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不解套 台灣難入CPTPP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經濟亮麗不包括你:中產階級消失之謎
◆  聯合報黑白集/何止盧秀燕憤怒!
◆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不解套 台灣難入CPTPP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不解套 台灣難入CPTPP


2024-11-02 00:58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灣在2021年9月22日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迄今已經三年。 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在民國一一○年(2021年)9月22日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迄今已經三年。今年11月27日 CPTPP 將在加拿大召開年度執行委員會;與前幾次執委會召開前相同,政府再次營造台灣申入 CPTPP 早已準備就緒的氛圍。事實上,與其他申請加入的國家相比,台灣經貿體制最符合 CPTPP 高標準規範,申入案理應被優先考慮。

政府也對外宣導加入 CPTPP,不但是台灣突破區域經濟整合困境,參與國際經貿社會的里程碑,並強調加入 CPTPP 可以提高台灣 GDP,甚至近年來傳統產業出口不振的問題也可迎刃而解,同時在與國外接觸的場合,無不大力呼籲支持台灣加入。加入 CPTPP 不但成為全民運動,更儼然是提升台灣經貿實力的最佳保證。

CPTPP 規定只有在執行委員會中才能討論新會員入會,而且根據慣例,執委會一年召開一次,所以錯過了今年就要再等一年。自台灣申請加入以來,共經歷新加坡及紐西蘭的兩次執委會,另外台灣長期對 CPTPP 龍頭日本也著力頗深,政府均強調這些國家對台灣友好,有助於台灣成功申入。

平心而論,台灣與上述三國關係不差,下了不少功夫,但也引發不少爭議。解除日本福島地區食品進口限制,對日本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無大反應,對於維護釣魚台主權更是噤聲。另外台灣早在民國一O二年(2013年)即與紐西蘭及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一直希望此二國可以藉由過去雙邊 FTA 成功經驗,支持台灣申入 CPTPP

但遺憾的是,每次均無功而返,而且上述國家不但官方從未公開支持台灣,還曾表達台灣加入 CPTPP 有政治上的困難度,台灣入會進展仍在原地踏步。

今年 CPTPP 執委會召開前,台灣有如候鳥再度出現,爭取在 CPTPP 突圍機會。台灣也宣稱與加拿大經貿關係密切,特別在去年台灣開放加拿大全齡牛肉進口,雙方也簽署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加國可做台灣申入 CPTPP 的助力。然而與先前如出一轍的是,加國官方仍未公開表達支持台灣

台灣過去主要是以地主國為軸心,爭取更多支持,但是並未奏效。不過 CPTPP 以往是以完成英國加入為首要,並未積極處理包括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其他六國的申請案。今年在英國已經加入下,對其他申請者的確是個機會,但也有不少挑戰。

申入 CPTPP 須在執行委員會中,以共識決通過成立工作小組,才能展開後續談判;但是中國大陸公開反對台灣加入 CPTPP,檯面下動作也不斷,各國忌憚對岸壓力,均未表態支持台灣。所以兩岸關係才是台灣申入 CPTPP 的真正瓶頸,此一環節不解,台灣幾乎沒有機會加入。台灣當然不滿更無法接受加入 CPTPP 須繫於兩岸關係,但也要面對現實。因為即使在兩岸關係穩定下,民國一O二年(2013年)台灣與紐西蘭及新加坡簽署    FTA,也是在對岸不反對的基礎下進行;之後台灣推動與此二國簽署 FTA 升級版受阻,也脫離不開對岸阻撓的因素。

台灣與中國大陸持續隔空交火,兩岸關係愈惡化,對於台灣申入 CPTPP 更加不利,在兩岸強力碰撞下最後有可能雙雙落空,均進不了 CPTPP

另外,中國大陸去年以台灣禁止2,455項大陸產品進口,形成貿易壁壘,對台灣展開貿易報復。大陸多次強調台灣措施違反國際規範,似乎也在意有所指與 CPTPP 不相容。台灣不接受中國大陸片面制裁,堅持兩岸必須先諮商,雙方因而陷入僵局。不過台灣必須注意 CPTPP 原則上是所有會員一體適用同一文本,未來若兩岸有機會在 CPTPP 下互動,台灣不太可能同時加入 CPTPP,而能繼續維持對大陸經貿限制。但政府目前似乎刻意迴避此問題,更沒有明確策略,這勢必讓台灣加入 CPTPP 之路更加漫長。













聯合報黑白集/何止盧秀燕憤怒!


