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經濟/正視全球化 審慎應變才能制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294/web/

.聯合報社論..安倍「國難突破」會不會變日本的國難?
.聯合報黑白集.「免簽」有兩種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全球化 審慎應變才能制變







經濟/正視全球化 審慎應變才能制變


2017-09-30 03: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全球經濟競爭的無時無刻、無所不在。 路透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日前在華府智庫「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演說,闡述川普總統的貿易政策。他說,美國當前在貿易上的挑戰極大,都是因為中國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挑戰所致,包括大規模補助、創造全國冠軍(國企獨營)、強制技術移轉、扭曲中國和世界市場等。萊特海澤特別提到他接觸到的所有美國企業執行長都向他抱怨,和中國企業合資的結果,到頭來智財權都遭到剽竊,而世貿組織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他支持川普總統,必須讓扭曲的市場回到公平競爭,並且要採取主動。
幾乎就在同時,媒體報導了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雖會略低於預期,但仍達到6.8%左右。顯然,在美國未能大力推動川普新貿易政策之前,中國經濟仍會快速成長,並迅速超越美國。另一項報導,則轉述某會計師事務所報告,指出過去的「亞洲四小龍」在人口紅利衰退下,經濟表現已受影響,成為「凋零的伏虎」。日本和中國兩波人口成長也已開始消退,會由三個擁有第三波人口成長的印度、印尼和菲律賓「新蛟龍」趁勢而起,帶動成長。
這些幾乎同時發生的事件,在在說明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全球經濟競爭的無時不在、無所不在。不管是企業或政府,無論是足不出戶或跨遍各洲,都被迫要面對來自全球各地、形形色色的競爭。因此,沒能戰戰兢兢、全神專注於經營擴展的企業很快就被淘汰;無法掌握各國最新政策趨勢、地緣政治變動的政府,也很快就成為企業投資經營的絆腳石,例如讓廠商成天抱怨缺電、缺水、缺地、缺工、缺人才…。
美國對中國貿易作為的抱怨可說合理,也可說不合理。合理,在於這些現象的確都存在,也造成個別企業國際競爭上的不公平。但是,目前世貿組織的規範中,其實都有相對應的處理模式,包括反傾銷稅、平衡稅可以分別用來處理傾銷和政府補貼。智財權比較複雜,它其實混雜了國家和企業本身的問題,例如,迄未聽聞蘋果或鴻海抱怨智財權被陸方剽竊,顯然和企業本身之作為有關;但即使法規不嚴謹,或官方未落實規範,也有相關途徑或本國規範可循,包括要求貿易對手依國際規範修法調整或加重刑責,否則當然可以貿易報復,就像美國301條款。
但若捨棄原有規範,或不修改認定有所不足的規範,逕自以貿易逆差金額多寡來認定「貿易不公平」,當然會讓貿易夥伴難以認同,並導致貿易烽火。平心而論,美國今天抱怨中國政府和企業所採的不公平行為,許多都是歐美自己曾經做過的,只是今天躋身為先進國家,顏面上必須調整作法,讓政府對企業的協助或補貼更為隱晦而已。例如,美國威斯康辛州剛通過對鴻海30億美元補貼,難道不是在全球激烈競爭外來直接投資的「不公平作為」嗎?
同樣的,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的確已趨近「飽和」-生產成本高漲、人口紅利不再。但同為小龍者,各國表現還是不同-新加坡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沒有落後過台灣,南韓和香港則和台灣互有勝負,顯然新加坡有其獨到之處。關鍵其實在該國務實地面對主客觀環境,周全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良方,不受限於某種理論、信仰或意識形態。新加坡並非沒犯過政策錯誤,例如在1980年代上半,曾強迫企業採行和生產力不符的高幅調薪,導致1985年經濟成長率轉為負2%。但卻能迅速學習更正,更務實地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不管美國、亞洲四小龍或台灣,無法認清全球化的無所不在,務實而有效地面對競爭的話,或快或慢都會被快速變動的環境所淘汰,所以,面對大陸、三小龍、三蛟龍,甚至其他各地的競爭,要審慎地變,才能制變。



聯合/「免簽」有兩種


2017-09-30 03: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但送出的「免簽禮」,有些並非互惠平等原則下執行; 尤其部分開放的免簽國,不少有治安疑慮。 聯合報資料照片



感冒用斯斯,斯斯有兩種。這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廣告歌。現在政府也在大力做廣告:南向用免簽。但民眾有所不知,免簽也有兩種。
蔡英文努力推銷免簽,上任以來已數度開放外國來台免簽,最新對象是菲律賓,號稱一年可為台灣增加觀光收益七十億元。
台灣人對「免簽」二字有好感,起始於馬英九時代,在務實外交的大方針之下,台灣民眾出國免簽的國家增加到一百六十多國。
回想台灣身為國際「孤兒」的年代,民眾為了出國辦簽證,送件、花錢、排隊,甚至被面談到令人備感受辱。美國在台協會簽證處的門口,幾乎永遠大排長龍。那景象已一去不返!馬政府的免簽成果,讓國人受益良多,無論如何不能否認。
如今蔡英文也好談「免簽」,但實行的卻多是片面開放外國人入台免簽。若是你來我往,互惠平等,本來也無不可。但蔡英文送出的「免簽禮」,有些並非互惠平等原則下執行;尤其例如東南亞若干國家,從其國內治安,到國際間恐怖組織乃至販毒活動的活躍,是令人不能不有戒心的。菲律賓現任狂人總統杜特蒂的掃毒活動,據傳大開殺戒以致數千人喪命。而國人赴東南亞旅遊,連老練的旅行者如空姐都曾在旅館被迷昏遇劫,也非罕聞。台灣對這些國家一廂情願地送上「免簽禮」,是何作用?是何心態?天天掛在口邊的「不容被矮化」原則,又到哪裡去了?
台灣民眾聞「免簽」而喜,但免簽有兩種,政府送禮不能太大方啊!

相關閱讀
‧ 我狂送東南亞免簽卻難獲互惠 蔡政府堅持送心酸?
‧ 聯合社論/總統,免簽不該這樣隨便放送
‧ 新聞眼/免簽大放送 應評估負面效應







聯合/安倍「國難突破」會不會變日本的國難?


