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資金回台特赦 破壞租稅公平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改革開放四十年 民進黨的「三中全會」在哪裡?
◆  聯合報黑白集╱韓流的解憂草
◆  經濟日報社論/資金回台特赦 破壞租稅公平







經濟日報社論/資金回台特赦 破壞租稅公平


2018-11-04 01: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外資金回流應否給予「租稅特赦」,從行政院、金管會、中央銀行乃至於財政部的態度,自始即欲拒還迎,模稜兩可,時而出現各部門相互踢皮球,甚至撈過界的情事,讓民眾對政府說法和作法不一致,產生不佳的觀感。
政府欲拒的態度,可從年初綠委提議「促進境外資金回國投資特別條例」,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提出四個疑慮看得出來:從租稅公平來看,過去匯回資金者合法繳稅,現在卻對匯回資金者給予特赦,會發生類似電信費率「499之亂」,讓繳1,399元的人覺得不公平;二是擔心特赦讓非法資金得到合法掩護,會影響亞太洗錢防制組織(APG)11月第三輪的評鑑;三是台灣資金氾濫,資金回台如果炒房會變成社會問題;四是恐造成台幣升值,對經濟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當時各界即推測行政院有意拖過洗錢防制評鑑之後再說,但又考慮到年底選舉的利多釋出,賴院長在8月底又表示將兼顧租稅公平、資金有效管理、經濟穩定發展、稅政簡便等四大原則下,年底前將研議一套合宜有效租稅措施,引導資金回台。此時政府轉為「還迎」的態度
於是,提案的綠委最近邀集相關單位,又重提海外資金回流大赦的議題。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涉及洗錢防制部分必須符合APG規定,資金回台涉及的租稅特赦議題涉及自願性稅務遵從計畫(VTC),即協助納稅人將以往應申報但未申報,或未正確申報的財務狀況、資金或財產,予以合法化的計畫,都要納管也要符合國際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的14項原則,並跟APG報告換言之,這些資金或財產原本藏在海外低稅負地區,在全球追稅下被迫移回國內,涉及洗錢防制問題,政府實在不願意讓資金回台議題在APG評鑑之前攪局,金管會也還在研議
在資金有效引導於經濟發展方面,顧主委提出「透過金融體系設專戶控管」的構想,即對海外資金匯回,必須在金融機構設立專戶,以利控管資金的用途和流向,算是有點突破。但是目前已有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專戶的作法,資金回台直接適用既有之法規即可,金管會卻說還要研議,可見得本身無具體想法和作法,也就讓人懷疑未來控管資金流向的能力
最後,回到租稅公平原則,比洗錢防制和金流的控管更令人憂慮。第一個就是對過去誠實納稅或補稅者不公平,過去資金回台可以透過最低稅負制,利用海外所得誠實申報輕稅的合法管道,稅捐稽徵法也對自動補報給予補稅、計息、免罰等租稅大赦待遇,OBU也有租稅優惠,對未來的資金回台另開租稅特赦的巧門,無異是鼓勵民眾不要誠實申報納稅
第二,藏在海外多年的資金突然回台並非出於商業投資的考量,而是受到國際普遍實施「共同申報標準」的追稅措施所迫,根本就不是需要租稅獎勵的對象更何況當前國內資金氾濫,為避免大量資金回台導致台幣升值、投入炒房,政府必須花費鉅額的管理成本,還要給予租稅優惠實在是不公平
第三,針對資金回台投入政策推動的項目或產業給予租稅優惠,等於是歧視把資金乖乖留在台灣的民眾。基於租稅公平和中性原則,如果政府真的鼓勵資金投入相關產業或項目,不應有內外資的差別待遇。第一道租稅特赦已違反公平,資金回台投入產業又給予第二道的租稅優惠,等於把內資當作傻瓜,徹底地違反公平原則。
最後,財政部認為當前綜合所得稅制的稅基脆弱,恐怕沒有本錢再對資金回台給予租稅優惠的空間,原來打算用「同業利潤率標準」的想法也行不通,稅政簡便也將成為困擾,何不就基於租稅公平原則,直接拒絕對資金回台給予特赦呢?








