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有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的急迫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954/web 

◆  聯合報社論/政府對人民的關心,如果有對高端那麼多
◆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表姊夫上場了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有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的急迫性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有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的急迫性


2021-07-27 00:1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半導體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代表我國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致詞時談到他對愈來愈多國家要求半導體本地製造政策的憂慮。在 APEC 這個高度政治性的會議上,張忠謀談半導體供應鏈的話題並不尋常,他說:「如果沒有人講任何話,也許發展會相當可怕。」這代表半導體製造不再只是經濟議題,印證張忠謀多年前的預言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家必爭之地

解讀張忠謀在 APEC 的談話,必須回顧今年稍早他的另一場公開演講。今年4月張忠謀出席本報大師智庫論壇時發表珍惜台灣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優勢專題演講,他在這場演說總結:半導體晶圓製造是一個攸關民生、經濟、國防的重要產業,也是第一個台灣在世界競爭裡得到相當優勢的行業,這優勢得來不易,守住亦不易,期望政府、社會、台積電本身都要努力守住。張忠謀呼籲的對象包括政府、社會與台積電。不到三個月,張忠謀再度對半導體業發展提出警告,這一次的對象提高至對全球政治領導人,凸顯張忠謀對近兩年半導體供應鏈重組,尤其是西方大國開始推動半導體境內製造風潮擔憂

張忠謀的擔憂可能出自於三個層次。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而言,張忠謀心中的完美路徑是透過自由貿易的環境讓每個國家找到自身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半導體供應鏈會在自由貿易體系中找到最佳的布局策略。對台灣而言,半導體業是台灣位居全球領先地位的行業,不論對國家競爭力、經濟發展與人才就業都有深遠影響。對台積電而言,即將在美國展開的新廠投資以及可能在日本的布局,對台積電長遠的競爭力究竟是好是壞,仍值得觀察。

包括美國、日本與歐洲各國,在過去一年出現的晶片荒後都有加速推動本地半導體業製造的趨勢,這除了將晶片供應提升至國安層次,亦有兼顧自身產業鏈發展就業的考量。至於能不能解決晶片荒問題,包括張忠謀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都不認為半導體設廠位置是造成這一波晶片荒的主因。張忠謀兩次演說的內容更不看好半導體境內製造風潮,他預期這會形成不完整的供應鏈並導致成本上揚

我國半導體業者若為配合歐美國家的半導體境內製造政策而赴海外設廠,要面臨如同張忠謀示警的兩大挑戰:產業鏈能否如在台灣一樣綿密?生產成本能否如在台灣一樣具競爭力?張忠謀曾說,在台灣一流的經理人,在國外未必也有一樣好表現,加上美國近20年來輕忽製造業優秀人才是否願意到晶圓廠上班仍有疑問,能否像台灣這樣擁有輪班與調度的彈性,也考驗台積電管理能力

對台積電本身而言,創辦人的建議當然有其參考性,但最終仍得回歸到台積電董事會的決策。據外電報導,目前台積電在海外布局除了中國大陸與美國,日本很可能是下一個據點,另外德國官員也表示歡迎台積電前往設廠。台積電的全球布局究竟要發展到怎樣的規模,才能對台積電自身與股東權益最大化達到最佳效果,將是未來數年的最大挑戰

對台灣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精進現有的半導體供應鏈,更具體來說是如何提高台積電未來在國內擴增產能的誘因。近年台積電在國內擴產面臨到的最大挑戰是水電供應環評進程半導體先進製程的能源使用量愈來愈高,穩定的水電與綠能供應對半導體業發展至關重要,但這兩年政府在供水、供電與綠能發展上仍有多處令人憂心之處。在全球都在向台積電招手的同時,政府守住台灣經濟瑰寶的動作也得更加把勁。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表姊夫上場了


2021-07-27 02:3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最高行政法院院長吳明鴻。圖/最高行政法院提供


最高行政法院並無難以回復之損害為由,撤銷北高行停止執行婦聯會美齡樓移轉國有的裁定,逕裁定須移轉國有。一個月前,最高行也以同一手法將中華救總財產收歸國有。以轉型正義之名而為的政治清算,正變本加厲。