2024-11-02 02:49  聯合報/ 黑白集
台電中火二期燃氣環評過關,爭議未隨之停止。圖為環團在中火二期環評大會當天場外抗議。 本報資料照片


台中火力電廠是中台灣最大汙染源,也是台灣人「用肺發電」的淵藪。盧秀燕要求「中火二期」必須「建一拆一」,增加一燃氣機組就拆一燃煤機組;但環境部什麼都沒做就通過環評,留著燃煤機組當備用。盧秀燕氣得大罵,環境部連環保署都不如,應該「降格」!

環境部長彭啓明日前才信誓旦旦,聲稱民國一二一年(二○三二年)要減碳四十%;但一換成面對中火,他又不想減碳了!這樣說一套、做一套的環境部長,真的相信自己的減碳志業嗎?他希望民眾及國際社會相信其減碳宣示嗎?彭啓明是氣象專家出身,外界原本質疑他的環保專業是否足夠誰料,他更欠缺的,是政務官良知和堅持

中火的空汙危害遍及中彰投,連好山好水的埔里居民都深受其害。中台灣居民每次呼吸,都會燃起中火之怒。盧秀燕要求「建一拆一」是很合理的要求,沒想到,彭啓明竟昧著良心不理。最扯的是,政府宣稱電力不短缺,那幹嘛不把淘汰的燃煤機組拆除,卻要留著「備用」?若要應急,零碳排的核四不是更好用?

缺乏政治良心不止彭啓明,綠委洪申翰猶有過之。他公開說,很厭惡國民黨一直操作能源議題,中火在馬英九時代排放最多。洪申翰是環保人士出身,但搖身變成綠營不分區後,只是一心捍衛塔綠班,把所有環保理想忘光光











聯合報社論/經濟亮麗不包括你:中產階級消失之謎


2024-11-02 03:49  聯合報/ 社論
多數人薪資原地踏步,物價越來越高,房價更高到只能瞻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近年屢屢誇稱「台灣經濟廿年來最好」,股市衝上兩萬點,房價動輒一坪破百萬,皆映照出「台灣好發」的景象。然而,一般民眾卻對這樣的好景無感,多數人薪資原地踏步,物價越來越高,房價更高到只能瞻仰。這兩種現象看似矛盾,卻真實並存;其原因,不只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極化,更嚴重的是台灣中產階級正在土崩瓦解。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家庭財富調查報告」,幾個數字讓人心驚。其一,最富的廿%家庭,平均財富達五,一三三萬元;最窮的廿%家庭,平均財富僅七十七萬元,兩者差距達六十七倍這數字,比起卅年前僅十七倍之差,顯示台灣貧富差距的急劇惡化。其二,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底全台平均家庭財富為一,六三八萬元,中位數為八九四萬元,卻有七成家庭的財富低於平均值。台灣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是令人不安的現象

除了貧富差距急劇擴大,更可怕的,是中產階級的快速消失。在五分位數中,卅年前,最富有廿%的人擁有全台四十九%的財富;如今,他們則掌握了六十三%的財富。被稱為「中產階級」的第三及第四等分四成家庭加總,僅擁有卅%財富,比卅年前驟減八個百分點一加一減之間,富人掌握的財富和話語權大大升高,而中產階級則加速沉淪,失去了社會中間的支撐力量。更遑論,最窮的廿%家庭僅擁有不到全台一%的財富,已如同泡沫般載沉載浮。

