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經濟/展望2017 經濟復甦中藏隱憂

.聯合報社論..高教大海嘯這次真的來了
.聯合報黑白集.柯政結果是「苛政」
.經濟日報社論.展望2017 經濟復甦中藏隱憂







經濟/展望2017 經濟復甦中藏隱憂


2017-01-01 04: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天是2017年元旦,一年復始,萬象更新,在全球經濟緩步復甦中,台灣也顯露春燕飛來的訊息,但全球黑天鵝蠢動,台灣自身的挑戰也不少,在新年伊始,我們必須審時度勢,走對方向,拿出有效對策。
近來經濟復甦訊息頻傳,國發會公布11月景氣燈號再亮綠燈,已經連5綠,加上主計總處日前公布11月外銷訂單成長率為7.0%,這是連續第4個月正成長,外銷訂單會反映到出口,再加上,10和11月出口連續成長,可以預期12月和今年第一季的出口成長率應該都不會太差。在出口快速反彈的情況下,去年第四季的經濟成長率應該有機會超過2%,所以,主計總處估計全年經濟成長率1.35%應該會達成。
至於今年,在出口大幅反彈的動能下,加上去年第一季出口表現非常差,達到負成長12.1%;上半年出口負成長也高達9.1%,也就是說,由於去年出口的基期很低,因此今年出口的成長率無論如何都不會比去年更差。
另外,依據國際主要經濟機構估計,今年全球經濟的表現應該會比去年略為好一點,比方說,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估計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8%,略高於去年的2.4%,在全球經濟回升的情況下,全球的貿易成長率也應該比今年略佳。其實,過去兩年全球經濟情況都非常不好,全球貿易的成長率大幅低於平均水準,而基於景氣循環的自然效應,今年全球景氣應該會回升,所以台灣面對的大環境應該也會比較好一些。
依主計總處估計,今年台灣經濟長成率為1.87%,略高於去年的1.35%。但是,全球經濟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國內幾個主要機構對於今年經濟也都持著較保守的看法,其中台經院估計今年經濟成長率為1.65%,最新出爐的中經院估計也只有1.73%。依此結果來看,台灣今年的經濟可能會面臨保2的問題,不算平穩也著實令人擔心。
從全球經貿的角度來看,主要不確定是在於有兩隻很難預測結果的黑天鵝,一個是英國脫歐的後續效應,另一個則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可能帶來的不確定。在英國脫歐方面,未來英國和歐盟談判的結果會是如何?在3月開始談之前都還很難說,萬一出現硬脫歐 (hard Brexit),可能會造成兩敗俱傷。而且,今年歐盟有德法義荷等國都會面臨大選,其中會不會出現骨牌效應,現在都還不確定。最近又出現德國恐攻事件,若難民問題持續燃燒,英國脫歐的後續效應會持續擴大。
致於川普的經濟政策更是一大不確定性,川普已經多次提及他要廢除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議」(TPP)和「跨大西洋投資與貿易協議」(TTIP),同時也可能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也就是說,川普在強調重視美國利益的情況下,基本上會傾向保守主義,而造成對全球貿易的不利影響,全球經濟難免遭殃。
除了國際大環境以外,台灣也面臨多個不確定因素,其中最大的不確定就是來自於兩岸關係。在民進黨政府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兩岸關係進入冷凍的情況,有人稱之為「冷和」;然而,在川普當選之後,台美關係突然升溫,在「川蔡通話」加上川普對於一中政策的新說法之後,兩岸關係似乎由「冷和」改而走向「冷對抗」,包括大陸戰機繞台飛行,聖多美普林西亞與台灣宣布斷交等。
全球景氣及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對台灣經濟的主要影響就是企業投資和外人來台投資的意願。因為如果未來沒有TPP,台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一定會受到影響;更嚴重的是,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則兩岸經貿勢必受到衝擊,由於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未來台灣的產品將要何去何從?這將是內資和外資在台灣投資的不可承受之重。在投資意願可能很低迷的情況下,台灣今年勢必面臨能否保2的重大挑戰。

