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雙元ESG 共創永續成長的新經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雙元ESG 共創永續成長的新經濟
◆  聯合報黑白集/立委不如波蘭記者
◆  聯合報社論/求償脫殼術:蔡政府逃避工安責任的巧門







經濟日報社論/雙元ESG 共創永續成長的新經濟


2022-04-16 00:0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發表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引起廣泛討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國發會發表「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吸引廣泛討論。有人認同政府順應國際遏止氣候暖化趨勢,並為企業推動ESG找到關注焦點,但也有不少人批評該說明內容不切實際亦不完整,缺乏如碳權交易等有效手段,形同「天方夜譚」。

政府2050淨零排放策略的初試啼聲還是需要被肯定,至於內容掛一漏萬則在所難免;況且針對這次的總說明,蔡英文總統事前也打了預防針,強調策略內容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社會進行淨零轉型的對話基礎。我們當然希望政府宣示廣納雅言是真誠的,畢竟過去有太多引發社會爭議的事件如年改與廢核爭議等,已讓許多人對政府誠信打了問號。

我們的確需要嚴肅因應國際對2050淨零碳排放愈來愈迫切的規範。此時政府若能以更為開放與宏觀的態度處理節能減碳課題,不僅能化解國際減碳要求的壓力,更能開啟台灣經濟社會轉型的契機。至於政府與社會共同戮力的出發點則不妨是ESG。我們這裡詮釋的ESG不僅是企業流行推動環境(E)、社會(S)與公司治理(G),更可以代表政府施政需要重視社會公平(E)、永續發展(S)與經濟成長(G)。政府若以ESG作為未來國家發展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再搭配民間落實企業ESG,那麼兩者相輔相成將會塑造台灣成為先進國家的治理模範。

對於政府ESG而言,成長是政府推動經濟政策的成果、永續是環保政策塑造出生活與環境的和諧,而公平更是科技新經濟下弭平社會日益兩極化的終極目標。對於企業ESG而言,公司治理是決策者面對權益各方應有的管理準則,社會責任是企業營運的道德底線,而友善環境則是強調生產活動與大自然的和諧性。所以,政府ESG與企業ESG兩者並不衝突,是進步社會不同層次的剖析,而兩者間協調性與一致性愈高,國家就愈能事半功倍地持續成長。

國發會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受質疑,除可行性有待討論外,缺乏高廣目標且未能結合企業推動ESG的社會力恐怕才是更大的遺憾。政府看待淨零排放課題,一開始就認定台灣經濟成長已與溫室氣體排放脫鉤,顯然忽略台灣產業後續減碳邊際成本將快速遞增的困境。現實的真相是台灣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遠遠落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排名。台灣若要同時提升人均所得並降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則不僅生產活動要減碳,產業結構內容更需改變。這是政府ESG中的S、G與企業ESG中E、G必須共同努力的方向。

這兩年新冠疫情肆虐讓我們更清楚看到國內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經濟成長果實若不能合理分配,社會矛盾與對立將造成眾人皆輸的局面。觀諸主計總處統計家戶可支配所得,其中最低20%所得組的家戶自2000年起便屢屢為負。

政府藉由社會政策照顧弱勢固然必要,但產業結構重新布局與租稅政策的調整才是避免所得分配兩極化的基礎。所以政府ESG中的E是經濟發展策略必須正視的問題,也是企業ESG中S與G需要強化的工作。

面對氣候暖化威脅,國際正在重塑經濟遊戲規則,也應是我們積極思考如何建構台灣新經濟典範的時刻。我們的資源與時間有限,亟需要發揮政府與社會的整合力量;各自為政對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將事倍功半,唯有企業ESG與政府ESG步調一致才能創造台灣進步的最大動力。

我們誠摯希望國發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只是經濟改造工程的起步。台灣真正需要建構的是「2050國家發展路徑藍圖」,內容涵蓋更為務實完整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重視政府ESG與企業ESG的步伐一致性,藉由台灣充沛社會力發揮一加一的加乘效果,未來30年才能邁向公平永續成長的新經濟境界。












聯合報黑白集/立委不如波蘭記者


2022-04-16 02:1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NCC主委陳耀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鏡電視五易董事長風波至今未歇,在野黨立委不斷追問,NCC主委陳耀祥持續打太極。時力立委陳椒華爆料,鏡電視每月付十萬元顧問費給NCC前高官,要求調查。藍委魯明哲稱,他向NCC索取資料,當晚就接到當事媒體「關說」。這些疑問,陳耀祥一概置之不理,還反咬立委「政治干預」,一干綠委則幫忙封殺提案。

看起來,中華民國立委現在除了「護航」蔡政府,什麼事也不能做,遑論監督制衡。兩個月來,多少立委追打鏡電視的特權運作疑雲,全都撞壁作收。NCC和民進黨立委一心袒護鏡電視,竟比簇擁蔡英文還齊心,也是政治奇景。

相形之下,一名波蘭駐台記者在網路批評高雄機車在人行道亂飆,高雄市府隨即強力執法,一個月便開出一萬多張罰單。兩相比較,外國記者說話,顯然要比立委質詢有分量得多。

高雄是欠缺禮讓文化的城市,經常有人在人行道上被撞死,去年底發生全家一死三傷的慘劇,官民仍無動於衷。這次波蘭記者在推特批高雄機車族在人行道飆竄,竟激發警方的大執法,意外立大功。但仍有台灣網友酸說,「外國人命比較值錢嗎?」

立委發言分量不如外國記者,究竟是台灣的民主沉淪?或是我們的崇洋媚外?或者是思維麻痺?如果「以上皆是」,大家得想想台灣為何落到這步田地!












