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實施碳定價 快邁出第一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297/web/  

◆  聯合報社論/新疆棉:人權、消費和民族主義的混戰
◆  聯合報黑白集/美國大使來了
◆  經濟日報社論/實施碳定價 快邁出第一步







經濟日報社論/實施碳定價 快邁出第一步


2021-03-31 01:1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化石燃料產業的碳排放是地球暖化效應的元凶。圖/取自網路


本月初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支持推動俗稱碳關稅碳邊境調整機制」,給了歐盟執委會今年6月正式提出法案、民國 112 年(2023年)實施的規劃亮起綠燈。除此之外,美國拜登政府也有更為積極的減少碳排放構想。對於始終踏不出碳定價第一步的台灣而言,很可能成為繼疫情後的下一個重大挑戰,政府必須改變旁觀者的心態,積極啟動因應。

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地球暖化主因,已成為國際共識而在各類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又是主要的排放類型;以台灣為例,超過九成五的溫室氣體來自二氧化碳排放,因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亦成為國際各種協定倡議的重點。

在各種減少碳排放的方式中,「碳定價」(Carbon pricing)是主流。碳定價是指給原本無代價的二氧化碳排放行為,訂出一個單位排放費用,將原本「一家一國省錢汙染、全民全球一起負擔」負外部性轉換成按照排放量的高低決定企業╱該國應負擔的成本。在此制度下排碳等於燒錢,排得愈多燒得愈兇,進而促使排放大戶(工業、發電及運輸)減排的意願會提高。

在全球化架構下生產製造甚至能源都能外移,因而若只有A國實施碳計價但B國未實施,就會發生高排放活動從A跑到B進行的現象,結果A國減排量還比不上B國增排量這種所謂「碳洩漏」(Carbon leakage)問題。因而碳計價往往會配發一定的基本免費排放額度,同時搭配有排放超量需求的企業可以向有多餘配額企業購買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一方面給予生產者彈性降低躲避義務情況,他方面因為多餘配額可以轉售賺錢並投入更多綠色施政,加大各國減排的誘因。

歐盟實施碳計價交易制度已經超過15年,領先全球。但同時間也因為其他國家未跟上腳步,內部一直有呼聲要求針對來自沒有實施碳定價的國家貨物課徵「碳關稅」(Carbon tariff),以進一步落實防治碳洩漏效果,同時還給歐盟企業公平競爭的地位,是歐盟預計實施「碳邊境調整措施」(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asure, CBAM的主因。歐盟邏輯不難理解;對地球負責任的國家及企業負擔高,不負責任的國家及企業負擔低,不但扭曲了競爭關係,而且對減緩對地球傷害並無助益。

歐盟的 CBAM 目前有四種方案尚未確定。主流意見支持將歐盟碳定價及交易制度延伸適用於進口產品的構想,亦即未來出口到歐盟的企業,或須向歐盟申請或購買配額,或須在其母國取得排放配額。類似台灣這種沒有碳定價或交易制度的國家業者,就只剩向歐盟申請或購買一途。

歐盟單邊強迫各國業者購買配額或各國政府推動碳定價及交易制度,是否符合 WTO 等貿易規則當然有爭議,美、日目前也不贊同歐盟太早實施。但是歐盟占有永續發展的道德高地,加上中國、美國都已經或準備開始推動碳交易制度,碳定價及交易制度成為全球基準已是時間問題,也逼得 WTO 各國從去年開始討論建立一個全球性多邊碳交易制度的可能性

免費排碳的日子已經過去。民國 107 年(2018年)時台灣人均排放量世界第19,可謂是排放大國,本就有義務一起加速減排。再者,在供應鏈劇變之際,有無碳定價機制甚至會成為判斷是否屬於「志同道合」供應鏈夥伴的基礎之一。因此政府不能再拖,必須立即啟動與國際接軌的碳定價與交易規劃。假設因成本差異導致台灣碳費較低,也能替企業未來出口歐美時取得抵減碳稅的優勢。對企業而言,要開始將碳價格算入成本公式。有專家計算,要達成巴黎協定減排目標,民國 109 年(2020年)每公噸碳費約在40~80美元間(歐盟費用目前就落在這個區間),民國 119 年(2030年)要提高至50-100美元。自行算算,排放大戶應該會發現投資減排技術比較划算













聯合報黑白集/美國大使來了


2021-03-31 00:4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帛琉總統惠恕仁今天出席帛台旅遊泡泡啟動儀式剪綵,並參觀帛琉旅遊展館及推廣會,美國駐帛琉大使倪約翰(圖)也一同出席。記者胡經周/攝影


帛琉總統惠恕仁來台,兩國啟動旅遊泡泡;但蔡政府更看重的,是跟他同來的美國駐帛大使倪約翰。官媒找來親綠學者大內宣,說是台美斷交後首位蒞台美國大使,還預告華府將與我建立正式管道,甚至三國可望海巡演練。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一月原訂訪台,因中共施壓臨時取消;這次倪約翰達陣,蔡政府又開始編撰「空前」突破。真是這樣嗎?五年前,美國駐 APEC 大使馬志修曾面見蔡總統前年,美國國際宗教自由無任所大使布朗貝克來,也見過小英。蔡政府把前人都當空氣,每回都是史上第一。

惠恕仁說,旅遊泡泡得力美國相助,取得疫苗參與快速防疫計畫,才能和台灣開展無菌廊道。此話令國人備感辛酸,我們至今一劑美國疫苗都沒拿到,旅遊泡泡替帛琉外匯創收,自家業者則苦撐待變。

帛琉屬美國聯繫邦,外交需與美協商前年蔡總統訪帛,當時的美國大使哈亞特全程盯場。台、帛分居第一二島鏈,我與大陸有主權爭議,帛琉則是美國前託管地,均依賴美軍保護。倪約翰在北京門前與台帛手拉手,用意不言可喻。

尷尬的是,惠恕仁談到中共如何利用觀光客「逗弄」帛琉,還嘲諷北京「不該先打老婆,為了讓她愛你」。當著美國大使的面,這可是要蔡政府承諾更多「愛的代價」?













聯合報社論/新疆棉:人權、消費和民族主義的混戰


2021-03-31 00:4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瑞典品牌H&M近日捲入新疆棉風暴,遭中國民眾抵制。(美聯社)


瑞典服飾品牌商 H&M 因一則拒用新疆棉的聲明,引發中國網民的批評,並遭主要大型電商平台下架。影響所及,包括耐吉(NIKE)、愛迪達(ADIDAS)等曾表明拒用新疆棉的西方運動品牌也遭抵制導致股價大跌,不少陸港台藝人宣布解除合作關係。大陸外交部雖嚴詞反駁西方指控的強迫勞動」,總理李克強卻前往南京參訪 NIKE 合資原料廠,意在安撫外企。此舉,讓這場夾雜政治、人權、消費與民族主義的多方拉扯,稍稍降溫。

H&M 拒用新疆棉的聲明,其實早在去年三月即發表,中國社群媒體卻至今才對它發動攻擊,時機點耐人尋味。究其原因,可能是美國正尋求加強與歐盟結盟以圍堵中國,中方先發制人,藉網民及電商的力量向歐盟發出警告訊息。無論如何,因大陸市場已成為許多歐美名牌的新興消費基地,跨國企業在人權議題上表態,雖可墊高自己的道德形象,卻可能要面對市場損失的風險。這次中共「以經制政」,利用它強大的民間消費力回應西方對新疆棉的控訴,顯然要比硬碰硬的外交譴責來得有效,有些跨國企業撤回了其原先聲明。

整體而言,「人權」議題一直是中共最脆弱的阿基里斯之腱」。過去的病灶是在西藏和異議人士,近兩年的焦點轉至新疆和香港;北京若不設法改善,西方國家會一直拿人權做文章。換一個角度看,把維吾爾族人權受侵害的問題與「新疆棉」掛鉤,其實未必對位。以新疆棉花種植機械化的程度,用強迫勞動的框架來形容,說服力較弱,也無助解決問題

追根究柢,跨國品牌之所以加入這場被陸方視為「辱華風波」,起火點是瑞士的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去年三月起,新疆棉即未再獲得 BCI 的許可證;去年九月,BCI 更跟進美國法案發表了抵制新疆棉的倡議,旗下成員陸續跟進。但 BCI 駐上海代表處近日卻澄清,他們向總部提交的報告,說明新疆「沒有強迫勞動」。陸媒則指控,BCI 的重要金主之一,就是美國國際開發署。無論真相為何,這場大混戰已被此按鈕觸發。

關於新疆「強迫勞動」的維權調查最早是去年三月由澳洲的戰略政策研究所提出。報告中說,一家青島的 NIKE 代工廠有維族人士被柵欄圈禁,生產作業存在高度監管。NIKE 當時發表聲明,否認該智庫所指涉的業者跟該公司有任何生產或外包關係。但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洗刷就很困難。

國際品牌、全球製造的分工與互利,是柏林圍牆倒塌以來的世界經貿新常態。儘管這些年金融危機頻仍,全球的通貨膨脹仍保持在可控範圍,國際分工互利是一大關鍵。比較冷戰結束前後的各三十年,前三十年的累計通膨約上漲四倍;而後三十年雖遇到更多金融風暴,通膨卻只上漲二倍。可見,國際分工貿易流動有助物價平衡,這套機制不應任意用政治力去破壞

西方對新疆議題施壓,固出於人道關懷,也帶有大國角力作用。從川普到拜登的持續出招,激起了大陸人民「反辱華」的情緒,也讓新疆棉事件變得更為複雜。歐美廠商支持新疆人權本無可厚非,但捲入消費情緒及愛國主義後,便出現失控狀態。儘管有些大陸民眾的叫囂只是虛張聲勢,但北京也深知不能讓事件無限延燒,因此李克強才要去 NIKE 原料廠安撫外企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利曼曾主張,「去識別化的市場競爭,才是避免種族歧視加劇傷害的有效方式。不想新疆棉引發全球化大逆轉,必須咀嚼此話。


【重磅快評】以為小英被蒙蔽盼求見?環團好傻好天真

◆  【重磅快評】以為小英被蒙蔽盼求見?環團好傻好天真







【重磅快評】以為小英被蒙蔽盼求見?環團好傻好天真


2021-03-31 18:39  聯合報 /   主筆室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左) 刻意下樓迎接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右),表現誠意十足。記者吳姿賢/攝影


在民進黨連環攻勢下,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今天到農委會與主委陳吉仲密談,還來了不速之客—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這場緊接在昨由親綠學界發起的溝通平台後登場的會談,被外界質疑是「摸頭會」。會後潘忠政表示,這實際上有權力決定的人是蔡英文總統,「希望有機會跟總統見面」,也許會有更大轉圜。環團難不成真以為蔡總統的資訊被底下的人誤導,想當面報告?那真是好傻好天真。

環團過去與在野的民進黨在環保議題是戰友關係,即使執政後,民進黨多次在政策上背棄環團,彼此關係早已不復過往,但仍有一種特殊情結,因為蔡政府限期通過觀塘環評案憤而請辭的環保署前副署長詹順貴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推動藻礁公投聯盟的環團中也存在相同情況,才會發生為了是否與陳吉仲見面,引發內部分歧。

之前就有參與藻礁公投的環團透露,去年六月,他們在跟總統見面時,他們拿出三接開發案地圖時後,蔡總統沉思五分鐘,最後說跟她得到資訊並不一樣,環團質疑經濟部、中油隱瞞資訊,有必要進一步釐清問題。後來還為了總統到底沉思了幾分鐘互打口水。

但事實上,從2017年起,開始爆發藻礁爭議時,陳吉仲與詹順貴就代表蔡政府跟環團密集接觸,對於環團的訴求再清楚不過,身為「小英男孩」,陳吉仲更是直達天聽,蔡總統哪有什麼資訊落差的問題?能夠決定三接要設在哪裡的人,早已非行政院長層級可以決定的事。就算蔡總統被蒙在鼓裡,難道不看報不上網不看電視嗎?

