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設產業控股公司 不如鼓勵研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698/web/ 

◆  聯合報社論/台鹽四次函請偵辦,司法檢調竟集體暗槓
◆  聯合報黑白集/陸委會釋憲?弒憲?
◆  經濟日報社論/設產業控股公司 不如鼓勵研發






經濟日報社論/設產業控股公司 不如鼓勵研發


2024-11-12 02:28  經濟日報/ 社論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記者林澔一/攝影


為協助中小企業打世界盃,國發會近日提出輔導產業成立控股公司的構想。在與控股相關公協會討論過後,預計以工具機產業先行,後續則納入大健康產業、資服業、車用電子業、水五金產業等。工具機大廠和大(1536)集團董事長沈國榮對此全力支持,並指出政府應加速訂定產控條例,以及補貼企業成立規模至少300億元的推動基金。不過,進一步探討,成立產業控股公司僅對大企業有利,還不如鼓勵並輔導企業研發轉型

控股公司通常不製造、不銷售任何產品或勞務,而是持有其他公司股票,且對子公司只負監督責任,但並不積極參與其日常營運。控股公司的優點包括:若子公司破產,債權人不能追究控股公司。其次,公司可將某些業務設置於稅率較低的司法管轄區,以降低租稅負擔。最後,公司可從子公司彼此間的綜效中獲益。例如,控股公司可先整合資訊科技、人力資源、或管理團隊等服務,然後出售給子公司。另外,控股公司也可整合設備或其他資產,然後租賃給子公司。

國際上最成功的產業控股公司是目前位居加拿大上市公司市值排行第11大的星際軟體Constellation Software控股公司。該公司自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成立迄今,已併購超過500家市值通常小於500萬美元的軟體公司。該公司於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上市,其後績效非常耀眼;從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該公司股價的最低點迄今,其股票平均每年投資報酬率達到39%。然而,星際軟體控股公司並非政府刻意打造,且也只併購價值被市場低估的小公司。而這和國發會企圖結合產業內少數大型廠商,成立控股公司來打世界盃的著眼點不同。

雖然國發會認為成立產業控股國家隊必能發揮綜效,但實務上不見得如此。首先,由於國內公司家族色彩濃厚,光要協調出控股公司的董事會已很困難,更遑論營運後,各子公司間也未必齊心協力。其次,根據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的「生存準則」,工具機業的最適生產規模並不大史蒂格勒認為,在產業長期競爭之下,能生存下來的廠商,即擁有最適生產規模

由於目前國內工具機業所屬的機械產業,共有超過14,000家廠商,且99%廠商的員工人數少於200人,故擴大工具業廠商的規模未必能提升效率。

目前國內工具機業面臨下列三大難題:首先,近來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的貶值幅度,遠低於日圓兌換美元匯率的貶值幅度,故在國際市場上和日本產品競爭處於劣勢。其次,近來大陸經濟情況不佳,故減少對台灣工具機的進口,且因其工具機生產也過剩,故在國際市場上削價和台灣產品競爭。最後,原先 ECFA 早收清單中包括對大陸工具機出口的免關稅優惠,已於今年6月被中國大陸取消。

為了加強工具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加對其研究發展活動的獎勵,可能比成立產業控股公司務實。目前的「產業創新條例」對智慧機械、5G、資安、減碳及 AI 等五個領域提供優渥的投資抵減補助。雖然工具機業也可應用到智慧機械領域,但實務的應用仍微不足道。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由該條例所提供的145億元投資抵減稅額中,機械產業僅占2.2%。相對的,電子零組件業以及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所占比率分別為49.2%及29.6%。因此,工具機業呼籲政府補貼300億元成立產業控股公司,或許是期望獲得政府關愛的作法。

綜上所述,成立產業控股公司僅造福極少數的產業龍頭公司去打世界盃,既無十足成功把握,也無助該產業其他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使包括工具機業等未被政府關懷的產業能有立足點的平等,政府宜減少對特定產業的獎勵,並轉移預算去獎勵其他產業的研究發展活動












聯合報黑白集/陸委會釋憲?弒憲?


