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持平論總預算刪減 衝擊應該不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466/web/ 

◆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搞得像瘟神
◆  聯合報社論/預算比去年多還喊窒礙難行,卓揆何不辭職
◆  經濟日報社論/持平論總預算刪減 衝擊應該不大







經濟日報社論/持平論總預算刪減 衝擊應該不大


2025-01-23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院21日三讀通過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2兆9248億元,較原編列的3兆1325億元,刪除百分之6.6、約2075億元。記者曾吉松/攝影


立法院21日三讀通過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通案統刪約940億,各委員會減列1,134億,共計刪減約2,075億,約占原編歲出預算3兆1,325億的6.6%。歲出降到約2兆9,248億,但比去年度歲出2兆8,519億,增加2.56%仍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此結果府院都不接受,恐引發後續的政治對立與衝突。

面對立院大刪並凍結預算,行政院長卓榮泰指出,原編3.1兆元預算支出,扣除法定義務支出、補助等1.8兆後,僅剩約1.3兆,「預算遭刪占比恐達16%」,指控在野黨企圖影響政府運作。賴總統也以1.3兆元為基礎,指出「凍結及刪除合計超過35%」,衝擊非常巨大,政府將無法正常運作,完全無法接受;已請行政院盤點窒礙難行之處及可能停擺的服務,向國人報告,並呼籲在野黨審慎思考,讓國家能恢復穩定運作

在野黨團也提出反駁。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說,實際上可運用的預算仍高達2.9兆,對賴政府施政綽綽有餘,請賴總統、卓院長謹慎把納稅人的錢真的用在刀口上。國民黨團副書記長王鴻薇表示,114年預算是史上最高,扣除撥補台電的預算,刪除率僅3.54%,賴政府、執政黨的造謠抹黑,才是史無前例

看來,朝野各說各話,有必要在此提出客觀、專業的分析,向社會大眾解釋清楚,以化解不必要的誤會與爭論。

首先,還原114年總預算案的大貌。由於這是賴政府首次編列,歲入高達3.15兆多,歲出3.13兆,雙雙突破3兆元大關,更創下歷史新高,相對於八年前蔡政府首次編列的106年度總預算,歲入、歲出都不到2兆。賴政府的預算案,給國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快速膨脹,突破3兆」。

其次,歲入成長16%,尤其稅收成長22%,令人擔心可能過於樂觀,導致歲出大幅成長9.8%,是預估經濟成長率3%的三倍多,偏離過去主計總處「歲入、歲出成長率貼近經濟成長率」的穩健原則。再和馬政府八年的歲出年增率約2.6%,蔡政府八年歲出年增率約6.9%相比,賴政府編列的第一年預算,歲出年增率將近10%,當然令人擔心,也自然讓在野黨找到大刪的理由。

因此,統刪939億元,占原歲出預算數3.13兆的3%,其實就有「抑制支出過度膨脹」的財政紀律意味結果讓歲出成長率降至6.7%,總算是略趨於穩健

至於各委員會針對相關部會共減列約1,135億部分,扣掉原擬撥補台電虧損的1,000億,此部分本來就有爭議,實際上刪減的只有135億元,占總預算的0.4%都不到,應該不會影響到相關部會的施政。

再深入探討原擬「撥補台電虧損的1,000億元」部分,依照預算法,台電的預算不在「總預算案」內,屬於「國營事業」預算,根據國營事業的預算籌編原則,本來就應以企業化經營原則,設法增加收入,抑減成本費用。但最近幾年台電年年虧損,累計虧損超過5,000億,應優先檢討的是能源政策的失當包括放棄最便宜的核能發電,離岸風電支付給外國開發商躉購費率高於國際行情,又不讓電價審議委員會獨立運作,違反使用者付費原則,導致台電的「政策任務」負擔沉重。因此,台電的虧損問題,本應在台電的國營事業預算內,按使用者付費原則反映成本來解決。

由總預算來彌補台電虧損,根本就違反預算法,也等於掩蓋相關部門政策錯誤的政治責任,要無辜的納稅人負擔,實質上還排擠其他更有優先性的歲出。何況,過去三年已經由總預算注資數千億撥補虧損,電費還是漲了35%,已無再撥補千億來填補無底洞的理由。

綜上,凍結的預算並非刪除,而扣掉本就名不正言不順的撥補台電,以及過度膨脹的部分,今年度歲出最多僅刪6.6%,賴總統所指的凍刪超過35%,並非事實。而且歲出規模最後仍成長2.56%賴政府仍然有新高紀錄的2.9兆多可以支用;政府仍可正常運作,就有請賴政府向國人報告清楚了。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搞得像瘟神


