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產業發展不均 擴大貧富差距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945/web/

.聯合報社論/老老實實做事,勝過天花亂墜改革
.聯合報黑白集/最好年代,你卻沒感覺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產業發展不均 擴大貧富差距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產業發展不均 擴大貧富差距


2018-06-14 00:4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隨著外在環境的轉變,全球經濟成長模式逐漸由要素驅動進化為效率驅動,再由效率驅動進化至創新驅動。台灣過去在要素驅動及效率驅動階段,產業活動的績效卓著,但也因逐漸遭遇產業升級轉型緩慢、薪資難以提升等困境,正力圖進化到創新驅動的成長模式,希望藉此創造更多好的就業機會並縮減貧富差距,達到「創新、就業、分配」兼顧的理想狀況。發展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模式不僅是政府的宣示,甚至可說是全民共識,至少很少有人反對這樣的說法。
許多數據說明創新經濟的重要性。例如,以產業發展速度來看,個人電腦及平板電腦都已呈現負成長,甚至智慧手機的成長率都僅剩個位數,反觀新興產業中,網路金融、智慧醫療、工業4.0、智慧家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享有極高的成長速度;美國20年前市值最大的企業,如奇異、AT&T、IBM等,如今都已被蘋果、Google、微軟、亞馬遜這些善用數據與軟體提供服務的企業所取代。
台灣了解產業創新的重要性,政府也因而提出了5+2產業創新計畫,試圖將經濟成長模式由效率驅動推向創新驅動。無可否認,過去一、二年來,在科技部推動人工智慧(AI)、「亞洲.矽谷」計畫推動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及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的努力下,台灣的新創活動的確蔚然成風。日前和碩企業董事長童子賢更指出「台灣是最瘋人工智慧的國家」正是明證。
我們可預見各種新創活動及產業的創新,將帶來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在未來新的「贏者圈」中,將有許多享受高薪資、勞動條件優的贏者。
然而,我們也觀察到,台灣的產業發展並非單向式地往創新驅動模式靠攏。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資料,台灣已於2011年邁入創新驅動階段,但實際上,台灣致力維護效率驅動甚或要素驅動模式的力量仍十分巨大,導致產生各種發展模式橫亙並陳的奇特現象。
因此,我們看到創新活動帶來的新贏者圈,但也看到效率驅動甚至要素驅動的諸多產業與企業仍然在奮力一搏。
以五缺問題為例,缺的是生產要素,因此當政府致力解決五缺問題時,某種程度難道不正是在維護要素驅動或是效率驅動產業的發展?又如,勞動部在面對外勞人數即將突破70萬人時,尚且擔心「減少外勞恐使產業出走」,顯然對這些高度依賴勞工的效率驅動或要素驅動產業頗為疼惜。勞動部指出,外勞儘管多,但並未使我國失業率提高
話雖不錯,但70萬外勞,難道不會影響本勞的薪資水準?當勞動部認為外勞大軍是產業「穩定」的力量時,不正說明我們對產業的轉變進化沒有太多決心?基本工資調升相對於國際小幅而緩慢也是另一例證。不可諱言,這當然也是屈從既有產業模式的結果。量多而價廉的勞工,不正是要素驅動或效率驅動模式的溫床、產業升級轉型遲緩的元凶?
台灣社會一直充滿一種「昨日成功的產業或成功模式,也會是明日成功的產業或成功模式」的潛意識,因此認為昨日成功的政策也適用於未來。台灣社會總是習慣將「企業活不下去」看成是政府的責任,可怕的是不但企業、人民這麼認為,甚至政府本身也這麼認為。然而,當我們希望經濟由效率驅動模式進化到創新驅動模式時,不就是一種汰舊換新的過程,但我們希望換新,又希望不汰舊,以台灣資源之稀缺,如何可得?
政府致力打造更優化的創新創業環境,目的在於改善就業與分配,但這個推力卻總是遭遇也是由政府打造出來的反向拉力。
目前台灣面對的,正是這種「換新」及「不汰舊」共存並呈的經濟。創新帶來的贏者圈將日益凸顯,但不汰舊所造成的低薪族群,看來仍將占有一席之地。這種產業不均衡發展所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大與分配惡化,毋寧更值得我們關心。





