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助青年買房 政府可再拉一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從旭海、洲仔村 看吳宏謀的「軌道大夢」
.聯合報黑白集/民主化後最政治的槍決
.經濟日報社論/助青年買房 政府可再拉一把






經濟日報社論/助青年買房 政府可再拉一把


2018-09-02 00: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房價,一向是民怨之首;買房,也經常是不少年輕人敢夢不敢及的心事。最近就有一家房地產調查機構引述聯徵中心大數據資料指出,國內20至30歲年輕人貸款購屋占比,在今年首季創十年新低,理由毫不意外的是,高房價與青年普遍低薪。
年輕人買不起房,已不是新鮮事。從過去到現在,歷屆政府均動用了不少政策工具,幫助青年圓夢。像是,國人熟知的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推動社會住宅,甚至日前內政部長徐國勇也出主意,喊出青年購屋只要一成自備款的構想,都證明了政府有心幫年輕人的忙。
但是,為什麼年輕人買不起房,還是成為這十幾年來,台灣青年的噩夢?為何政府的政策,還是經常被年輕人奚落為替建商找出路?
且讓我們同樣查詢聯徵中心「購置住宅貸款統計資訊」資料庫,可以發現,近年貸款買房的主力族群並非20-30歲者,而是35-40歲者。
若以去年情況來看,全國貸款買房件數約有109萬件,其中,35-40歲貸款買房者,有21.9萬件,占了快20%,反觀20-30歲年輕人占比,僅有六趴多。
若從一般人的工作、生命周期來看,不難理解,許多20-30歲的工作者,多是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他們的人生還處在努力存「第一桶金」的階段。因為還在存,買房的確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是,步入30歲之後,很多人開始有了積蓄,也或許因為成家立業的需求,即便存款距離千萬起跳的房價,猶如杯水車薪,但是此時的買房條件與能力,已比20多歲時好上許多,想要買房,似乎還有一條漫長的路徑,能夠拾級而上。
面對兩種不同生命周期的族群,政府不是沒有住房對策,但多半欠缺精準、有效。
例如,對於正在存的20-30歲工作者,政府的核心工作應當是,降低他們的租房成本,讓未來想買房的人,能更快存到第一桶金。
偏偏今年7月,全台房租指數仍是連43個月上漲,即便這幾年,政府已努力提高租金補貼計畫戶數,但是整體計畫思維主要在支援弱勢租屋者,許多單身、未滿40歲的青年直接被排除在外。又例如,目前租屋市場上,仍充斥著不少租屋歧視,不少房東為了降低稅務負擔,還把稅金轉嫁為租金,令租房者苦不堪言,政府可曾了解,一個完善的租房市場,能幫到多少年輕人的忙?
另外,針對30歲以後,有一定積蓄且有意願買房者,政府也必須努力,加強他們買房的能力。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發布的「房價負擔能力」指標,今年第1季全國房價負擔能力仍落在「略低」等級,全國房價所得比是9.08倍。這代表,一般家境中等的人家,想要在國內買到一棟價格中等的房子,得要不吃不喝九年。若是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更攀升到15倍,得不吃不喝15年,才有辦法在全國首善之都築個窩。
如何實質提升年輕人買房的能力呢?首先,政府不能只想著從降低自備款著手,畢竟目前房屋總價還是太高,付得了一成自備款,不代表剩下的九成完全可負擔。
也因此,針對已有一桶金的人,政府除了可在貸款成數、稅負優惠上幫忙,還是得想辦法壓抑炒風,畢竟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其次,要讓年輕人買得起房,最為釜底抽薪的辦法,還是在於打破青年低薪魔咒。這似乎又回到了,政府如何把餅做大、又能公平分配的經濟老課題了。
是的,唯有一個政府能夠回歸本份,認真經營「生利」的環境,幫忙企業與人民賺錢,當人民富有了,也能買得起房,自然會對為政者心存感激。






聯合報黑白集/民主化後最政治的槍決


2018-09-02 00: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法務部次長陳明堂日前表示,死囚李宏基(中)殺害妻女,屬情節最重大之罪,且無教化可能性,已執行死刑。 (中央社)