聯合/柯政結果是「苛政」


2017-01-01 04: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警方大力取締交通違規,卻遭市長柯文哲質疑這麼做會讓其民調更低。 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取締交通違規成果豐碩,罰款收入高達廿六億元;柯文哲卻怨嘆,高罰款造成他民調更低,要求警員改善。
這就是典型的「柯氏作風」:凡事從「自我中心」出發,只問對自己是否有利;如果不利,都是別人的錯。這種自以為是卻從不反省的市長,如今還想尋求連任,真以為台北市民還會再上一次當?
當初以改善交通為名,要求警員嚴格取締違規停車的是柯文哲,要求全市巷弄畫設停車格以增加收入的,也是他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交通罰款收入增加自是必然。試想,如果罰款不升反降,以柯文哲的喜怒無常,一定立刻抓幾個官員去祭旗;不是嗎?
當初柯文哲當選,是民眾期待「政治素人」能發揮白色力量,一掃市府的僚氣。然而,柯文哲展現的,除了滿口大話,就是他無盡的官威:對部屬當眾羞辱,對同僚打臉為樂,對市民以威嚇為能事。柯市長以為整個市府只有他一個人在做事,別人都是障礙物;在這種心態下,市政自然停滯不前,首都怎麼可能進步?
罰款大增,交通卻未改善,民眾對執法怨聲載道,這時柯政就變成了「苛政」。從當選時喊水會結凍,到今天施政滿意度在六都吊車尾,柯文哲的白色神話其實完全是被自己戳破的。他說的越多,也就越暴露自己在行政上的無能與無力。
可悲的是,柯文哲至今還在炫耀他台大急診室的輝煌,這只反證了他這兩年市長是白混了。

聯合/高教大海嘯這次真的來了


2017-01-01 04: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虎年海嘯持續發威,2017年大學新生人數再探新低,教育部近日核定大專校院106學年度招生名額,包括一般大學、技專校院共減招9840人,近6成學校減招。圖/報系資料照


教育界預言已久的「高教一○五大限」,在年中大學考招錄取率缺額率分創新高時,已得到充分驗證。最近,教育部公布明年大學減招名額今年大學註冊率,更說明少子化浪潮所推動的高教大海嘯已經撲面而來,景象讓人怵目驚心。
面對少子化浪潮襲擊,教育部宣布明年有六成大專校院總計要減招一萬人,一四三個所系科停招,另有五十六個所系科則將消失。接著,教育部又揭露今年各校註冊率,除了十七所學校的學士班註冊率不到六成外,總共有一五一個所系科的註冊率掛零。而且,不僅一般印象中的末段技職校院數字難看,更顛覆大家想像的是,有六十四個碩博士班註冊率抱蛋,連台灣大學都有七個博士班招不到人
碩博士班沒人讀,投射的是學術研究可能出現斷層,及產業結構變遷高階人才出路不易。除此之外,減招與低註冊率的驚人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層出不窮的大學亂象,而私校尤甚。
學生來源大幅縮減,後段私校首當其衝,學校面臨生存危機,師生權益均受影響。在一些後段私校,不僅教師的研究費和鐘點費屢傳遭到剋扣,教師的研究與教學成果已不重要,招生與產學績效才是評量重點。相對的,學生的受教權也變得無足輕重,老師可能被迫跨領域開課,併科併班併年級上課時有所聞,既缺乏教學品質,更談不上學習成長
事實上,少子化的淹水線上升速度越來越快,各大學無不掙扎求生,力圖轉型。但是,一些已進入「加護病房」的學校,仍用盡手段苦撐待變,堅不退場;如此,不僅踐踏了教師的專業尊嚴,也犧牲了學生的受教權,更浪費了教育資源與社會成本,還拖垮了高教體系與國家競爭力。
目前教育部核定各校減招的額度,其實趕不上少子化的速度。即使不減招,許多學校仍然招不到學生,而即使減招也無法挽救其遭到高教海嘯滅頂的命運。教育簡略公布各校註冊率,僅能提醒學生與家長在混亂的高教市場中謹慎選擇,卻不能保證他們不會誤踩「科系關門、學校倒店」的地雷。
關鍵仍在大學轉型與退場。一些後段私校轉型不力又拒絕退場,究其原委,除了教師退離與學生安置問題外,往往更涉及了學校的資產土地利益。教育部前曾提出私校轉型退場「三箭」,包括訂定強制退場辦法、融資協助教師離退、及降低生師比,要讓有問題的私校不再硬撐下去。為加速私校退場,明年起還編列相關的基金預算。
但是,私校轉型退場,除了相關立法進度與實施時程令人關切外,在內容上,能否保障教師與學生的權益,能否照顧偏遠地區學子的需求,能否維持高等教育人文與理工類科的均衡發展,能否平衡轉型退場的適度誘因與私校公共性,能否避免假轉型之名行掏空之實,甚至能否加強監督防杜校產私產化的弊端,都是重大考驗。至於在執行上,未來輔導轉型的能力與強制退場的魄力,也都有待觀察。
在完成立法之前,至少應先力促各校校務、財務與招生、註冊等資訊的透明化,才是保障學生權益、避免他們誤觸地雷的必要措施。教育部以立法尚未完成為由,表示無法公布輔導觀察」名單等更完整的資訊,但半遮半掩的混亂訊息,只會讓學生與家長更感不安,並增加未來學校被迫退場的善後成本。
廿幾年前教改廣設高中大學種下的因,造成當前高教大海嘯的果。當時的教改教父李遠哲迄今拒不認錯,不僅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甚至到現在還與李登輝相互怪罪教改失敗之過。但是眼前這波高教大海嘯的衝擊來得既迅又猛,當今的執政者與教育當局恐怕都沒有卸責諉過的空間。輔導大學轉型與退場,重塑高教體質與面貌,教育部必須加把勁了。

