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人工智慧帶來的商機與隱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729/web/ 

◆  聯合報社論/食安、社安都是紙糊的,衛福部不衛不福
◆  聯合報黑白集/不該由邱國正超譯
◆  經濟日報社論/人工智慧帶來的商機與隱憂







經濟日報社論/人工智慧帶來的商機與隱憂


2024-03-14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AI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最受注目焦點。路透


自從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底 ChatGPT 炫麗上市,輝達(NVIDIA)圖形處理器 GPU 被各國瘋狂搶購,AI 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最受注目焦點。中外媒體對於 AI 商機大幅報導,坊間討論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的研討會,令人目不暇給。有人擦掌摩拳興奮無比,夢想自己成為下一個黃仁勳,但也有人憂心忡忡,生怕工作將被AI取代,淪落中年失業窘境。

國際媒體報導:日本軟銀執行長孫正義預計結合中東金主,共同投資千億美元,以其所持有九成股份的安謀(ARM)為技術核心,發展與輝達相抗衡的半導體核心晶片

ChatGPT 開發者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雄心大志更是驚人,正與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政府在內的投資者協商,募集5-7兆美元,打造全球半導體新帝國,自行開發與製造 AI 高級晶片。

但與此同時,科技界狂人,OpenAI 共同發起人之一,曾是最大捐助者的馬斯克,卻向美國法院提起訴訟,以 OpenAI 違背捐贈受託責任、不公平商業行為等五大罪狀,控告 OpenAI 高層,違反公司創立時宣示之「專注開發技術而不求謀取利潤,向大眾分享開發原始碼、以非營利機制開發等初衷甚至已實質成為微軟子公司即便其中涉及商業利益與版圖之爭,但亦凸顯 AI 技術已成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波人工智慧浪潮下,除了不會缺席的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關係算力的大型資料中心 AI 伺服器,與台灣產業較為相關之趨勢,還包括具備人工智慧功能的個人電腦(AI PC),具備 AI 功能的手機與穿戴式裝置,更是明年起的必備規格

在全球科技產業一片期待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 AI 發展可能帶來的隱憂。甫卸任谷歌副總裁,有「深度學習之父」之稱,曾獲 AI 技術領域最高榮譽「圖靈獎」的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日前接受美國電視節目60分鐘專訪時,對於人工智慧未來發展提出高度憂慮。辛頓憂心主要有兩點:未來 AI 自主判斷與 AI 慾望可否被人類所掌控。前者如自動駕駛汽車,與具備人工智慧之軍事武器,其 AI 系統在關鍵時刻所做判斷,是否符合人類社會法律與道德規範;辛頓語出驚人地說:「人類可以阻止任何個人的慾望氾濫,但未來不確定人類可以阻止 AI 慾望無止境發展。」

其實在辛頓發出警示前,有識之士早已指出,以 ChatGPT 為首之生成式AI,其所產生之文字、圖形、影像,已非常人可辨真假,若為有心人使用,足以做為詐騙與犯罪之有力平台,傷害善良百姓,令人憂心。

當然,刀刃可使生活便利,亦可成為傷害他人工具,這其間需要法律與道德加以有效規範。然而近年來科技發展迅速,法律與民眾認知已然趕不上腳步,其間溝渠需要政府與社會加強投資,俾使人工智慧應用利大於弊。

若從宏觀角度觀之,AI 人工智慧技術掌握與否,勢必擴大國家與國家間貧富差距與競爭力,強國益強、弱國益弱,台灣經不起在這波歷史洪流中遭到淘汰,必須傾全國之力為之。

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情,欣見科技部在日前發布「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中,仿效歐盟、日本、國際經濟合作組織 OECD 先見,開宗明義強調台灣人工智慧發展,應以「以人為本」、「永續發展」、「多元包容」為核心價值,不能單純注重工程科技與製造商機,應增加人文科學與人工智慧跨領域研究,務使台灣未來社會均衡發展,降低AI不當使用傷害

積極而言,AI 技術是一種力量龐大公共財,使用得當可累積人類寶貴經驗與大數據,為社會樹立新規範,建立更具公平、均衡、效率之生活秩序,從教育、健康、醫療照護、安全等層面、全面提升民眾生活福祉,打造未來美麗新世界。願國內有識之士,共同期許之。












聯合報黑白集/不該由邱國正超譯


2024-03-14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防部長邱國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綠委沈伯洋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問到認知作戰及「在地協力者」如何定義。邱國正說,要訂出標準「很困難」,但任何訊息「對我不利、對對方有利」,就會被認為是「在地協力者」。邱國正的說法若成立,所有獨裁政府都會很高興,因為要把政治對手打成通敵者就太方便了!

