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隊超美贏日關鍵
◆ 世界冠軍的感動與期許
◆ 棒球 晶片 都讓世界看見台灣
◆ 美民主黨敗選的戰犯
◆ 北韓人權 直接關乎世界安全
◆ 保護文官不能靠公務員死諫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讓陽光照亮河川水路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讓陽光照亮河川水路
2024-11-25 00:29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山多陡峻,也造成許多短而陡之河川溪流因沖刷而遍布欄砂壩,破壞溪流生態與迴游魚類之生境,亟待逐一拆壩。郭瓊瑩/攝
掀蓋讓陽光照進原本黑暗的河川中,是工業革命都市化後人類對破壞大自然的一大覺醒行動。郭瓊瑩/攝
掀蓋後的首爾青溪川雖非百分百生態化,但已逐漸讓河川生命及兩岸都市生活活起來。郭瓊瑩/攝
屏東萬年溪掀蓋後保留部分遺構,也回收解構之水泥塊作為蛇籠護岸以加速水岸植生生態系之復育。郭瓊瑩/攝
台南市安平運河曾被加蓋建成「中國城」,今日之開蓋也活化了老城區,帶動文化觀光。郭瓊瑩/攝
近年因擔任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亞太地區主席(IFLA-APR)之緣,多次參與亞太區、全球區乃至大中華地區之環境規畫設計競圖、專業傑出獎項及公共工程金質獎、國家卓越建設獎、景觀大賞…等之策畫與評審。
各類競圖獎項非常多元,而其中有一項的英文名稱著實令人驚艷—「Daylighting Streams」(讓陽光照亮河川水路),名稱相當詩意浪漫。而實際意涵是-將過去被加蓋埋入地下、被人為水泥化、溝渠化之河川水路開蓋重見天日。其中更深沉之意涵是-讓可呼吸的生物得以走入都市化、水泥化、地下化的河川水路生態系。且包括敲除、打破因人為因素而被破壞的河川水道之自然濱溪帶、生態綠帶;而其核心價值是透過開蓋讓大自然水文流路得以再找回其自然軌跡。
韓國首爾的青溪川、新加坡河部分河段、荷蘭鹿特丹、日本東京…有無數的案例已完成開蓋達標,或刻正積極進行中。在台灣亦有屏東萬年溪、桃園老街溪、豐原部分葫蘆墩圳、台北瑠公圳部分水道…也已與世界同步,開蓋成功。
台灣河川水道等待重見天日之案例實不勝枚舉。在工業化、都市化過程中,為了建設發展或因停車、交通容量需求,更或因已被汙染為遮醜、掩臭,用心虛的「加蓋」工程予以掩飾美化,俾以爭取選票。當今面對蜂擁而來之氣候變遷,即使昔時水路被加蓋了,惟因強降雨仍一時未及渲洩,易造成偌大之洪泛對公共治水設施崩解引發之生態與社經損失。徹底檢討掀蓋、開蓋復育水路,還給河川應有的「陽光、生命」,已是今日全球跨界對減緩氣候變遷災難之必要配套並行途徑。
台灣自北到南,包括相關水利會之瑠公圳、桃園埤塘水圳網絡、台中各水泥化、溝渠化之河川,以及東勢、豐原、新社…等之水圳;台南運河、台江昔時潟湖水路、高雄、屏東乃至花蓮市中心南京路被封印在水泥底下之紅毛溪…無論是河川、溪流、水圳…均有太多已不見天日。
除了水泥化氣溫增升,水域生物多樣性減少外,昔日水岸生活之浪漫記憶亦只存留於照片與繪畫中。
國際上對河川水路之「陽光行動」尚包括毅然大膽之「拆壩行動」。過去為了治水防洪攔砂,均以人類之方便利益及「短暫之安全感」來治水理水。惟歷史告訴我們,一旦氣候劇烈變遷,人工壩堤崩解,大水渲洩至下游,其影響更是無可衡量的生命財產損失與生態系之破網。
今農業部/內政部/環境部/林業保育署/水利署/國家公園署/海洋保育署…幾乎與此各有鏈結互動之權利義務關係。因應氣候變遷,期待迎接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為河川水道再現陽光年,不只是倡議,而得以全國遍地開花,驅動台灣引領世界成為「水與綠」生命系統復育之典範!