最高行對救總和婦聯會的裁定,巧合不少。時機上,都在疫情荒亂之際,避開了國人的注目;判準上,一反過去各級行政法院認定不動產權利義務關係複雜,「不可回復性明確,遇爭議停止執行的原則,接連兩次打破慣例

最高行共有七個庭,救總和婦聯會兩案「恰好」都分給同一庭,由相同法官審理更弔詭的是,各最高法院包括最高行將案件發回重審、更審、重裁所在多有,逕為裁判則少見。這次,最高行突然「勇於任事」,接連兩案採實體裁判。諸多巧合,疑竇難消

黨產會成立以來,四處獵巫;但在各級行政法院卻未討到便宜,甚至有法官共同聲請釋憲。在多個黨產案進入終審之際,蔡英文去年底無懼清議提名表姊夫吳明鴻出任最高行院長,現在外界自然合理懷疑此中的關連。

要以司法阻止政府濫權,終不脫大法官釋憲、行政法院裁判兩途徑。黨產議題,大法官已藉釋字七九 三號表忠,最高行則由「總統表姊夫」領銜配合。司法改革,終究笑話一場














聯合報社論/政府對人民的關心,如果有對高端那麼多


2021-07-27 02:1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指揮官陳時中每天處理疫苗的採購、分配與施打,常常充滿矛盾與反覆。圖/指揮中心提供


歷經兩個月的本土疫情衝擊和三級警戒,台灣今起調降為二級警戒,但基本上降級不解封」,雙北和宜蘭則另有標準。對民眾而言,這次其實是「無感降級」,與微解封差異不大,都意味著回歸正常生活還有遙遠的距離。原因是,政府訂出的「七原則」,對人員與空間管制到枝微末節的地步,就是不想為降級的後果負責,因此不願拿掉封條和柵欄,甚至把執行責任丟給地方政府。

對這樣「降級不解封」的措施,民眾會有雀躍之喜嗎?出門仍需戴口罩,進出任何場所仍需採實聯制,這是民眾自保與互保的基本措施;但人們可以在哪裡吃飯喝水,可以在哪裡活動健身,規定仍一片混沌。更糟的是,延宕已久的開刀手術能否重新排診,家屬能否前往照顧住院的親人,都仍處處受限或混沌未知。人們被剝奪的日常,何止三餐飲食或開店營業的自由,還有沒完沒了的行政管制四面八方卡著

行政院宣布「降級不解封」,是唯恐疫情再度趁虛而入,因此要民眾繼續保持高度警戒。說穿了,台灣沒資格談「解封」,關鍵原因就是疫苗接種覆蓋率太低,至今還有七成四的人無法受到任何疫苗的保護,貿然解封當然有很大的風險。但回到原點,造成台灣疫苗不足困境的,不正是蔡政府和指揮中心的官員和專家嗎?這批人從未承認自己的眼光失準決策錯誤,也從未為兩個多月來喪生的近八百條人命道歉,如今卻仍大剌剌地在那裡指手劃腳作統帥領導狀,把台灣人民當順民驅使,他們的能力和品格配得上其權位嗎

僅看指揮中心的演出,陳時中每天處理疫苗的採購、分配與施打,常常充滿矛盾與反覆。他的自信,並非來自專業,而是仗著大權一把抓,沒有人能監督、節制或奈他何也因此,他官腔官調拖延永齡、台積電和慈濟的購捐疫苗,完全不顧台灣年輕世代沒有疫苗可打。也因此,他任意改變國人疫苗施打的順序和規則,忽而宣稱莫德納第二劑要相隔四週,忽而改口要間隔十到十二週;他忽而宣稱不得混打,這兩天又忽而宣稱可以混打,完全不顧民眾期待疫苗無著的失落感。

