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財劃法修正 具劃時代意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674/web/v  

◆  聯合報社論/川普個人外交,蔡英文有示範,賴清德應審慎
◆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八傷拳」
◆  經濟日報社論/財劃法修正 具劃時代意義








經濟日報社論/財劃法修正 具劃時代意義


2024-12-23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院上演大亂鬥,選罷法、憲法訴訟法及財劃法修正草案在混亂中三讀通過。記者葉信菉/攝影


長達25年未修正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財劃法),終於三讀修正通過,可謂頗具劃時代的意義。

首先,從「中央集權又集錢」的長期事實來看,立法院依據憲法,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此次從人民福祉及地方自治的民主角度,在中央立法並執行事項中的財政收支劃分上,主動修正早已不合時宜的財劃法,可謂中華民國自治史上的第一次「分權」,殊屬難能可貴。

更重要的是,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修憲、凍省及修正財劃法,把原來中央政府的淨收入比重,由六成不到驟增為75%,造成財源嚴重向中央傾斜,此次財劃法修正能打破垂直失衡現象,更值得高度肯定。

以114年度中央總預算案稅收推估,中央將增加釋出3,753億元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統籌款)給地方政府,表面看好像增幅很大,但營業稅由現在的40%提高到100%分配給地方,只是「校正回歸」到凍省前營業稅為地方稅的狀態。所得稅也只增加1%移轉給地方,對於所得稅收超過2兆元的中央而言,應是縱向重分配,並不嚴重。因此修法後的中央淨收入占比仍高達65%,相對於原來的修法目標六成,衝擊應該不大。

何況,中央政府財政豐裕,過去八年的國稅超徵就超過1.8兆,還編列2.5兆特別預算。今年前11月的全國賦稅實徵淨額3.57兆,地方稅收僅3,411億,占比不到一成;若含中央統籌稅款,合計僅8,007億元,占22%,中央政府仍占了78%的稅收大餅。中央享有高成長率、高占比的國稅,本有餘裕和地方分享財政剩餘,且財劃法要到115年才實施,中央仍有充分準備時間。

因此,主計總處說會影響國防及撥補勞保、健保、租金補貼與興辦社宅、農損基金、勞工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以及體育選手國光獎金等相關經費,實屬誇張勞保、健保財務屬特別基金的社會保險、台電屬國營事業預算,非一般預算的法定義務支出,虧損都是中央政策錯誤或怠於改革所致。而且長照、租金補貼與興辦社宅等財源,來自於房地合一稅、菸捐、遺贈稅等指定用途的國稅,而撥入住宅基金、長照基金等中央特種基金,屬於保障性收入,非統籌款範圍,自然不受排擠。今年前11月中央特種基金就比預算數超徵了39%,中央未指定用途的稅收也超徵了11%,遠超過地方稅收(含統籌款)超徵2%,怎可能會因財劃法修正而使中央施政困難?

至於財政紀律,中央表示多個地方政府獲配財源將超過其支出所需,造成地方不需積極財政努力,甚至有消化預算而致支出浮濫之虞。從當前的法制來看,地方政府之收支,應依地方制度法、公共債務法、預算法、行政院訂定之預算籌編原則規定辦理,中央政府實屬過度疑慮。

地方有應收之財源而不收,或未依預算籌編原則辦理,中央得酌減補助;努力開源具績效,中央得酌增補助。地方辦理自治,應就自有財源優先編列預算支應之等,中央仍然手握監督大權,未來大可充分發揮。

最後,財劃法全面提高「所有地方政府」的收入,在經濟上有正面效果。除了跨政黨雨露均霑之外,六都和16縣市的統籌款占比由現行的61%:39%,改善為54%:46%,可縮短城鄉差距,消弭地方間的水平不均

目前地方基礎建設普遍不足,尤其自來水、汙水下水道、天然瓦斯、公車服務等,將因財源增加而從事基礎建設與服務,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將更符合工商界的需求。例如過去工商界屢屢建議中央廢除娛樂稅、印花稅等擾民雜稅,卻受限於地方財政困窘而不了了之。財劃法修正後,地方政府財源充足,就有檢討改革地方稅的空間,並將支出用於招商引資等促進經濟發展項目上,發揮凱因斯乘數效果,且可回饋於中央的稅收增加。中央政府應當樂觀其成才對!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八傷拳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中)遞送黨主席辭職信給民眾黨秘書長周榆修。圖/本報資料照片