認知作戰的問題,基本不該由國防部長回答,相信連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都不敢輕易作答。邱國正承認很難定義,卻硬要說,結果一出口就「超譯」得離譜。若如他所言,任何訊息對我不利、對對方有利就是「在地協力者」,那麼,政府每天忙著抓自己人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對付敵人。

首先,「任何訊息」一詞就有問題。邱國正指的應該是「錯假訊息」,否則,難道連確鑿的事實都不能說?其次,「任何訊息」不應包括評論,若民眾批評一下政府就被認定是在地協力者,必然冤獄遍地,二二八事件重演。第三,就算傳播錯假訊息不應該,也要視其動機及嚴重性而定,政府能貼個標籤就入人於罪嗎?

沈伯洋個人喜歡戰鬥,許多民眾則寧願選擇和平。政府要如何備戰是一回事,但總不能為了尋求對峙快感,先在島內遍地尋找敵人。若揪不出惡意的洩密者,卻把不同意見的人都打成通敵嫌犯,冠上「協力者」罪名,恐無法讓台灣更安全!











聯合報社論/食安、社安都是紙糊的,衛福部不衛不福


2024-03-14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食藥署長吳秀梅(左)、副署長林金富(右)記者會,說明蘇丹紅辣椒粉後續進度,宣示阻絕非法產品於境外,逐批查驗同號列產品。記者曾吉松/攝影


從台糖豬肉檢出瘦肉精,到蘇丹紅火燒全台,台灣食安體系已是處處地雷。蘇丹紅辣椒粉進口商「龍海同記」負責人李彥廷,在高雄同一地址成立十家公司,利用政府「查獲違規僅退運」的漏洞,利用不同公司名義再進口,源源不絕地把毒辣椒粉送進台灣。同一時間爆發的保母虐童致死案,手段之凶殘令人髮指;當外界把箭頭指向保母及社工時,別忘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的管理失靈,更是社安破洞源頭

台中市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即在鹹蛋黃中驗出蘇丹紅,次年,政府即將蘇丹紅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未料,七年後蘇丹紅再度流竄全台,行政院食安辦主任許輔卻說,蘇丹紅的致癌等級和咖啡、茶相同,對食安絲毫不以為意。更離譜的是衛福部,其對策竟是要求食品業者自主管理、自行通報,彷彿民眾的食安僅靠業者的自律和良心即可高枕無憂。殊不知,這根本是一種幻覺是官員無能的表徵

細數衛福部處理蘇丹紅的失職,可從三方面檢視。首先,衛福部缺乏維護食安積極性,稽查表現甚至處處不如地方政府。大陸進口辣椒粉近年多次被查出不合格,食藥署卻自去年五月提高抽查比例,去年底再改為全面逐批查驗,均無結果。這次蘇丹紅事件爆發,是雲林縣府接獲民眾檢舉,指販售調味品的濟生公司使用蘇丹紅,然後各縣市紛紛查出相關問題。食藥署先前指責台中市政府公布台糖肉品含西布特羅,甚至暗示是該實驗室誤檢;可見,衛福部只想長袖遮天,而無意面對問題

其次,是邊境管理制度不良,使不肖業者不斷利用破口進出。依現行法令,不符安全規範的食品經查出,只須「退運」,並無銷毀或開罰之規定。六、七年前,外界即擔心這會讓不合格食品轉個彎又偷渡回台。當時關務署官員還笑稱「不可能啦!」但這次蘇丹紅風暴,龍海同記負責人李彥廷就是利用十家子公司交替進口方式,不斷把退運的蘇丹紅辣椒粉又送進台灣。政府官員談笑風生間疏漏,正是無良業者旋轉破口