至於陳吉仲這陣子如此積極跟潘忠政見面,別忘了,之所以會有這場公投,就是因為總統府原本答應環團要開類聽證會,釐清三接問題,卻不斷以各種理由推延,才讓環團忍無可忍乾脆發起公投。這段期間,環團的老朋友陳吉仲有理過他們嗎?陳吉仲現在急著跟環團見面,不是因為顧念跟潘忠政及環團的往昔情分,而是忌憚於潘忠政背後的70萬份連署,否則他恐怕正眼也不會瞧一眼老朋友。

民進黨確實厲害,短短時日,透過內外夾攻、情感召喚成功裂解了環團,也降低了兩軍對峙的態勢。君子可欺之以方,環團正一步步照著民進黨設定的劇本入了局。


去梯言/「大排長榮」的啟示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297/web/  

◆  發展自駕車 及早規畫安全法規
◆  得半導體得天下,但五缺...
◆  願景回響/老不該是問題 社會對待才是
◆  公投前夕 蔡不敢說的電價祕密
◆  NCC都政治介入 何況數位部
◆  數位東廠?貼標籤無助公民社會
◆  去梯言/「大排長榮」的啟示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去梯言/「大排長榮」的啟示


2021-03-31 01:32  聯合報 /   公孫策
長榮海運超大型貨櫃輪長賜號29日脫困,蘇伊士運河隨即恢復通航。 法新社


長賜號貨櫃輪在蘇伊士運河擱淺,造成四百艘貨輪大塞船,全球油價、物價、股價為之動盪,彭博資訊評論提醒「這場運河之亂可以讓世人先嘗嘗『新冷戰』的滋味」,用意很明確:不要輕言「冷戰」,這回只是小菜一碟,若真演成全面性冷戰,全世界都消受不起。

可是中美兩強似乎沒有要回頭的意思:

人民日報微博刊出一張「兩個辛丑年對比」圖片,引得大陸網民愛國心大噴發。然而,一句「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就能洗刷八國聯軍攻進北京的恥辱了嗎?其實那一張對比圖應該做為中國人的警惕—當前面對的何嘗比當年輕鬆?包括歐盟廿餘國都抵制「新疆人權問題」,無論實際情況如何,萬一反制歐洲的行動造成「中歐投資協定」因此而擱淺,對中國的傷害可能不只庚子賠款。而當年引來八國聯軍的,正是「義和團精神」—洋槍洋砲都不怕!

美國呢?這邊揪合歐盟猛攻新疆人權議題儼然盟主架勢再現,可是美國跟歐盟在新冠疫苗方面卻大失第三世界人心。包括輝瑞、莫德納、AZ、嬌生幾乎都給歐美國家包了,英國和美國每百人接種人數已超過五十、四十人,歐盟也多半超過十五人,可是第三世界國家還有很多仍在翹首企盼中。而中國卻在自己國內接種還不到八%的情況下,將疫苗輸出第三世界,且其中很大部分是援助

春秋時,齊桓公九合諸侯有多次盟約規定「無障谷」,也就是河川上游國家不得障斷山谷—河水當為天下人共享。這跟當今新冠病毒威脅全人類,疫苗應為全人類共享,是同一道理。美國掌握全球主流媒體,大聲疾呼警告「中國施展疫苗外交」,但那對等不到疫苗的第三世界國家,其實沒有多少說服力。

兩強爭霸形勢已成,雙方都不肯也不能退後(其實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是都不願被人視為退縮),那麼夾在兩強中間的台灣該當如何?

這次蘇伊士運河塞船事件,埃及政府的表現跟上世紀兩次運河危機時大不相同,差別就在這一次完全展現「運河主權國家的態度。於是想到中華民國台灣既然有「扼南海與台海航運要道」的條件,而全世界都承受不起航運受阻,我們卻始終只能看著大國耀武揚威,想的是依靠大國討生存,實在可悲。

當家主政的和想要當家主政的,如果無謀自強而只求仰人鼻息,是最大的罪惡!













數位東廠?貼標籤無助公民社會


2021-03-31 01:33  聯合報 /   羅承宗/南台科大財法所教授兼所長


數位發展部草案日前經行政院院會通過,將送請立法院審議。有人以「數位集權」、「數位東廠」批評本案。其實,相關批評乃無稽之論。

有關於新設數位專責機關應該如何設計,這是一個在接下來幾個月值得立法院進行妥善理性思辯的公共議題。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行政部門提出草案,送請由人民代表組成的立法院審議法案,正是我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下行政與立法分權的具體展現。而且未來新設機關若做出任何行政處分,最終也必定將受行政法院的審查與節制,這也正是行政、立法與司法彼此分離、分立並相互制衡的展現。由此觀之,所謂「數位集權」的批判,當屬無稽。

另外,有人稱未來的數位發展部乃「數位東廠」,這種批判更是缺乏歷史素養。詳言之,根據學者岳鵬舉宦官及東廠特務對明朝的影響〉一文研究,東廠是皇帝之下的特設機構,為垂直特設部門,不為任何機構所控制,僅聽命於皇上,只對皇上負責,這也說明其能夠獨立於司法系統之外,可以對任何人任何組織隨意羅織罪名,進行逮捕殘害,甚至干擾和影響正常的司法體系。

廿世紀的台灣,大概也只有昔日黨國威權統治下由國安局、警總、保密局、調查局乃至黨部系統所綿密交織層疊的情治機關,差可比擬。今日的數位發展部乃整合電信、資訊、資安、網路與傳播五大領域的新設機關,得以統籌基礎建設、環境整備及資源運用等,並可精進我國相關資通安全維護水準乃至於促進國家數位轉型,跟特務威權機關毫無瓜葛,一望即知。動輒貼標籤的無聊指控,無助於公民社會的建立。













NCC都政治介入 何況數位部


2021-03-31 01:35  聯合報 /   游梓翔/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系教授
行政院人事總處人事長施能傑表示,數位發展部到底需要多少人,目前尚未討論,不過確有千人編制的提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會通過組織調整,將要設立新的「數位發展部」。其實,推動數位發展或數位轉型,早就是世界各國公認的關鍵戰略目標。不少國家紛紛設立以數位為名的專責部門,如加拿大總理杜魯道所設的數位政府部,以及日本首相菅義偉積極推動的數位技術部

大陸則早在民國 87 年(一九九八年)就有信息產業部現在則由工信部負責推展數位戰略。這些年數位經濟在大陸 GDP 占比已經超過三成,貢獻經濟成長達到六成,數位經濟也是未來五年「十四五」計畫中的重點。

所以台灣也該有個數位發展部嗎?支持意見認為,數位業務分散在多個部會,容易產生部門化的本位傾向,集中同一部會能讓事權統一、效率提升。但這套說法正是過去成立科技部的理由,現在卻又以科技無所不在為由走了回頭路。要知道,無論新的數位發展部規模多大、目標說得多麼高大上,數位更是無所不在,一旦欠缺協調,另一種部門化—數位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仍可能發生。

更重要的,數位發展不是只有硬體和基礎建設,軟體內容創作與服務創新更是關鍵。如果比喻成球賽,政府的責任除了打造更新更好的球場,還必須設定適應數位發展的好規則,讓球員能夠發揮,鼓勵競爭與創新。過去的經驗是,明明球員個個摩拳擦掌,想一展身手,但政府的比賽規則要嘛來得太慢,要嘛限制重重。一個 OTT,到現在還在草案階段。

還有,雖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 的表現常讓人覺得不符獨立超然的期待,效率也可以改進,但真要一個數位專責單位,為何不能是 NCC 呢?NCC 在設計和名稱上都仿效了美國的 FCC,跨黨派的 FCC 可以作為美國數位戰略,如 5G、寬頻普及、數位落差降低的重要推動者,為何 NCC 不行?也沒幾年以前,NCC 之所以整合了新聞局和交通部的業務,既為了獨立超然,也是為了讓媒體和通訊、軟體和硬體的規畫管理能更有效整合,但這次調整又做了一次大切割,剩下的 NCC 成了個末端的監管單位了

就以最近熱議的新聞付費議題為例,就是個跨越媒體、數位科技以及公平競爭的議題(澳洲主政的是類似美國 FTC 的競爭與消費委員會),以數位發展部現在的規畫似乎難以涵蓋。

還有種說法是,反正 NCC 根本不符合獨立超然的期待,那就不必寄希望了,但政府作為規則設定者,從硬體建置到軟體管理,其中充滿著有政府資金的參與者,球員兼裁判的問題難以避免。

更令人擔心的當然是政治介入。在政治介入下,球場不是只考慮場地品質,規則不是只考慮球員發揮,而是處處要搞起管制、審查、脫鉤、阻擋。有官員接受訪問時,說未來數位發展部的人會帶著「數位治理濾鏡」,怕就怕這個濾鏡是有顏色的。如果連原本希望獨立超然的 NCC,都能讓人覺得有高度政治介入,何況一個直接指揮的行政部門呢?

對很多政治人物而言,搬動業務,設立一個新部門難度不高,至於原本設立 NCC 和科技部時說過的話,人民的記憶也似乎不深,但真要做到數位發展,鼓勵創新和創意,讓台灣很有優勢的產業和人才能有更好發揮,要換的是整個腦袋,而不是一個新招牌。












公投前夕 蔡不敢說的電價祕密


2021-03-31 01:36  聯合報 /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台北市)
電價審議會目前由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擔任召集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報載三年來電價連六凍經部次長曾文生表示燃料成本是影響電價主要因素」,因國際燃料未漲,故今年上半年電價凍漲。

「燃料成本是影響電價的主要因素」這句話以前是正確的,但自從蔡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後,這句話就要大打折扣。

怎麼説?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依賴風力及陽光發電,兩者都免費。所以依曾文生的邏輯,台灣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後電價都不會上漲,人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風電及光電當然沒有燃料費用,但並不表示風電或光電很便宜,更不表示風電及光電免費原因是兩者裝置成本奇貴無比。即使燃料免費,為攤提近兩兆元裝置成本,綠電每度成本約為火電兩倍,更是核電四倍

經濟部曾以綠電沒有燃料費用所以價格穩定為理由鼓吹再生能源。這種說詞是將人民當傻瓜。不用說核電在正常運轉時每度電成本約一元,過去五年每度電成本煤電在一點一到一點六元內波動,氣電在二點一到二點七元內波動。經濟部大力推動的綠電一次簽約廿年,光電鎖定每度四點五元,風電鎖定每度平均五點八元,價格十分穩定」,但保證高於會因燃料價格而波動的煤電及氣電。有任何正常人會因鎖定「保證穩定高價」為由而擁抱綠電嗎?抱歉,這種思維正凸顯了蔡政府的智商。很不幸,蔡政府竟然以為民眾智商一樣低落,妄圖以價格穩定為理由鼓吹綠電。

蔡政府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綠電廿%,煤電卅%及氣電五十%的配比,將使每年電價推升二千五百億元去年風電光電占比不及五%,最貴的離岸風電占比為零。待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二千萬瓩光電及五七○萬瓩離岸風電裝置告成,每人每年要承擔一萬元的電費物價上漲壓力。蔡政府對此心知肚明,在其能源發展綱領之四大目標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社會公平)中,完全不提各國最重視的成本低廉」。

此次電價凍漲,蔡政府其實有個説不出口的理由:公投。不錯,八月核四公投對蔡政府而言如芒在背。有馬政府因油電雙漲焦頭爛額先例,蔡政府怎敢在公投前夕漲電價,引火燒身,使能源辯論聚焦電價,戳破蔡政府「能源轉型」爛帳?電價正是蔡政府能拖就拖,不敢明言的祕密。

歸根究柢,電價並非只與燃料價格掛鉤。曾文生敢立下軍令狀「國際燃料價格不漲,台灣電價不漲」嗎?













得半導體得天下,但五缺...


2021-03-31 02:26  聯合報 /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在去年呈衰退現象,然而半導體產值卻逆勢成長6.8%。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在去年呈現衰退現象,然而半導體產值卻逆勢成長六點八%,尤其台灣半導體具備完整的產業鏈,產值較去年成長了廿點九%,產品供不應求就以晶圓代工而言,產業傲視全球,市占率超過六十%,其中台積電就占五成以上就以車用晶片來說,全球缺貨潮讓很多公司被迫停工,致使德國、美國和日本等都紛紛向台灣求救,要求台灣政府協助增加晶片的供給量。台積電也因此獲得「護國神山」的美名,成為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

隨著 5G 電信、物聯網、雲端服務、電動車、AI 人工智慧等產業的規模日漸壯大,未來小至日常民生,大至軍事國安,所有科技的應用發展都仰賴半導體技術來做後盾。因此各個先進國家都集中資源,想要建設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

美國過去一直掌握了半導體核心技術及設計,但製造方面卻仰賴台、韓等國的代工業者。最近英特爾宣布將成立晶圓代工事業,預備以二百億美元巨資,在亞利桑那州擴建二座晶圓廠,此舉符合了美國政府希望晶片製造業能根留國內的政策。再看對岸中國大陸,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是卻未掌握先進的技術及設備。在過去三年多來的中美貿易戰,川普在科技產業這一塊狠狠地箝制了中國的咽喉,讓深受制裁之苦的北京政府決心傾國家之力扶持本國半導體業,希望在民國 114 年(二○二五)晶片自給率達到七十%。

除了這兩大強權之外,日本及歐洲各國也不想落於人後,歐盟已宣布其十餘個會員國未來二、三年將投入一,四五○億歐元(約五兆台幣)於半導體產業。一時之間半導體炙手可熱,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過去一向都說「得人才者得天下」,現在若說「得半導體者得天下」,我相信也不為過。

面對來自全球各大國的挑戰,我們的優勢還能維持多久?特別是老生常談的五缺問題未解,將是阻礙產業發展的絆腳石。就以用水來說,今年台灣面臨史上最大的乾旱,很多縣市已啟動了農業及民生的限水措施,工業用水也面臨不足,甚至科學園區還有意鑿井取水。

電力問題亦是隱憂,儘管政府信誓旦旦民國 114 年(二○二五)廢核之後,不會有缺電危機,然而在「以綠能取代核電,以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的能源政策下,台灣將大幅仰賴天然氣進口。目前興建中的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已引發了藻礁公投的爭議,是否能如期完成不得而知。更何況萬一天然氣進口發生問題,比如遭遇封鎖,或是如最近長榮貨櫃輪擱淺蘇伊士運河,造成全球石油運輸卡關一樣,使我們的天然氣庫存吃緊,那麼又如何保障穩定無虞的電力?