法務部槍決死刑犯李宏基,這是蔡總統就任後首度執行死刑。主張「廢死」的蔡政府突然「反廢死」,不僅引發廢死、反廢死團體同聲批評,也堪稱是台灣民主化後最「政治」算計的槍決
這次槍決,距上次馬政府槍決捷運隨機殺人犯鄭捷,時隔兩年多,並未打破間隔最久紀錄。但時機選在蔡總統民調谷底,正逢南台水患重創政府威信之際,又選中低知名度的死刑犯李宏基,因而遭質疑意圖移轉焦點,並兩邊討好。
李宏基有著懷恨妻子離婚及失去女兒監護權的犯案動機,從他殺妻後再迷昏大女兒共同燒炭,可知他已無求生之念。與目前尚未執行的四十二名死刑犯相比,如劉華崑勒死陳婦再吊死其六歲兒子,或郭旗山因與村長結怨而縱火燒死對方妻子及二孫等惡性重大死囚,蔡政府開這槍的標準實在奇特
蔡英文過去宣示「廢死是普世目標」,也要求馬政府執行死刑應考量國際趨勢、勿政治操作,更批評馬總統對廢死「態度反覆」,未提出社會溝通及配套行動而今,蔡政府任內分屍案頻發,民眾認為廢死助長重大犯罪但民進黨未提出廢死配套,卻拿執行死刑當成「選票提款機」,態度反覆難解
挺廢死團體批蔡「拿人頭換人投」,反廢死團體則直指蔡政府「秋決」是為轉移焦點,可見充滿政治算計的槍決無人領情上次在選前拿「廢死」騙票,這次在選前則拿「槍決」騙票,實在騙很大






聯合報社論/從旭海、洲仔村 看吳宏謀的「軌道大夢」


2018-09-02 00: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體檢行的正義」探討偏鄉與都市高齡者交通困境,促成嘉義客運每天有5班次,延駛沿海偏鄉東石鄉洲仔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嘉義東石海邊的洲仔村,上月迎來了該村有史以來第一輛公車。由於村口的公車站牌距離太遠,長年以來,當地的老者必須冒著危險騎車外出。五月間經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體檢行的正義」報導,受到當時交長賀陳旦的重視,促成了這樁美事
位處台灣最南端的屏東旭海村,雖有公車,但班次少又不符需求。村裡一百多個老人每日起居,得靠一名八十多歲的老司機開著一輛老爺車,遠赴車城、恆春等地採買或就醫。旭海阿公的故事經願景工程披露後,有善心團體捐了一輛新古車,讓旭海老人有安全舒適的車子可搭。
這兩座小村情況不盡相同,但都映照出偏鄉公共運輸的困境。許多偏鄉雖有公車行經,但多半只路過幹道和大村落,偏村的居民即無法享有公共運輸服務,交通、就醫的移動多半只能仰賴白牌車解決。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學者統計全台有卅四個「極限村落」,高齡人口超過廿五%,五百公尺內沒有任何公車站牌,成了現代社會中「行的難民」在政府的宏大建設中,他們是被遺忘的一群
新任交長吳宏謀近日幾次受訪,一再提出要加速「軌道運輸」,必須以「同理心」看待地方運輸建設等,他更暢談高鐵不僅應延伸至屏東,還要把花東納進考量。吳宏謀還說,高鐵延伸到屏東應沿著台鐵路廊,因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後,屏東到高雄會有很多區間車,直達車會變慢、變不方便;若有一條高鐵,就能把台鐵變成「準捷運」。這些堂皇的大話,是政府真的有此規畫,或純屬個人奢談?
軌道建設「生之不易」,因為每公里造價高達五十億元;軌道建設「養更艱難」,因為必須有大量穩定的客源,才能支應龐大的營運及養護經費。因此,除了都會區外,絕少會在同一條路廊重複建置軌道設施,也才會衍生交通部這幾年力推的「台鐵捷運化」計畫,企圖將軌道效應極大化。
但是,「台鐵捷運化」學到的只是皮毛,卻做不到捷運的骨幹功能。台鐵模仿捷運縮短站距,新設很多通勤站;然而,卻無法像捷運一樣三、五分鐘就發出一班列車。台鐵捷運化服務沿線居民是好事,但合理的配置應是:除了開行「站站停」的區間車外,更要搭配一定比率的「跳蛙式」區間快車;如此,才能兼顧大小站乘客的需求。
但台鐵囿於路線容量與地方壓力,區間快車往往寥寥可數,甚至被迫取消,最後只剩站站停的區間車。捷運化的結果,就是停靠站愈來愈多,行車時間愈來愈長。基隆人為何只想要捷運,不想要捷運化的台鐵,原因在此。新增七個通勤站的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十月就要通車,也落入同一窠臼;如此一來,屏東民眾回家的路變得更漫長。
面對高雄鐵路地下化通車後「行車變慢」的副作用,吳宏謀原應要求台鐵設計出區間與區間快車密集交錯的班表,以免重蹈基北捷運化的覆轍;誰料,吳宏謀不作此想,竟將「高鐵南延」當成解方。他難道以為政府財庫是搬之不盡、取之不竭嗎?
只要看看偏鄉居民的移動困境,人們即不難看出,吳宏謀的軌道大夢有多麼不切實際。洲仔村或旭海村居民需要的,絕非高鐵或捷運,而是具有彈性移動特性的巴士。的確,地方運輸確實需要用「同理心」看待,但居民要的不是大工程或大建設,而只要讓現有公車路線繞進村莊,也許多設一支站牌,幾乎不需新增任何硬體建設。這樣令民眾有感的政策所需之經費,只是動輒千百億的軌道建設之九牛一毛,卻能落實交通平權,解決居民行的需求。
我們要提醒吳宏謀:不要一心做著「軌道大夢」,要想想如何為人民解決問題。否則一旦夢醒,若只留下蚊子建設並債留子孫,將成為全民的噩夢。

