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經濟/中國經濟新年三挑戰

.聯合報社論..政府不踩油門,經濟只能怠速空轉
.聯合報黑白集.戀日和自戀堆出假灣生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經濟新年三挑戰







經濟/中國經濟新年三挑戰


2017-01-03 01: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外,也在為來年的經濟政策定調,但這顯然並不容易,因為2017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將面對三大麻煩,而這跟中國經濟嚴格地說還稱不上是百分之百的市場經濟有關。
這三大麻煩,分別是房市泡沫、匯市難題及實體經濟。先談房市泡沫。這個問題從發生、形成到如今已成騎虎難下之勢,已為期大約十年。所造成的麻煩至少有以下多個方面:年輕一代購屋難,加劇貧富惡化,都是社會問題;醞釀金融危機;嚴重錯置經濟資源;降低生育率,斲傷長期國力;吸光家庭儲蓄與購買力,導致內需疲弱。後者正是當前中國經濟陷入L型困境的主因。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針對房市作出了針砭:「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新定位顯然是對以往定位的根本性調整。長期以來,中國執政當局慣於將房地產看作是支柱產業,通過大力發展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創造就業。於是在中央,不惜漠視貨幣紀律,時不時以寬鬆的貨幣政策來鼓勵房市發展;在地方,則漠視財政紀律,通過賣土地及搞地產開發來挹注財政收入,甚至大開地方融資平台的綠燈將資金從金融體系輸入房地開發產業。這樣的房地產政策自然在短期間對產出、就業與增長都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後遺症的代價十分巨大。說到底,這樣的麻煩實在是中國執政當局對所謂的市場經濟一知半解,未能正確把握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結果。有的時候,一知半解比完全不懂也許更槽,有理由相信在早期百分之百的計畫與公有產權經濟體制之下,中國大陸也不致出現空屋鬼城等如此資源錯置的情況。
至於匯市難題,不但麻煩大,而且看似無解。中國外匯儲備,短短一年半,已自2014年6月近4兆美元的高峰,下降到了目前貼近3兆美元的水平,整整掉了25%,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匯率的走貶。在幾乎同一時間內,人民幣兌美元已自6.2急降到最近7上下的水平,貶掉了12%。目前的形勢是,為了止住匯率貶勢,大拋外匯儲備;但貶勢不止又加劇貶值預期,導致資本進一步外流,回過頭來又加大貶壓。這已是一個兩難困境。因此,大陸學者在保匯率保外儲之間爭議不休。
把形勢放大了看,人民幣貶值自然也跟美元持續升值有關。不只人民幣,包括日圓、歐元、英鎊在內的幾乎所有貨幣都對美元大幅貶值。但各幣種的升貶,在相當程度上又跟各國的貨幣政策有關,當美、日、歐宣布要採取QE放寬貨幣發行時,貨幣就貶,叫停時貨幣就升。換言之,當前各國匯率的升貶反映的並非各國的經濟實力,更多的是在貨幣政策貨幣紀律上的取向。就此而言,中國雖無QE之名卻有QE之實,也跟發達國家一樣犯了市場經濟不該犯的錯誤──漠視貨幣紀律。要跳出當前的兩難困境,保匯率或保外儲其實都比不上保幣信來得更重要。
最後談實體經濟。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現在都是L型,原因都是實體經濟的需求太疲弱。按說中國不應如此,因為有近14億的人口規模,且改革仍在持續,內需潛力巨大無比。但另一方面,現今中國大陸人口生育率很低,幾乎已是全球最低了,所以新的需求受到制約;其次貧富惡化情況仍在加劇,理論上的「人均需求」難以出現,還有就是房市泡沫吸走了需求。說到底,直接間接也跟眾多的公共政策未能正確定位有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雖然也指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向,但應該注意到中國當前還有不少更深層次的市場經濟改革,包括政府與市場的正確定位,以及正確看待與把握貨幣紀律及財政紀律等都還有相當的努力空間。