陳時中要求莫德納第二劑必須間隔十到十二週,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手上疫苗即將用罄,而進貨日期又遙遙無期。為掩飾此一窘境,陳時中先宣布政府已追加採購三千六百萬劑莫德納的「喜訊」,緩和人們的焦慮。事實上,這三千六百萬劑莫德納,今年第四季能到貨的僅一百萬劑,其餘都是明後年才能到貨。也正因為數百萬人等待的第二劑莫德納下落無著,陳時中才被迫宣布開放「混打」;原因是,即使等上十二週許多人也打不到疫苗,遑論那些上網登記希望唯一第一劑接種莫德納的人。

陳時中如此反反覆覆,暴露他毫無部署,更對全民防疫漫不經心。且看,最近衛福部奉為頭等大事辦理的,只有護航高端一樁。短短一週間,食藥署專家委員會先通過高端的緊急使用授權,然後又由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接種組ACIP接手,將它納入公費疫苗施打計畫。如此一來,儘管高端安全性及量產都問題重重,卻輕舟已過萬重山,只等著打到百姓身上了。

蔡政府對高端萬般關愛重重護航比起它對台灣人民疫苗接種權利重視,乃至對人們防疫生活自由種種限制,簡直如天淵之別。對高端是無盡的放水,對百姓則層層管制永不嫌多。一個不把心放在人民身上的政府,降級不解封讓誰有感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波特小姐效應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6954/web 

◆  兩國論與道德經:台灣的困境
◆  買BNT 「台灣地區」矮化國格?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波特小姐效應
◆  美副卿訪中 解內部經濟危機
◆  愛自己愛別人 快帶長輩打疫苗
◆  接種後死亡 請給合理信服說法
◆  看東奧開幕聖火 淚眼婆娑
◆  發展特色運動項目 培養原民國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波特小姐效應


2021-07-27 04:14  聯合報 /   林一平(作者為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波特(Helen Beatrix Potter)圖/林一平繪


我早晨習慣拿著墊板繞著水圳森林公園,一邊散步,一邊修改論文或推導數學公式。過去低著頭散步改論文,常常會撞到人,最近則毫無碰撞。原因是,疫情嚴峻時實施三級警戒,遊客變少了,也自動保持社交距離。公園的垃圾不見了,鴨子、松鼠和烏龜在公園悠閒的嬉戲。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前,公園處處可見亂丟的垃圾,而小動物看到橫衝直撞的人群,則驚慌躲避。我不禁想著,人類才是破壞自然環境的病毒啊。看到公園水池中鴨子慢慢滑行的倒影,讓我聯想到電影《波特小姐》(Miss Potter)中美麗湖色場景。女主角波特為了阻止開發商破壞自然美景,自費購買蘇格蘭湖區四千英畝的土地、十五座農場及若干小湖,並捐給國家名勝古蹟信託。

波特(Helen Beatrix Potter;1866-1943)是我小時候崇拜的偶像之一。她在一九○一年寫了第一本童話書《彼得兔的故事》(A Tale of Peter Rabbit),並親自為這本書畫插畫。波特的彼得兔造型相當可愛,一直是我模仿畫的對象。波特家庭富裕,衣食無缺。父母按照當時風潮,請家庭教師讓她在家自學大家閨秀的修養,不鼓勵她朝任何知識方面的發展。她沒上學,卻因此獲益。她說:「謝天謝地,我從來沒有被送到學校,因此沒有被抹煞掉一些獨創性。」她用自己發明的密語記載每日生活,直到死後數十年才被人解碼。

波特在植物學上有所貢獻,提出地衣(Lichen)是藻類與真菌組成的共生植物。她畫了無數的地衣和真菌圖。一八九七年,她寫了一篇關於孢子發芽的研究論文,倫敦林奈學會(Linnean Society)因為她的女性身分,不准她參加會議,無法親自宣讀發表的文章,而是由英國的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和植物學家馬塞(George Edward Massee)替她宣讀。然而她的論文終究沒有正式發表。根據林奈學會的手寫紀錄顯示,她的論文於一八九七年四月一日被「閱讀和討論」,審查委員要求手稿在印刷品上出現之前需要做一些額外的工作,但波特膽怯了,於四月八日撤回論文,未重新提交。