民進黨或許會辯稱,近年執政黨多次調高基本工資,目的就是在照顧低薪階級。沒錯,提高基本工資確有助於拉抬低薪階級的所得,但對一個制度明顯不公的社會,若不從稅法和再分配制度上作出改革,調高基本工資只是聊勝於無事實上,因為民進黨屢屢調升基本工資,製造了政府「照顧弱勢」的假象,反而遮掩了中產階級薪資停滯不前問題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過去十年,最低薪者的薪資成長了卅二%,最高薪者的薪資成長了廿五%,而中產階級薪資只提升了十七%。這種現象,稱之為中產階級遭到「夾殺」,並不為過。蔡總統曾向媒體記者說,要爭勞工權益,「去跟你們老闆說」。賴總統當閣揆時也說,勞工若不滿意薪水,可以向資方要求「你給的薪水不夠多」。他們都忘了,自己手上握有調節財富不公的權力,可以透過制度改善幫助辛勤的勞動者爭取相應的報酬,結果卻眼睜睜看著中產階級墜落試問,一個過半年輕人不必納稅的國家,真的是幸福國度嗎

別忘了,台灣近年的產業結構已有很大變化,經濟的光鮮亮麗,幾全靠著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業在發光發熱。目前,台積電約占台股市值的卅六・五%,台股的哀樂幾全被它牽著走;其年營收占我國 GDP 比重約一成,一年繳稅一千多億元,為政府帶來龐大穩定收入。然而,國家經濟過度倚賴一家公司,當然也是危險的尤其,在半導體的熾熱炫目光環下,遮掩了許多傳產及中小企業無法順利轉型的困境這些產業的員工原本屬於中產階級,卻不斷向下滑動,執政者能裝作看不見嗎

中產階級是一個社會安定及鞏固的支柱,而台灣中產階級的弱化乃至消失,是極嚴重的警訊。從蔡政府到賴政府,不斷假藉台積電的光芒炫耀自己的經濟成就,卻忽略台灣原本維持得不錯的均富社會正嚴重傾斜,這是短視近利的作法台灣經濟亮麗,但多數民眾卻無法分享,這顯非健康的發展。而民進黨多久沒有談過公平正義了




無障礙旅遊 觀光新藍海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無障礙旅遊 觀光新藍海
◆  無障礙設施改造 面臨4大難題
◆  為台灣防衛戰略縱深找出路
◆  川賀決戰七關鍵搖擺州
◆  若川普勝選 台灣成水岸第一排
◆  台美選舉一個樣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無障礙旅遊 觀光新藍海


2024-11-02 05:00  聯合報/ 王福闓/品牌再造學院院長(台北市)


台北國際旅展昨日登場,賴清德總統致詞時提到,觀光是台灣的軟實力。不過,筆者認為其中最關鍵的是,當城市希望推廣正面形象時,應更注重對無障礙設施甚至是身障旅遊與居住的思維

現實是許多觀光景點對身障者提供的服務少之又少,更不用說在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台灣社會仍忽視身障旅遊的需求,部分設施和環境設計往往不考慮身障人士的便利性,公共設施及景點缺少普及設計的理念。

更大的問題是偏見與刻板印象,部分人認為身障人士不適合長途旅行,這就影響政策和設施的資源分配旅遊網站與行程規畫平台,往往缺乏對無障礙設施的詳細說明,使身障者行程規畫充滿不確定性

其實,無障礙旅遊並非只是針對身障者,包含有嬰兒的家庭、銀髮旅遊等,都會適用相關的服務與軟硬體。因此要推動國際旅客來台觀光時,就須進一步思考,怎樣符合這樣的環境與軟硬體建置,甚至能以此作為城市行銷的亮點。

一些著名景點如九份老街、阿里山等,因地勢或歷史原因,無法做到全面無障礙,這些景點的樓梯多於坡道、坡道坡度過陡、缺少無障礙廁所等問題限制了身障者。自然景點由於地形限制,無障礙設施的設置難度高,但若能規畫出一小部分的無障礙通道,至少能滿足基本需求。

不少大型連鎖酒店提供無障礙房間,但民宿與小型旅館的無障礙設計普遍不足。許多住宿設施未提供適合輪椅使用的空間,例如淋浴區設計過於狹窄,洗手間無扶手,且缺少適當的進出坡道。