2024-11-12 04:03  聯合報/ 黑白集
外界關注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中的李貞秀是否可能成為首位陸配立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具陸配身分、排名民眾黨不分區立委第十五名的李貞秀,因民眾黨「兩年條款」規定,未來可能遞補立委。陸委會卻撈過界,要求她「放棄其他國籍」,才能出任立委。這是繼去年「徐春鶯事件」後,陸委會擅權的另一事例。

不同的是,這次內政部也加入圍剿,與陸委會砲口一致。民進黨發言人吳崢則極盡分化,說李貞秀將成「第一個真中國人立委」;民進黨立委沈伯洋還質疑李貞秀,「沒用過中國護照,怎麼來台灣?」事實上,陸籍人士來台並不用護照,沈伯洋鬧了大笑話。

「須放棄中國籍才能當立委」,其實是瞎攪蠻纏。根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定位並非「兩國」實務上,陸方亦不允許陸籍人士以取得我國國籍為由,放棄其國籍說穿了,民進黨此舉,就是要封殺陸配參政權

在徐春鶯、李貞秀之前,已有多位具陸配背景、取得我國籍者參選里長及地方民代,並順利當選就職,民進黨怎都不聞不問?台灣有三十多萬陸配,加上子女家人,人數不下百萬,難道民進黨認為他們連一席立委代表都不配擁有?

民進黨敢如此囂張,當然是因為連續執政但陸委會、內政部凌駕憲法和兩岸關係法,擅自扮演起大法官逕自釋憲。如此視憲法與法律若無物,其實不是「釋憲」,而是戕害憲法的「弒憲」。












聯合報社論/台鹽四次函請偵辦,司法檢調竟集體暗槓


2024-11-12 04:03  聯合報/ 社論
台鹽綠能弊案陳啟昱落跑失聯,遭檢方發布通緝。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鹽前董座陳啟昱掏空公司十一億元卻落跑,除台南地院涉及縱放,近日又傳出多起光怪陸離的故事,均指向行政與司法體系的集體包庇。讓人驚奇的是,從行政院到經濟部均知悉陳啟昱的不法,前閣揆蘇貞昌三年前要求陳啟昱自行請辭,台鹽更四度主動函送檢調偵辦,誰料最後均石沉大海。

綜觀陳啟昱掏空案的發展,民進黨上下在乎的,似只是如何撇開自己的責任,而不在乎監督體制為何破漏、真相為何消失,和正義為何腐蝕。民進黨為反駁黃國昌一年多前率先揭發此案,最近說出,三年前蘇貞昌即接獲相關檢舉,因而要求陳啟昱主動請辭經濟部和台鹽為了自清,更說出去年迄今曾四度將此案函送檢調在這種情況下,陳啟昱還能從容逃逸,更證明行政及司法體系的怠墮、無為及包庇

試想,如果蘇貞昌真的在乎台鹽被陳啟昱掏空,即應下令他立即停職等候調查;而不是為他保留顏面,讓他自行請辭。更糟的是,蘇貞昌指派的新董座吳容輝就職後,還屢遭陳啟昱人馬總經理蘇坤煌作梗架空,上任數月仍看不到台鹽綠能的財報,如此無能。對此,蘇揆也未作任何後續處理;這若非包庇,也算坐視了吧!

當時的經長王美花,對於旗下國營事業被掏空、綠能成為不肖政客謀財營私工具,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覺得自己有責任糾正。若非黃國昌一年半前揭發這件弊案,王美花會要求台鹽主動發文促請檢調偵辦嗎

再看看檢調人員的態度。一家國營事業主動發函請檢調偵辦內部某一不法案件,必定是因為惡行重大且刻不容緩;否則,哪裡需要四度發函?然而,即使經台鹽三催四請,檢調偵辦卻未見進展,這是被什麼神秘之手擋住?更令人痛心的是,當台南地檢署終於聲請羈押陳啟昱,台南地院的恐龍法官卻直接讓他無保請回。俟南檢抗告成功,南院又巧妙等了三天才重開羈押庭;此時,陳啟昱已潛逃無蹤。