半導體業人才的斷層更是警訊,育才原本就不易,近年中國大陸又頻頻挖角,而我們原本的法令對於延攬外籍菁英又不夠友善,致使人才流失嚴重。再加上土地及勞動力上的缺失,五缺未解,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令人憂心。

台灣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產值國,成績令人驕傲。我們已在「得半導體者得天下」的潮流下取得了先機,但更重要的是在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我們的榮面能長保萬世不朽。期盼政府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更積極的作為來改善五缺問題,讓包括半導體在內的台灣所有產業都能無後顧之憂,蓬勃發展。維持原先的優勢,更加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













發展自駕車 及早規畫安全法規


2021-03-31 02:26  聯合報 /   夏肇毅/CubicPower晶智能中心創辦人(台北市)


日前報載特斯拉電動車在台灣發生事故,有人要嘗試車子的輔助自駕系統,結果闖紅燈連續衝撞機車並翻車。再早還有在高架道路上,用輔助自駕系統也發生高速轉彎碰輪的事件。目前特斯拉配備的應只是 level-2 的輔助自駕系統,需要駕駛者隨時監控修正。但大家卻常把它當全自駕車用,還有在上面睡覺的,十分危險。

未來實現 level-5 的自駕車,應該只是時間問題。我們應及早將法令和環境規畫好,有階段地引導大家往全自動的自駕車系統前進。因為未來在城市中發展共享自駕車,可減少停車位需求,避免道路壅塞,降低空汙,讓城市土地利用更有效率。

目前已經開始有飛行的自駕車原型推出,美國也開始試辦無人機送貨服務。如同電影中預言一般,道路不只在地面而已,以後連空中都會要規畫出好幾層的行進路線。因為都是電腦控制,所以比較不用怕駕駛的危險瘋狂行為。

發展自駕車的重要考量就是安全性的要求。如何讓人工智慧能夠正確地判斷出前面各種不同的障礙物將是一大挑戰。還有在車輛與環境的通訊系統上,如何防止被駭客入侵,搶奪自駕車的控制權,也將是重要的課題。

數十年來,軟體越發達漏洞越多,改不勝改。就算修正了,已經散在外面的機器也很少在維護補正,成為駭客的俎上肉。大家家裡常裝的監視器不就常被不明人士入侵偷窺,手機筆電攝影機也常成為監視工具。現在物聯網就已如此,日後車聯網成形,如何規畫出有效可行的安全法規將是重要課題

電動車產業已被大家視為明日之星,近來鴻海 MIH 正積極邀請廠商協力發展電動車共用軟硬平台政府也應加緊未來陸空電動自駕車無人機法令規畫藍圖,以便讓廠商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所遵循。












願景回響/老不該是問題 社會對待才是


2021-03-31 01:37  聯合報 /   王醒之/市議員、防跌互助工班發起人(基隆市)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所揭露的「晚年囚居」系列報導不但引起很多讀者回響,更讓人低迴反思:「樂老悅居原來這麼困難!」、「現在的我,能為卅年後的我做什麼準備呢?」

據內政部統計,「僅老年居住者的住宅數」全國在十年中大幅增加近六成;其中,基隆市的比率是全國第一名(九點七六%),其次是台北市、台東市;另外,目前全國房屋屋齡大多集中在廿至四十年,這些房屋占總數的比率也是基隆最多(高達五十九點九九%),其次是台中市、台南市。基隆市這兩個第一名,幾乎就是「老人獨居老宅」的景象。

照理來說,如果貫徹高齡友善空間的政策目標,老人、老宅、獨居都不該是問題,但現實中因為早期建築法規不夠完善,造成「老人困老宅的人權問題:室內外各種移動障礙與跌倒風險。

檢視內政部營建署公布「原有住宅改善無障礙設施申請補助作業要點」,就會發現雖然補助範圍包括傳統公寓與集合式社區,用以改善無障礙設施及增設升降機,但自一○八年起公告至今兩年,各縣市申請件數寥寥可數,遑論成功核定件數。

究其因,不外乎各種基地現況限制(如違章建築、出入口寬度不足),或是住戶意願難整合(如一樓住戶反對、民眾不願負擔費用);其次則是升降機設置的相關規定門檻不易跨越等。無障礙設施補助的現況尚且困難重重,倘若走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的路徑只會更遙遠艱辛。

現有政策工具的局限需要長期推動變革,但緩不濟急,更凸顯「在地老化」除了政策修訂必須趕上老化速度外,更需要同步發展社區中社會照顧的基礎。

以筆者在基隆市基層社區發展的社會實驗「防跌互助工班」為例,係為了降低高齡者居家跌倒風險與跌倒後的照顧成本,組織社區志工無償進入家戶協助安裝浴室扶手、拆除門檻等簡易防滑工作,長者家戶再回饋社區(如短時間幼托、廚藝傳授、口述歷史等),從而形成社區內跨代的再生產系統。如此,老人不再只是被單向照顧的弱勢者,而是重新參與社區的有價值的人。

近年來「防跌互助工班」更以此為基礎,開始以「都市再生」為概念,以「社區營造」與「社區規劃師」為方法,嘗試組織老舊公寓住戶,改善公共空間隱藏性危險,如樓梯扶手鏽蝕鬆動、梯間燈光昏暗、樓梯濕滑易跌等。完成後同樣進行換工,循環延展下去成為社會照顧系統。

類似像「換工互助」、「時間銀行」這樣多元化的社會創新實驗,若與全台綿密的關懷據點結合,不僅可與政府協作面對「晚年囚居」的問題,也能落實在地老化的可能,更重要的是發展出互助的社會關係設計。

人,是被社會關係定義老,永遠不該是個社會問題,社會對待才是真議題


葉銀華/公司治理的問題 仍然存在!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公司治理的問題 仍然存在!
◆  黃介正/東謀升 西緩降 勢正轉 時未到
◆  王文華/每個人都是一家軟體公司







葉銀華/公司治理的問題 仍然存在!


2021-03-31 02:29  聯合報 /   葉銀華(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金管會推動新版公司治理藍圖,四項新制今年上路。聯合報系記者戴瑞瑤/攝影


近來有周刊報導一些公司治理的問題,主要涉及大股東或管理階層是否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動用公司的資源。這些問題的本質一直存在,只是手法日新月異而已。

什麼是公司治理?簡單的講,就是探討如何治理公司,而治理的目標之一,就是以公司整體價值為念,讓大股東或管理階層公平、合理對待外部股東。過去大股東或管理階層為了自身利益,透過安排相關交易,損害公司的價值。這些手法比較直接,首先,與公司進行土地或重大資產交易,表面安排成非關係人,但金額重大、交易條件明顯不利於公司。其次,公司以明顯較低的價格發行可轉換公司債,而大股東或管理階層利用人頭帳戶認購,並適時轉換成普通股獲取價差,傷害其他股東的權益。

再者,經常有上市公司把一些新產品部門分拆成立新公司,一開始原公司持有新公司全部股權,然而在新公司不斷增資的過程中,母公司(原公司)的持股越來越少,新公司或母公司管理團隊以個人或海外帳戶名義低價認股的情形越來越多。而在新公司上市後的股價增資利益,明顯地由新公司或母公司管理團隊獲得,傷害母公司所有股東的權益。

上述的手法,有一些現在已大幅減少,但有的仍然存在。近來所發展的手法是隱藏在細節裏,並不需經過董事會與各功能委員會的同意。例如:當公司大股東面臨市場派的威脅,為了鞏固自己的經營權,持續花費公司的大筆資金,對市場派進行相關訴訟、拚廣宣企圖避免不利於大股東之法規的修正通過等。然而,如果這些支出是為了鞏固大股東個人利益,則可能傷害公司的價值。這些支出可透過分批、分案的設計,而不會碰到需要提報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的門檻。公司的支出,理應為了公司整體的價值與發展,而不能僅為了個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

再者,有關員工認股權、分紅配股的發放,發現領取的對象有董事長、長居國外之大股東家人,以及司機、保全、祕書名列十大名單,令人懷疑是否圖利私人或相關報酬之最終去向。只要董事長、大股東家人有身兼或被認定為員工,自然可領取,而員工的認定範圍是公司自治事項,由董事會決定之。但是員工認股權、分紅配股的發放會稀釋股東的權益,因此相關制度有需要再討論。目前董事、監察人、經理人的薪資報酬,需先提薪酬委員會,再經董事會通過;非經理人員工薪酬則由管理階層決定之。

從公司治理的原則,員工認股權、分紅配股的「主要發放對象」應該是其決策會對公司有長期、重大影響者,或者是公司營運的關鍵人物,為了留才而給予誘因。為了讓這些人的利益與股東趨於一致,以及考量公司長期價值,因此讓他們領取與股票連結的薪酬,並且限制股票處分的期間。在國外,上述稱為高階主管或管理者股票連結薪酬制度,並非針對全體員工。而第一線員工領取的薪酬,則主要是薪水、團體績效獎金之現金型薪酬。

既然公司治理的問題仍然明顯,因此主管機關與相關單位要思考修改相關規定,讓這些有問題的交易要送董事會、功能委員會的決議,並做資訊公告。再者,再度呼籲包含上市櫃公司的吹哨者公益檢舉人保護制度盡快制定,方能降低上述問題的發生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業發展不能只靠合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259/web/  

◆  聯合報黑白集/文化部向中宣部看齊
◆  聯合報社論/藻礁公投絕不容許任何一方打假球
◆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業發展不能只靠合併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業發展不能只靠合併


2021-03-30 00:1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富邦金控。圖/本報資料照片


富邦金控(2881)公開收購日盛金控股票達標,成為我國金控公司之間合併的第一案。此案後續還要經過金管會審查,但「金金併」本是金管會政策,預估將會順利過關。金控業者近年來合併動作頻仍,計有中信金併台灣人壽元大金併大眾銀行開發金併中國人壽台新金併保德信,台灣金融版圖正在大洗牌,但這會讓金融產業脫胎換骨、開創新局嗎

金融業者常說台灣的金融機構家數過多,要透過合併以擴大經濟規模;其實金融機構成本不見得會隨規模擴大而遞減,卻會隨服務類別增加更具競爭力。事實上《金融控股公司法》的設計構想正是如此,只是政府後來另外加上600億元的規模要求。這幾年金控合併案正好驗證,在競爭環境中,金控公司都努力完備服務內容,以充分運用範疇經濟效應。富邦金強化證券,中信金、開發金與台新金補足壽險,以及元大金擴大銀行規模,都有這樣的考量

金融業近20年來的表現愈來愈差。今年台灣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預估超過3萬美元;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台灣人均 GDP 更可高達5.7萬美元,如此早可進入 OECD 國家之列。先進國家金融業占 GDP 比重應該會較高,可是台灣的經濟特質卻壓下金融業的重要性。民國 91-109 年(2002年至2020年)整體金融業占 GDP 比重竟從7.9%降到6.75%,其中估計金融服務業比重跌幅近1.8%,保險業上升約0.6%,證券業則僅微升。

以銀行為核心的台灣金融業結構變化,說明銀行的中介服務未能與經濟成長同步,社會財富流向保險業,證券業的發展則並未受惠於長期的牛市儘管金融業歷經金融重建美國次貸危機而受傷,但後續不同業別發展步調的落差,顯然與政府金融監理政策有關。

首先,政府管理金融業向來以安全為要務,採取保守的監理作為。例如即使監管單位是以風險資本比率對金融機構分級管理,卻額外要求高資本額進入門檻;成立單純的網路銀行竟被要求百億元天價也是明證。高資本可以嚇阻過多參與者投入,既能保護原有經營者,也可延遲未來可能出現的退場問題,但是高門檻的保守監理也讓產業進步趨緩。