中華隊超美贏日關鍵
2024-11-25 00:31 聯合報/ 余宗龍/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教授(台北市)
中華隊奪下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冠軍,球員們激動衝進場中揚起國旗慶祝。特派記者許正宏/東京攝影
中華成棒隊在各界不看好的情況之下,於本屆世界十二強棒球賽,打出一場又一場讓國人感動的經典戰役,前進東京、勇奪冠軍,締造國際三大賽卅二年來未見的新猷,讓國人振奮不已,更讓世界棒壇看見煥然一新的中華隊。
短期的國際賽事短兵相接,除了整體投打實力之外,勝負關鍵往往在於情蒐資訊與心理層面。棒球是團隊的運動,這次十二強賽,中華隊作了最好的詮釋。勇奪冠軍有幾項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是專業的情蒐團隊以及後勤支援所帶來的競爭優勢,這次國家隊的組訓計畫,有高達一千三百萬元是用在情蒐相關的事項,顯現在國人眼前的是,中華隊的情蒐小組不再只是一、兩個人的事情,而是由一群有豐富經驗的棒球教練所組成,加上完整的分析器材和軟硬體,最後提供於情蒐報告裡的資訊數據,方能提供給教練團臨場迅速作出明確判斷,制定因應的策略;而球員也能盡早解讀對手的習性和想法(如:投手球路比例、打擊者擊球的偏好、落點)。簡言之,這回空前好成績歸功於情蒐小組成員讓教練與球員在比賽中,將獲得的資訊數據發揮得淋漓盡致。
再者,因為預賽有台北大巨蛋滿場球迷鼓勵的力量,讓中華隊信心滿滿;還有後勤團隊的心理師駐隊輔導,讓球員每天都抱持著想要贏球的心情面對比賽,所以造就中華隊能在十二強賽驚喜連連、超美趕日,留下好戰績!
而從實力養成的觀點分析,中華隊的成員幾乎都來自中華職棒各支球隊,脫胎換骨的關鍵在於平時球季賽與洋投的對戰經驗,使平日的中職季賽就如同國際賽的「模擬考」一樣。從這次十二強賽即可看到,有幾支國家隊的主力選手,是目前或曾經效力於中職球隊的洋將。當前中職各球團已具一定規模,皆願意重金禮聘相當於美國職棒小聯盟 3A 或以上層級的洋投來增加球隊的競爭力,展現在這次賽事的成果,就是中華隊的打擊成績有所提升,因為每年賽季中數十場的對戰經驗,促使本土的打擊者臨場應對、賽後檢討、省思、修正、再訓練,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就是打擊者信心和成績的提升。中職的賽事水準提升,豐富國家隊的人才庫,也因此才能讓教練團在選才和用人思維上,作出不同以往的改變。
為厚植中華隊在國際賽的競爭力及國內職棒環境的蓬勃發展,建議職棒聯盟及各球團可從明年球季開始,考慮將每場比賽幫球隊助拳的洋將,從現行的每場「一洋將」提升為「一投手、一野手」,如此一來除了可以增加中職賽事的精采度之外,本土選手亦可以全面提升投手投球和野手打擊的對抗性,加速「國球」進化的腳步。過去球界擔憂球隊多使用一位洋將,可能會壓縮本土選手的出場機會,惟目前各隊每年都要進行一二○場的例行賽,加上已有完整的二軍制度,是時候讓隊內互相學習、良性競爭,球員間為爭取出賽機會,打出精采的球賽內容,可吸引更多球迷進場看球,也能強化國家隊的投打實力。
期望在下一次更高層級的經典賽和奧運資格賽,中華隊亦能驚艷國際棒壇,以亮眼戰績、脫穎而出!