名家縱論/蘇起/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星期透視/八二三「泡」戰 台灣善惡現形記與自省

.星期透視/八二三「泡」戰 台灣善惡現形記與自省
.名家縱論/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
.一定要穿救生衣…水上自救救人 游泳課忽略的事
.大屋頂下/去中華民國化是自殘行為
.綠的亂 藍的爛 白色能吸多少票?
.淹了十多年 愛河該設分洪道了
.孩子想西進…別綁住追夢的翅膀
.台灣牌越打越絕 美國安的是什麼心?
.漫畫/舶來品來了,廢棄物何處去?
.畫中有話/端牛肉 誰想要?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


2018-09-02 00:01 聯合報  蘇起(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前國安會秘書長)
美國國防部年度報告指出,中國軍方近年擴大轟炸機作戰區域,可能正訓練攻擊美國和盟邦目標。圖為5月25日台灣空軍戰鬥機(圖左)飛近據報飛過巴士海峽上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轟炸機。 (美聯社資料照)


自從兩岸及美中關係緊張程度不斷螺旋上升以後,筆者就常被私下問到「中共打不打」與「美國救不救」。雖然迄今包括筆者在內的大多數觀察家都不認為短期內北京會選擇「武統」,但完全迴避這問題也不應該。以下擬分次探討這兩個「大哉問」的過去與未來。過去雖已過去,但對瞭解現在及未來仍有極大參考價值。
先談中共過去的動武行為。自一九四九年起,中共直接參與的大小流血作戰共有十次。依序為一九五○的韓戰及援越抗法作戰、五四及五八的台海外島作戰、六二的中印邊界之戰、六五開始的援越抗美、六九的中蘇珍寶島戰役、七四的中越西沙之戰、七九的懲越戰爭及八八的中越南沙之戰。
涉及武力使用卻未實際動武例子有:一九九五的中菲美濟礁事件、九五與九六的台海飛彈危機、二○○一的南海中美撞機事件、以及近幾年不時發生的釣魚台、南海島礁及機艦繞台事件。
這些案例有幾個特色。第一,就時間言,流血作戰都發生在冷戰期間。蘇聯垮台後,北京就不再派兵打仗,專心從事經濟建設,改用危機管理方式處理各種狀況。
第二,就地點言,所有動武或危機發生地都在中國大陸的周邊而沒有越界太遠。
第三,沒有一次作戰是著眼於擴張共產主義。中共與同為共產政權的越南反而曾多次衝突。所以行為根源是國家利益,不是意識形態。
第四,如果涉及主權、領土或國家安全,即使大陸內部處境多困難,或必須付出沉重代價,也在所不惜。例子很多,譬如,韓戰時中共才剛建國,百廢待舉,仍然決定出兵,不懼絕對優勢的美軍。突襲珍寶島時,文革正如火如荼,國內政軍經亂成一團,而壓境的蘇聯也擁有絕對優勢,但中共依然出手。一九七九懲越時,解放軍剛走出文革亂局,戰鬥力極弱,面對身經百戰、以逸待勞越軍,明知己方必將傷亡慘重,仍然動手。
第五,大多數案例均不宣而戰,採取突襲方式,讓對方措手不及,並承受重大損失。韓戰、台海、中印、中蘇、中越、南海等都是如此。
第六,雖是突襲,但突襲前一定會向對手多次發出嚴厲警告,呼籲「懸崖勒馬」、「不要玩火自焚」、「絕不坐視」、「是可忍,孰不可忍」等等。
第七,達到戰略目的後見好就收,不再糾纏。譬如,韓戰、中印邊界戰、懲越戰爭時,中共軍隊雖曾進入敵境,但戰後若干時間均全數撤出。
簡言之,過去幾十年中共武力使用是防衛性的,以有限軍事手段在有限時間內達到有限政治目的,不求占領,事後也不干預對方內政。但遇到主權、領土及國家安全爭議時,它的立場卻十分堅定,常不惜代價,在對方不聽警告後,驟然出手教訓。
近年廣受矚目的南海爭議也提供很好的佐證。一般以為北京最早開始在南海占領最多的島礁。事實上,最早開始占領南海島礁的是菲律賓,一九七八年起共占十二個。越南起步稍晚(一九八二),卻占了最多(卅三)。馬來西亞自一九八三年起占九個。中共出手最晚,遲自一九八八年才開始占領十個。但它後發先至,占領後立即大舉填海造陸,把其中三個從原僅零點幾平方公里的島礁,擴建成將近三至六平方公里不等的大型基地,遠超過零點五平方公里的太平島。但它至今不曾搶奪別國已占島礁。
這種防衛、有限、後發制人的行為模式,當然有助維持台海穩定與台灣安全。有人曾用簡潔幾句話來歸納:「打不打看台灣,真打假打看美國,大打小打看北京」。意思是,只要台灣不搞台獨,大陸就不會打;如果美國真介入,美中就會真的衝突;如果美國虛晃一招,雙方就演場假戲;至於戰爭規模的大小,是北京而不是台北的選擇。
這幾句話在蔣李陳馬總統任內完全成立。但兩年前蔡政府全面執政後情勢丕變,試在下文略做分析。(上)