聯合/戀日和自戀堆出假灣生


2017-01-03 01: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暢銷書「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身分造假。 聯合報系資料照


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承認身分造假,各界譁然;作家陳芳明痛批,田中是利用了台灣人的「歷史失憶症」。事實上,這次造假的癥結不在失憶症,而在台灣的戀日自戀
作為紀錄片製作人,田中實加欺瞞自己的身分,又捏造了「日本奶奶」的故事,皆難以原諒,也汙損了她自己的作品。田中之所以要假充日本人,無非以為如此更具說服力,募款時更能打動對方;事後看來,她的假身分的確比真身更有用,這正是台灣人的戀日作祟
不可諱言,台灣對歷史的認知一向停在淺層,浮面的情緒大過深層的反省;也因此,整個社會才會在「慰安婦是否自願」這種問題上糾纏不休,甚至演出納粹變裝秀也覺得無所謂。李登輝召喚的媚日情結,加上陳水扁鑄造的「愛台灣」本土意識,使得「戀日」和「自戀」兩種心理交互作用,藉由日本作自我投射。除了灣生,海角七號、嘉農等作品的熱銷,也都相當程度反映了這樣的心理。
話說回來,田中實加的身分固然造假,但「灣生回家」的故事核心仍是真實而感人的。這部紀錄片至少努力拼湊出大時代的夾縫小民的掙扎,把人道和同情回歸到個人的不同命運身上。從這點看,影片的價值仍不可否定。
諷刺的是,「灣生回家」除了熱賣,還得了金馬獎金鼎獎;可見,政府在這一窩蜂對日本的「嗜食症」風潮中,也扮演了搧風點火的角色。不是嗎?

聯合/政府不踩油門,經濟只能怠速空轉


2017-01-03 01: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左圖)對我國明年經濟成長訂下了「保二」的目標,
央行總裁彭淮南(右圖)則對明年外部環境提出三個警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包括主計總處在內的國內外主要預測機構,皆預言二○一七年台灣經濟成長會比去年加快,言下傳說中的景氣春燕似乎不遠了。但若對照二○○一到○八年及○九到一四年的兩個景氣擴張期,台灣GDP平均有四.九四%和三.六六%的表現,今年卻恐怕無法順利「保二」,仍令人唏噓。
按理說,景氣擴張初期的經濟與股票市場處在成長及多頭的狀態,原物料價格也出現上漲,債券價格則邁入空頭市場。此時,原物料價格與殖利率的上揚雖會提高廠商生產成本,卻可受惠於企業看好前景而提高投資,使生產力增強抵銷投入成本上揚,使景氣持續擴張,並逐步邁向高峰。遺憾的是,若以多維度市場概念將典型的景氣循環劃分六個階段,並利用頻譜循環模型加以檢視,卻發現金融海嘯後全球景氣循環的擴張期較以往為短,尚未走到擴張的高峰,就反轉向下,提早結束一輪景氣循環。台灣的情形亦是如此,經濟成長表現自然大打折扣。
何以致此?主要原因,是台灣在景氣擴張初期缺乏能促進生產力提升的投資,就像一輛汽車,始終不踩油門,只能處於怠速狀態
在景氣擴張期,台商廠商仍不願增加投資,究其緣由,一方面是長期結構性問題夢魘纏身,例如科技業遭紅色供應鏈與全球品牌廠夾擊,且在新ICT生態體系最重要的內容與應用層缺乏代表性廠商,實質薪資與生產力脫鉤,導致分配不均現象惡化、吸引與留住人才誘因偏低等。另一方面,則受到國內外的不確定因素箝制,使企業寧可守成,而不願多所作為。事實上,目前各機構公布的台灣GDP預測值,多仰賴循環性因素支撐,才稍稍粉飾結構性問題的下拉力量。
在國際因素方面,目前歐盟將面臨英國脫歐正式啟動,及德、法兩國選舉是否會因民粹運動與脫歐力量結合,出現動搖現有政局的結果,乃致加速歐盟解體的變數。更令人擔憂的是,川普正式執政後,究竟將為美國及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或是一個逆轉改變的機會,仍是個鉅大的未知數。因此,在外需動能受抑和國際貿易規則將遇驟變的高風險下,怎不讓廠商剉咧等?
在國內方面,則是兩岸政策不明、產業政策欠缺妥善規劃、及能源政策東拼西湊等三大不確定因素,更是台灣經濟成長怠速的關鍵。首先,蔡政府上台後對兩岸關係處理失當,已是各界公認的事實,產業交流叫停更時有所聞。就連立場親綠的民間基金會公布的蔡政府民調,在兩岸關係的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在這種政策走向不清的情況下,企業界也只能挽袖觀望。
其次,五二○至今,民進黨政府重大的經濟與產業政策規劃多交白卷,反倒是許多出於政治考量的決策在在引起爭議,使社會擾攘不安。而各界原本翹首盼望去年底全國科技會議能站在制高點上,規劃出讓產業有所依循的方向;但最後期待落空,業界仍舊只能靠自己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路。加上近年來台灣電力備轉容量率持續下探時有所聞,就連非用電高峰的冬季也開始出現供電吃緊的警戒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求企業增加投資,擔任經濟成長加速器的角色,恐怕只是奢想。
對蔡政府來說,二○一七年可說是扭轉外界「看衰」的關鍵年。扣除無法操之在我的國際政治風險外,由於當前全球景氣循環處在順風狀態,使政府無須忙於各種急迫的經濟問題,正可著手解開制約台灣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因素。透過降低前述三大國內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便可望引導廠商開始投資。當投資的油門一踩下去,即能利用景氣擴張之風向加速前進,並解開若干結構性因素的死結,打破台灣經濟長年停滯的狀態。這樣的好事能否發生,就在民進黨政府的一念之間。

