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AI投資狂潮將影響全球經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小兄妹的魔鬼課表,國家與家長的教育功課
◆  聯合報黑白集/法棍閣揆馬維拉
◆  經濟日報社論/AI投資狂潮將影響全球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AI 投資狂潮將影響全球經濟


2024-02-25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AI公司投資狂潮,帶動台股相關供應鏈公司的股價暴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由於美國 AI 公司投資狂潮,帶動台股相關供應鏈公司的股價暴漲,以致台股加權指數觸及19,000點歷史新高。AI投資固然帶動相關產業成長,但更值得關注其對整體生產力及就業影響

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一群認為機器很快就能複製人類智能的科學家,在一場會議中創造了「人工智慧」(簡稱 AI)的字眼。其後在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葛麗絲.霍普Grace Hopp)所率領的團隊,為反擊 IBM 壟斷大型電腦系統,開發了一個僅具算術運算功能的「通用商業語言」(簡稱 COBOL)軟體。而最近一波從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代初期迄今的 AI 投資熱潮,其關注焦點則是對辨識圖片、翻譯文本、學會下圍棋及西洋棋等特定任務處理

廠商開發AI的動機是利潤,而生成式 AI是近來最具獲利性的產品最近五年全球投資在 AI 的金額,由民國一○八年(2019年)的311億美元,最多增加到民國一一○年(2021年)的725億美元,而在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則下降到425億美元。最近一、二年最大兩筆投資都在生成式 AI,包括由微軟持股49%的 OpenAI 進行100億美元投資,以及由谷歌及亞馬遜主導的 Anthropic 進行60億美元投資。

不過,受限於經濟學的「邊際報酬遞減法則」,未來AI公司恐不願再進行大規模投資。從成本面來看,可提供AI演算的資料已被搜集殆盡是開發生成式AI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再增加開發人力、電力及電腦運算數量,邊際產出也很快會下降。微軟前執行長比爾.蓋茲近來就表示類似觀點:「生成式AI發展已達極限,即使有GPT5,也不會出現如同 GPT2 至 GPT4 的飛躍。」再者,如同最近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所言,「在情感認知、道德判斷和藝術創造力上,人類擁有AI難以比擬的優勢。」這代表機器智能發展有其極限而在實務,近來提升生成式 AI 產品效能所費不貲開發 GPT4 的啟始成本為8億美元,而每次訓練費用200萬-1,200萬美元則為開發 GPT3.5 成本的五倍

需求面,目前 GPT4 使用者每月需負擔20-25美元,超過一般民眾願意接受的水準。因此,未來 AI 公司可能朝降低費率、增加客戶數目,從而達到收益最大的方向,包裝產品服務組合

上述開發AI產品所面臨的問題,可能使奧特曼的看法成真:「人類水平的AI即將出現,但其對世界影響力較預期小。」 其中一個主因是以AI產品取代一些既存技術,並不符成本效益原則。例如,迄今43%銀行、95% ATM、以及80%面對面金融交易仍在使用 COBOL軟體。實務資料也顯示,從民國六十九至一○八年(1980至2019年)間,美國曾出現個人電腦、網際網路、以及智慧型手機等三項重要創新。然而,其總要素生產力平均每年只增加0.7%。相對地,技術創新較少的民國二十九至五十九年(1940至1970年)間,平均每年總要素生產力卻增加2.2%

AI 投資就業影響取決下列三項效果:一,AI 取代現有人力,造成勞動需求下降的「置換效果」;二,AI 提升廠商利潤,促使廠商擴大生產規模,導致增加勞動需求的「生產力效果」;及三,AI 創造新工作種類與需求,因而增加勞動需求的「新工作產生效果」。但目前看來,還未出現明顯效果。

最近一份有關美國各地區使用機器人的研究指出,每多增加一台機器人,會使3.3名工人失業;換言之,置換效果在主導。不過,前面提及的過去三項創新,可以結合生成式 AI 產品提供的服務,從而增加消費者效用滿足。因此,生產力效果新工作產生效果可能更具主導力。