聯合報黑白集╱韓流的解憂草


2018-11-03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前往內惟鎮安宮祈福,吸引大批韓粉追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靠著「空軍」網路人氣及「陸軍」造勢晚會,韓國瑜成功推倒高雄綠營鐵票區的冰山。但這股洶湧的韓流中,也浮現若干隱憂:從韓國瑜自己的措詞欠妥當,到民進黨最後反撲可能祭出的「奧步」,都可能使高雄改變的美夢無法成真。
人單勢薄的韓國瑜,能在短短時間裂解綠營票倉,將「民進黨派出西瓜也會當選」的局勢扭轉成五五波,確實堪稱台灣驚奇。然而,比起對手在地廿年執政的優勢,韓營的資源明顯短缺,只能靠氣魄彌補。可怕的是,民進黨在這一役有「輸不起」的警惕,黨中央絕對會狠招盡出,力挽狂瀾。這是韓營必須審慎應對之處。
韓流目前的優勢在「空戰」,他近期的網路聲量甚至已超越柯文哲;但相形之下,他的強悍崛起也喚醒綠營支持者的危機感,勢必會加緊集結圍堵。此外,在韓國瑜的「外溢效應」擴大的同時,也可能面臨「韓粉」與「柯粉」的碰撞問題,這些變數要技巧處理。
尤其,韓國瑜憑著他的能言善辯與好惡分明的性格,塑造了鮮明的個人風格;這是他的魅力所在,有時卻也留給對手反撲的機會。「陪睡說」當然是遭斷章取義,但粗口罵對手陣營市議員候選人,甚至脫口說出為拚經濟上任後要禁一切意識形態請願遊行,也都令人感到刺耳。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韓流怕的不是有憂,而是視憂不見。至於何處尋覓「解憂草」,只要持續堅持正道與中道,也就足矣!








聯合報社論╱改革開放四十年 民進黨的「三中全會」在哪裡?


2018-11-03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在高雄舉辦「反併吞、護台灣」大遊行,上萬支持者走上街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習近平赴廣東考察,在「改革開放」實施屆滿四十周年之際,意欲再一次召喚改革開放的熱情,為中國大陸的蛻變注入動力。約略同時民進黨則在高雄動員了一場山寨版的遊行,以與喜樂島在台北的台獨活動分庭抗禮,以免年底選舉丟了獨派選票。
四十年前中共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否定當時毛澤東的繼任者華國鋒的「兩個凡是」路線,拋棄「階級鬥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繼續革命」理論,標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主張,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的所謂的戰略路線「改革開放」於焉成為中共新的精神內涵與核心信仰
民進黨也有一個屬於它的四十年,就是三十九年前的美麗島事件。這一事件開啟了台灣的民主歷程,衝破了許多政治禁忌與藩籬,為七年後民進黨組黨與八年後蔣經國宣布解嚴埋下伏筆。
兩個事件都有其歷史勳績:「改革開放」使中國擺脫意識形態與教條的桎棝,走上以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政治工作的重心的坦途;「美麗島」則啟迪了人心,為台灣終能以不流血革命獲致公平競爭的政黨政治創造了條件。兩者何以需要相提並論?原因無他,它們各自引領了兩岸此後的發展路徑,導致了兩岸迥異的政經面貌;更重要的是,兩者都攸關政治的信仰與目的的思辯。
中共建政後,毛澤東為一步躍入共產社會,前後推動了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等激進運動,將國家捲入浩劫。三中全會的召開,就在解決共產黨在政治信仰與政治目的之間的矛盾其作法是:將馬列主義的「信仰」束之高閣,代之以「初級階段論」的託辭,從而擁抱「為人民謀福祉」這個最為根本的政治工作的目的
恰恰相反的是,民進黨卻在蔣經國宣布解嚴後,走上了另一個思想歧途。台灣解嚴,意味民主時代的降臨;但民主變成了免費的禮物之後,民進黨卻拋棄其原始信仰,旋即通過了「台獨黨綱」,改以追尋台獨為其新的信仰,這也為台灣帶來了卅年統獨對立、認同分化、族群撕裂的惡果。當台獨被拱上民進黨神主牌的位置,其政治即變成以追求創建「新國家」為目的;於是,為人民謀求美好生活的目標即被推到其次,甚至消失無蹤。亦即,中共在「三中全會」後所擁抱的價值,卻在民進黨的系統中嚴重缺位;從陳水扁到蔡英文的執政,「經濟建設」從來不是主要價值
兩岸歷經四十年的嬗遞,中國從作繭自縛的階級鬥爭中掙脫,迅速發展;台灣卻從亞洲四小龍之首掉入停滯的迷宮。雙方的歧異點,正在「經濟建設」習近平最近南巡宣示港珠澳大橋通車,台灣卻發生了火車出軌慘劇,這正是兩岸四十年錯身的寫照
如今,民進黨已陷入信仰與目的雙重落空的窘境它忘卻了自己執政的目的,偶爾口呼「拚經濟」之咒語或揮霍預算,卻缺乏真正的建設願景即連其「台獨」信仰也陷入教條主義,明知其不可為也不敢為,卻無力公開收回這項虛幻的號召,以致連遊行也只能以山寨版為之在台獨無路可進下,只能用轉型正義作為替代之安慰劑,但這些都不過是自欺欺人
民進黨不妨自問:它面對大改革的「三中全會」在哪裡?三中全會的內涵是思想解放,陷入自大與虛無的民進黨此刻唯有解放自我,才可能打破它「不會執政」的詛咒。問題是,被台獨神主牌裹脅而屢屢不惜將台灣帶向衝突、帶向戰爭邊緣的民進黨,如何重拾民眾的信任?
民進黨必須掙脫它自己的「兩個凡是」,釐清真正的政治目的,回歸人民福祉的追求。四十年前的「三中全會」是中共洗心革面的一次壯舉,民進黨若無法自我顛覆,只能等著被民意拋棄