聯合報社論/求償脫殼術:蔡政府逃避工安責任的巧門


2022-04-16 02:0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東南水泥出包引發雙鐵停駛,交通部和高雄市府共向東南水泥民事求償逾八千四百萬元。本報資料照片


東南水泥月初因拆除水泥儲槽不慎撞擊台電鐵塔,造成清明「雙鐵」疏運癱瘓;除了「苦主」高鐵和台鐵,高雄市府竟也加入求償行列,要求六百萬元賠款。近兩年,蔡政府每遇公安或工安事故,即把向包商求償當成卸責的金蟬脫殼術,從不檢討政府責任,也難怪工安及停電事故層出不窮。

去年四月,一輛在台鐵北迴線工程便道施工的車輛掉落軌道,造成太魯閣號撞擊出軌,釀成四十九死。事後,台鐵向承包商東新營造及包商李義祥等人求償九億元。事實上,這條臨軌的施工便道並非新闢,它已在台鐵眼皮底下存在了廿年,卻從未設置護欄,台鐵亦從未要求改善。這樣的輕忽,責任真的只在包商嗎?

作為業主,台鐵固有求償的權利,但它對自身的責任又檢討了多少?顯然沒有!台鐵不僅疏於監督,更長期縱容包商使用不符安全規範的便道,才會造成這起奪命的驚天意外。交通部長王國材震怒撤換台鐵工務處長;但就連全台軌道監理單位的鐵道局,也曾發生多起類似意外,交通部又何曾針對肇因徹底檢討?

外界看到的是,行政院和交通部最近一味力推「台鐵公司化」,以為如此即足以向社會及受難家屬交代。太魯閣事故周年前夕,在行政院的介入下,王國材要求台鐵再支付一・五億元所謂「促使台鐵安全改革特別金」的懲罰性賠償金給家屬。這種「撒錢封口」的作風,對台鐵能起多少懲罰及整治作用,令人存疑。很明顯,政府欠缺對台鐵系統性風險大刀闊斧的改革決心,根本無法提升台鐵的安全,只是方便自己卸責罷了!

太魯閣事件後不久發生的五一三大停電,政府同樣充滿急於卸責而麻木應對的態度。經濟部認為,停電主因是台電執行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容量擴充工程時,測試人員操作開關錯誤,引發連鎖反應所致。台電則把過錯歸咎廠商的「胖手指」,火速表示將向廠商求償。但根據第三方事後的鑑定報告,包商雖操作失誤,但台電作為營運維護及工程監造單位卻未落實管制措施,對承包商也有監督不周之責。

但除了台電管理疏失,更關鍵的因素其實是全台電力調度已經左支右絀,否則,怎麼會禁不起風吹草動?正因如此,才會在四天後又發生五一七大停電。這次,台電沒有包商可卸責,沒有小動物可以背鍋,只是再次印證錯誤的能源政策已導致我國電力系統危如累卵。

更可議的是,這次東南水泥事故,高雄市府竟參與求償。東泥這次的舊廠拆除工程,主要是高雄市府為了迎接台積電落腳高雄,因而提出「北城計畫」,要求改善半屏山南麓景觀。去年底,市長陳其邁還率隊視察東泥煙囪的拆除作業,風光宣示啟動該計畫。未料,八天後「炯德營造」在拆除廢棄建築時就發生一旁的噴霧塔倒塌的工安事故,司機慘遭活埋。當時,高雄市府僅開罰卅萬元了事。

但這次因為波及高鐵,鬧到全台皆知,高雄市環保局才以違反空汙法重罰五百萬,外加求償六百萬。然而,如果上次即施以重罰,業者豈會短短四個月內又發生如出一轍的拆除物倒塌意外?尤其,這次事故原因是業者未按照拆除計畫書施工,原應分三次拆除的儲料槽,私自改採一次性傾倒工法。炯德已是工安慣犯,市政府卻不加強監督,難道沒有任何責任?

陳其邁上演這齣震怒秀、求償秀,不過是為了轉移焦點,掩飾自己的失職罷了。而今,從中央到地方都好「求償脫殼術」,政府都沒責任了?



【專家之眼】《華燈初上》打入國際市場?

◆  【專家之眼】失意抑或失憶—嘆飛虎隊80周年
◆  【專家之眼】《華燈初上》打入國際市場?

◆  【專家之眼】台灣出席海洋大會有重大「外交突破」?
◆  【專家之眼】上海封城 布查屠殺 不自由為何還能快樂?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下的全球三分新格局
◆  【專家之眼】美國智庫指控長榮 兩岸商貿陷入空前危機
◆  【專家之眼】美國禽流感會死人 不可放寬美雞檢疫標準
◆  【專家之眼】慘遭閹割:應砍掉重練的全民健康保險會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還是美俄大戰?







【專家之眼】《華燈初上》打入國際市場?