2017-09-30 03: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28日解散眾議院,象徵國會選戰正式開跑。 (美聯社)



打著「國難突破」的口號大旗,安倍周四解散了國會,並將於下月廿二日舉行國會改選。事實上,日本並無「國難」,而是安倍自己出現了「家難」;原因是,日本國會計畫在十月開議後對安倍涉入森友及加計學園政治醜聞的調查進行審議。安倍為了避免對自己不利,只好先發制人解散國會,以轉移政治焦點。
這並非安倍首度解散國會。安倍是個頗能利用解散國會來鞏固自己權力的能手,在二○一四年,因提高消費稅導致「安倍經濟學」重挫時,他便以將提高消費稅交由國民審判為由,解散眾議院,並重新舉行國會大選。當時,此舉不但讓安倍順利跳脫經濟失利的泥沼,還使自民黨聯合政權順勢在國會取得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
也許是民意的彈性疲乏,這次安倍故技重施,效果卻不如以往。這次安倍提出以將消費稅兩兆日圓轉移補貼育兒津貼為名,來解散國會,並要求日本全體國民共赴「少子化的國難」。但這次日本人似乎不怎麼埋單,高達六成的民意反對在北韓導彈危機的緊急時刻解散國會。不少人認為,這只是安倍為轉移對自身醜聞之調查,並模糊重振經濟失利焦點的作法,且會讓日本出現長達一個月的政治空窗期。民意的反彈,恐將對這次國會大選投下一顆難測的未爆彈。
或許是一心急於壓制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東京都議會勝選的氣焰,安倍這次解散國會的做法,顯得相當粗糙。安倍在解散國會前,並未依照往例先行召開朝野諮詢大會,同時也拒絕與在野四黨進行政治協商。安倍強渡關山的做法,不但引發在野黨的群情激憤,也讓小池的政治勢力迅速集結。小池不僅迅速組建了新黨──「希望的黨」,並預計在東京、橫濱及埼玉等都會區提滿一百五十席,號召「刺客」強取議席。小池勢力的消長,將成為自民黨能否在國會取得過半席次的變數。
安倍明知在民意反彈及小池勢力的雙重夾擊下,自民/公民執政聯盟在這次國會改選中想要維持過去的三分之二席次,似乎已不可能,但他為何要甘冒著失去多數黨地位的政治風險解散國會呢?況且,假若執政聯盟在這次改選中失去了絕對多數的優勢,不是會讓安倍念茲在茲的修憲大業更加困難嗎?
由此,不難看出安倍另有政治盤算。原因是,自從自民黨經歷今年的東京都議會敗選後,小池勢力已經取代民進黨,成為威脅自民黨政權的一股政治勢力。以日本選民喜新厭舊的習性,越晚舉行國會大選,自民黨失去政權的可能性就越高。正因如此,安倍這次改選所設定的政治目標,並不在取得三分之二的絕對優勢,而是要趁小池勢力羽翼未豐之際,透過國會改選取得過半席次,以維繫自民黨的長期執政。
至於在修憲的議題上,小池過去曾擔任防衛大臣,與安倍同屬右翼的「小泉學校」出身,其「希望的黨」成員也大多來自自民黨、民進黨及新進黨。亦即,小池在政治上雖與自民黨相互對立,但在修憲的意識形態上,卻是與安倍不謀而合。這是安倍並不擔心在國會改選後,無法通過三分之二修憲門檻的主要原因。
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一直是安倍最崇拜的政治人物,安倍也一直以岸信介的政治接班人自居,而岸信介教導安倍最重要的身教便是:「有權就要用盡」。岸信介在一九六○年不顧民意強烈反對,以首相的權力強行通過《美日安保條約》;對照今天安倍屢次運用解散國會的權力來維繫自民黨的執政,也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祖孫兩人的善用權力,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問題在,安倍若把「有權就要用盡」的原則用在修憲大業上,恐將讓日本重蹈過去軍國主義的老路,不知道這會不會成為日本的另一種「國難」?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2017-09-30 02:03 聯合報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自二○○二年參與台灣、香港、新加坡華人企業傳承的研究,發現傳承是公司治理循環中,複雜度高、時間性長的活動!創業者總是希望「家族永續、企業常青」,然而此願望必須要有縝密的規劃。綜合多份調查,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的家族企業,面對傳承僅有約一成有完整安排計畫。
去年底葡萄王生技因傳承紛爭,遭家族成員爆發竄改產品期限,賣過期健康食品;去年二、三月也發生長榮集團、泰山企業傳承紛亂,上演控制權爭奪戰。這些案例顯示傳承計畫的重要。
如何做好傳承機制安排?主要重點是家族決策機制、家族控股權的設計與公司經營權傳承。在決策機制設計,控制家族會成立家族委員會,由家族成員組成,若人數眾多,會下設執行委員會,決定重大事務;當然要設有決策及紛爭解決機制。
為讓家族委員會與家族企業運作順利,控制家族會訂定家族守則(或家族憲法),包括:一、家族的價值觀:為凝聚家族的向心力,必須明確表述家族的價值理念,並讓成員瞭解。二、取得股權與退出機制:守則中必須為成員取得家族控股單位或直接持有家族企業(包含上市公司)股權的決定原則;亦包括在不影響其他成員利益前提下,特定成員退出家族委員會與家族企業機制。通常是退出成員的股權由家族控股單位或家族企業買回。
再者,三、家族控股權的設計,上述機制下,可設計家族對家族企業(包含上市公司)之股權持有的型態,主要考量是遺贈稅與成員間移轉的可行性。四、家族財產管理:家族需制定投資和資產配置策略,取得成員共識。通常會成立投資辦公室,委由私人銀行管理。五、家族人才培育:家族和企業利益需兼顧,既要培育家族成員投入,也要唯才是用;亦即包括家族企業經營權的傳承。
值得深入討論的是控股權的設計,需考量節稅與控股單位的設計;過去傾向以投資公司、財團法人、慈善基金來控股,控制股東家族私人財富則傾向布局於境外免稅天堂。未來可能逐漸以信託、閉鎖型公司方式持有家族企業股權,且透過契約設計,避免直接將股權分給後代,以防止經營權爭奪與股權被賣掉。
再者,有關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經營權的傳承,可逐步規劃第二代在跨部門訓練後接班;其重點是不僅要「挑誰」、傳職位,更要傳創業精神與培養領袖格局!成功的傳承必須一個縝密的過程,除了計畫培養、指導接班人外,還需要放手、支持接班人作決策,並且建立接班人的經營團隊,方可避免傳承不順風險。
在傳承階段讓接班人建立經營團隊,不僅能在接班後,較易上手,同時亦可增進公司利害關係人對公司信心,包括:員工向心力、債權人信賴、供應商與經銷商的合作。因此,家族企業也需建立專業管理團隊,甚至家族成員只擔任董事或董事長。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9月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經濟/生技業申請上市櫃 審查要嚴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257/web/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撕毀蔡英文「未完成的答卷」
.聯合報黑白集.「不自殺」很幽默嗎?
.經濟日報社論.生技業申請上市櫃 審查要嚴謹