目前有關 AI 對於整體經濟影響研究主要來自歐美,我國未來則宜投入更多資源來研究類似主題。









聯合報黑白集/法棍閣揆馬維拉

2024-02-25 00: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波波漫畫


台糖豬肉瘦肉精疑雲未解,閣揆陳建仁直指沒有給台糖十五天申請複驗就公布,「就是台中市政府的錯」。堂堂閣揆如市井法棍曲解食安法令,是誰給閣揆勇氣,敢放任問題食物暢行台灣十五天

陳揆的依據,可能來自食安法第卅九條,即業者對檢驗結果有異議,「」於十五日內申請複驗。條文只是給業者申訴權,並非規範何時公布。

事實上依據食安法第五條,主管機關發現有食安之虞時,即「」主動查驗,並發布預警或採行必要措施,包含公布檢驗結果及揭露資訊。這也是台灣歷經卅餘年「空有食安法卻無真食安」的慘痛教訓,終於在一○二年修法新增此條文,一○三年再修訂強化主管機關主動查驗、公布及揭露之責。這是中市府敢直嗆陳揆「難道要等大家都吃下肚才公布?」的底氣所在

台灣一年消費近百萬公噸豬肉算下來十五天有近四萬公噸被人民吃下肚若政府知悉有食安之虞,還必須「蓋牌」十五天讓民眾毫無警覺「吞下去」,如此風暴誰能承擔

閣揆吹噓蔡政府食安做得比馬政府好,但執政八年還在「馬維拉」,卻不知正是馬政府修法強化各級政府主動捍衛食安之責;反而是閣揆「眷顧」業者,曲解食安法,要地方政府食安繳械。這不是拘泥法律文字法匠,而更像鑽營縫隙法棍













聯合報社論/小兄妹的魔鬼課表國家與家長教育功課


2024-02-25 01: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近日北市一家美語補習班臉書粉專宣傳,曝光一對國小兄妹的每日緊湊學習行程表,引發外界熱議。示意圖/ingimage


台北市一家美語補習班貼出一對國小兄妹日常作息,上學之外的時間,幾乎全被數學、英語、練琴塞滿,一天睡不到六點五小時晚餐和學校功課都在車上抽空完成,周六另有作文和游泳課程周日同樣行程滿檔。整周全天密集課表,引發網路熱議,台北市教育局已向學校關心孩子狀況,教育部長潘文忠呼籲家長兼顧孩子身心整體發展。然而,一張小兄妹的課表,國家和家長在教育權上都還有許多功課。

補習班盛讚這對小兄妹是學校知名風雲人物,各種學科競賽經常名列前茅,音樂表現也很傑出;對於小兄妹每天都被塞著滿滿的各種學習與練習,有些人覺得孩子很苦,但他們的媽媽說,兄妹兩人「樂在其中」。不過,小兄妹的「日常生活」,讓人歎為觀止,密密麻麻學習課表,也被形容為「魔鬼學習行程」。小兄妹就讀學校則指兩人學習正常,在校表現良好及健康,只是家長對孩子有較多期待,對教育選擇也有規畫。

每個父母對子女都有不同的期待,也各有不同的教養方式,只要不涉及虐待或傷害,不損及兒童權利與福祉,父母的教育選擇權應受尊重。許多人為小兄妹感到不捨,對其父母的安排不以為然,但也有人欽羨力挺,而學校也說兄妹在校正常,補習班和家長更稱孩子學習快樂其實,小兄妹的學習課表,不僅反映家長價值與社會觀念更涉及教育體制與國家責任

許多人質疑,小兄妹有睡飽嗎?有時間玩嗎?運動夠嗎?為何連晚餐都只能在車上匆匆解決?甚至,練琴練到半夜,不會擾鄰嗎?尤其小兄妹睡眠時間明顯不足,醫師就指出,六到十三歲兒童每晚需九至十一小時睡眠,否則對孩子的發育、學習、記憶、情緒、行為和健康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建議家長重新安排他們的生活作息,這對孩子的長期發展和福祉至關重要

外界也懷疑這是小兄妹的真實意願,或者只是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將自己的價值與期待加諸孩子身上,卻讓孩子相信那也是自己的目標。虎媽習慣高壓,但孩子長時期面臨緊繃學習壓力,難保不會彈性疲乏失去續航力,甚至在進入青春期後引發反抗與衝突。許多專家都曾提醒,教育不應揠苗助長