【重磅快評】缺乏自信的政府濫打假 會更讓人瞧不起

◆  【重磅快評】缺乏自信的政府濫打假 會更讓人瞧不起

◆  【即時短評】為何民進黨這次選戰打得「悶」?
◆  【即時短評】台中「州廳」靈魂已死?官舍再生變美術館
◆  【重磅快評】綠營狂轟韓國瑜 吵贏香蕉還是賣不掉
◆  【重磅快評】台鐵當然該公司化 吳宏謀為什麼力阻?
◆  【即時短評】美台防務交流 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  【重磅快評】檢方水準如東廠?三中案法庭攻防解密
◆  【即時短評】漁民跑票也喚不醒 蔡政府要裝睡到何時?
◆  【重磅快評】吃台夠夠令人氣!只歎蔡政府遇日就轉彎
◆  【重磅快評】因為普悠瑪悲劇 中油出包安全下莊?
◆  【重磅快評】高雄選舉尚未分高下 綠營恐已先輸了格調
◆  【即時短評】楊文科出席抗議地價稅 是勇於面對?







【重磅快評】缺乏自信的政府濫打假 會更讓人瞧不起


2018-11-04 11:49 聯合報  主筆室
總統蔡英文多次公開抨擊假新聞的危害,刑事局成立「查緝假消息專責小組」,專責偵辦網路不實言論案。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亨/攝影



蔡政府去年以來動員各機關卯勁打「假新聞」、「假消息」,雖一直遭各界乃至負責配合的公警基層批評,仍不改其志,近來更變本加厲,天天祭出各種打假手段。可嘆依憲法理當培育國民自治精神的教育部,在長期配合打假外,竟找來政治立場與政府一致的民視幫部內同仁上課,好精準為政府獵巫,罔顧自己該做的應是提升國民認識言論自由的重要性
蔡政府早從去年起,就在各部會官網設闢謠專區,今年另設即時新聞澄清專區,負責監控、澄清所謂假新聞、假消息的基層公務人員,為此天天起大早、忙到影響處理公務時間,抱怨連連。但政府不但不收手,隨著選戰到來,還連連召集跨部會議、出動國安局監控網路社群、甚至要求警政署成立台灣史上首個查緝假消息專責小組」,打假天羅地網越布越嚴。
回看台灣史,過去白色恐怖時代人人風聲鶴唳,國民政府為防共匪入侵,一面嚴防假新聞、假消息,卻也造成不少假新聞、假消息害得許多人家破人亡。如今台灣經過多少血淚,好不易爭取來言論自由,當今政府卻還要不斷釋出打假手段,重讓人心惶惶?
再者,從政府近來表現看來,其所認定的假新聞,顯然雙重標準。光以普悠瑪事故來說,司法和行政調查一開始都將責任推給司機員,逼得「吹哨者」爆料連連,台鐵內部腐敗與和高層的官官相護,才漸漸曝光,但政府卻從不坦言自己放出假新聞。今教育部請來的學者稱行政院發言人因要隱匿政府訊息,所言也不算假新聞,解套之心也明顯可見。
一個真正民主自由的國家,除了旨在動搖國本、引起集體恐慌的敵方惡意訊息,決不會懼怕國內民眾各式言論,這也是台灣21世紀以來最引以為傲的珍貴資產。相反地,一個政府只有因為缺乏自信,認定民眾是因「被誤導」誤解自己政策而反對,才會誤以為只要打假,萬眾就會回歸。但請政府切記,濫用各式威權招術無法讓民眾尊敬你,只會更讓人瞧不起

