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826/web/◆ 聯合報黑白集/詭異!現在以核救綠
◆ 聯合報社論/疫苗問題十萬火急 政府勿再政治操作
◆ 經濟日報社論/別輕忽台灣物價上揚的訊號
經濟日報社論/別輕忽台灣物價上揚的訊號
2021-05-20 01:2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以來,國際間時有全球通膨是否升溫的論戰,尤以美國公債殖利率上揚帶動的討論最多。相形之下,即使4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2.09%,為民國 107 年(2018年)2月以來最大漲幅,但各界對通膨議題及可能產生的風險仍屬淡漠,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更反映受訪民眾的通膨預期正在減弱,突顯民眾對通膨蠢動失去警覺心。然而,無論從需求拉動與正向產出缺口、成本推動與輸入性通膨的角度來看,台灣實已存在些許通膨隱憂。
就需求拉動因素來說,今年第1季民間投資及消費成長帶動內需,加以商品出口持續暢旺,帶動實質 GDP 較去年同期大增8.16%,連續第三季加速,並創下民國 99 年(2010年)第3季以來最佳成績。同時,景氣燈號持續亮出象徵熱絡的紅燈,製造業 PMI 也釋放景氣進一步升溫的訊號,使台灣應已出現正向產出缺口。
簡單地說,無論使用何種統計方式估算,只要一個經濟體的實際產出水準高於資源充分利用下的產能時,即代表其出現正向產出缺口。此時,實際總需求會超過總供給潛能,將升高通膨壓力。
就成本推動因素來說,由於台灣缺乏能源及原物料,過去因來自國外原物料價格上漲帶動國內物價上揚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輸入性通貨膨脹。如今,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打,全球景氣慢慢走出陰霾,消費、生產、投資需求逐漸恢復,加上防疫管制禁令持續限制產能與運輸力,近半年來北美鋼鐵價格指數、布蘭特原油大漲 80%以上,中國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漲幅也近60%;遠東區乙烯價格漲近50%、銅價漲逾40%,棉花現貨則上漲30%,海運運價更呈現數倍的漲幅,並不斷創下歷史新高。
影響所及,4月台灣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已較去年同期大漲19.11%。即使近來新台幣相對美元偏向強勢產生部分抵銷效果,以新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仍上漲11.97%,牽動躉售物價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上漲,且漲幅加大至9.62%。若此情勢持續,不久後生產者很可能扛不住輸入物價帶動的成本上漲壓力,而不得不調升產品售價,造成消費者物價進一步上漲。
再加上除了輸入物價推動生產成本上漲外,國內生產因素價格上漲也是推升成本的重要因素。去年下半年以來,台灣經濟復甦力道增強,再度突顯長年存在的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的五缺問題,可能加深整體供不應求的困境。4月中華經濟研究院製造業 PMI 項目中,供應商交貨時間已連續第四個月高於70%,且寫下創編以來最快升速74.8%,顯見備受結構性沉痾、天候與疫情限制的供給面,遲遲難跟上疫情趨緩後急速好轉的需求,恐增添不少的物價上漲風險。
不過,政府機關雖以低基期因素及少數項目價格上漲為由,解讀當前物價走揚是短期現象,卻未完全否認通膨現蹤的可能性。這點從今年央行第1季理監事會議上,已有理事建議儘早進行通膨預期調查即可得見。央行更預期原油等原物料價格回升、國際運費高漲、國際糧食價格上揚,將使國內進口物價趨升,且旱象持續恐影響農業生產,為食物類價格帶來上漲壓力等因素,都可能推升物價,因此不排除於第2季理事會再度上修全年通膨預估值;行政院主計總處也表示,若國際原物料續漲,使廠商將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將影響台灣民國 110 年(2021)下半年的物價漲幅。
由此可見,目前通膨蠢動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台灣不像美國有景氣過熱、消費者物價指數創下12年新高,引發通膨步入危險階段的壓力,但相關的「能量已在累積中」。倘若近期國內疫情升溫未大幅度扭轉經濟情勢,各界仍應對當前物價走揚保持警戒,並對通膨風險進行超前部署,才能維繫台灣經濟的穩健成長。
聯合報黑白集/詭異!現在以核救綠
2021-05-20 02:2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原定歲修到26日的核三廠一號機,12日向原子能委員會送出剛完成大修的核三廠一號機起動臨界申請,隔天就碰上513大停電,原能會火速在15日上午就同意起動運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五天兩次停電,蔡政府的臉都綠了。詭異的是,蔡總統「不缺電」的保證破功,台電開出來要搶救電力不足的藥方,竟是民進黨千方百計要廢掉的「核電」。蔡政府臉綠,是自己打臉打出來的吧!