較少人關注但同樣重要的是,小兄妹可以自由玩耍嗎?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和基本權利,也是兒童最重要學習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宣示:兒童應有遊戲娛樂充分機會,社會與政府當局應盡力促進此項權利之享受兒童權利公約》也規定,兒童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與娛樂活動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與藝術活動之權利我國在馬政府時期就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第二次國家報告條約專要文件並提到兒少表意權以及睡眠、休息、休閒權之重要性。國家的公共責任在此不容退卻。

家長有教育選擇權,國家也有保障兒少健康、發展與福祉的職責尤其更該注意社會流動停滯與階級固化問題。小兄妹在補習班一年共四十萬的學費,不是一般家庭負擔得起。雖然這些家長主要是想把孩子送出國念書,但我們教改後的升學體制,同樣是鼓勵學生以金錢堆疊出來漂亮學習履歷,來搶占更好的升學機會;國立頂大的學生也多數來自較佳社經地位家庭弱勢家長談不上教育選擇權,孩子更不易翻身,只能世代複製貧窮保障國民學習權平等,教育部不能推卸責任



名家縱論/走到谷底 NCC能再見光明?\星期透視/兩岸危機 執政黨別再裝睡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食安問題 政府站在哪邊
◆  顧好兒童人權再顧課業
◆  熟年社會的交通安全嗎
◆  大屋頂下/拭目以待總統就職演說(上) 用中華民國面對全世界
◆  名家縱論/走到谷底 NCC能再見光明?
◆  星期透視/兩岸危機 執政黨別再裝睡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走到谷底 NCC能再見光明?


2024-02-25 00:53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民意改變國會結構,史上最黑暗的八年NCC監管時代也將出現變化。這醜陋的一頁是否即將翻過?隧道口的光已經半透。四月將審查新的NCC委員,應是撥亂反正的起點。

不知何時開始,台灣淪為詐騙王國,人民痛苦不堪。對犯罪者利用網路的數位詐騙政府束手無策。人民的憤怒反映在選票上,畢竟「懶政也是一種腐敗」。

進步的國家不會讓人民的哀號成為無用的呢喃。民國一一一年(二O二二年)英國獨立機關 Ofcom 強調一定會負起讓民眾安全上網的責任,要重建媒體信任和重視的價值,提供更多負擔得起的無線網路服務。次年立刻推出嶄新的「線上安全法」,保護民眾不受「線上非法內容傷害」,包括詐騙電話和訊息在內。

美國 FCC 從本月起對於非法電話和詐欺電話採取霹靂手段,不但增強消費者撤銷電話或簡訊同意的能力,透過「電話消費者保護法」修法,限制用AI產生自動撥號和自動發送文字的詐騙電話,以阻止網路機器人自動傳輸詐騙選民的訊息。

令人嘆息的,四年來,NCC只會不當擴權,且目的和手段有違憲之嫌,包括關掉中天的立法目的性、手段、和政策選擇,需要再次受到檢視。未來不只審查 NCC 是否只專注在破壞獨立機關對媒體言論自由的保護,還要確認有無履行基本法和相關法令賦予的法定職責

NCC要打掉重練,另一關鍵是委員的遴選
四位任期屆滿的委員在民國一O九年(二O二O年)總統府遭駭流出府院黨預謀關中天的文件中,就說院長只認識陳耀祥,訓話後也認為陳會聽話,以及兩人偏綠可以配合處理中天,果然成真。太多政治性格,對產業發展沒有危機感,缺乏國際觀,無法幫台灣產業做全球運籌,都需要重新檢視

未來 NCC 有太多關鍵任務需要處理,不能再找政黨偏私的委員做誤導性政策。台灣需要積極推動傳播電信改革和數位轉型加強和產業對話,才能實現民國一一九年(二O三O)智慧國家計畫新委員要有堅定民主素養拒絕為特定政治力量服務,更不能在權力面前迷失分際