金庸武俠小說有一招「七傷拳」:傷人七分、傷己三分,非到生死關頭,絕不輕易出手。搶在京華城等案偵結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請辭黨魁,結果恐自斷經脈,對手毫髮無傷,政壇戲稱為「八傷拳」,柯文哲自宮、民眾黨重傷,比七傷拳的內傷更嚴重。

柯文哲獄中出招,理由是不讓當局以冗長法律程序干擾民眾黨的發展,其實也是切割止血,卻可能提前將民眾黨送進加護病房。北院搶先宣告柯文哲請辭生效,法官挨批操之過急,民眾黨中央則採拖字訣,沒人敢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

柯文哲請辭黨魁並非空穴來風,早在十一月延長羈押前,代理黨魁之爭就曾浮上檯面,立院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呼聲高,柯文哲指定的中央委員林富男也是可能人選之一。講白了,黨內有一派人馬就是擔心黃國昌割韭菜,小黨向來內鬥內行,挺黃派和反黃派磨刀霍霍,民眾黨山雨欲來。

為避免茶壺風暴,民眾黨稱尚未收到請辭書,「柯文哲就是黨主席」。柯文哲請辭本意是搶救民眾黨,卻可能被解讀為大勢已去、小草枯萎;民眾黨能拖就拖,但柯文哲的八傷拳後勁十足,悶鍋蓋愈久,遲早會炸鍋。

柯文哲一個人的武林左右民眾黨存亡,一人或一黨之興衰不足為惜,就怕連累第三勢力成為笑話,重演藍綠惡鬥,才是八傷拳最大的殺傷力。














聯合報社論/川普個人外交,蔡英文有示範,賴清德應審慎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川普(右)稱中、美可以一起解決問題,透露出對中制裁打算停損的訊號。(路透資料照片)


聯合報十九日摘刊總統府前秘書長李大維撰寫中的省思錄,討論台灣如何因應川普2.0。李大維透露了一段蔡政府時期台美高層互動的秘辛:前總統蔡英文曾經致函時任美國總統川普,也確實讓川普讀到她的親筆信,並委由負責貿易的閣員考慮;但川普意志強烈,我方提出的建議並不符合美方政府當時思維。

李大維並未詳述蔡英文是在什麼時候向川普提出什麼建議,但推測應是台美經貿議題。川普傾向以雙邊而非多邊協定處理經貿議題,因此當時一上任就從 TPP 退群,要求各國改簽雙邊貿易協定。這對在區域整合中備受中共排擠的台灣而言,自然是個突破的契機。而曾在川普當選後與其通話道賀的蔡英文,再度親函川普,推動台美經貿議程,應具有火車頭的關鍵作用。

然而,川普意志強烈,蔡英文的建議遭否決了。甚至蔡英文雖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八月主動宣布開放美國萊豬進口,也未打動川普,換得台美經貿協定,只得到一項空泛的經濟與商業對話。直到拜登上台後,才基於印太戰略與供應鏈重組考量,在印太經濟架構不納入台灣的情況下,另行推動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但已遠非台灣渴望的自由貿易協定。

李大維建議,因應川普2.0,首要策略是有直接管道,能上達天聽。蔡英文做到了。川普有濃厚的個人外交與利益交易的色彩,蔡英文因緣際會,與川普通話,創造了一個外交小高潮;但寫信給川普,爭取經貿實質突破,卻效果有限。檢視蔡英文與川普的通話與通信,凸顯了個人外交的優勢與局限。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的慘痛教訓,值得台灣警惕。川普的關稅大刀,第一刀砍向與美國最親近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稱將對加墨產品課徵廿五%關稅。杜魯多搶先飛到川普的海湖莊園共進晚餐,卻遭川普嘲諷「美國第五十一州」、「加拿大州州長」羞辱。而由於對如何因應川普意見分歧,副總理請辭,執政黨分裂,執政九年的杜魯多正面臨六成七民意要求下台與黨內逼宮的壓力。