聯合筆記/梅克爾的「自由」之戰

.搶募資的生技公司又來了
.聯合筆記/梅克爾的「自由」之戰
.創新學務 能補校安?
.警覺歷史之用:當受害者變加害者
.川蔡和灣生 台灣敏感發熱
.刪去假人生 留下灣生真價值
.年金改革…別自欺欺人、自毀立場
.年金改革…別讓老老師拄拐杖教籃球








聯合筆記/梅克爾的「自由」之戰


2017-01-03 00:15 聯合報  沈珮君

德國總理梅克爾新年談話中表示,2016年是充滿「嚴峻挑戰的一年」,而最大的考驗就是伊斯蘭極端恐怖主義,但她「對德國有信心」。(美聯社)


你信奉的核心價值,人家利用它、摧毀它,並傷害了你愛的人,你還能信奉它、捍衛它、說服別人不要動搖?「我們活得自由,而且我們的開放與自由符合人性尊嚴」,梅克爾的新春談話,回應了恐怖分子,證明了自己的核心價值,「我們做得到,因為我們是強大國家」。
這真的必須很強大。德國在梅克爾領導下,接納了一百多萬的難民,但紛至沓來的難民滋事、文化衝突,不斷挑弄德國人神經。半個月前,在充滿感恩的節日,一個難民以卡車衝進柏林耶誕巿集,造成重大死傷。梅克爾今年將競選第四次連任,她的難民政策成為她必須承受之重。
「難民與德國的融合,將成為明天的機遇」,她曾以此激勵德國人。德國納粹曾屠殺六百多萬猶太人,美國則是當時許多猶太人亡逃的國度,於是美國有了愛因斯坦。美國曾是移民嚮往的樂土,谷歌、臉書的創辦人都是猶太裔,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有四成是移民,去年六位美籍得主全是移民,化學獎得主史托達特說,「美國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因開放邊界」。
但是,當難民潮、恐怖主義和失業率像亂麻夾纏在一起時,所謂的民主先進國家,一個個都以選舉方式扳倒主張開放的人,連以自由女神國家象徵的美國都選出川普這樣的人,梅克爾被《紐約時報》描述成「西方自由社會的最後一個捍衛者」,梅克爾已不僅是德國的梅克爾,她會不會倒下?
自由的秘密是勇氣」,梅克爾在二○一○年時曾以此為題發表演講。這位曾被笑是「東德灰老鼠」的女人,比任何人都知道自由於人有多麼必要,而擁有自由的人可能如何濫用及慳吝。自由不只關係自己,更是關係他人。當她說「自由包含責任、包容與勇氣」,這不僅是她對自由的定義,而是率領國家付諸行動。
美籍巴勒斯坦裔知名學者薩依德獻身政治運動但反對知識分子加入黨派、接受官職,他認為知識分子應維持自由、獨立,對權勢說真話,他不相信一個人可以「既身為知識分子,又與權力掛鉤」。薩依德說,「如果你的眼睛是望著主子,就不能像知識分子般去思考」,而梅克爾就站在權勢中央,卻始終仍像薩依德定義的知識分子,自由、獨立,對投票給她的權勢(人民)堅定說明她的核心價值,帶領她的主子(人民)像知識分子般思考。
什麼樣的人民,選出什麼樣的領袖;什麼樣的領袖,擁有什麼樣的人民。新春伊始,梅克爾鼓舞德國人,當恐怖分子以仇恨塞滿世界時,我們以「自由、法治精神,提供另一個選項」。二○一七年,自由世界至少還有一盞明燈依舊閃亮。
但是,若他們一再遭受恐怖攻擊呢?德國人還願意把那一票投給梅克爾嗎?人類文明的高度經得起挑戰嗎?人類良知究竟有多強韌、有無條件、沒有底限?這是恐怖分子拋給世界最恐怖的難題。