經濟/生技業申請上市櫃 審查要嚴謹


2017-09-29 01: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有一些生技業自行撤銷或被退回股票掛牌申請案,市場傳出原因是生技業上市上櫃的審查日趨嚴格,也因此證交所、櫃買中心被批評為有礙生技業的發展,究竟如何看待生技業的申請案,值得討論。
近年來許多生技公司申請掛牌時,多處於連續虧損的狀態,甚至無營業收入。政府基於鼓勵新創公司能到股票市場籌集資金,特別訂定只要生技公司到經濟部工業局取得科技事業證明,即可免去上市上櫃條件之獲利、設立年限的門檻;然而取得科技事業證明,即可保證可以上市上櫃?答案當然不是。
政府政策確實大力扶持生技產業,特別制定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提供所得稅抵減優惠,包括:投資於研究發展及人才培訓支出金額35%限度內,可在五年內抵減各年度營所稅額。若當年度研究發展支出或人才培訓支出超過前二年度平均數者,超過部分得按50%抵減營所稅額。而投資人得申請最高20%購買生技新藥公司股票金額的營所稅抵減;另外,高階專業人員認股權或技術投資人技術作價,得延緩至轉讓時以轉讓價格扣除成本課徵個人所得稅。
上述提供所得稅抵減優惠,高於適用所有產業的產業創新條例,我們要問的是,特別給予生技新藥業較高的優惠,該產業是否相對其他產業,帶給台灣較高的就業機會與經濟成長的貢獻?事實上,過去鼓勵生技新藥業上市上櫃,審查條件寬鬆,造成生技新藥業普遍有市值、缺乏產值,且僱用員工人數少,以致對經濟成長貢獻相當有限
另一方面,生技業申請上市上櫃掛牌給予特別寬鬆條件,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案件,包括:股價大幅波動、相關人士由家人或以外資身分持股、資訊揭露不明、股權隱藏、內部人疑似在高價出脫持股等爭議。最根本的問題是生技新藥業資訊揭露,該產業有關新藥市場規模、市占率的估計、各開發階段的成就要件等,都充滿不確定性;過去經常看到的是業者過於強調遠景的夢,而忽略下方風險的告知。
上述爭議的嚴重性,還要端視台灣股票市場投資人結構;如果投資人結構偏重於一般投資人,則需要更嚴謹看待。目前生技業有八成在櫃檯買賣中心掛牌,而自然人占該市場交易量約八成,因此在思考是否給予生技公司掛牌申請的優惠,則須慮及對投資人權益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櫃檯買賣中心生技指數近六年來的標準差衡量風險),是其加權指數的2.13倍,可見生技產業是屬於高風險的行業。
今年5月台灣證券交易所退回一家生技公司的上市案,其審議結論,首先是該公司成立僅三年餘,目前主要營收來自前身公司移轉之產品,自主研發產品的市場價值尚待觀察。其次,目前銷貨高度集中主要股東集團,未來開拓其他客戶或市場的銷貨能力尚待觀察。再者,該公司股票於興櫃市場交易異常,恐影響上市前承銷之競價拍賣結果,有損及投資人權益之虞。
同時,一些上市上櫃申請案存在的疑慮,還有申請公司產製原料的關鍵技術來源交代不清,且對列為最高營業秘密的技術文件真實性存疑。而且,有申請公司為母公司代工生產,其餘多為閒置產能,該公司與母公司財務業務尚未具獨立性。再者,一些申請公司取得經濟部工業局科技事業意見書之產品已上市多年,惟市場接受度不高仍呈現虧損。
綜合評估生技產業股票掛牌後的爭議與最近申請案顯示的問題,我們支持生技產業的上市上櫃申請案,宜與一般產業(包括科技事業)相等的標準進行衡平處理。政府在推動生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考量投資者權益的保障,以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聯合/「不自殺」很幽默嗎?


2017-09-29 01: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嘉義縣長張花冠(左圖)、立法委員邱議瑩(右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花冠與陳明文的糾紛中發出「不自殺聲明」,立委邱議瑩也在爆料統促黨事件時聲稱感受到人身威脅,並笑問「是否該發出不自殺聲明」。「不自殺聲明」被民進黨人接棒使用,儼然是個「潮」字眼。但「不自殺」一事,果真那麼幽默,那麼「政治便利」嗎?
若有自殺事件,可想見當事人多麼痛苦;例如,像李新這樣平日鬥志旺盛的人,誰曉得他有活不下去的理由。近年出現的「被自殺」說法,是指鑑定為自殺但死因蹊蹺,疑似遭加工自殺;因而有了「不自殺聲明」的說法。使用這一說法的,多是專制政權下的異議人士,擔心身遇不測,只好發表「不自殺聲明」以明立場。大陸民運及維權人士,曾有「絕不尋求自殺解脫,若有不測,必有嫁禍」等公開信,就是一種「不自殺聲明」。
若知此來龍去脈,應可想見發表「不自殺聲明」者的處境險惡,對人身安全的掌握無能為力,心情痛苦絕不下於自殺之人。有此認知,「不自殺聲明」可拿來當作開玩笑的題材嗎?
但果然台灣大不同,越是公眾人物更擅長譁眾取寵,沒知識、沒同理心的程度令人咋舌。電視主播報導了一則沒什麼大不了的新聞,也要公開發出「不自殺聲明」。地方首長和立法委員這種層級者,為了是否性騷擾,為了未經證實的傳言,都言之鑿鑿「不自殺聲明」,是不是太高估了自己一命的重要性?








聯合/賴清德撕毀蔡英文「未完成的答卷」


2017-09-29 01:3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右)在立法院備詢時,拋出兩岸關係震撼彈,讓蔡英文總統(左)相當棘手。 本報資料照