事實上,藍委謝龍介稍早即接獲陳啟昱可能「坐桶子」偷渡的訊息,當即向法務部提出檢舉。但相關單位卻毫不設防,任由陳啟昱變魔術般人間蒸發。對此,法務部長鄭銘謙還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南檢掌握的訊息,陳啟昱「人還在國內」。這種話,一般民眾會相信嗎?如果南檢知道陳啟昱人還在國內,為何不快馬加鞭將他緝捕歸案,難道要放任他在外面串證滅證?或者,這只是一種緩兵之計,意圖轉移社會壓力?

一個政府,如果不是因為腐敗而失去因應能力,面對這樁荒唐絕倫的弊案,為何所有應該把關的單位統統螺絲鬆脫,讓一匹惡狼輕易過七關脫逃陳啟昱的惡行,並不只是單純掏空台鹽,他是積欠大筆債務,而邀債主入夥及承包旗下綠能公司,利用不平等合約把錢源源灌給對方民進黨政府包庇了陳啟昱,就是同時包庇了一夥奸商,把國家資源當成肥肉白白送進他們口中這是要多無能、多沒擔當、多沒志氣的政府,才做得出來的事

陳啟昱的縱放案,涉及了經濟部的監督不周,法務部旗下檢調對台鹽函送弊案的魯鈍無為,乃至南院與南檢的素不對盤所形成的司法破網效應最近又傳出有監委申請調查此案,而引發基層檢察官團體「劍青檢改」的不滿,砲轟監察院長陳菊勿干涉個案畢竟,正因陳啟昱是當年陳菊在高雄市長任內的副手,才讓此案的氣味變得如此臭不可聞。問題是,這起將行政、司法、監察三院同時捲入的弊案,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學倫與學魂:在哪裡?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698/web/ 

◆  國父留給我們的資產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學倫與學魂:在哪裡?
◆  TaiwanPlus 該不該熄燈?
◆  強人執政 川普賓漢式神威再現
◆  讓大陸燒腦的青春夜騎現象
◆  川建國與清德宗 一場全民AK的荒誕劇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學倫與學魂:在哪裡?


2024-11-12 04:14  聯合報/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捍衛學倫,喚醒學魂,找回良心。 圖/張俊哲


這篇文章已醞釀了好一陣子。我深怕在憤怒中執筆,會失去了理性;也擔心在萬念俱灰後,就索性停筆。為了不讓台灣學界淪為悲慘世界,我最終選擇了提筆。縱使如「狗吠火車」,至少月台旁的攝影機,還會留下紀錄。

每當學術倫理(學倫)事件發生,媒體總聚焦在論文是否涉及抄襲或造假。事實上,藉由比對軟體與專家鑑定,真偽昭然若揭。然而,大眾反而較少關注:為何會有學倫問題?為何本應純淨的學術圈,會變得烏煙瘴氣?

其實,問題的核心在於「利益」。當審查和獎勵機制偏離了公義,就會劣幣逐良幣,學術的靈魂(學魂)也將蕩然無存。許多國家為了提升研究,以獎金或加薪來鼓勵發表質量兼具的期刊論文。雖立意甚佳,然而當主要目標淪為單位績效或個人收入時,手段就會變質。這猶如為了奪金而服用禁藥,勝之不武。

按常規,學術論文投稿後,須經出版社初審,再交由同儕專家審查。主編綜合專家意見後,決定接受或退稿。通常學者須依審查意見謹慎修改,否則再審時難逃退稿厄運。因此,一篇學術稿件的出版,絕非易事。

不幸的是,在恩威並施的壓力下,「掠奪性期刊」已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重創全球學倫,台灣也未能倖免。這些期刊標榜「速審速決」,實則以收取高額的出版費為目的。簡而言之,只要刷了卡,就會照章全登,審查僅徒具形式。不少人雖被不肖出版社掠奪金錢,卻也因此快速升等、獲獎,且仍有可觀的淨利。因此,數據造假頻傳,並不令人意外。

早年我曾審過數篇稿件,其數據紊亂、邏輯鬆散,充分符合退稿要件。然而,這些稿件在審後不久,竟還公然問世!後來,我才知道該出版社已被公認為掠奪期刊的大盤。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學術機構已採取「不鼓勵」、「不敘獎」的措施,勸學者自律,遠離這些期刊,以遏止不良學風。這種不同流合汙的學術風骨,令人敬佩!