名家縱論/蘇起:台灣可以不悲哀\星期透視/從馬習會三周年看蔡習會

◆  補助救觀光? 用政策買票?
◆  星期透視/從馬習會三周年看蔡習會
◆  名家縱論/蘇起:台灣可以不悲哀
◆  老窮與北漂 地方困境怎解
◆  翠玉白菜回不去的北溝娘家
◆  中美貿易戰的根本關鍵
◆  柯文哲想連任 仍是硬仗
◆  父母在,不必遠遊的心聲
◆  畫中有話/扮鬼有糖 搞怪有票?
◆  漫畫/小心,政府就在你身邊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udn 論壇報



名家縱論/蘇起:台灣可以不悲哀


2018-11-03 23:43 聯合報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川普和習近平原定11月29日、G20峰會登場前一天舉行會談,但在川普要求下,「川習會」改期,並從單純會議升級至「會議+晚宴」,可望減緩兩國因南海、台灣、新疆等議題而引發的緊張情勢。 (美聯社資料照片)


隨著美中競爭態勢日益明顯,台海與南海兩個引爆點愈來愈受世人關注。台灣除了地緣價值外,更背負了大陸民眾幾世紀的情感,因此危險性最大。至今蔡政府不但沒有像日韓菲那樣做出務實調整,反而一再強調「勇敢堅定」,「千萬不要小看總統的意志力」。顯然其中蘊含難以動搖的信仰。那是什麼?
一個最可能來源就是民國83年(一九九四年)李登輝總統向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吐露的「台灣人的悲哀」。他後來解釋說,台灣人的悲哀就是,「無法度行家己的路(無法走自己的路),開創自己命運」。
李先生吐露心聲時間點,台灣剛好處在幾百年來最輝煌的狀態。小小台灣的經濟總量居然是整個中國大陸的三分之一強。除積極實行民主轉型,台灣還在外部推動兩岸和解與務實外交,不僅廣受國際讚譽,也贏得大陸民眾的善意。
可惜他和他的接棒人雖有理想與信心,卻也有兩個嚴重盲點。一是國際政治的殘酷本質;二是台灣民眾的務實性格。他們以為透過「認同」強化與「公投」程序就可完成台灣獨立。這不僅誤判大陸及台灣民意,也不了解國際政治的基本原理。
國際政治從來就非常殘酷,一切憑實力講話,不可能允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任性。三年前希臘債臺高築,卻拒絕歐盟債權方所提緊縮財政要求,並以全民公投支撐其正當性。最後歐盟堅持,希臘摸摸鼻子不得不接受,公投也白投。
烏克蘭情況與台灣更像。曾經是蘇聯成員的烏克蘭在蘇聯崩潰後希望脫俄入歐。但四千萬人口的烏克蘭無論歷史、地理、政治或經濟都與俄國極接近,人口近兩成還是俄羅斯人。時任總統的老布希因此在烏克蘭國會演講時,勸告烏克蘭不要追求「自殺式的民族主義」。
四年前,親歐烏克蘭群眾誤以為可得到美歐支持,藉「廣場事件」趕走親俄的民選總統。俄國普亭總統立即斷然併吞克米里亞半島。親俄的烏克蘭東部與南部省分也宣布脫離烏克蘭。美國與歐盟卻始終按兵不動,任由烏克蘭為自己理想及誤判付出國家分裂慘痛代價並流血至今。如果命運由國際權力平衡決定就算「悲哀」,那麼大多數國家都逃不掉這「悲哀」
雖然如此,如果掌握時勢且操作得宜,「棋子」確實偶爾也可以像蔡總統所說成為「棋手」。筆者曾著書詳述李陳馬三位總統曾經如何「一條尾巴搖兩隻狗」。
其中馬政府翻轉國際實力原則經驗最突出。由於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同時改善,所以馬政府一反往例,居然能夠敦請前任副總統出席重大國際活動;派遣軍用運輸機跳島跨越好幾座美軍太平洋基地,經過洛杉磯,把救災物資送到遭地震摧殘友邦海地;維持「外交休兵」卻又在日本北海道設處;舉行「馬習會」等等。
反觀自栩為「棋手」的蔡總統,迄今沒有任何實質重大突破。親綠媒體炒作的高層互訪、陸戰隊駐台、航母泊高雄、台海演習等,都不了了之。最糟的是,蔡政府把自己變成一張「台灣牌」後,台灣就從左右逢源的「尾巴搖狗」淪落為兩隻狗爭搶的那根骨頭,必須時刻提心吊膽,觀察美國有否善意,大陸有否耐心。這豈不是回到悲哀的從前?
李蔡的國內盲點亦然。台灣民眾其實一向比較務實彈性,了解台灣不能只依賴主觀的理想及信心,而必須順應客觀情勢,尋求最好的平衡點。正因如此,民眾安全感越強時,台獨支持度越高;安全感越弱時,台獨傾向越低。
李蔡最失算的是,在「兩國論」啟動後的廿年,台灣的經濟受政治拖累而急速衰退,成長率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數及東南亞各國,還被一個個大陸省分超過。據估計,民國109年(二○二○年)台灣經濟總量可能落後八個省之多;後視鏡中還將看到,台灣先民為追求更好生活而離開的老家福建省快步追上。
當台灣發現自己「經濟奇蹟」一場,最後回到等同福建省「民主化」一場,卻逃脫不了大國主宰前途宿命那才是真正「台灣人的悲哀」為台灣蒼生計,主政者何必堅持自己唐吉軻德式的信仰