聯合報黑白集/最好年代,你卻沒感覺


2018-06-14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股創下上萬點以來的最長紀錄,但對於無緣進股市的人而言,多數人難感受台股揚升的喜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應邀在證券業協會年會上演講,說台灣失業率下降、薪資成長,經濟正處於廿年來「最好的狀態」。網民對此反應強烈,有人認為這像是「囈語」、「在做夢」,有人則說「我們一定活在不同世界」,顯不認同小英的看法。
嚴格而論,蔡英文的講法不能說錯。台股創下上萬點以來的最長紀錄,最近更登上一萬一千點;就資本市場而言,確實值得一誇。但是,對於無緣進入股市的升斗小民而言,多數人卻無法分享台股揚升的喜悅,反而因為政府的股利減稅方案一味嘉惠股東、大戶而有「相對剝奪感」。這樣的感受,也不能說不真實。
換句話說,蔡政府自覺創造了「最好的年代」,但許多人卻「沒感覺」。這種執政者與民眾之間的感受落差,恐怕相當嚴重。尤其,近期蔡政府為了力挽形象,不斷放送各種文宣和數字,意圖製造政府執政績效良好的假象;但由於選擇性地誇大某些數字,反而引起民眾反感。
例如,行政院說去年勞工平均薪資四.九九萬元,主計處又誇稱今年前二月平均薪資為八.六萬元,均離實情甚遠。這些數字,都在玩弄年終獎金的季節因素,華而不實。再如,各界關注蕉價暴跌導致農民血本無歸,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卻誇稱「專業農戶」年所得達一五四萬元,自然欠缺說服力。
蔡總統要擔心的,不是經濟數字漂不漂亮而是在她宣稱的「最好年代」,民眾卻沒感覺