然而,不少學府仍聲稱深陷兩難。他們總以避免興訟為由,將掠奪期刊納入敘獎行列。這些期刊也深諳供需之道,以類似炒股手段來提升排名,導致學風惡性循環。我理解興訟的困擾,也聽過一些學者辯稱其稿件曾被掠奪性期刊嚴審。若所述屬實,亦僅為個案。若因不明期刊屬性而誤投,尚可諒解;但若明知其掠奪本貌,仍續投不止,則其心可議。

最令人心痛的,莫過目睹拒投掠奪期刊的師生,長期要面臨升等不順、畢業困難的窘境。他們淪為「犧牲者」的同時,還要眼睜睜地看著「投機者」成為獎項的「掠奪者」。這些慘況正大規模地蔓延,卻尚無明確規範或補救措施。換言之,明知掠奪期刊正在吞噬著學者們的汗水與淚水,但法律並未明令禁投。說到底,要止掠息虐、預防學術潰堤,唯有「良心」二字。此共識,應是學倫與學魂的終極歸宿。











TaiwanPlus 該不該熄燈?


2024-11-12 04:14   聯合報/ 鄭自隆/政大傳播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


TaiwanPlus 新聞說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是「重刑犯」,惹出存廢風波,也被挖出四年燒了五十八億的豪舉。有立委主張功能不彰,「不如廢掉」。

要存要廢,要看功能與未來發展。TaiwanPlus 的創立是政治決策,而且是一人好惡的決定。據說是蔡英文前總統看到韓國阿里郎電視台的成功,而想到台灣也要複製一家,於是公視銜命籌辦。但第六屆公視董事會並不買單,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七月臨時董事會,有董事認為這是公視幫政府執行「大外宣」,違反公視精神而反對,但引來支持派董事拍桌抗議對嗆,場面很是難看,總經理曹文傑承受所有正反壓力,並在當時新聞部經理臨門一腳催促下,宣布辭職

後來投票雖然以十一票對四票通過,但文化部也賭氣中止由公視承接,但計畫是「聖上」交辦,還是要執行,所以後來就交給中央社。中央社是國家通訊社,執行 TaiwanPlus 外宣,當然也比較名正言順,但中央社畢竟是文字媒體,對影音素材的處理當然沒有那麼在行,而公視董事會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也任期屆滿改組,新的董事會並不拒絕外宣任務,於是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 TaiwanPlus 又回到公視;但 NCC 核准的新執照是以傳統的電視頻道形式開播,並可於其他電視平台如 MOD 上架,換句話說,TaiwanPlus 成了講英語的「大內宣」。

命運多舛的 TaiwanPlus,要存要廢?立委諸公和文化部可要思量。

先說 TaiwanPlus 有未來性嗎?國際宣傳靠的是國力,而不是內容。節目好就有人看,這是迷思,如同商人認為,東西好就一定有人買一樣,是不切實際的想像。TaiwanPlus 頻道在國外主要城市有線系統若無法落地,光靠茫茫的網海,要被挑中發揮影響力,那是天方夜譚。

再就績效來看,四年燒了五十八億,平均一年近十五億,是多是少,一般人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但一家六百人規模的電視台,製作費另計,全年人事與業管支出約四至六億元,TaiwanPlus 平均一年燒了近十五億的支出,的確有點嚇人。

再看功能,報載,葉元之委員說 TaiwanPlus 設定 APP 下載目標為一百萬,但目前安卓加上蘋果兩個系統才約十五萬下載數;臉書有十九萬按讚、廿二萬人追蹤,但個別貼文的按讚數卻寥寥無幾,甚至大多都個位數,立委質疑臉書粉絲是否買殭屍帳號,做做樣子而已。這些網路效果數據,是找個網紅就可玩出來。此外更要分析網路效果數據來自台灣還是海外,如果大多是台灣,失掉外宣功能,則 TaiwanPlus 更沒有存在的價值。