第三,政府滿嘴口號,卻忽略魔鬼藏在細節裡。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宣稱,目前的防堵機制是「邊境防堵、擴大稽查、及流向追蹤」,說來好聽,卻全是虛招。綠委林淑芬日前即踢爆,僅從 Google 搜索,就能發現津棧佳廣的公司登記地至少有九家公司在同一地址,龍海同記也在其中。專責食安的食藥署或高雄衛生局,為何多年來不曾發現可疑而細加追查?何況,政府只管資本額三千萬元以上大公司,但李彥廷成立的都是資本額二、三十萬的小公司,都在三不管地帶。

食安體系是紙糊的,社會安全系統也一樣。一歲男童剴剴遭保母以凶殘手段虐死,連移工看了都不忍;但兒福聯盟居間轉介,又安排社工定期訪視,卻視若無睹。這個安置制度,難道一切只事關金錢嗎?兒盟辦理無血緣兒童出養,是衛福部「社家署」許可,但對於男童掉牙、瘀青,卻均採信不合邏輯的瞎掰。尤其,衛福部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聲稱要照顧每名幼童到三歲;但剴剴的專責醫師在哪裡?如此漫不經心,衛福部如何建構有效安全防護網

說穿了,食安網與社安網破漏處處,最大的破口就在「無心」。上層的官員無意建構完善的體系,下面的執行者則虛應故事,末端的業者或保母則只顧牟利賺錢,「安全」最後只剩下一個空殼子。從疫苗、快篩的進口,衛福部的薰天僚氣,已說明一切。




邪惡平庸肆虐 社安網失靈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729/web/ 

◆  邪惡平庸肆虐 社安網失靈
◆  輕賤社工專業 社安無解
◆  虐童致死 立院應修法嚴懲
◆  上銬入鏡 不符合比例原則
◆  虐童當有趣 令人髮指
◆  別讓鳳凰關雞籠 匡正公共藝術存而不在亂象
◆  口號愈響 破口愈大 弱勢能不悲嗎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邪惡平庸肆虐 社安網失靈


2024-03-14 01:25  聯合報/ 邱保龍/政大社會工作學博士(新北市)
季青漫畫


近期保母虐童案,許多學者指出既有制度不夠完善,從「社工訪視制度」、「保母審核制度」、「出養安置制度」,以及「幼兒專責醫師制度」等環節均出問題。事實上,這些「由上而下」所設計的制度幾乎都行之有年,但何以每每遇到問題,都無法即時補救筆者嘗試以漢娜.鄂蘭提出的「邪惡的平庸性」來思考

「邪惡的平庸性」指出,判斷是非對錯時,關鍵在於我們所選擇的同伴。倘若我們不願或無法決定如何與同伴建立關係,或不質疑令人安心的政治常態,停止思考而漠視他人的需求,邪惡的勢力會如同猶太人大屠殺事件,不斷重演

筆者從此事件觀察到以下幾點:首先,複雜的社會議題需要跨部會或跨專業人才的整合。在社會安全的設計,主要是由上而下,透過制度的完善機制來承接弱勢群體。然而,隨著專業分工的發展,各專業教育領域多只求各自專業上的深度,而較忽略不同專業社群夥伴的彼此認識、理解與合作。因著專業本位主體性的堅持,使得「以人為本」的照顧藩籬愈趨高漲、四分五裂。特別是,各自專業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可能將責任歸屬推給其他專業領域。社工人員在此案例中,便成為代罪羔羊之一。事實上,任何一個環節的錯誤均可能是來自於對上級政策的服從。社工也可能只是受害者。「社工不是被打造出來的禽獸,而是謬誤的犧牲品」

其次,這是誰的社會安全網?社會安全網的定位是在於「政治監督」抑或「照顧品質」每一個社會秩序的建立,無非都是先從政府的資源挹注,逐步建構一套有系統的安全網絡然而,追求管理主義與績效文化的過程,「執行者」和「被照顧者」的相互主體性往往被忽略。例如:何以社工無法依規定訪視?是哪一個環節或脈絡因素造成?一般而言,在華人社會的家庭訪視並非如此容易,這代表個人私領域被「監控」。倘若此前提成立,這套社會安全網可能僅是如同「國王的新衣」,沒有實質「照顧品質」的意涵。換言之,在國家體系中的社工,雖必「照單全收」這項制度任務,但這可能是一套不符合本土文化的「衣服」,無法實際落實於弱勢家庭的照顧,這些都有賴未來更多執行者從實務和研究的角度提供具體發現。

