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拚製造業 未必勝券在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合庫斷尾求生,斷不開賴清德的責任
◆  聯合報黑白集/卸責與免死的高度可能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拚製造業 未必勝券在握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拚製造業 未必勝券在握


2023-04-30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政府展現強烈企圖心,要讓高科技製造業和中國大陸脫鉤,恢復美國的製造業。歐新社


這一兩年,全球經濟最重大的發展之一,就是美國政府展現強烈的企圖心,要讓高科技製造業和中國大陸脫鉤,恢復美國的製造業。這種由政府強烈主導產業發展的狀況,發生在長期以來強烈主張「自由放任」、勸戒他國服膺「新自由主義」的美國身上,的確讓絕大多數專家都跌破眼鏡。

除了美國政策改變(對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25%關稅)之外,中國的勞動成本快速上升,新冠疫情期間嚴苛管制疫情、不惜代價打亂製造供應鏈,加上遠距生產的運輸造成大量碳足跡風險,疫情和地緣政治等黑天鵝讓遠距生產風險大增,都加速了這種製造業「回美」的發展。目前,美國製造業重生已顯示了若干成果。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2022年美國和製造業相關的建築投資為1,080億美元,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英國金融時報統計,美國在「降低通膨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生效後,企業已經承諾超過2,000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總部位於美國以外的企業。新的工廠正在市區、鄉村、沙漠綠洲、岸邊小鎮等地拔地而起,大部分來自和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等相關高科技領域。但投資並不限於這些可從美國政府直接獲得補貼的領域,像眼鏡、自行車、健身補充劑、襪子、帽子等過去不太可能在美國設廠的領域,現在為了接近市場、分散風險,開始回到美國投資;高度自動化的生產,部分解決了美國勞工成本偏高的問題。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有四成美國消費者不喜歡中國製造的商品,進一步提供了有利條件,讓製造業回歸美國。

觀察者或產業界很自然會進一步思考,情況會如何演變?這會是一種「新常態」,或只會是短中期現象?其實,我們可以從歷史獲得一些啟發。韓裔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家張夏準,在其名作「富國的糖衣」一書中指出,在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是全球最具保護主義色彩的國家。只有在二戰之後,美國已是世上無可匹敵的國家之後,才開始擁抱自由貿易;就像更早期的英國,是在其工業水準超越了歐陸競爭者後,發現自由貿易對其有利,才開始故吹自由貿易的。

因此,雖然無人可以完全確定情況將如何演變,但未來若美國政府擔心產業落後而長期以政策干預產業發展,也不會讓人過於意外。也就是說,若「抗中」作為無法阻擋中國進一步逼近(或超越)美國,美國極可能進一步擴大抗中領域和深度,和中國經濟脫鉤程度將會加劇。

然而,這種發展是否可以阻擋中國「超越」美國?台灣身處兩強之間,產業界又該如何自處?以目前中國大陸的科技發展趨勢看來,美國中長期很難阻止中國的超越(中國許多領域的專利數都已超越美國)。以一些「卡脖子」技術而言,中國的確需要一些時間來突破封鎖,但擺脫美國封鎖是早晚的事。只是在美國擴大脫鉤之下,全球化受到衝擊,兩大集團間的經濟也將會受到波及。

在大幅脫鉤後的競爭中,「規模經濟」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中國加上「一帶一路」146國和金磚國家創造出來的「非泛美集團」目前人口約占全球七成、經濟規模約三成,和「泛美集團」(美、日、中西歐等)互有勝負,但「非泛美」的經濟成長較快,經濟比重升高,讓中國獲得的「規模經濟」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多項目將逐漸領先。今天美國製造業「回歸」,終究會是一種短中期現象,無法維持長久。等「泛美集團」體認到必須彼此合作才能創造雙贏之後,才會回歸到先前較自由的貿易狀態。

台灣和台商如何在「泛美」和「非泛美」的拉扯下,維持一種兩邊皆能獲利的動態均衡,是高度的挑戰;但能化危機為轉機者,就是高風險下的勝利者。










聯合報黑白集/卸責與免死的高度可能


2023-04-3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江女夥同張姓男友殺害父親後棄屍。圖/報系資料照


江姓留美女碩士不滿擔任保全的父親不再資助生活費,竟和男友持鐵鎚打死父親並棄屍荒野,連母親都要求判死,但一審法官以有矯治及再社會化可能性判兩人無期徒刑,引發議論。

台灣社會深受儒家影響,有因身分尊卑不同的法律差別待遇。例如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以往認為除侵害生命,更違逆倫常,因此規定只能判死刑或無期徒刑。但「法有一定,情別萬端」,也常出現子女不堪父母凌虐或不忍父母病痛而殺之,若只能判死或無期顯不合情理,因此修法改為依殺人罪加重其刑,期使法官能視個案妥適量刑。

而本案判決一方面指江女逆倫弒父,惡性甚為重大,另一方面又說經鑑定還有矯治及再社會化可能性,沒有判死刑必要,因此判無期徒刑。法官或許認為已經兼顧倫常觀念與不輕易判死的主流思潮,但顯然與當前亂世重典氛圍和倫理價值有段距離。

和江女一樣,幾年前三度判死的媽媽嘴雙屍案被告謝依涵,也以有教化可能性改判無期徒刑。專家細緻地鑑別矯治、再社會化、再犯可能性,司法則體現尊重專業的謙抑;但在民眾看來,一份「中高度矯治可能性及高度再社會化可能性」的鑑定報告,既拗口難懂又與民心脫節。難怪有人質疑,鑑定報告成為法官卸責或被告尋求免死金牌的高度可能性。












聯合報社論/合庫斷尾求生,斷不開賴清德的責任


2023-04-3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合庫資產管理公司前董事長蔡見興請辭,被指是斷尾求生。(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揭發合庫資產管理公司(AMC)前董事長蔡見興濫用私人、「合庫變綠庫」等弊端,蔡見興旋即請辭獲准。但相關爭議並未停歇,甚至有向上延燒之勢。內定接任兆豐金董事長的現任合庫董事長雷仲達,也被爆出長期包庇蔡見興。蔡見興請辭,顯是為避免影響賴清德的總統選情;然如此「斷尾求生」,就能免除賴清德的責任嗎?

從王鴻薇揭發的內幕觀之,「人事酬庸」恐怕僅是合庫AMC醜聞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蔡見興把兒子、外甥、生意夥伴的女兒,甚至自己傳聞中的「小三」,都拉進公司,根本是把合庫AMC當成了「家族事業」。

尤有甚者,在蔡見興任內,合庫AMC承辦都更危老代墊業務,核准對象多以高雄、親綠企業為主,甚至毫不避嫌,或核款給公司親信家人,或為特定企業修改內規放寬核款標準,致使「合庫變綠庫」,數十億公股行庫的資金,就成了親綠企業資金調度的小金庫。

蔡見興能隻手遮天,歷四年才東窗事發,令人匪夷所思。但抽絲剝繭,進一步釐清背後政商網絡,才知情況並不單純。不僅蔡見興是綠營人士,其「生意夥伴」李木欣、李木吟兄弟,也是高雄市長陳其邁競選時的後援會會長。而其核款對象更不乏具親綠政商媒背景,他們透過良好政商關係,在高雄「獵地」、變更土地、大搞都更案,在地方早已不是新聞。

蔡見興於二○一八年被任命為合庫AMC董事長,時值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結束;外界認為,由於蔡見興在初選時並非支持陳其邁,因此此酬庸案有平衡派系、化解選舉恩怨的用意。現在外界才知道,原來「酬庸不只是酬庸」;後續運作更牽涉到民進黨各方人馬,所謂的「平衡派系」、「化解選舉恩怨」,原來是「讓各派系都發大財」。

王鴻薇爆料指稱,蔡見興相關爭議在合庫內早被檢舉,但都遭合庫董事長雷仲達壓下未處理。其實雷仲達也與陳其邁關係匪淺,兩人既是民進黨「凱達格蘭學校」同期同學,陳其邁擔任高雄代理市長時,又找雷仲達擔任財政局長。可以說,雷仲達維護的,恐不僅是蔡見興而已,更是整個「高雄綠色都更集團」的利益。

在案件剛被揭發時,蔡見興還稱「絕對禁得起檢驗」,合庫則稱「一切合法」,護航意味甚濃。不過短短一天後,合庫就宣布蔡見興「因生涯規劃請辭獲准」。如此火速處理,當然是基於此案牽涉甚廣,民進黨唯恐影響明年總統、立委選情,才快刀斬亂麻,迅速讓蔡見興下台止血。

然蔡見興二○一八年獲任命為合庫AMC董事長時,已超過六十五歲年齡上限,因此是由財政部報行政院專案核准,當時的行政院長就是賴清德。而雷仲達是在二○一七年十一月被任命為合庫董事長,同樣是在賴清德行政院長任內。無論賴清德是識人不明,或者明知背後關係仍堅持任用,又或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內幕,賴清德都難辭其咎。

而此案揭露高雄都更背後錯綜複雜的政商糾葛,更顯非個案。綠營牽涉其中者甚多甚廣,賴清德歷任黨政要職,豈能不知?如今要競選總統大位,又豈能不對此表態,宣示與不正當的政商關係和利益糾葛劃清界線,並且依法嚴辦?

合庫AMC案,蔡見興「請辭獲准」,依民進黨慣例,很可能就此全身而退。近來地檢署檢察長人事大搬風,輿論懷疑背後有選舉考量;能否釋疑,此案恰好是最佳觀察點。如果不聞不問,檢調也就難逃「為選舉辦藍不辦綠」的質疑了。



名家縱論/思覺怎麼失調的?\星期透視/世代傳承或世代對立?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國軍自我矮化 搞一邊一國
◆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⑤ 究竟誰要消滅中華民國
◆  侯友宜爭大位 應提外交政策
◆  星期透視/世代傳承或世代對立?
◆  誰能扮年老父母的靠山
◆  名家縱論/思覺怎麼失調的?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思覺怎麼失調的?


2023-04-30 01:27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副總統賴清德。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久前民進黨賴清德主席在公開場合批評他的政治對手罹患多重病症,說到國家認同則根本已經是精神分裂,這也是他決定棄醫從政的原因。很快的他又為使用帶有貶意的大白話,對所有精神病友表達歉意,顯然溫暖的賴醫師仍然認為,這些「自以為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已有思覺失調徵候。

國家認同有沒有達到思覺失調,首先要搞清楚的恐怕是「哪國人」的問題性質。賴主席大概很難否認,這只能規範問題,不是事實問題,更不是喜好問題。某人是不是美國人或日本人,要問的不是他的生/心理特徵,而需做科學驗證;當然也不是他的偏好,需要訪談決定。唯一可確認的依據是美國法、日本法規定。這其實是很簡單的常識,只是我們面對的問題有點複雜。

因為中華民國一九四九年以後政府遷台,即與中共新建政府隔海分治,當時我們還保有聯合國席位,也與相當多國家保持外交關係,所以沒有調整憲法上國家定位。一直到退出聯合國,多數國家轉向承認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也因政府體制不符合快速發展的民間社會需求,通過修憲重建符合時宜的國家定位,才成朝野共識。最後就是在第一屆老國代和第二屆全由台灣人民普選產生的新國代交棒完成三次修憲,主要參考的是另一個分裂國家德國,其中西德所採國家定位,放棄對大陸地區行使統治權(終止動員戡亂),而只在全中國主權架構下,使政府只就可以自由選舉的台灣地區行使統治權。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自此在內政、外交和兩岸各方面才真正打開生存發展空間。

這個國家定位歷經七次修憲都未做任何調整,足見真正務實改革者都知道,需要我們堅持的從來不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而是好不容易在台灣走出來的「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且正因為憲法條文已明確到不留任何浮想空間,卅年前大法官就明確指出兩岸協議非國際協定,最近一件國賠法爭議,法院也再次確認上海人不是外國人。他們當然沒有思覺失調!所以誰思覺失調我真的無法診斷,但最近蔡總統指稱馬前總統國家定位觀已屬一九七○年代論述,就顯然忽略這個新定位開始於一九九一年,是十年民主化改革的重大成果,且二○○○年蔡總統還以陸委會主委身分在立法院斬釘截鐵說「我當然是中國人」,或許可說是一種健忘吧。

大陸這兩年的文攻武嚇和最近政府揚棄憲法國家定位說法作法有多少關係,或者只是一種藉口,當然有待評估,真正令我不安的,不僅是這樣視憲法如無物的作法,如何讓我們在國際上宣揚的「以民主憲政對抗一黨專政」還能自圓其說,更因看到戰爭風險提高後,不斷升高的「防衛民主」措施,已經使得原本就不夠健全的民主體制變得更加脆弱,包括媒體和各獨立機關快速變質,最近民意調查已顯示連太陽花世代都開始質疑,這真的是我們要的民主嗎?

對於好不容易搞清楚台灣在哪裡的多數友我國家而言,能在一個中國政策下,給予我們一定支持,已經很不容易,如果他們知道,台灣只要恪遵憲法的國家定位,也就是在中國的共同大我下堅持自己要走的民主體制,已經可以大大降低台海的戰爭風險,應該完全不能理解過去七年我們執政黨的種種作為。迄今還給予我們國際法上最大支持的瓜地馬拉,賈麥岱總統今年先後在接待蔡總統及拜訪我國立法院時,大聲疾呼「台灣才是唯一且真正的中國」,用大白話說出我們現在已經很少聽到的「自由中國」定位,不知道蔡總統聽到這樣鐵桿朋友的一席話有何感想?

至於馬前總統受邀參加希臘一場國際論壇,官網和座位上的名條一改再改,我的感覺是,這些想要給我們溫暖的國際友人,雖還不會為了我們外交部難以理解的外宣而認定台灣人思覺失調,工作人員已經為了該貼中華民國還是台灣會讓我們比較高興,自己先思覺失調了。










星期透視/世代傳承或世代對立?