名家縱論/科技島要有新定位\星期透視/交流協會正名之外交戰略布局

.名家縱論/科技島要有新定位
.星期透視/交流協會正名之外交戰略布局
.邦交斷不了的民間友誼
.穿衣的學問 外交人員也得補學分
.瘋跨年 更要好好過每一天
.新年新希望/點盞幸福燈火 微笑看未來
.新年新希望/做好政策規畫 報答納稅人
.春聯錯字/「自由」的國度 施政別「白目」
.春聯錯字/凸顯台文之美 弄巧成拙
.重拾善良和諧社會
.畫中有話/VR虛擬不了的人生風景











名家縱論/科技島要有新定位


2017-01-01 04:29 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台灣過去給世界的印象是硬體科技島,然而這角色隨著科技典範轉移與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已逐漸模糊。台灣需要更明確的重新定位在國際產業分工的角色,就像以色列一樣給世界一個更鮮明的高科技印象。
回顧二○一六年雖然全球局勢動盪,但台灣經濟成長率最後總算成功保一,作為台灣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的資通訊產業也算守成,維持住平穩的成長,不過產業發展態勢則明顯出現大型和中小規模企業發展兩極化的現象。
少數大型企業如台積電與鴻海,過去一年強化其在晶圓代工與電子製造生產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不僅投資規模擴大,發展重心也不再侷限台灣。鴻海併購日本夏普、投資印度,布局新興產業台積電則超越英特爾與三星,搶先投資更先進製程並在南京設廠,這些都是動輒上千億且具前瞻性的投資。在歐盟發表二○一六年度全球產業研發投資報告,全球企業研發投資金額的排名中,台灣就有台積電名列七十名與鴻海、聯發科躋身全球百大
然而另一方面,同在台灣科技島上,卻有更多中小規模企業,在低階代工生產方面逐漸敵不過中國紅色供應鏈。面臨這樣的產業競爭丕變,這些業者如張忠謀董事長所說正在哀號。雖然跨國企業還是仰賴鴻海與台積電等國際級公司進行代工,但更多的歐美新創企業尋找中小型代工生產時,只知深圳卻不知台灣。如果台灣這些低階代工企業能夠藉此升級或轉型,這不一定是壞事,問題是不知道他們的哀號是否能得到奧援。
台灣硬體產業包括電子業、半導體與IC設計業確實都已來到十字路口。政府與產業都深知軟、硬整合的重要性,但若不加大投資力道,扶植更多尖端企業,恐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產業衰退。其實,位處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市場中心位置的台灣,還是具有相當地緣優勢,可以參考以色列、芬蘭、瑞士等以科技立國的小國發展模式。這些國家同樣鄰近大市場,如瑞士在歐洲中心、芬蘭在俄羅斯旁、以色列以美國為市場,但人口資源有限,因此並不選擇發展需要較多勞力的生產代工,反而運用其地緣和深知市場趨勢和需求的優勢,集中專注於少數關鍵領域,不斷鼓勵創新、提升科技實力,成功發展出大市場所需的關鍵性技術
展望二○一七年,台灣在不少新興領域具備深厚發展潛力:聯發科被點名入選為最有能力影響物聯網的前十大企業,宏達電在高階虛擬實境(VR)裝置銷售量僅次於索尼,電動車領域新創企業Gogoro也名列富比世(Forbes)全球百大新創物聯網公司第七名。甚至在近期勤業眾信所公布的二○一六年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五百強中,台灣的榮炭科技更以其鋰電池負極材料技術及在機器人與智慧汽車的應用潛力排名第廿名。這些都是產業努力與應變的成果,也是台灣科技業轉型的基礎。
前述這些新興領域包括物聯網、人工智慧都非常適合更多具備硬體實力的台灣廠商投資發展,形成更有力的生態系。諸如機器學習、電腦視覺、自動駕駛、機器人等尖端技術,都需要性能更強大的處理器、更高端智慧相機或者更精密的感測器等,而台灣在各個部分都有相當的基礎,是絕佳的機會。另外,除了一如以往開發硬體技術,若能同時結合產、學力量,發展高階軟體由IC設計公司扮演軟硬整合,進一步開發成晶片,即完成所謂人工智慧技術硬體化,進而再結合強大的半導體製造基礎,以「硬」帶「軟」,台灣則有機會結合產業優勢,像以色列一樣轉型成更高附加價值的高端技術輸出產業。