蔡英文剛在民進黨全代會上強調兩岸要採取互動新模式和新論述,賴清德就在立法院公開申明台獨主張。賴清德的談話,逾越了蔡英文兩岸政策與論述的框架;如果賴清德不是誤闖兩岸叢林的小白兔,那就是打臉蔡英文,僭越總統的兩岸職權。或者是他以為如此可以為蔡英文加分?或者是蔡英文與賴清德兩人對「維持現狀」政策大扮黑白臉?甚者蔡英文要借重賴清德來確立兩岸互動的新模式?
中共十九大召開在即,川普訪問北京的行程已定,兩岸議題更加敏感。賴清德越線表態台獨,既踩踐總統與行政院長權責的憲政分際,更關乎兩岸互動與國家安危,府院應作澄清。
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中共已不抱希望,兩岸僵滯待變;賴清德乾脆撕毀蔡英文那張「未完成的答卷」,恐讓兩岸關係加速墜崖。尤其,總統府曾為賴清德的「親中愛台」之說背書,力稱賴「和政府一直以來的看法一致」;如今對於賴清德的台獨表態,府方也不斷澄清說「政府立場始終明確一致」,但這是挺賴立場或駁賴主張?蔡英文的「政府立場」,等不等於賴清德的「台獨立場」?賴清德一石激起千層浪,蔡英文不能只會跳針重述詭辭,也不能只用「尊重閣揆個人理念」來閃躲,更不能只以「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來搪塞。
在兩岸關係層面上,賴清德自稱「務實的台獨主義者」,因而有「親中愛台」的主張。「親中」之說,的確有助於翻轉綠營反中的心態和仇中的氛圍,在紅綠森嚴的高牆上打開一道呼吸的隙縫;然而,台獨而親中,可能嗎?以對岸不可能接受的分離分裂方式遞橄欖枝,這是蔡政府「維護現狀」的善意與誠意?賴清德「老實說」,打破了蔡英文力持的「維持現狀」。當閣揆的主張對兩岸關係、台美互動與區域情勢造成衝擊,蔡英文的國安團隊準備好什麼因應劇本?
在政治社會層面上,賴清德出任閣揆,固然讓蔡英文向不斷逼宮的獨派有所交代,但行政院長公開主張台獨,卻將加劇台灣社會的撕裂。最近《中國新歌聲》音樂活動在台大校園引爆流血衝突,反映統獨對立下的社會焦慮情緒已經急遽升高。賴清德的台獨表態,固然助長了一方的氣焰,卻也會把另一方更往極端的方向推去。統獨相互激越尋釁,台灣豈有寧日?
至於在憲政運作層面上,賴清德在立法院的台獨表態,亦將衝擊憲政秩序。賴清德還是台南市長時的相關談話,外界只視為具有接班雄圖的地方諸侯搶占兩岸話語權。如今賴清德以行政院長身分,依據憲法職權赴立院備詢,卻公然倡議違背中華民國憲法精神的台獨主張;在憲政分際上侵犯了總統的兩岸權責,在實質內容上也越過了總統的兩岸底線,在府院關係上更破壞了從屬的政治倫理。府院兩岸政策立場歧異,府方挺不挺台獨都尷尬,賴清德更陷蔡英文於不義。
蔡英文在民進黨全代會宣布啟動憲改,賴清德也對憲改是否涉及台灣正名及變更領土表示:社會力量進步到什麼程度,憲改自然會到那個程度。而今外界不免懷疑,蔡政府將藉著憲改把台獨推進到什麼地步?現行修憲與變更領土程序,須經人民投票複決;但只要想想當年陳水扁推動入聯公投,不僅導致內部動盪、兩岸緊張,更招來美國公開羞辱。如今蔡英文的憲改工程,倘由賴清德攻堅,會把台灣帶向什麼歧路?
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規範進行的行政立法詢答,卻由台獨旗手踩著紅線稱親中,撕裂社會喊愛台,這是何其乖謬的景象。五二○周年前夕,蔡英文拋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兩岸互動新主張,難道賴清德正以「務實的台獨主義」為蔡英文創造兩岸新情勢、建立新模式?或者他在撕毀這張問卷


相關閱讀
‧ 創閣揆首例 賴清德在立院:我主張台獨
‧ 蔡賴「兩個太陽」 提早體現在兩岸論述?
‧ 自稱台獨主義者 賴清德:總統知情
‧ 憲改潘朵拉盒與台獨頭過身就過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2017-09-29 01:16 聯合報  李清志


我一直認為,從某個角度來看,美感不是培養的,美感其實是被喚醒的!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美感,沉睡在靈魂深處,只需要適當環境及引導,即可讓美感被喚醒。
從小到大我們有許多美感教育,不過這些課程經常被誤導,不僅沒有真正體會什麼是美,甚至被錯誤的教學折磨,導致對課程產生厭惡與排斥。
其實詩詞教育本來就是美感教育,教師本來應該教導學生體會什麼是美?詩詞中描述的美是什麼?但在考試制度壓力下,教師只教古文的解釋,學生只學習如何在考試中拿高分,完全忽略詩詞的美感,怪不得讀再多詩詞,也不懂詩詞的美!
我必須承認,京都是我詩意美學的啟蒙者;京都的美,讓我真正感悟到唐宋詩人的心靈。第一次到京都,在高瀨川看見垂枝櫻的美麗,我整個人著迷於白色櫻花滿開的絢爛,春風吹起,櫻花花瓣就如雪片般飄零,我感覺時間似乎片刻暫停,我突然想起蘇軾的「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我第一次感覺到了解詩人的心境,雖然從中學開始就背誦詩詞,為考試背得滾瓜爛熟,甚至連詩詞旁的注釋都要背誦,在中學教育裡,詩詞不是美的事物,只是考試的素材;朗讀詩詞不是美感教育,只是為了得高分。我真的懷疑有多少人在中學朗誦詩詞時,真正體會其中意境?有多少老師會真正引導學生去體會詩詞中情境,讓學生可以更容易了解詩詞內容?
我想起以前羅賓威廉斯主演的電影「死詩人詩社」(Dead Poet Society)(台譯:春風化雨),教英國文學的老師厭惡學校課程只是死背考試,沒有讓學生體會詩詞的美感,因此第一堂課就要學生將課本撕掉,然後帶學生出去朗讀詩句,甚至摸黑夜遊,只為了解詩人寫詩的心境。
升學主義的確害死人,抹殺文學的美意,忘記我們學習,並不是為了考高分,而是為了體驗探索人生,尋找生命意義。羅賓威廉斯在電影中說:「No matter what anybody tells you, words and ideas can change the world.(不管別人怎麼說,語言和想像的確能改變世界)」
然後他繼續說:「我們讀詩寫詩,並非因為詩很可愛。我們讀詩寫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人類是充滿熱情的。」
「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京都讓我體會詩的真實與美感,讓我感受詩詞的存在意義。
我想京都就是這樣一座詩意城市,若不是來過這裡,或是在這裡居住過,我可能永遠無法理解詩詞裡的美學意境,這樣的城市也讓人興起寫詩與讀詩的欲望,讓人開始懂得享受詩詞的美好。
京都是美學救贖的城市,我那些被升學主義國文考試荼毒摧殘的詩詞美學,那些麻痹無知的美感官能,在京都這座詩意城市裡,竟然被救贖療癒了!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名家觀點/貧富差距惡化…川普稅改代價