至於人才那裡來?要有什麼能耐和信念?看看他山之石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五位委員全部來自業界。有公私部門通訊科技經驗的卡爾,被喻為 FCC 的「5G十字軍」,重視加速高速網路建設斯塔克斯為法律背景,重視網路城鄉差距和數位機會,以倡導消費者保護和注重問責聞名是網路安全政策領導者西明頓曾任私部門及公部門顧問和要職,熟悉電信政策,特別是頻譜規畫和寛頻接取

葛梅絲拉美裔女性重視消費者保護現階段重點在阻止詐騙電話和簡訊,致力提倡多元媒體所有權,但最重要的:她堅決表明無意監督新聞媒體言論內容

主席羅森沃斯是律師,被 Politico 選為美國五十位重要政治人物之一,她致力促進優質通傳公共政策和公平服務。剛頒布的 AI 生成語音電話欺騙或誤導選民違法條文,就是她的新政。違者每次通話將重罰兩萬三千美元,重擊用 AI 語音生成技術冒充名人,用以假亂真語音電話影響選舉

台灣傳播產業近年面臨極大困境,數位廣告收入銳減產業需要轉型傳播人才需要提升知識和視野。NCC 能否擁有像 FCC 這樣的人才?獨立機關人事同意權,正是新國會最重要的功課。 















星期透視/兩岸危機 執政黨別再裝睡


2024-02-25 00:50  聯合報/ 趙建民(作者為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講座教授所長)
2月14日金門海域發生執法意外傷亡事件,圖為海巡署第9海巡隊當天將翻覆的大陸快艇拖回金門料羅碼頭蒐證勘驗。圖/海巡署提供


大陸漁船在金門海域和海巡署船隻發生追撞,本是簡單漁民越界捕魚事件,卻癱瘓兩岸好不容易建立的漁事糾紛處理機制管轄權的爭執再起;復因我方處理不當民情激憤。陸方拒絕沿用行之有年的漁事糾紛解決辦法,宣布金廈海域不存在中線與限制水域,進而對我方遊艇臨檢,甚至派遣海監船到馬祖海域威嚇,為何如此強硬?我方對可能引爆國安危機事件處理為何如此輕率?有何影響?

陸方顯然主權考慮先於事件管理,這是因為陸方認定蔡政府處處突出台灣主權獨立,此情況下兩岸對弈政治化遊戲規則改變

北京認定,蔡政府的抗中保台政策,對內脫中、對外「倚美謀獨」,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因此全力壓制台獨也就成為對台政策核心,台海「內海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既認定台灣「倚美謀獨」,於是中方對美外交的重心也在防獨,使得「不支持台獨」幾已成為美國「一中政策」的一部分。面對中方壓力,美方一再重申甚至擴大反獨內容,以一月底王毅和蘇利文在曼谷會晤為例,王毅提醒台海和平穩定最大風險是台獨中美關係最大挑戰也是台獨要求美方落實不支持台獨承諾。為確保台海和平,拜登試圖建立以西方民主為主體聯盟陣線反對改變台海現狀,為此,北京也加強反制要求相關國家表態,譬如去年年底越南、俄羅斯和中亞四國分別表述「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既然國際上有人認為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並未解決台灣的國際參與問題,諾魯共和國與我斷交宣言,特別搬出此聯合國決議。

擴大「一中」內涵加入反獨條款,建立國際反獨聯盟,強化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顯然已經成為北京圍堵蔡政府的主要手段了解此理,就不難理解陸方為何不再承認中線水域政策思維

我方對事件的處理,可以說是荒腔走板,不但沒有錄影事證說詞前後矛盾,完全不像成熟法治國家該有的作為。

陸委會一再強調,金門限禁水域早在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由國防部依據兩岸條例劃設公告至今,要求對方遵守行之有年的中線默契。殊不知兩岸默契是建立在兩岸法理主權不分事實主權存在基礎上,而賴清德當選被認為是獨上加獨,對主權解釋已經從部分重疊演變為相互排斥,在此情況下如何期待對方善意默認?

其次,選舉期間民進黨不論出現什麼問題,都將之咎責為中共介選,金門事件發生後,雖然我方處理錯誤連連,但民進黨立院黨團仍批評對方「做賊喊抓賊、土匪行徑」,顯示反中仇中意識形態已根深蒂固。為解決問題,總統和行政院長強調理性對話海委會主委不斷重申過去合作善意,這種矛盾與反覆如何取信於人?