聯合報社論/老老實實做事,勝過天花亂墜改革


2018-06-13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香蕉價格暴跌,反映出農業產銷失調,引發各界議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勝任與否之爭,在蔡總統指示黨政共同護航下,朝野的攻防似乎仍欲罷不能。與此同時,國內香蕉、鳳梨價格暴跌的問題,卻只見政府官員不斷表演試吃促銷,或敦促國軍大量採購,或啟動「去商品化」收購作為堆肥,全然不見更全面的制度解決。蔡政府對於吳音寧的百般呵護,對照它因應農業產銷失調的笨拙無方,恰成強烈的對比。
政府施政,不把力氣用來解決現實問題,卻大肆動員幫特定人士撐腰,是令人難以理解的邏輯。民進黨當初任用吳音寧,宣稱是為了推動改革,打掉盤踞在農業產銷體系中的果蟲菜霸;這當然是值得支持的目標。但是,一年過去了,吳音寧卻還陷在為自己的能力苦苦掙扎辯解的困境,而果菜產銷失調問題卻頻頻爆發,農民深受價格暴跌之苦。試問,這場人事更迭究竟完成了什麼改革?又為農民造福了什麼?
當然,吳音寧不過是一家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外界無法對她太過苛責。但是,負責農業決策的農委會,難道沒有責任?尤其令人側目的是,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半年來三番兩次為吳音寧說項護航,卻放著果蔬產銷失調不管,甚至還到民進黨中常會報告,以「供給一定可以找到需求」的論調強辯香蕉「沒有滯銷」,宣稱專業農民年收入高達一五四萬元。如此報喜不報憂的官員,放著台灣七、八十萬農民是「小農」的事實不顧,卻夸夸其談高收益的專業農戶,誇稱自己的經濟專業多麼了得,其傲慢讓人驚愕。
直到今天,政府還在用「官員表演試吃」、「國軍大量採購」的傳統方式促銷過剩農產品即可知台灣的農業產銷問題幾十年來仍在原地踏步,毫無寸進。這個現象,從最近政府以每公斤五元的收購價「去化」香蕉,即一目了然。
早年,台蕉輸日是國人難忘的驕傲;如今,台蕉在日本市場的占有率已跌到百分之一以下,市場完全被菲律賓及南美香蕉所奪。其主要原因,是二○○五年扁政府打破青果合作社獨占台蕉外銷市場制度後,國內業者展開了惡性競爭,其結果只是自相殘殺。包括香蕉運銷中國大陸也是一樣,業者濫用對岸政治採購的善意,不顧品質與運輸管理,結果香蕉送抵對岸港埠都已發黑發爛,這是自己打壞自己的品牌。
對比之下,美商都樂(Dole)公司是在二○○五年我國開放市場時進軍台灣;它結合全球化布局,在菲律賓種植香蕉,更因應現代化市場需求,在超商提供小包裝香蕉出售,不僅成功打下日本市場,更征服台灣的超商零售。最近,當香蕉在批發市場跌至每公斤三元時,都樂在國內超商的香蕉零售還維持「兩支廿八元」的高價。堂堂「香蕉王國」的台灣,如今淪為外商的手下敗將,政府除了補貼收購別無奇招;由此,即可知我們的官方、農民及經銷商多久未曾與時俱進了。
蔡政府就任兩年多來,多的是天花亂墜的改革口號,但要問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的施政作為,卻似乎日漸稀少。兩年前,蔡政府志大言大地成立了一家「台灣國際農業發展公司」,試問,新公司如果在推廣台灣農產外銷上做出了什麼成效,台灣農民欲哭無淚的景象何以三不五時發生?事實上,非僅農業施政頭重腳輕,例如前瞻建設缺乏帶動台灣經濟再升級的能量,勞動政策削弱台灣產業競爭力卻挑撥勞資關係惡化,能源政策更是只顧描繪天邊美景卻不顧人間缺電和汙染的現實。
無論台灣香蕉輸日的記憶再怎麼美好,「香蕉王國」美譽的消逝已是事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進則退」是唯一鐵律。而我們政府的施政及用人,考慮的不是能力或創意,而是關係的親疏遠近,卻把民眾的感受和福祉丟在腦後。這才是蔡政府最大的盲點。

【重磅快評】用一個吳音寧,搞垮柯文哲,消滅韓國瑜

.【重磅快評】用一個吳音寧,搞垮柯文哲,消滅韓國瑜
.【即時短評】政客民代放開手 讓農委會好好做事

.【即時短評】周錫瑋 你被做掉了都不知道
.【重磅快評】真的吃香蕉皮了 官員還會做什麼?
.【即時短評】農委會已經夠忙了 拜託別再添亂!
.【即時短評】缺乏長遠規劃政策推行 會拉台灣農業陪葬
.【重磅快評】限塑「拔管」 天才官員輕忽生活樂趣
.【即時短評】小英罵得沒錯!農委會的專業離農民好遠
.【重磅快評】撒錢農官可懂「水淺愁秧枯 水深怕秧腐」?
.【即時短評】金金併不包括公股 市場怎麼併都沒有用
.【重磅快評】無損言論自由?你根本不懂蔡政府!