名家觀點/貧富差距惡化…川普稅改代價


2017-09-29 02:37 政治大學財政系副教授  陳國樑

美國總統川普終於提出稅改方案,洋洋灑灑九頁的文件,雖然部分有所調整,並未大幅偏離競選時的承諾、也未見太大的「驚奇」。
「六巨頭」(Big Six)在稅改方案公布前,先於白宮接見眾院歲入委員會共和與民主兩黨議員, 揭露四項原則:一、簡化稅制、力求公正;二、中產階級減稅;三、降低企業稅負;四、導引海外資金回流。六巨頭是川普稅改工作組,以美國財政部長米努勤(Steven Mnuchin)與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柯恩(Gary Cohn)領頭、包括另外四位國會參、眾兩院共和黨要角。
以下分對個人暨家庭及企業兩面向來談。個人暨家庭稅改重點在減稅與簡化稅制,最大亮點是稅率級距大幅扁平化,由現行10%至 39.6% 的七級累進稅率結構,改為12%、25%、35% 三級。最低級距稅率上升(10%至 12%)、最高下降(39.6% 至35%),是項逆累進改革
新稅率結構若要達成說明文件所言的「確保至少維持與原本稅制相同累進程度」,勢必要再增訂至少一個課稅級距、且稅率必須高過39.6%,因此,七級改三級課稅的說法過於樂觀。
理論而言,其他條件不變下,多級距設計意在擴大累進課稅,希冀納稅能力強的高所得者繳交更多的稅,以達量能課稅、改善所得分配但多級距設計有其副作用,過高稅率可能打擊高所得者賺取所得的誘因, 也使稅制複雜化。簡化稅制而減少稅率級距可避免扭曲工作誘因,但會付出所得分配惡化的代價。
企業的新課稅架構也是減稅,將聯邦公司所得稅率由35%調降至20%、並同時將原本採穿越pass-through)方式、在個人階段累進課稅的小企業改採單一25%稅率分離課稅,可全面有效降低資本使用者成本,意在刺激投資,也符合目前追求經濟成長與工作機會的國際租稅趨勢
但美國聯邦個人所得稅制,原本即對股利所得與資本利得等採優惠稅率分離課稅,這次稅改更進一步擴大資本所得租稅優惠範圍。由於高所得階層,資本所得占其所得比重較高,因此,擴大資本所得租稅優惠,不論如何包裝,終究會由富人獲得最大減稅利益如果還須提高非資本所得稅負以補足資本所得降稅的稅收損失,對所得分配將造成更大傷害。
另一方面,針對一般公司(C 型公司),稅改方案提出了限制淨利息費用扣除的作法,契合民國81年(1992年)美國財政部提出的綜合企業所得稅改革理念,屬於調降聯邦公司所得稅率、同時擴大稅基。但此舉勢必造成運用高財務槓桿的公司租稅負擔上升。
又,針對美國所屬跨國企業,在新制屬地主義下,未來海外投資報酬可以免稅,但將目前尚未匯回的報酬視為已匯回課稅,也可能會對部分企業帶來立即的流動性隱憂。
綜合以上討論,川普稅改顯示了讓美國經濟更上高峰的企圖強烈,但稅損之鉅令人目瞪口呆,要怎麼通過立法,是馬上必須面臨的挑戰。一旦新法上路,效果如何也有待檢驗。在此過程中,付出的代價是確定的:美國已經糟糕的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惡化川普稅改絕對難逃幫富人減稅的罵名。即便狂狷不羈,川普未來如何面對這場角力,是稅改的另一個觀察點。

陳國樑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現任政大財政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應用個體經濟學、產業組織、財務經濟學、稅務行政。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經濟/單靠加薪 推不動消費成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212/web/

.聯合報社論..鬧場事件暴露台灣心理和行政的破洞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是青澀或淺薄
.經濟日報社論.單靠加薪 推不動消費成長







經濟/單靠加薪 推不動消費成長


2017-09-28 03: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人力銀行公布「上班族薪資成長調查」,發現國內職場低薪和凍薪問題相當嚴重。 聯合報資料照片



從去年以來台灣民間消費成長平均高於經濟成長率,今年上半年總薪資成長率達2.57%,且勞動部及人力資源公司調查均顯示,今年第4季廠商的勞動需求提高,可望帶動薪資持續上漲。再加上政府宣布將調升基本工資及公務人員薪資,坊間求職網也指出,今年下半年近五成企業有加薪計畫,主要預測機構又研判物價上漲率將偏低,使實質購買力相對提高,顯示消費動能、所得、實質購買力、信心及政策變數等面向,都指出台灣消費成長「頗具能見度」。
沒想到,包括主計總處在內的主要預測機構,竟一致預測2017、2018年消費成長率低於2%,為什麼?除了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長期凍薪、高房價與高生活成本等結構性問題外,若仔細拆解上述消費「利多」因素,便可發現其純度不高,預測機構當然不敢對消費太樂觀。
先就消費動能來看,過去一年半實質民間消費成長率超過2%,平均實質零售銷售成長率卻是-0.5%。兩者明顯脫鉤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費多增加在海外旅遊消費上,其雖可列為國內生產毛額的加項,卻也讓輸入增加,等同消費虛胖,無助經濟成長,也難以發揮支出面的乘數效果;另一方面是最近GDP統計中的消費增加,還與金融服務等「廣義」消費熱絡有關。尤其是去年保險熱銷、今年股市成交量提高等因素,均推升金融服務消費,讓過去一年半家庭雜項商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平均成長率高達8.13%。問題是,這類消費集中在少數頻繁參與金融市場的投資人,以致於所謂消費動能快過經濟成長的統計現象,並不等同一般民眾的真實感受。
所得方面也有相似情況,亦即2016年下半年起,實質總薪資恢復成長,但大多數人均無感,關鍵就在分配不均及加薪項目有別。由於台灣的薪資結構並不是以平均數為中心的常態分配,而是嚴重右偏的分配型態,亦即有超過60%的受僱員工月薪低於平均數(2016年為48,790元),代表有過半民眾的購買力不及統計數據所示,而那些購買力較高並拉高平均薪資者,又多集中在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的高所得者手中。這樣的薪資結構,自然阻礙消費擴張。
再者,統計資料顯示,經常性薪資調整帶動的消費效果,遠比績效獎金增加更顯著。因為經常性薪資上調會提高受薪者對未來所得的預期,進而帶動消費上揚及經濟成長,但具有一次性特質的績效獎金則不然。這點從2001年以後,台灣未調整經常性薪資的廠商比率便維持在八成上下,使台灣平均消費成長率由1980~2000年平均7.9%,轉為2001~2016年平均2.4%,可茲印證。因此,坊間求職網雖指出有48.9%的企業預計在下半年加薪,其中有高達38.6%企業僅有績效加薪,只有10.6%的企業進行全面性加薪下,激勵消費的效果必將有限。
至於基本工資部分,若計算1983年5月起共計20次的基本工資調升,每一回調整前後的平均薪資漲幅可發現,僅有七次基本工資調升後,經常性薪資漲幅加快,顯示基本工資調升雖有助緩解台灣薪資分配問題,但對於提高整體薪資水準,乃至於促進消費的作用並不大。人力銀行調查指出,有50.6%及45.2%的民眾認為一例一休上路後,收入不變或變少,甚至有56.7%認為生活變苦,代表到目前為止,一例一休無助於「薪情」,甚至因民眾觀感不佳而影響消費的「心情」。
一國經濟的自發性成長與該國是否有穩定、熱絡的內需市場有關,且以消費與投資動能強弱最為重要。而台灣在政治、環保及基礎建設不穩等問題威脅下,經商環境愈來愈不明朗,抑制廠商投資意願。再加上消費既面臨多重結構性問題,能見度的純度也下滑,使內需呈現貧血危機,縱有若干出口動能相助,台灣經濟也不過是一種難稱樂觀的「虛力擴張」狀態。