具體言之,在抗中保台政策下,不論是對方停止我農漁產品進口,或機艦越過中線,甚至斷我邦交國、演習區劃入我國領海,政府皆毫無作為,為的是保住台灣主體性,如今象徵主權領海中線一一失去,竟連易如反掌的漁事糾紛都不可得,究竟忙什麼?

金門事件說明,面對危險四伏的台海,執政黨不能再裝睡,該拿出本事了!











大屋頂下/拭目以待總統就職演說(上) 用中華民國面對全世界


2024-02-25 00:55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的就職演說令人拭目以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拭目以待賴清德的就職演說。這應當是一篇中華民國第十六屆總統願景論述,而不是一位務實台獨工作者政治檄文

這篇演說最受關注的重點有二:一、如何為國家認同定位。二、如何為兩岸關係定調

賴清德將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及國父孫中山遺像前宣誓「余必遵守憲法…如違誓言,願受國家最嚴厲之制裁」就職,但他卻說過「中華民國憲法是神話、鄉愿及災難」;他說,「我是一個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在任何職務上不變」,但又否認他有台獨藍圖,並稱「沒有台獨路徑圖」。

如今,將正式就任,他必須決定:要繼續作繭自縛抑或脫繭而出

為國家認同定位,為兩岸關係定調。本文認為,賴清德必須建立一個基本戰略架構,然後在這個架構建立論述及方法。這個基本戰略架構就是「三個面對」:

一、用中華民國來面對全世界,而不是用台獨來面對全世界;二、用中華民國來面對兩岸,而不是用台獨來面對兩岸;三、用中華民國來面對台灣,而不是用台獨來面對台灣。

此說卑之無甚高論,卻指出了賴清德的困境。他想用台獨來面對世界、兩岸及台灣,但實則應當用中華民國來面對世界、兩岸及台灣。

因為,中華民國,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對世界、對兩岸、對台灣,皆是如此。

也因為,台獨確實尋無路徑圖,愈「台獨」,則愈是作繭自縛。對世界、對兩岸、對台灣,皆是如此。

一、先說用中華民國來面對世界,尤其面對美國

兩岸問題最主要世界聯結有二:①地緣政治之爭,主要是軍事面;②民主燈塔之義,主要是價值面。這兩個聯結,又捆綁在「修昔底德陷阱」的美中鬥爭上。

在美中修昔底德陷阱中,台灣的角色有兩種想像:①用台獨來引誘中共對台動武。將台灣烏克蘭化,不惜以焦土刺蝟巷戰來耗弱中國。美國有些鷹派即持此見。②用現狀來穩定兩岸關係。這應仍是美國的體制政策,亦即:維持「一中政策」,反對任何一方(台灣、大陸、美國)片面改變現狀,不支持台灣獨立,鼓勵和平對話解決兩岸政治分歧。什麼是「現狀」?現狀就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隔峽分治」,美國不會公開這樣說,但在邏輯上,「兩岸現狀」不會有第二種詮釋,就是大家都定錨中華民國

在賴清德當選的第一時間,拜登的第一個回應就是「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大選投開票前一個月,葛來儀等三人的專文,則建議賴清德考慮凍結台獨黨綱。足見,從美國的視角來看,賴清德也應當用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憲法來面對美國,不必有「倚美謀獨/向美國兜售台獨」的妄想

其實,賴清德自己也在全力洗獨去獨。他應當不會主張做一隻引戰台獨刺蝟,用台灣的焦土巷戰去為美國耗弱中國」。倘係如此,美國會覺得這是台獨對美國效忠?還是台獨會把美國拖下水

賴清德應知:站在全世界的視角上,在前述「地緣政治/民主燈塔」的競合中,中華民國確有無可取代角色與能量,而非台獨所能做到。因為,世界各國包括美國,與中國折衝,主要是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但唯有中華民國能以同文同種的「民主燈塔民族燈塔」與十四億中國人互動,這是超越軍事與經濟能量,也是其他任何外國包括美國都沒有的特殊能量

亦即,即使以全世界為視角,也是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台獨,則是世界的「麻煩製造者」。因此,賴清德若有理智,應當不至於愚昧到了要向美國兜售「台獨刺蝟」,而不知珍惜中華民國對全世界在「地緣政治/民主燈塔」的巨大能量