2023-04-30 01:28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北市議員徐巧芯(左圖)扳倒五連霸立委費鴻泰(右圖),外界認為打響 國民黨內「世代交替」第一戰。 圖/記者林伯東攝影、本報資料照片


費鴻泰與徐巧芯的國民黨立委提名之爭於廿二日落幕,由於徐在黨員投票或民調結果均些微領先,中常會迅速通過提名。徐勝選後表示,此結果讓「所有國民黨支持者知道,國民黨的傳承新時代來臨。」然而,徐能勝選主要還是因為她個人特質與戰鬥意志,若說國民黨傳承新時代已然到來,恐怕過於樂觀。

由於民代站在第一線與選民接觸,當選後若能努力耕耘選區;在單一選區制度下,挑戰者將難有超越機會。以去年美國期中選舉為例,只有約廿三位在職者在初選與大選中落敗;換言之,在位者勝選機率幾乎超過九成五。台灣亦不遑多讓,上次立委選舉在位者僅有九人落敗,連任成功機率為八成七。

在位者連任機率高,世代落差情況便容易出現,這似乎是單一選區制宿命。以美國為例,國民年齡中位數為卅九歲,但眾議員平均年齡卻高達五十八歲;參議院更嚴重,議員平均年齡為六十四歲。其中,眾議院有三位超過八十五歲老人,加州與愛荷華州參議員,甚至是高齡八十九的祖父級。

年齡世代落差,或許不是大問題,數位落差不免讓人擔憂,由這群老爺爺決定國家政策是否適當?美國最近有意禁用TikTok,國會為此特別召開公聽會,並邀請TikTok執行長出席作證。整個詢答過程顯現議員對現代網路使用的無知,如一位眾議員質疑,手機下載TikTok後,中國政府是否可能藉此侵入家庭網路盜取任何資訊。這個啼笑皆非詢答,讓不少網民呼籲,美國似乎應修憲限制議員任期。

儘管徐巧芯高舉世代傳承大旗,並贏得初選,但比較起來,立法院年齡落差似乎沒有美國嚴重。由於老齡化關係,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高於美國,為四十三歲,但立委平均年齡為五十六歲,低美國兩歲。照理,年齡中位數高代表老年人口比例高,立委年齡水漲船高應不意外。換言之,台灣立委平均年齡與國民年齡中位數差距,與英國大約相仿,算不上太嚴重。但台灣國會全面改選也才卅年左右,當初卅歲從政迄今也才六十歲。隨著時間推移,現行體制下的台灣,世代落差恐怕將日趨嚴重。

任何國家國會都存在世代傳承機制,否則民主精神與議會倫理將無從延續。但這類傳承通常都屬國會內部運作,如上個世紀五○年代前,美國國會便有「學徒制」,初當選議員前兩任均不得搶麥克風發言,必須先跟著老議員學習議會規矩。徐巧芯把老委員幹掉取而代之,只能算是世代革命而非世代傳承。

但話說回來,想在台灣實現世代傳承,似乎只能強勢運作迫使老委員讓位。因為區域立委席次僅有七十三席,不可能容得下年輕委員在職傳承。美國國會去年選舉首次有二十五歲的Z世代年輕人進入眾議院,英國先前甚至還有廿歲的少女當選,五、六百席的國會規模顯然更能包容世代傳承。

廿年前民進黨主導將立委席次減半,當初目的是想讓議會運作更有效率,但這項目標顯然並未實現。反而因為席次大幅減少,造成今天年輕世代若不敢挑戰前輩,便難以實現世代傳承窘境。兩大黨忙於安撫黨內年輕世代時,是否對當初的短視修憲,懷有些許歉疚?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⑤ 究竟誰要消滅中華民國


2023-04-30 01:46  聯合報/黃年
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稱,中華民國是「杯子」、台灣是「水」。國民黨朱立倫受訪時表示,中華民國是一個杯子,「讓我們所有的水、台灣所有家人團結在一起」。記者程遠述/攝影


將兩岸問題濃縮到底,就是「要不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問題。

要不要消滅中華民國,至少涉及兩大思考:

一、世界格局:篇幅不容贅言其他一般論述,本文只能略談兩岸問題如今已經深刻鑲嵌在美中鬥爭之中。因為美國不容中國超越美國,所以要用台灣節制中國,台獨也有了「倚美謀獨」的念頭。

任何國家皆可有超越任何國家的自我期許,憑什麼美國不容中國超越美國?美國不容中國超越美國,又憑什麼要以挾持台灣甚至可能毀滅台灣為手段?再者,台獨究竟是真正能夠台獨,或只是要作一隻「阻止中國超越」的美國刺蝟而已。

二、中國內涵: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是要充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要塗抹掉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唯一實行實效的民主政體?中華民族若失去中華民國,是復興或是輓殤?

台獨要消滅中華民國,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

先談中共。誰要消滅中華民國?是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還是中國人要消滅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族要消滅中華民國?

中共將中華民國視為內戰的遺留。但今日的中華民國已非當年內外失治失能的中華民國,而是人類文明一個典範級的世界角色,且有若干面向較中共的治理,更能幾及普世價值及中國文明的憧憬。中共要消滅這樣的中華民國,除了就是想要將中華民族唯一的民主政體絕種刨根以外,對中華民族有什麼正當性?

如果中華民國不鬧台獨,為中華民族留一個民主的實驗與示範,難道中華民族不能容、不應容?難道中共不能容、不應容?

中共的一黨專政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涉及人類文明及中國方向的頂層問題,此點《大屋頂下》論述已多。中華民國不能退讓,是為了人類文明及中國方向,是為了中華民族。中共為了自我救贖,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消滅中華民國。

這樣的論調可能被視為迂闊。但若能超越中共的立場,站在普世價值及中國文明的高度來看,中華民族應當維持中華民國。

中共常說,武力是針對台獨,不是針對台灣人民。但所謂台灣人民,在實體上就是中華民國。台灣本為中華民國所光復,中華民國不是台獨。

再談台獨。蔡英文說,馬英九有關一個中國的定義,是一九七○年代的論述。但民進黨今日的台獨論述,更已與七○年代大相逕庭。

七○年代戒嚴,台獨隱而未發。至一九九一年,台獨始入民進黨黨綱。解嚴使台獨受到台灣民意的節制,中共改革開放與全球化又使台獨受到世界的節制。因而台獨也從《台灣前途決議文》到「凍結台獨黨綱倡議」,歷經了曲折變化,此皆「務實台獨」的原型。至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至今,台獨又從「地緣政治」淪落至成為只是美國兩黨鬥爭的籌碼。美國兩黨比賽反中,美國兩黨比賽操弄台灣。台獨視此為成就,但實則這卻是台獨的日趨下流。

台獨捲入美國黨爭。試想,另日若川普風潮再起,主張「廿四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則台獨恐怕連烏克蘭都沒得做了。

台獨根本是自欺欺人。台獨不是在情理上不能同情,而是在現實上絕無可能。台獨當然要「抗中」,但當賴清德由「抗中保台」突然變臉成「和平保台」,就知道台獨根本無路可走。

台獨發展至今,說到底也只敢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甚至說到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也不敢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正名沒有了,制憲沒有了,台獨公投也沒有了。如此這般,還要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豈不是自欺欺人?

台獨為何要自欺欺人?一、操弄「內殺型台獨」,撕裂台灣,操作選舉。二、美國不敢放掉「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的「護欄」,但台獨則以表現不放棄台獨來換取美國的寵信,要五毛給一塊。三、有些政治人物八○年代公開主張台獨,現在因必須護衛自己的人設,所以仍然主張台獨。

前述第三點最是自欺欺人。例如賴清德,想擁有主張台獨之利又思避免主張台獨之禍。於是自封「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這對他想要進取中華民國總統將發生困難。因為,蔡英文可以操作台獨但不明說是台獨,但賴清德不論怎麼做,他自己就是台獨。

兩岸戰雲密布,民進黨主倡為自由民主而戰,而很少標榜為中華民國而戰,更從來不敢公然主張「為台獨而戰」。但局面發展至今,賴清德若當了總統,情勢恐將演變成全民要「為捍衛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而戰」,「抗中保賴」,這是多麼令人啼笑皆非的場面?

台獨明知台灣是寄命於中華民國,卻又千方百計作踐中華民國。其實,台獨做得到的,中華民國沒有做不到的。台獨想「倚美謀獨」,中華民國也可以「倚美謀維護中華民國」,這是數十年來的史實。但中華民國做得到的,台獨做不到。如中華民國可以「和陸/親美」,但台獨只能「仇中/舔美」。中華民國在兩岸可做「民主燈塔」,台獨只能做「美國刺蝟」。中共非中國,中華民國是以抵抗中共併吞台灣為目標,台獨則是與十四億中國人為敵,與整個中華民族為敵,使十四億人成了中共的後盾。

究竟誰要消滅中華民國?是台獨要「借殼」中華民國?還是多數台灣人要背棄中華民國?是「台灣人」不願與「中國人」和平共好?還是台獨挾持了台灣,幾乎封死了所有兩岸和平共好之路?迄今「維持現狀」始終是台灣主流民意,這究竟是台獨還是中華民國?台灣有必要因捍衛賴清德「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荒唐人設,而將中華民國搞得這麼不清不楚嗎?賴清德為什麼不能給大家一個乾乾淨淨的中華民國?

總之,是誰要消滅中華民國?是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民族應該消滅中華民國。是台獨要玩弄中華民國,而不是多數台灣人要顛覆中華民國。

準此,盱衡世界情勢,兩岸究竟應當再出現一位「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如賴清德?或應當再出現一位「務實的中華民國工作者」,如馬英九?

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中共不能以一黨宿仇而消滅中華民國,賴清德也不能因一己人設而操弄務實台獨。兩岸應「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中華民國是杯,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國軍自我矮化 搞一邊一國


2023-04-30 01:52  聯合報/ 張健常/軍退(台南市)


近年中共機艦頻過中線,測試我空防如溫水煮蛙步步進逼,軍方除派機升空應對,循例發新聞稿外,似一籌莫展,老百姓也習以為常。

倒是不知何時起,軍方公布空域活動示意圖,在台灣地圖上標示中華民國,把ADIZ定義為「中華民國防空識別區」,不知依據為何?

回溯一九五○年代韓戰爆發,美國遠東駐軍司令部考量減少對日本和東南亞間美軍飛航影響,劃定五邊形的「台灣防空識別區」。自民國四十二年迄今,中文名稱一直都是「台灣防空識別區」。

民眾其實大多不知,這條線東緣還壓著日本「與那國島」,在國軍戰術管制圖像上,該島十二浬領海範圍有明確標示,只要我機艦接近即被廣播驅離。

如今風雲變色,國防部自我矮化置憲法增修條文兩岸同屬一中內涵不顧,逢迎上意搞「一邊一國」,共機為何侵門踏戶意有所指。


國防部去年12月公布,共軍殲-16戰機編隊穿越巴士海峽,空警-500預警機、轟-6機則在東南部我防空識別區内邊緣,共機在我西南及東南空域活動頻繁。 圖/國防部












侯友宜爭大位 應提外交政策


2023-04-30 01:58  聯合報/ 徐勉生/退休大使(高雄市)
新北市長侯友宜。記者潘俊宏/攝影


新北市長侯友宜擬參與總統大選,如箭在弦上。日前出訪新加坡,近日又提「杯水論」,都是明顯起手式。除了國家定位、兩岸關係,外交政策也是總統參選人必修學分。

蔡總統就任後,我國連斷九個邦交國,卻沒有新增任何邦交國,就連南美洲唯一邦交國巴拉圭也有斷交之虞。有意參選總統的侯友宜,必須從此不及格的外交成績單中吸取教訓,審慎擬定自己的外交政策,才能不負國人期待。

在兩岸外交爭戰中,要扭轉外交頹勢,只有兩種選擇。一是下定決心與中共一較短長;二是止戰謀和。

此次巴拉圭總統大選中,在野黨候選人艾里格里曾揚言,當選後將與我國斷交。外交部日前表示,有信心無論誰當選,都會持續與巴國新政府攜手合作,而我國也會秉持原則,不與中國大陸競逐金錢外交。

外交部聲明冠冕堂皇,但隱約透露出一些訊息。顯示政府已做好斷交心理準備,並一如既往將責任歸罪於中共金錢利誘。但更值得重視的是,政府似乎已萌生在兩岸外交爭戰中棄甲而去心態。

外交部每年向立法院提出的業務報告,都將鞏固邦交列為第一項重要工作,其次才是強化與無邦交國家關係、積極推動國際參與。然而若政府連首要工作都做不好,還有什麼值得宣揚的外交成果呢?