聯合/賴清德是青澀或淺薄


2017-09-28 03: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賴清德26日首度赴立院備詢,他強調自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首度在立法院備詢,自稱「我是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對賴揆而言,他或許覺得自己是實話實說。但立法院可不是「童子軍宣誓」的地方,他身為閣揆,這種說法便顯得不夠老練,也缺乏務實智慧。
至少,總統府就有意見,認為他的表態「超出劇本」。例如,賴清德如果說「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絕對比他直接說「我主張台灣獨立」,要穩當而合適得多。問題是,賴清德能區分兩者之間的差別嗎?
童子軍宣誓,只要依規定誓詞照唸即可。但是,閣揆在立法院答詢,沒有人能提供標準劇本,必須靠著歷練與智慧,斟酌自己什麼可以講、什麼不能講。誰料,賴清德卻像童子軍宣誓一樣,說出他最初從政想定的腳本。對此,總統府有些不安,但已無可挽回,只能回應「說了就說了」。
賴清德的台獨立場,外界並不是不清楚。但是,賴清德身為立委或台南市長主張台獨,和他身為行政院長而宣示台獨,終究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就像對陳水扁,賴清德先前主張赦扁,到了閣揆任內,即稱這非其職權範圍。如果意識到角色不同立場也要跟著調整,賴清德在中華民國立院主張台獨,就是失職失言,對內對外都有後果要收拾。
從上次脫口說出「親中愛台」,到這次「主張台獨」,賴清德對政治事務仍極缺應有的敏感和拿捏。這究竟是因為青澀,或是由於淺薄,也許很快就能分曉。



聯合/鬧場事件暴露台灣心理和行政的破洞


2017-09-28 03: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選秀節目「中國新歌聲」在台灣大學田徑場舉辦「2017『中國新歌聲』上海.台北音樂節」活動,引發流血衝突。 記者胡經周/攝影


大家都可以繼續假裝。鬧場的台大學生假裝他們是愛校護校心切,打人的統促黨假裝他們是出於民族大義,衝鋒的獨派假裝是為了維護台灣尊嚴,台大校方假裝一切與他們無關,北市府假裝他們只是協辦單位,內政部假裝這都是黑道分子在藉機滋事。但再多假裝,也掩飾不了台灣行政疏漏、左支右絀的事實;更可悲的,則是民眾自信心的脆弱,一聽到「中國」即情不自禁湧起敵意。
中國新歌聲》基本上是一項商業宣傳性質的歌手選拔活動,電視節目雖為對岸製作,卻也是兩岸歌手公開競技的平台。這次該節目來台海選,原是台灣歌手展現實力的好機會;未料,獨獨在台大的這場活動竟被形容為「統戰列車開進台灣」,引發一場混戰,導致多人受傷。「歌手選拔」被醜化為「統戰列車」,是政治人物的惡意扭曲,但因此引發流血衝突,也顯見群眾心理素質之脆弱。
這場咀嚼不出深刻意義的鬧場及鬥毆事件,只因為事發地點在台大校園,且有台大學生受傷,而深受矚目。如果仔細觀察,這次事件基本上是政治光譜最極端的統獨兩群人在叫陣,卻把整個台灣社會都捲入這場充滿情緒的衝突。以兩端來撩亂廣大的中間,不僅太過失衡,代價也太大。尤其台大校方,既出借操場在先,又以「校園自主」為由禁止警力進入協助;俟最後事態失控,卻雙手一攤推得一乾二淨,讓警方為它扛責。作為台灣第一學府,這樣的表現,完全辱沒了它悠久的傳統與榮譽。
這次事件,也印證了台灣已變成一個「後真相」社會。直到發生濺血事件,社會罵聲一片,大家才去追問活動相關的細節:誰是主辦、誰是協辦?北市府有沒有逼迫台大出借操場?台灣大學校名為何被冠上「台北」二字?何以鬧事現場有那麼多獨派和民進黨的旗幟?警局數度接獲報案為何久久才到出事地點?這項活動的台灣主辦企業為何是一家「藥商」?這麼小的活動,卻有這麼多的疑問,說明台灣各級行政作業已經處處破漏,環環脫節,沒有標準程序,也沒有人在乎如何把事情做對
行政程序之所以鬆散至此,主要癥結,恐怕是政府近年過度「政治化」導引的結果,以致公務人員無所適從。試想,如果街頭發生衝突,政府不由分說就先懲處員警,而不去追查滋事者;這種顛倒因果的處理,社會秩序如何維持?再說,就算這項歌手海選活動讓學生覺得反感,台大沒有更好的申訴管道處理異議嗎?何以學生要用鬧場、撒冥紙的手段,衝上台去阻止別人的活動?就算不談包容,這個學校的公民教育難道連「異議」的文明程序都沒教過?或者,學生們認為,只要是打著「反中」旗幟,任何脫軌行為都可自我合理化,甚至因此變成台灣民族英雄?
如果是後者,這樣的發展,則不免令人擔心。台灣數十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公民社會」意識,其精髓是在追求公民素質的提升;然而,隨著綠營「反中」仇恨思維的煽惑,這種公民意識近年卻慢慢遭到蠶食,甚至有日漸退化的跡象。更令人憂慮的是,隨著兩岸經濟發展的死亡交叉,所謂「天然獨」世代對自身處境的「相對剝奪感」又更增強,認為自己的低薪、缺乏出路,都是對岸壓迫所致。這樣的信心低落,又增強其對中國的仇視,卻未必有助於認清現實,這才是最可悲之處。
無論如何,台大學園的鬧場衝突,不僅將兩岸關係的不睦捲進民間文化交流,更暴露台灣內部在行政上和心理上的處處破洞,令人憂傷。相形之下,政府部門和台大互推責任,多名警察遭到懲處和調職,民進黨則大肆利用此一機會抹紅柯文哲,都只是著眼於自己的政治目的。沒有人想要補破網,那就等著下次的衝突危機吧!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2017-09-28 03:04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教授)