最後,如同昨天民意論壇楊金寶教授提出的問題:「邪惡的平庸性」是否正肆虐台灣?筆者對此問題尚無答案,不過願提醒:所有的暴力都是由社會整體關係所構築。當我們正在找尋「代罪羔羊」的同時,不妨也多一點思考:「如何讓制度的執行者有更好的夥伴,一同攜手向前、克服各制度環節所被隱藏的漏洞。」












輕賤社工專業 社安無解


2024-03-14 01:32  聯合報/ 侯南隆/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理事長(新北市)


「社會工作」是處理社會問題的專業有多少類型的社會問題,社工專業就會發展與培養出對應的社會工作人員,來回應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投入這個職業的熱情與社會使命,這也是每一位社工投入工作的動力。然而,現實社會與政府對待社工人員的態度與錯誤的看法,只會澆熄這分熱情,使得社工難以發揮功能。

表面上社工師被視為專業人員,服務手上的每一位個案或家庭。大家都以為社工師像檢察官、法官、醫師一般具有完全專業獨立性,因此出事的時候就被認定得獨自承擔所有的責任。但實際上,社工師在執行職務時,從來就沒有受到專業尊重,沒辦法進行獨立的專業評估與判斷,得極為困頓地在綿密卻往往扭曲的法規與制度限制下工作。社工師沒有被授予相符於專業的信任與權力,卻在出事時第一時間被推上刑台受刑。

社工師從來沒有被視為專業人員,在政府的眼中,社工師就是個依法行政的辦事員不認為社工是專業,自然也不會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社工師,所以社工人員的待遇一直是低廉的,爭取合理待遇時還會被視為貪心不足

這次事件,許多人究責為什麼孩子會交到黑心保母手上?因此認為社工師必須負責,甚至被認為是間接的殺手。大家不知道,社工師及社福機構在進行兒童安置時,因為當前政府政策思維叫「回歸家庭」,在回歸家庭之前的中途安置,就是機構安置與寄養家庭;回歸家庭不可得的話,會考慮出養。

然而,這樣的政策思維推動過程,卻先致力於消滅安置機構,無視機構實質辦理的品質,逐年地透過評鑑等手法來關閉育幼院等緊急安置機構,並將中途安置的主力放在變數更多、更困難的寄養家庭。接著設定了極其複雜而未必能及時跟上的標準與要求,使得寄養家庭難以承接安置的需求,迫使社工師及社福機構退而尋求非屬社福體系的保母來支援保母本來就不是社會福利服務(那位犯案的惡性保母很直接了當的表明,她是做生意不是做愛心,受兒福聯盟委託照顧孩子,沒什麼好處)。

此外,「社會安全網」造成各自分工的困境,對個案或個案家庭張開社會安全網,應該由專業主責社工師來統籌一切,如同檢察官指揮辦案一般,聯合其他專業人員與資源。然而事實上,社工師從來沒有獲得如檢察官般的尊重與地位,而是卑微地拜託各方(包括各級政府)並籌措殘破不足的資源這樣的「社會安全網」有破洞,接不住個案是必然的這正是社工工作最真實的樣貌更可怕的是,因為專業被輕賤為辦事人員,以致被疊加了沉重的業務;哪個社工師手上沒有超過二、三十個案量?我還聽過近破百的個案。社工師被沉重的個案量及繁瑣的文書作業占據了大部分工時,還被斥責為不認真。

這個事件凸顯的是社會大眾與政府對社工專業的輕賤。若不思尊重社工專業,仍以為社工是一種誰都能做的高替代性事務人員,無法真正發揮專業,則虐童致死乃至其他紛雜的社會安全問題,永無緩解的一天。












虐童致死 立院應修法嚴懲


2024-03-14 01:29  聯合報/ 鄭胤宏/中華兒童及青年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近日狠心保母虐幼童致死案,我不禁質疑,刑法第二八六條關於凌虐兒少致傷害之刑罰,卻跟普通傷害罪相差無幾,還有機會緩刑或易科罰金;凌虐兒少致死,不得判處死刑,刑罰竟比普通殺人罪還輕。法院實務也多認定,凌虐兒少是(重)傷害而非殺人的犯意,因此不會以殺人罪論處凌虐兒少致死。

