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經濟/搶救經濟 急如星火

.聯合報社論..七億到千億:漢微科給亞洲矽谷的啟示
.聯合報黑白集.民調祖師爺及其徒孫
.經濟日報社論.搶救經濟 急如星火



經濟/搶救經濟 急如星火


2016-07-02 03: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執政逾月,蜜月的溫馨喜悅早消弭殆盡;國內外紛至沓來的種種紛擾,倒教行政院及各個部會每天焦頭爛額、疲於奔命。但萬事莫如經濟急;上任之初即不看好,擔心今年恐難保1的成長率,各預測機構的預測紛紛出爐,愈是晚近愈悲觀。日前中研院經濟所公布修正的全年成長率預測值,自去年預估的1.74%大幅下修至0.52%,且更悲觀地指出有一半機會無法「保正」,甚至可能達到-0.67%。
儘管新政府滿腹理想,一旦經濟衰退,寄託其上的一切理想都將破碎;因此當務之急,在以最短的時間、最大的力度,迅速將經濟拉回正軌。
眼前林內閣一面救,還一邊念念不忘亞洲矽谷等「五大創新計畫」與「新南向政策」;可憂的是,這兩者與搶救當前經濟存在極大的時差,遠水救不了近火。在這個時刻,必須衡度輕重緩急,集中全力投入一方面可以培元固本,強化台灣經濟實力;一方面又能迅速激勵有效需求及產業發展,使經濟成長率有效拉升的政策或措施。環目四顧,似乎沒有這樣的如意算盤可以藥到病除;但靜下心來仔細尋索,有好幾帖藥方正在手邊。
台灣經濟存在許多病灶,日本病正是其中犖犖大者。深受政治惡鬥、教育亂象、土地炒作之害;年輕人不但對現狀不滿、前景無望,而且安家立業、生養、教育的成本無比昂貴,甚多年輕夫婦視生兒育女為畏途。又由於醫學進步、健保完備,死亡率顯著降低而壽命不斷延長。兩者的結合,就是少子化、老年化及人口成長停滯、勞動力減退。日本陷入一個又一個「失落的十年」,此為根本原因之一;而台灣十餘年來卻以破世界紀錄的速度加速少子化。日本的覆轍,台灣已經重蹈,不全力扭轉,失落的十年,已在眼前。
如果林內閣能夠下定決心將生育率全力拉升,而以八年內達到2%的人口平衡基準為目標,則可將台灣從失落的十年陷阱中超拔出來。但更可喜的是,此做法將從好幾方面立即提振有效需求。
扭轉少子化最有效的策略,從歐洲扭轉有成的經驗可知,就是將具有公共財特性、對國家安全有重大影響的生兒育女,當做全民共同的責任;不論有無子女者都要共同分擔;讓照顧幼兒直至成年之前的重大成本,包括嬰幼兒的照顧、幼兒園的學雜費、小學至中學的教育成本等,都在有所得者的分攤之下,使父母肩頭的重擔大為減輕。於是目前已有子女者,社會立刻增加對照顧幼兒、幼兒園乃至中小學的需求;相關的從業人員、業者也會如響斯應地提供充分的供給。在解除後顧之憂之後,年輕人會更積極地成家、生養;蓬勃的嬰兒潮又會帶動嬰兒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創造相關產業的生機。這樣的熱潮在許多年之間會持續增長;於是一個帶動有效需求進而提振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即不斷壯大。
其次,當前經濟衰退的風險,其關鍵在於出口衰退與投資停滯。前者受大環境左右,我們無能為力,但後者則大有著墨的空間。倒不是說國內投資有可能大幅增長,而是完全來自國外的直接投資(FDI),乃許多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來源。台灣過去也曾深受其惠;但十分汗顏,目前在各國之間,台灣所吸收的FDI居然在全球排名倒數第五,甚至落於北韓之後。
如果林內閣下定決心,要將每年不足100億美元的FDI,設法在一、二年內提高到與韓國相同的目標水準,則整體投資即會明顯增長,而引進國外資本所帶動的相關投資與生產、就業等將更大於此。基於此,林院長應設定FDI的KPI責成負責單位落實。
今日台灣經濟百病叢生,要找到立見神效的藥方,事實上俯拾即得。以上不過信手捻來兩例而已。政府若真苦民所苦而且深識時艱,請不要再蹉跎了。