【重磅快評】用一個吳音寧,搞垮柯文哲,消滅韓國瑜


2018-06-14 15:03 聯合報  主筆室
台北市長柯文哲(右)和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農爭議不止,柯文哲慨嘆,「用一個吳音寧把柯文哲搞垮」。柯文哲說這是「政治戰術」,他的戰術分析只對了一半;「用一個吳音寧」,搞垮柯文哲之外,還要消滅韓國瑜
柯文哲早就對吳音寧壞了選情嘆氣表示,吳音寧的人事是農委會決定的,農委會自己要去處理。
但對吳音寧在議會被打得鼻青臉腫,柯文哲又似乎覺得「小女生,很可憐」,因此除了柯P心腹蔡壁如跑去給吳音寧「呼呼」外,柯文哲不免再嘆:台灣政壇都是鯊魚,要想辦法生存
然而,在民進黨的政治戰術裡,只要柯文哲與吳音寧同框,一定扣分,因此柯P三嘆:「用一個吳音寧把柯文哲搞垮」。
柯文哲既嘆吳音寧壞選情,又嘆吳音寧被狠打,更嘆吳音寧搞垮柯文哲。在藍綠白的三國混戰裡,柯文哲的非典操作,當然也不是吃素的。只是,柯P三嘆,讓他儼然已經成為民進黨政治戰術下的砲灰。
但就在柯文哲三嘆之際,北檢也接連兩天先後傳喚了吳音寧和韓國瑜。而外界關切的,是韓國瑜的部分。
北檢藉著對吳音寧案的調查,突如其來的指向韓國瑜一年半以前的菜蟲案。韓國瑜不解為何過了一年半後重新偵訊,也不解為何只抓他一個人出來作證,這很容易給人「不當的聯想」。韓國瑜只能期待一場公平公正的偵訊
相對的,吳音寧不僅有柯文哲心腹前去「呼呼」,蔡英文更下令民進黨與行政院全力保護,甚至飆罵農委會給大家看。
其實,從香蕉、鳳梨到稻穀,農委會處理得離離落落,被罵一點都不無辜;但保護吳音寧不力被K,卻讓大家不只看到農委會新貴的農業專業和政治專業都不及格,也看到吳音寧雖然專業不行,但果然有政治行情
柯文哲三嘆,韓國瑜出庭。原來,吳音寧之為用大矣!在民進黨的戰略布局裡,「用一個吳音寧」,當然不會只在搞垮柯文哲,目標還有韓國瑜。
北高戰鼓頻催,農委會,別再惹小英生氣了!






【即時短評】政客民代放開手 讓農委會好好做事


2018-06-14 11:45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圖為屏東縣南州地區農會的香蕉去化集貨場。記者蔣繼平/攝影



昨日民進黨中常會,總統與民代又把矛頭指向農委會農糧署。農產品產銷調節、稻米搶收都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也有一定的處理模式,但受到太多高層決策與民代的干預,說風是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全盤考量後果,以及全國一致性的標準,讓基層忙半天,最後還要扛責任被說辦事不力,怎能不讓專業幕僚灰心氣餒不已。
一名農產運銷界人士私下表示,完全執政、完全決策的,就應該完全負責。農委會產銷調節有一個小組在負責,每一種敏感農產品的價格,也都有監控機制,有些促銷、推廣、作為提前啟動也許不能明白地說,但都有標準作業程序默默在做,一但價格低於某個監控價,就會啟動那些措施。
他表示,當產地有狀況時,透過民代反映是正常的,但今年香蕉的狀況,在於還沒跌到那個價格,就有民代逼著著農委會介入收購,原本每公斤3元,後來變成5元,耕鋤、收購,這些已經多年沒有做的調節招數,確實是讓農產品價格是迅速回穩了,但並沒有解決產銷失衡的問題。
過去農委會挺過100丶101年香蕉崩盤,103丶104年還有大蒜崩盤,104年鳳梨出問題,6月產地青香蕉跌破10元,就開始到處打果汁、賣冰,推廣新吃法也安然度過。
他直接以去年的香蕉為例,去年全台春夏蕉同時採收,也是大盛產,產量比今年更多更集中,農委會農糧署也是按部就班地在處理示警,去年提前出手,被高層罵烏鴉嘴,但是,去年香蕉5、6月的香蕉價格並沒有如今年低,「更沒讓香蕉堆積如山的銷毀丟掉」。
再談到稻米搶割,去年也是因為大雨搶收,南到北運機械調度,原本也都有機制,有調節的標準作業程序,農方各級單位早就已經遍布在各農業現場,有沒有在調度處理幫忙,地方農民很清楚;不是政客隨便講講就算數。
但今年選舉年,民代們利用產銷失序的時候,搶著從農委會挖福利,在農委會事多如麻的時候,高層還是政治考量,看如何到地方撒錢助選
農業圈只講農業事,農政策可以討論、當然也可以被挑戰。政客民代一心只想為政治服務,不尊重專業判斷,覺得過去的都不好,最後發生問題還要幕僚扛責,真是活生生血淋淋的官場現形記。