從民進黨政府經營邦交國成果看,顯然缺乏一套完整而長遠的外交策略。

巴拉圭會不會成為蔡總統任內第十個斷交國,目前難斷定。媒體報導艾里格里目前民調領先,這對我方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再從最近經驗判斷,情況更令人憂心。

宏都拉斯早先與我斷交,事前美國曾派拜登顧問陶德前往勸阻,結果無功而返。若不是美國沒有盡力,就是美國已力有未逮,不再是協助我國維繫邦交的靠山,都值得我方高度警惕。

如果我方不能與對岸達成停戰默契,就必須擬定戰略,下定決心積極應戰,而不是遇事退縮,用一句「不與中國大陸競逐金錢外交」作藉口。事實上,先進國家對開發中國家提供援助是國際通例。聯合國希望援助國每年援助金額至少要占該國國民所得毛額的○.七%。我國近年援外金額只占國民所得毛額○.○四%,還有甚大成長空間。

外交競逐靠的是實力,其次是策略。現在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既沒有實力,也沒有策略,以至於外交上一敗再敗。如果不想有戰必敗,就應另謀出路,而不是消極被動地聽任邦交國紛紛轉向大陸。











誰能扮年老父母的靠山


2023-04-30 01:58  聯合報/ 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副教授(台南市)
台灣即將在2025年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著名雕塑家朱銘日前驚傳久病厭世,他的離去讓大家十分震驚,似乎也為台灣高齡老人發出些求救訊息。

台灣即將在二○二五年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原本以為還有一段準備期,沒想到過去兩年多大家忙著對抗新冠疫情,使得面對人口老化準備時間縮得更短。後疫情時代,又遇到缺工、少子化,可能老人未來的長照問題會逐漸浮現。

銀髮族必須面對的健康問題,包括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疾病與功能退化。由於平均年齡上升,失智及其他神經性退化疾病比率逐年升高。譬如說失智症普及率會隨著年齡增加逐漸升高,在六十五到六十九歲只有百分之二.九八罹患失智症,但大於八十歲的老人已升高至百分之十一.六。此外,像是巴金森氏症比率也隨年齡升高,大於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約有百分之一罹患。這些生病老人常常會有憂鬱與睡眠障礙,如果沒有家人關心或是適當醫療介入,常常會因身體狀態影響心理健康,因而產生久病厭世心理。這時就應該要有人適時關心或陪伴就醫,預防憾事發生。

但是我們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也很辛苦。我們有個媽媽群組,以前大都討論小孩教育問題,這幾年隨著孩子長大,見面時多在討論老人照顧。包括中風、失智、巴金森等等疾病,都需要長期照顧,因此中生代必須要有很強心理素質,才能夠幫長輩長期抗戰,否則到頭來生病的還沒倒,照顧者卻倒下,反而得不償失。

所以,面對此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身為中生代的三明治族群首先要照顧好自己,平時除工作外,一定要花時間運動與休息,才能夠當爸媽靠山。

其次,銀髮族當自強,要存一些老本,交一些老友。可以自己做的,不一定要麻煩孩子。孩子願意幫你,要心存感激,要說謝謝不要一直抱怨。孩子沒有空,花錢找人幫忙也可以處理。平時要和朋友互動,樂於助人,需要幫助時,人家也會幫助你。

此外,中生代可以教育孩子,所有家庭成員都可以是阿公阿媽的支持者。平時帶孩子多和爺奶親近,一旦有需要時,孩子也會是我們的好幫手。

總之,大家都會老,也難免也會生病。有多一點家人支持、朋友幫忙,長輩的晚年才會更幸福。



辛翠玲/亞洲貨幣基金倡議的前世今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亞洲貨幣基金倡議的前世今生
◆  李清志/數算你的人生
◆  陳立恆/AI既來 人文安之
◆  朱宗慶/一股衝動,堅持數十載
◆  葉匡時/三級機關首長任用的彈性與課責
◆  楊志良/總統參選人應向民眾告知的事項
◆  陳亮恭/蘭亭上巳曲水流觴千載不復見






辛翠玲/亞洲貨幣基金倡議的前世今生


2023-04-30 01:21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月前提出亞洲貨幣基金(AMF)構想。 路透


在近期去美元化討論中,馬來西亞首相安華月前提出亞洲貨幣基金Asian Monetary FundAMF)構想,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發展。安華提議距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日本首次提出 AMF,已有廿六年。貨幣基金是什麼?成立 AMF,可能嗎?

從功能與技術面說貨幣基金國際貨幣體系支援與安全機制。國際貨幣體系運行,與是否有可靠儲備基礎、計價方式有關外,貨幣基金也是關鍵。當一國或多國出現經濟活動萎縮、信用不足、主權貨幣信心崩解時,貨幣基金可提供緊急紓困,避免或緩解受困國家陷入金融危機,維繫國際貨幣體系整體穩定。此外,貨幣基金也肩負觀測各國經濟發展、督導國際金融秩序的職責。

但若再從政治角度說貨幣基金也是國際金融政治競逐現場國家藉由貨幣基金,操作國際間金融資源分配,發揮影響力例子大有所在。二戰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與主導 IMF 的美國即是此例。因此貨幣基金成立既是金融技術問題,也有政治面意涵。那麼,在國際貨幣基金會外,能否另組區域型的亞洲貨幣基金?

事實上放眼全球,從歐洲、拉美到中東,乃至非洲,皆有已成立或規畫中的區域型貨幣基金。其中,中東地區阿拉伯貨幣基金在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年)開始運作。拉丁美洲則在七○與八○年代接連成立不同的區域貨幣基金歐洲貨幣基金出現時間較晚。十多年前主權債信危機過後,歐盟才決定成立。非洲貨幣基金則還仍在籌備階段中。相較下,亞洲貨幣基金過程就坎坷許多。

第一代 AMF 可回溯至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當時金融風暴席捲東亞,各國幣值血流成河,IMF 雖願意紓困,但條件嚴苛,引起東亞國家的「怨恨政治」。於是日本提出另立 AMF 的主張,擬由日本、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台灣六方,聯合出資一千億美金,成立基金,做為日後東亞貨幣緊急紓困之用;其中,日本將會是最大的出資方。當然,日本也非義舉;背後的幾個原因:一、當時東南亞國家的諸多壞帳,有不少是由日本銀行放貸,救他國,也是救自己。二、如此一來,可強化日本在後冷戰東亞領導地位,尤其當年的中國尚未成氣候。

不過,日本 AMF 提議一出,即引發中美反彈。主導 IMF 的美國,對此極為敏感也極憤怒,認為 AMF 將削弱 IMF 功能,衝擊美國領導地位,即便日本保證 AMF 與 IMF 兩者不衝突。另方面,中國對日本倡議的 AMF 也不滿意。中國無法接受台灣被列入 AMF 名單,縱使日本解釋,那是因為當時台灣有全球排名第三的外匯存底;另外,中國也無法接受由日本領導東亞金融體系。中、美兩大國反對,讓 AMF 構想胎死腹中。雖然後來經不斷調整與協商,東亞國家退而求其次,改採用多邊貨幣互換做法(又稱「清邁多邊倡議機制),但 AMF 的構想也就擱置至今。

每個區域貨幣基金故事都不同。從第一代 AMF 例子可看到,亞洲區域貨幣基金能否成立,非關技術面,而是百分之百政治問題。時隔廿多年,大環境今非昔比,在中國也正面回應安華提議情形下,不能排除此次倡議有再發展的可能。雖然一切仍未可知,但倘若如此,也意味著東亞區域經濟進一步整合。








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股東提案權利應受保障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青年低薪又高失業,不怪中央卻怪地方?
◆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 VS.尹錫悅訪美
◆  經濟日報社論/股東提案權利應受保障




經濟日報社論/股東提案權利應受保障


2023-04-29 00: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辦公室示意圖。Pixabay


近日來有關可成的二位外資股東的提案,未被董事會列入,引發爭議與關注。該二位外資股東提案修改公司章程將現金股利的發放,回歸股東會決議,但可成的董事會以該提案事涉二項,依公司法規定未將此案列入股東會議案;然而,提案的外資股東表達抗議,並呼籲主管機關予以可成之董事最嚴厲裁罰。

過去現金股利發放是要經股東會投票通過,但有大型科技公司建議其有每季發放現金股利的需要,而股東會通常一年開一次,不可能為了現金股利發放每季開股東會。因此,2018年7月公司法第240條第5項修正成: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得以章程授權董事會以三分之二以上董事之出席,及出席董事過半數之決議,將應分派股息及紅利之全部或一部,以發放現金之方式為之,並報告股東會。至此,只要公開發行公司的章程有依據上述修正,則現金股利發放則由董事會決定即可。

考量公平對待股東與促進股東行動主義,許多國家在公司法加入讓持股達一定比率(台灣是1%)的股東,在股東會有提案的權利,藉以監督現有的董事會或參與公司的經營。這是健全公司治理的關鍵措施之一,且各國紛紛下調提案權的持股門檻規定,並建立讓股東在行使上述權力方便、不被刁難的制度。有關台灣股東提案權是根據公司法第172條之一,持有1%以上股份之股東,得向公司提出股東會議案;且規定,除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外,股東所提議案,董事會應列為議案:該議案非股東會所得決議、提案股東在停止股票過戶日持股未達1%、該議案於公告受理期間外提出、該議案超過300字或提案超過一項之情事。

同時,公司法第172條之1是有裁罰規定,公開發行公司由證券主管機關各處公司負責人24萬至240萬元之罰鍰。其實,讓持股1%的股東有股東會提案的權利,也僅是提案而已,能否通過還是由所有股東決定。該條文的立法精神是原則上要列入議案,例外才不列入,因此公司董事會對提案僅是進行形式審查。

本次可成董事會認為這二位外資股東修改公司章程提案的內容,實質上涉及公司法第240條第5項關於現金盈餘分派的授權,以及公司法第241條第2項關於現金發給法定盈餘公積及特定資本公積的授權。二者處理對象及條件均不相同,構成要件事實也有所不同,且二者的授權與否,原因不同,並無必然關連性。因此,可成董事會認定該提案事涉二項,而依公司法規定未列入股東會議案。但提案的外資股東提出反駁,可成在2019年股東會以「一項」修改公司章程議案,通過現金股利發放改由董事會決議,但外資股東提案改回由股東會決議就變成為「兩項」議案,此乃前後矛盾、不合邏輯理由。

由以上可得知,可成公司的董事會與提案外資股東,對於本案之股東提案以一項為限的解讀存在嚴重差異。由於公司法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經濟部應該就公司法第172條之一的「股東提案以一項為限」的意旨與規範提出解釋,並對此案做出判斷。同時,金管會亦應根據經濟部的解釋,對於如何健全股東提案權的制度做出回應,藉以讓國際社會覺得台灣股市是有落實公司治理的決心。

基於保障股東權益與健全資本巿場,上述主管機關應該立即調查可成董事會未將外資股東提案納入今年股東會議案的適法性,並在股東會前做出裁決。若可成董事會的決定適法,則應該讓這二位外資股東瞭解如何正確提案;若不適法,則應該要求可成董事會將該提案納入今年股東會議案。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vs.尹錫悅訪美


2023-04-29 01: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美國總統拜登26日在白宮以國宴款待來訪的南韓總統尹錫悅。(歐新社)


南韓總統尹錫悅訪美,除會見拜登總統,唱了歌,兩國企業還簽訂了廿多項合作備忘錄。其中,包括近百億美元的合資計畫,美韓企業將合作發展電動車電池、機器人、氫能等產業。Netflix則宣布在韓投資廿五億美元,製作韓國影音內容。

看到尹錫悅的訪美行程,不禁令人想到月初剛過境美國的蔡總統,兩人的活動內容何以如此不同?蔡英文訪美,極力安排會見美國政要卻未能如願;唯一亮點,是回程在洛杉磯會晤了美眾院議長麥卡錫。但這一晤,導致中共報復性軍演不斷,連兩岸原可恢復的疫後觀光交流都卡住。

大家不能不注意到,蔡英文在美逗留數日,所有活動均圍繞政治主題演出打轉,沒有看到為國家經貿大計考量的安排;像美韓企業家那樣的投資對話,則一片空白。這樣的表現,也要歸咎於中共的打壓?還是蔡政府的外交、經貿官員太不用心?或是蔡總統本人對台灣經貿發展漠不關心所致?

類似韓美企業家就產業合作對談簽約,台灣不是沒有過,光是微笑老蕭率團赴美談判、採購就不知多少次。蕭萬長卸任副總統後,還曾與美國務卿凱瑞晤談,並率企業領袖團訪美。這些,在蔡政府都成了絕響。蔡總統訪美,只看到激怒北京的結果,卻未見台灣經濟加分,更遑論民眾承受發展停滯的後果。

誰心裡有人民和經濟,比一比就清楚了!












聯合報社論/青年低薪又高失業,不怪中央卻怪地方?


2023-04-29 01: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北市年輕人失業率五度居六都之冠,學者認為,首都年輕人失業率高是長期結構性問題,不能特別歸咎於單一縣市首長。記者曾原信/攝影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近三年各都失業率,在廿五至廿九歲年齡層,台北市失業率五度登上六都之冠。民進黨台北市議員林延鳳將矛頭對準市長蔣萬安,質疑首都青年失業率高與最年輕六都市長的作為形成諷刺的對比。綠營忘了,蔣萬安去年十二月底才上任,哪能為過去三年的失業率負責?要怪也得怪柯文哲吧!再說,蔡總統執政七年,又為青年就業做了什麼?

每逢選舉,政治人物總把年輕世代捧在手心。民進黨更全力討好「百萬首投族」,以為「得青年,得天下」;但選舉過後,青年問題即如過眼雲煙。蔡英文曾高呼「勞工是我心裡最軟的一塊」,但年輕人不僅失業率高,半數大學畢業生首份薪水竟不到三萬元,比他們的父母世代還差。如果上任才四個月的蔣萬安要為青年失業負責,執政七年的蔡總統,應該無地自容了!