聯合/民調祖師爺及其徒孫


2016-07-02 03: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中市長林佳龍日前在議會答詢時自稱「民調祖師爺」,引起學界、政壇譁然。 
資料照片 圖/台中市新聞局
民調的功能很多,一般所知,是用來了解民眾對特定議題的意向,用來偵測民眾對候選人的喜好,或用來檢視首長的施政滿意度。但橘踰淮為枳,經過「演化」,民調還可以用來壯膽,用來欺敵,甚至用來情義相挺或利益輸送。
最近勞動部修掉勞工七天國假,引用某個神奇民調稱八成五民眾支持「一例一休」,而作出「進步立法」。但隨即被踢爆,這項民調是委託民進黨黨工擔任董事長及監察人的精湛公司進行;所謂「自己的民調自己做」,非但幫客戶量身打造,結果還包君滿意。連林全都說,這種「球員兼裁判」的作法,非常不當。
這項民調引發的質疑有三:第一,客觀性問題:供作決策參考用的民調必須客觀,才有公信可言;但此次民調母體僅六成一是有工作的人,取樣偏差,如何代表勞工意見?第二,專業性的質疑:從訪調題目的邏輯和次序,許多受訪者未必了解「一例一休」之意,民調顯有引導或誤導之嫌。第三,利益迴避的問題:勞動部的政策民調,卻交由民進黨黨工開設的公司執行,難脫利益輸送之嫌,甚至可能先行套招造假。
前不久,林佳龍自稱是台灣民調的「祖師爺」,還說台灣做民調的幾乎都是他的學生,引來學術界一片噓聲。試想,有如此大言不慚的祖師爺,然後開枝散葉,生出一堆靠吃政府民調為生的徒子徒孫來,也就不難想像。
把民調從「科學」變成「政治」和「利益」,夠神奇了!

聯合/七億到千億:漢微科給亞洲矽谷的啟示


2016-07-02 03: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股股后漢微科宣布以一千億元的總交易額,將公司售予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成為後者的子公司。這是歷年來台灣規模第四大的半導體併購案,且漢微科是台股股價第二高的明星股,出售案備受各界矚目。永豐金董事長何壽川評論此交易案時說,資本額七億元的公司可以賣到一千億,顯示台灣人賣的是「腦袋」,也代表台灣還有很多產業極具國際競爭力。
近年台灣經濟面臨製造業出走、產業轉型遲滯等瓶頸,蔡英文總統特提出「五大創新計畫」,勾勒新政府的產業政策藍圖。五大創新計畫中的「亞洲矽谷產業」計畫,是新政府打造台灣未來產業的核心計畫,蔡總統希望藉此讓台灣產業連結未來、面對在地與朝向國際,進而讓台灣經濟突圍。該計畫規劃在桃園中壢、楊梅等地,打造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幼獅國際青年創業園區與智慧產業育成中心,預計為台灣創造逾一兆元的產值。
但這項旗艦計畫還未上路就引發質疑,多位科技界、創投界人士認為,亞洲矽谷計畫偏重硬體,可能重蹈過去政府的「園區思維」;即長久以來台灣迷信築巢引鳳,以為蓋了園區自然就會有投資前來。國發會前主委管中閔就說,「這是典型自以為瞭解創新創業,卻對創業生態所知有限,然後關在辦公室裡自己想出來的政策。」產業界人士也認為,政府堅持在桃園推動此計畫,但以區位優勢來看,放在雙北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亞洲矽谷計畫和五大創新計畫中的綠能、國防與生技等計畫一樣,在競選時可以靠著華麗的語言包裝願景;但畫餅容易做餅難,台灣企業界已多次警告:五大創新計畫的涵蓋面太窄,且缺乏實踐路徑。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日前臨時延後向行政院報告亞洲矽谷推動方案,新政府上台才一個多月,此計畫就面臨推動不易的困境,顯示企業界早先的擔憂並非全無道理。
儘管外界對亞洲矽谷計畫提出這麼多問號,國發會官員卻強調,此計畫仍會以桃園為主要發展區域。這項方案尚未向行政院報告並拍板,但桃園市長鄭文燦已開始赴歐洲考察,並打算與法國地方簽訂「台法推動亞洲矽谷計畫聯合計畫」。中央與地方對推動亞洲矽谷計畫一頭熱,不免讓外界擔心,亞洲矽谷計畫成功立足的三隻腳──連結未來、面對在地與朝向國際,在現階段只做到「面對在地」,少了另兩個面向,亞洲矽谷計畫恐難免以失敗收場。
回過頭來看漢微科出售案。漢微科公司成立十八年,前十二年都在虧損,其轉虧為盈的關鍵,是漢微科集結了全球人才菁英,開發出第一台「電子束缺陷檢測」設備,成功打進美、日長期壟斷的晶圓檢測設備市場。漢微科股票上市後,一鳴驚人,一度成為台股股王,最終以股后之姿出嫁,締造「七億變千億」的台灣創業傳奇。
漢微科之所以能打進美日廠商長期盤據的市場,主要是該公司創辦人是跨領域的尖端科學家,在天使資金投入後,結合實務經驗豐富的研發團隊,運用台灣本身半導體產業鏈的群聚效應,讓理想化為實際。簡言之,「人才」、「資金」和「產業聚落」,是漢微科成功的三大關鍵,這也是新政府推動「亞洲矽谷」方案時欠缺的視角;一味從開發硬體出發,只會重蹈「蚊子工業區」的覆轍。
美國矽谷成功的故事,吸引全球各國想要複製矽谷經驗。但矽谷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先有了「矽谷」,才有了「創新企業」,而是科技與創新企業在此群聚,而成就了矽谷。台灣當前產業創新與轉型欠缺的東風,是法規鬆綁、引進跨國人才、資金和專業知識,以及增進行政效能,提供友善的創新創業環境;這些,才是政府協助孵育台灣未來企業的正確方向。