世界冠軍的感動與期許
2024-11-25 00:31 聯合報/ 程官駿/助理研究員(新北市)
中華隊昨天在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冠軍戰打敗強敵日本隊,榮獲世界冠軍,這是開放職業球員參與國際賽事後,最棒的成績!身為一個棒球迷,有著無限的感動和期許。
在這次很多球員因傷或狀態不佳,甚至國外球團不放行的情況下無法參與,教練團僅能大部分以國內職業棒球選手為主,而且多人是初次入選成人國家隊。然而,在情報蒐集完整及以大巨蛋為主場之下,球員們得以充分發揮自身實力,用球技和實力打敗對手,以及在賽前不看好他們的評論。以四勝一負的戰績在分組脫穎而出,闖進四強戰。再以打敗美國,小輸日本和委內瑞拉的戰績挺進冠軍戰。這期間球員們的拚戰精神帶給球迷的感動,已非筆墨足以形容。
更重要的是,藉由這次的發揮,讓世界再次看見台灣的棒球實力。面對即將於明年二月舉辦的 WBC 資格賽,希望能讓這次十二強大部分球員獲得休息,換一批此次未能出賽的球員代表出征。相信在大巨蛋的主場內,無數的球迷會再被喚起熱情,用盡全力跟中華隊在一起迎接挑戰,讓棒球風潮再次席捲全台。
棒球 晶片 都讓世界看見台灣
2024-11-25 00:31 聯合報/
吳仁麟/三意學校校長(台北市)
台灣拿下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冠軍的下一秒,手機上開始出現許多讓人飆淚的畫面。
有企業家立馬宣傳公司明天全體放假一天,同時還在 LINE 上面撒紅包;一○一大樓牆面驕傲的秀出「世界冠軍」的訊息;更別提社群媒體上的大洗版了。這場比賽,不僅是一場運動的勝利,更是台灣被全世界看見的一刻。
棒球是國際語言,這次勝利讓台灣在全球體育舞台上閃亮,也激發了國人的自信,增強了社會凝聚力,更特別是在台日資源的巨大落差下得勝。
日本有一點二億人口,基層棒球參與人數眾多,棒球文化根深蒂固。相比之下,台灣人口僅二千三百萬,基層棒球資源相對稀缺。日本從小學到大學建立了完整的培訓與比賽系統,甲子園更是明星選手的搖籃。而台灣的棒球訓練體系,仍有許多改進空間。日本職棒聯盟成立於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歷史悠久且競爭激烈,為選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台。而台灣的中華職棒開打於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歷史較短,選手的發展舞台相對有限。
知名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他所寫的《以小勝大》這本書裡中提到:「我們常常誤解了優勢和劣勢的真正含義。許多看似的優勢,實際上可能成為阻礙;而許多看似的劣勢,卻可能成為成功的契機。」台灣棒球隊沒有日本那樣的龐大的資源,但善用策略、專注於精準技術,並展現了驚人的抗壓能力。在比賽中,台灣採用靈活應變的戰術,專注於細節如靈活防守、有效進攻,打亂了日本隊的節奏,最終贏得勝利。
台灣棒球隊的勝利,也讓人聯想到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領導地位。兩者都有著相似的核心精神,反映出不同的優勢。台灣棒球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擊敗強大的日本隊。台灣半導體在地小資源少的台灣崛起,穩居半導體產業領導地位。兩者都是「以小勝大」的經典示範。
台灣的棒球與晶片的故事提醒我們,資源的多寡並非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如何將有限資源發揮到極致。
美民主黨敗選的戰犯
2024-11-25 00:34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共和黨候選人川普不僅贏了選舉人票,也獲得選民票多數,同時斬獲參眾兩院,未來四年,將可全面執政,可謂大勝。
遭遇大敗的民主黨痛定思痛,開始尋找敗因。不少人將矛頭指向現任總統拜登;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哀嘆,如果拜登總統早點放棄連任競選,然後舉行競爭性初選程序來取代他,對民主黨來說會更好。
政治觀察家喬許.巴羅在《紐約時報》撰文,標題就是「這都是拜登的錯」。他認為賀錦麗輸掉選舉,但基本上不能怪她。自從七月成為非官方提名人以來,她在對民主黨來說非常艱困的環境下,盡其所能地開展了一場紀律嚴明的競選活動,試圖安撫美國人對最困擾他們的經濟問題的擔憂。
另一方面,拜登塑造了她無法有效捍衛或逃避的執政紀錄;賀錦麗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出的極左政見,為川普帶來了無盡的攻擊廣告素材。拜登在完全意識到她背負著這個包袱的情況下仍選擇她為競選搭檔。