川普與習近平的關係,則值得關注。川普提到與蔡英文通話,強調台灣是軍火大客戶;川普提到與習近平溝通,則凸顯習是他的好朋友。川普打破傳統邀習近平出席就職典禮,甚至說中國與美國可以一起解決世界所有問題。台灣該喜或該憂?川普的個人外交與談判交易,可能有助於降低中共犯台機會;但台灣利益可能被交易,美中一起解決世界問題更可能包括台灣問題。

比較起來,賴清德在對日關係上深植人脈,但在台美關係上卻不存在個人外交優勢;前朝人脈未入川普新閣、揮之不去的疑賴論,都讓他處處受限。從就職演說拋出新兩國論到國慶演說靠攏中華民國的轉向,以及出訪南太繞路外交中規中矩,可以看出重重的框架與限制。不過,如果賴清德懂得克制,調整立場,改變作風,川普的個人外交與交易模式,仍為台灣提供了機會,當然也帶來更大的挑戰。

川普以個人外交突破傳統國際規範與價值的框架;但個人外交仍以實力為後盾,川普愛炫耀與強權領袖的關係,個人外交最後還是回到國際權力結構,並由權力界定道德價值、國家利益與交易規則。李大維除提醒台灣操盤手應避免讓美中攤牌、交易台灣更引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大師摩根索對政治領袖的忠告:審慎,也就是權衡不同政治行為,考量政治後果,是政治領域中的最高道德。賴清德上任半年,中共舞劍兩回,還背一場幽靈軍演。審慎,賴清德應審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運籤的未來學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674/web/v  

◆  府院翻桌 違民主程序正義
◆  看美韓 執政黨民代別盲從黨意
◆  賴總統應開創「內閣制」新局
◆  川普「深知底線」 台執政者呢?
◆  應對川普 修補兩岸 觀光先行
◆  對印、日、澳釋善意 陸戰狼消退 備戰川普2.0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運籤的未來學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國運籤的未來學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現世未來,除非生命終了。每種動物、植物也有未來,除非牠們命終;每個時代往往因為時勢、環境、社會、文化、政治轉變而有終結,接著以某種形式重新出現。大自然環境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珍惜,數千年的人類在地球的文明就會走到盡頭。未來,永遠是人們最大的期待,也是最可怕的未知數。沒有人可以準確預測未來,卻能夠抱著戒慎恐懼的心來時時準備面對。

「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的白駒乃太陽之比喻,人在天地之間的生命,如同陽光射過縫隙那樣的短暫。《莊子》書中對於生命無盡的外求,戒慎恐懼,對於生死了然於胸。然而,人們對於無盡未來的渴望探求,豈是莊子所能喝止。孟子從生命的承擔來說明人生的意義,「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說的是生命的淬鍊與面對未來的承擔。窺見未來,並非是儒家本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更是儒家冰炭懷抱的仁者精神。梁啟超號飲冰室主人,非今人飲冰之樂。《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比喻國勢動盪,內心憂懼如焚。

據說古希臘從紀元前八世紀開始,在德爾菲山上設有阿波羅神殿,刻有箴言「認識自己」;殿內有裂縫,上置三腳椅子,女巫提皮亞(Pythia)手持月桂枝,一手托著澆水扁盤,聽取從縫隙上冒出的煙氣傳達神諭,諭示著未來。《舊約聖經.出埃及記》第三章第八節:「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神給摩西的族人未來應許之地未來永遠是人類前進的根源動力,即使知道生命有限,依然不斷努力面對未來。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史蒂芬史匹柏監製「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描寫馬蒂坐上科學家艾默布朗博士發明的時光機回到過去,在那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年)遇上他父母的過去,最後又在驚險萬分下得以回到當下;這是現代穿越劇的前身。面對過去要有勇氣,回到未來何嘗不是如此呢?