2022-04-16 12:03  聯合報 /   劉新圓/樂齡示範中心講師
「華燈初上」劇照。圖/百聿數碼提供



今年上半季話題最熱的台劇,莫過於《華燈初上》了。光看劇名和劇照,可能會以為它的主軸是酒家女的故事,實際上卻是一齣懸疑推理劇擺脫純粹男歡女愛偶像劇框架,無論音樂或色彩,都以明快而豐富的手法,呈現了台灣的多元文化,更甩了粗製濫造鄉土劇好幾條街。

除了劇情之外,《華燈初上》還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它登上了 Netflix 台灣排行榜第一名。這不免讓人想起,5年前《通靈少女》在 HBO Asia 播出。在國內影視產業競爭力嚴重下滑、電視台充斥著大量外來劇的今天,難得出現幾部叫好又叫座的台劇,於強敵環伺下殺出重圍,總是令人振奮。

能在國內市場打敗外來劇就已經很不錯了,何況是登上國際頻道?就像有些電影製作團隊獲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投資拍片一樣,至少證明國內越來越多影視人才達到了國際水準。老外願意出資或購買,就是對我們實力的肯定。

但是,登上這種所謂國際 OTT 平台,卻未必表示其國際競爭力夠強。《華》劇的第一名,僅止於台灣,換句話說,這齣戲主要的收益來源,仍然是台灣觀眾。反觀韓國的《魷魚遊戲》,卻是民國 110 年(2021年) Netflix 全球排行第一,才算真正賺到世界各國的錢。

不僅如此,他們還向 Netflix 提出振興影視落地條件,甚至不惜和對方打官司。如今,Netflix 為韓國創造了 16,000 個就業機會,並在韓國設了兩個片場。或許因為韓國本身影視產業具備足夠實力才膽敢和美國叫板,但若政府軟弱無能,美國說一他們不敢說二,也只有任其宰割的份

反觀台灣,影視界、民意代表紛紛呼籲政府對落地的境外 OTT 業者,應該像韓國一樣強硬,要求對方在賺取台灣金錢之餘,也必須有所回饋,幫助振興台灣影視產業。NCC 似乎從善如流,一度提出被稱為「OTT專法」的《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該案規定 OTT 業者「揭露當年度自製或合製我國內容之具體措施與比例」,而政府依此「提出鼓勵方案」。

比起韓國的凶悍,這種「鼓勵措施簡直極盡迂迴之能事。結果美國商會一表示關切,NCC 立刻乖乖地棄械投降,表示將「暫緩」,改推《數位通訊傳播法》,至於 OTT 專法裡的「鼓勵方案」,果然消失無蹤。

據了解,《華燈初上》以三億元將版權賣給 Netflix,看起來好像大賺,實際上是將再販售的權利拱手讓人,而且之後無論對方賺了多少,也分不到任何利潤。何況該劇曾獲得文化部將近 3,000 萬元的補助,等於辛苦投資了納稅義務人的血汗錢,最後卻讓美商坐收其利,而國人還在所謂「國際化」的假象中沾沾自喜,被扒了幾層皮卻渾然未覺。

所以,往後要是再聽到哪部台劇又風光地上了國際 OTT 平台,請不要高興得太早。事實可能正好相反,並非我們打入國際市場,而是我們的影視產業遭遇更嚴重的殖民與剝削。假如政府一直讓美國如此予取予求,未來恐怕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專家之眼】失意抑或失憶—嘆飛虎隊80周年


2022-04-16 12:06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中國大陸駐美大使秦剛近日出席「紀念飛虎隊80週年」圖片展。圖/取自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



今年是抗戰時期美國援助中國抗日成立空軍飛虎隊80周年,兩岸都分別舉辦紀念活動,但台北與北京黨政高層與官方重視程度確實是存在著差異,同樣兩岸社會回應狀況,更是顯現出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確實不假。

特別是北京外事部門將飛虎隊紀念活動視為拓展對美外交重要項目,早在民國 110 年(2021年)11月,就由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在舊金山舉辦中美飛虎隊80周年圖片展;隨後更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在去年11月16日在北京舉辦飛虎隊來華抗戰80周年紀念活動,為今年紀念活動先行譜出序曲。

而最讓各方矚目之紀念活動,則是4月9日在華盛頓美國國家航太博物館(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所舉辦之「Remembering Heroes《銘記英雄》—紀念飛虎隊八十周年及二戰時期美國援華空軍歷史圖片展」之開幕儀式,由中國大陸駐美大使秦剛出席,在講話時穿著飛虎隊夾克,但卻刻意抹去背部中華民國國旗與相關圖案,不但在政治上是大吃豆腐,更是徹底謀殺中國與美國合力對抗日本之真正歷史

面對此種難堪情境綠營政治人物見獵心喜,立刻開始用來質問中國國民黨為何對此未曾表態,在竊笑自喜對著藍營逼宮並藉勢將軍之餘,卻忘記到底現在誰是執政黨,到底該表態的是中華民國政府,抑或僅是中國國民黨?誠然中國國民黨隨即發表聲明表達立場,但台灣社會卻未從其中警覺到多項危機正在浮現。

首先要提醒,此等紀念活動美方參與程度絕對是重要指標,特別是美國空軍或是國防外交界退役或離職高階人士,其絕對不會不理解飛虎隊真正歷史,但若是其無視北京刻意忽視與抹殺中華民國此段歷史正統地位,並且願意配合出席此等活動時,這就代表中華民國在過去幾十年來,在台灣整個政治翻騰過程中,已經讓許多歷史正當性,在美國社會受到否定與背棄