其次,銀行與保險業成長性不同,除因外在環境變化,監理方式也影響營運。每年金控公司的營運表現前三名,往往是擁有壽險的民營業者;旗下僅掌有銀行及證券的金控,表現則未盡如人意。顯然政府對銀行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力度不夠,過度監理亦是可能因素。

第三,政府「金金併」政策並未納入以銀行為主的公股金控公司。這說明銀行表現落後有可能是政府管理公股金融機構缺乏企圖心。政府圖政治方便,經常介入指導公股金控經營,卻未能改善營運效率與範疇,長此以往,不利台灣金融發展。政府宜將公股金融機構交由專業經理人管理,政府退居成為被動投資人,以爭取長期收益為目標。

第四,除了大型金融機構被允許合併外,政府更應鼓勵小型創新金融機構的設立。金融法規的限制,加上高資本門檻,逼得申設者都以申請全執照為目標,造成金融機構同質性過高。銀行、保險及證券個別立法的法律鴻溝,更阻卻跨業利基型機構出現,後果則是有創新點子的金融創業者無法存活,既有業者進步緩慢則拖累了產業發展

金控公司合併代表政府「金金併」政策發酵,是重構台灣金融版圖的開始;可惜我們看不到金融業內部跨業平衡發展,包括公股金融機構進步成長,以及新創利基型金融機構的出現。若政府能突破機構型態的法規建制、改變對公股金融機構的管理角色,並降低創新金融機構進入門檻,未來或許才能看到金融業真正邁向進步。












聯合報社論/藻礁公投絕不容許任何一方打假球


2021-03-30 02:3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確定重啟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會談。本報資料照


珍愛藻礁公投」成案,除影響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也衝擊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連日來,政府企圖透過各種手段動搖護礁環團意志,並動員親綠學者護航。今天在中興大學舉行的溝通座談,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一手主導,即遭環團批評「親綠色彩」太重;藻礁聯盟領銜人潘忠政將與陳吉仲會面,也遭質疑是否打假球玩弄公投

這兩場以「溝通」為名的座談和會晤,其實是去年蔡政府跳票的溝通平台「狗尾續貂」,來得太遲。去年六月,蔡英文總統指示成立藻礁溝通平台,由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等部會參與,並指派陳吉仲主持。事後,各部會卻忙於萊豬開放問題,原訂九月、十月舉行的溝通會議均因故延宕敷衍,讓環團屢失望至極。正因如此,才激出七十萬人連署的藻礁公投。事隔十個月,公投案火燒屁股,政府才回頭要和環團溝通,恐難挽回。原因是,如今已加入了七十萬連署公民的意志,絕非環團可以擅自撤回或妥協。

整個過程,最突兀的是陳吉仲的角色,他是以什麼身分介入藻礁協調?藻礁過去屬於農委會業務範圍,但「海洋委員會」成立之後,藻礁業務已移交給海委會,非農委會管轄。若論環境保護,藻礁是環保署的業務範圍;若論劃設藻礁保護區,則應由地方政府桃園市主管。在這種情況下,陳吉仲究竟有何資格主導藻礁公投議題的溝通?何況,以其處理農業事務的斑斑紀錄,面對萊豬進口是一味擁護開放美豬,面對缺水問題則一味強迫農民休耕,他何時堅定維護過弱勢農民的權益?

唯一可解釋的理由是,陳吉仲利用的是他入閣前的社運角色,以自己的「前身」和環團人士套交情,要對他們動之以情施壓。這樣的「變身術」,其實更凸顯了蔡政府的矛盾:執政者就要接受在野和民間的監督與檢驗,否則即失去民主制衡的作用。像陳吉仲這樣因「功在民進黨」而入朝為官,主管農業卻不能造福農民,還想撈過界利用學界和環團的力量幫民進黨粉飾太平。他個人到底有什麼真正的理想和追求?

今天在中興大學舉辦的溝通座談,就是由陳吉仲在他原來任教的大學推動,並和曾與他一起發起反國光石化莊秉潔教授主導。檢視相關參與學者的名單,環團人士直批:「親綠色彩濃厚」。以過去民進黨的社運參與,確和許多環團或社運團體建立了緊密的互動,因而把這樣的聲援關係看成理所當然。但如果社運團體變質為政治上的「挺綠」、「親綠」,從而忘卻關懷弱勢、追求公平正義的初衷,那等於使自己淪為政治附庸,失去了主體性。試想,十年前陳吉仲和莊秉潔反馬政府的國光石化案,為的是保護芳苑濕地及白海豚;而今他們卻全力替蔡政府的中油三接護航,卻不惜犧牲千年藻礁海岸,這難道不自覺矛盾與雙標?

再說,環保人士若為了特定利益或特定人情而淪為政治的附庸,等於背叛社會運動,也塗銷了自己的正當性。對陳吉仲而言,他已無多少聲譽值得顧惜,只能繼續隨波逐流。但對於其他仍置身學界的人士而言,則應在政治強流中把持自己的專業良知,切勿步上詹順貴等人損失形象還被倒打一耙的後塵。同樣的道理,也要提醒藻礁聯盟的潘忠政等諸君子:公投走到今天的門檻,已經容不得誰被政治摸頭、誰能代表和政府談判妥協;走錯一步,便遺臭萬年。

如今,藻礁只能交由公投解決,不容任何一方打假球!












聯合報黑白集/文化部向中宣部看齊


2021-03-30 02:4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文化部長李永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台灣藝人表態挺新疆棉,文化部長李永得撂下重話,說這等於幫迫害人權的政府背書。儘管蘇貞昌批評「有些人為利益不知輕重」也很吸睛,但李永得畢竟是主管文化的部長,他的表態更加有戲。

去年藝人歐陽娜娜要上央視國慶舞台獻唱,李永得就說要蒐集相關事證,交陸委會認定是否「違法」。一時間,「開罰說」甚囂塵上;雖然李永得最後並未開罰,但仍鬧得滿城風雨。

對大陸出版品的管理,李永得更表現得秀味十足。文化部先把一本漫畫童書列為禁書,已令人大開眼界,接著又要對大陸出版品改採「送審制」,有如出版法復辟。此路不通,他又提修法,規範「大陸黨政軍出版品」來台須先經許可。彷彿大陸書來台,台灣人就會被洗腦。

藝人支持新疆棉,和「支持違反人權的政府」畫上等號,疑問不小。新疆棉事件涉及國際政經角力,蔡政府既支持人權,就應支持藝人有表意自由。再說,我邦交國和經貿對象有不少非民主國家,可以說蔡政府「支持違反人權的政府」嗎?把意識形態加諸藝人,只是道德勒索罷了

李永得一口氣說出這麼多政治金句」,似乎把文化部當成蔡政府的宣傳工具。如此表態,不像民主國家的文化部,反而像中共黨機器底下的「中央宣傳部」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祈風調雨順 應有生態治國大智慧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祈風調雨順 應有生態治國大智慧
◆  文獎條例 懲罰創作者 鼓勵投機者?
◆  社工多元文化能力 比英檢重要
◆  邀趙少康中常會演講 不如開敗選檢討會
◆  願景回響/折騰3年 等不到電梯椅 
◆  蘇伊士巨輪擱淺啟示…船越造越大 港河不變
◆  中美改打群架 台更需小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祈風調雨順 應有生態治國大智慧


2021-03-30 04:32  聯合報 /   郭瓊瑩(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
大甲鎮瀾宮與農田水利署合辦祈雨法會,請出媽祖與神農大帝等眾祈雨神明。記者游振昇/攝影


近來全省嚴重乾旱、水庫飢渴,又逢氣候暖化、颱風不來,加上疫情生活用水增加,促使以農業休耕來供養高科技產業。屋漏偏逢連夜雨,中部又連續發生山林大火……,缺水缺電成為國安危機。

護國神山中央山脈,可擋自東部來的颱風,但也同時阻弱了東北季風。加上缺梅雨以致形成中南部必然缺水,同時影響了農業與高科技產業。日前民間團體舉辦了五十八年來少有的祈雨法會,地方父母官也均參與。而此亦是農田水利組織正式納歸公務機關後的第一場秀,著實諷刺。

原本「驚蟄開雷,五穀豐登」,但今年反常。回歸氣候與氣象科學,儘管到了民國後始由中研院負責全國氣象建設,才有正式科學化之氣象觀測資料統計。但是回顧中國數千年來之氣候變遷,自夏代設「羲和」掌天地四時,逐漸有官方之「天象」、「氣象」之記載,元代設觀象臺」、「觀象儀」,然後逐步走向科學化發展。

縱觀過去五千多年來之氣候變遷史,專家分析出凡每四百至八百年會有一個巨幅之氣候變遷,而其中又有一百年間之微幅波動。此乾旱、小冰河期與濕熱暖化變異輪替發生,均造成廣泛之洪泛、飢荒,而此亦與歷代政治動盪戰亂大遷徙……息息相關。

是以「祈雨法會」應只是一個承傳儀式,借鏡歷史透過節氣儀式來安定民心,並得以事先提醒掌國家大事之官員、君主必須超前部署。這絕不是事後之求奇蹟,而是事前之預警提示。雖然古代各種官職與儀式多元繁複,但它卻有如一種無形的體制,可依時序來監督規範公部門施政

不怕問「鬼神」,但就怕不問「蒼生」。尤其是處在第一線每日依靠土地生活、生存、生計之庶民百姓。就當今全球極端氣候變遷之事實而言,「風調雨順」已不再是天下太平,它應轉化為主事者有能力、有數據、有工具、有智慧在大自然強烈動盪之影響下,依然能穩健、平和、理智、有序地調適一切章典制度(包括法令、預算、施政方針與優先順序),且必須是超越個別政黨利益的。

生態系統運作而言,可直譯為大自然風雨之動態平衡,可預期、可快速調適且有恢復之韌性」。欲求廿一世紀之風調雨順,當然不能只有事後之「儀式」,而需真正仰賴跨領域、跨黨派、跨族群之專業研析與風險評估,用科學精神關照人文發展,讓生態治國超越政黨治國,俾求國土之永續調順與健全。












蘇伊士巨輪擱淺啟示…船越造越大 港河不變


2021-03-30 04:05  聯合報 /   方信雄/台灣海洋大學運輸科學系兼任教授(基隆市)
在蘇伊士運河擱淺的「長賜輪」29日終於恢復自由,蘇伊士運河即將恢復通航。圖/新華社


巨型貨櫃船擱淺在蘇伊士運河進入第八天,終在運河當局救助團隊搶救下順利脫困。回顧自巨輪擱淺以來,各種欠缺乃至毫無根據的事因推測與責任主張不斷在各種場合出現,此相當程度地凸顯出以海島國家自詡的國人對海運與船貿運作的陌生與疏離。因為如此巨大且複雜的事故善後與原因調查,在未取得各種精準數據與紀錄資訊前焉能妄加揣測,甚或究責批判。以此次運河當局在事故後極短時間內派出多艘拖輪趕抵現場搶救為例,就應給予埃及人正面的評價,而非一無是處。

儘管科技日益精進,但海上環境充滿無數未知的環境不變,也因此自古以來在海法保險領域,就將海上貿易的本質定義為海上冒險,此呼應了先人「行船跑馬三分險」的職場危險認知,也因此才成就了諸多的海上保險業者。

其實,船舶擱淺如同路上汽車擦撞一樣,幾乎無可全然避免的。只不過此次擱淺事故的主角是超級巨型貨櫃船,而且是發生在影響全球經貿至巨的海運主動脈上,才會造成此史無前例的重大經貿損失與全球關注。然而在眾說紛紜的事故探討中,卻少有人論及船舶大型化帶來的負面效果。

近十幾年來,航商、造船廠乃至學界在規模經濟的獲利理念下,紛紛主張訂造超大型貨櫃船爭搶市占率,從一萬 TEU 迅速增長到現在的二萬四千 TEU。航商與造船廠都稱此等超級巨輪是「傑作」,但是立於船上駕駛台的操船者始終認為她是「怪物」。因為要提高裝貨率,巨型貨櫃船已不再是我們傳統認知中「船」的船型,不僅變胖且吃水更深,因而船舶運動性能與操縱方式完全與小型船不同,何況大部分傳統港口的地型地物完全未變,此相對限縮了船舶的運動環境,也影響船體四周的流力分布。

以此次運河擱淺事故為例,運河寬度自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拓寬浚深以來即少有變動,但貨櫃船船體卻不斷加深加寬,前幾年海運市場不景氣,貨櫃船少有滿載情況,故而對船舶操縱影響不大。如今適逢疫情運價大漲,貨櫃船無不滿載,因而在大幅增加船舶吃水的同時,也讓船舶在運河的受限水域中航行時,船底距離河床的間隙變小,船舷離兩岸距離也相對變短,因此極易產生操縱困難的淺水效應河岸效應

海上行船本就充滿風險,人定勝天終究是勵志理想,但總不能無限上綱,以當前的科技欲訂造再大的巨輪在技術上與設計上都不是問題,但航商與船廠卻忽略了應有的配套措施,反一味地將事故原因歸諸於人因或操縱疏失上。須知即使此次事故船上的印度籍駕駛團隊素質優良聞名亦回天無力,因為專業知識克服不了操船環境的巨變

巨輪會擱淺在蘇伊士,同樣也會擱淺在其他水域,試想吾人若不幸遭遇類此事故,我們要如何面對與善後?