TaiwanPlus 的成員與編審機制,文化部也應關注。以往台灣的英文報紙會雇用很多英語系國家的老外,這些人都是周遊列國的遊俠,來來去去,對本地風土文化並不深入也無感情,遑論政治議題;因此內容必須有台灣主管把關。此次鬧的川普「重刑犯」新聞,是毫無政治敏感度的處理,TaiwanPlus 的編審機制是否有發揮功能?NCC 整天釘國內新聞台,是不是也應去函要求說明解釋。

此外,TaiwanPlus 是百分百由政府出資的電視台,在台灣電視系統上架出現,領有 NCC 發給的衛星電視執照,是否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條款,立委也應瞭解。

雞肋,是留之無味棄之可惜。在台灣打開電視機有二百個國內外頻道可選,並不缺電視頻道,講英語「大內宣」的 TaiwanPlus,算雞肋嗎?立委諸公請斟酌。














國父留給我們的資產


2024-11-12 04:14  聯合報/ 周玉山/前考試委員(台北市)


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出生於故里,即廣東省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一間泥磚屋中。其父達成公,做過鞋匠、佃農和更夫,勞苦可知。正因家貧,他九歲才就讀村塾,後來在夏威夷讀中學,在香港讀大學,致力國民革命,創立中華民國,成為我們的國父。

這幾行簡史,年輕人未必知曉,胡適先生更指出,孫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大家都說他是理想家,不是實行家。「其實沒有理想計畫的人,絕不能做真正實行家。我所以稱中山先生做實行家,正因為他有膽子,敢定一種理想的建國方略」。胡先生小孫先生二十五歲,堪稱忘年的知己。

建國方略》現有三書,在民國六年至九年(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年)寫就,平均一年一書,孫先生付出最大的心力,顯現他的愛國情深。第一本是《孫文學說》,即心理建設,他以自己的姓名為書名,可見其重要。第二本是《實業計畫》,即物質建設,盼能利用國際的力量,助長中國的實業。第三本是《民權初步》,即社會建設,原名《會議通則》,盼能固結人心,糾合群力,從集會為功。

我有幸拜讀《孫文學說》、《會議通則》的手稿影本,不禁容動心顫,凝視良久。孫先生用毛筆寫出每一個字,並多所修正,誠屬嘔心瀝血之作。他在《孫文學說》的自序寫道:「夫民國之建設事業,實不容一刻視為緩圖者也。國民!國民!究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當時的中國文盲遍地,他的呼籲幾成絕響,百年之後更能證實,他是孤獨的先知,也是盡瘁的英雄。

孫先生留給我們的,還有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上述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出版後,他開始草擬國家建設,預定合為《建國方略》四書。國家建設有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五權憲法、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外交政策、國防計畫八冊,其中或已經脫稿,或規畫就緒。不料,陳烱明在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叛變砲擊觀音山總統府,燬去所有草稿和外文參考書,實為孫先生資產中的重大損失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四年)三月三十日,孫先生完成三民主義的演講本,雖覺遠不如前,但其精義連同五權憲法,都已載入日後的中華民國憲法,於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當可告慰於他。中華民國憲法的起草者張君勱先生,並非國民黨員,但仍以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為重,益證二者絕非一黨的私產,而為天下的公器。以監察權為例,大陸近年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與國務院平行,一如我們的監察院,與行政院平行。至於考試院,名列五院民調的前茅,已為國人所共見。

孫先生留給我們最大的資產,就是中華民國。義大利的復興鬥士馬志尼,謂其祖國「偉大而不幸」。相形之下,我們的中華民國更為偉大,也更為不幸。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後,中華民國政府失去了大陸,但在台灣敗部復活,東海之東曾為中國的薩丁尼亞,青史留下可歌的一頁。

中華民國的一切,包括國名、國旗、國歌和憲法,歷時已久,自有尊嚴,皆為不可動搖的存在。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更是我們的生活必需品,隨身攜帶;每一張和每一枚新台幣,也都有中華民國四字。凡此相伴的自由民主和福祉,都拜孫先生和先烈先賢所賜,何可一日或忘?