蘇起/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


2018-09-03 00:05 聯合報  蘇起(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前國安會秘書長)
5月25日,台灣空軍戰鬥機(左)飛近巴士海峽上空的解放軍轟炸機。 (美聯社)

如果「打不打看台灣,真打假打看美國,大打小打看北京」是過去幾十年中共對台動武的指導原則,它還適用於今天的台海嗎?答案是:很大程度內依然適用。但看到這兩年台灣、大陸、美國的巨幅「量變」,我們不得不憂慮「質變」出現的可能性。
其中最關鍵的「打不打看台灣」的「台灣」首先起了好幾個根本的變化。蔡政府上任後雖然口說「維持現狀」,實際卻徹底改變了兩岸政治基礎。它一方面在理性層次堅定排斥「一中各表」及「九二共識」,一方面又在感性層次拒絕「兩岸一家親」,並大幅拉開「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距離。這些改變表面上不像當年陳前總統的大動作那麼惹眼,但北京認為蔡政府「去中國化」及「漸進台獨化」的意志更堅定,步伐更急切。
今年「台灣旅行法」通過後的美台互動,更讓北京擔心台灣的台獨傾向外溢到美台關係。此外,過去支撐兩岸和平最大的沉默力量,即十四億大陸民眾對台灣的好感,也在這兩年消磨殆盡。台灣因此失去了大陸內部牽制政府動武決策的感性支柱。
變化之二就是兩岸力量對比,對台灣益發不利。我國防白皮書早在二○一五年就評估中共「已具備對我遂行大規模聯合火力打擊與拒斥外軍介入台海爭端的能力」。美國最重要的國防智庫蘭德公司曾經模擬美中如於二○一七年在台海交戰,中共將在開戰後的「幾個星期內」擁有優勢;美國航母如果靠近離岸一千浬的海面就會陷入被擊沉的危險;而美中在台海的軍力對比將從二○二○年起向中共傾斜。
變化之三就是蔡政府假「改革」及「轉型正義」之名在國內實行權力集中,不斷無情打擊異己,切割不同群體的感情與利益。其淨結果就是民心渙散、士氣低落,國軍基層幹部嚴重缺員。不少美國友人私下表示,如果台灣自己都沒有意願保家衛國,為什麼美國要犧牲大兵來保護你們?
在大陸部分,過去的「打不打看台灣」把兩岸主動權讓給了台北,而北京自己落入被動。就北京而言,它當時有不得已的難處。一是自己實力不足,力有未逮,二是台灣問題尚不足擠進優先順序的上位。但現在形移勢遷,不但蔡政府強化了台灣問題的緊迫性,而且中共實力也已倍增,而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業,台灣問題自然不可能久懸不決。北京因此必須重回主動。
萬一民進黨在二○二○年再度勝選,就說明台灣民眾可以接受沒有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關係。屆時北京立將陷入更大的戰略被動,不僅更難解決兩岸困境,也難處理所有涉台的對外關係。
現已集權並正力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習近平主席會允許自己掉入這個困境?「動武」會不會因此從「不是選項」變成「選項之一」?若然,北京固然要衡量成本,如對國內建設及對外關係的衝擊。但從台北角度,我們也需自中共過去動武案例認識到:在主權問題上,北京對成本的考量一向相對有限;如不幸青天霹靂,事前恐無任何徵兆;所以不能輕視任何相關的警告。
台北的上上策當然還是讓大局回到「打不打看台灣」。失掉這個主動,就只有等何時及如何面對命運的安排了。(下)