台灣若以中華民國面對全世界、面對美國,就不必對外兜售台獨,也不必用台獨去驚擾「不支持台灣獨立/反對台灣片面改變現狀」的美國體制政策亦不必因「倚美謀獨/兜售台獨」而被國際及美國鷹派政客所挾持玩弄與勒索

如此,中華民國即是護台神山,亦是賴清德的護位神山

二、用中華民國來面對兩岸

對於中共來說,「武統台灣」與「中國和平崛起」是兩個矛盾相剋的悖論。「武統台灣」必成中國的國難與國恥。中共不可武統,這是底線。

對於台灣來說,則面對中共的壓迫,台灣必須抗衡;但中共非中國,台灣若知不能與十四億人為敵,就不可能也不應當操作台獨。台灣不可搞台獨,這也是底線。

因此,台灣應以中華民國面對中國,中共應以中華民國面對台灣。兩岸必須以「過程論」淡化「目的論」,營造一個「和平發展期」,「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問題在於:台灣首先必須守護中華民國,不搞台獨,始有理由要中共及十四億人維持中華民國;若是台灣自己要搞台獨,掏空虛化中華民國,則有什麼理由要中共及十四億人維持中華民國?因此,葛來儀建議賴清德凍結台獨黨綱,這是追根究柢正本清源見解

賴清德應當以中華民國面對兩岸。因為,中華民國的兩岸示範是「辛亥革命/三民主義/孫中山/抗日的犧牲與勝利/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光復台灣/和平土改/全球加工出口區與科學園區的領跑與示範/亞洲四小龍/分期付款式的民主/蔣經國的解嚴寧靜革命民主化/探親啟動兩岸交流/政黨輪替/醫療照護指數世界第一/半導體產業引領世界…」。凡此,均可印證中華民國淵源與實踐是「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這就是「民主燈塔/民族燈塔」,台灣絕不可自棄中華民國兩岸戰略資產自毀長城

台灣不能以台獨面對兩岸,而要用中華民國面對中共、面對十四億人。只要每隔四年,讓對岸看一看中華民國一人一票的總統大選,聽一聽當選者及落選者的談話,就足可使中共和十四億人領悟中華民國在「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中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本文相信,台獨終究鬥不過中華民國。且看,賴清德以一個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在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前宣示「沒有台獨路徑圖」,正是因受到「中華」(大中國)的制約,與「民國」(六成民意不贊成賴清德當總統)的制衡

賴清德既已供認「沒有台獨路徑圖」,因此他必須負責任地在五二○向內外宣示他的中華民國路徑圖」。(明日續














食安問題 政府站在哪邊


2024-02-25 00:56  聯合報/ 戴叁年/教育工作者(嘉義市)
台糖豬肉片遭台中市府驗出含西布特羅。圖/台中市衛生局提供
波波漫畫


行政院長陳建仁到立法院進行食安報告,直指台中市府檢驗出西布特羅後,沒有給台糖十五天的申請複驗就逕行公布,這是台中市府的錯。

雖然目前被驗出西布特羅的豬肉僅限於同一包,或有可能是實驗室汙染導致,但在百分之百確定前,陳建仁身為行政院長,應該要擔任全民食品安全的守門員,怎麼反而站在台糖這個食品供應商立場發言

面對食安問題,民眾都希望政府拋下政黨色彩,採取最高標準替人民把關,在真相尚未徹底釐清之前,更應秉持毋枉毋縱的精神追查到底,而非否認地方政府的努力,一味替供應商辯白;況且台中市衛生局依照食安法規定公布檢驗結果並無違法,在行政院帶風向之下,反而成了被針對的矛頭,替食安把關的基層人員豈不會心寒?

說白了,倘若公告驗出瘦肉精的是綠營執政縣市,行政院長的口風是否會轉向?陳院長不與中市府在同一陣線,難道真的只有食安而沒有政治盤算?雖然,陳院長口口聲聲表示食安是科學而非政治,但科學的根本必須要符合邏輯,行政院對此事的處理方式從頭到尾都不符邏輯,很難讓人民信服。

而且,用一個即將下台閣揆來打擊對手可能的未來共主,這樣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不是嗎?