明年三月十二日,適逢孫先生逝世一百年。請問,身受其惠的中華民國政府,會隆重紀念?還是視而不見?













強人執政 川普賓漢式神威再現


2024-11-12 04:14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國企系副教授(台北市)


政治運作,經常被看作是一場博弈。是的,經常圍觀者眾、當局者痴;至於押注爽嗨者,迷!但真能掌握箇中三味,無論糾結同志,方能達到交心、換帖的決戰關鍵;或是吆喝群眾、聚攏人潮,可以迷幻追隨者的矜誇與奉獻,其心法與竅門之奧妙,可都是務實入世的大學問了。

此番美國總統大選,一開頭的媒體報導與民調發布,對川普並不友善;不過,唯一一次的電視辯論會,舉辦之前與之後的選民反應,卻開始出現了支持者的鬆動,終而到結局的大逆轉。毫無疑問,賀錦麗的臨場反應與在重大軍事、外交政策的問題理解力,都讓中間選民充滿狐疑;而在氣候暖化與能源議題上,即使將延遲實施的政治包袱,都順勢甩給了拜登總統!只是年輕世代的支持者,已然失去追隨的熱度。

更在共和黨候選人的連番告捷,取得了參議院的過半席次及眾議院的相對多數,往下的川普旋風與賓漢式強人執政態勢,已成定局。

事證之一,為了貫徹百日維新的令出必行,川普提出對黨內的要求,就是由他提名的內閣名單,不須經過聽證問答與在參議院院會上行使同意權。不過宣布角逐參議院議長的三位參議員,尚未有人正式表態同意。

事證之二,不僅在提名副總統人選的當時,川普就拒絕按照慣例接受參與初選的黨內同志,前聯合國大使海理;現在更宣布前國務卿龐培歐與海理大使,都不被考慮為內閣人選。

事證之三,美國國防部的退休要員與駐歐軍事總指揮,雖然一再指出烏克蘭戰敗的政治訊號;但川普在競選期間誇下海口,廿四小時內就能解決俄烏戰爭。這等的豪邁氣魄與不計代價,不僅具有電影劇作的絕佳賣相,更是名流川普一貫的形象塑造。

當然,東亞國家畏懼的發展,自是會否有高關稅與昂貴軍費。只是龐培歐在獲知無緣入閣後,第一時間的聲明卻是:「總統先生…上周在一起時,你我制訂使世界變得更安全,而且不會有新戰爭爆發的計畫,美國要堅決拒絕拜登、賀錦麗的外交政策。」

對比川普在共和黨網頁上的廿大施政指標,除了要建構美國南方的邊境長城、大舉遣返非法移民、停止企業的生產外包與擴大石化能源的出口;這之外的吸睛項目之一,就是:美國絕不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宣布當選總統的當天川普說,遇到行刺卻能免除一死,上帝一定有旨意要他來執行。這樣的比對來看,往下全球的烽火連天,應該可以倖免。














讓大陸燒腦的青春夜騎現象


2024-11-12 04:14  聯合報/ 陳俐茹/台科大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新北市)


中國鄭州大學生組織自發的夜間騎行活動,從鄭州到開封距離約五十公里。靈感來自幾名女大學生為了品嘗開封著名的灌湯包而出發的一次騎行。故事迅速在社交媒體傳播開來,激發更多大學生參與;抱持著知識就是力量的熱情,他們善用共用單車深夜時段不收取調度費的計費漏洞,以避免增加額外開銷。說到底也是「特種兵旅遊」精神的延續,依然主打一個性價比。