關於此事,記錄在林奈學會的網頁:「在婦女並不完全被平等對待的時代,她敢於把自己的想法帶到『專業』的餐桌上…這是她生前事蹟中不可思議的一部分。」其實真正不可思議的是,林奈學會沒有公平對待婦女。波特畫中的孢子敘述他人從來沒有觀察到的細節,直到大約四十五年後,才被正式描述。很可惜,她的論文已經失傳了。

波特花錢保存下來的自然美景成為旅遊勝地,吸引許多觀光客,二○○七年《波特小姐》電影發行後,更造成「波特小姐效應」(Miss Potter Effect),人們爭相造訪波特拯救的天然資源,尤其是遠道來訪的日本人。這種觀光現象是否會干擾大自然?是否為波特小姐樂見?











兩國論與道德經:台灣的困境


2021-07-27 04:08  聯合報 /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前總統李登輝去年7月30日逝世,將滿一周年。他曾任國民黨主席12年,最後卻與國民黨形同陌路。本報資料照片


李登輝逝世即將滿一周年,民進黨內派系「正國會」連辦五場「李登輝學」研討會。藍軍立委表示:李登輝的「兩國論」已經使蔡政府走火入魔;國民黨不會走李登輝路線。

民進黨內派系想要接收李登輝的「政治遺產」,這是可以理解之事。大家想要知道的是:國民黨要走什麼路線呢?馬英九的「一中各表」雖然能夠維持住兩岸和平,並且譲馬總統在卸任前,舉辦了一場「馬習會」;整體而言,仍然是「保守有餘,開創不足」。

曾經當過外交部長的錢復說過:「兩岸政策」是我們所有外交關係的上位政策。蔡政府儘管「內政不修,外交無能」,而且蔡英文也已經展現出下台前的「蒙混」作風;可是,藍軍的外交政策是什麼呢?仍然想「以不變應萬變」地抱殘守缺嗎?

一九九四年,李登輝在國民黨內掌握實權。翌年,我出版「民粹亡台論」,嚴厲批判他搞的「黑金政治」。二○○五年,我出版「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二○○八年三月,我突然接到李登輝辦公室的電話,邀請我於七日下午到他翠山莊的住宅,跟他長談兩個小時。在整個會談過程中,李登輝最為關注的問題是:對岸會接受「一中兩憲」的主張嗎?

我的基本立場是「盡人事,聽天命」,只要在理上站得住腳,我們就應當爭取到底。結果李登輝並沒有接受我的建議,他仍然堅持他的「兩國論」,交由蔡英文去執行。蔡英文以「讀稿姬」的姿態,折騰台灣好幾年,最後當過國安會祕書長的邱義仁,不得不公開承認:「台灣要宣布獨立,確實不是台灣人民能決定」。

日前,立法院長游錫堃接受陳水扁廣播節目專訪,他也同意邱義仁的說法,認為:若台海發生戰爭,美國就有可能承認台灣;「若沒有戰爭,就可能拖很久!」以「兩岸戰爭」換取「美國承認」,可以說是「鐵桿台獨」的基本立場。這難道不就是台灣話所說的「別人的囝仔死不完」麼?

游鍚堃在接受專訪後,寫下「道德經」的句子:「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我想請教錫堃兄的是:蔡英文耗費天價,買了一大批美國二手軍火的「堪用品」或甚至是「報廢品」,這算不算是「既以為人」、「既以與人」呢?至於說「己愈有」、「己愈多」的「己」,指的應該是綠營高官吧?

坦白說,我實在看不出游錫堃的「道德經」中,還有什麼「道德」成分。問題是:面對綠營人物如此荒謬絕倫的演出,在野的國民黨仍然是軟趴趴的一籌莫展。台灣這樣的「兩黨政治」,還可能有什麼搞頭?












買BNT 「台灣地區」矮化國格?