星期透視/從馬習會三周年看蔡習會


2018-11-03 23:47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美國總統川普想要在本月底的G20高峰會上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貿易協議,並已要求內閣成員開始草擬協議內容的消息傳出後,香港和大陸股市2日應聲大漲,人民幣對美元也大幅升值。圖為川普2日在印地安納州選舉造勢活動演說。 (美聯社)

美中關係日漸緊繃之際,川普總統推文稱,和習近平主席通話懇談,媒體傳出月底G20峰會,川習不但見面會談,還要共進晚餐。川習再會的消息,印證了高峰會的終極外交價值,難怪已故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言元首會議中,讓事情惡化並不容易
川習再會又讓人想起三年前的十一月七日,兩岸首度舉行歷史性的馬習峰會,但是因為選舉投票在即,未能獲得應有的重視。一般而言,元首峰會是提升關係最直接而有效的辦法
當然,不同時空環境會創造不同的高峰會,有些峰會具有突破僵局的重大歷史意義,譬如民國61年(一九七二年)尼克森總統到上海和毛主席見面,徹底改變了當時的國際體系運作。第二種性質的峰會雖非重大突破,但卻有明顯增進邦誼的效果,譬如民國106年(二○一七年)四月川習在佛羅里達州的海湖莊園見面,雙方同意建構四個嶄新的對話機制,兩國關係氣象為之一新。第三類峰會沒有前述兩種元首外交風光,舉行目的在於邦交的維持與鞏固,譬如我國總統經常進行的固邦之旅。
對官方關係長期冰封的兩岸而言,高峰會必定表示關係的重大突破,這種性質的高峰會,通常具有三層意義:
首先,突破式的峰會表示雙邊關係自冷戰對抗轉向和解協商,尼毛上海峰會最大的意義,在於確認了美中關係正常化的戰略目標,在經過一番風雨後終於花開並蒂,從此,美中縱然問題層出不窮,但卻再沒有走回對抗。改革開放四十年後,中國大陸國力巨幅提升危及美國霸權,未來是否重回對抗,自然不是關係正常化戰略設計者所能逆料。
其次,突破式的峰會意味著雙方對對方所代表的政權,願意給予某種形式的背書。對美中而言,上海公報的簽署,表示雙方願意以文件的形式,肯定對方的主體性及其所代表的統治方式從此,美國不再杯葛中國的聯合國席次,假如沒有水門案,美中建交或許無需等到峰會結束七年後才實現
其三,隨者雙方關係的正常化,突破式高峰會也會帶動民間敵意的下降,有利於和平文化的形成。
馬習會具有前述突破式高峰會的所有特徵,不但宣告兩岸拋棄對抗走向協商和解,也象徵了中共對中華民國某種形式的肯定,兩岸民間也首度展現和平,大陸人民對台灣出現嚮往式的關注,據聞網路收看民國101年(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的大陸民眾高達兩億,民間不乏「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式的論述。
不幸的是,馬習會後兩岸重回對抗,未來是否有可能風華再現?
衝突兩造之所以願意突破僵局締造峰會,主要因為新形勢下所浮現的共同利益,超過原先的結構矛盾以美中關係正常化而言,抗蘇的共同利益,使得雙方願意盡釋前嫌,放棄堅持改採「低盪」對美而言,新的聯中戰略,利益大於背棄盟邦的罪名對中共而言,蘇聯的威脅,迫使毛主席放棄過去反資反美帝的教條,也顧不得此舉對統治合法性的傷害了
準此,蔡習會能否舉行的關鍵,在於雙方是否能創造大於結構性矛盾的共同利益。從蔡政府執政兩年的經驗觀察,縱然兩岸關係的改善可以為台灣帶來經濟、國安及外交等多方面的利益,但似乎都無法撼動執政者的既有堅持。
假如堅拒兩岸接觸可以獲取更多選票的話,民調顯示其實多數民眾希望兩岸協商;若說兩岸接觸有利統合的話,則目前不接觸的狀況,似乎反而促使陸方加快統一的路徑設計!
三年前的馬習會為兩岸關係開創了新局,如何向前走,蔡政府宜避免逆水行舟!