唐代沈既濟著有傳奇《枕中記》,描寫盧生入京趕考不第,一日遇道士呂翁,相談甚歡;翁送青瓷枕,生以枕就寢,旅店主人正蒸黃粱。夢中盧生娶高門清河崔氏,登第,官運亨通,官至宰相,卻遭構陷,流放外地,平反後封燕國公,富貴終老,夢醒黃粱未熟。元朝馬致遠據此創作一齣《邯鄲道省悟黃粱夢》,老翁成為鍾離權,盧生被置換成呂洞賓

「未來」眾人莫不關心,不論個人到宮廟抽籤或者問卜,甚至每年歲末國運籤,都是預測未來,報紙對此津津報導。現代科學主義興起,專業評論家所在多有,透過科學數據、專業知識預測未來世局。現在與未來互有因果關係若無孟子、范仲淹的懷抱,哪能奢望未來若無莊子、黃梁夢醒的警世,豈能豁達。面對未來,應有現在堅定的努力,也要有豁達心胸。












府院翻桌 違民主程序正義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紀俊臣/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新北市)
立法院為選罷法、憲法訴訟法、財劃法三大法案,上演朝野大亂鬥,最後藍白席次優勢下,仍三讀過關。(本報資料照片)
波波漫畫


立法院廿日用超過十六小時的漫長議事時間,於午夜完成選罷法、憲訴法及財劃法等三大法案之修正三讀。該三大法案係在行政院不提任何修正對案、執政黨一路杯葛議事程序、協商亦不談條文只在干擾的言不及義,甚至在立法院二讀會於午夜破窗而入占領主席台、防堵議場出入口,讓議事不能進行的惡劣立法環境中完成立法。

過程雖然艱難,但在野的藍白二黨仍排除干擾,以多數通過修正案。通過後綠營媒體透露行政的府院將以「最大的民主最後力量因應」,並言行政院長可能不副署法案、聲請覆議,或釋憲及急速處理,使上揭修正案不得生效施行。對於上開悖離民主程序的政治語言,實有就法論法澄清的必要。

以行政院長不副署法案公布施行言之,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立法院法律案通過後,移送總統及行政院,總統應於收到後十日內公布之,但總統得依照本憲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辦理。」質言之,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法律案,除非提出覆議案外,必須在移送後十日內由總統公布法律案並由閣揆副署,否則即自動生效,絕非閣揆不副署或總統不予公布即胎死腹中。行政院長如不副署,即須提出覆議案,始符合現行憲法機制。

憲訴法的修正,乍看似限制憲法法庭的訴訟裁判作為,但就民主正當性而言卻是必要的「校正回歸」。蓋憲政制度務必審慎將事,如不提高門檻,動輒以「違憲」阻撓立法,即是破毀憲政主義。今修法後,行政部門務必慎思熟慮,在不違背人權和民主的框架下訂定必要的完妥執行機制;尤其總統亦可在專業為上的基本思維下,提出最能貫徹憲政主義的法政學者出任大法官,以符合民主法治國家要求。

至於財劃法之修正,連日來綠媒以財政部「缺乏實體正義」的統計資料抹黑修正案。比如,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是回復以往的六比四比例(實質是六十四比卅六)。這在一般民主國家,尤其力行地方自治的國家,應是比較理性的機制設計。此次修正主要是本該屬地方稅的營業稅,由國稅的全數充作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因而實質成為地方「自有財源」,達致地方財政的改善。有媒體竟說連江縣本只有七億竟增至卅三億,卻不說連江縣一年的預算多達五十七億,現在變成只要中央補助廿四億,而不是補助五十億之具有「自主性」。

至於說高雄、台南二市增加幅度較低,此種說法僅屬「片面之辭」,並未說明過去利用大幅補助款導致水平分配不均的謬誤。比較合理的作法應在新財劃法的架構下,重新修改規範各縣市申請補助的法規命令。就當下試算增加三,七五三億的地方財源言之,應徹底校正回歸中央與地方理性的財政分配機制。基於此次修正經驗,朝野皆應全盤檢討現有財政收支機制,「中央集權又集錢」的集權體制,已非長治久安的可行機制。

修改選罷法,是將罷免列為高門檻機制,以排除任何意氣用事的政治爭鬥,使民主程序趨於理性。憲訴法之修改,主要在提醒總統嗣後提名公職人選,應注意其專業能力;尤其國內法政人才輩出,忠於憲法才是總統提名大法官的唯一基準;任何悖離專業考量的政治任命,皆是自取其辱的政治思維。至於財劃法之修正,如比較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的財政部版草案,殆多相仿,恣意汙衊和延宕執行實無法治正當性。