近年來相關法規針對公共設施、旅遊景點、交通建設等,已要求須具備無障礙通道和設施,但符合法規是一回事,實際又是另一回事無障礙環境需經妥善規畫,才能適合身障者及需求對象的使用目的。從大眾運輸來說,高鐵設計較符合無障礙需求,但台鐵一些老舊車站的無障礙設施並非相當友善,進出站及轉乘的過程中,更常有包含地面的高低差、缺乏盲人指引等問題。

四大捷運系統已具備無障礙電梯、專用輪椅區等,但部分站點電梯數量不足,容易出現擁擠問題,另外部分老舊公車或偏鄉並未安裝輪椅升降設備,甚至只能靠司機用自身力量協助推上公車,對身障者造成不便

目前在旅遊景點及交通的無障礙指引,主要以中文為主,對於外籍身障者造成不便,若是能設置英語、日語等無障礙標示和指引,對吸引更多外籍旅客具有正面作用

最後,台灣要推動更好的無障礙旅遊環境,要從設計開始,在規畫公共設施和景點時,採用普及設計理念,使設施不僅方便身障者,也能滿足一般旅客。另外,從政府相關機關做起,像是旅客服務中心設置更理想的無障礙諮詢櫃台,或設立無障礙旅遊的資訊設備及網站,提供身障者便利查詢無障礙設施的工具

無障礙旅遊不僅能吸引身障者,對於高齡族群、兒童家庭等也是一種旅遊友善環境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無障礙旅遊市場的潛力巨大。無障礙設施改善不僅提升旅遊便利,也是種創新機會,可以吸引外籍旅客,增加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在政策和民間資源投入下,台灣能在無障礙旅遊方面持續進步,讓無障礙旅遊成為城市觀光旅遊的新賣點。















無障礙設施改造 面臨四大難題


2024-11-02 05:00  聯合報/ 陳劍賢/美和科大社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台東市) 
廖玫珍/美和科大社工所研究生(屏縣內埔)


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無障礙設施需求日益迫切,對於老年人及行動不便者來說,適當的無障礙設施不僅能提升生活質量,也能降低日常生活中的風險,然現行無障礙設施改造的政策和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四大問題。

首先,房屋產權文件要求阻礙申請。在無障礙設施的申請中,政府通常要求提供房屋所有權狀等證明文件,但對於居住在老舊或違建房屋中的弱勢族群來說,這些文件往往難以取得,老舊房屋多年未過戶,違建房屋無法取得合法產權,這些情況使得許多需要無障礙改造的家庭無法順利申請。

特別是居住在偏鄉地區或是經濟條件不佳的居民,因為資源有限,難以處理繁瑣的文件手續。雖然他們迫切需要無障礙設施來保障日常生活的安全,卻因為缺少產權證明而無法申請政府的補助。

其次,核定金額與物價、工資落差過大。政府對於無障礙設施改造的補助金額有限,核定的金額已遠遠落後於當前市場上的工資與物價水準,隨著建材成本和工資逐年上漲,實際施工的費用往往超出核定的預算,迫使廠商不得不在施工中削減成本,進而影響工程質量。

再次,落實特約廠商審核制度。因為許多廠商低價搶標,進入市場後卻提供低品質的施工服務,使用劣質材料或偷工減料,這不僅影響無障礙設施的使用壽命,也增加了安全風險。

最後,無障礙政策需靈活調整。政府現行的補助政策和施工要求通常較為僵化,未能因應不同地區和個案的特殊需求,許多弱勢家庭可能僅需簡單的設施改善,如扶手或防滑墊即可,但複雜的流程使得他們放棄申請,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施工材料和技術資源缺乏,因此施工較一般地區困難,但補助額度卻相同。

居家無障礙設施改造是社會公平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對弱勢群體而言,保障安全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政府應考慮重新評估補助金額,並建立更嚴謹的廠商審核與監管機制,確保高品質的施工。同時應針對弱勢族群的特殊需求靈活調整政策,確保無障礙設施的普及,真正造福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













台灣防衛戰略縱深找出路


2024-11-02 04:59  聯合報/ 趙興鵬/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台北市)


上月三十日,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嚴厲抨擊我駐美代表俞大㵢接受外媒專訪時的「台灣人願意,且準備好作戰」說法是「備戰謀獨」。共軍「聯合利劍-二○二四B」軍演,基隆被列為重點要港目標,負責基隆防務的關渡指揮部戰備部隊,當時還緊急召回休假人員,如真發生戰爭,基隆或早已火海一片。這是台灣已準備好作戰?「防衛戰略」已到位?