2021-07-27 04:10  聯合報 /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新北市)
在民間積極奔走下,已陸續簽約購得1500萬劑BNT疫苗。 路透


日前鴻海永齡、台積電與上海復星醫藥簽約採購BNT疫苗。大陸當局表示,上海復星是「台灣地區」獲得BNT疫苗的唯一洽購方。前述「台灣地區」的說法遭到民進黨立委痛批,指陸方試圖矮化中華民國國家主權地位,處心積慮藉疫苗統戰及打壓台灣。

事實上,上海復星已在二○二○年三月與德國BNT公司簽約,參與疫苗研發,並擁有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的獨家商業權益,因此「台灣地區」要獲得BNT疫苗的唯一途徑即是透過上海復星。無論是蔡總統、陳時中部長皆論及採購國際疫苗過程受到來自大陸干擾,也是起自簽署係以「台灣地區」定位,因此無法順利簽約,致原本去年十月即可完成延至今年七月。然稱呼「台灣地區」是否矮化國格呢?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所載「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明示「兩岸一國」定位,但目前處於分治狀態,即「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界定兩岸為「台灣地區」及「大陸地區」,形同「一國兩區」界定,如此豈不是從法律上自我矮化「自由地區」為「台灣地區」嗎?事實上,從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皆是以「一國兩區」定位兩岸,此「一國」為「中華民國」。

問題是當蔡總統提出依據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時,理論上是接受「憲法一國」、「一國兩區」界定;但在政治實踐中,從未在書面及口頭承認前述表述;但也未公開宣布兩岸是「兩國」或「一邊一國」定位,且從未宣布放棄大陸主權及兩岸統一目標。既未承認「憲法一國」、「一國兩區」,也未敢公開宣布兩岸是「兩國」或「一邊一國」。當大陸當局接受「創造性模糊」的「九二共識」時,民進黨當局則以「九二共識」等同「一國兩制」,公開拒絕,其因在於「九二共識」隱含「兩岸一國」意涵。

無論是憲政改革或兩岸政策宣稱,民進黨政府皆未公開宣稱兩岸定位是「兩國」或「一邊一國」,仍一再信誓旦旦主張「維持現狀」。儘管民進黨內部派系或激進台獨政黨曾多次提出激進憲改主張,要求廢除「憲法一國」、「一國兩區」的兩岸定位,邁向「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尤其是提出修憲草案,主張取消「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用法,改為「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文字。這樣的修憲草案,形同是將「兩國論」、「一邊一國論」入憲,實屬實質性的「法理台獨」,然最後皆撤案了之。

同時,激進台獨勢力主張廢除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更是涉及改變兩岸關係性質與國家定位,一旦觸及「變更現狀」恐牴觸「維持現狀」政治承諾,造成中共武統威逼。台灣社會民意高達八成以上認同「維持現狀」,中華民國為「台灣共識」及最大公約數。在未修憲前,從法理上來論,「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皆屬中華民國領土一部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說法,回歸《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兩岸定位,反而凸顯兩岸處於平等地位。









美副卿訪中 解內部經濟危機


2021-07-27 04:29  聯合報 /   柯朝祥/台北市進出口工會理事長(台北市)
美國副國務卿薛曼。美聯社


七月六日美國白宮印太總監坎伯說不支持台獨。十七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將訪問日、韓、蒙古和中國,但被北京拒絕。

接著十八日美國財長葉倫說:川普對中國進口產品加稅,使得美國的消費者增加負擔。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逾十%,加上美國對中加徵的關稅十九點五%,總計由中國進口的民生消費品共上漲逾廿九點五%。美國為通膨所苦但又不能升息,升息會影響到美國經濟的復甦,最好的辦法是與中國協商雙方互降去年貿易戰所加於對方的關稅,甚至能夠說服人民幣貶值,以降低通膨壓力。

二○○八年金融海嘯美國發行公債,當時財政部長包爾森親自到中國請中國購買美國公債。一年多來美國一再QE寬鬆貨幣,然而近三個月來中國卻持續賣出美國公債,五月份賣出一五五億,這給美國造成壓力。

美國農產品出口,全球只有中國能夠接受這龐大數量,近幾年來中國一再加大向俄羅斯租借西伯利亞的大片土地種植農產品,這對中俄雙方是互利,但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則不利。