台灣需要好好檢視產業政策,規劃出足以聯結台灣產業優勢的少數重點方向。新政府亞洲.矽谷計畫構想是好的開始,但需要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落實國內外投資,並振奮年輕世代積極投入,甚至吸引國外創業家來台創業。如此便有機會騰籠換鳥,將步入夕陽的低階產業引導至新的潛力方向,讓更多中堅企業如同台積電與鴻海般成為頂尖企業,台灣科技島的形象也能再次鮮明。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星期透視/交流協會正名之外交戰略布局


2017-01-01 04:29 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自一九七二年斷交以來,日本政府負責處理對台事務的機構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我政府對日機構為「亞東關係協會」。這是為避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印象,各國與我的互設機構在名稱上的特殊歷史現象。
九○年代起,各國開始採取更為彈性的對台政策,例如早期我在美國華盛頓的機構稱為「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CCNAA),美國人有時還誤會為大學籃球聯盟名稱,到一九九四年,美方終同意更名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於是各國跟進,英國更是從「英國貿易促進會」,改為「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到去年再更名為「英國在台辦事處」。
針對台日機構正名,從馬政府時期就開始推動,二○○九年日本同意我在札幌增設辦事處,我方即提出希望互設機構名稱能夠更有辨識度,但是日本對台政策是由外務省主導,特別是中國課,中央官僚作風與思維是謹慎為上,考量日中台微妙三角關係,有時象徵意義遠重於實質內涵,於是代之以推動廿八個雙邊協定與備忘錄來強化台日關係。
安倍政府再次上台後,日本外交政策轉而更為積極與現實主義取向,這與首相官邸逐漸主導對外政策制定有關。例如在二○一三年簽訂的「台日漁業協議」,日方應該是要避免日中釣魚台爭議複雜化,在安倍堅持下簽訂。即使如此,交流協會正名仍被視為太過敏感。
現在,日本政府同意將加交流協會上「台灣」兩字,更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雖是遲來的象徵性正名,但也是兩國關係的重要里程碑,代表台日關係更進一步,我們當然表示歡迎,並期待後續實質關係推展。
然而,此時間點實在非常微妙特殊。川普剛與蔡英文通電話並表示一中政策可以是美中談判籌碼。北京才派遣軍機兩次繞台飛行,聖多美與我斷交轉而與北京建交。還有,安倍前往珍珠港,與歐巴馬共演一場外交秀,防衛大臣稻田朋美回國後前往靖國神社參拜。一直擔心激怒北京而不願正名,日本此時的更名,不得不讓人有政治聯想與猜測。
首先應該是投桃報李和移轉策略。蔡英文政府對於日本政府可謂是全心全意,外交戰略上,日本是蔡政府「遠離中國、連結美日」的重要關鍵,甚至是台北到華盛頓的捷徑。雖然在核食議題上遭遇阻力,不得不暫緩對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解禁,但是東京感受到蔡政府的親日努力,於是同意更名增溫關係。
此外,交流協會上月廿八日宣布名稱將增加台灣二字,隔日防衛大臣稻田朋美前往靖國神社參拜,時間上似有微妙關連。二○一三年十二月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後,引起中、韓譴責、我國的強烈關切與美國的失望,這次宣布更名的時間點,或許也有考慮到移轉與沖淡台灣媒體注意的用心。
其次,此時更名可能是表達配合川普對中政策的變化。川普多次表示他就任之後的美中關係會有重大變化,貿易衝突與安全議題會是主軸,一中政策可以作為談判籌碼;安倍從過去支持歐巴馬的重返亞洲,參加TPP與修訂安保法,到目前充分認同川普內閣成員對中國壯大的警惕思緒。於是選在川普就任前,宣布交流協會正名,絕不是外務省官僚能夠決定之事,而是安倍政府的策略性宣示,北京應該十分明瞭其意涵。
二○一六年是驚變的年份,二○一七年將會是巨變的開始。美中關係、世界經濟、東亞安全與兩岸關係,都可能面臨結構性改變的衝擊。大國已開始布局,面對美日相繼以台灣為試餌,北京將可能對台採取強硬措施,在淺嘗糖衣之後變成苦藥,這是我們所不樂見之事。