看美韓 執政黨民代別盲從黨意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張瑞雄/全球品牌創新永續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最近美國共和黨內部針對政府支出法案的分裂,以及南韓執政黨議員倒戈支持彈劾總統的現象,為全球民主政體提供了一面值得深思的鏡子。這些事件凸顯出,即便在執政黨內部,也存在著對於政策方向與領導風格的不同聲音。這種現象不僅代表了議會民主的核心價值,更提醒做為民意代表,議員應當以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為優先,而非一味跟隨政黨路線。

在美國,共和黨議員針對川普主導的政府支出計畫出現罕見的分裂。當川普堅持將舉債上限納入支出法案,要求共和黨議員全面支持時,卅八名共和黨議員選擇了反對。他們認為,舉債上限的提高無法解決當前政府財政問題,甚至可能導致財政赤字進一步惡化。

這種反對聲音表明,即使是在黨內擁有強大影響力的領導人,也無法強迫所有議員無條件地服從。共和黨內部的這些異見者展現了立法機構應有的獨立性,議員的責任是對選民而非對政黨負責。共和黨議員的這種態度,反映出一個成熟民主政體內部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在南韓,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內,有至少八名議員倒戈支持彈劾總統尹錫悅,使彈劾案得以通過。這一舉動令人矚目,因為即便面對黨內高層壓力,這些議員仍然選擇了支持彈劾,原因在於他們認為尹錫悅的政策與領導風格已經損害國家利益。

台灣,立法院近期的亂象與執政黨立委的行為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面對藍白聯手推動修法,民進黨立委選擇占領議場以阻撓議事進行,但這種激烈的手段是否真的符合民意,或許值得進一步探討。

過去長期支持民進黨的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曾直言:「我支持的是原汁原味的民進黨,不是現在已經走偏的民進黨。」她這番話點出台灣政治現場的一個核心問題:當政黨逐漸遠離其初衷,執政黨議員應盲目支持,還是應該堅持對錯分明的態度

我們看到韓國與美國的執政黨議員,展現了對國家利益的堅守,即使這意味著他們需要站在本身政黨的對立面。而在台灣,這樣的聲音明顯薄弱;強調政黨立場,往往導致議事功能削弱,進而損害民主制度的根本

執政黨議員的角色,除了協助推動政策外,更應該在黨內發揮制衡與監督的功能。唯有當黨內能夠容許不同意見,執政黨才能避免盲點與決策失誤。當議員能夠站在國家利益與選民需求的角度思考問題,政治體系才能健康發展

美國與南韓的例子證明,黨內分裂並非壞事,而是民主成熟的表現台灣政壇應該從中汲取經驗,讓更多執政黨議員勇於發聲,對政策與領導人提出建設性批評,而非僅僅充當黨意的傳聲筒。

民主社會的價值在於多元聲音的共存與交融;無論是美國共和黨的分裂,還是南韓執政黨議員的倒戈,都是對這一價值的詮釋。在台灣,執政黨議員同樣應有獨立思考與明辨是非的勇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民主政治的理想,確保國家穩健發展,得以保障人民福祉。













賴總統應開創「內閣制」新局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陳長文/納稅人、超國界法律問題教授、良制一國信仰者


法國馬克宏總統一年內更迭三位總理,形成政局動盪。回顧法國第五共和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密特朗總統任內開「左右共治」總統所屬政黨在國會未獲多數時,便任命在野黨推薦人選為總理此後席哈克總統亦遵循此例,成維繫政局之憲政慣例嗣後總統歐蘭德、薩克奇因執政黨亦國會多數,而無需共治然馬克宏一反前例,拒絕與在野多數共治,與我國當前朝野對峙可謂難兄難弟,且聽筆者道來:

一、兩岸危局空前 朝野對立加劇
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賴清德面臨的挑戰是歷任總統最嚴峻。二千年陳水扁「雙少數」執政(個人得票未過半,民進黨立法院亦非多數)時,江澤民、胡錦濤時期大陸經濟及軍事實力未若今日。