上述中美兩國互降進口關稅、中國加購美國公債、加購美國農產品,是拜登降低通膨、防止金融危機急需的,因此薛曼必須要開啟與中國的協商,這是薛曼與中國外交高層見面的最大目的。












愛自己愛別人 快帶長輩打疫苗


2021-07-27 04:31  聯合報 /   吳淑棉/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失智據點承辦單位)總幹事
疫情嚴峻,施打疫苗能讓我們恢復正常生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困擾我們一年半,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病毒的狡猾,讓我們感到無助,現階段唯有施打疫苗能讓我們恢復正常生活,然而長者施打疫苗猝死的案例頻傳,相信家中有長輩的我們,內心一定很掙扎:打不打都為難!

疫情嚴峻,打與不打都會死,那到底該打還是不打呢?我們一直希望可以善終,但要善終好死到底有多難?記得剛進入長照機構時,看到很多生離死別,也目睹很多的無效醫療,因此我在每年的生日願望裡,都許下:睡得著、吃得下、好死這三個願望,看似簡單,卻又是多麼的難!

看到長輩打疫苗猝死,我也會擔心,但大家如果都不打,疫苗涵蓋率就會很低,要解封就要等到明年了。三級警戒期間最辛苦的就是家屬們,一天廿四小時陪伴著失智長輩,那種身心俱疲,著實讓人心疼;但未解封,我們也無能為力分擔家屬的照顧壓力,現在讓照顧壓力釋放的唯一方法,就是讓長輩快點去打疫苗,盡快讓疫情結束,我們就可很快在失智據點相聚。

施打疫苗一定利多於弊,猝死機率非常低,若不幸打了疫苗後離開人世,我們看著長輩沒病痛的走,還可以陪著他走最後一程,在他人生最後旅程是不孤單的,讓長輩無遺憾,讓晚輩心安,那是最好結局。

「只要不讓長者出門,就不會染疫!」這句話是否很熟悉呢?還有些家屬更心存僥倖,認為只要小心翼翼,就不會染疫。其實病毒是很頑強的,不斷的變種及進化,即使不出門也不會沒有事。若未施打疫苗,萬一不幸染疫了,是要被隔離的,年紀都那麼大了,唯一可以給的安慰就是陪伴在身邊;一旦染疫就要孤零零地的被隔離,你完全無法探視;要是不幸走了,馬上火化,最後一面見不到,最後一程也無法送,這將是為人子女最大遺憾!

目前還有很多長輩未施打疫苗,今天疫情警戒降級,失智據點已準備就緒迎接長輩,但未施打疫苗的長輩要再次回到失智據點是有所限制的,要每周快篩。自費快篩試劑並不便宜,況且施行快篩也是不舒服的,長者到這個年紀,不就是要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嗎?我們的擔心與害怕,無形中帶給長輩更多的傷害,也讓他們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中。

有人常說要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若不施打疫苗,不但不愛自己,也無形中製造別人的染疫風險。失智據點的工作人員,真的非常想念長輩,期待長輩快來據點上課,但據點是一個團體,我們也希望長輩可以平安。新冠肺炎沒有雙眼,並不挑對象,唯有施打疫苗才能阻止它來傷害我們。所以請家屬們不要再猶豫了,趕快帶長輩去施打吧,這才可讓我們快快相見!












接種後死亡 請給合理信服說法


2021-07-27 04:36  聯合報 /   張裕昇/藥師(高雄市)
接種疫苗的危險性與染疫的風險,需要仔細評估。美聯社


廿三至廿五日染疫死亡四人,注射疫苗後死亡廿三人。固然注射疫苗後死亡多為有慢性病或重大傷病患者,死因或許與疫苗無關,但這些人不正是高危險群需注射疫苗的對象?

目前累計至廿六日染疫死亡七八六人,注射疫苗後死亡五○七人。政府一方面宣導有慢性病高危險群者快去施打疫苗,一方面施打疫苗後死亡案例又多為慢性病高危險族群,在染疫與施打疫苗後死亡人數一直拉近的情況下,有慢性病、高危險群的人究竟該不該打疫苗?