防衛戰略講究縱深,即在被突襲後,有戰場轉移、戰力保存的能力,使兵力能重新集結《孫子兵法》地形第十篇:「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意指「遠形者」守勢作戰有廣大縱深,對發起攻擊戰爭的一方不利,守方再孱弱,仍能力求勢均,說明防衛戰略,要有「遠縱形深」

縱深是否一定要有廣闊領土?兩蔣時期深知台灣面積狹小,想方設法利用海峽海空域向前延伸,補領土面積不足,增加「遠形者」。所謂「拒敵於彼岸」、「毀敵於半渡」、「殲敵於灘頭」。

解放軍的「聯合利劍-二○二四A、B」演習,已完成封鎖布局,我方早先「拒敵於彼岸」三道絕不可被踰越的戰略紅線徹底被突穿,只剩殲敵於城鎮陣地、美國所交付指定的「巷戰」,如同盾牌被拿走,遭刀抵脖子。

縱深,戰略級;巷戰,戰術級。美軍要國軍把巷戰往上提,棄戰略以迎戰術,格局放不大,問題不合宜,戰術即使成功亦無法扭轉戰略的失敗。因此,台灣急需的絕不是巷戰,而是事先做好戰略轉移的備案計畫,在島內構建防衛戰略新出路。

海峽中線不存,只能向內尋找微型縱深,台灣西部分別有西濱快速及國道一、三號,西濱雖沒有較高路基做屏障,卻是一個靠海又極為方便清楚劃分地境線的防守陣地,易指揮、易聯絡,易觀測協同作戰。國道一及三則有較高路基,可抵擋共軍坦克及摩托化部隊,且在國一以東及國三以西,開闊地區自然所形成的夾地,便於我軍實施口袋戰術,利於防守,尤其可破解放軍擅長的穿插戰術。

國道一、三號在新竹交叉互換路徑,沿該兩線路基東側,做好火砲、飛彈,防空武器等戰術防禦工事配置,西側掃清射界,我陸軍可在島內有效抵擋共軍進攻。共軍若採二戰德軍襲馬其諾防線,繞道而攻,我可用國道東西向聯絡道、支線、環線,阻其於北部外圍,形成拉鋸,遲滯作戰,等待外援,符合所謂台灣要自己撐過寶貴的兩周時間,接軌國際輿論與友邦解圍。

俞大㵢說的不是軍事術語,是政治正確,夜路口哨。人命無價,蔡規賴隨,還多加了半杓鹽,驅趕人民上火線為合理,豈能心無愧疚?巷戰不如構建遠形者戰略,為構建遠形者戰略找新出路,不若為建立兩岸溝通找新橋梁,才是最結實的防護網。國防安全應端在自己手上,而不是仰仗他國口頭許諾。不希望打巷戰死傷太多,是台灣為何要找尋防衛戰略縱深新出路的理由;但正宗的台灣防衛戰略縱深,仍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防衛戰略卻在兩岸溝通處」,這原則對岸也適用
















川賀決戰七關鍵搖擺州


2024-11-02 04:59  聯合報/ 蘇建州/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台北市)


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美國大選中,民主黨希拉蕊的普選票雖比共和黨川普多出近三百萬票(約二點一%優勢),但在美國選舉人團制度下,川普幸運地以極微小的優勢險勝了幾個關鍵州,也因此拿下這些州的所有選舉人票,成功入主白宮。

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川普連任失利,即便當時普選票大輸拜登七百萬票(差距約四點四%),但若非在民國一五年(一六年)助他取勝五關鍵州被拜登以大多勝負差距在一%內的些微票數差距翻轉,川普依然可能勝選。這也成為川普和其支持者堅持選舉是「被偷走」的原因之一。

在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中,每州的選舉人票數不一,共計五三八張大多數州採用「贏者全拿」制度,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可獲得該州所有選舉人票因此,長期穩定支持民主黨或共和黨的「藍州」或「紅州」的選舉人票通常是無懸念地計算給特定政黨,這也使得這些州在總統選舉中成為無關緊要的「隱形人」