年輕人是國家精華的勞動力,充滿活力和創造力,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蔡政府想方設法延長兵役,卻忘了青年失業是國安問題。據統計,去年廿五至廿九歲年輕人全國失業率為六.一%,六都前三名依序是台北市七.五%、台南市七%、高雄市六.三%,三都均高於全國平均值。其他依序是桃園市六%,新北市五.六%,台中市五・三%。

北市勞動局長高寶華解釋,外縣市年輕人找工作較聽父母的話,台北市年輕人工作自主性較高,加上家庭經濟條件較好,許多人不急著找工作,這是北市年輕失業率高的主因。這種說詞,顯然欠缺說服力;因此蔣萬安隨即糾正說,高失業率有很多層面的成因,不是單一因素。他要求勞動局及相關局處釐清問題原因,共同提出解決方案。

都會年輕人失業率高因素複雜,跟個人選擇、社會環境、家庭背景皆有關係。人力專家認為,近年非典型的新興行業竄起,例如外送員等彈性較高的自營工作型態更為普遍,而從事外送、開Uber等「斜槓」工作比較自由,也讓許多不願被綁死在辦公室領固定工薪的年輕人競相投入。三年疫情,也影響不少年輕人的工作態度,寧可兼職打工或暫時宅在家。

後疫情時代,就業市場需才孔急,但青年失業率卻未見降低;尤其教育水平較高的六都年輕人若無法進入就業市場,無疑是社會一大警訊。我國自二○○六年即出現失業者「年輕化、高學歷化」的趨勢,依主計總處調查,一百個長期失業者,十五到廿九歲年輕人約占五成,其中四分之一是初次覓職不成的失業青年,許多社會新鮮人甚至一年都找不到工作。癥結在,這是年輕人不想就業或是「學用落差」,蔡政府必須嚴肅檢討面對。

從青年失業率排行前三名的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來看,不論是「北漂」或「南流」,不論是藍營或綠營執政縣市,都面臨相同問題。整體而言,青年低薪與青年失業,都是全台普遍的結構性問題,與國家經濟、社會、及人才培育失衡有關,歸咎於地方首長並不合理。中央政府若沒有前瞻的發展及培育計畫,年輕人即難以進入理想職場,把持不住者即很容易被黑道吸收。

年輕人往往是左右選舉勝負的關鍵。韓國瑜當年憑著「韓流」吸引大批年輕人支持,因而打敗比其年輕的對手陳其邁;但支持者熱情一退,將他罷免的也是這批人。大選將屆,政治人物與其高喊降低投票年齡,不如設身處地想想年輕世代的困境,想想政府到底為他們做了什麼。若以為裝年輕、耍可愛就能騙到年輕票,最後仍難逃「失青年、失天下」。



台海危機 如何超前部署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台海危機 如何超前部署
◆  俄烏停戰的 四種方式
◆  杯水論 侯應提全面論述
◆  面對大局變化 別只剩備戰
◆  隨媽祖一步一腳印自省
◆  德國廢核 台能效法?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台海危機 如何超前部署


2023-04-29 01:34  聯合報/ 胡瑞舟/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共解放軍東部戰區8日公布數張對台圍島軍演的相片,其中一張是共軍戰機正在進行空中加油。圖/取自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長期觀察共軍戰機、戰艦和無人機擾台行動,可以梳理出一個態樣:中美及兩岸關係如因特殊事件惡化,或是美國政要高官訪台刺激北京;這時對岸擾台機艦數量不但激增,其中部分也會跨越中線、甚至逼近本島周邊。前者可以本月初蔡麥會後為代表,後者則以去年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來台的環台軍演為典型。

這兩天,正值瓜地馬拉總統及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訪台,及美韓發表宣言將在南韓部署核潛艦;中共派出六艘軍艦、卅八架次軍機擾台,其中包含一架「察打一體」雙尾蠍無人機幾乎環台飛行一圈。雙尾蠍的出現格外引人注意,它是共軍現役最大型無人機,航程可達六千公里,最大續航時間為卅五小時,除了偵察功能,它掛載的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可對即時目標發動攻擊。雙尾蠍去年也曾飛越海峽中線,此次繞台飛行更顯現共軍遙控無人機搭配戰機執行聯合任務,無論技術和性能都已漸臻成熟,未來台海周邊料將出現更多共軍無人機。

中國大疆製造的無人機,全球市占率超過百分之七十。中共軍方改裝殲六戰機為無人機,同時透過軍民融合生產製造無人機。其中某些種類如翼龍無人機,性能媲美美製同型機種,更因物美價廉而廣受國際市場喜好。如果台海有事,共軍相當數量無人機艦必然不缺席。我方此前外島部隊應對無人機曾出現扔擲石塊反制窘狀,未來應對數量眾多、蜂群或飽和攻擊無人機隊,應積極思索反制之道。美方軍火商下周訪台,或許就是國防部提出優先採購需求項目的良好時機。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強調,中國是最有能力且對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持續步步進逼的挑戰者。美國對台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及兩岸統一對美國安全利益衝擊力,愈來愈有清楚認知。誠如美國太平洋論壇所稱,美國對台目前力行「政策層次戰略模糊,作戰層次戰略清晰」,嚇阻中共攻台,武裝台灣抗中,甚至全力全面阻絕和統、逼統和武統三大路徑,「進、退、攻、守」美國各次兵推都有環繞「最大化美國安全與利益」思考、模擬與擘劃。

美國面對未來,都有務實的前瞻作業和超前部署。它希望武裝台灣成為刺蝟島,像烏克蘭拖垮俄羅斯一般削弱中國;它希望轉變台灣成為毒青蛙,讓北京整體國力挫損倒退廿年。甚至它的政客還鼓吹台灣百萬民眾人手一槍,為民主自由壯烈犧牲。蔡政府認為當前美台關係歷來最好,兩岸關係卻陷入歷來最糟氛圍,溝通共識蕩然無存情況,兵凶戰危也就成了新常態。

面對台海安全空前危機,我們是否也需要學習美國的前瞻務實思考和超前部署?隨著美中台新情勢的出現,台灣的決策者是否也應探索符合台灣利益的最佳方案?










俄烏停戰的四種方式


2023-04-29 01:28  聯合報/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烏克蘭堅守東部巴赫姆特鎮,與俄羅斯苦戰10個月,成為俄烏戰爭歷時最久也最血腥的戰役。美聯社


就在美國國民兵特薛拉四月揭露的俄烏機密戰情中,開始烏克蘭重建的優先方式,已有答案。這些機密中,僅烏俄死傷規模被質疑有誤,其他「很可能」都真實,亦即烏克蘭即便發動春季反攻,不太可能改變雙方的對峙。

這跟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已三度陳述的見解,完全相同。既然俄烏無一能取勝,和談結束戰爭應是理性選擇。

再者,華郵說特薛拉洩漏軍機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俄烏「兩國共同之處,多過差距」,他希望朋友「不受…宣傳的影響」。 因此,止戰的第二途徑,來自《聚焦外交政策》據此而有的推論。該刊認為,「特薛拉是代言人…內心深處從來不認為政府是美國的一個部分…若說美國國家安全堪虞,(這類型的)美國人更是威脅,多過中國人或俄國人的威脅。」華府若是真想以烏克蘭弱化俄羅斯,但又同意這個論點,就得調整認知,轉而注意「蕭牆之禍」,不要再拿莫斯科或北京作文章。白宮不寄望習澤通話能帶來正面變化,既然如此,拜登不如自行協調止戰之路。

但美國若真執意以尊重烏克蘭為名,實則繼續使之犧牲,藉此換取俄羅斯的弱化,那麼,也許俄羅斯會重蹈四十多年前的覆轍。在美國誘發下,蘇聯在一九七九年如同此次,以友邦邀請為由,入侵阿富汗;後果是九年多後,耗費數百億以上美元,戰死上萬軍人與更多阿國人,最後仍須全軍撤離。有人認為,入侵阿富汗對其國力侵蝕,是蘇聯解體原因之一。今日俄羅斯若認為其也可能陷入當年險境,應會主動求和。

俄烏止戰方式,不限前述三種,還有第四種:美國重演越戰苦果。越戰期間,麥納馬拉擔任七年多國防部長。他在一九九六年出版回憶錄,向美國人民(但沒有向越南人)道歉,表示沒有更早坦承相告,越戰將是漫長血腥戰爭。他也不說,在一九六八年北越發動新春攻勢兩三個月後,美國國防部已對戰局很悲觀,遠比老是說我軍威武、形同鼓勵戰爭的媒體「悲觀許多」; 麥納馬拉更沒有說,在新春攻勢前,他自己其實已「私下認定」美國無法取得軍事勝利!

結束俄烏戰爭的越南方式,不會出現嗎?無人知曉,但俄侵烏後,已有很多美國專家認為,白宮同時對抗中俄集團,可能結果之一是損人不利己,是「世界末日」。 近日,著有《俄羅斯陷阱》等專書的畢比(G. Beebe)則提醒「拜登,時候到了,請和盤托出烏克蘭情勢」,官方對戰爭的理解與其公開聲明矛盾,「越南的幽靈已在浮現。」











面對大局變化 別只剩備戰


2023-04-29 01:32  聯合報/ 金彥斌/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獲黨提名黨總統候選人後表示,將結合社會最大的力量完成2024選舉總目標,首先總統高票當選,第二國會單獨過半,並以此民主的力量踐行民主團結、民主自理、民主和平的三大民主行動。記者黃義書/攝影


美方擬將台灣武裝,從刺蝟升級到連牙齒都不放過,但兩千三百萬人仍是血肉之軀。生命誠可貴!政府顯然未重視,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無處可逃的事實。

軍事部署僅是捍衛國土、國格、彰顯國力及凝聚國人的方式之一,人民更在意的是,透過民主制度,期望政府擔負起讓人民擁有安身立命之所的責任,也才是賴副總統提出「三大民主行動」的真正意涵。

但執政者卻未做到。處理兩岸問題自視甚高,受苦還是百姓;對陸喊平等尊重,自身卻未做到。大陸對台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只能乾瞪眼,賴副總統更喊話大陸要善待台灣,以報答台商多年貢獻;還說台海很寬,容得下兩岸。但交通部長不開放對陸客限制,反而呼籲大陸對自由行與團客要有所回應,讓觀光業者對解封「錢(人)潮」乾瞪眼,這又是如何「容得下兩岸?」

賴副提出「和平保台」基礎概念有二:其一軍備成刺蝟;其二是美國及其盟友支持。但如上所述,刺蝟仍是血肉之軀;而美國與盟友支持協防,或許像賴副曾對蓋拉格說的,抗中若是像「一對一」籃球賽,中國可能會贏,但台灣若和美國等盟友團結作戰,就不會被擊敗。然而,戰爭終究不若球賽,既無規則,更沒有裁判吹哨。

美中軍事、經濟競逐下的漩渦,迫使各國思考是否要跟著捲入。但正如澳洲外長黃英賢所言,亞洲需要「戰略平衡」,且「沒有任何國家占主導地位,也沒有任何國家被支配」,一番話像是給台灣當頭棒喝。不論親美、親/和中,如何面對大局的變化,走出自己的戰略平衡,是總統大選時各參選人應要面對及回答的。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日前接受德國「大十字勳章」表揚,德國總統史坦邁爾致詞時,認為梅克爾從不迴避政治責任,她培養了把大局放在首位,而不是自我推銷的風格,足以獲得殊榮。

因此,政府及所有參選人也應把大局放在首位,要如韓劇《造后者》的「犀牛」吳景淑一樣,守住良心,負起政治責任,以「不放棄任何人」的態度,不為獲得勝選或利益犧牲任何人幸福、權利及生命;不僅關注所有族群與階層福祉,更要直至用盡所有外交手段,也不讓國家只剩下備戰與面對戰爭,才是真正避戰。










隨媽祖一步一腳印自省


2023-04-29 01:36  聯合報/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2023台中大甲媽祖遶境,日前在新港奉天宮正殿舉辦回駕典禮。記者呂慧瑜攝影/報系資料照


媽祖遶境與其說是一場宗教盛會,其實更是遶境民眾內心的自省時間,一步一腳印省思人生過去與思考未來;遶境也可讓香客重新調整與外界互動模式,一步一腳印碰觸當地民眾熱情,接地氣台灣民情。

參與過兩次媽祖遶境,十多年前是「逗鬧熱」拍攝遶境;前年疫情時一個人再跟隨神轎兩天,從員林一路走至大甲,身處媽祖遶境所帶動的信眾熱情中,親身體驗沿途當地居民熱心補給和加油打氣,進而體會出一步一腳印真實意涵。

遶境路途上充滿關心,沿途擺攤的當地居民不會放過就算兩手已是滿滿食物和飲料的遶境民眾,手不能拿就強塞口袋和背包。他們無法隨著媽祖遶境的心願就希望藉由香客實踐,各種免費的物資補給就是民眾最直接和坦率的心意。

服役時擔任野戰部隊排長,經歷過日夜行軍的累、忍受過櫛風沐雨的苦、更挑戰過翻山越嶺的艱困。退伍多年後,老邁的我又追隨媽祖遶境,自由意志下行腳,更精準觀察和接觸到善良和可愛的台灣同胞,這是一生難得的心靈和旅行經驗。

遶境時頓悟,一步一腳印不是政客們膚淺騙票口號,也不是自己單獨邁出腳步,而是在你的身後有眾多熱切為你加油的眼神和關心,而前方更有陌生人群正要迎接和鼓勵你。媽祖遶境徹底重現先民跨海墾荒精神和台灣人民堅韌生命力。

一步一腳印並非個人毅力展現,真義是香客們群策群力、團結一體、互相打氣,向著共同目標:伴隨媽祖遶境奮力前行。如果只在遶境出發儀式抬轎,如果不接觸奉獻的沿途民眾,就不會知道「台灣最美風景是人」的道理;「蘸醬油」式的遶境,也難以體會媽祖所激發出的強烈台灣民眾熱情、堅持和韌性。

台灣不缺政客,最缺的是能夠團結台灣民眾的領導人物。選舉時政黨常採「分裂」選民策略強奪勝選,完全忘了先賢早說「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真諦!遶境香客必須一步一腳印、一群人朝著共同目標努力才能走得遠、伴隨媽祖神轎回鑾;同樣的道理,政黨若只想靠分裂選民贏得選舉,又何以長佑台灣國泰民安?












德國廢核 台能效法?


2023-04-29 01:39  聯合報/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德國日前關閉碩果僅存的三座核電廠,為核電在德國劃下句點。圖為德國核電廠伊薩2號。(路透)


德國日前關閉碩果僅存的三座核電廠。對於擁護「無核家園」的台灣人來說,這印證核能必亡鐵律。然而,我們真該慶幸民進黨政府跟對「國際潮流」嗎?