聯合筆記╱雙L型成長的困局

.飛彈誤射/當務之急 挽救區域軍事互信
.海軍備役少將:「兵」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
.飛彈誤射/「天時地利人和」的誤射
.將官被狗逼退/我想,不過冰山一角
.將官被狗逼退/我說,虛偽愛國情操
.國軍接連出包/媚俗與民粹 把國軍解構
.國軍接連出包/別信學長給的精簡守則!
.中研院血統 從法非從俄
.聯合筆記╱雙L型成長的困局




聯合筆記╱雙L型成長的困局


2016-07-02 03:07 聯合報 李莉珩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前天在央行理監事會議後公開示警,台灣經濟成長已呈現最疲弱的「L」型,也就是陷入長期停滯發展。L型走勢,代表困境不是一、二年就會過去,而是陷落在漫長見不到光的幽暗隧道裡。
事實上,早在經濟陷入L型的最弱期前,台灣上班族已飽嚐薪資L型成長的苦果。一九九○年代以前,台灣薪資水準快速成長,與經濟發展的高成長亦步亦趨;但之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大量移往海外,薪資開始停滯,甚至變成負成長,到現在還沒有向上跡象。
什麼是L型的薪資成長困境?一方面是,上班族的薪資多年不漲,甚至倒退;另一方面是,就業市場的薪資結構惡化,在左端高薪的人數越來越少,而在右端薪資處於中低水準的人數眾多,呈現失衡的狀態。
該如何形容L型的薪資困境?簡單說,明明很努力工作,但獲得的只是低廉的報酬;明明很認真打拚,薪水卻永遠趕不上住屋、子女教育、父母安養的沈重負擔。明明年輕又優秀,卻對未來的前景無法抱持什麼希望。
經濟、薪資都陷入L型的成長困境,難怪勞資雙方只能提高分貝、放大動作,爭奪日益縮小的經濟果實。勞資從和諧走向對立,以往對企業良好有利的經營環境,以及員工能與企業共同成長的工作條件都變了調,雙方糾紛層出不窮、爭端擴大,工潮的骨牌效應有可能一觸即發。
而政府兩面討好式的施政心態,不但無助勞資和諧,反而更助長對立。在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中,政府極力安撫喊話「知道大家的辛苦」、「別讓員工的委屈埋在心裡」;但當工商團體對政府失信於已協調好的周休二日取消七天國定假日的修法進程表達憤怒時,政府又火速推翻上任後宣示,今年將給勞工多七天假的承諾,將勞基法修正草案送進立法院。
在勞資日益尖銳的拔河裡,新政府這種忽焉而左、忽焉而右的搖擺態度,反而更助長了勞資抗爭和對立,甚至可能讓勞資信任面臨崩盤危機。
如今經濟大環境與民眾薪資,都陷入這種雙L型的最弱勢成長,政府、勞、資三方都是站在同一條搖搖欲墜的船上。與其你爭我奪共嚐苦果,不如揚棄激情與對立,冷靜思考與對話,用最大誠意與努力,省思創造有利的投資與經營環境,改善總體的勞動條件與場域,才能共贏而非共輸。

中研院血統 從法非從俄


2016-07-02 03:07 聯合報 潘光哲/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台北市)