畫中有話/扮鬼有糖 搞怪有票?


2018-11-03 23:55 聯合報  文/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萬聖節是西方傳統節日,小朋友喜歡在這天搞怪「不給糖就搗蛋」,裝神弄鬼的萌樣,處處讓人會心一笑,但大朋友應景過節可不能隨便,有人扮鬼搭捷運,卻因造型怪異而被請下車,顯見不是處處都歡迎奇裝異服的模樣。
年底九合一選舉,彷彿就是成人世界的萬聖節,候選人為了增加曝光率,不但奇裝異服,同時也花招百出,只要有人關注,見光就有機會;只是,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下,人們是否相信醜陋面具背後還有真誠的臉孔?這些恐怕都是候選人爭取選民支持時應該思考的過程。
粉墨登場能有更多選票?別再搞怪嚇人了!

王健壯/更高的忠誠是什麼?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更高的忠誠是什麼?
◆  施振榮/打造空總基地 成為文化科技園區
◆  方祖涵/非典型亞裔新生代
◆  嚴震生/衣索比亞的政治三部曲







王健壯/更高的忠誠是什麼?


2018-11-03 23:30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調查局長呂文忠在立院表示,有陸資金援國內特定的候選人,但境外查察有難度,調查局仍在積極蒐集證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前任聯邦調查局長柯米(James Comey)被川普開除後,寫了一本回憶錄「更高的忠誠:真實、謊言和領導」(A Higher Loyalty: Truth, Lies and Leadership,暫譯),書中有句話「永遠不要把情報與政治混在一起」,值得台灣情治首長警惕在心。
台灣今年的選舉祇不過是一場地方選舉,但民進黨政府卻幾乎集體總動員,連與選舉不相關的一些政府首長,也不甘寂寞動輒介入選舉。柯文哲祇不過談了一些他對波蘭轉型正義的感想,卻招來黨產會副主委的譏評吳敦義祇不過在光復節當天感念一下蔣介石,卻被促轉會發聲明痛批一頓比黨產會與促轉會更應嚴守中立的情治機關,不知是出於故意或無知,這段期間也經常跨越了政治中立那條紅線
當總統與閣揆一再指控中國介入台灣選舉後,調查局長不但如響斯應立即證實,而且還加碼主動「洩密」,說他們正在偵辦卅多件中國金援候選人的案件,甚至在偵辦仍未結束前,就敢言之鑿鑿下結論指稱「中國透過台商金援候選人,台商背後的金主就是國台辦」
調查局長這些談話,不但把情報與政治混在一起,更嚴重的是把情報與選舉混在一起。如果中國金援台灣選舉屬實,金援對象當然是非民進黨候選人,調查局長以泛稱方式提出指控,豈不是讓非民進黨候選人都可能變成「嫌犯」?而且不管調查局長這些指控是真是假,就像促轉會前副主委張天欽所說「間接影射殺傷力更強」,其結果當然有利於民進黨選情
國安局長公開證實國安局在監控臉書等網路社群,雖與選舉無關,但卻是把情報與政治混在一起的另一例證尤其是國安局長坦承監控重點包括「詆毀國家元首」與「扭曲政府政策」的言論,更讓人懷疑國安局的效忠對象究竟是誰?是「這個政府」、「這個國家」,或者是「這個總統」?
台灣刑法早已廢除侮辱元首罪,國安局何以要把詆毀元首的言論列為監控重點,情蒐目的為何?難道真像國安局所說「境外敵對勢力藉不實訊息汙衊我國元首,意圖影響總統三軍統帥權施行」?但問題是,境外敵對勢力本來就以汙衊我國元首為常態、為能事,何其何怪之有?至於總統統帥權施行有效與否,操之於總統自己,與境外敵對勢力何關?如果來自境外的一則汙衊我國元首的言論,最後竟能影響總統統帥權的施行,這樣的統帥權也未免太不堪一擊了吧?
更令人憂心的是,國安局雖然說監控的是境外敵對勢力言論,想當然爾也會監控境內敵對勢力言論。但詆毀元首是民主常態,美國情治機關雖然經常非法濫權監控,但他們絕不會把詆毀總統的言論列為監控重點,否則建制性媒體與網路社群上每天書寫詆毀言論的那些人,豈不人人自危?如此哪還有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可言?
國安局監控扭曲政府政策的言論,更是不可思議,難道國安局認為政府政策都是完美無瑕,不能被任意扭曲?反對黨的存在目的,就是要反對政府政策,反對當然就是扭曲;輿論的存在目的,就是要批判政府政策,批判當然也是扭曲,扭曲政策比詆毀元首更屬民主常態,國安局投入大量資源監控民主常態之言論,真不知所為何來。
柯米那本回憶錄的中譯本即將在台灣出版,台灣情治首長都該讀之學之,庶幾才不至於一再犯下混淆政治與情報的錯誤,才知道更高的忠誠究竟是什麼