春聯錯字/「自由」的國度 施政別「白目」


2017-01-01 04:30 聯合報  周世雄/教育工作者(高雄市)

總統春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被學者指出引用有誤。 圖/總統府提供


學生「無知」可以教育正確導引;人民「無感」需靠政府有效施政。只是為政者既無知又無感的話,那真教人憂心忡忡!
從總統府公布之春聯賀詞—「自自冉冉、歡喜新春」,不難看出其處置作為的草率與輕忽!上述賀詞雖援引自新台灣文學之父賴和創作的漢詩〈乙卯元旦書懷〉中之「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無論從詩詞平仄或前後文意推究,著實有扞格難解之虞!
筆者曾探考過日治時期台灣本土文學作家的相關作品,其中有些作品難免出現字詞訛誤或錯置的情況。從最簡單的相似字形結構原則看,「冉」與「由」確實只要在書寫時稍不留意,就容易造成印刷及勘誤上的失準。
新的一年,筆者祈願為政者能夠用心締造一個真正「自自由由」的幸福國度給人民,千萬不要再以「白白目目」的心態來治國施政,「自由」與「白目」只是一念之間,多做一些可以讓國運「冉冉」上升的好政策吧!

春聯錯字/凸顯台文之美 弄巧成拙


2017-01-01 04:30 聯合報  王妙音/教(高雄市)

總統春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被學者指出引用有誤。 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府印製正副總統聯名賀歲春聯,引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詩句「自自冉冉、歡喜新春」作為賀詞;強調,「冉冉」二字有逐漸上升、生機漸復、大地回春的意涵不過,大有商榷之處。
稍有中文程度的國人皆知,「冉冉」兩字絕無逐漸上升的意思,其意義有二,一是指毛或枝條等「柔軟」低垂。二是意謂「緩慢地」,例如冉冉而行或明月冉冉上升。也許,僅知有「冉冉上升」,故誤以為「冉冉」即是逐漸上升之意。
惟在古詩詞中,「冉冉」一詞並不少見,例如古詩十九首,有「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之句,是新婚妻子因夫有遠行,心有不捨,句中的「冉冉」自是指「柔軟」之意。唐代杜甫的五言詩〈寒食〉,有「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詩中之「冉冉」是指「緩慢」。宋朝東坡先生〈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詩亦有:「萬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此冉冉亦指「緩慢」。詞人李清照〈行香子〉亦有「天奧秋光,冉冉忖付,採金英知近重仿。舛衣初找,株戎新常」,亦為「緩慢地」之意。
做為賀年春聯,個人認為何妨引用通俗且普遍的語詞,如此易為國人了解。過去馬英九執政時,馬年用「萬馬奔騰百業振興」,羊年用「喜氣羊羊 民富國強」,猴年用「祥猴獻瑞 大地春回」為新春對聯,都是國人所熟知的詞句;蔡政府第一個新年,或想凸顯台灣文學之美,結果卻弄巧成拙。