搶募資的生技公司又來了


2017-01-03 00:15 聯合報  楊哲銘/台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台北市)

立院通過生技產業相關法規鬆綁,有助新藥產業推動。 圖/報系資料照


二○一六年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第三條,放寬高風險醫療器材認定範圍,另外新增新興生技醫藥產品納入適用範圍。新修正的第三條第四款,放寬高風險醫療器材適用範圍,從第三級的醫療器材,擴大到須經臨床試驗始得核准的第二級醫療器材;第三條第五款新增新興生技醫藥產品納入適用範圍,著眼於鼓勵投入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精準醫療等領域的開發
經濟部日前統計,已取得生技新藥公司資格審定者,高風險醫療器材僅十八家,此次修法之後,單就高風險醫療器材的範圍放寬,潛在適用廠商就可能增加一百餘家。根據行政院及立法院的說法,此次修法可以讓更多公司適用條例中的技術、人才、資金投資獎勵等租稅獎勵,有利於引進更多投資。
一般民眾聽到所謂引進投資時,直覺可能以為是指國內外資本家、大財團投資,當然要鼓掌拍手,絕對想不到其實瞄準的是一般社會大眾的荷包。因為修法之後,會有更多廠商列入生技新藥公司,這些公司可以適用科技事業較低的上市櫃門檻,例如不用有獲利就可以上市櫃,有助於更多生技公司上市櫃籌資。也就是說更多生技公司可以公開發行,向社會大眾募資
這樣的修法對於生技新藥產業的推動是有助益,也是合理的方法。因為生技新藥研發期長,失敗率高,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的估計,每一萬個實驗室開發出來的可能藥物,只有一個最後得以成功上市,由實驗室到臨床試驗成功,平均更要耗時十五年。世界頂尖大學塔夫茲大學藥物開發研究中心估計新藥開發到成功上市的成本,由二○○六年的十二億美元,到二○一四年已經上升到廿五億美元。這樣龐大的財務支出,除了需要政府運用租稅措施鼓勵廠商投入高風險研發之外,當然也需要社會大眾投入資金才能帶動產業發展。
但在政府的叫好聲中,還是不得不提醒投資大眾,生技新藥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建築在高本夢比之上,賺到錢像中樂透,賠錢反倒是常態。二○一四年基亞生物科技公司受到肝癌新藥期中分析未過關衝擊,連續十六根跌停;二○一六年生技股王浩鼎因乳癌免疫新藥解盲結果未達標,重演基亞事件,殷鑑不遠。
著名的國際期刊「自然生物科技」在二○○七年刊登過一篇文章,篇名是「生物科技投資者的十誡」,其中一條便是要能夠承受賠到一毛不剩的風險,這樣的鐵律十年後來看,是歷久而彌新的。
新的一年,新立法新氣象,正面思考當然是生技創新的資本市場又要活絡起來了。但是對於有心參與生技新藥投資的普羅大眾而言,搶募資的生技新藥公司又來了,與其事後抱怨國內法律對股票投資者保護不周,在投入積蓄之前,務必先冷靜捫心自問,自己能輸多少?輸得起嗎?