中美改打群架 台更需小心


2021-03-30 04:08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台北市)
季青漫畫


美國總統拜登二十五日舉行上任以來的第一場記者會,談了防疫、移民、氣候變遷、勞工、科技、槍枝管制、北韓與阿富汗等問題,但美中關係無疑是重中之重。拜登表示只要他主政,絕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並預告說他會尋求連任。

從記者會可看出拜登對中國政策的想法。首先,他說美國無意和中國對抗,但會要求中國在國際規範下與美國進行包括貿易、科技在內的公平競爭。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說中美關係不是零合遊戲,並說中方也支持遵守國際規範,但全世界最重要的國際規範就是聯合國憲章

表面上,美中兩國看似一致,實則是各說各話。中、俄兩國外長王毅與拉夫羅夫廿四日簽署合作協議,其中就有一項要求聯合國禁止任何國家對成員國進行武力脅迫片面制裁」。

其次,拜登在記者會上表示美國將在科技研發基礎建設大舉投資,以大幅超中國大陸

無疑,拜登計畫結合民主盟國的力量,發展成一個多面向與多元化的「民主科技聯盟」來對付中、俄為首的獨裁國家。

第三,拜登不愧為外交經驗與閱歷豐富的政治人物,深知只有民主、自由、人權才能將美國在亞洲、印太與歐洲的盟友拉攏在一起

從一月二十日就職總統以來,拜登就揚言要成立「民主科技聯盟」,又說要在上任一年內召開「民主峰會」,目的就是要以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號召盟友追隨他的領導。此外,他並抨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骨子裡沒有民主」以彰顯美國在這些普世價值的道德制高點。

習近平、楊潔箎、王毅可能對這些普世價值不屑一顧,但民主、人權卻對歐洲、日本、英、加、澳、紐等國家具有號召力。當拜登登高一呼,要對大陸在台港藏疆違反人權或戕害民主「究責」或「聲討」,他們就立刻群起響應。

面對拜登政府來勢洶洶的壓力,中、俄兩國已於三月間成立一個十六國的聯盟。此顯示、中美之間的競爭已從相對單純的競爭變成較為複雜的聯盟之爭。我國身處兩大聯盟之間,可能將比以往在兩強之間更要戰戰兢兢。











文獎條例 懲罰創作者 鼓勵投機者?


2021-03-30 04:22  聯合報 /   劉新圓/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民進黨政府擬修正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將骨董拍賣所得分離課稅、不再併入綜所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兩、三個月來,媒體接二連三地報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增修第廿八條,其主旨係將藝術品交易所得採分離課稅,以吸引國際拍賣公司來台,活絡藝術市場。輿論幾乎一面倒支持,連不少藝文界的代表性人物,都認為這是對台灣藝術環境注入一股活水的好方法。

然而,拜讀四日聯合報財經要聞版名人 TALKS 陳國樑教授「豈可又為富人謀減稅?」及廿三日民意論壇黃于玲「要當文化輸出國,還是輸入國?」二文,才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單純,甚至令人懷疑此新增條文是包著糖衣的毒藥。

姑且不論富人將如何利用該條文避稅,僅從文化立法初衷來看,其動機就相當可議。眾所周知,國際大公司拍賣文物,幾乎都是鎖定天價的知名藝術品,本土創作能與之相抗衡者微乎其微。據聞,相關遊說團體承諾未來拍賣及展覽將保留十分之一的空間給本土作品,讓台灣的藝術家也能被國際看見。這樣的說法,似乎更加證明以降稅做為誘因,將導致本土藝術受到排擠,必須靠著拍賣公司「施捨」一點機會才能存活,何況所謂的承諾,並未落實於任何草案中

好比有人研擬出比本土影視產業更優厚的條件,來吸引境外電影、電視劇長驅直入,美其名為活絡影視產業市場,實際上是一邊為舶來品量身訂作一片沃土,另一邊又營造了更惡劣的環境,扼殺本土戲劇的生存空間,結果是逼迫本土影視人才出走。

想想看,政府花了多少心力補助、保護國內影視界,都很難帶動國產劇的發展了。要是文獎條例祭出分離課稅這種便宜外人、苛待自己人,近乎割地賠款的條文,那麼台灣多年來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藝文成果,恐將毀於一旦,而國家耗費心血培養的藝術科班人才,將前景黯淡,甚或只好往台灣以外尋找出路。

文獎條例的目標,主要在「提昇國民文化水準」(第一條)。而這次修法新增的廿八條,不斷強調藝術市場,以及活絡市場後,可以賺多少錢、收多少稅,顯然悖離了該條例的宗旨,何況拍賣市場幾乎都是金字塔頂端的巨富在參與,與絕大多數的民眾無關。

更令人憂心的是,租稅優惠把焦點放在藝術商人身上,他們只要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就可以利用藝術家的心血結晶,吃香喝辣。反觀藝術家辛苦貢獻自己的才華與努力,同樣的作品,從完成到賣出,卻要繳多於商人好幾倍的稅。這豈不是在懲罰創作者,鼓勵投機者?

文化基本法第廿條規定對從事文化藝術創作或保存工作有重要貢獻者,給予尊崇、獎勵及必要之協助及支持。此次文獎條例修正草案之新增第廿八條,不但未思考如何鼓勵、支持創作者,反而有犠牲弱勢創作者、成就富人之嫌。更有甚者,一旦國內藝術創作式微,民眾欣賞藝術作品被金錢控制,以市場為單一標準,就更有違文化基本法第一條「落實多元文化,促進文化多樣發展」的主旨。還望立院諸公們三思!












社工多元文化能力 比英檢重要


2021-03-30 04:16  聯合報 /   陳劍賢/美和科大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台東市)
政府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積極推雙語政策,考選部為配合國家政策,擬將專技人員社工師考試,增列通過英語檢定為應考資格條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全球化及國際化浪潮,政府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積極推雙語政策,考選部為配合國家政策,擬將專技人員社工師考試,增列通過英語檢定為應考資格條件,消息傳來,社工界一片譁然,咸認不可思議,難以理解。社會工作是多元文化能力比英語能力重要,考選部豈可為配合政策,不假思索就將所有專技人員考試,一體適用增列通過英語檢定為應考資格條件。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原住民人口已近五十八萬人,外籍配偶人口也已近五十四萬人,此數據尚未包括外籍移工及外配在台所生的子女,但不可諱言,原住民與新移民存在較多就業和隔代教養的問題,家庭暴力與兒少保護案件的比率也偏高,特殊境遇婦女的人口數亦較其他族群多,特別是近年來單親和經濟弱勢家庭數目急遽增加;而社會福利工作一向強調在普及性福利服務的架構內,應該依個案不同的文化背景,量身制訂符合他們需求的服務,因此面對原住民與新移民族群,多元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台灣受少子化及高齡化影響,實施長照社福政策,亟需社工專業人員,國人為了國家社工師證照必須修四十五個專業學分,以及超過四百小時的機構實習,資格甚嚴。現又為國際化的大纛,增列通過英語檢定,忽視在地化的聲音,是否真能解決案主的問題,令人質疑。

社工人員面對社會問題,為了解癥結之所在,最主要方式係從案主的價值觀及生活經驗看問題,也就是案主背後的文化脈絡,才能提供處遇最佳的策略,因此多元文化能力的培養實為當務之急。增列英語檢定,只是讓考生到英語補習班補習,通過檢定後是否有助解決案主的問題?筆者誠摯建議,不如增列原住民及新移民語言課程的學分,加強社工師原住民及新移民語言的能力,讓語言生活化,拉近社工人員與案主彼此的關係,才是務實之策












邀趙少康中常會演講 不如開敗選檢討會


2021-03-30 04:12  聯合報 /   陳揮文/電台主持人(台北市)
針對國民黨中常委在常會中連署邀請趙少康至中央常務委員會議進行專題報告案,趙少康(中)表示「他們邀我去,我也會給他們建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中常會日前展現空前團結,出席二十四名票選中常委全數連署,邀請趙少康閉門演講。起因是趙想選黨主席,門票卡在中常委手上,趙又揚言改革中常會,這場鴻門宴美其名是演講,其實是中常委對趙叫板。

民國 96 年(二○○七年),查黑中心起訴馬英九貪汙罪,馬當天請辭黨主席並宣布參選總統,國民黨一路開綠燈,讓馬順利獲得黨提名。民國 88 年(一九九九年)的陳水扁,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的郭台銘,也都是因人設事而改變規則。

趙少康的對照組是花蓮縣長徐榛蔚,去年立委輔選無黨籍夫婿傅崐萁,考紀會依照慣例對徐停權一年半,四八四名黨代表要求翻案。想當年,馬王政爭,連署恢復王金平黨籍才二四九人,可見黨代表搶救徐榛蔚有多迫切。

後來,考紀會從寬認定停權一年,仍遭中常會退案,多名中常委強力護航,甚至拍桌怒罵,揚言若處分徐,「中常會不如解散算了」,「這種中常委不幹也罷」。徐停權案延遲一年多,至今還卡在考紀會。

趙徐際遇有雲泥之別,這樣的國民黨正常嗎?中常會、中常委、黨代表是否充分代表黨意?黨員結構能否反映基層民意

中常委為徐榛蔚大力奔走,卻不給趙少康參選機會,「卡趙挺傅」難杜悠悠之口,不如開大門、走大路,讓趙參選黨主席,黨員可以多一個選擇。況且大部分韓粉不是黨員,趙韓聯盟不一定能勝選。

至於即將登場的中常會演講,恐怕連舌戰也稱不上,趙少康不是諸葛亮,中常委也非江東群儒,講一講,罵一罵,親痛仇快,讓外界看笑話而已,不如改為「敗選檢討會」。

國民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大敗,民國 107 年(二○一八)靠韓流僥倖勝選,民國 109 年(二○二○)又慘敗,趙少康參選與演講以及徐榛蔚黨權,其實都沒有那麼重要,民國 113 年(二○二四)極有可能再輸一次,才是國民黨當務之急。











願景回響/折騰3年 等不到電梯椅


2021-03-30 04:10  聯合報 /   王安/家管(台北市)
老舊公寓因沒有電梯,行動不動的老人家要回診僅能慢慢扶著樓梯上下樓。記者陳正興/攝影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囚居晚年」系列報導,凸顯老人困老宅的問題益形嚴重。我的母親因困在老舊公寓四樓,她的生活世界只有電視。礙於舊公寓的空間與樓梯寬度,我花了一年多時間與同棟鄰居十六戶溝通增建樓梯升降椅。

原先鄰居超過半數同意,但是同意申請補助後,部分鄰居反悔、抵制,干擾廠商測量與規畫。透過里長辦公室又再進行溝通,提供鄰居有關升降椅不會妨礙樓梯通行的資訊。但無論廠商出示圖片、數據、報導,以及無障礙社福團體說明,鄰居根本聽不進去。

這個案子透過社福團體轉介到律師事務所,協助義務行政訴訟,主張「無障礙權利應當優先於私有權」。歷經兩年多,最終由台北市都發局通過,要求鄰居不得干擾升降椅設置,否則罰鍰。

花三年等一個電梯椅設置,等到連我父親也中風了。我們更需要這項設備。但到頭來還是無法增建。一來,即使有罰鍰,低樓層鄰居不認可公文的合法性。二來,低樓層鄰居持續跟老人家施壓,讓老人因怕麻煩到鄰居而變卦。三、繼續干擾廠商測量與規畫。折騰了三年多,樓梯升降椅還是無法設置。

台北市第一個通過增設升降椅的案例,其實是因為鄰居是親戚,加上建物的樓梯寬度比設置規定標準寬度的還寬很多

原合作的電梯椅廠商曾告訴我們,不僅台北市有「老人困老宅問題,南部更嚴重在歐洲某些國家,住宅設置電梯或升降椅是強制性的社會福利政策,只需官員確認該棟建築有人有需求,就會依照該住宅樓梯空間,設計出符合方案,安裝電梯或升降椅。