當前政府又無視於飛虎隊在對美外交上之重要性,只知拚命切割與中國抗日歷程相關歷史,未來此種趨勢恐怕會難以挽回。特別是北京運用統戰,將中華民國與美國合力抗日歷史,轉化詮釋成抗日戰爭美國飛虎隊與中國軍民共同浴血奮戰,在偷梁換柱過程中,徹底掠奪原先中華民國對美外交能夠靈活運用之專屬資產。

其次就要指出,對美外交是中華民國極度重要面向,假若綠營真是要謀求台灣獨立,亦必須妥善經營對美國關係。而外交工作掌握狀況先知快報極度重要,本次在華府公開舉辦飛虎隊紀念活動,駐美代表館處難道會事先毫無所悉,特別是受邀參與此等活動人士,不論其與飛虎隊具有任何淵源,難道與我駐美單位從不往來,我方對美情報工作會被蒙在鼓裡到如此不可思議地步嗎?

檢視所有台北黨政聲明與表態,都是事後被動因應事態發展,為何不能在活動舉辦前就事先表達立場,預設停損止血護欄?究竟是綠營政府當前駐美政務官員對此毫不在乎,抑或是駐美館處掌握美國政情與社會脈動有所疏失?這是危機更是警訊,吾人必須加以重視!

究竟當前台灣社會藍綠政黨是失意而失憶,抑或是失憶因而失意?在政治競爭中落敗,因為無法掌權而情感失意,最後變成喪失為正統性奮鬥之意志,只為政治票房選戰利益而媚俗,自然就必須在面對歷史事實時選擇失憶,透過迴避歷史記憶來尋求政治告解;但在此過程中卻產生惡性循環,因為不重視傳統價值與基本信念,當不再堅持政治信仰喪失黨魂,必然產生更嚴重之歷史失憶現象。

但切割歷史將會產生更大風險;《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輕視以往曾經與美國並肩作戰之歷史淵源,卻想要討好拉攏其作為未來安全保障,請問在邏輯上是否存在著矛盾?

為何要重視老兵退俸不打折扣,就是要讓目前在執干戈以衛社稷者,能夠感受到國家對其待遇承諾絕非空話;為何要嚴肅面對以往同盟戰友經歷,熱忱紀念戰場以鮮血所書寫歷史,絕對是有其道理存在。

美軍與中共曾經在戰場上直接交鋒,但卻能夠共同紀念飛虎隊歷史,對於積極於切割特定面向歷史,但又刻意透過杜撰美化某些殖民惡行之台灣社會,究竟能夠有何種啟發與警訊?對於刻意選擇失憶者來說,恐怕唯有未來在政治現實前更加失意,才會喚醒那些惡意扭曲歷史記憶之可悲靈魂吧!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何謂半導體人才?

◆  確診破千 應強化防疫措施
◆  防疫沒到位 放牛吃草恐星火燎原
◆  務實防疫 別庸人自擾亂方寸
◆  不適合打疫苗 怎辦?
◆  說出心聲 卻遭出征
◆  加入遶境行列 官員反思良機
◆  俄烏戰 加劇東西文明衝突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何謂半導體人才?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何謂半導體人才?


2022-04-16 01:45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常常聽到名嘴說,我國仍然缺少半導體人才,因此幾個頂尖大學也都設立半導體學院,希望能產生大量的半導體人才。我相信工業界需要的,絕對不是普通的技術人員,而是希望有高級的半導體研發人才。要發展半導體產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高級半導體人才呢?

半導體工業絕對不僅僅是製造晶片的工業,因為我們首先需要能夠設計晶片。很少人知道台灣有一個非常好的特色,那就是晶片設計公司相當之多,有些非常有名,有些不有名。雖然我國有很多晶片設計公司,而且有好幾家也都在國際上享有名聲,但是在晶片設計的技術上,我們仍然比不上歐美。這當然不是容易解釋的事情,相信專家們都會同意。所以我國如果要在半導體工業上再上一層樓,晶片設計的人才是值得政府重視的。晶片設計是相當難的,牽涉到晶片的製造,而且在線路設計時,需要比較深的物理觀念。

晶片的製造需要非常精密的設備,有的設備賣價高達一億美金,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在努力,但是最貴重的儀器設備都被歐美日所控制。希望大家了解,韓國有野心,他們在這方面的努力絕對是超過我們的,中國更注意這個項目。這種設備不僅僅牽涉到電子,其實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都是相當多元的。比方說,光學就在這些設備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半導體設備不僅和半導體有關,也和精密工業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製造半導體的過程中,需要非常高級的特用化學品和材料,感光劑當然是必須的。但是我國半導體工業所要用到的感光劑,仍依賴外國。我國已經有相當多化工系和材料系畢業的工程師,如果國家有好的研發計畫,總可以慢慢地在特用化學品和材料上擺脫對外國的依賴。

半導體製造工廠當然是講究自動化的,半導體製造過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種類的氣體和液體,它們的輸送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不能有任何差錯。這些系統也是半導體產業中不可缺乏的設備。