拜登優先考慮的是自己的自我和形象,自己採取溫和穩健路線。他選擇賀錦麗作為競選搭檔,導致民主黨走上一條無法贏得今年大選的道路。反過來看,賀錦麗作為潛在總統候選人的明顯弱點有助於他免受要求下台的呼聲,讓他再次競選的理由變得單純。賀錦麗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的競選活動很糟糕,當時她的民調結果經常比拜登差;如果拜登不尋求連任,她很有可能最終成為提名人;所以,他最好再選一次。
如果其他可能搭檔擔任副總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要求拜登下台的呼聲會更早、更響亮,而且如果他下台支持這位副總統的話,就會有一個更強大的提名人,他不會那麼容易受到極端和脫離現實的攻擊。他們現在很可能已當選總統。
拜登上任後,就削弱了賀錦麗的影響力。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初,他指派她負責解決非法移民的根源,但直到今年,他才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旨在打擊濫用的庇護制度,並遏制非正常移民浪潮。他既未能嘗試解決邊境問題,也確保賀錦麗斯為此承擔的責任超出了副總統通常的責任。拜登的邊境失敗最終成為民主黨在這次選舉中的第二大政治議題。
而最大的問題是通貨膨脹,拜登簽署了規模過大的美國救援計畫,確實讓情況變得更糟,該計畫過度刺激了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的經濟。他未能優先考慮反通膨政策。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尋找透過民主黨利益團體要求的支出方法。結果,物價過高,聯準會首當其衝地透過升息來對抗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拜登和他的親密夥伴一直努力向民主黨領導人和公眾隱瞞他能力正在衰退的事實。即使在六月辯論慘敗之後,拜登和他的手下仍然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堅持他沒事。當他七月退位時,除了賀錦麗之外,任何人想要接替他成為候選人很可能都為時已晚。拜登立即對她表示支持。這可能是該黨的最佳選擇。
拜登決定退選後,感到痛苦和沮喪,他無法讓自己遠離競選活動,儘管此時他對賀錦麗來說是一個障礙,而不是幫助。在競選活動的最後一周,他在群組電話會議上暗示川普的支持者是「垃圾」,從而蓋過了她的「終結」演講,可謂幫「倒忙」到底。
北韓人權 直接關乎世界安全
2024-11-25 00:34 聯合報/ 康埈榮/韓國外國語大學教授、東北亞未來合作論壇會長(韓國首爾)
聯合國大會第三委員會廿日全票通過「北韓人權決議案」,譴責北韓有組織、大範圍侵犯人權。從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開始連續廿年通過的「北韓人權決議案」,從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到至今都以沒有表決的共識形式通過,證明獲得了廣泛的國際支持。該決議案將於今年十二月提交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最終通過。
包括南韓在內的六十一個國家為此次「北韓人權決議案」的共同提案國。決議案主要關注嚴峻的北韓人權狀況,並敦促採取改善北韓人權的措施,包含批評北韓主張的「南北韓為敵對兩個國家」和「三大思想控制法案」;這些內容被列入「北韓人權決議案」尚屬首次。
此外,七日到十三日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UPR),通過了《北韓人權狀況定期討論報告書》,向北韓建議總共二九四個人權相關事項,敦促北韓就俄羅斯停止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解決南韓國軍俘虜問題、離散家屬會面、關閉政治犯收容所和禁止公開處決等問題,與國際社會進行合作。
值得關注的是,北韓今年一月將南北韓稱為「敵對兩國關係」,並表示不再追求與大韓民國統一的「兩國論」,就包含了對離散家屬問題等人權狀況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隱憂。另外,報告書還敦促北韓廢除和改革分別於民國一○九年和一一○年(二○二○和二○二一年)制定的《反動思想文化排斥法》、《青年教養保障法》,和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一月制定的《平壤文化語保護法》等三大惡法,因為這些法律嚴重限制了北韓居民的思想和良心自由。
除此之外,明確指出了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聯合國北韓人權調查委員會報告書中指出的,北韓境內相當於反人道主義犯罪的人權持續惡化情況;通過強制勞動等侵犯人權、虐待,向非法核、導彈項目籌集資金,國家預算不均衡地分配到軍費,導致不能充分尊重和保護人權的結果。而且還敦促北韓應立即送還日本和南韓的所有被綁架受害者。另外,為了處理北韓的人權侵害情況,要求聯合國大會主席召開聽取多方專家證言的高層會議。