顧好兒童人權再顧課業


2024-02-25 01:03  聯合報/ 曾柏瑋/空大學生、高教工會會員(新北市)


美國作家安妮在《集體倦怠》一書指出,千禧世代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替孩子設計好人生計畫藍圖,反倒使孩子無法忍受無所事事的時光與未持續前進,進而使其自我價值感因「成長倦怠」而低落。從這來看,就不得不為近期新聞中因課業安排每天只睡六小時的兩兒童未來擔憂。

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經立法施行後已具有國內法律效力的《兒童權利公約》,載明「兒童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每個兒童均有權享有適於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與社會發展之生活水準」、「父母或其他對兒童負有責任者負有確保兒童發展所需生活條件之主要責任」…等規定。

縱使這樣的作息安排未違反兒童個人意願,但如同即便勞工自願,雇主亦不得使其工作超過法定工時上限同理可證,此舉依然不是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

此事足以為落實兒童人權與教學正常化政策試金石。若未及時導正侵害兒童健康之舉止,形同使人權立國理念原地踏步不前,不論是公眾或官員皆不應等閒視之。












熟年社會的交通安全嗎


2024-02-25 00:57  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彰化伸港三姊弟返家被撞前畫面被監視器拍下來。圖/讀者提供


彰化國小三姊弟遭無照駕駛撞成重傷令人心痛!難怪無論晴雨,每逢下課時間,一堆家長擠在校門口苦苦等候,不願讓孩子自己冒險。肇事老翁雖無照駕駛,但未酒駕、沒超速,除了將車禍原因歸咎於大意與無照違法,是否台灣的道路安全也需檢討? 

經常跟隨兩大媽祖徒步遶境的筆者,之前就曾投書,北台灣以外,由於地廣人稀,民眾出入大都以車代步,除了鬧區因紅綠燈多,還會稍微減速,出了市區,紅綠燈就變成參考用。所以,每年參加媽祖遶境,信徒可說都在搏命演出,好在媽祖有保佑,加上自己小心,都能安全返家。但信徒只是偶爾冒險,居民卻是天天搏命外出。

說來可悲!即便生活在人口稠密進步北台灣道路設計幾乎還是以車輛為主角行人連配角都稱不上真的是路人甲斑馬地獄熱潮一過,行人立刻又被打回地獄。 

就拿新莊區來說,很多沒有騎樓的道路,路上停滿機車,即便成人,也得冒著被撞的風險與車爭道。其實,無論路再小條,都應畫設行人徒步專用道,就算只有肩寬,至少讓駕駛知道:應該尊重行人

日前在最繁華新泰路和中正路等紅燈時,就目睹一名視障者被擋在路上,因為汽機車將整個路口塞得水洩不通。更有一次,看見一名身障者被卸貨司機的車擋住去路,害得坐輪椅的他,不得不繞到馬路中線,真是令人膽戰心驚! 

即便行人地獄革命震天價響,但新莊至今只有少數幾條馬路畫出行人專用道路,還真的只能靠自己走出來。 

再來,就是沒有紅綠燈斑馬線。這種曖昧的設計,對駕駛和行人來說,都是一個又一個地獄入口。駕駛想停,可能會遭到後車追撞;行人想過,又怕被撞!其實,只要設一個機動紅綠燈即可,行人想過馬路時,就自己啟動紅綠燈。 

還有,紅綠燈的設計也有問題。有些燈號的轉換時間長,有些很短如川劇變臉,時間長短往往和路口窄或寬沒有相對關係,以致造成很多車輛闖紅燈,或者行人馬路沒過完被卡在路中央,非常危險!

