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778/web/◆ 聯合報黑白集/中國兵能,陸配里長不能
◆ 聯合報社論/菩薩畏因:賴總統的解方,要問賴主席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台美貿易順差擴大問題(十五,元宵)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台美貿易順差擴大問題
2025-02-12 02:34 經濟日報/ 社論
正視台美貿易順差擴大問題。 路透
根據美國商務部最新發布的數據,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台灣對美國出口1,163億美元,自美國進口424億美元,貿易順差為73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且較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478億美元,大幅增加55%,成長幅度居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之冠。台灣也由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美國第九大貿易逆差國家,在去年超過日本及韓國,成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國家。而在川普第一任的民國一O六年(2017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僅有167億美元,排名在13位。
川普篤信全球貿易是一「零和賽局」,只要購買進口產品,對他國就是有利;會使美國就業機會流失而產生損害,所以不能容忍貿易失衡。特別是在美中貿易戰後,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逆差雖減少,但美國的整體貿易逆差卻持續增加,在去年創下1兆2,029億美元的最高水準;所以包括台灣等幾個對美國貿易順差攀升的國家,自然成為川普要求改善的對象。
川普認為高關稅才能遏止各國對美國出口,想要開拓美國市場就必須回流美國,在美國生產。在川普第一任關稅主要是針對中國大陸,而第二任則範圍將會擴及所有國家,主要逆差國家會成為主要目標。
川普認為外國不公平經貿措施妨礙美國出口,也是貿易失衡的主因,所以要求他國開放市場。其中會以課徵「對等關稅」為手段,以回復美國「公平」貿易地位。對等關稅雖標榜公平,但本質上是要求對方先降稅,若幅度未符合美國期待,則以提升關稅為報復,還是以美國認定的方式為主。除了中國大陸為首要目標外,也包括台灣等幾個對美國貿易順差大國。
除了對等關稅外,美國長期對於台灣非關稅貿易障礙,例如對車輛規格所形成的技術性貿易障礙、農產品的進口禁令以及基改食品的限制,也會是美國要求台灣改善的重點。
川普除了以國家為制裁對象外,也非常在意半導體、電動車、鋼鐵、石化等特定產業的貿易失衡,例如川普多次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搶走美國生意。事實上,台灣在半導體相關領域對美有巨額順差,在美國國內產業不振,無法取代國外進口下,赴美國投資是降低貿易順差的唯一方式。此種投資雖然可降低美國制裁的壓力,卻有可能取代在台灣投資,也會增加「產業空洞化」的風險。然而政府為了迎合美國,目前仍以輔導企業赴美布局為主,例如擬在美國設立台灣投資貿易中心,未來也應有降低對台衝擊的平衡配套措施。
在美中貿易戰及地緣政治衝突下,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降低,對美國重要性則上升。去年美國已約占台灣出口四分之一,對大陸(含香港)出口則約占三成,未來美國可能會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首要出口市場,任何美國的關稅措施均會影響台灣。
在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代,美國也曾要求台灣改善貿易失衡,「開放台灣市場、新台幣升值、增加對美採購」為當時美國主要訴求。而目前川普政府則以提高關稅為手段,並以「增加對美投資、擴大對美採購,開放台灣市場」為優先選項。其中對美投資須包括半導體等先進領域,對美採購則須涵蓋軍事採購;而在開放市場方面,台灣除了調降關稅外,也要消除美方所認定的非關稅貿易障礙。範圍均較以往廣泛,影響層面也更大。
台灣除了盡力遊說美國,例如闡明台灣對美國順差主要來自中間產品,與其他以消費性產品為主的國家不同。在川普全面加徵關稅,各國出口美國市場受阻,必然會積極開展其他市場,全球競爭加劇,對台灣形成更大壓力。所以如何針對不同市場與產業,擬定拓銷策略以確保出口動能,對台灣至關重要。
聯合報黑白集/中國兵能,陸配里長不能
2025-02-12 04:17 聯合報/ 黑白集
海軍濟陽艦。 圖/讀者提供
媒體爆料,海軍濟陽艦楊姓上兵擁有大陸身分證,長達十年。艦指部稱,楊兵原為常備役男轉服志願役,入營前在不知情下,由陸配母親逕為他取得大陸人民身分證。軍方已協助他,向移民署提出保留中華民國籍意願。移民署初步認定,這是特殊案例,將依法辦理。
網紅指控廿萬人持有大陸身分證,調查局查出僅十人涉案,包括楊姓上兵。楊兵與母親切割,究竟是被迫「大義滅親」,或確不知情,引人質疑。但這也證明,在賴清德上台前,同時持有台灣與大陸地區身分證,根本算不上「國安問題」。否則,楊兵如何躲過安全調查,成為職業軍人?