聯合國大會決議和對北韓的人權「普遍定期審議」雖然在國際法上沒有約束力,但從國際社會的團結要求來看,具有尊重這一決議的政治和道德義務。尤其,明示了快速開發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人權蹂躪的紐帶,向國際社會發出敦促北韓行動以改善狀況的一貫而團結的信息。這一點就充分說明,與侵犯人權及國際和平安全威脅這兩個問題息息相關。另外,美國眾議院廿日也通過將現有的「北韓人權法案」延長到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的再批准法案,並即將於參議院通過。
但北韓金正恩卻沒有接受國際社會的要求,去年十一月逃離北韓的前駐古巴大使館參贊李日圭,公開了包含金正恩就人權問題親自下達指示的十二份外交電文。按這些文件,金正恩認為人權大決戰是為保衛黨、擁護思想、死守制度而進行的對敵鬥爭第一線戰場,還包含了否定西方的北韓人權決議案,與反美國家聯合的方針。這意味著人權問題是北韓金正恩獨裁政權的致命弱點。
北韓人權問題的解決,不僅是韓半島和平與統一的重要基礎;北韓人權問題更已經超越單純的人權蹂躪,甚至威脅到了世界安全與和平,國際社會為改善人權應該團結起來,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保護文官不能靠公務員死諫
2024-11-25 00:32 聯合報/ 汪正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新北市)
近日勞動部公務員之死,除了使「職場霸凌」成為社會焦點,同時也重創了公部門的形象,恐怕讓連年下跌的公務員報考人數雪上加霜。從人力資源理論的「雇主品牌效應」來看,原本一直自詡為「模範雇主」的政府機關,這下真的摔得不輕。當下除了依法調查嚴懲以平民憤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大刀闊斧的從結構上亡羊補牢。基此,筆者拋磚引玉的提出短、中、長期三點建議,分別是領導再教育、揭弊保護法及文官組工會。
短期來說,應在中高階公務員的訓練課程中加入「服務領導」(Servant Leadership)的觀念,以平衡傳統上公務體系重視的「法理權威」所造成的不近人情的領導風格。「服務領導」一詞在公務界可能比較陌生,但在教育領導中卻已長年推廣,例如老師帶領學生、校長帶領教職員,都會抱持一種「服務」的心態,而不是「層級節制」的心態,這種領導強調輔助被領導者發展自我潛能,並塑造一個更和諧的互動情境,且是公部門當下能即刻推動的改變。
中期來說,在立法院已經延宕四個會期未過的「揭弊者保護法」應該盡速通過。美國早在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就通過「揭弊者保護法」專門保障政府內部的吹哨者不受上級長官報復,並以具有獨立地位的「特別檢察官辦公室」負責執行;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也早在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就建議各國實踐揭弊者保護立法。我國法務部曾多次將不同的草案版本送交立法院審議,惟至今仍無法完成三讀。試想,如果有這種專法和獨立的調查機構保護公務員,還需要以死抗爭嗎?
長期來說,開放公務人員組織工會是先進國家的趨勢,美、英、法等國的常任文官都有非常成熟且龐大的工會體系,可以在公部門的勞雇關係上扮演重要的調處角色。反觀我國的執政黨,無論藍綠皆習慣性地將公務員視為執政的「左膀右臂」,彷彿讓公務員組織工會就會「造反」一樣,勉強給出的「公務人員協會」制度,在公務員的權利保障上能提供的幫助可謂杯水車薪。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國的教師擁有組織工會的權利以後,非但沒有串聯「造反」,還提供了許多教育行政和政策上的改革建議,協助那些原本只是坐在冷氣房「幻想」教育第一線場景的教育當局官員,設計出許多更符合教育現場需求的政策。因此,工會絕不是執政者眼中的洪水猛獸,反而是促進公部門體質改善的一帖良方。
最後,筆者也想提醒社會大眾,不要抱著「獵巫」的心態來看待接下來可能如潮水般湧出的霸凌案爆料。畢竟,長官的要求是否合理、言語和行動是否已達到「霸凌」的程度,經常是當事人主觀的感受;身處不同的職位,對問題會有不同的視角,沒有經過公正的調查,即不該輕易以「霸凌」加以定奪。看看去年台灣氾濫的「Me Too」事件,有許多冤假錯案的當事人,事後雖經司法程序重獲清白,然而已經造成的身心傷害又如何彌補?文官的改革刻不容緩,也希望民眾以理性的態度檢視各種各樣的爆料;更重要的是,支持揭弊者保護與文官組織工會的法案盡速完成立法,以建立更完善的文官制度。

波波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