星期透視/八二三「泡」戰 台灣善惡現形記與自省


2018-09-01 23:57 聯合報  王如玄/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
行政院長賴清德要求經濟部召開「全國治水檢討會議」,對此國民黨立委批評,扁馬蔡執政時期,合計已編列逾四千三百餘億元預算治水,台灣還是遇雨成災,到底錢都花到哪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八月廿三日成了新「」戰。南部水淹漫漫,家園滿目瘡痍歷歷在目,獨居老婦無力逃生和獨居老翁溺斃畫面,心疼和難過至今無法散去。
然而,水患後我們看到的,是比無情豪雨更多的政治口水,淹沒大家必須共同面對的家園重建難關,更要深刻檢討的,是國家預算分配和社會安居問題。
如果水災後,執政者只能點水式勘災、一味卸責,社會又只能停留在謾罵對立中,那麼,面對下一次的天災,我們又該如何同心協力?
約十年前的八八風災,雖然讓許多人感嘆風雨無情,但台灣只有一個,不論居住在城市或鄉村、政府或民間,一起攜手走過風雨、迎向晴天,那份不分你我的人間情,一步一腳印幫助災民重新站起,當時政府各部會動員,不間斷的災後協助措施和臨工專案,加上集合民間力量,讓災民重見希望曙光。
不管任何天災事變,可貴的民間力量依舊持續著社會重建工作。但回歸到制度和政策面檢討,政府責無旁貸;而選舉政見檢驗,更是對民主的考驗
這場水災,農業災害損失逾七億元、學校災害損失三億元及房屋受損等,重建費用可想而知將倍於災害損失金額,這也淹出國家社會要嚴肅面對的險峻課題。首先,是國家預算編列和執行方式是否得當。民國一○八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規模高達二兆元,創下新高;再以近期前瞻預算為例,在水環境建設部分,將投入二千五百億元,在國家財政困窘下,這些大宗公共建設投資,美其名是為促進經濟動能,但究竟發揮了多少功效?誰來為人民把關?
過去大量編列的治水預算,分配到各地方政府執行,風光的開工典禮和政治剪綵,誇耀的治水政績就在這場水患完全破功。這些預算和資源是用到哪裡去了,人民要的是第一時間勇於承擔的政府,希望政府有一個誠心的道歉和治水成效的檢討;又該如何從災難中記取教訓和經驗,讓防災工作發揮實質功能,並建立即時災害防救機制,讓人民的生命及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這僅僅是人民最卑微請求,但謙卑政府何在?
這次水患以雲嘉南和高屏最為嚴重,這些地區有很多老人家,有些更是在偏遠鄉村,居民也有很多是經濟弱勢者,甚至是獨居老人;因此,獨居老人安養,從居住環境安全、三餐溫飽、醫療照顧、關懷陪伴到災難撤離後的生計,是另一個社會安全議題。
每每看到天災事變,深刻感受到台灣最缺的不是政治口水,最缺的是公共政策的理性思辯和檢討改進。尤其在國家財政困難、內政百廢待舉之際,一場天災往往讓人民的生存更為頹傾。這場水災,透視台灣的選舉文化:候選人和選民的共犯結構,造成政治上短視近利,看不見基礎建設沒人做,煙火般討好撒錢政策從未間斷,政見支票滿天飛。然而,開出一張張選舉支票結果,留下的不是蚊子館或豆腐渣工程,不然就是給下一代、下下一代的負債。
年底選舉又要到了,看到掌握資源的人拿著民脂民膏到處撒錢,卻忽視社會底層需要的是政府宏觀溫暖的政策,投入資源去點點滴滴改變他們的生活。當民間團體或機構正為開學繳不出學費孩子彎腰募款、絞盡腦汁為新住民就業培力,向國際申請籌募經費時,相較於國家資源的浪費,真令人痛心。
滄茫豪雨,現形台灣社會的善與惡,也是自省的機會。