如今,對內,朝野對立更趨嚴峻,十九日晚間立法院遭民進黨「破窗而入」、肢體衝突不斷,傷害民主法治。且我國高度依賴電子製造業:半導體產業占 GDP 十三點一%,台積電一家貢獻近百分之八,產業集中加深轉型困難;GDP 總值更從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與大陸 GDP 比值近四十%降至今日個位數;「非核家園」拖垮永續發展;對外則美陸修昔底德陷阱、台海緊張。政府鉅資購置效益存疑常規武器,浪費民脂民膏,更有擦槍走火之虞

賴清德身為長老教會信徒,莫忘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禱辭:「請賜我平靜,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不同。」若習近平是凜冽北風,賴清德「務實台獨工作者」之姿更顯冷峻。然既已宣誓效忠中華民國憲法,更應化身和煦冬日暖陽,化解兩岸與朝野分歧

二、正視府院失衡 開創共治新局
從憲政觀之,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李登輝總統任內第四次修憲,與民進黨交換支持凍省案,取消立法院對行政院長同意權,但保留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之規定。二千年首次政黨輪替,陳水扁總統雖任命國民黨籍唐飛為院長展現善意,但未多嘗試共治可能,不到半年即改任命民進黨籍張俊雄。此後即便立法院對行政院長提出不信任案,總統仍可再任命己方人選,而行政院長反可呈請總統解散立法院,使朝野對話機制失靈。 誠如憲法學者葉慶元所言:「當立法權癱瘓、行政權獨大時,就是獨裁政治的開始」

而今賴清德亦為「雙少數」。賴總統若能體察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修憲讓總統擁有閣揆任命權,致府院失衡、朝野對立,而效密特朗開創共治,任命在野多數人選為行政院長,建立互信,實現總統引領國家發展、行政院長處理內政之分工。

三、兩岸分治到良制一國:內閣制的契機
如今,兩岸或有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分治之未來。長遠而言,我國不僅應參考英國、德國及日本等國修憲採行內閣制,更應學習內閣制議會「君子之爭」風度。內閣制優勢有三:首先,由國會多數黨組閣,確保行政立法合作,避免對立;其次,不信任案通過倒閣案後,新任閣揆須獲國會支持,使政黨尋求結盟;更重要者,全選民需更謹慎評估各黨政策與能力,而非僅著眼於選舉語言。然修憲前,賴總統應回歸憲法「一中架構」,開啟兩岸與朝野對話。

歷史賦予賴清德獨特角色,更予他艱難抉擇:是堅持台獨而進退維谷,抑或成為跨越藩籬之領袖。人生最殘酷者莫過於時間流逝,賴清德當選已近一年、就職逾半年。如今民主之「窗」已破,是要繼續虛耗四年任期於意識形態之爭,抑或攜全民之力將這扇窗補起、開創共治新局、奠定和平發展基石,以帶領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終臻良制一國之境,此其時也,民同願也。











川普「深知底線」 台執政者呢?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林法/公退(彰化市)


十九日民意論壇「李大維省思錄-如何因應川普二.○」一文,對台海未來四年和平充滿期待,主要原因就是川普「深知底線及理性為何」,而「這也是與商人進行交易時的基本思維」,個人深表贊同。

道理很簡單,因為商人最討厭戰爭,正如川普競選常攻擊拜登和自我標榜,就是自己是美國近代史上唯一任內不發動戰爭的總統。畢竟二戰後,這個國家發動或介入的戰爭不計其數,像眼前俄烏衝突、中東亂局、與我們命運休戚相關卻日趨緊張的兩岸局勢,誰能否認這都是美國力圖維持霸權之「系列單元」?

