急著對話 蔡可能淪獨腳戲


2021-02-26 03:12  聯合報 /   趙豐年/大學教師(台北市)
新任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上任後向對岸「喊話」,希望兩岸春暖花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美國新政府不斷放出希望台灣與大陸對話訊息,台灣適時調整國安高層以對,媒體甚至認為鴿派邱太三會是打開兩岸僵局的重要一著。但如同蔡英文總統農曆年前談話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台灣單方面的事情,關鍵的鑰匙也在中國手上。一向笑臉迎人的邱太三上陣,大陸就願意敞開對談大門嗎?

由事件重要性和時間急迫性分析矩陣思考兩岸情勢,台灣對外關係的重要性,以美居首,而對岸亦不可忽視。台灣去年與對岸經濟上的一千四百多億美元順差和割不斷理還亂的文化、政治、血緣錯綜複雜,台灣若要應付或對抗中國,必需與美國維持良好關係,獲得美方大力支持。

惟兩岸是否展開對話?並非中台決定,而係美中台三方角力結果。倘若美方未施加壓力,台灣絕對不會有近來蔡總統主動喊話和國安人事異動。既然對話議題,美台已聯合陣線,那麼第三方中國會有積極性和迫切性嗎?以中國角度審視,答案並不樂觀。

台灣對於中國,係屬領土不可分割的重大議題,統一問題可以緩議、台獨卻絕不可容忍。

因此美方要兩岸展開對話,一則中方需要埋單嗎?川普四年打壓,中國未曾大幅軟化,現在習近平會對拜登低姿態,順應美方進行兩岸對談?

二則在對話時間的迫切上,蔡總統主政五年兩岸關係停擺,中方為何要在此時接住美台遞出的橄欖枝,走上正式對話談判桌?

中國國家領導人高度,或會思考台灣對中國政權治理穩定的貢獻。韓國電影北風描述韓國執政黨大選時,需要北韓配合武力恫嚇爭取選票。惟中國政權更迭不靠選舉,但維持台海僵局,若在反習勢力動搖政權穩定時,處理台灣問題反成習的最佳助選員。如同布希為連任,以反恐之名發動伊拉克戰爭,中國領導人也可保留台灣問題,當成政權的續命仙丹。

基本上,台灣如沒有法理台獨的付諸行動,習近平大可等待三年後台灣下一任領導人,再徐圖後進;除非中美有檯面下交換利益,否則大陸沒有理由、更無需要此時對話。當中國面對其內部經濟、維穩和美方圍堵、貿易戰等重重問題,兩岸對話絕不會是習近平書桌上最重要和最迫切待辦事項。蔡英文開春喊話與人事調整,最終或只淪為應付美方的獨腳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