王健壯/蔡英文的新年新衣

.王健壯/蔡英文的新年新衣
.洪蘭/改變不公平的世界
.劉維公/瘋狂者時代的挑戰
.朱宗慶/《我是…》的故事
.馬凱/借川普的歪打希冀能正著
.李清志/大叔力的崛起
.趙春山/建構新形勢下的兩岸新關係








王健壯/蔡英文的新年新衣


2017-01-01 03:23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關心政治的人大概都有同感,台灣目前的憲政運作出現了兩個過去少見的現象:一是強總統/弱閣揆另一是強國會/弱內閣
強總統/弱閣揆的意思,就是總統府變成了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重大政務決策一律令出總統府。蔡英文的三位前任,雖然都是讓雙首長制略為傾向總統制的領導人,但他們的領導位置經常在第一線與第二線之間轉換,不像蔡英文自上任迄今就始終旗幟鮮明站在第一線,退居二線的反而是依憲法應該站在第一線的行政院長。
總統府每周定時召開決策協調會議後,強總統/弱閣揆的憲政現象更被強化突顯。這個名為以餐敘方式進行的決策會議,其實與法國總統主持的國務會議性質並無二致,它既是行政權的決策核心,也是國家政務的指揮中樞,內閣聽命於它,國會黨團亦然。
但這種常態性而非制度化的憲政運作方式,卻毫無疑問有違憲之嫌。蔡英文雖故意選在下班後召開會議,但這是掩耳盜鈴;當關心憲政的學者要求公開會議紀錄時,總統府竟以敬請參閱媒體報導回應,不但表現了權力傲慢,更擺明了刻意要規避對總統權力的問責
然而,蔡英文即使終其任內,都想扮演常態性的強總統角色,但她必須瞭解,常態性不等於制度化,制度化的強總統,不但要有權力的法源,更要受到制度化的權力問責。但強總統/弱閣揆的權責關係卻是,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的人是蔡英文,到國會被問責的人卻是林全,而且,政務之功與林全無關,卻要林全承擔,天下寧有這種有權無責的強總統,這種有責無權的弱閣揆
比強總統/弱閣揆更扭曲的憲政現實,則是強國會/弱內閣的現象。內閣制、總統制與雙首長制國家的法律提案權,雖然有不同規範,但政府提案權為主,議會提案權為輔,以及政府提案佔國家法律案的多數,卻不因政治體制不同而有所差異。
但台灣的政治現實卻是,近半年來,從一例一休、追討黨產、轉型正義到同性婚姻,不論是修法或制法,提案權一律操諸立委之手,審議過程中也祇有立委版本或黨團版本,而無行政院版本;這種內閣主動棄法律提案權於不顧的行政怠惰現象,民主國家聞所未聞。
國會的法律提案雖不可或缺,但一則法案的執行者是行政機關,再則國會議事經常受制於黨派個人成見或利益糾葛,立委提案的修法或制法,難免因不夠周全而難為行政機關接受。更嚴重的是,少數立委因學養不足,經常會有違背憲法精神或進步價值的提案,前者如不當黨產條例的立法,後者如最近有立委主張修法,強制酒駕者清洗大體等。
強國會/弱內閣的結果,就是立法權凌駕行政權;再加上總統有令,黨團如響斯應,強總統與強國會聯手的結果,當然就是擁有龐大資源與專業的行政院,從閣揆、部長到文官體系,從立法到政務,都屈居於被動的角色。這樣的弱勢閣揆與內閣,可想見難有作為,林全卻挺了半年而不退,韌性不可謂不強。
許多人對這種扭曲的憲政現象或許不以為意,甚至不以為錯;但常態性而非制度化的強總統/弱閣揆或強國會/弱內閣的憲政運作方式,遲早會出大問題;聲稱絕不退居二線的蔡英文,今年總要替自己的第一線角色,披上一襲制度化的新衣吧?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