為了增建電梯、升降椅要取得鄰居同意書、知悉各樣公文流程與撰寫,對任何一個家庭都是負擔。目前增設電梯或升降椅的制度,都是在阻礙、減緩這些老人行無礙的目的。

這個高齡社會的配備,不該是政府將球丟給需求者,自行與鄰居溝通,解決反對的雜音,這個設施應像消防設備一樣,每棟建築都該強制設置

此外,老人搬去社會住宅,在適應上不容易。他們多半不願離開原有的家,因為自家空間的習慣與方便,讓他們獲得安全感。若只是因為需要行動自由,就必須搬家,離開熟悉的社區鄰居朋友,其實是沒有考量到老人與環境間的情感網絡與歸屬問題。

我國在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就立法將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賦予國內法效力,並且視各項無障礙為基本的人權。但迄今政府與市場機制所有的制度安排與配套措施,是讓需求者與家屬求助無門。樓梯升降椅廠商叫價高昂,依樓層可高達百萬;更不用說,相應的結構改造工程所需的花費。

另外,營建署與縣市建設主管單位對樓梯寬度的要求,都視為是均質、一樣的,實是沒有考量到早期公寓形形色色的樓梯走道與建築型態。要求以往各式各樣不合樓梯寬度的老公寓,去符合現今的標準,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唯有主事者深切認識到老人不被困在老宅是一項人權,政府責無旁貸立法視為公共政策,讓高齡社會下住宅具備電梯、升降椅是一項基本的社會福利,才有可能與長照2.0相接軌。否則,社會福利社區化的遠景,將會是空談。


黃介正/東謀升 西緩降 勢正轉 時未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黃介正/東謀升 西緩降 勢正轉 時未到
◆  王文華/每個人都是一家軟體公司







黃介正/東謀升 西緩降 勢正轉 時未到


2021-03-30 04:03  聯合報 /   黃介正(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習近平近期做出「東升西降」的形勢判斷。(新華社資料照片)


習近平最近講「東升西降」,與毛澤東訪問莫斯科時所講的「東風壓倒西風」,都屬於戰略層次的形勢判斷」。領導人的形勢判斷,乃基於對國際格局趨勢與本國綜合實力的精準估算,攸關國家的發展方向與實踐途徑,既不可偏差失準,亦不能錯誤闡述。

與民國 46 年(一九五七年)時的毛澤東相似,習近平也認為「國際形勢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稱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且「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毛與習雖然也做出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相似的判斷,但是經歷四十餘年的經濟改革開放與軍隊現代化的中國大陸,使得習的「定力和底氣」要比毛更穩更強。

我們更要注意的是,毛澤東恰在講了「東風壓倒西風一年後,就發動了震驚國際的八二三金門戰役」。習近平在「深化國防與軍隊改革六年後,如今做出「東升西降」的形勢判斷,且提及未來六年「民國 116 年(二○二七)建軍百年奮鬥目標」,台灣怎能不料敵從寬,深切警惕。

近兩年來,「台海是國際上軍事衝突風險最高的地區」的觀點充斥於歐美,發表之多,流傳之廣,聲量之大,令人實在不得不上心。彼等的論述與警示,應非在我國立法院及行政院主計總處面前,為國軍代言爭取預算額度而係對於人民解放軍東出能力與強度不斷提升的高度警戒。

大陸今年慶祝「建黨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達標,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全力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對外交涉上,自覺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也不忌諱偶爾露出「戰狼」的牙齒。然而,北京近年的姿態也幾乎激起國際「防中」統一戰線,對於仍不願宣告完全脫離民國 76 年(一九八七年)「十三大」所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共而言,當仍有諸多懸念。

美國外有中國勢力的快速擴張,內有左右異見及經濟社會重大分歧,企圖在短期內重新鞏固世界獨霸的位置,實非易事。即使美國自二戰後享有國際規則的主宰地位,已經動搖,然而以美國科技之領先,軍隊之戰力,美元之強勢,文化之廣被,仍將是一個極具韌性不服輸的強權,要美國屈居第二,亦非短時期可成。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經歷歐巴馬的轉向亞洲、川普的強力脫鉤、拜登的團結盟邦;三位美國總統以不同戰略,應對中國大陸的崛起。如今中美進入長期戰略競爭,已為國際社會之共識,東西是否因而升降,霸權是否從此移轉,仍在未定之天。

夾在強權爭霸的板塊擠壓中,台灣既與大陸血脈相連,經貿互賴,又與美國體制相同,安全互依;自然會有被迫選邊之客觀壓力,也必須有避免突發戰端的主觀警覺。

我們想問政府,尤其是國安團隊,是否同意現在台灣也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否內心認同國際情勢已有「東升西降」的趨勢?台灣對於未來十年到廿年的「戰略形勢判斷」是什麼?想不想告訴認真工作繳稅的民眾?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從新疆棉事件看國際經貿新秩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3212/web/  

◆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有閒情內訌?
◆  聯合報社論/政治非政治,不能全憑陳時中一張嘴
◆  經濟日報社論/從新疆棉事件看國際經貿新秩序






經濟日報社論/從新疆棉事件看國際經貿新秩序


2021-03-29 00:2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圖為2020年10月在中國新疆哈密採棉的工人。(美聯社)


這幾天掀起的新疆棉花事件還在延燒,除了中國大陸民族主義高漲抵制西方名牌商品的衝突外,長遠來看,還可能成為國際經貿秩序解構與重建的起點。

以市場經濟、比較利益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經貿秩序,在近兩年受到很大的挑戰。兩年前,川普政府展開以大幅提高關稅為始的美中貿易戰;美中兩國最終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中國承諾向美國大幅採購以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這一階段的貿易戰基本上還是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運行,高關稅只是為了矯正市場中國政府高度介入下所產生的扭曲。即使貿易戰發展為科技戰,美國對中國祭出多項「卡脖子」的技術管制或人才交流限制,以市場經濟原則進行的國際經貿樣態並沒有改變。面對日益增加的政策規範干擾,企業還是努力將本求利,選擇有利的供應夥伴、迎合市場需求。

在川普執政末期,美中關係持續惡化,在經濟上,傳聞猜測已久、由美國主導的新供應鏈快速成形,包含日本、印度、澳洲等國在內的新供應鏈明顯針對中國而來。有新的供應鏈在經濟上本不是大事,但這個新供應鏈擺明要與中國為主的供應鏈較勁,具有高度的互斥性簡單來說,就是逼使全球企業一定程度地選邊站。這當然嚴重影響台商的運作,生產活動的原料、零組件來源與市場的銷售彈性大幅降低,使得向來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將本求利國際經貿運作模式開始產生質變

拜登總統上台後至今短短兩個月,美中關係非但未如預期緩和,反而在近日的阿拉斯加會談後急速惡化。緊接著,原本還算和緩的歐中關係因為中國過激的戰狼式外交而快速惡化,也使得「歐中投資協定」滿布荊棘。這個在經濟上應是符合各自利益的投資協定也受到非經濟因素干擾,至此,全球經貿與投資都開始愈來愈遠離以比較利益原則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模式。

在國際不友善的氛圍環境下,中國先前啟動了對澳洲的貿易報復,近日又掀起對西方名牌產品因抵制新疆「血棉花」的全國性對抗,以市場為武器對西方國家經濟宣戰。由於新疆棉花涉及維吾兒族人的人權問題,這使得向來對人權問題重視的歐洲與中國的關係更為惡化,也間接幫助了拜登政府拉攏歐洲同盟的目標

中國過去也曾因民族主義與日本、南韓有過齟齬與民間抗爭,但因規模小,對國際經貿關係影響不大;如今的情勢則大有不同。在先前的反送中事件中,西方企業尚可保持沉默以維持中國市場經營,但在此次的新疆棉事件中,擁有品牌的西方企業已陷於維護普世(或西方)價值與維護中國市場的兩難困境──若屈從中國市場,品牌價值勢必受到傷害;要維持品牌價值,就得放棄中國市場。人權問題再進一步逼使國際經貿遠離比較利益為原則市場經濟模式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正下架新疆棉相關商品,在經濟上,這是何其無奈的決定

更重要的是,這還不僅是市場干擾。西方國家對抗中國的聯盟化因新疆棉事件更加快速成形。德國媒體指出在過去30年裡,中歐間的摩擦從未像過去一周那樣激烈,並稱冷戰2.0將至;美英正發起「民主版一帶一路」聯手抗中;在亞太,抗中新供應鏈也如火如荼展開。現在的全球氛圍是中國以抗西方為榮,西方以抗中為傲

在這種情勢下,未來的國際經貿將成為政府對政府的賽局,甚至成為多國聯盟對多國聯盟的賽局,人權、民主、自由都將在國際經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反之,個別企業將愈來愈難以比較利益原則從事經濟活動。相對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很可能更加弱化,像 RCEP 這樣的區域貿易協定也很可能淪為花瓶角色,由澳中關係其實已可見微知著。














聯合報社論/政治非政治,不能全憑陳時中一張嘴


2021-03-29 04:0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衛福部長陳時中。記者葉信菉/攝影


衛福部長陳時中接受本報專訪,談到政府正著手討論放寬邊境管制,施打疫苗為必要條件之一。為免外界批評政治干預防疫」,政府擬承認大陸疫苗,如台商提出科興等疫苗的接種證明,回台可減少居家檢疫天數;但出關前應檢驗中和抗體濃度,達標即可結束檢疫。

這次談話,陳時中一改強烈反中的態度,從先前對大陸疫苗全面排斥,改口說「中國疫苗不再是完全拒絕往來戶」。他說,考量長期在陸台商打的一定是中國疫苗,若完全拒絕陸製疫苗,將增加台商返台困難。他說,考量政治與台商,才未全然排除陸製疫苗。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剛宣布恢復大陸商務人士來台,陳時中態度轉變,應與此有關。行政院長蘇貞昌更稱,只要買得到符合世界標準、且合法進口,不會因政治對中國疫苗有任何排斥。此話出自滿口「武漢肺炎」的蘇揆口中,或可視為風向轉變的訊號。

大陸外長王毅先前在兩會宣布,率先推動「國際旅遊健康證明」,即所謂疫苗護照,暑假前將與六十多國取得互認。歐盟也推動「疫苗護照」,雖只認可歐洲藥品管理局的疫苗,但授權各會員國自行決定與其他未批准的疫苗相互承認,主要指的就是俄製與陸製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則對「疫苗護照」仍持保留態度,一則是第三波疫情來襲,二則是歐盟有意限制疫苗出口,三則是接種後仍有散播病毒可能。

中國科興疫苗並未獲得世衛認證,但陳時中考慮到「兩岸往來頻繁」,態度便傾向不管。這種態度,和當初他卡「小明們」來台冷冷一句「沒有選擇我國國籍,就要承擔自己的選擇」,判若兩人。在防疫上,陳時中超乎科學的政策主張,厚待英美而峻拒大陸人士,一再被質疑為雙標,他都不為所動。如今,他卻突然變身為體恤台商的「暖男」,也太離奇了。

陳時中工於政治身段,全民都看在眼裡。當初購買輝瑞疫苗簽約生變,陳時中以「一直擔心有外力介入」,「有人不希望台灣太高興」為託詞,讓「大陸干預說」甚囂塵上,政治動機不言可喻。眾所周知,陳時中最初和輝瑞洽購疫苗,捨棄東洋已到手的上海復星代理,轉向香港雅各臣及總公司接洽,都和反中有關。也因如此,我國購買疫苗一波三折,當全球都開始施打疫苗以求解封之際,台灣卻兩手空空,從防疫優等生淪為解封留級生。台灣若無法積極採取和他國疫苗護照相互承認措施,可能會在全球解封增速中被遠遠甩在後頭。這點,恐怕才是陳時中務實考量承認大陸疫苗的主因。

不論陳時中與專家們如何貶低大陸疫苗的有效性,至少大陸疫苗完成了三期臨床試驗報告。台灣的國產疫苗,卻因國內缺乏病例無法執行三期臨床試驗,只能完成前兩期;最後,只期待能通過世衛組織制定的「免疫相關保護指標」作為保證。在前景未知下,台灣再不積極和各國採取相互認證措施,將來未待大陸打擊,我們自己就走不出去。

正因為這些困難和不確定性,台灣的下半場「戰疫」必須更靈活積極,不能因上半場「鎖國」奏效而得意忘形。蔡政府之所以得意忘形,是利用了民眾對疫情的恐懼,因而蘇貞昌和陳時中可以隻手遮天地作一切決策,不接受任何監督。也因此,疫苗的採購、防疫的準則,無論「政治不政治」、「機密不機密」,都由陳時中一張嘴說了算。現在,它必須更透明地揭露訊息,接受國會監督,才能避免盲目決策留下無窮後遺症。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有閒情內訌?


