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擺脫政治內耗 齊心發展經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國政空轉一年,賴清德被民意的海嘯吞噬
◆  聯合報黑白集/史上最膨風國防預算
◆  經濟日報社論/擺脫政治內耗 齊心發展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擺脫政治內耗 齊心發展經濟


2025-08-24 02:35  經濟日報/ 社論
歷時逾半年的「大罷免」行動終於落幕,與之同時舉辦的「核三延役」公投結果出爐,大罷免確定大失敗,核三重啟同意票,遙遙領先不同意票,呈現出顯著的民意趨勢。記者陳敬丰/攝影


歷時逾半年的「大罷免」行動終於落幕,與之同時舉辦的「核三延役」公投結果出爐,大罷免確定大失敗,核三重啟同意票,遙遙領先不同意票,呈現出顯著的民意趨勢。這兩件事雖性質不同,一為政治動員,一為能源政策檢驗,但都反映出台灣民主在發展過程中的張力與挑戰,也共同投射出對經濟治理的深層隱憂。

罷免制度確實帶動了參與熱潮。然而,當參與淪為情緒宣洩或政黨對壘,理性討論空間便被壓縮,民主品質未必提升。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政治「過熱」成為常態,經濟可能「降溫」政策穩定性下降,投資環境動搖,企業對長期規劃的信心必然受到影響。當前台灣產業正面臨供應鏈重組、科技升級與市場多元布局壓力,若政策難以保持一致性,將削弱國際競爭力。

各政黨在這次大罷免中雖然展現了動員能力,當主要政黨為守住基本盤而刻意迎合特定群體,經濟政策的中長期規劃就容易被犧牲。台灣此刻正值全球經貿格局重整,美國高關稅政策、東南亞市場開放與競爭,以及能源轉型等課題,這些都需要高難度跨黨派理性協商。若政治資源持續被消耗在罷免與選戰,產業升級、貿易談判與國家競爭力提升將付出高昂的機會成本。

罷免過程雖動員了更多公民,卻在結果上加深了社會對立。若社會裂痕擴大,政府推動任何重大改革,無論是能源政策調整、產業結構轉型、縮減貧富差距、維護居住正義,或稅制重大變革,都將面臨較過去更多阻力。當公共政策討論被政治零和思維主導,不僅妨礙施政,也會拖慢經濟發展效率。

這次「核三延役」公投結果出現的可觀贊成票數,清楚顯示多數民眾已體認到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世紀,「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的現實邏輯。民意對能源穩定供給的明顯需求,反映的不只是環保與安全之爭,而是關乎國家經濟競爭力的基本盤。如果政府繼續忽視並維持偏差的能源政策,將使產業布局與投資信心承受更大壓力,甚至削弱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這份民意是對政府的強烈提醒,若無正視與修正,社會的不滿將進一步累積。

「大罷免」與「核三公投」雖屬不同領域,卻都給政府同樣的啟示:必須嚴肅檢討施政方針,避免政治內耗拖慢經濟發展,並即時與具體回應民意對能源與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一、重建政策的中長期視野。政府在產業、貿易與能源議題上應提出跨越選舉周期的規劃,以降低因政治波動導致的政策反覆,穩定投資與企業信心。

二、建立跨黨派經濟協商平台。無論是美台關稅談判、產業供應鏈布局或科技發展,都需要基本共識。這些可以透過國會或民間智庫的協商機制,確保經濟政策能在政治變化下延續。

三、強化社會溝通與包容。在推動高度爭議性政策時,相關部會與主要閣員必須以更大的包容態度,加大解釋與對話的力度,避免資訊不對稱與誤解,降低社會撕裂。

四、推動結構性改革教育、勞動市場、能源轉型與數位治理,是台灣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這些千秋工程若因困難而一再延宕,將會讓台灣國際競爭中逐漸失去既有的地位。

民主的價值不在於一次罷免成功或一場公投得票多寡,而在於能否在激情過後回到理性討論,並累積解決問題的社會能力「大罷免」與「核三公投」兩者若僅留下政治裂痕或朝野爭議,將是沉重代價;但若能化為修正施政、理性治理的契機,則可能成為台灣社會與經濟邁向成熟的里程碑。這正是賴總統、卓院長及立法院各黨派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聯合報黑白集/史上最膨風國防預算


2025-08-24 00: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明年度國防預算增加到GDP的3.32%,被視為配合美國川普政府要求。圖為台灣的漢光演習。歐新社


行政院會拍板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國防預算再創新高,達九,四九五億元如此,共占 GDP 三.三二%,一舉跨過「川普保護費」門檻。但花了這麼多錢,卻沒把為志願役加給的三萬元編進去。大撒錢增加了什麼防衛韌性,不清不楚,堪稱是史上「最膨風」的國防預算。