川蔡和灣生 台灣敏感發熱


2017-01-03 00:15 聯合報  王之相/南開科技大學副教授(投縣草屯)

漫畫 季青


從內政外交到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瀰漫著好消息和壞消息,端看你我從什麼角度來詮釋。這種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的意識局面,可以說是一種熱鬧與自由,也可以說是一種啞然與虛無。
面臨著眼前一切不確定而未來又毫無方向的苦悶,或許年終演唱會裡大聲嗆愛或手機遊戲的盡情殺戮乃是生活中唯一的確定,只是這種短線的滿足,可能難以掩飾整體台灣社會的無力感。大家其實都在默默等待下一次選舉的來臨,因為選舉的對抗過程與結果勝負至少是台灣社會長期失眠下的安眠藥,只是我們怎能把一生都交託給安眠藥呢?
國民黨執政的後期,在國家層次上已經失去歷史論述的智慧與能力,過去現在與未來調性各異且不斷走音,國家空洞化的結果使它不僅失去政權而已。
民進黨執政之後,除了偶見安全盜壘之外,也無法在國家層次提出完整的歷史論述。過去現在與未來無法有結構地說成一個合理的故事,結果使原本空洞化的國家,看似「撥亂反正」卻又「撥正反亂」,落得台灣僅存些許的自主性也被迫出讓給國際依賴,一通川普的電話和一場灣生回家便使台灣敏感發熱,然而期待與失落之間使所有人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急甚至憤怒。
跨年已過,短暫的寧靜或許有助於我們回顧與前瞻,整合出一個再出發的篤定,畢竟人性需要走出虛無的泥沼,「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的白雲天」。台灣社會需要國家意識形態來安定人心;這意味著不是台灣要如何走出去,而是自家自在的根本問題。但無論這國家的故事要從何說起,有一種聲音是所有人都聽得進去的,那絕不是權力與得失,而是慈悲與善良。一如《浮士德》裡的名言,善良的人縱使在追求中感到迷惘,他終將意識到正途在那裡

警覺歷史之用:當受害者變加害者


2017-01-03 00:15 聯合報  李鑑慧/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高雄市)