逐步全面廢核是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在福島核災後確立的基本國策,當時得到多數人支持;反核則是綠黨從一九七○年代就開始打造的神主牌,梅克爾執政後,它也得到各黨派與社會主流的膜拜。可惜好景不常,近來氣候變遷議題讓愈來愈多德國人質疑脫核。德國再怎麼努力製造再生能源,就是無法放棄石油、燃煤與天然氣發電,這些正是全球暖化的元凶,無碳的核能於是變成許多人眼中的綠色救星。到了俄烏戰爭,柏林被迫中斷進口廉價俄國天然氣,電價飆漲讓社會終於覺醒:無核美景原來只是鏡花水月!

關閉核電廠決定引發德國社會部分反彈,畢竟,即使當前天然氣儲備不虞匱乏,能源供應似乎綽綽有餘,但誰知道俄烏對抗會持續多久?就算結束了,再向北極熊買天然氣絕不會是主要選項,所以下個寒冬來臨時,飆漲好戲很可能再度上演。平心而論,德國不是沒有認真看待廢核的配套措施,去年再生能源比率占全部能源四十六.三%(預計在二○三○年達到八成,不過這是大問號),但是風力、太陽能源供給要看老天爺臉色也是客觀事實。如今核電廠全部關閉,德國人卻還在繼續享用核能:從鄰居法國進口!這是典型以鄰為壑:核電廠好可怕,但是不要設在自家後院就沒事!

台灣人沒這福氣,以鄰為壑根本不可能。去年總發電量中,再生能源才占八.二八%,燃煤與天然氣發電卻高達四十二.○七%與卅八.八一%。等核三廠除役後,二○二五年就進入無核狀態。天然氣發電除了會增加排碳量外,更可怕的後果是給國家帶來毀滅。「經濟學人」日前刊登一則讀者投書,作者是紐約曼哈頓政策研究所的一位政策分析師。他指出民進黨政府能源政策是「危險的失策」,台海若發生衝突,多數軍事專家都相信習近平最可能採取的就是封鎖台灣。一旦對岸出手,台灣靠核能加燃煤可維持一年半,靠天然氣發電則只能撐兩周!

他的說法並不新鮮,國內已有這種聲音,遺憾的是引發不起迴響。兩岸敵意持續升溫,衝突爆發的可能性非常高。特別是在大選選戰中,民進黨一定會為了拉抬氣勢而大打反中仇中牌。現在只要誰倡議和談避戰,立刻會招致「舔中投降」的圍剿撻伐。對於「愛台灣」的那群人來說,選擇只有一個,就是拚了!然而,即使抱定「含笑為國犧牲」決心,至少也不要讓敵人不戰而封鎖幾天就癱瘓舉國能源供應吧?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德國政客的短視天真讓人民吃足電價飆漲苦果,民進黨「非核大夢」除導致台電瀕臨破產,還恐讓國家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杯水論 侯友宜應提全面論述


2023-04-29 01:28  聯合報/ 廖天威/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新北市長侯友宜在新北市議會接受質詢時,拋出「杯水論」兩岸主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北市長侯友宜在議會答詢時指出,「中華民國與台灣就像杯子和水,密不可分」。由於侯言行動見觀瞻,引來高度關注和放大檢視。

首先,「杯水論」的杯是指中華民國,水指台灣。試問,這杯子是鋼杯、玻璃杯、還是紙杯?材質不同,使用和耐受度有異。有意大位者,不可不重視自身詮釋對國家安全與存在的影響。耐不耐熱、經不經摔、能夠使用多久?還是像免洗杯,用後即丟?沒說清楚。

再者,杯中之水,是熱水、冰水?可否換杯子分開裝?還是稍加調製,足以起「化學變化」?那就更難「自圓其說」了!

這些,都還只是非常淺的詰問,還搆不上理論層次,更何況要「治大國如烹小鮮」的一國之尊呢?我們期待一位全方位治國領袖,可不能等選舉完畢上任後,再來慢慢學習、適應吧!

台灣社會近年來民情和輿論,已漸向「兩極化」發展。不論是政治、外交、經濟,乃至於國防、軍事,常常是「雞同鴨講」、「莫衷一是」;若再加上明年大選的不確定因素,「極化光譜」激化再向兩端拉扯,對於未來的治理模式與方向,即使想要再尋求過去的「溫和路線」、「中間選民」,都可能是緣木求魚。社會愈是變動不居、極化對立,就愈會養成「搖擺不定」的政客;過去卅多年的民主化發展,等於白走一遍。

距離大選,只剩八個多月,有志大位的參選者,應該要提出全盤說法;並告訴全國民眾,這些問題的優先順序為何?解決方案是什麼?

筆者相信,愈是全面與嚴苛的檢驗,愈是對選舉、對國家治理有利;愈早、愈全方位檢視候選人品格、特質、能力與知識,愈能幫助國家社會,篩選出合格領導人。


李清志/數算你的人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數算你的人生
◆  陳立恆/AI既來 人文安之
◆  朱宗慶/一股衝動,堅持數十載
◆  葉匡時/三級機關首長任用的彈性與課責
◆  楊志良/總統參選人應向民眾告知的事項
◆  陳亮恭/蘭亭上巳曲水流觴千載不復見






李清志/數算你的人生


2023-04-29 03:04  聯合報/ 李清志(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坂本龍一不敵病魔,享壽71歲。 (圖:威視提供)


最近有些知名人士過世!

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前陣子過世,享年七十一歲;殯葬大亨龍巖企業的老闆李世聰,最近也過世,享年六十五歲;上個月廣播界爵士樂專家沈鴻元亦驚傳過世,只有四十九歲。

人生的短暫與無常,讓人想到神人摩西所寫詩篇,他說:「我們人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的可以活到八十歲,但是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摩西活一百廿歲,漫長人生歲月中,他體會人生的榮華富貴、流離失所;他帶以色列人出埃及,也體會在曠野漂泊幾十年,對人生有十分透澈領悟;〈詩篇〉九十篇陳述,就是摩西一生體會。很多人雖活很久,但是卻不知怎麼活?不知道人生是為了什麼。

〈詩篇〉,就是摩西教我們怎樣有智慧地過一生。詩篇中,摩西談到上帝的永恆與無限,對照人類的渺小與有限,也談到人生短暫與愁苦;他說「人生好像一聲嘆息!」因為人生像聲嘆息,很快就沒了!而且人生不是笑聲,是嘆息聲音,因為充滿勞苦與愁煩,最終都是虛空。

摩西在〈詩篇〉中,向上帝做了個祈求禱告,他不是求人生長壽或榮華富貴,他禱告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摩西到底想要得著什麼智慧?到底什麼才是真正智慧?

摩西希望了解二件事,希望上帝讓他有智慧知道「人生有限」;而且有智慧知道「在有限人生,去經營有永恆價值的事」。當我們好好數算日子,才知原來人生只剩下幾十年而已;人如果知道自己只剩幾天可活,他就會好好珍惜每一天!

日本二○○八年有部電影「死亡預告」,描寫未來政府,因世界太平、經濟繁榮,年輕人沒什麼鬥志。為了讓社會繼續有力量,他們在小時候打疫苗時,會注入奈米膠囊;千分之一的人會在十八至廿四歲間死去,但死前政府會派人告知他,讓他有廿四小時準備。有人收到通知後,與家人和好團聚;有人則去完成未完成心願;也有人想說反正要死了,就進行報仇行動。最特別的是,有人本來要自殺,當被告知只剩一天可活,卻反而不想死,想好好利用這一天。

原本覺得生命沒什麼好活,當你面對死亡時,才想好好活著!正如達文西說:「充分認識死亡,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摩西希望得到人生智慧,就是要知道「人生是有限的」。

摩西另一個祈求是,能有智慧知道「在有限的人生,去經營有永恆價值的事」。很多人想到人生不長、人生無常,就想及時行樂,吃吃喝喝;可是摩西卻不想要「吃喝等死」人生,他跟神祈求有智慧地過個有意義,有永恆價值人生。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說:「以前的人生是以八十歲做規畫,現在的人生是以一百歲做規畫」。現代人退休後還有很長時間,總不能一直玩到掛、吃喝玩樂等死;總要好好思考,如何在「餘生」真正過有意義生活。

你的人生可能還有十年、廿年,或還有四十年、五十年;不論如何,我們都要數算日子,得著智慧的心。不只是有「知道人生有限」智慧而已,還要有智慧「知道如何去過有價值的人生」,這樣才不枉此生。 



黃正忠/晶圓與扣件ESG同樣夠給力

◆  黃正忠/晶圓與扣件ESG同樣夠給力
◆  黃齊元/貿易壁壘引爆兩岸新博弈
◆  劉大年/因應ECFA可能發展







黃正忠/晶圓與扣件ESG同樣夠給力


2023-04-29 01:27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台灣很小,卻很厲害。晶圓代工與封測全球第一、IC設計世界第二,人才被奉為「科技新貴」。螺絲扣件出口全球第三,遍及世界過半國家,美國市占高達四成,但人才卻仍被視為「傳產黑手」。

螺絲扣件英文「fastener」意謂「把東西鎖緊的物件」,正是「鬆不得」的關鍵。這個產業早從過去低階粗糙勞力密集及傳產汙染,走向高端化高科技與高值化。從不起眼的低價螺絲,蛻變為高價人工牙根,甚至成為再生能源、電動低碳車種、智慧製造、智能建築、航太工業淨零核心產業的必要需求

超過三千家台廠扣件產業,雖創造九成四出口、全年近一千九百億新台幣產值,卻僅是台灣IC業四兆八千億產值百分之四不到,但其必要性與重要度都不比晶圓低。受排碳、材料與能源限制發展挑戰,所有解方都指向低能耗、高能效、突破性資源生產力與循環創新,少了扣件,解方不成形、功能無法發揮,力挽狂瀾效應不能給力。

螺絲扣件多數來自不鏽鋼材或碳鋼材料,成本結構百分之六十以上來自原料,當防鏽、輕質、高強度、低碳、環保等要求等級快速提升時,應用在各產業轉型之終端產品,要能擴大規模、逆轉不永續的惡化趨勢,這個產業創新也必須加大力道。

世界「不可持續」是真議題,創新沒錢、沒人都萬萬不能,得靠環境、社會、治理(ESG)三條變革之路,將 CSR/ESG 內化公司經營與成長策略。人才與資本,前進晶圓與扣件產業同樣重要;智能與技術突破,在晶圓與扣件產業落地都得繼續深化;低碳淨零與 ESG 風潮盛行下,扣件產業的百分百綠電、因應不永續風險價值主張、將「賦能多元領域永續解方加速商業化價值主張,都應該得到產經與國家發展戰略關愛

扣件之於晶圓,猶如小蝦米與大鯨魚,可是對於永續未來,同樣有它的位置。沒有看門道的視野與專業、沒有精心雕琢資源配置的用心、沒有辨識技術差異化及欣賞多元科技發展的雅量,我們容易重大輕小錯失掌握以小援大台灣優勢良機。當各領域優秀人才眼中,只看到晶圓產業科技新貴,如何期待扣件產業能入得了新秀人才的眼?恐怕公私產業部門得多多點燈照路,才有機會讓扣件產業被看到。

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亦可稱碳關稅),將螺絲扣件產業也納入鋼鐵下游產品碳管制品項;我們相信台商一定會卯起來減碳,一股民間中小企業韌性力量即將崛起,衷心令人期待。

如果半導體晶圓對全球低碳淨零不可或缺,那麼螺絲扣件就是世界系統性轉型鬆不得的要件。歐、美、日在疫災後透過國家發展新戰略編列龐大預算,將晶圓產業價值鏈境外拉往境內;台灣千萬不可讓螺絲扣件也被人家挖走,到時才驚覺沒有好好照顧這個還在潛水的寶。 


2023年4月28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人民幣當國際貨幣的侷限與契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730/web/ 

◆  聯合報社論/傲慢的指揮中心,集蔡政府濫權之大成
◆  聯合報黑白集/想掏空中華民國的外交部
◆  經濟日報社論/人民幣當國際貨幣的侷限與契機







經濟日報社論/人民幣當國際貨幣的侷限與契機


2023-04-28 00:48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16日警告,美國對俄羅斯等國的經濟制裁,或將對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帶來風險,因為遭受制裁的國家正積極尋求替代美元的貨幣。作為美國前聯準會主席及現任財長的葉倫,對美元地位一向充滿信心,這次口風開始鬆動,相信與近期以來出現在全球各地、方興未艾的「去美元化」風潮有關。

「去美元化」風潮具體體現在愈來愈多的國家決定在進行雙邊貿易時,棄用美元,改以本幣結算。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訪華返歐之後,高調主張歐盟應追求戰略自主,法國也不應做美國的附庸,雖未明顯觸及美元,但劍指美國及美元霸權的潛台詞已昭然若揭。比馬克宏稍晚訪華的巴西總統魯拉則更直接,他在上海出席巴西前總統羅賽芙宣誓就任金磚國家銀行「新開發銀行」行長時高聲質問,「為什麼全世界一定要用美元?為什麼不是人民幣作為全世界兌換的貨幣?為什麼我們金磚銀行不能用自己的貨幣,來給這些國家提供貸款?」美元,似乎在一夕之間成了眾矢之的。

美元,就像春秋戰國時代的周天子,800年周朝進入春秋時代之後,霸權威信開始動搖,周天子式微的結果是群雄並起。群雄之中,最早形成氣候的是日圓,繼之是歐元,但迄今為止均未能成功挑戰或取代美元。現在各方關注的是人民幣,但顯然也只略見到一點苗頭。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今年1月,美元仍囊括全球約達85%的金融交易,人民幣僅4.6%。

細看美元霸權之所以鬆動,其實有遠因、近因;及未來的不確定等三方面影響因素。遠因,指的是美國長期以來的不守貨幣紀律。美國自1971年8月15日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就擁有了全球唯一的獨占性的印鈔權,通過超發美元向全球課徵「鑄幣稅」,此等行為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變本加厲,全球各國深受其害,怨氣持續積累。