大屋頂下/去中華民國化是自殘行為


2018-09-01 23:52 聯合報 黃年
行政院長賴清德曾表示,中國市場非常重要,沒有要企業放棄;賴清德一方面自承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另一方面又希望有更多的陸客來台觀光消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關係有一最大的定數,那就是:中共堅持「一中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
準此,台灣的對應戰略選擇有二。
戰略一:反對「任何形式的一中原則」,堅持走「一邊一國」的「各種形式的台獨」。
戰略二: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主張「憲法一中」及「一國兩區」的「一中原則」;亦依據憲法,主張「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也就是,不同意「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在「一中各表/和平發展」下,操作兩岸競合關係。
但是,民進黨現今的兩岸政策,從戰略一來看是「台灣國無膽」,從戰略二來看是「中華民國無能」。
戰略一,賴清德是典範。一方面自詡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國對待台灣應像太陽一樣溫暖」。這不啻是寄望中共善待(務實)台獨。
賴清德說,他的「務實台獨」就是台灣前途決議文。也就是一種放棄了「正名制憲」與「武獨」的台獨,也就是「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她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這個中華民國是反對『一中原則』的中華民國。」
問題是,賴清德的「務實台獨」,仍在中共「任何形式的台獨」榜上。而且,若主張台獨卻不敢「正名制憲」,不敢「武獨」(怕「武統」),那麼,只要不能擺脫「中華民國」的國號、憲法與國旗等,即無可能真正切割兩岸關係,且三不五時又要回過頭來希望中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這樣的台獨,不是務實台獨,只是證實了這類「嘴砲台獨」不可能脫離「中華民國」而存活,根本是自欺欺人的假台獨。
再談戰略二。蔡英文主張「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卻未曾明白主張「憲法一中」及「一國兩區」;且迄今未聞她反對過「一中各表」,但她卻一貫不具理由地反對「九二共識」。這些皆陷於自相矛盾。
蔡說過,中國不能強迫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她知道,中共主張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她當然不能接受。但是,蔡英文若不是「反對任何形式的一中原則」,她就應當「依據中華民國(一中)憲法」,主張「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亦即,蔡若真正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她就不能不正面迎對「一中原則是憲法規範/一中定義是兩岸競合」的課題。同理,蔡當然可以反對「九二共識」四個字,但她必須說清楚她反不反對「一中各表/兩岸競合」。
蔡政府在戰略一及戰略二上顯然同樣是失敗的,這樣的操作已使中華民國和台灣國兩頭落空。
「寄望中國太陽溫暖的台獨」已成假台獨,所以戰略一是失敗的。因此,台灣唯一的選擇是戰略二。然則,倘必須操作「一中各表/兩岸競合」的兩岸戰略,就不能推動「去中華民國化」;因為,台灣若要憑靠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競合,民進黨就不能自殘中華民國,自殘到底,就是自殺。如此,戰略二也告失敗。
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蔡英文不能又要在這個杯子裡喝水,又在這杯子裡吐痰。
在「一中各表」的戰略二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孫中山、三民主義、辛亥革命、蔣中正、抗日戰爭、台灣光復、台灣在中華民國下的政經成就,皆是操作「和平競合」的具有高度能量的重要政治資產。沒有這些,台灣及中華民國如何與對岸十三億人「一中各表/和平競合」?
篇幅所限,僅舉蔣中正一例。
蔣介石在台灣的政爭中成為不分青紅皂白的政治口水,但他在兩岸現今及未來的競合關係中,卻是台灣及中華民國所能運用的重要政治資產。
因國共內戰,蔣介石的事功及人格遭到中共貶抑。蔣當然有爭議性,但對整個中國而言,他完成了北伐,使當年中國政局回歸孫中山辛亥革命的統緒;領導抗日勝利,光復了台灣,且使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他將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保住了台灣,使台灣未受三面紅旗及文化大革命的傷害,並在他自己及蔣經國的奠基及創造下,實現了中華民國今日民主政治、自由經濟的架構;再因近年蔣介石日記公開,其人格及形象特質,相對受到廣泛的正面評價……。
這些,皆會涉及兩岸對比的種種思維激盪,包括:什麼領袖?什麼人格?什麼方向?什麼功罪?台灣自何處來、往何處去?整個中國自何處來、往何處去?等等。
在兩岸的這類思維激盪中,在「一中各表/和平競合」的戰略下,蔣介石上承孫中山、三民主義、北伐抗戰、光復台灣、中華民國憲法,又下繼兩岸往何處去、中國往何處去的種種思辯,這些皆是台灣及中華民國的具有高能量的政治資產。但是,民進黨為了台灣的內鬥,卻以「不能功過並陳」的不擇手段,正在無理性地以鬥倒、鬥臭蔣介石來自殘中華民國及撕裂台灣。
陳水扁主政時,將中正紀念機場「正名」為桃園機場。試想,每年數百萬大陸行旅來台,他們降落在「桃園機場」,或他們降落在「中正紀念機場」,心裡會不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蔣介石在台獨眼中只是「二二八凶手」,卻完全無視於蔣介石在中國及兩岸的歷史聯結。民進黨為假台獨改成了「桃園機場」,卻將能夠激活兩岸思維對話的「中正機場」一筆勾銷。其粗暴至此,其愚昧至斯。
鬥臭蔣介石只是民進黨去中華民國化的一部分,「課綱去中」則是更高階的「頂層建築」。對於這個「自殘掏空的中華民國」,中共當然就更無可能「像太陽一樣的溫暖」了。
民進黨正在「去國民黨化」,這也許出自政黨鬥爭。但是,民進黨若要再進一步「去中華民國化」及「去中國化」,這卻會涉及在戰略一及戰略二的選擇問題。民進黨若選戰略一,就必須作到「正名制憲」,甚至不惜「武獨」,否則那就是自欺欺人的假台獨。若選戰略二,就不能再去中華民國化、去中國化,否則就不啻是自殘自殺。
台獨無膽,會使戰略一失敗。中華民國無能,會使戰略二失敗。