從疫情解封的壓抑釋放,過渡到夜間集體的歡快騎行,這個活動充滿了象徵意義,代表著當代大學生對自由的渴望與對日常生活聽話的反叛。媒體的報導描繪了大學生群體如何藉由一場單車之旅連結了兩座城市,鐵血跨越了城市與城市間的距離感;同時也反映了社會輿論、文化觀察與政治反思之間的微妙關係。通過騎行,大學生們不僅挑戰了常規的出行方式,還無意中成為了「文化符號」,讓古城開封的文旅再次煥發光彩。這烏泱泱的人潮所帶來的錢潮,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開封城從上到下摩拳擦掌,卻沒想到一下子就響起了「夢醒時分」。

十一月九日下午,鄭州和開封警方先後發表聲明,進行全面交管;鄭州很多大學也宣布封校禁止學生夜騎;還有共用單車的運營公司都發布了「聯合公告」,宣布單車不能騎出所在區域,否則就遠端封鎖;三管齊下把學生的交通工具給剝奪了、把學生的路給封了,然後學校把學生控制住了不允許出校門,一連串舉措背後的壓制和管控顯而易見。

鄭州的「夜騎反擊」及封校措施,都標誌著對這種集體行動的強烈不安。在筆者看來,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大學生青春能動,更是一次社會結構與體制對年輕人個體自主行為的審視與壓制。即使這些騎行者並沒有明確的政治訴求,但他們的集體行動、組織能力和跨越城鄉的熱情,也讓當局產生了政治風險的警覺,雖說高度不到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四處串連的聯想,但也難逃白紙運動的投射;萬一出現極端情緒參與者,可能會讓這種「釋放」變得複雜和不可控。

「青春沒有售價,開封就在腳下」,熱血衝動又不失浪漫的青春在此刻被具象化,不僅僅是對青春的讚歌,也是對壓抑與束縛的反彈。「鄭州夜騎」讓人想到,正是這種青年文化的自發性與個體能動性的交融,推動了許多文化現象的流行與突破。就像「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和「特種兵旅遊」一樣,大學生們的行動經常成為一個城市流量突破的契機。這種自發的旅遊潮,往往以非傳統的方式重新塑造城市形象,也在無形中引領著中國城市文旅的新方向。

對鄭州一百多萬名大學生來說,夜騎開封這種看似平常的活動,實際上卻是他們對「枯燥生活」的一種逃脫、對「內卷」文化的反叛、對「青年高失業率」的無助。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成績或實習經驗,他們渴望通過行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與個體意義,能清醒的對標出時代的價值。在這過程中,騎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運動,更是一種心理上的紓壓,短暫讓他們感受到不拘一格的自由。

雖然這一事件引發了緊張的社會和政治反應,但它無疑為中國的城市文旅發展、對青年文化的理解及社會對年輕人自由的思考,帶來了深刻的挑戰與啟示。未來,中國政府如何在尊重年輕人自由的同時避免過度管控,將成為中國社會內部治理的重要課題。














川建國與清德宗 一場全民 AK 的荒誕劇


2024-11-12 04:14  聯合報/ 江紀明/醫師(台北市)


美國「川建國」和台灣「清德宗」,一個靠口號統治,一個靠務實生存,最近卻因美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一句「每人一把 AK-47」達成奇妙的交集,給台灣的防禦增添了點荒誕劇的喜感。

先不談台灣沒有7.62×39毫米子彈,且 T91 步槍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北約標準彈藥。全民發 AK 的第一步,大概是讓台灣打造一條新的彈藥生產線!緊接著是訓練百萬民眾熟悉這款傳奇武器,廚房裡掛著 AK、宮廟裡堆著彈藥,就像走進一部黑色幽默片。

歐布萊恩建議的真正用意,恐怕不是讓台灣真槍實彈搞全民抗敵,而是為美國「不對稱作戰」的輿論再加點料。至於台灣的現實,誰在乎?「川建國」的美國只需要台灣「看起來堅定的消費者」,清德宗的台灣只需要「看起來的團結」。於是,AK 的子彈飛過新聞頭條,最終落在無人理會的「務實」裡。

台灣需要的是務實的不對稱戰略,而不是象徵性的全民持槍口號。川建國與清德宗的故事再次提醒我們,國際政治的舞台上,荒誕從來都是現實的最好註腳。






余淑美/每年100億 可為稻米產業做什麼?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余淑美/每年100億 可為稻米產業做什麼?
◆  廖元豪/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余淑美/每年100億 可為稻米產業做什麼?