半導體產業需要很多感測器,感測器和物理及化學有關,尤其是物理中的光學。我們可以說,半導體產業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不論是哪一種人才,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在物理、化學和數學上有很好的基礎,而且在精密工業所需要的技術上,也有好的經驗。在我看來,與其設立半導體學院,還不如通盤地提高我國工學院和理學院的學生水準。












確診破千 應強化防疫措施


2022-04-16 01:46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
季青漫畫


昨日,防疫中心公布新增一二○九例本土病例,創台灣發生疫情以來新高。該病毒顯然已在社區中大流行,而全台多家醫院也出現群聚感染,且有三百多所學校因出現疫情而停課。十三日時陳時中部長就曾表示,上萬例高峰是有可能的,筆者認為這波疫情似乎已一發不可收拾了。

本月初,陳部長表示「清零已經不可能」,除了呼籲打疫苗外,卻又拿不出具體可行的阻絕防疫措施。台灣這波疫情中,感染對象已無年齡差異性,不少學童感染確診。雖然全台十二歲以上各年齡層,完整疫苗施打率大都達八、九成以上,但六十五歲以上危險族群卻仍有二、三成從未接種過疫苗,而十一歲以下孩童更無疫苗可用。日前防疫中心表示,全校有三分之一班級出現案例才需全校停課,這種寬鬆的防疫措施,不知是科學,還是政治考量?引起不少學童家長的抗議反對。

防疫中心統計,從今年一月一日至四月十五日,本土病例已達七四八九人,分布全國各縣市,其中九十九點六%為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中、重症病例,只占○.四%。可能由於大部分國人都接種兩劑以上疫苗,且民眾認為染疫也不會怎樣的心理下,大多自動防疫大鬆綁,媽祖出巡萬人遶境活動照辦,餐廳滿座高談闊論、演唱會群聚狂嗨、菜市場大賣場人潮洶湧吆喝叫賣,已無社交距離可言,口罩形同裝飾,發生大規模群聚感染已不是新聞了。目前新冠疫情已在社區流行幾波了,由入境旅人,傳到家庭、進而在社區、校園流竄似乎已成常態。

全球現行疫苗持續免疫力都不足,縱使打了兩劑、三劑,甚至四劑,還是會被病毒感染,只是罕見出現重症或死亡案例而已。入境台灣旅客,雖都必須附上PCR陰性證明,或完整接種疫苗證明,但被檢驗陽性確診數,每天都達兩位數,甚至三位數,顯然疫苗不是預防感染的萬靈丹。近日確診本土病例中,應大部分都完整接種過疫苗,筆者建議政府應加緊採購治療用藥,讓確診者口服藥物,消除體內病毒,阻遏排毒,避免傳播,並可以防止該病毒在體內可能造成的後遺症。

今年初,美國多位學者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報告中指出,感染新冠病毒患者,不論有無症狀都易造成長期的後遺症。有症狀需住院的病患,長期後遺症發生率為五十%;症狀輕微的患者發生率為廿七點五%;無症狀者則為十九%。接種過疫苗的確診者,雖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由於病毒會存在體內持續一段時間,筆者認為這些人可能也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後遺症,因此建議應適當給予治療藥物。

就如陳部長預言,日後出現上萬確診病例並不足為奇,但筆者認為國人完整接種過現行疫苗,在疫情大流行時,「可以不畏被感染」,但仍應「儘量避免被感染」喔!










防疫沒到位 放牛吃草恐星火燎原


2022-04-16 01:55  聯合報 /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陳時中出席指揮中心記者會時,特別秀出上面呈一條線的快篩試劑,說明他在記者會前一分鐘完成快篩,結果為陰性。記者許政榆/攝影


半個月內,新冠每日確診案例,從兩位數暴增到四位數,陳時中還說未來確診人數破百萬「都有可能」!此語一出,是否意味政府在防堵Omicron病毒株作戰中選擇的是「棄守」。

十三日,正在居家隔離的蔡英文總統視訊主持民進黨中常會,她表示:「新階段防疫工作的準備,無論是疫苗、藥品的到位、快篩試劑的加速量產,或者是各類型防疫指引的修正調整,政府團隊正緊鑼密鼓的在進行。」講得都對,問題是她的防疫團隊和指揮中心,沒有一項到位!所謂「緊鑼密鼓」根本就是安慰大家而已。因為指揮中心內的專家根本沒想到,Omicron傳播速度如此之快!

一旦確診人數天天成千上萬時,再做任何疫調就毫無意義,因為這已經是「星火燎原」而無力清零了!因此,快篩變得非常迫切,然而,快篩試劑呢?小英所謂的加速量產在哪裡?量產跟不上病毒的飛躍速度,價格呢?更是不敢彈性調降甚至全面免費供應!