近因,就是葉倫所指的,對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一些國家的制裁,讓所有國家對美國動輒以SWIFT為武器制裁美國的對手心生恐懼,特別是制裁還包括凍結或沒收被制裁國的美元資產,更讓各國恐懼,紛紛選擇了「去美元化」的避險手段。

第三個則是葉倫很擔心的美債膨脹問題。葉倫13日致函國會兩黨領袖稱,聯邦債務已達上限,財政部已開始採取特別措施以避免政府支付違約,但此等特別措施只能讓財政部的償付支撐到6月中,屆時任何不履行償付義務的行為都是違約,不但會引發經濟衰退,也會引發債務評級下調,削弱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

由於遠因與近因疊加,加上不確定的債信違約因素,美元霸權終於開始鬆動,此等形勢一旦出現,即難以逆轉,差別只在速度快或慢而已。

人民幣作為最新挑戰美元霸權的貨幣,相較日圓及歐元具備更有利的形勢,這並非僅因中國的經濟體量更接近美國,或中國已是全球製造業大國,而是前述遠因、近因及債務等三個因素愈來愈接近極限或臨界點。不過,人民幣最終能取代美元成為新國際貨幣的概率,並非絕對肯定。

世界貨幣的全球第一次爭論發生在1944年的布雷敦森林市會議,英國首席代表、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從學理上反對以任何一個主權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貨幣,因為主權國家必然有其站在本國利益立場上的貨幣政策,邏輯上未必與全球整體利益相容或一致。但在二戰即將結束之際,美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威望均已凌駕英國之上,凱因斯的卓見難抵國際現實,美元終於成了國際貨幣,但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實驗,證明了凱因斯的先見之明。

就這個意義上講,人民幣作為一國的主權貨幣,自然也非最理想的國際貨幣。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中國金融當局領先各國一步致力研究發展的數字人民幣也已展開大範圍的實驗,在科技上更能取信於人的數字貨幣或將是未來重建國際貨幣秩序的新方向,就此而言,人民幣還是有相對優勢。










聯合報黑白集/想掏空中華民國的外交部


2023-04-28 04:55  聯合報/ 黑白集
瓜地馬拉共和國總統賈麥岱率團訪台,拜訪立法院,在議場發表演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瓜地馬拉總統賈麥岱到立院演講,強調中華民國(台灣)是獨立國家,也是唯一且真正的中國。外交部卻說,立院翻譯有誤,他說的應是「唯一且真正的國家」。

友邦元首來訪,一切行程必然按部就班,講稿早已譯成中文,才能在現場螢幕打出字卡。何況,賈麥岱上月歡迎蔡總統到訪瓜國,就說過「中華民國是真正中國」一語。當初政府刻意淡化,這次對方來台重申,外交部卻要更正立法院。但按外交部翻譯,整句話根本不通,全球哪個國家算是「唯一真正國家」?

說穿了,吳釗燮領導的外交部不喜歡「中國」二字,即使我們的邦交國認為台灣是「唯一真正中國」,這也不行。因此,吳釗燮才會鼓勵雙重承認。事實上,近卅年我國與多國建交,早已不堅持「漢賊不兩立」原則;癥結在,現在是中共堅持「零和」。吳釗燮此舉的可能效果,是鼓勵我邦交國琵琶別抱。

先前我國在東非索馬利蘭設處,政府特意宣揚代表處係以「台灣」冠名。但以北京不可能與索馬利蘭建交的背景,很難不讓人懷疑,外交部只是要一個「台灣」代表處來說嘴,而非替「中華民國」增加一友邦。

我國外交部,每天挖空心思想要掏空中華民國。後世史學家研究至此,想必覺得荒謬。但對當下中華民國人民,卻是莫大的諷刺與悲哀。











聯合報社論/傲慢的指揮中心,集蔡政府濫權之大成


2023-04-28 04:53  聯合報/ 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開設最後一場例行記者會,指揮官王必勝(前排中)、前指揮官陳時中(前排右四)、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前排左四)、衛福部長薛瑞元(右二)等防疫團隊代表齊聚,感謝全民一起走過抗疫時光。記者林伯東/攝影


歷經一千兩百個日子,一千多萬人確診新冠肺炎,近兩萬人死亡,我國疫情指揮中心終於由行政院拍板,自五月起降級解編。三年的疫情,禁錮了全球旅遊、貿易和正常生活,奪走近七百萬條性命。直至宣告解封,我國許多民眾仍無法放心脫下口罩,疑懼仍盤據心頭。但要論苦悶,大家最大的怨懟還在蔡政府的濫權管制和操控,把疫情當成民進黨宣傳及施恩的機會,卻把專業拋在腦後。

指揮中心三年的濫權和傲慢,其實已遭到人民的嚴厲審判。曾經大權在握的首任指揮官陳時中,在台北市長選舉中以不到三成二的得票慘敗給蔣萬安,充分印證人們唾棄他的領導。陳時中擔任指揮官時,除冷酷地阻擋「小明們」返鄉,偏執地以「武漢肺炎」稱呼新冠肺炎,他還褊狹地排擠意見不同的防疫專家,不顧安全與專業地對高端疫苗放水,更為了政治私心而阻擋郭台銘購贈BNT供全民使用。陳時中利用疫情,把自己當成「防疫沙皇」,卻把人民放在優先順序的尾端。

陳時中的傲慢和濫權,不僅受到蔡政府的縱容,甚至得到蔡總統莫大的鼓勵,因而不斷變本加厲。在閣揆蘇貞昌的配合唱和下,蔡政府把「超前部署」唱得震天價響,卻忘了自己應該購置疫苗進行防疫。有長達近一年的時間,台灣的疫苗是靠著外國和民間的善心捐贈,才得以捱過。那三年,人民面臨形形色色的管制:領口罩要排隊,打疫苗要排隊,進出公共場所刷實聯制要排隊,到醫院做PCR要排隊,自費入住防疫旅館都不可得。這一切,皆因指揮中心「凡事管制」的心態,而變得冷酷、僵硬,且毫無人性。

之所以必須如此處處管制,主要原因是:主事者好大喜功又喜歡攬權,另一方面卻眼光短淺又拒聽專家之言,因此各種物資準備皆嚴重不足。最明顯的事例,如快篩試劑的進口,原本早就可以開放,讓民眾自行測試是否感染,不僅價廉,也能及早偵知。然而,指揮中心卻非要民眾到醫療機構去採驗,不僅增加人民的精神及金錢負擔,也徒增醫療院所的能量負荷,更升高了確診的不透明度。指揮中心不信任人民的自律,運用高度集中控管以滿足自己的權力欲,結果卻讓疫情黑數變得更多,也平白犧牲了民眾的自由。

可以說,傲慢獨斷的指揮中心,集中反映了蔡政府的濫權和自大。人們若不健忘,去年四月陳時中還擔任指揮官時,即說過指揮中心將於七月降級解編。為何遲至今天,行政院才正式拍板解編?原因無他,當時陳時中嚷嚷降級解編,無非是蔡政府已內定要他參選台北市長,他也自以為防疫「有功」,希望早日解編躍上枝頭。不料,在他三心二意之間,五月台灣突然疫情大爆發,一日確診人數多達數萬人,指揮中心解編之事只好一延至今。

不能不提的是,過去三年蔡政府以疫情為由,數度追加《防疫特別條例》所需預算,高達八千四百億元。但其中真正用於「防疫」的,其實僅一成七,其餘七千億都被用於紓困、振興等用途。人們不難想像,陳時中之所以備受蔡總統重用,正是因為他太會配合上級行事,即使踰越衛福部長及指揮官專業也在所不惜。問題是,這些假疫情之名所為的揮霍,要由國民共同承擔多年才能消化掉。

我們無意抹煞指揮中心的所有貢獻,但如果下回疫情再次席捲,我們不希望看到同樣的事情重演。然而,目前衛福部高層仍充斥著陳時中的人馬和遺風,蔡政府毫無反省的跡象。試問,民眾怎能心安?



新冠降級從此無懼疫情?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730/web/ 

◆  習澤通話 全球鬆口氣 危機有解?
◆  後疫時代 徒留死亡嘆息
◆  徒步遶境 找回人生旅途上的美好
◆  隨媽祖看台灣最美風景
◆  指揮中心沒有說清楚的事
◆  新冠降級從此無懼疫情?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新冠降級從此無懼疫情?


2023-04-28 04:56  聯合報/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五月一日起新冠肺炎降級,屬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而開設三年多的疫情指揮中心亦予解編。民眾可遠離新冠恐懼,回復疫前生活了嗎?可能未必。

廿五日美媒報導,該國每周仍有約十萬人感染,超過一百五十人死亡。美國半數州最近出現不少被稱為「大角星」的 XBB.1.16 變異株病例,這是已知傳染力和抗體逃脫能力最强的 Omicron 變異株,迄今已在全球卅三國和地區流行肆虐,是否會成主流病毒株?則有待觀察。

XBB.1.16 變異株源自印度,該病毒在印度造成當地病例數暴增十三倍,連續四天確診病例破萬,被 WHO 視為全球最新威脅。XBB.1.16(大角星)和 XBB.1.5(大海怪)變異株,均為 Omicron BA.2.10.1 和 BA.2.27 的重組病毒,且 XBB.1.16 傳染力比XBB.1.5強一點二七倍;筆者由基因序列研判,這兩種病毒應是「兄弟」關係。

今年一月國內出現「大海怪」XBB.1.5本土病例時,有國內專家學者預言其將在台灣造成一波疫情;好在至今仍未成真,是否受國內主流病毒株 BA.2.75 的影響尚待究明。所以 XBB.1.16 若入侵台灣,恐和 XBB.1.5 下場一樣,無法取代目前主流病毒 BA.2.75,應不致形成疫情。

三月,《免疫》期刊發表一篇美國學者研究報告〈感染新冠會弱化免疫系統〉,指出接種過疫苗但未感染過新冠的人,細胞性免疫力比未接種者高六十七.一倍;感染後康復再接種疫苗的人,細胞性免疫力比接種疫苗但未感染者低三.六至五十四倍。表示不論是否打過疫苗,感染新冠會抑制細胞性免疫力且難恢復,並會影響患者其他慢性病毒性疾病的免疫力。國人曾感染確診者或將成為長新冠的受害者,往後也易感染其他病毒性疾病。

打過多劑疫苗仍有被 XBB.1.16 感染的風險,雖不致造成重大疫情,但恐有「長新冠」之虞。因此,指揮中心解編後,衛福部應繼續監測國內 XBB.1.16 帶原者及其傳播模式,以利於及早清除社區病原,避免預料之外的疫情發生。











習澤通話 全球鬆口氣 危機有解?


2023-04-28 04:56  聯合報/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習近平與澤倫斯基電話會談,全世界似乎暫時鬆一口氣,離二戰廣島原爆危機稍稍遠了一小步。

去年拿下坎城金棕櫚獎的「瘋狂富作用」,有一段台詞:「戰爭最賺錢,每投一枚炸彈,都有人賺大錢。」這諷刺電影直到最後場景,都不露出人性曙光,我們能期盼軍火商比電影帶給世界更多幸福嗎?

以現在打法,俄烏戰爭沒完沒了。前不久被美國小兵外洩的機密顯示,烏克蘭曾計畫對莫斯科發動遠程襲擊,美國早知道戰場擴大可能性,卻不肯積極敦促和平,以拜登標榜的全球領袖地位去停止戰爭。

中央社引述美聯社報導:以色列前總理班奈特在俄烏開戰初期斡旋,獲俄羅斯保證不殺害澤倫斯基,澤倫斯基承諾不加入北約,但最後都被拜登否決。班奈特調停已過一年,情勢愈來愈清楚:美國打算藉戰爭拖垮俄羅斯,一如用台海衝突拖垮中國,這樣,美國就維持世界獨強地位。

明年,美國和台灣都有了新總統,這年當中,戰爭會停止嗎?或者,死傷更多人命?軍火商賺更多錢?甚至重演當年伊朗綁架美國人質的事件,雷根競選團隊傳話伊朗別在投票前釋放人質,以利雷根在總統大選擊敗卡特?歷史證明,伊朗確實把人質扣留到雷根勝選,而且在卡特卸任幾分鐘後放人。

一位美語老師和我談猴痘,想問哪裡可以打疫苗,我說有看到報導說疫苗已經預約光了。回憶與他的閒聊,從不曾觸及俄烏戰爭或美中角力,他想知道,英語外來字的炒麵和撈麵究竟有什麼不同。我期盼,這類人投票選出的總統,大概知道炒麵和撈麵有何不同,而且理解吃炒麵撈麵或喝烏克蘭羅宋湯的每個人,都是活生生血肉之軀,被槍彈打到會痛,被炸彈炸了會死。

前述電影「瘋狂富作用」,千萬遊艇出海,船上的富商聒聒噪噪「人人平等」理論,差不多要宣讀整篇美國獨立宣言了,然後「下令」全船員工放下手邊工作去游泳。當晚豪華晚宴,富商吃了廚工游泳來不及處理的腐敗海鮮,上吐下瀉十幾分鐘,鏡頭既恐怖又瘋狂。但更瘋狂的是,海盜船過來,賞了遊艇上軍火大亨自己販售的手榴彈,一下子遊艇沉沒,一些人漂到小島,軍火商夫妻溺死,另一個富商抱著老婆屍體痛哭。竟然用這種方式才能讓手握金錢與權力的人感受其他人命生死的現實嗎?

地緣政治對政客很重要,但除了去人性化,我們更發現某些國家赤裸裸謀劃自身利益。看歷史,例如美國出兵伊拉克,或派人入侵古巴豬玀灣,背後可能都有一點高尚情操吧?但後果呢?回到烏克蘭戰場,倘若為了意識形態要犧牲更多人命,政客手上真是沾滿鮮血!