以背景值、原本就有病的說詞來解釋這種現象不足以讓民眾信服,也很難讓民眾安心的接種疫苗,特別是在接種疫苗後死亡人數大於染疫死亡人數的現況,政府不能再以冷冰冰的專業說詞來鼓勵民眾為全民防疫去施打疫苗。

站在家屬立場,接種疫苗的危險性與染疫的風險,需要仔細評估,是否由照顧長者的年輕人接種疫苗來包圍保護有慢性病的長者。政府是否應考慮訂定接種疫苗後死亡的補助措施,以安定民眾對接種的疑慮?背景值這種說法,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家屬能夠承受的。













看東奧開幕聖火 淚眼婆娑


2021-07-27 05:07  聯合報 /   劉銘/電台節目主持人(台北市)
東奧聖傳遞。(路透)


我是一位重度障礙者,看了東京奧運開幕典禮感觸良多。從開始的表演節目,就十分令人驚艷,且蘊含著一股莫名的感動,尤其當最後一幕的傳遞聖火,更是將我的情緒帶到了最高點。

傳遞聖火中,其中有一棒是三人組,前棒球國手王貞治先生手持聖火,另一位是長嶋茂雄,他應該是中風了,看著他走路辛苦,步履蹣跚地向前一步一步地挪動。另一棒是一位日本帕運金牌國手,坐在輪椅上傳遞聖火,她的輪椅前方有一個放置聖火的固定架,令人印象深刻。

一個是對於運動達人的尊重,一個是對於弱勢族群的重視,這兩個畫面看得我淚眼婆娑,感動萬分。這不就是奧運的精神嗎?團結合作,平等尊重,追求和平等等。

反觀台灣,在如此的國際盛會中,這樣的畫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台灣會出現的就是高官坐商務艙,應該受到重視的運動選手,坐的卻是經濟艙……而同樣是參加奧運的身障國手獲得獎牌得到的獎金,卻是一般國手少了好幾倍。令人唏噓!












發展特色運動項目 培養原民國手


2021-07-27 05:09  聯合報 /   許立宏/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台中市)
台灣「柔道男神」楊勇緯。特派記者余承翰/東京攝影


東京奧運開幕後的第一天(廿四日)我國選手就傳來捷報,各大媒體都登載「台灣的驕傲、原住民族之光、排灣族勇士楊勇緯創下我國柔道歷史榮獲銀牌、『舉重精靈』鄒族方菀靈榮獲奧運舉重女子四十九公斤級賽事第四名!你們都是我們(原住民)的驕傲!」等標題。

其實,若仔細調查,此屆奧運及歷屆奧運會中,我國派出具有原住民血統的運動選手不在少數。例如過去享譽全世界的十項鐵人楊傳廣(阿美族)就是一例。在筆者所服務的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具原住民籍的學生就占很大的比例,且來自不同族群。

電影中Kano嘉農,當時帶隊的日籍教練近藤兵太郎在影片中就特別提到,一支好的隊伍需善用各個族群的特色。例如:「原住民擅長跑步,漢人擅長的打擊、日本人擅長防守」,這些都是運動場上能夠致勝的武器。

時至今日,西方運動科學研究及訓練,都很強調運動選材的重要性。我國歷來的國家棒球隊與旅外職棒選手中也不乏許多原住民好手。所以,此時或許就是可以特別培養與盤點我國原住民各族優秀運動選手刻不容緩的時機。

或許原民會及體育署也可開始展開討論,並與學術運科單位研究一下,如何特別針對有潛力的各族原住民小朋友來培養出可能可發展的特色運動項目,並成立跨部會的原住民運動選材組織。同時搭配全方位的適才適性的音樂、舞蹈、傳統工藝等與部落相關特色的技能發展教育計畫或課程,這樣也許可帶來給更多族群改變人生與命運的機會。

總而言之,很高興看到國人每到奧運前又開始關心起體育運動事務,很希望這樣的關心能夠持續下去,不是三分鐘熱度而已,並與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一致,讓更多國人同胞重視體育運動的重要性,進而精進我們體育運動組織的改革與再造,讓更多內行人去領導體育運動組織,並營造出真正的 「健康國民與蓬勃的體育運動文化」。

東京奧運尚未結束,讓我們繼續為東奧台灣健兒加油!