法院實務還從嚴解釋「凌虐」兒少,例如去年十二月媒體報導,同樣是一位保母因深惡八月大男嬰哭鬧不止,憤而用力搖晃,導致男嬰嘔吐、眼睛上吊、造成腦傷影響終生;台中高分院卻不認定這樣算「凌虐兒童」,只認為成立成年人故意對兒童傷害致重傷罪,並撤銷原判五年六月徒刑改為四年六月。類似凌虐兒童致重傷的案件,最高法院更曾維持相同見解,輕判二年,法官顯缺乏對孩子的慈悲跟憐憫。

台中高分院在該案的認定上實有商榷餘地,判決書載明「對他人施加身體或精神上之凌辱虐待行為,造成身體上或精神上苦痛之程度,即屬凌虐行為」、「可能為帶給他人長期持續或重複出現的身體上或精神上苦痛的結果…依一般社會通念認係粗暴不仁者,亦屬凌虐行為」。試問,嬰兒不會畏懼?腦傷沒有痛苦?搖晃嬰兒並非「粗暴不仁」?諷刺的是,同一分判決書有四十多處,醫生重申認定該嬰兒為「受虐性腦傷」。

鑑於這次保母虐幼童事件,強烈要求司法院於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專案報告,說明法院實務上如何區分「普通傷害」、「普通殺人」與「凌虐兒少」;司法為何長期與社會認知脫節?立法院更要修法加重凌虐兒少之刑度,別讓孩子的命比成人還不值。











上銬入鏡 不符合比例原則


2024-03-14 01:29  聯合報/ 陳昱良/律師(台南市)
陳姓女社工穿著白色外套、牛仔褲,雙手遭上銬被依偽造文書、過失致死罪移送台北地檢署偵辦。記者翁至成/攝影


發生個案被虐這種事,無論有無過失責任,最難過的一定是承辦社工。社福機構社工待遇不高,要承擔的除了個案本身的風險外,還要負責文書作業、社福機構的營運,甚至經常需要面對「回捐」陋習。

五年前,台南也發生過一件虐童致死案,筆者當時是羈押庭的其中一個辯護律師,曾親自見聞四百多位「正義鄉民」包圍台南地檢署的驚險場面。事後得知,女嬰的未成年小爸媽,曾是筆者擔任法律顧問的社福團體之輔導對象。當時承辦的社工,在得知兩位小爸媽離婚後,立即通報列為高關懷個案,但很遺憾,主管機關還來不及正式開案,悲劇就已發生了。當時,那位承辦社工看到新聞後非常難過,眼淚完全止不住;「如果當時能多做點什麼就好了」,社工和主管不停的懊惱著。

關於兒福聯盟承辦社工被上銬這件事,其實真的沒有必要尤其社工涉嫌之行為樣態是「過失」或業務「登載不實」,與擁槍自重、殺人放火的罪犯顯然不同,上銬實在不符合比例原則。一般非酒駕車禍肇事致人於死的犯罪嫌疑人,也鮮少需要被上銬。況且,法務部關於戒具的使用規定是「應注意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身體及名譽之維護,避免公然暴露所使用之戒具」但我們看到的新聞畫面,卻是公然暴露手銬,完全罔顧犯罪嫌疑人的名譽。無論被告身分是什麼,都不該被如此對待。這樣的執法方式,著實過於粗暴。

即使手持正義之劍,也不能如此毫無節制的隨意揮舞,何況這種狀況,並非無法避免。去年十二月發生的案件,遲至三月才輿論發酵,實在很難不讓人聯想檢警的用意













虐童當有趣 令人髮指


2024-03-14 01:25  聯合報/ 游龍吟/教師(新北市)


台北市一名一歲大的男童,被兒盟委託的劉姓保母施虐致死,這代表台灣的生命教育失敗,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都該省思。

當前的學校教育極度重視生命教育,甚至把生命教育納入課程的一環,可惜似淪為形式主義。一○八課綱開始,從小學到高中三個不同階段都有學習目標與規畫,生命教育更有「五大核心素養」。試問,落實了嗎?