再說疫苗,如今病毒傳播力之速,還沒有打疫苗者當然首當其衝,這波大流行,主要的傳播對象以學生和長輩為主,疫苗打三劑都有可能感染,更何況沒施打或只打一、兩劑的老人族群。別忘了香港今年一月初爆發,二月開始升溫,香港這波疫情死亡率高的主因,就是老年人的接種率特別低,八十歲或以上長者接種率只有廿%,病毒易在長者中引發危重症,當病例湧入醫院,導致公共醫療服務崩潰。

蔡政府忘了還有學童,十二歲以下都沒有打疫苗,青少年族群打了BNT,可是他們感染後由於輕症或沒有症狀居多,因此多數不太在意,可是Omicron傳染力強,年輕世代移動頻繁,相互感染的可能性大幅提高。而學童疫苗還在洽談中,青少年的BNT疫苗也快打完,第三劑呢?顯見所謂的「緊鑼密鼓」根本沒到位。

此外,學校停課與否也成了家長大困擾,既要正常生活,也就是不要停課;問題是學生一旦上學就有感染風險,感染後誰來照顧?待在家裡則父母無法正常上班,這些都會成為社會困擾,蔡政府根本未周詳考慮,「放牛吃草」坐視病毒竄流,就是拖垮大家,屆時不只是醫療系統崩潰,家庭照顧與父母無法安心上班的問題更會造成經濟發展的困擾。

香港的教訓在眼面,希望蔡政府不要無視無知。這場抗疫大戰,目前為止讓疫情升溫,政府防疫團隊似先輸了一大半,豈能無感!











務實防疫 別庸人自擾亂方寸


2022-04-16 01:51  聯合報 /   蕭思源/自由業(苗栗市)
新增確診破千,隨著本土確診個案急速攀升,社區感染已經呈現多點傳播,新北市率先不再公布足跡。全台將開啟防疫新生活。記者林俊良/攝影


看著新冠本土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每節電視新聞播報最新疫情,不是這裡受感染就是那裏又有新增確診者。面對這種染疫惡化情勢,沒有人敢小覷疫情嚴重性。

以往聽得鄰近國家疫情嚴重,韓國、日本、香港如何如何,大陸的上海、蘇州、崑山諸多城市處在半封城狀態,我們還慶幸台灣不致於如此。沒想到野火燎原會這麼快。

衛福部長陳時中不是說,每天新增確診病例數破萬不無可能?如果疫情真到這般地步,我們要如何自處呢?屆時政府可能施鐵腕封城封街嗎?又或醫護到了不堪負荷時,我們又該怎麼辦?總之,未來還有太多不確定,我們要有面對更壞情況的心理準備。政府更是該未雨綢繆,及早做好疫情氾濫下應對各種情況的部署。

以目前疫情發展看,想要清零已是不可能的,即便是要與新冠病毒共存,也不是一廂情願喊喊口號就可以。與新冠和平共存怕只是我們單方面想法。因為新冠病毒不斷有新的變種病毒株出現,我們也知道染疫後無論輕重症,都將對身體健康造成長期影響,要如何能和平共存呢?與新冠作戰的防疫工作必然要持續進行;有新冠存在,防疫指揮中心責任未了。

其實真要做好防疫工作不難,只要不摻雜政治算計,減少不必要的口水爭辯,為防疫目的而防疫就算成功了一半,可惜我們的防疫工作花費太多心力於此。防疫工作另外一半要做好的是,莫把簡單事情搞得複雜,小事情渲染得嚴重卻又把嚴重事情輕鬆面對。防疫指揮中心不必大小事都管,尤其是力有未逮不能有效執行的事情,不要繁文縟節做鉅細靡遺規定。

防疫工作只要做好政府該做的事。社會大眾也會判斷,不能養成凡事倚賴問政府的習性,每個人都要有共同做好防疫工作的觀念與責任。把一切防疫作為都單純化、簡單化,如此按部就班以務實態度防疫,自然就不會庸人自擾而得以安定民心。











不適合打疫苗 怎辦?


2022-04-16 01:56  聯合報 /   曾美麗/文字工作者(高雄市)
國內本土疫情不斷擴大,指揮中心宣布四月廿二日起,得要完成三劑疫苗接種,才能參加進香團、旅行團、健身房等。本報資料照片


因為昨天本土確診病例突破一千大關,疫情指揮中心又有新措施,規定未來公費疫苗第一、二、三、七類對象,以及矯正機關、殯葬場所,還有廿四類場域工作人員,自廿二日起需完成三劑疫苗接種。

匡列必須接種第三劑疫苗的,可說愈來愈多,就連參加遶境旅行團和到健身房運動的人,都要接種第三劑疫苗。根據統計第三劑疫苗涵蓋率只接近五成四;前述新規定,就是限制近半國人行動的自由,這樣做對嗎?

國人有選擇打不打疫苗自由,政府這樣規定,不啻就是限制人身自由。讓人納悶的是,現在並不是三級警戒期間,到餐廳吃飯不用隔板也沒有梅花座,但不要忘記防疫的一大破口,是脫下口罩吃喝時,口沫中病毒會通過空氣傳播給周邊脫口罩的人。

為什麼到餐廳用餐如此寬鬆,到其他地方,即便將口罩戴好戴滿,還必須出示打三劑證明,疫情指揮中心的邏輯有點怪怪的。

再說有人體質並不適合打疫苗,有的人是因害怕疫苗帶來副作用。現在硬性規定,這些人必須打完三劑,才能出入這些場所,對人民這樣綁手綁腳的,是不是有違「人權」之嫌呢?













說出心聲 卻遭出征


2022-04-16 01:59  聯合報 /   黃瑞麟/媒體工作者(屏東市)
徐小可開直播向陳時中道歉。 圖/徐小可臉書


一開始看到藝人徐小可在影片上妝扮,本來不想看,但卻發現她表達不少人的意見;試問綠營支持者憑什麼叫她「不爽搬去上海」?認真看影片,她的擔心也是許多家長的擔心。看著孩子沒有打疫苗,卻要面對被感染的危機,難道不能「罵政府」?