川普施壓盟邦增加國防支出,說穿了,就是美國財力大不如前。表面上看,是希望各國自己提升國防能量;深一層看,則是想多銷一些美國軍火武器,一魚兩吃。

當然,各國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為應付川普而生的「北約模式」,便成了賴政府墊高國防預算的樣板。但北約模式納入「衍生性國防支出」,主要用於網路能源安全、關鍵基礎設施建設;賴政府卻是把軍人退休給付、海巡署支出當踏墊。

更讓人不解的是,由於賴政府的兩岸政策無方,台海情勢更趨凶險。為此,立法院通過在野黨提案將志願役加給提高至三萬元,並經總統公告,也為今年軍校招生添增助力,報到人數寫下近年新高。但閣揆卓榮泰卻說這是「爭議預算」,未編進新預算,這教軍人情何以堪?又置國安於何境地?

國防預算創新高,人民既看不見添了什麼國防重器或新興研發項目,更不知如何加強防衛韌性。這哪裡是「花錢買平安」,根本就是「歕雞胿(吹牛)」,川普會埋單嗎?












聯合報社論/國政空轉一年,賴清德被民意的海嘯吞噬


2025-08-24 00: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23日晚上表示,人民再度展現民主力量,結果都應尊重接受。記者林伯東/攝影


繼首波大罷免大失敗,這波七名藍委的罷免案又悉數遭到否決。核三公投雖未過關,但支持重啟者接近七成五,也重重打臉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此刻,賴總統摸著他滾燙的臉,應該感到無地自容吧?一年來,民眾看著總統和執政團隊耽溺在大罷免的瘋狂妄想中,荒廢了國政,徘徊在民主歧路。最後,選民用犀利的「反惡罷」吶喊,將他們驚醒;但賴清德真的醒了嗎?

嚴格而論,民進黨企圖用大罷免沒收在野黨國會席次、沒收剛完成的大選民意,以遂行擴權,已近乎一場「政變」。南韓前總統尹錫悅的政變,當即被國會議員擋下;而賴清德的大罷免則牽拖了一年多,才遭人民完封。七二六到八二三兩場罷免投票,台灣人民以無比清醒的意志擋下了執政者的狂妄,讓那些喧囂的跳梁小丑都沉默了。賴清德曾將大罷免形容為「更大的民意」,現在更大的民意出現了,他自己就站在大民意的對立面。那麼,接下來他要怎麼辦?

第二波罷免全軍覆沒,並不令人意外。不同的是,首波罷免的同意與不同意比例,約為四與六之比;但這次的罷免,「不同意」票數又更擴大,幾乎比同意票高出一倍,顯示選民對七藍委的支持更加堅定。換言之,賴清德在首波大失利後拒絕叫停八二三波罷免,就是在自取其辱。

以新竹藍委林思銘為例,二○二四年的立委選舉,他在「大綠」民進黨和「小綠」時代力量的夾殺下,得票率僅四成出頭。然而,這次同意罷免他的票數,卻不到不同意票之半。由此看來,首波大罷免投票後,賴清德呼籲黨內同志「繼續與公民站在一起」,讓選民愈發反感,因而用更強的力道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核三公投方面,由於絕大多數地區僅舉行單一公投,未合併舉辦罷免,導致投票率偏低。也因此,同意票未達到法定的選舉人數廿五%的門檻─即五百萬票,未能過關。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重啟核三者達四百卅四萬餘票,遠超過不同意的一百五十一萬餘票,這是一次強有力的擁核民意展現。這個票數,不僅比二○二一年「重啟核四公投」的三八○萬票還高,甚至連核三廠所在地的恆春南灣、大光兩里,同意票都高於不同意票。可以說,民意是以「輾壓」的態勢,重擊民進黨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

核三公投未能過關,除了民進黨將公投與大選脫鉤外,最大原因是,賴總統曾稱「核安不是公投所能決定」,導致許多挺核民眾認為賴政府會以各種行政及技術因素百般阻撓,導致「投了等於沒投」。而回顧前兩次的「以核養綠」和「核四重啟」公投,不同意票都在四百萬出頭;但此次「重啟核三」公投,反核票僅剩一百多萬票,可謂完全崩盤。這也益見「七成民意」挺核的珍貴。民進黨「非核家園」神主牌,曾是它的光榮象徵,如今卻已成了票房毒藥。