近來各界討論中央研究院文章中,每每提到中研院是模仿蘇聯科學院成立的。因接觸過早期院史資料,希望對此問題有所澄清。
中央研究院的創設,始於蔡元培的教育構想—法國的大學區。蔡非常推崇法國的教育制度,因法國教育制度脫離政黨、教會,具獨立自主精神。蔡元培始終堅持落實教育獨立的理想,幾經努力,民國十六年,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大學院」組織法草案,其中第七條便是設立「中央研究院」。「大學院」制度的特點中,最重要的就是「學術教育並重,以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機關」,而中央研究院的設置,是為了要「計畫與實行並進」、「實行科學研究」。在蔡元培的設想中,所有學術研究工作,都歸中央研究院主管,「大學院」院長同時也是中央研究院院長。雖然因為政治局勢變化,「大學院」制度以失敗收場,但是中央研究院這個構想卻保留了下來。而蔡元培一直到民國廿九年病逝為止,從未離開過中研院院長的職務。顯見,在中央研究院的創設的醞釀過程中,並未受到蘇聯科學院的影響,主要是取經於法國的制度。
繼承蔡元培擔任代理院長的朱家驊,則明言中研院「參考各國的國家學院的性質與形態,並斟酌我國的政制和需要而組成」,更標榜要取法各國「尊重『學術自由』的原則」,力求發展。由上述史料看來,中央研究院之緣起,是法國大學區制度,又有綜合先進國家之「中央研究院」或「國家學院」之成分。

黃介正╱克里蒙梭 vs. 奇愛博士

.黃介正╱克里蒙梭 vs. 奇愛博士
.盛治仁╱贏不了機器人,拔電源嗎?
.羅智成╱人類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新物種
.高朗╱美中俄三角關係的變化
.李清志/獨立書店的文化革命
.劉維公/借鏡柯文哲
.朱宗慶/滾石不生苔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黃介正╱克里蒙梭 vs. 奇愛博士


2016-07-02 03:07 聯合報 
黃介正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法國總理克里蒙梭(Georges Clemenceau)曾說:「戰爭是太重要的事務,不可交由軍人決定」。
這句出自主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及「凡爾賽合約」的法國第三共和總理的名言,成為後人論述「文人領軍」或「文人統制」,最為經典的參考依據之一。
我國在廿年前台海飛彈危機後,逐步推動國防組織重組、軍隊員額精簡、制訂「國防二法」的過程中,甚至首次政黨輪替的初期,這句話也曾被政學界廣泛引述解讀。
「克里蒙梭五十年前說那句話時,他也許是對的;但時至今日『戰爭是太重要的事務,不可交由政客決定』,因他們既沒那個時間,也未受過訓練,更沒有去理解戰略思維的意向。」
這句完全相反的話,實際上出自一九六四年史坦利.庫柏力克執導,英美合作出品《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黑色幽默電影劇情中的一句對話。該片對於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之對抗、人類對核子武器的恐懼、以及政客與軍人在武力使用概念的差異,以嘲謔荒誕的敘事情節,啟發觀眾對國際安全的深刻思辨。
在國內外大學,教授們往往會在自己的研究室門上張貼具有教學意義的漫畫、吊飾、旗幟、或個人作品,學術會議的通知、考試測驗的布告、收繳學生作業的信封袋,五花八門、頗有特色,倘仔細巡訪觀察,甚至可以理解教授的政治主張與思想心情。
身為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的教授,明明確知以法國總理的名言,與幽默電影劇本中的話來做對比,顯非恰當。我個人也很不喜歡張貼各種心情物語,把自己研究室的門上搞得雜亂不堪,但我還是選擇將克里蒙梭與奇愛博士中的這兩句話並列,貼在自己研究室的門上。
「文武關係」是幾千年歷史不能忽視的真實軌跡,也是當代政治學、戰略及國家安全政策研究必修的課題。端坐朝堂的王卿文臣與領兵征戰的武將,本有不同的職司與完成君命之手段差異;現代政治人物與職業軍人兩者,從專業知識養成、工作紀律慣性、職場風險特性、以至政治環境感知均有不同,倘無法諒解並尊重彼此差異,則易生隱性怨懟,而影響政策效果。
出席立法院會議報告並備質詢,對老練的政客而言,或許是展露高明政治藝術的過場;而對出身軍旅的官員而言,不慎落入答詢邏輯陷阱的實問實答,卻可能是軍人職涯自始即被要求據實回答官長問話之慣性的延伸。
在我國全面民主化近卅年,總統直選已廿年,政黨三次和平輪替之後,軍隊服從文人領導已經鋼鐵認證,對於軍隊忠實踐履民選領袖之國防政策與戰略,亦應早無懸念。然而我們也要善意提醒:統帥與文人領導階層仍應用心體會軍隊文化的傳承特性、指揮節度的必有威儀、作戰需求的專業見解,如果能在賞罰明確之外,再挺身堅持權責層級,則更受全軍愛戴。
克里蒙梭總理所言,當為民主國家之圭臬;奇愛博士劇本之說,亦為文人領導之警惕。將相齊心,文武並舉,何患社稷不保。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