是誰說防疫超前部署、台灣防疫第一名的?蘇貞昌院長要不要出來面對?我們相信政府,然後呢?看著防疫出問題,確診人數一天比一天多,民眾難道還要歌功頌德政府很行?

現在每咳嗽一次,都會擔心確診,我也會拿快篩試劑,一次次快篩陰性,才讓自己安心。與病毒共存,既然成為事實,就好好面對,而不是針對不同聲音的人去撻伐!

口口聲聲說台灣是民主國家,只要有不同聲音,網軍就出動,甚至要人閉嘴、搬出台灣住,這是什麼樣的民主?











加入遶境行列 官員反思良機


2022-04-16 02:00  聯合報 /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大甲媽祖遶境停止鑽轎底活動,有些特殊狀況,主辦單位同意信眾以衣服裝袋,讓神轎跨越替代。記者林俊良/攝影


大甲媽祖遶境被Discovery頻道譽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胡志強擔任台中市長時期,也將其與穆斯林至麥加朝聖並列,要將大甲媽祖推向國際,希望全球的媽祖信徒,一生至少都要來台灣參與遶境一次。

檯面上的台灣政治人物以往在媽祖起駕當晚,皆樂於「蘸醬油」上鏡頭,官員日常行政若也能「接地氣」思考民瘼,農委會就不致縱容發生缺雞蛋、雞肉現也僅能確保兩個月庫存的窘境;疫情防治的停課規定若有接到「學生家長」的地氣,就不會忽嚴忽寬的讓民眾擔心,憂慮過寬的停課規定會增加小孩染疫機率。

媽祖遶境彰顯「台灣最美風景是人」的具體證明,十年前第一次參加媽祖遶境,事先曾擔心用餐問題,沒想到巧遇顏清標,素未謀面仍往前打招呼合照,標哥詢問「呷飽未」?還熱心告知附近有免費享用的素菜餐點。去年從員林出發,沿路民眾擺放的各類水果、餐飲、小吃等更是豐盛,無法參與遶境的民眾免費提供行腳信徒補給品,雖說有「汝甲汝好押」(愈吃愈有錢)的俗諺,但我更堅信這些就是台灣人「好客、友善、助人」的真實本性。

「台灣最美的風景」可在跟隨媽祖遶境時刻體驗,遶境不只是體力的挑戰,也是不斷反思生命意義的自省過程,何者為得?何者為失?政府官員若能放下公務,遶境行走片刻,思索公門中是否與人為善?未曾白領民脂民膏?未曾尸位素餐?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這些反思都可在面對沿路和沿途熱切真誠信眾時,坦然思考是否無愧於民。

媽祖遶境呼應「一以貫之、堅持到底」的先民墾荒精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初期台灣先民奮鬥實況(當今強調族群融合,也不能忽略漢人開墾實質等同「入侵」台灣原住民家園)。媽祖遶境全程八天七夜,信徒長途跋涉三百多公里,走完全程的民眾必定具有強烈信仰與信念,同時也是因堅毅基因相傳,方能在炎熱氣候下汗流浹背堅持行腳。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政治人物為民服務當需效法媽祖遶境信徒的堅持和奮鬥精神。

不能苦民所苦、不能將心比心,高高在上就無法深切體認民眾利益。當選第一、選舉優先的治國和施政政策,只能欺騙選民於一時,絕對無法創造民眾長遠福祉和獲得選民永久付託。

大甲媽祖遶境是宗教盛事,也是為政者反思行政的良機。媽祖庇佑信眾家安宅吉、子秀孫賢,執政者更要讓民眾衣食無缺、安家樂業,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這一群無私奉獻、堅持貫徹的善良民眾們,不是嗎?











俄烏戰 加劇東西文明衝突


2022-04-16 02:04  聯合報 /   徐勉生/退休大使(高雄市)
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後,各國反應充分驗證哈佛教授杭廷頓提出的「文明的衝突」理論。 法新社


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後,各國反應不一,尤其是主要文明集團各行其是,充分驗證哈佛教授杭廷頓提出的「文明的衝突」理論。衝突並非僅指武裝衝突,舉凡中心思想的異趣、意見立場的分歧,及行為作法差距,均造成對立與抗衡局面。

世界主要文明思維邏輯與價值觀不同,面對重大議題反應自然不一。即使美國在蘇聯解體後成全球獨霸,但是以美國為首西方文明仍面對不同文明挑戰與對抗,在中東、南亞,及東南亞地區尤為明顯,此次俄烏之戰亦然。

三月廿六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波蘭演說,「這是一場民主對抗獨裁,自由對上壓迫,規則秩序與暴力掌控之間的鬥爭」。

依此論調,凡認同民主者必須反對俄羅斯,愛好自由者必須譴責俄羅斯,尊重規則秩序者必須制裁俄羅斯;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

美國禁止俄羅斯原油輸出,要求中東產油國增產配合其制裁措施,但是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自有主張,不理會美國,甚至拒接拜登電話。