聯合筆記/假新聞與假消息

.太燙手…教長懸缺沒關係?
.知台愛台的外籍生 為何留不住
.聯合筆記/假新聞與假消息
.蒜蓉香蕉與珍奶之亂 當愛台灣撞上環保
.找出農業的「台灣亮點」
.農民賺不到154萬,因為不專業?
.AIT新館落成/蔡馬零互動 如何談團結
.漫畫/川金會 誰贏到面子?
真幹話無罪,假新聞要罰?!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假新聞與假消息


2018-06-13 23:52 聯合報  林河名
假新聞氾濫,蔡政府全面防堵「假新聞」,蔡總統要求各部會要及時對「假新聞」予以澄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防止「假新聞」流竄,民進黨立委邱志偉等人提案修正「社會秩序維護法」,若未經查證就在網路散播、傳遞假新聞、假消息或散布謠言,足以影響公共安寧秩序者,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三萬元以下罰鍰。但提案被質疑違反「言論自由」,連執政黨也不敢支持
拜網路發達之賜(或之害?),「假新聞」傳播速度之快,已不知幾倍於以往。各國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今年四月初,馬來西亞通過「反假新聞」法案,違法者除可能被處數百萬元罰金,最重可判六年徒刑;相鄰的新加坡,也如火如荼打擊「假新聞」。但若說這是「進步」作法,許多人未必苟同。
同一時間,國內因香蕉盛產,網路出現各式水果量多價跌的訊息,也不乏假造或誤傳的報導,讓政府忙於澄清,更不忘呼籲「停止這種傷害國家、傷害農民的作法」。立委提案「打假」,無非出於相同思維。
「假新聞」讓人眼花撩亂,但現有法制已可處罰。除了刑法「誹謗罪」,社維法也訂有「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的處罰規定。雖然不少人對於網路時代新興媒體環境的混亂都還在觀察或容忍,但不表示無法可罰。
立委提案處罰「假新聞」,除了畫蛇添足,還誤踩新聞自由的禁區;但引發眾怒的另一原因,則是相較於「假新聞」讓人迷惑,來自公部門的「假消息」更令人難以忍受簡單說,新聞造假固應譴責處罰,但政客說謊竟然莫奈他何
網路上的「假新聞」,若稍加查證,許多都很容易識破,政府也陸續開設「新聞澄清專區」,可以即時補救,避免混淆視聽。若還不夠,還有法律的處罰作為最後一道防線。
倒是政府機關作為媒體報導最主要的消息來源,如果報喜不報憂、選擇性釋放消息,或刻意隱匿重大缺失,即使媒體「據實以報」,名為「真新聞」,卻是「假消息」這種事例之多、誤導民眾之為害,比起「假新聞」猶有過之
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曾引述美國開國先賢傑佛遜的話:「如果要我選擇,有政府而沒有媒體,或是有媒體而無政府,我將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面對「假新聞」當道,除了媒體深切自律,民眾也該培養判斷能力。但當政府舉起國家安全的大旗,準備縮緊新聞自由尺度時,都應回頭想想阿扁這句「寧要媒體,不要政府」。
尤其,新聞能被造假,主要來自資訊不對稱。政府當務之急不是加強管制「假新聞」,而是該充分揭露「真消息」!