離開高中四十餘年了,想起當時聯考時代,念書是為了考試升學。相較於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國文壓力小得多;如果需花時間,大多是念那些古文或文言文,除了少數家學淵源,多數學生談不上鑑賞。尤其當老師指定背誦時,哪個學生不喊累啊!「幹嘛背?幹嘛考?什麼時候會才會用上啊?」這句話至今不墜。
高中畢業後廿餘年,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回到當年住處搬家,正要扔棄一堆舊書時,發現了高中時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與課外讀物「古文觀止」。這次的不期而遇,讓我有了不同的體會,知道如何去鑑賞。過去「被迫」去念,現在變成「主動」探索,我慶幸當年曾不情願地背了幾篇,年事漸長越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果然是「白話話白隨興表,文言言文意境高」!也就在那時,社會學界流行「批判」與「解構」,並出現了關於黨國藉由這些教材進行「洗腦」的論述。於是,我在書中找尋「黨國」的鬼魅陰影,嘗試從字句中重構其統治的正當性;很不幸,我發現較多的是對權力的「反諷」不是「歌頌」!
拿大家較熟悉的也可能背誦過的文言文為例,杜甫的「兵車行」與李白的「長干行」,不都是在暗諷統治者唐玄宗的窮兵黷武,令百姓流落異鄉,埋沒隨百草? 白居易「琵琶行」最令人難忘的是形容樂曲的舞動,以及感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豪氣萬千,將景物與歷史交錯出亂石崩雲的第五度空間。至於論語與孟子,不就是在強調親情、尊重人倫、振聾發聵令亂臣賊子懼嗎?這些和現代價值觀違背了嗎?
歷史上的「經典」,非一朝一夕所形成,許多名句千古流傳形構出文化與品味;即使滿清入關結束了明朝,開國幾個皇帝不僅未去摧毀異族文化,反而發揚光大。這不只是氣度,更是遠見!今天號稱「先進」的歐美國家搶學中文,難道不是看到世界的趨勢,我們念英語不也是如此嗎?台灣使用「正體中文」,尤能掌握經典、貫穿歷史,具有正統優勢,更應把握!
課綱應不至於反對「經典」,但為何會陷入「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之爭呢?如果問授課老師,多數傾向文言文比例高些,是因為文章經典,作為教材具有教學的豐富性。如果問高中生意見,多數會認為文言文讀起來艱澀,生活上用不著,學習負荷感受較重!出現這兩極看法,一點都不意外。其實,教育現場一直在老師試圖提升教材豐富度及學生期待減輕學習負荷,兩股勢力拔河當中來激發創新,總是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可惜,台灣近年來並未以創新來淡化艱澀,而是以逃避艱澀來降低學習負荷,「快樂學習」不知何時變成「不學習才快樂」?
教育是為了開發年輕人的潛力,讓肯努力的人有翻身的機會;當教育仍須透過學校的教學方式時,如何建構適當的學習內容與過程,讓年輕人提升能力,讓國家的競爭力也能「自自冉冉」?高中國文「文白比」只是一個象徵,閱讀能力與文字運用才是培養學生成為現代人的基本功。莫教學子「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否則只能讚嘆seafood,這是個嚴肅的課題。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經濟/擴大稅改方案 嘉惠全民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155/web/

.聯合報社論..「明花之亂」吹開了司法黑布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賴」字訣
.經濟日報社論.擴大稅改方案 嘉惠全民







經濟/擴大稅改方案 嘉惠全民


2017-09-27 02: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財政部的稅改方案,主要是取消兩稅合一的設算扣抵制,具有簡化稅政,減少徵納成本的無形效益,以及減輕薪資所得者的稅負,符合公平原則,值得肯定。方案是由七項減稅,五項加稅所構成,但最後的稅收淨影響數為政府損失約為區區的60至70億元,可見得「全民」能享受的經濟效果在正負相抵之後並不太大,可以再微調修正得更完整。
減稅的來源,尤其是降低股利所得稅負的財源來自於個人股東可扣抵稅額的532億元,以及薪資所得者的薪資所得扣除額由現有的12.8萬元調高至18萬元,其財源則來自營所稅率提高至20%所增加的稅收,兩者缺乏合理性,仍有進一步商榷的餘地。
個人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既然名稱為「可扣抵稅額」,代表依照目前的所得稅法,係屬於投資的自然人的「抵稅權」,亦即在現制下公司階段所繳納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個人股東保有扣抵綜合所得稅的權利,當然應該享有租稅法的信賴保護。政府如果廢除兩稅合一,則應自新制生效日起,未來繳納的營所稅才不能扣抵未來的綜合所得稅,但新制生效前,既有的抵稅權利和帳戶並不會因制度的改變而追溯適用,所有權人仍保有該項財產權。
然而財政部竟謂「因為稅改方案使得股東的股利所得稅負降低,因此可扣抵稅額不能退回」,等於將納稅人的財產權用來作為減稅的本錢,就像房東決定降低房客的房租,對房客說「因為將來要降低房租,因此押金不退還」一樣的不合理。更何況,稅改方案的甲案或乙案,其實是對小股東更不利,亦即適用低稅率(20%以下)的小股東,股利所得的稅負反而增加。可扣抵稅額不退還,對小股東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二度傷害。
再就薪資所得扣除額調高至18萬元而言,相信許多人好奇何以調高幅度高達5.4萬元,其實根本原因來自於今年2月的大法官745號釋憲案,而搭上稅改方案的便車。同時,以營所稅率提高至20%所增加的稅收作為財源也是沒有道理。
745號釋憲案緣起於一位法學教授和某名模的薪資相關成本費用憑證不被國稅局採信而剔除,大法官乃認為現行所得稅法關於薪資所得之計算,僅允許薪資特別扣除額定額扣除,而不許薪資所得者於該年度之必要費用超過法定扣除額時,得以列舉或其他方式減除必要費用,「不符憲法第7條平等權保障之意旨,財政部應於兩年內檢討修正所得稅法相關規定」,要求財政部對於類似執行業務、高薪資又須支出較高費用者,應當給予列舉必要相關費用成本之公平機會,也就是增加薪資所得者核實扣除費用的第二項選擇。然而薪資所得者未來要拿出超過12.8萬元的費用證據才能受惠,且須蒐集相關憑證,甚至記帳,但未必獲得稅捐機關認可,因此徵納雙方將來極可能為了微不足道的費用金額爭訟不已。
本報社論曾建議財政部參考近年來隨著標準扣除額不斷提高,以致於採用列舉扣除額的件數與金額下降的事實,第一步就是「提高」薪資特別扣除額度,讓大多數的薪資所得者自動受惠,也可疏減訟源。相信財政部就是基於此種考量,從而大幅提高薪資所得者的特別扣除額,而且納稅者權利保護法也訂定了基本生活費用不受課稅之權利,提高薪資特別扣除額正好也有一石兩鳥之效。
總之,可扣抵稅額理應退還個人股東,薪資特別扣除額的提高緣起於稅制的不合理,財政部不妨參考全民健保在創辦伊始因為平均眷口數高估而超收保費收入,後來以調降眷口數的方式降低保費一樣,何況104年起實施富人稅和扣抵率減半等加稅而使稅收超徵,都是可靠的財源。政府雖然稅收損失增加,但是經濟效果更大,何樂而不為?