後疫時代 徒留死亡嘆息


2023-04-28 04:56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


最後一場新冠疫情記者會已經開完,指揮中心將在五月一日解編,防疫層級也會調降,正式宣告後疫情時代到來,然而,對於防疫的檢討卻不會就此停止。

記者會終章感謝很多人,卻沒提到對防疫提出批評與建言的學者與專家,顯見這些人在指揮中心眼裡並不重要。事實上,每場記者會問答時間的絕大部分問題,都是媒體從這些學者與專家的發言與貼文擷取,代表了公民社會對政府的監督,既擴充大家的防疫視野,也彌補官方作為的不足,但官員未必看重,甚至以「我們已有專家」來回應。

三年防疫最關鍵的一場記者會,出現在去年四月六日,當時 Omicron BA.2 疫情開始擴散,前一天記者會還考慮加嚴防疫管制,未料翌日突然宣布共存政策,放棄疫調與清零,新增曲線於是開始飆高,台灣便從防疫模範生變成普通生。決定疫情死亡人數最重要因素是高齡族群疫苗接種率,當時如果能夠繼續圍堵BA.2,可爭取更多時間提升接種率,減少傷亡。

新冠高齡死亡有一大部分發生在長照機構,其中將近一半都沒接種疫苗,問題出在這些老人家既已住在機構,屬於群聚感染高風險,如果家屬不願讓老人家接種疫苗,應要求帶回自行照顧,而不是躺在裡頭等著被感染。社區老人家的疫苗接種率,主要決定於家屬意願,很多人竟有「老人家體弱不適合接種」的觀念,顯見宣導仍有不足。

記者會是宣導疫苗接種最好的平台,可惜指揮中心在疫苗生產、輸入與品質評估上,無法完全超脫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的影響,而折損了公信力。因為疫情引發民眾焦慮,台灣社會原本的藍綠對立在防疫期間更形嚴重,網路上好多人為了捍衛執政者,對於批評防疫政策的人大加撻伐,更讓指揮中心蒙蔽了視野。

另一場關鍵記者會,是Alpha疫情爆發前,宣布機組員檢疫縮短為「三加十一」那場。民眾難免沉湎於前一段清零的喜悅裡,但當時國外疫情已經生變,指揮中心應更加謹慎。

新冠疫情從武漢爆發以後,有好一段時間台灣社會對大陸更加敵意,網路上反中氛圍無比熾烈,連世衛秘書長譚德塞都遭池魚之殃。對於此種偏頗的民氣,一個有長遠眼光的政府不應見獵心喜,藉機加深兩岸嫌隙,可惜指揮中心未能幫忙緩和,這對往後兩岸共同防疫並無好處。

每天開防疫記者會,台灣是世上唯一,代表民眾對疫情十分焦慮,而因為害怕染疫,再嚴苛的防疫手段都願意配合,加上指揮中心嚴守清零政策,造就了台灣防疫前半段的成功。可惜後半段在疫苗取得與施打,以及共存時機的拿捏上,沒能藉由記者會彙集更周延的見解,以做出更正確的判斷,而留下死亡人數將近兩萬這個令人嘆息的數字。












徒步遶境 找回人生旅途上的美好


2023-04-28 04:56  聯合報/ 釋常俱/自由作家(新北市)


傍晚七點,告別燈火輝煌的奉天宮提前上路。

崙仔橋將喧囂與寂靜、嘉義與雲林劃開,過橋後是一望無際的黑暗,我在曠野中踽踽獨行,一四五甲道路比想像中還長,它穿過了元長、鹿寮和土庫,我也穿過花生、玉米和西瓜…若非媽祖,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走進這些偏鄉,用最溫柔的速度,一寸寸欣賞台灣最美的風景。

原以為這條房舍稀落的路,會比想像中寂寥,沒想到巨型補給站卻意外地多,逆向思考後得到答案。

遶境路上,比較繁華的區域不難找到超商,而南雲林這一帶,盡是農田,久久也遇不到一間超商,只能靠當地居民補給。玉米、花生、西瓜是當地盛產農作,也是最接地氣與受歡迎的食物。許多志工一看就知是農夫,連工作服都來不及換就加入迎接徒步者的行列。

提前走的徒步者,能吃能拿的東西太多,避免背包太重與浪費食物,往往使我不得不斷然拒絕好意,揮揮手,什麼東西也不帶走;儘管如此,補給站的志工也不忘補送一句:「加油,辛苦了!」來慰勞徒步者。其實,對我來說:這些白日忙完工作繼續徹夜不眠迎著我們到來的當地居民,才是真正辛苦了!

走過鹿寮時,有位行動不便居民,大概意會到自己無法幫忙遞送物資,於是搬張椅子坐在轉角,對每位經過的徒步者說:再見!希望明年再見到你。

平凡的我,一路上被當地居民「尊榮」對待,讓我覺得自己似乎是個有價值的人,同時,我也覺得這些陌生當地居民,無私奉獻的情操也非常尊貴,我要到哪裡才能找到這種互相提升、發掘彼此單純美好的機會?那些居民內心的光,代替沒有星星的夜晚,照亮了一四五甲無盡的黑暗。

使我在沒人的夜裡行走,不覺得孤獨和害怕,因為我知道,有一群人在前方默默等著我,而我只要持續前進就行了。

疼痛和疲累讓馬路變得很長,我在孤單夜裡,練習一個人獨處,學會照顧自己,調整自己速度…讓自己的身心保持平衡,維持可以繼續前進又不會讓身體受傷的速度,時時提醒自己該休息、適時向人求助,在腳底貼膏藥並不丟臉,這趟九天八夜的徒步之旅,重點不在走完全程,而是練習一個人走長長的路。

短短數天的徒步遶境,彷彿人生旅途縮影。

我們在徒步中練習取捨,放下過多包袱,明白身體所需並不多;我們在移動中和無數人相聚與離別,體會到談話再契合,最後還是得一個人走,因速度不同、體能不同,許多人只能陪你一段。

我能做的就是珍惜相逢、感謝相助、努力前進…遇到走不動的徒步者,也給予心靈上的支持。經濟走的太匆促,讓我們遺失許多美麗風景;經過這些交流,無盡的漫長夜路,感覺上,似乎也沒有那麼長。

十小時後,終於抵達西螺福興宮。














隨媽祖看台灣最美風景


2023-04-28 04:56  聯合報/ 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


我相信,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隨媽祖遶境,這是很難改變的事實,未來還會吸引更多人參與。

二月白沙屯媽祖進香,九天八夜起駕空前的十幾萬人參與才圓滿結束;接著四月大甲媽九天八夜,第一天起駕又是十幾萬人,而且隨行的六成以上是形象清新陽光的年輕一代,一反之前許多人對大甲媽遶境動輒鬧埸的刻板印象;緊接著大甲媽即將在四月卅日回鑾,彰化南瑤宮又將於同一天起駕進行七天六夜的遶境。

十幾年來,我參與台灣每年瘋媽祖進香遶境三大活動,未曾間斷,今年感受特別深刻,就是透過網路傳播,一傳十、十傳百,參與者早已超越所謂的信眾。經常看到年輕人在夜裡一個人背著沉重的背包或拖著行李,在街燈下默默沉穩的走,他們不見得要追上神轎,反正最後總是會到媽祖駐駕處。

媽祖遶境,從傳統的徙步進香祈福演變到今天,猶如嘉年華盛會盛況,絕不是信仰就可以解釋。例如這次大甲媽遶境即遇見遠從國外來參與的朋友,問他為什麼參加?他說從網路知道相關活動後,就想親身感受一下盛會氣氛,而且還可以漫遊台灣各鄉鎮角落。確實,大甲媽遶境知名的花車陣頭,充滿活力、老少咸宜,所以老外用嘉年華形容很是貼切。

更讓他們覺得可貴的是,台灣不僅交通便利,廿四小時超商更沒有什麼鄉城之分,這樣的自由行很真實、方便又安全。另外,年輕人學習垃圾不落地,不浪費信眾提供的食物、把鑽神轎機會讓給老弱婦孺,這些正面的能量也年年增加,也讓人感到善念是可以延伸的種無形力量。

媽祖遶境周邊文創商品也是不斷創新,今年大甲媽新的帽子設計充滿春天淡雅脫俗氣息,很多人都買上一頂;符令及綁繩也很精緻、很藝術。教科書無法教出親身體驗,相信這些年輕人參與遶境後自會有一番美感體悟。

台灣需要在地的向心力,以及更多正向的力量,也許我們該多關注及尊重年輕一代參與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畢竟,能走完需要多大的決心毅力啊!若真的是草莓族根本走不到一天就垮了。能讓年輕一輩不分彼此、不分宮廟、沒有分別心的走遍台灣各鄉鎮,只怕也只有媽祖遶境活動了!













指揮中心沒有說清楚的事


2023-04-28 04:56  聯合報/ 黃映溓/文史工作者(屏東市)


隨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任務解編,終於吹響熄燈號。

回顧過去一千多個日子以來,指揮中心創造出無數防疫金句,所謂「校正回歸」、「超前部署」、「類普篩」、「要怪就怪病毒」、「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三+十一我負責」、「自主應變」、「微解封」等名言,句句「經典」。

三年多來,指揮中心每天召開記者會,行禮如儀,被網友戲稱為「五漢廢言」。疫災無情,每條生命的逝去,都令人無限感傷,卻淪為指揮中心照本宣科的冷冰冰數據。

這段不算短的防疫歷程,包括「三+十一」執行決策(對外宣稱沒有會議紀錄)、萬華到底是不是疫情破口、確診死亡遺體是否廿四小時內火化、疫苗採購合約為何必須要封存卅年並列為機密、蔡政府何以獨厚高端(使打高端疫苗民眾解封後赴日旅遊,因日本不承認高端,必須還要額外自費三千五百元做 PCR),留下無數待解謎團。

回首防疫來時路,疫情初期疫苗短缺,既患寡也患不均;資訊混亂、人心惶惶,對於向人民釋疑解惑、安定人心,指揮中心並未發揮實質的助益。要為此期間因染疫暨施打疫苗而致死的一萬多位國人同胞,表達深沉的追思與弔念。

指揮中心落幕退場,這場新冠防疫的點滴紀錄將會載入史冊,留存在人民內心深處的記憶之中。


陳立恆/AI既來 人文安之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AI既來 人文安之
◆  朱宗慶/一股衝動,堅持數十載
◆  葉匡時/三級機關首長任用的彈性與課責
◆  楊志良/總統參選人應向民眾告知的事項
◆  陳亮恭/蘭亭上巳曲水流觴千載不復見





陳立恆/AI既來 人文安之


2023-04-28 04:56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無論以任何角度來看,三月中轟動問世的 GPT-4 都將永遠改寫人類文明的進程與發展方向。雖然在歷史長河,從鑽木取火到智能手機,人類發明千千萬萬種改變世界的工具、儀器與技術,但我相信類似 GPT-4 這樣具自我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即將帶給人類一個超越過去所有工業革命的科技總合。

猶記二○一九年受邀參加林茲電子藝術節四十周年活動,第一次現場聽到由 AI 參與創作的馬勒未完成交響曲,震撼之餘也略感慶幸;畢竟和馬勒原作相比,AI 在旋律與境界上明顯存在狗尾續貂的不及之處。卻沒料到時隔四年,當前幾天我們設計師拿出用 AI 繪圖輸出的一疊有型有款活動海報,及我兒子公司用一些簡單指令,就讓 GPT-4 幾分鐘內寫出一份幾乎完美的賽車模擬器說明書;我必須承認 AI 科技發展完全不是線性增長,而是以幾何速度追趕人類未來。

無怪乎,面世不到一個月,多國政府就考慮對 AI 工具加以限制,眾科技大老們更聯名呼籲 AI 的潛在危機。雖然他們警告 AI 風險,另方面卻想在 AI 領域先聲奪人,但我相信這些考慮與警告都是真心實意的;因為面對一個注定脫離人類掌控的黑科技,難免令人懷疑未來等待我們的,究竟是流動盛宴,還是不歸陷阱!?

一開始,在假新聞充斥各類社交媒體的今天,人們擔心的是 AI 機器人會製造與深化偏見與對立。例如,某 GPT 對拜登與川普的評價,就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描寫角度,更何況 AI 合成圖片與影像已到以假亂真境界;如此遊走虛擬與真實間引起的「曼德拉效應」,極易操弄人心,進而以一種危險面貌改變社會輿論與政治決策。

然而,隨著 Google 將 AI 加入 Workspace、Microsoft 365 引入 Copilot AI 等辦公革命,帶給平民眾生 AI 衝擊,已不只政治問題,而是生存問題;所謂「用 AI 釋放人類生產力」結果,是否演變成「用 AI 取代人類生產力」?而這些被取代的是直接淘汰,還是能有另番天地展現價值?尤其在通膨滯長的低經濟時代, AI 搶飯碗現象,絕對是未來十年裡各行各業的白領,甚至金領工作者們都需面臨的。

我認為 AI 興起不啻是個重新定義人類價值的轉捩點,君不見去年元宇宙概念大起大落,正是因為元宇宙倚靠的科技尚不足以滿足人類所有追求。雖然某些人可面對螢幕的 2D 虛擬空間忘乎所以,但大部分人其實都需要個五感俱全的 3D 真實世界;因為我們和機器最大不同在於,人類有複雜的感知系統,不同人走在春天裡,同樣可以看到雲開、聽到鳥叫、聞到花香、踩到泥土、拂到微風,但感受到的春光依然不盡相同。

 AI 可寫出一百首春天詩,卻沒有辦法代替任何人感受春天,所以「以人為本」或將是 AI 叢林的生存密碼。如同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精神,致力將人性從神學解放;今天除了學習 AI 相關科技,更需要學習如何將人類價值從科技發展中獨立出人文精神。既然我們已踏進這片沒有後路的 AI 叢林,只能擺出人性中最真善美姿態,既來之、則安之。



黃齊元/貿易壁壘引爆兩岸新博弈

◆  黃齊元/貿易壁壘引爆兩岸新博弈
◆  劉大年/因應ECFA可能發展







黃齊元/貿易壁壘引爆兩岸新博弈


2023-04-28 04:56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假如全球地緣政治博弈是個超級風暴,台灣正處中心。小英和美眾議院長麥卡錫會面後,大陸按兵不動,等法國總統馬克宏離開中國才軍演,接著就台灣禁止自大陸輸入二,四五五項產品展開貿易壁壘調查。對台灣而言,貿易施壓遠比軍事行動更有效。一般人民對軍演麻木,但農產品被禁,就會引起很大風波。

地緣政治對台灣影響逐漸升溫。從外資財務投資者觀點,巴菲特近期承認其出脫台積電理由是地緣政治緊張;從策略投資者角度,今年前兩個月僑外投資金額年減近五成,經濟部委託研究發現,台海危機已引起外商對兩岸經濟安全供應鏈穩定的擔憂;從台灣投資人角度,軍工股股價屢創新高,這代表什麼?