相對地,選情緊繃的搖擺州則是選戰焦點,也因此在民國一○五年(一六年)助川普勝選、民國一○九年(二○年)導致川普敗選七個關鍵州就獲得高度關注值得一提的是,這七州僅占全美選民約十六%和九十四張選舉人票,卻不成比例地成為決勝的關鍵。以民國一九年(二○年)川普在這七州的選舉結果為例,川普以些微票數輸了喬治亞、亞利桑那、威斯康辛、賓州、內華達、密西根,只有拿下北卡羅來納,七州總計只輸給拜登約廿萬票,卻損失了七十八張選舉人票,導致最終無緣連任。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而這七大搖擺州又是如此關鍵,目前選情如何?根據筆者長期最信賴的民調專家奈特‧席佛Nate Silver主持的 FiveThirtyEight 的最新整合民調預測顯示:三州雙方平手、兩州賀錦麗領先一%、另三州川普領先一至二%。席佛近期也在《紐約時報》專文「這是我對選舉的直覺,但不要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自己的」提到民調預測的盲點與困難,「在七個搖擺州的民調差距僅在一至二%的情況下,五十-五十的預測是唯一負責任的選擇。」

民調數據本身存在局限,對結果預測的誤差不容忽視。奈特的文章詳細分析了可能低估川普或賀錦麗支持度的各種系統性偏差包括「害羞選民偏差」「非回應偏差」「布拉德利效應」、「民調新技術過度調整」、以及「回憶投票加權」等潛在系統性誤差

事實上,由於七州的民調預測非常接近,其抽樣誤差已明顯超過候選人之間的支持度差距,更遑論可能潛藏的非抽樣誤差所帶來的選舉預測干擾在「贏者全拿」的選舉人票制度下,最終選舉結果如果因民調技術上的微小誤差導致選情被嚴重誤估,這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若川普勝選 台灣水岸第一排


2024-11-02 04:59  聯合報/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台北市)


川普近來聲勢似乎一改先前落後局面,大有勝選可能。川普前國安顧問波頓日前受訪指出,若川普重返白宮,台灣可能會遭殃。波頓透露,川普曾用生動比喻台灣在他心中的地位:他指著馬克筆的筆尖說「這是台灣」,然後指向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桌子說「這是中國」。波頓認為,在川普心中,美國對其民主盟友的承諾與義務不過如此。但已故作家范疇曾提出不一樣的觀點認為,倘若川普不了解什麼叫「第一島鏈」,那只要告訴他台灣是「水岸第一排」,他三秒鐘就懂了。所謂「水岸第一排」的位置,象徵著極高的戰略價值

台灣就如同一棟位處「水岸第一排」的有產權爭議大樓。在川普的「地產世界觀」裡,這樣的資產無疑會引起他交易談判的興趣川普可能不會介入兩岸主權爭議,但這並不妨礙他推動軍售,恰如提供大樓所需的機電設備和保全服務,以確保其運作與安全在這樣的框架下,美國對台軍售的意義不僅在於經濟利益,還是維繫亞太地區戰略平衡的一部分

進一步來說,台灣作為「水岸第一排」的重要建築,因而,川普不會允許任何一方砸爛台灣,包括台灣自己。這意味著即便川普抱持孤立主義立場,但當牽涉到美國的戰略利益時,他的保護主義不見得會讓台灣被放棄。

因此,若以川普的「地產世界觀」來理解台美關係,他或許不會因為民主理想或價值觀而對台灣提供全然無條件的支持,但他對於保護這座「水岸第一排」的態度卻出於務實的考量保護台灣即是保護整個亞太戰略的核心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不僅限於地理位置和軍事利益,還包括其作為全球供應鏈中樞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這樣的經濟依存和利益交織,使得美國無法忽視台灣重要性


















台美選舉一個樣


2024-11-02 04:59  聯合報/ 陳招池/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美國大選即將展開,賀川一路糾纏,表示選民的心游離不定。但馬斯克加入戰局,再加上川普塑造美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只有他才能「拯救國家」的形象,使其民調有所提升,讓我猛然發現台美選舉都是一個樣。