2024-11-12 04:14  聯合報/ 余淑美(作者為中研院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客座講座)


最近為了政府每年約一百億稻穀公糧收購價格是否調漲,立法院與農業部意見僵持不下。仔細探討,雙方都有理,但是都無法解決長久以來稻米生產過剩及稻農收入太低的困境。根本癥結未解,問題的螺旋難以逆轉。

九月到美國阿肯色州參加水稻會議,包括參訪一個稻米農企業 Isbell Farms,這個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開始的農企業由家族經營。種植水稻品種多半以長米(秈稻)為主,也種不少製造日本清酒 Sake 的品種,另外根據市場需求種植其他品種外銷至中南美洲。該農場面積廣大,水稻播種採飛機直播方式,種植過程也都是各種大型機械操作,稻穀收成後,有自建的巨型乾燥與儲存倉庫,等待市場價格好即可釋出。

該公司負責人站上卡車介紹業務,雖為農夫卻深具企業家風範,願意接受高效率及永續性的新科技種植水稻。他們計算如何減少農藥與肥料的施用與成本,追求品質,同時尋求減少灌溉水、能源投入及溫室氣體甲烷釋放的策略。不禁感嘆台灣的稻農,種植面積小,生產成本高,年收入低,價格無自主權,必須靠農業部不斷的補助,難怪少有年輕人願意投入。

為何台灣稻米產業無法由市場決定其產量與價格?只因為要確保糧食安全嗎?但明明產銷不平衡,政府年年煩惱公糧收購太多無法消化,儲放時限一到便釋出作飼料或低價外銷,造成鉅額財務負擔。是否政府該調整管理方向,稻米產業也應適度轉型?

第一,農業部鼓勵提高稻米品質,認為品質好即可價格高,農民就不賣公糧。台灣東部穀價相對西部高,高於公糧收購價,顯示優質稻米有其市場。但是,如果東西部都種優質米,產銷就平衡沒問題了嗎?

第二,農業部推行稻農加入集團產區,以農會、糧商為契作生產主體及市場銷售平台,規範稻農生產稻米,注重品質與耕作技術,建立品牌行銷,獲得消費者信心。但是,為何仍有許多稻農無法加入集團產區?

第三,農糧署已有獎勵稻米外銷的措施,但是成本偏高,無國際競爭力。台灣米口感佳,習慣食米與華人較多地區已進口,顯示台灣米商已有經驗與銷售管道,但為何無法擴大外銷規模,仍需要政府補貼出口呢?

農業政策也需轉型,突破傳統思考模式,追上全球潮流。可以鼓勵結合傳統與先進生物技術育出韌性高、可降低生產成本的水稻品種(高品質、少用灌溉水、肥料與農藥,耐環境逆境),利用高科技進行大規模田間耕作(電腦化及機械化種植、噴藥施肥、除草及採收),計畫性大面積種植(訂定國內外合作契約,種植市場所需品種),研發稻米的功能性與多元用途(各式美食、釀酒、米果、化妝品等加工業產品),協助號召農民加入集團產區(老農將田出租、青農租田組團隊、農會糧商整合產銷平台建立品牌),兼顧糧食安全、外銷與產業鏈(必要時外銷可轉內銷、維護水田生態環境,維持種苗、代耕、資材、加工、產銷等產業)。

雖然農業部已多少執行部分項目,但是規模與成效點未成線,線未成面,無法促成稻米產業具國際競爭力。這關鍵點相當重要,因為內銷市場太小,一定要拓展外銷,參考外銷暢旺、內銷供不應求的日本米,就知道我們還有多大的改進空間。若能把近十年來公糧保價收購每年平均支出約一百億元,甚至追加少數過渡期所需經費,用來逐步執行上述建議與規畫,台灣稻米產業應該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