全台應該整合這些紅綠燈,最好都有秒數設計,和適當的過渡時間,讓駕駛和行人都有心理準備應變。 

最後,回到這起車禍。熟年社會降臨,未來熟年駕駛和熟年行人勢必劇增,在交通號誌設計以及行人安全考量,不能只用年輕人思維。身邊很多中年朋友,都有行動、反應變慢、老花和夜盲的狀況,且還須顧及一些視障和身障者行路安全相關官員最好偶爾離開辦公室,換個角度和身分,試著用熟年駕駛及行人心態各行人地獄實地體驗看看。 

而總會經過台中彰化員林兩大媽祖繞境,將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薛承泰/從「學老」中建立幸福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從「學老」中建立幸福感
◆  盛治仁/開心他人成就 感恩自己際遇(十五)
◆  劉憶如/美國大幅改善貿易赤字 以鄰為壑(十四)
◆  林中斌/川普政策 醞釀成型(十三)
◆  陳冲/禁團令 回首兩岸金融MOU(十二)
◆  趙春山/管控台海危機 是兩岸當務之急(十一)
◆  馬凱/謀求多子多孫的經濟分析(初十)






薛承泰/從「學老」中建立幸福感


2024-02-25 01:09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灣大學退休教授)
台灣人民的平均壽命在2020年達到81.3歲的高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人民的平均壽命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達到八十一點三歲的高峰,之後兩年受疫情影響而下滑,至今仍有八十歲的水準,只要未來沒嚴重疫情,壽命仍會繼續延伸。然而所謂的「平均壽命」並非是每年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齡,而是當前新生人口預計能存活歲數,正式名稱為「零歲平均餘命」。

上個世紀初台灣平均壽命約為全球的平均,但這一百年來足足成長四十四歲,比全球平均成長多出十歲。前期是因為飲水與環境衛生的改善,終絕了許多的傳染疾病,後期有安定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及國民教育水平的提升,近卅年來更有了CP值超高的全民健保與優越醫療科技,更為國人添了不少壽命。如果台灣人未來不須上戰場,要活到百歲並非不可能!

可是,當人們處於老年的時間拉長了,整體老人占比也不斷提升,雖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安養與照顧需求卻不斷擴大;尤其台灣快速少子化家庭逐漸縮小,當多數的家庭難以長期承擔長輩的照顧責任時,政府又如何能解決呢?更具體一點說,長期照顧所需經費日益龐大,照顧人力卻逐年減少,這不只是台灣,也是全球的挑戰。

若以每卅年為一個世代,那麼七十至七十九歲長者主要由四十至四十九歲世代來支持,目前在台灣兩者人口數為二○四萬與三八八萬,兩者之比為一比一點八,儘管一位長者仍有一點八位支持者,長照的壓力卻已呈現疲態;卅年後這兩個世代人口數可能為三百萬與二百萬,亦即,一個人要支持一點五位長者,當前照顧體系如何能維繫?

幸好科技發展迅速,如今具備人工智慧機器人問世了,餐飲、觀光、大眾運輸、家庭服務的運用日趨成熟。然而,機器人做為人們的生活幫手,前提是具財力且能運用操作機器者,才會有所幫助;因此,安養與照顧未來走向極可能朝向機構化與產業化,由少數人操作智能設備來照顧一群老人。屆時有許多長者是獨老,別無選擇,即使有兒女,鑑於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照顧年邁父母的事實,許多老人將被迫離開自己的家。

接下來要問的是,這樣的安養照顧對老人來說,幸福嗎?最近台北大學高齡中心正推廣學老」的概念,這對於步入六十歲的人來說,須當真來思考!老化本就是人的一生,也是無法逃避進行式,而我們的退休制度也已明示:時間到了,該轉換或下跑道了!可是,人們總是要經歷一場大病或是狠狠跌了一跤後,才認知到自己的「老」!

學老不只是學習認知自己的老化,也須承認自己已不是過去的自己,才能夠跳脫出過去經驗框架來規畫未來;儘管沒人知道這個未來會有多久,但起碼能務實地連結當下與未來。基於此,退休後的新生活型態將逐步成形,掌握新的生活步調,若能培養新的興趣並妥善理財,說不定還能再創人生新猷!

再者,學老還可以從他人經驗或專家建議來面對老化的各種問題,尤其是飲食與健康方面,相關資訊汗牛充棟,學習分辨並選擇合適者。乃因老人的幸福感,大多來自於飲食中的享受,而幸福感要持久唯有仰賴健康!不幸地,在成為老人後,老伴的失去往往也帶走了幸福,如何學習繼續獨活下去,除了需要老朋友,參與社區活動,善於運用公部門資源,也會起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