畫中有話/端牛肉 誰想要?


2018-09-01 23:50 聯合報  陳柏亨
圖/陳柏亨


中元普度是傳統民俗盛事,新北市一家量販店,應和普度的需求,以「拜對了,鬼才想要」的另類口號宣傳。
年底選舉登記截止,選將各自端出「人民想要」的政見。只是,怎樣的政見,才能切合人民想要的?
滿足「鬼要的」供品容易,選舉提出「民之所欲」政見難度高;將民眾永遠擺在第一位,應是政治人物的從政基石。








台灣牌越打越絕 美國安的是什麼心?


2018-09-02 00:49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新北市)
美國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 (美聯社)


人最可貴的就是對歷史的記憶。有了對過去事務發展過程的了解與記憶,才會省思,才會進步與避免衝突。最近一新聞讓我回想起十九年前的事;情勢的發展,使人喟歎。
美國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於八月廿二日在笹川和平基金會發表文章,針對日前中共海軍航母「遼寧號」在台海附近巡航表示,台灣應利用這機會,「進行對遼寧號模擬攻擊,提升本身的準備」,此無疑是要台灣開始就兩岸戰爭進行準備。
但是,這位布萊爾(Dennis Blair)一九九九年七月於國會作證前後談話,卻是完全不同。那是兩岸非常緊張的時日,李登輝總統在七月九日,提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即是所謂的「兩國論」),使得台海幾乎進入戰爭狀態。
在李提兩國論後,柯林頓總統派遣白宮國安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李侃如與國務院亞太助卿陸士達赴北京安撫;同時,也派出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來台,對李登輝政府施壓,強迫台北回到一個中國原則。布萊爾時任美國太平洋司令,七月下旬於國會說,「台灣已經變成美國與中國關係那一缸雞尾酒中的屎塊」。甚至被引述稱 「這位海軍上將向好幾名國會幕僚說,如果台灣宣布獨立,『我一點都 不認為我們應該支持他們』」。最有意思的是,他發言人麥克瑞里上校被華盛頓時報引述說:「布萊爾上將顯然支持中國和台灣必須以和平方式達成一個中國(即統一)的政策。」
當前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與李登輝當時所提出的兩國論,其實並無差距;至少李登輝時代尚不敢明目張膽搞去中國化。而今,在民進黨政府幾近違反一中政策、違反中華民國憲法時,布萊爾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當年的主張,只能說是美國政策變了,而布萊爾還是忠於美國政策。
布萊爾的說法,是要把兩岸的緊張再往潛在軍事衝突邊緣推一步呢?還是美國政府又把台灣這張牌打得更絕了呢?更重要的是,對這種潛在的軍事衝突,美國準備了什麼?