聯合/民進黨的「賴」字訣


2017-09-27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課審會動用大量表決,重審降低高中國文新課綱文言文、白話文比率,圖中為教育部長潘文忠。 圖/教育部提供



在一般情況下,只有人數居劣勢的一方,才需要在表決時玩弄議事技巧;但民進黨執政打破了這項規律。對於高中課綱文言文比例,民進黨不滿意第一次表決結果,由教育部否定前一次的表決程序,於是再來一次,果然如願以償。
蔡英文執政以來,這種玩弄議事規則,只求讓自己想要的案子順利過關的情事,俯拾即是。例如,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時,蔡英文總統眼見自己屬意的提案過不了關,當眾指責司改委員:「你們在搞甚麼!」然後重新表決,直到如願過關為止。
立法院的前瞻預算審查也是如此。眼見在野黨提出海量的提案,逐案表決曠日廢時,於是民進黨的立法院長蘇嘉全祭出故意曲解的「一事不再議」撒手鐧,不讓在野黨有任何杯葛機會。此案爭議迄今未解,民進黨雖贏了表決,卻輸了是非,也輸了程序正義。
在民進黨居在野少數的時候,就常用「賴」字訣來監督執政者。街頭抗爭不在話下,各種五花八門阻撓議事手段,讓人眼花撩亂。如今,既然已是完全執政,不但掌握行政資源,且擁有國會過半優勢,還要玩弄這種手法,就很讓人看不起。
完全執政」是人民對政治人物和政黨責任的賦予,並不是開一張空白支票,讓執政黨為所欲為。在野時的各種抗爭,還可說是在不對稱戰爭下對抗多數暴力的武器;但掌握了權力,卻還處處走偏鋒,一味「耍賴」取勝,這種執政作風,怎麼服人?






聯合/「明花之亂」吹開了司法黑布


2017-09-27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嘉義縣長張花冠(左)與立委陳明文原是親密的政治盟友,如今卻反目法庭相見。圖為兩人日前同台參加太平雲梯啟用典禮。 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立委陳明文與嘉義縣長張花冠的「攬肩」風波,如剝洋葱般一層層掀開,竟是一樁超乎預期的政治醜聞。一開始,外界以為這只是一件以「性騷擾」為包裝的政治恩怨;但隨著雙方在叫罵中揭開黑幕,內情竟然涉及「政治恐嚇」。最不可思議的是,陳明文告訴張花冠,其官司「都處理好了」,即將宣判無罪。執政黨紅人說出如此驚人的「預言」,結果昨天宣判,圖利部分果然改判無罪,洩密罪則輕判六個月,可易科罰金。這結果,令人咋舌。
這齣「明花之亂」,堪稱是近年最具張力的政治連續劇。陳明文和張花冠原是親密的政治盟友,如今卻為了接班人和利益問題反目成仇,其中包括性、謊言、地方恩仇、現實利益等各種元素,讓人目不暇給。撇開雙方的私人恩怨不談,在這場你掀我、我抖你的對峙中,爆出了不少駭人聽聞的內幕,與政治運作和司法審判的「公共性」及「正當性」密切相關,必須嚴格檢視
此事的轉折點,發生在民進黨全代會當天。張花冠先是深夜在臉書發文,指陳明文攬肩時在她耳邊說出恐嚇之詞,說他「官司已處理好,不會有事」,等無罪確定,要讓她「死得很難看」。當天全代會,她還在蔡英文面前發砲,要求小英「評評理」,搞得場面極為難堪。次日,陳明文隨即宣布辭掉民進黨「選舉對策委員會」召集人的職務,並就「性騷擾」問題向張花冠道歉。這項動作顯示,不是陳明文單純為了表示歉意,而是必須將此事與民進黨的執政立場作出切割,一則為了止血,二來也為遮羞,以免使黨遭到波及。
在什麼情況下,一個涉及貪瀆弊案的當事人,對一樁偵審了十年的案件,可以預言自己「無罪」?依常情判斷,可能性不外兩種:一是當事人或其他有力人士曾居間疏通關說;二是承審法官私下洩漏審判結果。以陳明文的案件而言,不論是哪一種可能,都涉及政治人物和司法人員的失職與司法運作的嚴重不公。而如果是兩種可能同時並存,那麼政治染指司法的黑幕,就益發令人不敢想像。
張花冠還爆料稱,陳明文曾承包上市公司工程,搞到地基崩塌,最後由縣府收拾爛攤。對此,陳明文之妻則反擊,要親上火線,揭開張花冠的「真面目」。張花冠則打蛇隨棍上,稱「嘉義政治上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她(陳妻)在包」。這些情事,在在涉及公部門的行政正義和公帑的濫用,檢調難道可以置之不理,不介入調查?
試想,前檢察總長黃世銘因為向馬總統報告柯王關說情事,後來被以「洩密罪」起訴,遭判刑一年兩個月。而如果陳明文貪瀆案被判無罪,法官竟在十天之前即向他通風報信,讓他在外耀武揚威、要脅同僚;這樣的法官,沒有涉及洩密或瀆職嗎?請問司法院院長許宗力:法官辦案宣判難道沒有標準作業規範,而是如此「人情通達」、「禮數周到」的嗎?
那天民進黨全代會上,蔡英文為了阻擋特赦陳水扁的提案,特別提到中央黨部會議室牆上掛著清廉、勤政、愛鄉土」七個字,每次都會多看幾眼,想到前輩的努力。如果陳水扁的貪瀆,提醒了蔡英文「清廉」的重要;那麼,對於同是黨內中常委的張花冠細數陳明文的「行跡」,蔡英文能裝作聽而不聞嗎?作為主席,她也許想對黨內同志的不當作為寬容以待;但作為總統,當她正高舉大旗吶喊「司法改革」,卻看到國家法制和司法正義遭到不義之手侵犯,她仍覺得自己可以裝作若無其事嗎?
陳明文是英系大將,一度要問鼎立法院長寶座。黨內要求赦扁,蔡英文也派他前往與扁協商,研商「局部特赦」。對於自己身旁愛將的誠信受到如此嚴重的質疑,蔡總統恐沒有逃避的餘地,必須查明真相,否則司改豈不成空談?


相關閱讀
‧ 張花冠深夜再爆:陳明文嗆要我死得很難看
‧ 陳明文官司沒事後要她死的難看 張花冠:當然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