AIT新館落成/蔡馬零互動 如何談團結


2018-06-14 00:41 聯合報  陳揮文/電台主持人(新北市)
美國在台協會AIT新館落成,前總統馬英九和蔡英文總統雖一同參加時空膠囊放置儀式,但兩人卻零互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在台協會內湖新館落成,蔡英文馬英九兩位前後任總統應邀出席,分別跟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交談,蔡馬兩位總統雖然同台同框,但完全零互動
蔡總統就任兩年多,這不是蔡馬第一次同台,也不是第一次零互動,包括雙十國慶以及前陣子的浴佛節,蔡馬互當空氣,彷彿變成一種模式,媒體看在眼裡,似乎也見怪不怪。
去年雙十國慶,蔡總統說需要一個團結的台灣,邀請各政黨領袖坐下來談。後來,國民黨因故婉拒,整件事不了了之。
上月底,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蔡總統一方面批評在野黨,另一方面說「處理兩岸關係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團結的台灣。」
團結,不見得有用,何況是不團結國力日衰,眾所皆知,不能再內耗空轉,不要再藍綠惡鬥。問題是,誰應該負起團結的責任?誰應該先伸出橄欖枝?
蔡英文是現任總統,理應更大器、更積極,有馬英九同台的場合,期待蔡英文展現總統的層次、高度、格局,主動跟馬英九握手、寒暄、合照,甚至邀請到總統府茶敘,相信馬英九會欣然答允。
依筆者愚見,「蔡馬相見歡」的效益遠遠大於「蔡馬零互動」,姑且不論政治攻防或選舉算計,至少蔡馬以身作則,兩位總統率先團結,才有可能開啟藍綠和解與朝野對話。
蔡總統應該尊重馬英九,原因很簡單,總有一天,蔡總統也會卸任,蔡總統現在尊重馬英九,將來的總統才會尊重蔡英文。
總統府「渭水廳」紀念蔣渭水,他的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團結的第一步,就從蔡馬兩位總統開始做起






太燙手…教長懸缺沒關係?


2018-06-14 00:00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自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五月底辭職到現在,已經超過兩個禮拜,教育部長仍然懸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五月底辭職到現在,已經超過兩個禮拜,教育部長仍然懸缺,難道是政府想讓大家看看國家沒有教育部長也沒有關係?
行政院長期找不到人願意擔任教育部長,顯示出這個工作是個燙手山芋,必須面對的困難很多,有能力者意願不高。但教育部長掌管全國的教育相關事項,又不能找一位德和才不夠的人來做,所以難產。
教育部業務很多地雷或是石頭,都是政府自己搞出來的。首先是眾所矚目的台大校長管中閔案,拔管搞到現在必須透過訴願和訴訟解決,也導致台大長期沒校長,社會普遍觀感不好。任何人要當部長都會先評估,若持續卡管,就要面對立法院國民黨委員的持續質詢和杯葛,導致正事無法進行,同時也要面對輿論的壓力,任何聰明人當然會盤算再三。
所以政府針對管案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堅不讓步,部長一定難為,任何人都不想到立法院當砲灰,所以部長當然難產。如果政府能夠放手讓教育部長自己做決定,願意上去的就可能會有很多人了。
第二個棘手問題,就是大專院校的退場。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和高美醫護管理專校已相繼退場,接下來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也岌岌可危,少子化威力可怕。面對接續而來的大學退場,教育部的立場為何?如何處理?退場條例還躺在立法院沒有通過,新部長如何溝通協調讓其早日通過立法,以做為大學退場的處理依據,這將是巨大挑戰。
接著還有課綱的審查,本來是一件很中立也單純的事,但偏偏政黨都要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加諸課綱中,以致造成紛爭。其實我們要教學生的是真理,而呈現事實是實踐真理的第一步,至於這個事實如何詮釋(日據?日治?)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秉持此精神,課綱審查應可減少很多煩惱。
再來有人才流失問題,現在連高中生都出國留學,這對少子化的大學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到大陸上大學,因為學生有語言和文化上的優勢,到大陸可以很容易生存,不像到歐美留學最後還是很多會回到台灣,到大陸可能一去不返,台灣人才被掏空。所以如何增加國內大學的競爭力,如何給青年願景,如何提高年輕人薪資,這都是關乎國家未來的前途,責任重大。
因此教育部要做的事情很多,現在沒有部長,很多教育的重大決策只能拖著,教育暫停時間過久,對國家的教育和競爭力絕對是有害無利的,請總統和行政院長慎思之。