五一三大停電後,台電火速獲能源會核准,要重啟大修中的核三一號機補電。很顯然,台電深知「不缺電」是說假的,必須立刻東湊西填來補足缺口,核三和麥寮因此都臨時被徵兵上陣。誰曉得,核電廠也是會鬧脾氣的,硬是沒通過併聯測試,原能會只好讓它停機。正因核三重啟不成,台灣便發生了五一七大停電。
三年前,有六成民眾支持「以核養綠」公投案,顯示人們已看出大勢不妙。次年,立法院根據公投結果,廢掉《電業法》有關「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的條文。但民進黨官員橫著臉說,法律廢止沒用,非核家園政策不會改。夠牛了吧,誰理你什麼公投!
好了,公投「以核養綠」是投假的,民眾認栽。但現在電力不足,蔡政府竟好意思端出「以核救綠」之計,要用核電來填補綠能發電的缺口,這不怕把自己的臉打腫嗎?多年來民進黨極力妖魔化核能,現在自己的電力政策跳票,立馬要拉核能擔任「神救援」,真的好扯。把啟動核能機組想得像熱灶升火一樣簡單,是誰腦袋壞掉?
聯合報社論/疫苗問題十萬火急 政府勿再政治操作
2021-05-20 02:2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灣目前疫苗施打率居全球末段,許多國家已在進行疫後解封,台灣卻仍在苦等疫苗。圖為阿斯特捷利康生產的疫苗。(美聯社)
國內本土疫情大爆發,疫苗施打已成抗疫下半場的重中之重。台灣目前疫苗施打率居全球末段,許多國家已在進行疫後解封,台灣卻仍在苦等疫苗。昨日雖有四十萬劑 AZ 疫苗運抵,但加上先前到手的卅萬劑,也僅夠卅餘萬人打完兩劑;此一困局若無法盡快打開,後果不堪設想。
年初以來,政府宣稱「已取得」的口袋疫苗,包括一千萬劑的AZ、五○五萬劑的莫德納,COVAX 分配的四七六萬劑,和一千萬劑的國產疫苗。看似洋洋灑灑,但目前抵台的約僅二%,其他時程均仍難測。國人寄予厚望的莫德納疫苗,政府原稱五月可運抵第一批,但即將跳票;駐美代表蕭美琴說爭取「六月如期抵達」,其實已經遲了。國產疫苗部分,蔡總統宣示七月底可望開始施打,但國產疫苗僅做了「二期臨床」,難獲國際認證。就算七月底順利施打,不僅效力存疑,對防疫或對解封都效益難料,未必有助台灣解封國境。
最近衛福部長陳時中一度在立法院說出,「只要合乎法規,地方政府可自行採購疫苗」,為解決疫苗問題另開了一扇巧門。未料,數日後他又改口,說為了避免混亂,「疫苗仍由中央統一採購」。如此,又把大權抓回手上,重回原點。
授權地方政府自行採買疫苗,其實不失為解決疫苗荒的一個解方。原因是,中央主導的疫苗採購政策,去年迄今一直是政治凌駕專業。從「國產為主、外購為輔」,到「排除大陸疫苗」,再到堅持不透過大陸代理商購買輝瑞疫苗,使得交易先是破局、後來又被「已讀不回」;在在顯示政府有太多政治考量,弄到自己失去迂迴空間。若要中央政府自承錯誤,無異緣木求魚;但如果是由地方政府出面另覓管道,能降低政治敏感性,成功率還可能較高。
但平心而論,即便中央放行,疫苗採購交給地方,仍有許多問題要面對。首先,是採購金額龐大,不是各縣市均能負擔。其次,是招標程序如何能符合法規,縣市聯合還是各自採購,以及如何運送,都有許多問題要克服。最後,疫苗的接種及分配程序,仍須依中央規劃為準。既然陳時中已公開再將疫苗採購權限收回,就應負責到底,窮盡一切手段,讓台灣能盡速取得足夠且受到信賴的疫苗。
全球疫苗及預防注射聯盟(GAVI)近日宣布,最晚六月底前,將有分配的 AZ 疫苗抵台。另外,我國向美採購的莫德納疫苗,也有部分預計在六月抵台。但徵諸先前的經驗,分兩批送抵的 AZ 疫苗不但數量稀少,且多已屆保存期限;這在疫情嚴峻中,加深了接種分配的困難。對此,政府應繼續在數量、效期上大力爭取。若爭取不到,仍是「即期且量少」的疫苗,則應及早制定施打計畫將危險族群納入,以免重演目前「有第一劑沒有第二劑」的荒謬景象。
此外,先前因衛福部操作「向原廠購買」而向隅的輝瑞疫苗,並非台灣買不到,而是因政治及利益算計交雜,導致交易破局。這類「利己不利民」的不智操作,也須摒棄。眼看疫情加劇,衛福部應該重起爐灶,窮盡手段快速取得有效疫苗。若此時再以政治理由推託,便是置國民安危於不顧。
如果外購疫苗都能逐步到位,基於安全和解封需求,只完成二期臨床實驗的本土疫苗應當作備援。亦即,須比照國際疫苗標準,設法完成三期臨床實驗,再讓國人施打,不要把國人當白老鼠。盡快取得有效而又足夠的疫苗,已刻不容緩,蔡政府萬勿再用任何藉口推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