近年來,台灣死忠藍綠信徒不相上下,決定勝負者就是中間選民,能打動他們的心,往往是因為某句話或某個行為而定。

就以今年台灣大選為例,蔡執政荒腔走板,官員論文抄襲、徇私舞弊、高端疫苗、超思雞蛋…照理說換黨執政應是選民共識,然而藍白合破局不說,為何投票結果綠營仍有四成,因為還有不少人相信「民進黨最能守護台灣」。

這話太有說服力。當年李登輝與陳水扁牽手護台灣,喊出凡是愛台灣的人,都應該出來響應,否則就是中共同路人。發覺效果不錯,直到現在仍管用。反觀國民黨,簡直是啞巴吃黃連,只能死心踏地維護中華民國的國號與方向,盡心盡力去做國民應做的事,但緩不濟急。

川普的拯救國家,或是民進黨的守護國家是類似概念,都是讓選民陷入恐懼與焦慮中,最後獲得非理性選票。若川普當選,或許最該感謝台灣給的勝選話術。






周行一/理財可替代努力工作的迷思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理財可替代努力工作的迷思
◆  陳冲/糧食供需失衡 莫非想差餓兵
◆  王文華/善良角落
◆  陳立恆/沒規矩,何以畫出台灣的美好
◆  闕志克/自駕計程車服務的前景
◆  辛翠玲/喀山金磚峰會,做了什麼?
◆  李清志/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周行一/理財可替代努力工作的迷思


2024-11-02 05:01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


台灣過去二十年國民所得增加了二點五倍左右,但是把配息再投資的複利效果加進去,台灣整體股市同期間翻了七倍每年報酬率約十點五%房價漲三倍。看到這個現象,我們可能會直覺地下個結論:人力不值錢,股票比房地產值錢多了。

我們可能會進一步推定,花時間研究投資理財,會比想辦法把工作做得好划算。股市與房市多頭的時候尤其會強化這種直覺。我見過一些人因為這樣相信而漸漸放棄了工作,可是當股、房市不好的時候(通常也是經濟不好的時候),在股票報酬、房地產增值、保住工作所得三方面同時落空。

如果你做過人生理財規畫,會發現人一生的所得很高。通常所得隨時間成長,產生複利效果非常驚人。假設現在三十歲的人,每年可支配所得一百萬(就是扣掉所得稅以後,可以自由花費一百萬),到六十五歲退休前每年可支配所得成長四%,以現在的幣值計算,一生總共可以花六千萬;如果每年成長六%,可花到九千萬,而退休那一年的可支配所得,按那時的幣值將超過七百萬。事實上,只要努力工作,平均每年的成長率一定高於六%,可以花的錢更多。

你知道嗎?如果投資要賺到七百萬,報酬率是十點五%的情形下,本金需六千七百萬,而退休時要有六千七百萬的投資。如果每年的投資報酬率都是十點五%(這是頗高的報酬率),要從三十歲開始每年投資二十萬元才能達成。如果三十歲的時候不是很有錢,除非有神奇的報酬率(譬如每年都是百分之幾十),不可能在當年靠投資理財賺到等同工作所得的報酬,加上需要投資的二十萬。

其實人力非常值錢,我觀察年輕人做理財規畫的時候,通常會保守的估計自己未來的所得成長率,甚至以為所得不太會成長。我常提醒他們,如果所得成長低於通貨膨脹率(假設是二%),生活水準是逐年下降的,因此必須避免所得成長低於通貨膨脹率的情況發生。同時如果更積極地看待未來的工作前景、努力以赴,在理財規畫當中可以看到人力價值有驚人的成長,本來想像不到可以做的事情,例如買房子等等,都變得可行了。

人當然應該要理財,因為符合自己風險偏好的資產配置,加上在理財規畫當中納入適當的風險管理,可以經由理財達到各種人生理財目標。而且很神奇的是,當開始思考理財目標的時候,會覺得人生有方向感,有努力就會有成果,這種態度的改變讓我們更腳踏實地的生活與工作,而不會想要靠著理財卻不工作。

我們常在社會上看到一些理財特別成功的例子,因此忽略了理財達人非常少的客觀事實,而且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理財成功的情景,卻極少看到以後失敗的報導。要避免以為理財比工作重要,請記得一定要做人生理財規畫,腳踏實地往目標邁進,人生就會愈來愈好!