俄國外長拉夫洛夫四月一日訪問印度後,印度決定從俄羅斯購買更多商品和能源,與西方國家作為背道而馳。

俄羅斯遭西方國家制裁後,其原油價格下跌,印度立即購買一三○○萬桶。印度鋼鐵部長也表示,印度考慮加倍進口俄國焦煤。此外,印度還與俄羅斯簽署一份購買四點五萬噸葵花籽油協議。

印度是南亞大國,一向以不結盟國家自居,在與南非、巴西、俄羅斯及中共形成「金磚五國」後,更與美國若即若離。

此次俄烏之戰,印度為了自身的國家利益,沒有扈從美國譴責或制裁俄國,顯示印度對美國並非言聽計從。

此外,西方基督教文明與中東伊斯蘭文明更是嚴重對立。自歐洲十字軍東征後,伊斯蘭世界便對西方文明強烈排斥。再加上近年美歐國家軍事介入中東及亞西地區,更強化了當地反西方尤其是反美思潮。

東協國家除新加坡,沒有任何國家制裁俄羅斯,甚至推拒拜登邀約的東協國家領袖特別峰會。此外,「金磚五國」作法也與美國大相逕庭。再加上伊朗、巴基斯坦、中亞上合組織等國各行其是。使得西方基督文明在此次俄烏之爭中陷於孤立狀態。

拜登三月十八日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通話,拜登重申「四不一無意」,包括不尋求與中國大陸打新冷戰。但事實上,美國代表的西方文明與中共代表的東方文明仍在各方面較勁。俄中達成合作協議,宣稱合作無上限,不啻是對美國及西方世界一記重擊。

此次俄烏之戰,不同文明因應態度截然不同。由此看來,未來的國際局勢必然更會走向以不同文明為基礎的對抗型態。


周行一/人類正處於二戰以來最大風險中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人類正處於二戰以來最大風險中
◆  嚴震生/俄羅斯及烏克蘭與和平的距離
◆  洪蘭/幸好有媽媽…
◆  楊志良/Omicron風暴因應之道
◆  馬凱/永別了 輝煌的年代
◆  陳亮恭/人生七十古來稀,然後呢?








周行一/人類正處於二戰以來最大風險中


2022-04-16 02:07  聯合報 /   周行一(作者為政大財管系名譽教授)
俄烏戰爭對全球股市尚未有顯著的衝擊,戰爭持續一個多月,美國股市反而漲了兩百多點。路透



俄烏戰爭對全球股市尚未有顯著的衝擊,開戰前一天,二月廿三日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收在四二二五點五,四月八日為四四八八點二八。戰爭持續一個多月,美國股市反而漲了兩百多點,投資人似乎不太在意俄烏戰爭的風險。當大家馬照跑,舞照跳的時候,可能才是大風險臨頭的前兆。

美國與北約盟邦對俄國實施前所未有的嚴厲制裁,俄國的中央銀行與許多金融機構被踢出歐美主導的國際銀行支付體系,海外資產也遭凍結,等於無法與外國金融機構交易;俄國公民營企業無法進口科技設備所需的晶片等元件;已經有一千個俄國個人與企業遭受制裁,俄國也被移出最惠國待遇的名單,基本上俄國企業將愈來愈難在國際市場中運作;美國禁止在俄國有新的投資,連俄國總統普亭與女兒都受到制裁。隨著戰事持續,北約還會祭出一波波新制裁。

俄國也有反制措施,俄國宣布不友善國家必須以盧布支付購買俄國油氣的款項,對俄國支撐盧布的匯率會有幫助;俄國通過法律,將國有化離開俄國的外企資產;俄國已禁止出口兩百項包含農產品在內產品。

俄國經濟量體不大,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對西方經濟制裁的最重要武器只有油氣與石油,北約將努力在二○二二年底前,減少對俄國油氣三分之二的依賴,在二○三○年前做到完全不向俄國進口油氣,而且美國正敦促其它產油國增加對國際市場供油,因此俄國將逐漸無法對北約採取有效經濟制裁。

雖然俄國短期間尚能禁得起北約的嚴厲制裁,但隨者經濟益發孤立,遲早會開始凋敝。拜登總統在訪問北約時的脫稿發言已無意中點出,美國制裁俄國的戰略目標是俄國發生政權輪替,普亭被推翻,而且西方媒體正利用俄軍在烏克蘭殺害及迫害民眾的行徑將普亭標誌成戰犯,嘗試將普亭送上國際戰犯法庭送審。

這個趨勢顯示時間對普亭極為不利。俄國在烏克蘭的戰事進展不順,媒體報導,俄國已放棄攻下基輔,轉進聚焦在烏克蘭東方及南方戰事,北約正加緊提供先進武器及資源,並訓練烏克蘭軍對抗俄軍,看來俄軍能快速結束戰爭的機會愈來愈小。以公開資訊判斷,俄軍戰爭目標是讓烏克蘭放棄進入北約,成為軍事中立化國家,同時能永久掌握克里米亞及俄國剛承認的,位於烏克蘭東部的兩個共和國。

不論俄國是否能達到戰爭目標,普亭與拜登間已有強烈個人仇恨,拜登現居上方,可是他是穿鞋子的,就算最後普亭生存下來,拜登最差就是無法連任總統,可是普亭是赤腳的,面臨個人的生死之戰,普亭斷不會束手就擒,更不會接受北約嚴厲制裁持續,我們不知道他會採取甚麼激烈手段反擊,但可確定,人類正處於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風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