海軍能容「中國兵」,理由是小兵被媽媽「送中」。但內政部對服務地方十多年的陸配里長,乃至縣議員史雪燕,卻一律解職,完全不顧馬、蔡政府從未要求參選必須放棄「中國國籍」。若真如媒體宣稱,是楊兵主動向網紅檢舉陸配老媽,足證賴總統清洗人心有成。
網民大酸,海軍因兵源奇缺,所以從寬處理。若內政部法外開恩,更像表揚「爹親娘親不如黨親」。軍人為保住飯碗,連親人都能出賣,還能指望他保家衛國?
海軍幫助上兵保留我國籍,繼續忠黨報國;但移民署能替「中國兵」放棄國籍嗎?如果海軍能網開一面,為何內政部非得對陸配公職趕盡殺絕?
聯合報社論/菩薩畏因:賴總統的解方,要問賴主席
2025-02-12 04:15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中)昨天邀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與副總統蕭美琴(左三)、行政院長卓榮泰(右三)、立法院長韓國瑜(左二)、考試院長周弘憲(左一)、司法院代理院長謝銘洋(右二)、監察院副院長李鴻鈞(右一)合影。 圖/總統府提供
賴總統召集五院院長舉行憲政史上首次「院際協調」,動作很大,卻是徒勞。賴清德雖享受了元首的表面崇隆,但對於解決行政和立法兩院間的總預算之爭,乃至大罷免掀起的政治對立,卻毫無助益。這次國政會商充滿儀式性氣味,但皆屬虛招;更糟的是,司法院、監察院都是代理人出席,反暴露賴政府的殘缺不全。
這次的五院院際協調,主要是為了行政院和立法院間的幾波對抗而發,與司法、考試、監察等院基本無關,他們只是被叫來陪坐以壯聲勢。因七名大法官任滿退休尚未填補,司法院代理院長謝銘洋只是暫代;監察院則因院長陳菊生病住院,由副院長李鴻鈞代表出席。如此東拼西湊,所謂「院際協調」只是徒具形式,一點也無助凸顯賴總統的「威武」。
由於立法院是合議制,韓國瑜雖以院長身分出席,但他只能作原則性的表達,而無法代各黨立委作出任何實質承諾,以免僭越民意。從韓國瑜在會中的發言看,他要求賴政府「不要對總預算案提覆議」,呼籲賴總統「停止大罷免」,並承諾協調三黨在本周末前送出總預算審查案,這些都是相當中肯合節的表態。至少,從民眾厭惡朝野惡鬥的立場,韓國瑜的呼籲符合多數人期待。
反觀賴清德,他引佛家用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來回應韓國瑜,則顯得賣弄玄虛而迴避問題。賴清德說,「因」解決了,大罷免就能雲淡風輕,自然會消退。亦即,他認為在野黨刪減總預算是導致大罷免的「因」,如果總預算問題解決,大罷免即能平息。這種說法,不僅抹煞了立法院預算審查的憲政職責,也暴露了賴清德的行政霸道。言下之意,在野黨要先退讓,否則綠營支持者絕不會善罷甘休。
我們不知道賴清德真正的宗教信仰如何,但他隨口引用佛家用語來應對政治議題,看似新鮮,卻也顯得突兀。尤其,當他說到「菩薩畏因」時,似有意無意地把自己提高到「菩薩」的地位,聲稱要先從「因」著手,解決眾生的「果」。問題是,他對於「因」的理解,是正確的思索嗎?事實上,總預算刪減或許引發綠營大罷免的發動;但如果更往源頭追溯,少數政黨卻拒絕接受在野的監督,預算的浪費、虛編、自肥,當家鬧事的執政者任意號召側翼發動「惡罷」,這些不才是台灣政治陷於泥淖的真正因素嗎?
賴總統煞有介事地啟動「院際協調」,目的在逼立法院吞回總預算的刪減;這場戲或許滿足了賴清德的權威感和儀式感,但五院的陣仗再大,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原因是,賴清德該召開的是國是會議或朝野會談,而不是這種大頭大腦、自相取暖式的院際協調。畢竟,總預算及大罷免的爭議並不是五院之間的嫌隙,而是朝野政黨在國會的民意代表性問題,賴清德把問題簡化和模糊化了。
一針見血地說,賴清德在行使其總統職權時,常常切割自己「賴主席」的角色,這才是他無法持平處理國政時的主要原因。在許多需要他以賴主席身分與在野黨對等溝通時,他通常都訴諸總統的權威來應對;另一方面,他又縱容黨同志或公職人員利用國家資源來對抗在野黨,這才是朝野惡鬥無法止息的根本原因。因此,當賴清德說出「菩薩畏因」之語時,他真的覺得自己對總預算或大罷免毫無責任嗎?他又真的想要撫平眾生對於朝野惡鬥這個「果」的不安嗎?
「院際協調」的大戲落幕,未激起民眾一絲感動。若以菩薩自許,賴總統須與賴主席「合體」,才能找到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