2021-03-29 04:0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就任一年來,黨內路線的整合缺乏進展。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上周末兩場黨內活動,都給人步履失調的感覺。洪秀柱辦的「護憲保台」論壇,與會者繞著「九二共識」兜圈子,完全只是盍各言爾志在青工運動大會上,則是江啟臣和連勝文王不見王,被譏為爭黨魁秀肌肉。

都什麼時候了,藍營還有閒情內訌,顯示江啟臣就任一年來黨內路線的整合缺乏進展。近年兩岸關係低迷,國民黨卻只能緊抱「九二共識」的老調載沉載浮,對內無力提出有效的論述整合,對外無法拿出爭取北京認同的行動;抓著九二共識的浮標,就能使自己忘憂嗎?

洪秀柱辦的論壇,其實是黨中央去年就該辦的。如今出席者依然稀稀落落,誰又不想跟誰同台,誰又寧可在會外數落別人,也不想坐下來跟別人辯論一場。國民黨連內部整合都懶得做,要拿什麼說服社會大眾?

九二共識當然有它的歷史價值與現實作用,但目前的問題是,兩岸的執政者越來越離它遠去。更大的問題是,中共只要對台灣採取行動,無論是善意惡意,蔡政府都能得分,而且立刻轉移民眾對民進黨的惡感。國民黨若不設法破解並逆轉這道弔詭公式,只是繼續在原地打轉,如何走出它在野的困境?

國民黨的兩岸路線,一要面對自己,二要面對社會,三要面對對岸。這三步,國民黨連一步都沒跨出。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問題 在於國民黨見木不見林

◆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問題 在於國民黨見木不見林








【專家之眼】九二共識問題 在於國民黨見木不見林


2021-03-29 16:11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日前邀有意參選黨主席的中廣董事長趙少康與另一前主席朱立倫參與護憲保台論壇,討論「九二共識」時,擦出不少火花。記者周志豪/攝影


在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二十七日主辦的「護憲保台論壇」中,代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出席的立委林為洲與大陸事務部主任左正東在被問及如何讓「九二共識」與時俱進時,不是答得荒腔走板,就是左支右絀,引發火花與不少爭議。

林為洲辯稱「九二共識」在馬英九總統主政時的確具有正面的意義,但在蔡英文上台拒絕接受,直至民國 108 年(二0一九年)一月大陸推出「一國兩岸的台灣方案」,民進黨就順勢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畫上等號,再加上香港反送中事件,國民黨就此背上了「九二共識」這個重擔。

林立委言下之意,就是國民黨必須暫時放下「九二共識」這個「重擔」,以避免在選舉中再嚐敗績。

其實,這就是當前國民黨最大的問題所在。由於擔心這個「重擔」會害國民黨在未來選戰中失敗,因此要把「九二共識」放在冷凍櫃先冷藏起來。

國民黨民國 109 年(二o二o年)慘敗,原因眾多,包括初選採用全民調遭敵對政黨灌票分化、黨內各個縣市與派系不團結、黨內各個山頭實質分裂連「假團結」都做不到、年輕選票大量流失、國民黨在網軍競爭中大敗、民進黨掌控中選會與政府機構等皆是。就算九二共識是敗選原因之一,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國民黨將「九二共識」視為「替罪羔羊」,完全是推卸責任的做法。無視於其他敗選因素,難道國民黨只因將「九二共識」冷藏起來,就能贏得勝選?

這不僅是洪秀柱心中的疑問,也是許多國民黨支持者與選民的疑問。

自從目前的國民黨將「九二共識」冰凍之後,國民黨內質疑的聲音四起。國民黨有因此爭取到更多年輕人的支持?還是募到更多款項?

國民黨從原先的辦公大樓搬遷,可以想見國民黨的財務相當拮据,而年輕人的支持增加是因為萊豬、藻礁與核電等公投議題有號召力,與「九二共識」遭到冷凍關係不大。

有意參選黨主席與問鼎大位的國民黨政治人物都道「九二共識」對國民黨再起與兩岸關係的重要性。趙少康、韓國瑜、朱立倫、連勝文無不認為「九二共識」不能輕言放棄。趙更進一步直言國民黨即使在野,也應負起與大陸溝通的責任,在包括鳳梨爭議在內的議題,扮演兩岸之間橋樑的角色。

民進黨抨擊趙少康稱呼大陸「大哥」是「抱大腿」,其實只是凸顯自己心胸不夠開闊,不要說兩岸本來就是ㄧ家人,就是一般人在有爭議溝通時喊一聲「大哥」也司空見慣。

左正東的答辯則明顯反映出當前國民黨內儘量迴避「九二共識」爭議的鴕鳥心態。一方面,他們認為「九二共識」爭議惹不得也惹不起,能閃就閃,能躲就躲。另一方面,他們一直以發展新論述為由,來面對外界對「九二共識」的質疑,表示時候到了自然會提出新的兩岸論述。但是,看遍所有報導,新的兩岸論述似乎八字還沒一撇。

有意思的是,當前國民黨顯然傾向於認為,現在國民黨是在野黨,等到執政時再把「九二共識」從冷凍櫃拿出來化冰即可。殊不知,兩岸關係需要長期交往才能建立互信,等到執政才融冰也未免太過現實了點。

更重要的是,蔡英文總統近幾個月似乎有意與大陸改善關係而頻頻向對岸伸出橄欖枝,眼看國民黨暫時對「九二共識」避之唯恐不及,加上大陸在兩會期間又已撤銷「九二共識」前「一個中國原則」的「註記」,或是被拜登政府逼得急了,都不無可能改弦易轍接受「九二共識」,那時國民黨可能就變成「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生命情調的抉擇:點數?篇數?學術?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生命情調的抉擇:點數?篇數?學術?
◆  美中抱團對抗 蔡「類維持現狀」能撐多久?
◆  美中冷戰2.0 競合更複雜
◆  拜登,展現知天命的樂觀主義
◆  藥品浪費 誰造成的?
◆  批駁拒食萊豬 中央違憲扼殺地方自治
◆  願景回響/老後的長輩 誰來養?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生命情調的抉擇:點數?篇數?學術?


2021-03-29 04:55  聯合報 /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肯特.貝茲莫爾(左)。美聯社


身為一個 NBA 球迷,欣賞打到最後一刻才分出勝負的絕妙好球,或是被心儀球星的故事所激勵,不外乎是最享受的時刻。這些精采球賽和成長歷程也經常是我止痛療傷,告別低盪心情的特效藥。然而因大多數的報導都聚焦球星,我很少關注一般球員。不過,事情有了變化。

前一陣子在看名人堂球星的精華剪輯時,突被螢幕右方的「逆襲」字眼所吸引。雖球員的名字頗為陌生,但還是點了進去,期待「逆襲」的感人歷程,能讓我從重整旗鼓,染有反敗為勝的情緒,或至少能暫時忘卻工作與生活中的紛擾。很奇妙的是,在看完之後,效果竟比超級球星好,且讓我想通了一些事。

簡單地說,我被一位甘草型的球員肯特.貝茲莫爾Kent Bazemore) 所感動。他現年已卅一歲,在當年選秀時名落孫山,生涯初期待在金州勇士隊板凳區。這樣的替補球員上場時間當然不到幾分鐘,但難能可貴的是,貝茲莫爾不論在場上或場下都極為敬業。因此,他在板凳區認真可愛的加油狀,竟受到媒體青睞,還有著啦啦隊長的暱稱!隊友們也都非常喜歡他。

因著樂觀進取的態度,加上耐磨耐操的特性,貝茲莫爾終於在轉到老鷹隊後受到重視,擔任固定先發,且在得分和防守都有不錯的成績。然而,因逃不過運動傷害的宿命,近年的表現時好時壞。但令人備感溫馨的是,去年他捨棄他隊較高薪資的挖角,以底薪重回勇士隊的懷抱,貢獻最初接納他的母隊,以及享受那份特有的團隊風味,和打籃球的樂趣!看完貝茲莫爾的生涯簡介,我心中那份鬱悶感竟輕省許多。只因他的故事帶我回到原點,讓我重新省思:我為何而忙?我忙得有意義?還有,我忙得快樂嗎?

這十多年來,每當與老師同學們在聊發表的期刊論文時,似乎期刊的「點數」(影響係數)和「篇數」已變成男女主角;至於發現或發明了什麼,以及它們的重要性為何,早已淪為配角。簡而言之,「點數」和「篇數」凌駕了「學術」。這不足為奇,因絕大多數的評比都以期刊點數和篇數為指標,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較少被耐心地闡述與品評,甚至只淪落為填滿制式表格上的文字。

我無意臧否孰高孰低,誰對誰錯。畢竟,我曾目睹不少師生以競逐點數與篇數為其研究終極之樂。而我自己又何嘗不想把研究成果展現於一流期刊,同時可對研究之重要性娓娓道來?只是這樣的成就感宛若久旱甘霖,而我在天降甘霖前,恐早已枯萎。個人希望年輕時欽羨教授在校園騎車那份悠閒,認真上課且不用擔心被毒舌評比那份尊嚴,講述研究成果卻不提期刊點數那份純真熱情,能成為每天工作的維他命。這是貝茲莫爾給我的提醒,也是我生命情調的抉擇你,也可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美中抱團對抗 蔡「類維持現狀」能撐多久?


2021-03-29 04:53  聯合報 /   黃奎博/對外關係協會秘書長(台北市)
伊朗總統羅哈尼27日歡迎中國大陸外長王毅27日到訪。歐新社


中共外長王毅出訪中東及伊朗,於三月廿七日與伊朗外長簽署了為期廿五年戰略合作協議。咸信這份協議內容包括了軍事及情報方面,以及金融、科技、資通、醫療、基礎建設等等的合作交流。

就在伊朗一再往重新研發核武的方向邁進、受美國為首的若干國家制裁時,中共此舉對伊朗無疑是「雪中送炭」,但對美國而言則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感。

就在中國大陸和伊朗簽署協議的前幾天,外電報導北韓金正恩有意訪問習近平。北韓最近不僅發射兩回的短程飛彈,讓日本發出嚴厲抗議,而且似乎有意抓緊與中共當局的關係,藉以抗衡美國的壓力。

美國將此事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表示考慮強化對北韓的制裁但中共當局與俄羅斯給了軟釘子,強調還是應該從長計議,以緩和朝鮮半島情勢為當前首要目標

這兩個獨立事件,很可能跟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談判議價空間有關。

美國拜登政府繼續拿新疆、香港、台海、南海等中國大陸周邊問題,當成指控中共當局的理由,並且盡量高舉美國的道德大旗,拉幫結派給予中共當局一波波的壓力。

中共當局則在尚未進入與拜登政府的實質談判之前,想必不能全採守勢,所以除了訴諸民族主義、愛國主義,也會在美國覺得頭痛的地方略施壓力,以為未來討價還價的籌碼。

處在如此境地的台灣,應會繼續受到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有時還加上民國 71 年(一九八二年)「六項保證」的政治承諾)而來的支持,但也會直接面對中國大陸的武力逼近,及間接承受若干大陸鷹派的統一壓力。

民進黨政府「類維持現狀」政策,究竟能否因應詭譎多變的區域與國際情勢呢?