知台愛台的外籍生 為何留不住


2018-06-14 00:45 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
許多在台外籍留學生都非常熱情、開朗,更愛台灣的風土人情,學成後應考慮讓他們留在台灣貢獻所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參加學生畢業餐敘,一位在台完成博士學業的美籍學生,談及在台求學六年間,不但完成五本中英文專書,發表十多篇國際論文,且與友人發起南海智庫、亞太政策協會、台灣NO.1網站,協助台灣宣揚重要議題與特色。可是像這樣一位對台灣很投入的美國人,最近幾個月在國內的求職,卻令人擔憂。這反映出台灣對高級人才留才的不利處境。
根據教育部統計,一○六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近十一萬八千人,其中四成七為學位生(五萬五千多人),且多集中於頂尖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雖然近年來,政府不斷公布外籍學生畢業後留台工作相關累計點數,與改善聘雇許可門檻,但以目前國內各大學因少子女化浪潮,在聘人員額日趨保守限制下,加上各大企業或私人單位在聘請高學歷者所提供的薪資太低,甚至難以與海峽對岸競爭,以致這群曾領取台灣獎學金,由國內各頂尖大學努力培育出來的優秀外籍人才,很難在台灣工作,回饋台灣社會!無法有效留才,讓台灣的人才紅利無法進帳,也讓鄰近國家尤其是對岸,撿到我們辛苦培育的現成國際人才
尤其全台教授年齡正面臨日益老化的趨勢,以一○六學年為例,有五成四超過五十歲以上,未來五到十年間將出現大批教授退休潮,甚至有三分之一以上必須離開學界。許多頂尖大學諸多資深教授的專業領域與國際學術網路,面臨青黃不接等人才斷層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無論是中研院與國內各大學及研究機構,應儘早擴大高級人才的聘用,尤其許多在台接受頂大等博士學位訓練、這群知台、愛台且認同台灣的優秀外籍人士,也應納入積極留才的行列,讓這些學界年輕力壯的生力軍,可以有機會與台籍教師合作,形塑台灣新的學術文化與建立互補網路。這些人一方面可以負起許多大學英語授課的任務,加深國內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另一方面,更能為台灣政府與大學,提升台灣世界能見度,甚至為企業界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更多雙贏的機會。
最後,政府部門在徵求國際人才時,也須注意到目前仍在台進修學位的國際人才,如:數月前某外交單位在徵求編譯人才時,僅指定申請人必須擁有國外學歷者,卻對現有在台擁有豐富的國際編譯與中文能力者,形成遺珠之憾。由此可見,台灣在攬才與留才上,必須更積極的擴大範圍,讓這群領台灣獎學金、受惠於我高教,又愛台的外籍人士,有機會回饋台灣社會。

高朗/抓住世人心理的川金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高朗/抓住世人心理的川金會
.趙春山/「川金會」柳暗花未明
.王正方/這裡還有「民國範」嗎?
.李清志/網美的品格

.薛承泰/壞壞壞,連三壞後的關鍵一擊
.葉銀華/金融科技要加把勁
.馬凱/猛醒吧!台灣
.嚴震生/美國紅州反對同性戀領養子女
.周行一/欣賞別人的快樂
.林中斌/北京專權 窒息創新 前景看衰?
.盛治仁/害怕做決定 就是最糟的決定