如今,台灣社會出現保母不懂得尊重生命,把施虐幼童過程拍攝傳訊欣賞,似乎把幼童的哀號當成聽輕音樂,令人髮指!而兒盟的品管機制也出問題,才會讓有牌照的保母欺負沒有父母保護的幼童,這是兒盟的失職,也是社會保護幼童機制有問題。

過去,台灣曾有大學生虐貓,也曾有社會人士虐狗當休閒,如今則是虐童當有趣,社會進步了嗎?再傳虐童致死,不僅生命教育該檢討、法令過鬆該反省、兒盟監督失職該批判,我們的生命教育無法扎根落實同樣令人遺憾。

期待這件無法挽回的社會悲劇,能喚醒國人尊重所有的生命。建議:一、落實究責,讓所有社福單位不敢輕忽監督責任。二、減低社工的工作量,否則社工難以落實視察。三、學校教育應強化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更具「人性」,長大後才不會把虐待生命當有趣。












別讓鳳凰關雞籠 匡正公共藝術存而不在亂象


2024-03-14 01:28  聯合報/ 黃健敏/建築師(台北市)
楊英風大師的「鳳凰來儀」被困在如雞籠般廣場中展翅難飛,其尺度規模已相對不相融。郭瓊瑩/攝


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的中華民國館,楊英風受委託創作大紅色的「鳳凰來儀」雕塑,高達七公尺的作品在館前廣場形成地標意象,彰顯白色的中華民國館舍,「鳳凰來儀」堪稱是極為優秀的、成功的作品。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年)台北市政府成立台北市銀行,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邀請楊英風為銀行設置雕塑。按楊英風生前告知,由於業主支付的經費充裕,所以他乃將大阪的「鳳凰來儀」放大至十二公尺,改採不銹鋼材質,當時未考量左鄰右舍興建的高樓,以致造成作品在都市環境中局促的窘境。

民國八十九年(二○○○年)台北市文化局成立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筆者一度建議將「鳳凰來儀」以信託方式移至台北市立美術館,讓鳳凰得以有較舒廣的空間展翅,惟此事未獲採納。迨至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富邦銀行併台北市銀行,「鳳凰來儀」由公物成為私產,使移置成為不可能。這件前公共藝術時代的作品,縱然難以由公家依法移置,但如今的所有者委實可以考量為她覓尋新家,讓鳳凰別再被嘲諷關在雞籠。原本位在台南文化中心,楊英風的另一件作品「分合隨緣」被移置在台南市美術館二館前再展風華,誠乃一個良好的範例。

台灣自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起按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至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已投注新台幣九十八億餘經費,設置作品達五,三四九件。立法院於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將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修法第四章第十五條擴張了公共藝術適用範圍,明訂重大公共工程應提撥工程造價百分之一辦理公共藝術,這導致公共藝術經費爆炸性的膨脹,往往單一公共工程項目的公共藝術經費遠超過昔日一整年公共藝術的總經費,以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公共藝術經費為例,就達五億。上億的公共藝術設置項目只採用公開徵選取得作品的單一方式,缺乏對適地制宜的因應,對於能否建立美好國門意象令人懷疑;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公共藝術以相同的公開徵選方式所擁有的成果可作為殷鑒。

台灣的公共藝術缺乏推廣教育,以致作品「存而不在」,許多民眾可能都視而不見、見而不識,形成公共藝術政策的美意落空。以生活中常能接觸到的捷運公共藝術,台北市捷運局業已完成八十九件公共藝術作品,其中不乏具有國際級水準的作品,如北捷環狀線板橋站的「思映之間」,出自法國藝術家丹尼爾.布罕。丹尼爾.布罕在倫敦地鐵圖騰漢廳路站的「鑽石與圓」作品,與「思映之間」具有相似的風格,但板橋站之作品遠勝於倫敦。布魯塞爾的地鐵公共藝術有地下美術館的美譽洛杉磯的捷運公共藝術號稱是移動的藝術饗宴斯德哥爾摩令人驚豔的地鐵公共藝術是都市的藝術冠冕許多都市莫不將藝術列為都市文化的重要資源其中捷運公共藝術是觀光行銷的重中之重!可惜負責營運的台北捷運公司並未善加運用資源,沒有好好推廣北捷之美。

「生而不養,生而不育」是台灣公共藝術普遍存在的現象。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新修的公共藝術法條造成興辦機關為消化預算,產生為設置而設置的亂象。缺乏配套的管理維護與推廣教育,只會令亂象更形惡化。匡正公共藝術的亂象,應當是政府文化施政的重點之一