「更高的忠誠」上市首日 華府書店人氣淡


2018-04-18 11:31世界日報 特派員許惠敏/華盛頓報導
前美國聯邦調查局長柯米回憶錄「更高的忠誠:真實、謊言和領導」(A Higher Loyalty: Truth, Lies and Leadership,暫譯)」17日上市。歐新社




前美國聯邦調查局長柯米(James Comey)回憶錄更高的忠誠:真實、謊言和領導」(A Higher Loyalty: Truth, Lies and Leadership,暫譯)」上市第一天,從杜邦圓環克拉馬書店、泰森角龐諾書店到喬治城的亞馬遜實體書店,都未出現搶購人潮美國保守派雜誌每周標準」(The Weekly Standard)網站以「更高的忠誠有個更低的需求」為標題,嘲笑柯米新作雷聲大雨點小,乏人問津,並附上一張杜邦圓環克拉馬書店(Kramer Books)新書上架第一刻媒體聚集卻顧客稀少的照片。
即使是中午午餐時段,坐落於喬治城黃金地段的亞馬遜實體書店17日一如平日,不冷也不熱,「更高的忠誠」站在「紀實體類精裝新書」書桌上,偶有顧客翻閱,但十幾分鐘過去,沒看到有人拿走、結帳。解答記者「為何沒有搶購潮」疑惑,店裡員工說,這本書上市前一兩周就已預購火熱,目前是亞馬遜暢銷書第一名
上亞馬遜網站的書籍類暢銷書排行榜,「更高的忠誠」榮登首位。政策研究員Emily W. 17日在喬治城亞馬遜書店翻看「更高的忠誠」實體書,她說,自己昨天已下載Kindle版,只是剛巧經過書店,翻翻實體書,「我的朋友們沒有人買實體書了」。
「每周標準」的報導稱,柯米的新作不如數月前沃爾夫(Michael Wolff)的暢銷書「烈焰與怒火」(Fire and Fury)搶手,也說,「烈焰與怒火」四個月前上市時,該店的75本新書當晚就售罄,但柯米新作卻只賣出10幾本,而且多是到場採訪的媒體記者買的。
第一夫人梅蘭妮亞川普在「更高的忠誠」上架前一日也對柯米新書澆冷水,稱自己正在寫的書「更邪惡」(so much meaner),她不明瞭為何柯米的自傳會引起甚麼爭議旋風。第一夫人在白宮對媒體記者說,她在上市前拿到新書並一睹為快,發現語氣和內容都溫和地讓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