至於為何川普可能逃脫強權爭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借用哈佛大學冷戰問題專家艾利森研究古巴核彈危機得出「人才是歷史主角」,以及面對中國崛起,美國應採取過去與蘇聯互動時相同宏觀、包容的論點,他認為正如甘迺迪較不受組織程序與官僚本位主義等因素影響,川普也具此特質,是擅長談判交易的領導者。

像艾利森從古巴危機美蘇採取步驟的紀錄發現,至少有十幾種可能,會叫彼此一不小心就走向核戰。但即便 U2 偵察機被擊落,甘迺迪也再三略過大多數國家安全委員的報復性建議,讓赫魯雪夫有更多時間考慮因應。於是,這杯由「公開交易、私人最後通牒、檯面下祕密甜頭所調製的政治雞尾酒」,最終能避免雙方在喪權辱國與毀滅核戰之間作出選擇。

同理,從選前到選後,只要有人提及是否出兵協防台灣,川普總一改口無遮欄作風不願鬆口,這不就是「深知底線及理性為何」的最好證明?當然他與中國折衝,我們一定會成為博弈的戰術棋子,問題是面對中美結構性壓力,以偏狹意識型態治國的賴政府不僅無法趨吉避凶,還可能成為引爆戰爭的導火線,那麼在「和平無價」的川普眼裡,一旦成為「麻煩製造者」而拉高戰略上的「交易成本」,對台灣會更有利嗎?

所以川普任內,未來四年兩岸雙贏的關鍵,顯然還在「有人不知底線」的情況下,我們擁有多少「理性」,並於選舉時做出怎樣的抉擇了。















應對川普 修補兩岸 觀光先行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王亮/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上海市副市長華源近日在台北舉行的「雙城論壇」上,宣示將積極推動上海居民赴台團隊遊。隔日,馬前總統也再度率「大九學堂」學員訪問大陸,出席在哈爾濱舉辦的「兩岸青年冰雪節」,並到四川成都等地參訪,他表示很願意協助政府推展兩岸交流,促進瞭解,減少衝突。

兩岸若不交流,光靠武力嚇阻及所謂的「和國際上民主國家站在一起」,是無法達到和平的。民主陣營各友邦本身的國家利益及其軍人的生命價值,是重於自由民主價值的。兩岸關係最佳的終極目標就是「永久和平」。近年來,中國大陸在軍事、經貿及科技實力上日趨強大,且把台灣視為其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在其所謂「民族偉大復興」的號召下,所產生的堅強戰鬥意志應是高於台、美的,因此即使有台美所謂「堅若盤石」的關係,也無法確保安全。

台灣要追求和平,戰略口號必須有和平進程支撐。不論是「九二共識」、「兩岸和平倡議」或「堅持台灣主權、堅持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和國際上民主國家站在一起」的兩岸路線,都必須認同兩岸種族、文化、歷史的連結,刻意切斷或掩蓋這些連結難保和平。兩岸關係特殊,民族情感的解離是產生敵意的原因之一。

認同種族、文化、歷史的連結,也是兩岸官方交流的基本共識。民間也需有此認同,並經常進行實際的交流活動,例如文化、宗教、觀光、探親及祭祖等,而這些交流就是以低成本的和平手段降低衝突。「交流」一詞是個彈性的概念,上述交流是含指兩岸重新接觸,從民間開始,逐漸擴大到政府各層級機構的交流,以及雙方政治與利益之間的複雜關係,冀能產生上述兩岸基本連結以外的互惠連結模式,以及制度化的安全保障。

觀光交流也是一種戰略;它是一種促進和平的方略,涉及的商業項目很多,若能順利實施,將裨益兩岸人民的生計與經濟發展。

由於川普即將就任美國總統,他是一位崇尚現實主義及「美國優先」的領導人;他認知美國利益重於價值觀。台灣最佳應對之道就是修補兩岸關係,盡速恢復政府與民間的交流,而觀光是最適合先行的交流項目。

開放觀光是恢復兩岸交流的最佳起點,我方宜參考邊際主義理論,調整思維,以開放心胸看待這個以較小代價獲得較大成果的和平戰略選項
















對印、日、澳釋善意 陸戰狼消退 備戰川普2.0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黃惟冰/公共服務業(新北市)


中國近期在涉外事務上「戰狼」風格消退,頻頻向鄰近大國遞出橄欖枝,包括過去幾年鬧得風風雨雨的封殺澳洲龍蝦與日本水產,以及中印邊界持續數年的武裝衝突等,都積極處理,顯見北京下定決心要騰出手,為即將登場的川普第二任期與其他國內問題做好準備。