口號愈響 破口愈大 弱勢能不悲嗎


2024-03-14 01:27  聯合報/ 汪志雄/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


台灣社會發生了一起保母虐童致死案,引發社會公憤。蔡英文總統在沉寂多日以後,終於由總統府發言人林聿禪出面表示,中央政府主管機關將全力協助後續檢討改進。不痛不癢。

還記得小燈泡案發生時,蔡英文總統親筆信寫下:「阿姨不會讓你白白犧牲,這個社會破了很多洞,我會用盡全力來把他們都補起來!」如今八年過去,蔡總統所承諾的社會安全網卻破洞愈補愈大。加上台灣的貧富差距,在蔡總統任內達到歷史新高,更讓台灣的弱勢人口雪上加霜,投靠無門,成為最無助、最悲慘的族群。

以此起虐童案為例,男童因父母入獄,祖母無力照顧,因此由社會局透過兒盟引介的保母接手顧養。保母鑒於男童孓然一身,孤苦零丁,於是便毫無忌憚地虐待、凌辱。而身處第一線的基層社工,在繁重的工作量下,又沒能在例行的家訪中察覺異狀,使得一條無辜的生命白白犧牲。

這起不幸事件的種種環節,始於「弱勢家庭的支持體系脆弱」、「兒福聯盟的訪視監督失靈」、「基層社工的人力資源不足」,而最重要的是終於「政府空洞的政策與浮誇的口號」社會安全網從蔡英文的1.0到賴清德的2.0,口號愈喊愈響亮,破口卻愈補愈大洞,這說明了執政者一心想著選舉,忙於爭權鬥爭,什麼打造一個韌性的社會網絡、讓所有公民不會落單、讓悲劇不再發生云云,都是騙人的糊弄話

蔡英文八年執政之,台灣已經走向一個「叢林社會」:上凌下,強欺弱,富壓貧。在目前的教育制度與房屋政策底下,窮人永遠無法翻身,再加上殘破不堪社會安全網,注定台灣社會已成了弱勢族群永世悲歌



洪蘭/感恩擁有的 不羨慕沒有的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感恩擁有的 不羨慕沒有的
◆  陳冲/繁花卅年 繁華卅年
◆  廖元豪/綠色認知戰 要靠調查權遏止
◆  林中斌/俄烏戰局 意外與前景








洪蘭/感恩擁有的 不羨慕沒有的


2024-03-14 02:43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朋友十萬火急找我,說她擔心她的媳婦得了產後憂鬱症。原來媳婦在生產時血崩,差一點死去,幸好現在醫術發達救了回來。但是不知是不是這個緣故,媳婦對孩子不親,原先計畫親自哺乳現改為喝配方奶。她聽說母親要在第一時間跟孩子肌膚接觸,才會產生親子聯結,她擔心媳婦以後會不愛這個孩子。

我說不會的,親子聯結沒有坊間傳的那麼嚴重,有些孩子出生時有黃膽,需在醫院照日光燈,不能馬上抱回家;早產兒也需要在保溫箱中住上幾天父母才能抱在手,只要對孩子的生理和情緒需求有反應母子自然連心,完全不必擔心短暫的分離。

倒是創傷後壓力徵候群PTSD)會和產後憂鬱症連在一起,只是常被忽略。產婦的 PTSD 有一點像車禍後,很多人看到汽車就怕,不敢開車,甚至不敢坐別人的車,有些難產的產婦會不想看到嬰兒,因為嬰兒就像車禍的汽車,會勾起她創傷的回憶。這現象在三千年前的《左傳》中就有記載。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遂惡之」。武姜生鄭莊公時難產,差點送命,所以討厭莊公,喜歡小兒子段,要立段為國君,但鄭武公弗許,母親便幫助弟弟篡位(這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出處)。

心理學上有個「框架效應」,即同一件事,因表達的方式不同,效果不同。例如一個新藥如果說它的藥效是九十%,很多醫生會用它,但如果說對十%的人無效,醫生就不會用它。同一個事件,看法決定它的成敗,情境決定它的對錯,禍福相倚