黃耀輝/修正財劃法 扭轉垂直失衡

◆  黃耀輝/修正財劃法 扭轉垂直失衡
◆  黃齊元/台海戰雲密布,兩岸如何備和?
◆  劉大年/金磚峰會 國際結盟加速









黃耀輝/修正財劃法 扭轉垂直失衡


2024-11-02 05:01  聯合報/ 黃耀輝(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


八十八年廢省,財政收支劃分法(財劃法)同步修正,是我國財政「垂直失衡」的分水嶺主計總處的政府收支淨額表顯示,「扣除政府間補助等重複收支數」後中央淨收入占比,由廢省前的不到六成,暴增至七十三%以上,持續了廿六年,一一四年更高達七十五點四%。以致地方財政惡化,地方自治倒退。

因此,財劃法修正的重點,就是「把統籌稅款的餅做大,補助款維持在當前水準」,讓地方政府淨收入占比接近四成回復民國八十七年廢省之前的狀態

六月的公聽會上,財政部的書面報告承諾「擴大統籌稅款規模」。所有地方政府都表示入不敷出,最大的共識就是擴大統籌稅款規模,但補助款不能減少。多數學者也認為應先解決垂直失衡,再論地方間的水平分配。藍白立院黨團提出修正草案,並要求財政部提出相對版本。

然而財政部口是心非,召集縣市開會故意只討論分配指標,重施「中央一毛不拔,讓地方互打」的故技,果然莊翠雲部長就以「地方沒有共識,不應為修法而修法」敷衍了事。還講「求快貿然通過,將會造成更大爭議」;「收入劃分,應考慮中央與地方事權與支出是否對應」;「如僅釋放財源,會影響中央在國防、社福及重大建設,並排擠對地方的補助」;「怕地方支出浮濫,影響地方財政紀律」等似是而非的理由,實有必要嚴以駁斥

眾所周知,憲法第十章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權限,明確將國防、外交等涉外或全國一致性質者(例如全民健保、勞保),歸屬中央立法並執行事項,並未因八十七年修憲、廢省而增加中央的政務負擔財劃法也是依憲法的權限劃分而定,反而上次修訂讓中央多拿走了十五%的淨收入,廿五年來讓中央從地方手中多拿了至少十兆的收入

財政部根本就是占了便宜還賣乖,還好意思用減少補助來威脅地方,也難怪行政院長卓榮泰說「現在的財劃法是最好的版本」,既得利益者整碗捧去的嘴臉,暴露無遺

更可怕的真相是,支出浮濫,破壞財政紀律的,並非地方政府,而是中央政府自己。蔡政府八年稅收超徵一點八兆,結果就超花在二點六兆的特別預算,支出年增率高達六%,是經濟成長率的一點七倍,難怪蔡英文曾說:「我(中央)花很多錢是事實,那是因為我錢很多」。

賴政府首次編列的一一四年度預算更可怕,中央稅收年增四,六○○億,比地方全部稅收還多千億,以致支出暴增十六%達三點一三兆。而中央不敢改革勞保,連續撥補三,七七○億;強迫納稅人為錯誤能源政策埋單,電費調漲六成之外,還撥補台電五千億,嚴重違反財政紀律。結果呢?中央債務累積達六點八兆地方政府則是節衣縮食,債務從一○五年的八,七○○多億,降至目前的六,三○○億。

既然中央集錢就亂花錢,建議藍白立委一定要齊心協力,將財劃法修正列為當前急務。第一步就是將中央集錢的至少十%,用於擴大統籌稅款規模;並明訂補助款總額,不得低於一一二年度水準。垂直失衡改善,確保所有地方政府收入都增加之後,分配指標和公式就交由財政部訂定,相信必可獲致簡單、公平、合理的結果,實現民進黨最愛講的財政轉型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