美中冷戰2.0 競合更複雜


2021-03-29 04:51  聯合報 /   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新北市)
美中關係示意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舉行上任後的首次記者會,外交議題著墨不多,但是對中國的政策就占了其中很重要的部分,顯見美中關係對於美國的重要性,也可以窺見未來兩國關係的發展。

拜登再次強調美中未來將會激烈競爭,中國有意成為全球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然而領導人習近平缺乏民主信念,當前世界正面臨著民主與專制的較量,美國不會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強國的企圖得逞。從拜登的談話及美國於阿拉斯加美中會談後的外交作為來看,兩國已進入「新冷戰」或「冷戰2.0」的新型關係。

首先,拜登認為中國的企圖在於成為全球第一強國,取代美國目前的霸權地位,將美中關係定位為全球領導之爭,類似於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

其次,拜登也將美中關係視為民主與專制的競爭,國務卿布林肯於阿拉斯加會談後至歐洲參加北約外長會議時也說,中國的脅迫行為「正積極破壞全球規則盟邦共享價值」,兩人均凸顯美國及其盟邦與中國的競爭原因是基於雙方價值觀及制度的不同。美國與蘇聯在冷戰時期的對抗,也是由於雙方民主與共產極權的意識形態及制度歧異而引起。

第三,與冷戰時期美蘇的對抗模式相同,美國一樣號召享有共同民主信念的國家,包括北約各國,共同對付中國的崛起及威脅。美國在阿拉斯加會後即與歐盟及英、加等國以中國侵犯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為理由,對其發起制裁,即為明顯的例證。

當前美中的競爭關係,也與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有所不同。首先,拜登強調美國無意與中國對抗,只是與中國的激烈競爭

其次,美國雖然呼籲盟國共同應付中國的挑戰,但是布林肯在北約外長會議也強調,「美國不會強迫盟友在美中選邊站」,原因是美國也了解盟友與中國的關係複雜,許多國家與中國有密切的經貿關係。其實不只是盟國,連美國自身與中國都存有深厚的經貿關係,彼此都是對方主要的經貿夥伴。此點與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集團結盟對抗的盟內強制性較高不同。

第三,不同於冷戰時期的蘇聯,中國目前除了與俄羅斯維持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外,並未組成自己的聯盟集團,也未積極向外輸出意識形態與武力侵略,美中尚未形成冷戰時期的兩極對抗關係。

綜上所論,美中目前已處「新冷戰」狀態,美國以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並聯合盟國共同因應。拜登雖說美國無意與中國對抗,只會與其激烈競爭,但是聯合盟友對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與內外政策進行批評,甚至進行制裁,而北京卻認為這些作為已損害其國家安全與主權時,雙方關係不只是純粹的競爭,已帶有實質的對抗。

美歐中三方關係也產生變化,歐盟雖不會一邊倒向美國,但是在拜登政府的作為下,美國與歐盟國家抗衡中國的合作正在強化,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在與布林肯會談後表示,「美歐關係開啟了新篇章」,雙方也已聯手制裁中國的新疆政策。美歐也強調「與中國的關係包括合作、競爭與系統性對抗的元素」,未來將與中國形成複雜的競合關係。














拜登,展現知天命的樂觀主義


2021-03-29 04:50  聯合報 /   盧信昌/台大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台北市)
美國總統拜登。路透社


拜登總統的記者會,適逢維新百日的改革蜜月期,剛過去了約三分之二的六十五天。

從槍枝管制、氣候暖化、美國的選制、國會變革到難民議題,開頭的記者提問已經畫定前四十分鐘的主軸。就這些兩黨立場長期對立的尖銳議題,拜登承諾會一個接一個處理;他就是要藉由先解決急迫性的新冠疫苗與經濟問題,再逐步爭取兩黨共識來一一解決。

不過前四十分鐘的記者提問,主要針對難民和幼童的生存安危與長期安置;畢竟拜登甫就任,即以行政命令推翻前朝決策。記者們一方面要確認拜登的親力作為,是否能超越川普政權的粗暴過往,當時讓母子被強迫分隔的慘痛;二方面,以軍營改成的收容中心,不人道待遇連番透過媒體鏡頭播送,正考驗著拜登支持者的耐性與曾經的善意期待。說白了,如果阻絕難民在邊界之外,依舊會是長期的作法,那麼拜登與川普政策差異何在呢?

這樣的質疑,足足進行五輪連番的提問!其次則圍繞在阿富汗撤軍、北韓飛彈威脅,和拜登能否徹底解決國會內兩黨慣以程序和權宜問題所造成的僵持。就以內閣人事任命來看,除了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女士,這以外的人事案所需時間,都超過歷任總統平均值的二到三倍之久。

於國會議事程序的改革,拜登的過往經驗相對自信而且能有深入的應對;畢竟國會折衷協調,正是拜登從政的強項。此後的話題,終於轉到如何應對中國與俄國的議題。拜登重申他將促成民主國家的共同立場,堅定對新疆、香港的人權問題與台灣問題,持續關注和要求中國負全責。

與此同時,拜登也再度凸顯他與習近平的私交,以及春節期間的電話互動。拜登的講演優勢,善於動之以情和做成以柔性領導的風格引領;更一再強調他對於習近平主席的熟悉、電話上據實以告的努力與理解雙方的各自堅持。

整場記者會主要針對國內動盪與棘手的對中、對俄外交。於這兩大議題的回應,其實可以歸結到拜登的歷史認知。他一貫知道設定目標和全力達成的重要;但他同時相信:未來發展,終究要交給未知的命運做決斷。

另一方面,中、俄已不再高談共產主義現下制度爭執在如何將政權回歸到悉數由全民參與和做成最後的定奪。根據此一思維推演,外交議題最終也要以世界潮流與人心動向來定奪;更一舉迴避是否要由美國帶動以經濟制裁和杯葛貿易等行動,來規範和壓制主要威脅來源的必要性。

當布林肯、蘇利文也都力陳民主決策和有理想標高的共同追求,而不是由美國做主導,甚至脅迫盟邦一起來應對中、俄的影響力。於其立論背後的民主自信與歷史進步觀點的真誠信仰,其實跟拜登的陳述,思緒一致且環環相扣了。

最終開放給西班牙語媒體 UNIVISION 提問,話題依舊回到難民接受與兒童安置,及傳聞中的不人道待遇將如何改善!這樣峰迴路轉的意外插曲,倒不失為整場記者會的結束高潮。畢竟,人權的實踐,正反映出主流價值與社會關切的最真實所在。













藥品浪費 誰造成的?


2021-03-29 04:49  聯合報 /   高庭榆/退休人士(雲縣斗六)
衛福部長陳時中提出健保給付兩大變革,讓健保進入公衛、預防醫學,以及長照、養護機構等領域。記者葉信菉/攝影


本人二月底住院進行手術,取出去年骨折時用以固定的鋼板。住院一晚加上手術費不到一千七百元,真的是政府德政,才讓民眾得以享用高品質又便宜的醫療資源。但住院期間發生的事件,也讓本人思考為何健保會持續虧損。

手術結束當天晚餐後,護理師送來的藥,除了消炎藥還有胃藥,評估自己的狀況並不需要胃藥,所以護理師將胃藥收回。睡前,護理師送來另一顆放鬆肌肉的藥。衡量自己疼痛已減少許多,遂請她將藥收回。出院時醫師給的藥品,除胃藥、肌肉鬆弛劑,還有兩顆我看不出有何不同的止痛藥。一個月後,這些藥我一顆也沒吃藥品的浪費,誰造成的

本人一位朋友有台灣及美國的護理師執照,她於二月初在美國進行膝蓋的小手術。手術前的準備,護理師消毒她整隻腳,整隻腳都處理低菌狀態,術後醫生只開給她止痛藥。就算有病人要求胃藥,到最後都會變成自費,因保險公司不會核可。她回憶在台灣急診室工作期間,不少病人因感冒以急診求醫後,就要求打點滴,醫生回覆不需要,病人便大吵大鬧揚言要告醫師。碰到此類病人,醫生能不妥協嗎?

健保改革將實施部分負擔調漲,本人樂見其成。建議醫師在開藥時,能先與患者互動,了解患者的用藥習慣,給予患者真正需要的藥品,方能給予患者最好的醫療協助,部分負擔的落實更顯其價值及意義。













批駁拒食萊豬 中央違憲扼殺地方自治


2021-03-29 04:46  聯合報 /   紀俊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新北市)
萊豬叩關,不少縣市長都宣布校園營養午餐拒用萊豬。圖/本報資料照片


據悉地方政府已分批接獲行政院或衛福部針對萊豬進口,各地方制定拒食萊豬的自治條例報請中央核定之「批駁」公文。

前半部的公文說明,皆以開放萊豬係屬國際貿易政策,而依憲法第一○七條第十一款乃屬中央立法並執行之事項地方政府尚無置喙餘地。但國際貿易政策之制定原則為平等互惠原則、最惠國原則以及國民待遇原則,萊豬據聞係政府自動開放,自然說不到與他國如何平等互惠、最惠國待遇;更因聯合國或世衛組織之標準為微克,而台灣竟用多達一千倍的毫克,何來有國民待遇原則之考量。政府此種自我矮化以取悅他國,其動機或目的何在

批復公文的次要論述,頻指摘地方拒食萊豬違反憲法第廿三條之比例原則。此係政府堅持開放萊豬進口,合乎政策做成的適當性、必要性和衡量性三大比例原則內涵。事實是否如此?進口萊豬究竟是否依法進行風險評估,只要比對台大、成大早先的風險評估報告,再看看衛福部的三五○字評估報告,即知政府認許的風險評估完全是虛應故事。何況政策一宣布,即在不到廿天內發布有違法律保留原則的開放捷徑修正法規命令,而非修改食安法。事涉人民健康權之基本人權行使,政府竟可以便宜行事而由法規命令,以改變公共衛生政策,且是在政府企圖採用修改法規命令,以規避修改法律的立法正當程序,其有違憲之虞,豈可完全無視?

此次地方政府拒用萊豬,制定「地方食安自治條例」,中央政府竟可以不適用司法院釋字第七三八號解釋,用以削弱地方立法權之運作。按釋字第七三八號解釋,其肯認地方自治條例得基於公益的原則而以更嚴格的條件,在法律尚無限制地方之情形下,規制公共事務之必要地方立法行為。此項司法解釋,旨在確立地方立法權的自治性和自主性,有如日本「上乘法則」之應用。此外,依歐盟自治憲章的規定,中央政府對於公共事務之行事法則,就是以「輔助原則」的角色,協助地方政府之積極作為。此項輔助原則,早已為憲法所肯認踐行「憲政主義」的重要原則之一。

中央與地方針對開放萊豬進口的權限爭議,本可經由行政院協商找到雙贏的策略,即中央固然基於國際信譽有條件開放萊豬或萊牛進口,但地方政府本諸國民待遇原則,尤其事涉國民健康權的預防原則之適用,要以更為嚴格之萊劑殘留標準,制定自治條例不為情事下,竟致須走向聲請釋憲或行政訴訟的對決途徑,甚至已有公投案提出,有待八月廿八日公民投票決定食品衛生政策之去向。此次中央與地方的權限衝突,實在是一次可以避免的社會成本大輸出。

在公益的堅持下考量「地方立法權」的行使,係台灣之所以大有異於香港,乃至中國大陸社會主義民主之所在。千萬別因為一時的得失,竟致台灣最被珍惜的地方自治民主模式,卻在中央優先的違憲非法治國作為下,肇致地方自治苟延殘喘!













願景回響/老後的長輩 誰來養?


2021-03-29 04:27  聯合報 /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市)
老宅困老人的問題,是多年累積的嚴重社會問題。記者季相儒/攝影


閱讀願景工程「囚居晚年」系列報導之後,沉吟良久。老宅困老人的問題,是多年累積的嚴重社會問題,只能採取「雞尾酒療法」,多管齊下,沒有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法。

這個嚴重問題源自於面對高齡化社會,政府與市場都沒有準備好。政府的政策通常落後於人民的需求,但「老宅困老人」的問題,政府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有積極作為。至於市場,老人住宅市場只出現針對金字塔頂端的富有客層,推出結合居住硬體與服務軟體的高端產品。能負擔的,也是原本就相對有能力的長者。「居住+服務」的住宅商品,雖然價昂,卻供不應求。現在很多建商雖然推出號稱「養生宅」、「共生宅」的商品,還是賣房子而已,服務輸送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可嘆,對中間端的長者居住需求,市場完全沒有供給。眾多長者的居住需求,是沒有出路的!

以租屋來看,租屋市場中九成是小房東,基於對「孤獨死」的恐懼,排斥年長房客,即使高齡者付得起,卻租不到。所以,租屋一途,難以期待。政府必須獎勵民間發展出專業的老人出租住宅,類似台大「太子學舍」,委外經營,提供服務。只是學舍的服務對象是大學師生,置換成由老宅遷出的困居老人。但在房價不斷飆漲時刻,開發商/壽險業者都想賺快錢,只願投資獲利高買賣不動產,不願投入回收慢的出租住宅經營,除非政府主管機關基於 ESG 強制要求大型企業進場。

如今看來,政府還是要加快社會住宅興建的腳步,雖然對照人口老化速度,社宅的起步真的是太遲了,但還有龐大的老年人口接著一直來,政府必須直球對決。政治人物拿來討好青年選票的社會住宅,也必須有一定比率優先提供給困居長者;並將老人移出而空出的老公寓,以優惠價格租給年輕人。

另一方面,單靠政府還是緩不濟急,所以必須以政策工具誘導市場力量投入費用相對可負擔的中端老年租賃住宅,並結合市場或民間組織提供一定水準的福利服務輸送。台灣也需要專業夠強的社工,為「初老」、「中老」及「老老」不同階段的長者規畫不同的客製化服務,連結各種資源,或協助監督住房硬體及服務軟體,成為老年生活提升品質的重要樞紐。

雖然在「囚居晚年」系列報導中,提到要有遠見,四十、五十歲就要為老年居所超前部署;但這除了需要遠見之外,務實點看,還要看有沒有能力:一是金錢,二是有時間。台灣的現況是,中年人大半囚困於職場(另一種「囚」),奔波終日,根本沒時間想未來!悲哀的是,等老到臨頭,身體、腦袋和口袋都已經無法負擔找房、改造或搬遷的挑戰。

政府近來強力推銷托育政策的目標是「零至六歲,國家一起養!」但展望台灣必將更形嚴峻的高齡社會,不禁感嘆:「老後的長輩,誰來養?」政府是否能有魄力也喊出「國家一起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