我所知道最離奇的一個生產過程是美國麻省總醫院的一個神經科的醫生,她在卅六歲時懷孕,懷到卅七周時,胎兒沒有長大,醫生懷疑是死胎,要她引產,她不肯,拖到卅九周時,胎兒還是沒長大,無奈何,只好去做引產,但是催生針打下去,她陣痛一下又不痛了,生不下來只好開刀,想不到胎兒取出來是健康的,她高興極了,但醫生馬上告訴她,她卵巢上有個很大的腫瘤,懷疑是卵巢癌,問她要不要順便切除。她想好不容易孩子活了,自己又要走了,為了想看孩子長大,便決定馬上切除。醫生在動刀時,發現原來只是個包在卵巢外面的纖維瘤不是癌症。經過幾番折騰,她終於可以抱孩子回家了,但回家沒二周,她又因肺血栓去住院。

一般人碰到這種接二連三的倒楣事可能就要得憂鬱症了,但她沒有。她說:沒有失去,就沒有重獲的喜悅;我以為失去這個孩子了,想不到竟是個健康的寶寶;我以為得了癌症,活不了了,想不到是良性的瘤;血栓會致命,但我活了過來,這麼多的好事發生在我身上,我為什麼要憂鬱呢?

失而復得喜悅超過最初獲得時因為人在失去後,才會珍惜。很多人因害怕失望而不敢期望,那是錯的,期望會增加喜悅的強度。對已經發生的事要學會放下罣礙人要感恩擁有的,不去羨慕沒有的,才是生活的正道



陳國樑/雞鳴狗盜的我國零基預算

◆  陳國樑/雞鳴狗盜的我國零基預算










陳國樑/雞鳴狗盜的我國零基預算


2024-03-14 01:06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根據《預算法》,主計總處遵照施政方針,擬訂下年度預算編製辦法,呈報行政院核定後,分行各機關依照辦理;按此,主計總處每年都會發布下一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的編製辦法。例如,《中華民國一百十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編製辦法於民國一一二年五月五日發布施行期間至一一三年度總預算公布日止

比較民國八十三與八十四年度之預算編製辦法,其中第九條,原規定:「…應確實檢討原有各項計畫及預算…」,修正為:「…應本零基預算精神,確實檢討原有各項計畫及預算…」。也就是這麼區區地加入了「本零基預算精神」七字,有如魔語「阿布拉卡達布拉」般地,我國中央政府總預算就生出了零基預算的精神!此後,不僅每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編製辦法一概炮製,包括《中央政府中程計畫預算編製辦法》,甚至是立院三讀通過的《財政紀律法》,也連帶全都有了零基預算的「精神」,全部神采飛揚!

零基預算為何?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年),年方廿七歲,任職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經理的彼得.皮爾,向公司提出了全新的研究發展經費預算編製構想,要每一單位於經費申請時,都應回歸從零開始,故曰「零基」;而後透過系統化分析方式,評估每項(既有與新提)計畫,評定優先順序,打破了當時編製預算,普遍依循上(以前)年度預算數字或只審查新增部分的作法。德州儀器於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採用零基預算制度,之後許多企業跟進;吉米.卡特更於擔任喬治亞州長與美國總統時,將零基預算帶進了州及聯邦預算體系

至於我國當時所納入之零基預算的「精神」究竟為何?翻遍典籍,不得而知。直到二十多年後,財政學者出身的行政院長林全,於任內要求主計總處協助部會推動零基預算,而接任的賴清德院長賡續辦理,方才於民國一○七年發布了《落實零基預算精神強化預算編製作業精進措施》。

然經仔細研讀洋洋灑灑六頁的《落實零基預算措施》,外加七頁的附錄、附表以及流程圖,內容不過為經費需求的檢討作業程序,任何預算制度本當檢討經費需求,措施並未符合將所有業務與計畫經費回歸於零的基本精神,也不見零基機制設計;所謂落實精進,穿鑿附會事實上,我國中央政府總預算採由上而下歲出額度制硬去磨蹭零基預算制度,難脫雞鳴狗盜之嫌

更讓人費解的是主計總處心態;何以幾十年來緊抱零基預算不放,奉如圭臬?被過度吹捧的零基預算制度,在政府部門的應用難稱績效,美國聯邦政府於雷根總統上台後,即已不再實施;根據權威企管顧問公司的調查,「號稱」施行零基預算的歐美大企業,也已經是少數。

華盛頓郵報有專欄評論的標題,大剌剌地寫到:「零基預算制度卡特最糟糕主意之一」。建議主計總處,大可卸下有名無實零基預算神主牌了,供著繼續見笑大方,實有害主計專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