台灣成近期全球焦點。法國總統馬克宏訪中後表示,歐洲應避免因台灣議題捲入台海衝突。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指出,美中之爭遠比「台灣」或「專制與民主」更複雜,台灣價值在於「信任」。美國政治支持台灣,但美商如蘋果和特斯拉卻積極前進大陸;美國看上台灣產業,許多和半導體及軍工有關,廿五家軍火商組團來台。

兩岸貿易協議大陸單方讓利,基本上對中方是不平等條約。大陸此時展開貿易壁壘調查政治意味濃,但理直氣壯兩岸互信基礎不再漸行漸遠,大陸為何要持續 ECFA 惠台政策?大陸要讓台灣民眾對「兩岸政經脫鉤」有感,這是經濟作戰演習

大陸作法可謂一石二鳥,一方面掌握主動權,不讓外人插手,對台施壓;另方面向全世界公開兩岸貿易不平等條約。台灣正積極申請加入 CPTPP,大陸亦然。全世界如了解兩岸貿易爭端,對台灣不是件好事。

調查將進一步凸顯台灣嚴重荷蘭病,即產業資源分配不均。台積電去年第四季賺二,九五九億元,約當上市櫃公司五,八八八億元一半。政府過去聚焦半導體產業和美國息息相關目前潛在問題浮出檯面;其他產業如農產、紡織、石化將受到大陸貿易調查衝擊。台灣製造、市場可與大陸脫鉤,但作為 WTO 成員國,台灣無法再對大陸封閉市場。

台灣在市場開放準備上,不能一廂情願。以 CPTPPB 言,台灣優先大陸獲准機會不大;即使雙方同時加入,也存在對等開放問題。大陸這次行動,迫使台灣及早面對現實,「去中」的全球化布局終究會失敗

德、法是美國盟友,印度是「印太聯盟」成員,即使如此,他們也未以美國馬首是瞻。台灣應學習新加坡等距維持美中關係。假如沒有和平紅利,「和平保台」只是空洞口號,兩岸終究走上對抗之路

小英期許台灣成棋手,但目前已淪美國棋子。此次貿易調查警鐘,大陸目的不在和台灣談判,而是政治施壓。台灣市場對大陸不過是芝麻,大陸市場對台灣言是燒餅。台灣若不能及時醒悟,未來恐難逃棄子命運

現在雙方對峙已無法扭轉,因為美國積極動員台灣備戰、武裝台灣,台灣採購美國軍火,觸動大陸紅線。這就像電影情節,定時炸彈引線拆除時限訂在明年大選前一天,大陸把最終命運交給台灣人民決定,企業和外資目前能做的只有避險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CPTPP考慮大陸入會 台灣有機會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694/web/ 

◆  聯合報社論/堅偉與芯費:折射人民不滿立法院現狀
◆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的九官鳥戲路
◆  經濟日報社論/CPTPP考慮大陸入會 台灣有機會嗎





經濟日報社論/CPTPP考慮大陸入會 台灣有機會嗎


2023-04-26 03:01  經濟日報/ 社論
CPTPP。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陸經濟現在面臨外資減少,成長不振的危機,雖然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第1季經濟成長年增率4.5%,但是這多歸功於內需,外貿成長則不如預期。物價指數CPI年增率1.3%,但較上月是下跌的,尤其3月CPI只有0.7%,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年增率更是負的2.5%。大家開始擔心是否出現經濟萎縮。

近日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在吹風會上提出加入CPTPP,這是值得重視的政策宣示,就像在20餘年前加入WTO時一樣,懸定努力總目標,達成之後,其他目標,如吸引外資,改換經濟體質,加強外銷,即會水到渠成。

這不僅是口頭宣示,近日北京就與澳洲就禁止大麥進口達成和解,以爭取澳洲在未來雙邊CPTPP諮商時的好感,日本外相林芳正訪問北京時,大陸破格接待,據說也有爭取日資,以及想要日本同意中國大陸入會有關。

大陸加入的贊成理由很清楚,就像王受文所說的,這意味著CPTPP成員國的消費者增加三倍,是巨大的市場准入機會,大陸已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加入CPTPP將有利區域經濟一體化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高效。

最近山東科技大學做的研究顯示,中國加入CPTPP之後,中國的GDP將增長2.9%,而其他如果同是RCEP的國家,GDP將有7%的增長,這也難怪那些同是RCEP與CPTPP的國家,特別支持中國大陸入會。

但是加入CPTPP,不僅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它更重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

目前的CPTPP新加入會員,在與英國談定之後,也必須要考慮中國大陸的申請,大陸已經在20個月前提出申請,不能再拖下去,不過美國與大陸的經濟科技戰愈演愈烈,而如果大陸入會,必然會杯葛台灣入會,這也是必須一併考量的棘手問題。

川普政府雖然退出自己談判多年的TPP,現在拜登政府也不可能加入改名後的CPTPP,可是美國的意向對CPTPP的會員國,仍然有相當的影響力,尤其美國內部對當初支持中國大陸加入WTO,卻無法改變國營企業的體質,後悔不已,正值美中爭霸之際,如果又讓中國大陸加入最先進的貿易集團CPTPP,無異如虎添翼,美國勢必會全力阻擋。

台灣的對外經貿策略,過去的方式一直是堆積木,現在並沒有改變,蔡總統19日在總統府接見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時就具體的提到:希望能透過台美各項對話機制,包括「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並透過「台美避免雙重課稅協定」洽簽,為雙方企業提供更多利基,而在當晚的台灣美國商會謝年飯上,蔡總統則具體地指出,下一步將尋求與美國簽署全面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可能性。

換言之,我們的策略是依賴美國,用美國為敲門磚,一旦能與美國簽屬FTA之後,就可以靠著美國的協助,加入其他的區域貿易組織,即使暫時沒有加入,也可以享受到與美國同等的區域貿易組織優惠待遇。

美國仍是全球貿易的霸主的情況已開始改變,歐洲、中國大陸與美國,逐漸形成鼎足三分的貿易力量,當彼此的競爭加劇時,只押寶一方,就會輸掉另外兩邊的貿易利益。尤有甚者,印太是目前增長最快的經濟區域,但是此地的兩個最大區域經濟體RCEP與CPTPP,美國都不是成員,而中國大陸已經加入RCEP,現在正申請加入CPTPP,未來美國要加入,恐怕會遭到阻撓。

任何降低關稅的協定,如今的美國政治氣氛都被視為禁忌,兩黨都不敢提,美國現在重起爐灶,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但是各國對此架構是否有實惠,都裹足不前,懷疑是否淪為政治口號。

即使如此,美國對台灣加入貿易集團的支持,卻極為有限,台灣目前並沒有與美國洽簽加入IPEF,實際原因是擔心如果台灣是會員,各國顧慮到北京的反對,不敢來參加,所以與台灣另有協議,以平行架構來處理。

眼看著CPTPP要開始處理大陸的入會,而美國又不在CPTPP裡面,無法主導,台灣要加入CPTPP,還有機會嗎?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的九官鳥戲路


2023-04-26 05:24  聯合報/ 黑白集
賴清德「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及其他說法,將是2024年總統大選前必須接受質疑的論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以固執著稱,但為了選總統,他的國族認同有如檳榔攤七彩霓虹燈閃爍輪轉。從務實台獨,到追隨蔡總統借殼中華民國,最近又學辜寬敏稱兩岸是兄弟之邦。網民驚呼,提名不到一個月,就呼應「兩岸一家親」,這算「賴習共識」嗎?

賴清德深受「疑賴論」困擾,故而積極學舌華府。他把大選定位成「民主與專制的抉擇」,抄襲拜登美中關係談話。美國財長葉倫稱世界夠大足容美中共存,賴神跟抄造句,聲稱台灣海峽很寬,可容台灣與中國發展。

習近平曾說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葉倫為改善兩國關係,刻意套用習語錄。賴清德以為學舌美國爸爸,即能討歡心,結果吞了專制中國的口水。看來,「讀稿姬」比九官鳥懂得藏拙。

都說民進黨擅長選舉人設,候選人擴展戲路吸引中間選票,其實選民看到的是演技拙劣的說謊家。馬英九談兩岸憲法一中,賴清德指揮黨中央反嗆「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卻又自稱兩岸是兄弟。他人格多重,好意思批國民黨精神分裂?

賴清德談兩岸,剪貼蔡英文、拜登與習近平金句,連柯文哲「五個互相」也抄好抄滿。論述補漏般不講邏輯,無非是對台獨路線心虛,又胸無定見。他雖熟背各種台詞,卻只會模仿,演閣揆已屬勉強,遑論扛起領導人角色。












聯合報社論/堅偉與芯費:折射人民不滿立法院現狀


2023-04-26 05:27  聯合報/ 社論
「芯費大戰」由徐巧芯勝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藍綠兩黨最近進行立委初選提名作業,儘管兩黨都祭出「現任優先」及「誠信原則」的前提,但數場備受矚目的角逐最後皆由挑戰者勝出。其中,國民黨「芯費大戰」,由年輕世代議員徐巧芯以些微差距擊敗老將費鴻泰;民進黨的「堅偉大戰」,孤鳥型議員王世堅則在派系暗助下,擊敗家族勢力雄厚的立委何志偉。這樣的結局饒富張力,也折射了選民對立法院現狀的高度不滿。

先談「芯費大戰」。徐巧芯以兩屆議員資歷,強力挑戰五連霸立委費鴻泰,被形容為「世代之爭」。由於徐巧芯的措詞和姿態強硬,在習於「敬長倫理」的國民黨建制派眼中,頗不以為然;認為費鴻泰長期深耕基層,應可在黨員投票中將徐巧芯打敗。然而,徐巧芯最後不僅在民調部分領先費鴻泰三個百分點,在黨員投票部分也以一票之差險勝。

這樣的結果,與其以兩人的年齡分際解讀為「年輕世代」勝出,不如說是徐巧芯強勁的戰鬥力受到了選民肯定,認為這是國民黨立院黨團亟需加強的一塊。二○○○年後,國民黨有十五年的時間淪為在野黨,但受到溫良傳統的束縛,它始終沒有學會如何扮演一個強有力的在野黨。藍委拙於運用質詢權與立法權,又不善於揭弊,不痛不癢的質詢與杯葛,無法有效制衡民進黨野蠻的予取予求。反觀藍營議員層級,不少人具有強大的網戰及揭弊能力,表現比立委出色。除徐巧芯,例如年初補選上立委的王鴻薇,因揭發林智堅論文抄襲,為去年藍軍勝選拉開了綿長的攻擊火線。國民黨若有更多這類人才進入國會,必能爭取更多選民支持。

再看民進黨的「堅偉大戰」。王世堅以兩個百分點戰勝何志偉,綠營內部的解讀是「英系卡賴」:「英系」聯合「正國會」力挺越級打怪的王世堅,擊敗了新潮流系支持的何志偉,也讓主席賴清德立下的「誠信條款」破功。更值得玩味的是,賴清德一就任主席即宣布要「排黑」,而這次「堅偉大戰」的最強操盤手,正是具有黑道背景的民進黨中常委黃承國;他選擇力挺王世堅,最後給了賴清德一個好看。這場初選大戰,暴露綠營的內鬥心機,也拆穿民進黨的「團結」假象。

然而,若由選民的角度看「堅偉之爭」,則有不同解讀。王世堅在民進黨內的派系色彩不強,是孤鳥型人物。他評論政治事務,雖談不上高瞻遠矚,但往往能把是非曲直置於黨派立場之上,不會胡亂跟著政黨號角起舞,因而塑造了獨特的風格。這樣的形象,比起何志偉家大業大、政治世家的角色,此次脫穎而出,或許可視為是民心思變的某種前奏。原因是,選民對於台灣政治的藍綠二分,尤其民進黨的一路強取豪奪,已厭惡至極。

擴大而言,芯費大戰及堅偉之爭的結局,都意味著立法院目前的功能低落,讓民眾感到失望。蔡英文完全執政後,非但未能乘機完善國家五權分立體制,反而導致行政權獨大,立法權近乎癱瘓,形同執政黨的御用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儘管立委選舉依然激烈,但朝野立委所代表的民意在政治上卻毫無作用,因為皆被府院壓抑及控制。在執政黨不負責任、在野黨缺乏攻擊力的不均勢下,再多菁英聚集國會,卻產生不了推動國家進步的力量,這是人民最大的不滿。

芯費大戰的結局,代表藍營支持者期待國民黨強化戰力。堅偉大戰的結果,意味選民渴望更多正義和公理。包括賴坤成在台東撂倒劉櫂豪,也反映了民眾對現狀的不滿。這些情緒,仍在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