光復高中聖誕感恩變裝遊行活動,學生製作的虎式戰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光復高中事件,以色列抗議,台灣政府道歉,校方亦遭嚴懲。一個校內活動何以如此高規格處理?我們不得不究及事件背後更為龐大的國際權力結構及其中歷史記憶所扮演角色。
納粹屠殺對於以色列有其雙重作用,一是直接助長了猶太復國主義,二是合理化了以色列建國以來暴行錫安主義源起十九世紀末,歷經屠殺慘劇後,英美強權除了一方面意識到在飽富戰略與石油利益之中東世界創造一親西方政權之必要,另則懷抱集體愧疚,希冀給予猶太民族某種補償。然而,巴勒斯坦並非無人之地,以色列的建國也因之造就了另一民族的悲劇。一九四八年,以色列計劃性展開種族淨化政策,驅離七十五萬巴人,造成巴人史上的「大浩劫」與離散命運開端。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以國再度製造近卅萬難民,並佔領約旦河西岸及迦薩,持續至今。在美國龐大經援軍援與政治撐腰下,以色列更是屢屢罔顧國際法與聯合國各項決議,建立屯墾區,無日無之侵害巴人基本人權。
這一切,莫不有著歷史的合理化作用。長久以來,透過反猶與大屠殺之連結,猶太人成為人類最大歷史罪行之受害者,以色列之建國也因之取得絕對道德正當性。其次,透過對於大屠殺之「絕對邪惡性」與「無可比擬性」之建構,任何與之類比的嘗試,都被視為一種對於猶太人受難經驗的褻瀆而遭禁止,其他民族的相同經驗卻遭輕忽,任何對於以色列的批判,動轍冠以反猶罪名。比方說,曾指出以國製造人道災難的「醫師無國界組織」、透過「杯葛、撤資、制裁」等方法施壓以國結束佔領的國際運動,乃至於長久批判美、以等「流氓國家」於中東所為的喬姆斯基,或是譴責以國之種族隔離政策美國前總統卡特,都曾被戴上反猶大帽。
長久以來,以色列及其盟國透過論述、紀念乃至於言論管制等歷史操作,於國際間積極主導並建立起一種關於屠殺與納粹圖騰的特定連結、禁忌乃至於情感表現模式。如同喬姆斯基所提醒,「國家行事並不基於道德…國家僅是權力和暴力的工具」。以國此次抗議,自然並非出於對於任何道德價值之關切,而只是為了維繫其政權存續與不義作為的一種慣性操作。而蔡政府之表現,也絕非對於正義或人權價值之追尋,而僅是現行國際秩序下選邊靠的一種卑躬屈膝
當然,大屠殺歷史不得不習之,特別是在族群挑撥仇恨日益高漲的台灣。但這工作無法透過國際上服務於一個更大不義結構的言論管制而達成,更不可能仰賴不知記取歷史教訓、反由受害者轉為加害者的以色列來下指導棋,如此將陷台灣於更大不義共犯結構。而唯有看清強權之歷史操弄,方能不受其左右而切實反省。在這重啟的學習契機中,曾因譴責以國歷史操弄而成為全民公敵的「世界猶太人會議前主席高德曼的肺腑之言,該當是包括以色列在內所有人的第一課:「利用大屠殺合理化對於其他民族之壓迫是褻瀆神聖的」。

刪去假人生 留下灣生真價值


2017-01-03 00:15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人員(台中市)

「灣生回家」作者偽造身世履歷、道歉認錯。讀者有受騙的悵然,但推薦其作品的名人,可能會有多一分「有眼無珠」的憤怒吧?
現代科技讓造假變得更容易。攝影優勝作品被檢舉是合成的,時有所聞;即便華人社會重視的印鑑證明,若能拿到圖案,利用自動化工具再刻一顆也不難,遑論網路上各種動畫、合成、五花八門的作品。所以文學藝術創作,虛實並不重要,西遊記、金庸武俠小說明顯看得出是假的,但無損其成就與價值。重要的是,作品是否能觸動人心,引發共鳴。讀者受「灣生回家」感動,重視此議題,作者應足堪告慰。
比較可議的是,作者為何要冒稱她有日本奶奶?她一定知道,巧妙利用人類心理,同情她的身分,以促銷書籍、方便募款,甚至有利於金鼎獎。人類的同情心,遇到弱勢者總會不自覺加點分數,以致普通的作品變成優秀,若加上名人加持、獲獎肯定,造成轟動。作者名利雙收,一般讀者只是受騙,但名人卻被利用,午夜夢迴,作者難道不會心虛不安?
家人挺她,一副理直氣壯說「人生不就是真真假假?」確實,人生可不必太認真,但「真」有「真」的價值,相關單位收回不屬於「真」的部分價值,不也是剛好?請作者及家人,就把這一切都看成假的!