首波大罷免大失敗後,賴政府並未表示反省和歉意,卻繼續一意孤行,在在導致人民的反感升溫。包括與美關稅談判結果、風災的救災和災後重建、官員的脫序表現、對司法的持續干預,以及層出不窮的光電剝削勾結亂象,都讓選民對賴政府的厭憎達到新的高峰。

過去一年,賴政府以為大罷免能為它帶來全面執政契機,不惜極力杯葛對峙,任憑國政空轉。如今,民意的海嘯席捲而至,賴政府若繼續走「當家鬧事」路線,「討厭民進黨」的氛圍將如鬼魅般揮之不去。「卅二比○」的大罷免及反核的崩盤,象徵著賴政府跛腳與難堪的開始。







廖元豪/人民的心聲:鬧夠了沒?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人民的心聲:鬧夠了沒?
◆  楊志良/同温層的謬誤
◆  張延廷/中美爭霸──激烈的電磁戰略較勁
◆  魏國彥/民進黨非核家園神主牌未倒將倒
◆  陳立恆/我們都是「反智民主」的受災戶
◆  王文華/從「人力」,變「人才」
◆  李清志/北歐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
◆  闕志克/AI所帶來明顯立即的威脅








廖元豪/人民的心聲:鬧夠了沒?


2025-08-24 00:00  聯合報/ 廖元豪(作者為政大法律學系副教授)


大罷免的鬧劇,終於告一段落。民進黨由原先卅二比零的洋洋得意、不可一世,落到八二三當天的零比卅二全盤潰敗,反映的是什麼?是台灣人民對當家鬧事選輸翻桌終日不得安寧憤怒回應。人民想說的是:鬧夠了沒

回想一下,去年一月十三日大選投票日至今,您有「選舉結束」的感覺嗎?由於立法院多數與總統不同黨,我們原先想像中的政局,可能類似陳水扁執政時期—少數政府當家,行政立法經常對立衝突。然而在扁朝,行政院送至立法院的許多法案依然可以打折後通過,總統在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提名的十五位大法官全數得到立法院同意。政黨、政府部門雖爭執不斷,但一般民眾不會在原訂選舉期間之外,另外被拉出來再投一次(甚或兩次)票。

但這次的少數政府與阿扁不一樣。據柯建銘所云,在立委剛剛選完,他們就計算著荒謬的「大罷免」因為存著這種「不認帳」的意圖,當然毫無與立院多數妥協對話讓步誘因。於是,立法院提出任何行政院不喜的法案,他們不是低聲下氣討價還價,而是議事無限杯葛,之後一而再再而三地覆議、釋憲,就是不想依法行政,這根本不是「少數政府」做事的方法

也正因為要搞大罷免,青鳥在街頭與網路四處出征攻訐,自稱公民團體的眾多組織甘當側翼,自以為正義,弄得人人不得安寧。尤其,大罷免的理由,只是一堆毫無證據的空洞「賣台」、「舔共」等指控,既無說服力,又令人厭煩之至。大罷免的失敗,不只是反映選民支持原先選出的立委,更可以解釋成是人民對推動大罷免的民進黨,投下的「賭爛票」!人民想要休養生息,不想要多次投票,也不樂見選完了馬上想要翻盤,更厭惡每次走出捷運、打開網路,就看到一堆大扣帽子、散布謠言,逼人表態反共的人。當氣氛糟到在街頭拍影片都會被質疑是共匪,普發一萬都可以被說成是中共指使,正常公民想到的就是,要用選票給那些始作俑者好看

可怕的是,無論是七二六或是八二三,賴總統在之後的發言,都還只是大大感謝推動罷免團體讚許他們每一份連署書從未誠心接受更多數投下「不同意罷免」的人民所給的警告,遑論道歉改過。這種讚許罷團公民團體話術,一方面在撇清民進黨的介入煽動;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割,把這一年來弄得大家雞飛狗跳責任丟給罷團。殊不知,台灣人不是笨蛋,這種撇清切割是沒有用的。所有投下「不同意罷免」的台灣人民,都不會相信這是與民進黨無關的公民自主運動

還好有一線希望:賴總統在昨日大罷免確定慘敗之後發言終於表示要「調整行政、立法互動」以回應投下反對票的人民聲音。但要怎麼調整呢?請認命接受自己是少數政府,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以前,民進黨不可能成為立法院多數黨如果不願組聯合政府,又不想一事無成,那就請放軟身段,行政立法兩院共商國是妥協政策各種需要立法院通過的人事案,當然也都要先行協調相關人選。總之,大罷免沒了,就請認清:在依法行政原則下,沒有立法權的政黨,其實只是半吊子的執政黨。半吊子沒關係,但要有自己是半吊子的自知之明。否則,人民心中那個「鬧夠了沒」的印象還在,下次選舉還會發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