葉銀華/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真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葉銀華/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真相
.劉維公/孤獨是可怕的社會病毒






葉銀華/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真相


2018-09-02 00:34 聯合報  葉銀華(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系教授)
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簡報說明台灣國際收支資金淨流出一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體金融與金融機構運作是相互關聯,其結果影響全民權益,「眾人的事就是麻煩的事」,必須全面分析與因應。
中央銀行日前公布今年第二季國際收支,其中金融帳連續卅二季淨流出,累計金額逾十一兆元,成為熱門話題。對此,央行楊金龍總裁特別召開記者會指出,台灣經常帳順差,可解釋為台灣從海外賺到錢,而這些錢需要有去路,但國內缺乏合適的投資標的,國人和壽險業只好投資海外,帳上便呈現金融帳淨流出。這些現象並非台灣獨有,瑞士、新加坡金融帳流出的持續期間比台灣還長。
央行總裁的說明未有不對之處。在經常帳順差下,金融帳淨流出可舒緩台幣升值的壓力。當然不能僅專注於此,否則會令人想起民國97年(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一家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就讓台灣曝險達八百億元的慘痛經驗。雖說很多先進國家有金融帳淨流出,但其成因與影響可能不盡相同,因此不能只分析金融帳淨流出的表象,必須針對台灣特性進行全面分析。
首先,當然要分析台灣的資金供需情形。今年七月台灣銀行體系(央行稱為其他貨幣機構,包括:本國銀行、外國銀行在台分行、基層金融、郵政公司)的存款總額四十一點四兆,放款約廿七兆,央行以定期存單收回七點八兆,約有六點八兆資金必須尋找出處。
資金寬鬆使得台灣銀行業的存放款利差(放款存款利率之差)大幅下降,民國92年(二○○三年)底存放款利差為二點六三%,今年第二季只剩一點三四%(平均放款利率為一點九%,存款利率○點五六%)。存放款利差大幅下降,造成扣除相關費用後,銀行可能無法抵抗未來風險與不確定性,亦即銀行低估風險,更不用說對股東帶來合理報酬。而且放款殺價競爭,信用風險高,我擔心的是上述放款行為是否能抵擋未來升息所造成的風險衝擊?
其次,由於銀行資本適足率必須符合巴賽爾協定的「國際規範」,嚴謹計提風險性資本,在低利差與報酬的環境下,自然限縮銀行吸收存款的意願。此時人壽保險業透過銀行通路賣保單,民眾大量資金購買儲蓄型保單,藉以獲取高於存款利率的報酬,又可獲得保險給付的免稅優惠。使得這十幾年來,台灣壽險業資產快速成長,從民國93年(二○○四年)僅為五點六兆,增加到今年六月廿五點九兆
由於投資國內債券型商品,不僅市場胃納不足,而且報酬率又低,使得國外投資成為壽險公司必要的選擇,藉以獲得較高避險前的報酬。同時,國外投資比較能夠提供長期的金融商品,搭配壽險公司發行的長期保單,藉以達到資產與負債存續期間的配合。上述發展,使得壽險業國外投資已佔可運用資金的六十五%;再加上,民眾購買海外有價證券與投資型保單,都促使台灣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現象。這些的投資活動,令人擔憂壽險公司偏低的淨值比率是否足以抵抗量化寬鬆政策退場所造成的衝擊?
凡事必有因,又環環相扣!雖然大家看似無辜,金融風險卻迅速累積中,但容易被忽略。金融帳連續淨流出有著深遠的隱憂,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應有值得討論之處,而且主管機關對於銀行間殺價競爭與風險定價政策,應加強關注。再者,未來壽險公司在金融不穩定的影響下,有關財務透明、資本適足性都是主管機關與壽險業必須嚴肅以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