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方祖涵/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王健壯/蔡英文的新年新衣
.洪蘭/改變不公平的世界
.劉維公/瘋狂者時代的挑戰
.朱宗慶/《我是…》的故事
.馬凱/借川普的歪打希冀能正著








盛治仁/批評,應該像雨水


2017-01-03 00:07 聯合報  盛治仁

新竹光復中學學生扮演納粹遊行惹議,引發各界批評。 圖/截自網路


最近光復高中學生扮演納粹的事情引起軒然大波。有人歸咎於萬惡的國民黨黨國教育,才是納粹陰魂不散之因。另外一派則說這是修了課綱的結果,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遺毒。這一些制式的政治反應,對事件的瞭解與改進毫無幫助,反而更模糊焦點,深化對立。
台灣面對長期的歷史糾葛,各政黨和政治人物對於史觀和歷史事件,例如納粹大屠殺、日本軍國主義和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等,本來就用不同的態度和標準看待。如果單純只是因為成長背景和個人經驗差異,存在這些歧異可以理解,但往往這種雙重標準只是為了政治利益。什麼時候公共論述能夠回到事件本質,用一樣的標準來型塑社會價值觀,是面對問題的起點。
歷史事件永遠是錯綜複雜的。不要說不熟悉的外國歷史,就拿台灣多數人都親身經歷過的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幾位前後任總統的功過為例,能有一個統一看法嗎?歷史一定有很多面向,有再多理由,也不能去正當化在日本軍國主義或白色恐怖下所犧牲的人命。檢討納粹大屠殺的過,不是因為犯了歐美強權的禁忌,而是因為這是普世價值,要從歷史上學習教訓,不要再犯,同時也尊重撫慰受難者及其後代的心情。
另外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台灣的教育體系和媒體報導,教導了年輕人多少過去的歷史、現在的世界和未來的發展?事發後又是用何種態度去跟這些學生溝通的?
我認為,光復中學的同學和老師們以納粹裝扮做活動是錯了,不管是英國哈利王子或是日本、南韓的偶像團體藝人,也都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但是他們不應該受到如此排山倒海的譴責和壓力,導致校長必須辭職來平息風波,畢竟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的過程。令人最難以理解的是教育部的反應。最應該從教育角度出發的人,處理的方式竟然是扣學校補助款取消優質高中認證,只是在作政治處理保護自己不被輿論連帶攻擊。
我讀了光復高中的同學一封非常憤怒的挺校長公開信,完完全全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大人們」慣常思維和行事風格,令人擔憂。「我們只愛自己的國家(它叫台灣)」、「蔡英文你這是那一國的總統」、「我們也要去總統府抗議」、「憲法有規定我們不能這樣裝扮嗎」、「我們是學生要站在一起,為這件事一起抗議」。這些論述邏輯跟常見的政治語言何其相像,到最後,學生們不認為他們錯了,很大的原因,是社會如何跟他們溝通,以及這個社會過去是如何示範互相溝通的。
最近讀到美國作家法蘭克.克拉克一句話,「批評應該像雨水般,輕柔地滋養一個人的成長,卻不傷害其根部」。如果我們社會的集體反應,不是一面倒的撻伐,而是回到教育的本質,利用這個事件作為契機,介紹光復高中學生們威瑪憲法下德國面臨的內外環境,以及納粹崛起的原因、過程和結果,讓全國學子因而都能夠更加理解這段影響世界甚鉅的歷史,結果會不會更好呢?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