.王健壯/這樣的兩岸 這樣的政府
.洪蘭/捐WHO百萬美元 不如加強自殺防治
.方祖涵/關不住的網路大







高朗/抓住世人心理的川金會


2018-06-13 23:49 聯合報  高朗(作者為恒生管理學院教授)

川金會是今年最耀眼的外交大事,讓外界對朝鮮半島的持久和平點燃希望。美聯社資料照






川金會是今年最耀眼的外交大事,過程不僅曲折,也讓外界對朝鮮半島的持久和平點燃希望。
會談結果,雙方承諾建立新的關係和長久穩定的和平機制,北韓重申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這些原則性的宣示,雖被批評太空洞,卻達到破冰效果
過去一年,金正恩操弄邊緣政策,透過飛彈試射,將朝鮮半島推到戰爭邊緣。外界把他描寫成反覆難測的政治狂人。然很短時間內,金正恩翻轉局面,展現周旋於大國的能力,與習近平、文在寅先後二次會面,如今又與川普見面。突然間,金正恩從好戰者變為和平的締造者。
比起金正恩,川普總統不遑多讓,也是翻雲覆雨,話題不斷的領導人。這次與金正恩會談,開始時表現強勢,好像帶著胡蘿蔔與棒子,希望達成快速交易。只要北韓同意全面、可查證、不可逆轉廢棄核武,美國將協助北韓走向富裕繁榮,並保證其政權的安全,否則不會有下次川金會。
核武談判是非常困難的談判,當年美國與蘇聯商討多年,始達成協議。川普想短時間舉行高峰會,一蹴而成,難度可想而知。
對北韓而言,核武豈能輕易放棄?北韓今天受國際重視,是因擁有核武,導彈已可打至美國本土。一旦棄核武,北韓還有什麼籌碼討價還價?北韓不可能將命運寄託於美國的善意。更何況,川普信用不佳,上任以來撕毀多份國際協議,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巴黎氣候協定、伊朗限核協定。金正恩如何相信川普政府的承諾?
既然如此,金正恩為何還見川普呢?唯一理由是扭轉國際形象,突破外交孤立。絕非想棄核武,以換取經濟援助或取消制裁。
金正恩瞭解,北韓不可能與世界為敵。他發展核武目的在於嚇阻,不想真的引發一場核戰,更不希望引來全球封鎖。是以,當北韓具備了一定程度核武打擊能力,即以外交手腕,表達和平意願,以朝鮮半島無核化為餌,讓國際社會驚喜北韓的幡然改變,逐步取消經濟制裁。繼而在漫長的無核化過程,東藏西掩,繼續坐擁核武。
金正恩走向和解,背後有北京支持。北京不願朝鮮半島局勢不可收拾,一直鼓勵對話協商,也認同北韓漸進、有條件的廢核。所以,面對美國的壓力,金正恩只在大原則同意無核化,其餘看不出有何讓步。
新加坡會談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但美國與北韓領導人首次會面,極具象徵意義川普與金正恩抓住世人對和平的渴望,因而贏得掌聲。金正恩揮動著橄欖枝,大幅改變國際形象,有助突破外交孤立。川普則想展現他的外交能耐,達成前人無法達成的協議,儘管這份協議與他會前的強勢要求,有極大的差距,落實也有困難。
但川金會是否真的開啟機會之窗?朝鮮半島慢慢走向無核化?甚而改變東亞局勢?目前並不樂觀,和平煙火放過之後,棘手的去核議題才是考驗開始。
對北韓而言,核武是保命的重要籌碼,即使有美國、中共、聯合國保證,北韓也不會相信。金正恩會不斷擺出和平的姿態,淡化其擁有核武威脅性。金正恩的策略初步十分成功,燃起各國對他的期待,有助打破孤立,走向世界。但美國與鄰近國家對北韓擁有核武能容忍多久?將是一場漫長、難測的角力過程,建立多邊和平機制或許是未來管控朝鮮半島危機的唯一鎖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