本月廿日,澳洲政府證實,中國已取消對澳洲龍蝦的進口禁令,這也是最後一項澳洲受到中國抵制的貨品,其餘諸如葡萄酒、大麥、煤炭等已在先前放行。

十月,印度外交部表示,已就邊界巡邏問題與中國達成協議。隨後,印度總理莫迪與習近平在「金磚峰會」期間舉行五年來首次的正式晤談。本月十八日,中印雙方代表於北京再度碰面,會後宣布就邊界問題達成六點共識。

九月,中國政府宣布將逐步恢復從日本進口水產品。本月廿二日,中國政府將日本列入免簽證入境適用對象。同時,日本共同社也發布新聞指出,日本外相岩屋毅將於廿四日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外交部長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毅會面

綜合以上,可以說,中國過去幾年與區域大國累積的主要衝突幾已一次拆彈完畢,日後可以心無旁騖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相較之下,台灣政府不能只想用增加對美軍購的一招半式走江湖。






方祖涵/贏球就是國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贏球就是國球








方祖涵/贏球就是國球


2024-12-23 00:00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周末從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到卡薩布蘭卡的路上,出現了奇特的景象。許多人用各式創意把自己擠進車裡,最常見的選擇是轎車行李廂,裡面竟然塞得進兩三個人,另外也有站在車窗外的。他們看起來都是年輕人,看到其他人拍照還不忘擺個姿勢。摩洛哥是個到處都是警察的國家,不過面對這些違規畫面,竟然都視而不見。

原來這天是非洲足球冠軍聯賽比賽的日子,卡薩布蘭卡在客場出戰剛果金杜隊。在上屆世界杯裡,摩洛哥成為史上第一支晉級四強的非洲或阿拉伯球隊,英勇表現讓足球變得更熱門,人們為足球熱情違規,警察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問題是,這些畫面並不是出現在鄉間小路,而是限速一百二十公里的高速公路。雖然年輕人看來都很歡樂,還有人有空比個愛心,整個畫面還是讓人膽戰心驚。

不管在地球哪個角落,像台灣贏得棒球十二強冠軍後,「贏球就是國球」的情況都是一樣的。在所有語系裡,當人們支持球隊贏球時,通常會說「我們贏了」,把榮耀攬在自己身上;輸球時卻變成「他們輸了」,彷彿一切與我無關。從媒體角度來看,不少研究指出當本國選手成功時,報導會著墨在個人努力,或是選手智慧與勇氣這類隱性特質,卻會把外國選手成功歸因於身體條件或外在環境。

其他「贏球就是國球」證據還有很多,例如有研究顯示在大型足球賽事期間,德國民眾國家自豪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在歐洲足球錦標賽或世界杯期間,隨著德國隊每一次勝利,德國人愛國情緒逐漸增強。此外,足球比賽還影響人們對國家特質的認知,在比賽進行過程裡,球迷更傾向於將德國與勤奮、紀律、團隊精神和公平聯繫起來,這些特質與傳統國家形象一致,並且經常在比賽解說中被強調

運動賽事總是與愛國情緒連結,先前專欄就曾經提過,美國歐巴馬政府曾經讓五角大廈動用預算,換取在職業運動賽事推廣愛國主義,如賽前奏國歌、軍人致敬儀式等這些活動表面上似乎是自發愛國表現,但實際上卻是政府資助,而且由國防部出資,可說是不折不扣的認知作戰

藉著運動員在國際舞台優異表現,提升國民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是件好事然而,這種愛國情懷有時可能演變為極端民族主義,導致對他國偏見或敵視

香港媒體曾報導在東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大陸選手出色表現引發了國內強烈民族主義情緒,部分網民將奪冠視為在日本領土升國旗、奏國歌,以此宣洩歷史仇恨。同樣地,台灣選手在對陣中國大陸選手時,勝利經常被視為對中國反擊。不管在哪裡,當國家主義情緒過度高漲時,都需要被謹慎面對

總而言之,在可能情況下,大家就盡量輕鬆享受勝利吧。更重要的是,下個球季,下場賽事來臨時,請別忘記再為選手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