盛治仁/走出舒適圈,不能坐等疫情過去


◆  盛治仁/走出舒適圈,不能坐等疫情過去
◆  薛承泰/死七百多人,人口卻少七萬多人!






盛治仁/走出舒適圈,不能坐等疫情過去


2021-07-27 04:02  聯合報 /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集團董事長)
疫情對於觀光旅遊服務業非常殘酷。雲朗觀光集團/提供


這一波疫情對於觀光旅遊服務業非常殘酷,三級警戒下旅遊的需求大幅降低,餐飲外送也只能彌補過去部分的營業額。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使今天起調降疫情警戒為第二級。觀光旅遊業短中期不會好,但是長期不會壞,畢竟旅遊和飲食不但是基本需要,在現代社會也已經是精神生活重要支柱。重點是我們不能坐等疫情過去,必須要積極動起來,在各方面做好疫後準備。

短期內,要盡力推出差異化產品和服務這是為了求生存保護員工收入,並確保客人和員工的安全。客房部分,我們推出了雲品防疫桃花源住房專案,在三級警戒期間,一層樓只提供一組客人居住,並派專車到府來回接送,客人及同仁都經過快篩希望創立不群聚安心出遊的範例。餐飲部分,雲朗選物平台推出餐點外送外賣,以素有口碑的烤鴨和龍蝦領軍,得到不錯的業績。首創客製化線上婚宴,讓疫情下的各種類型聚會都可以在滿滿的儀式感下進行。

中長期來看,後疫情時代客人在旅行時最關心的重點,應該就是環境的清潔衛生安全。因此在三級警戒一開始,我們就全員動員,國際清潔大廠泰華施申請國際認證,學習如何以最嚴格嚴謹的標準來提升我們環境的安全性。

經過了密集的上課和訓練,和不斷地練習,各館都通過了實地查核,得到泰華施安心盾牌認證計畫審核通過,成為台灣第一家得到國際清潔認證的飯店集團。我們同時也學習到很多專業知識嚴謹流程

例如清潔客房時,同仁用五種顏色的布巾和不同的清潔消毒液分別擦拭不同區域,避免交叉汙染。而平常最容易發生接觸的熱點,例如門把、遙控器、電話等表面,必須每兩小時或於每次服務後進行深度清潔消毒。查核時以 ATP 冷光檢測儀檢驗,每十平方公分範圍內 RLU 數值需小於八十(代表檢測表面微生物殘留值)才符合清潔消毒標準,若 RLU 數值超過二五○,所有的清潔流程和措施則需全部重新修正重新檢測。作為參照標準,根據期刊研究結果,一般環境中的 RLU 平均值大約超過一千。

客房完成清潔消毒後,再經醫療級紫外線燈殺菌,由查核員檢測合格後就在房門口貼上封條,確保下一位客房是在最安全的狀態下入住。這些變革都是為了提供客人和同仁最安心的環境

國際清潔的認證還帶來額外的收穫。一方面提高了同仁的榮譽感。同事們反映單從清潔消毒程序的強化就已經感覺很乾淨,再從科學儀器的數據看到微生物這麼低的數值,對工作結果產生很高的光榮感。另一方面在三級警戒時完成了這項任務,不但建立了更好的團隊精神又增強了未來的競爭力

疫情逼使所有人走出舒適圈,加速各項變革和創新的腳步。我們不但自己全力以赴,更希望所有同業一起努力,為自己、也為產業闖出一條活路,而不是坐等疫情過去,然後又回到過去習慣的作業模式。大家需要思考的,不只有自己,而是做什麼、如何做,才能照顧員工、提升產品及服務,並且對產業及社會有利的作法,齊力找出疫後服務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