2025-01-23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1月21日凌晨嘉南地震,柯建銘在臉書發文說,「剛好的震,天搖地動,老天也震怒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嘉義發生強震,綠總召柯建銘正發文煽動大罷免痛罵在野黨,第一時間竟說「老天也震怒了」,彷彿地震是響應其號召而來。無獨有偶,行政院中部服務中心執行長莊競程也拿地震作文章,說「藍白亂搞國家,老天真的怒了!」網友立馬譏他是「老柯傳人」。

都什麼年代了,遇上天災不知敬畏憫恤,卻拿來當成攻擊武器,只能說是搞政治搞了昏頭。老柯這已不是初犯,去年四月花蓮地震,他也口吐惡言:「老天有眼」、「老天要救台灣民主」,一副地震是上天派來助他對抗在野的神奇力量。除了狂妄,更是冷血、惡質,誰知他迄今依然故我。

搞政治搞到黑白不分,真的會讓人瘋狂,柯建銘正是如此。天災當前,大家該關心的是同胞的安危,設法協助救援災民。柯總召卻藉機召喚政治仇恨來汙染人心,擴大對立,呼喊罷免。他的心靈,真的擠不出一絲悲憫嗎?

這也讓人想起去年底勞動部員工遭霸凌輕生時,事件原委依然不明,民進黨內卻因有人高升部長、有人遞補立委,一群人在那裡歡呼慶賀,樂不可支。從政的目的,難道就只是為了加官晉爵、增添權力至於民眾的幸福或死活,都不干自己的事

台灣政治已夠不堪,別再用它來汙染人心,像瘟疫一樣。如果說老天真的會怒,恐怕也是針對綠營執政顢頇吧!












聯合報社論/預算比去年多還喊窒礙難行,卓揆何不辭職


2025-01-23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卓榮泰、勞動部長洪申翰、副院長鄭麗君、秘書長龔明鑫、文化部長李遠等人現身行政院「行政院回應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記者會。記者蘇健忠/攝影


立法院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共刪減二,○七五億元,占總預算案的六.七%;扣除對台電補助的一千億,大約只占三.五%。刪減金額雖是近年新高,但二.九兆的總預算,仍較去年多出近兩千億元,為史上最高。對此,民進黨政府卻同聲哭窮,高喊「做不下去」,卓榮泰還指控這是在「毀滅國家」。試問,難道人們只能坐視執政黨浪費和自肥?

行政院原本的歲出預算編列金額高達三.二兆,較去年大增一成;但預算書對各項經濟指標的成長預估,卻未見等比例的樂觀,令人懷疑有浮編之嫌。蔡政府時代濫用公帑的情況,已到了令人不安的地步,在野黨自有必要嚴審預算。尤其,如今賴政府是少數執政,在野黨糾正預算浮濫亂象,只是回歸正常監督罷了。

這次預算刪減的最大一筆,是政府對台電的一千億元補助。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早已證明結構失當又悖離全球潮流,政府卻始終不聽從建議進行修正,導致電價持續上漲,台電更連年虧損。一千億元是民脂民膏,若不刪除,才是在野黨監督失職。其他刪減大宗,則是諸如旅費、業務費、宣傳費、特別費等「統刪」,目的在杜絕行政浪費。刪減後的預算規模,仍較去年多出近兩千億元民進黨聲稱「窒礙難行」,顯然誇大其詞

扁政府時代也是少數執政,當時預算審查期間,下至各部會國會聯絡人及單位主管,上至部會首長乃至行政院長,莫不親上火線與立委及其他政黨溝通。此次,賴政府從頭到尾擺出「戰到底」的姿態,不溝通、不協調,卻一再放話釋出「預算刪減就做不下去」的訊息連職司協調的綠營總召柯建銘都直接「以杯葛代替協商」,不斷在朝野協商中脫序演出如此,絲毫不像要「捍衛預算」,而更像要藉機挑撥對立

也因此,在野黨一提出預算刪減案,各政府機關、民進黨立委、親綠側翼網紅和利益團體立刻傾巢而出,痛批在野黨刪預算無理,將造成各項政務難以推動、各種補助都停發的結果。於是,不實訊息四下流傳:有的說公視預算全被刪,影視補助都將消失;有的說監察院「連柯文哲案都無法查」,外交部領務局「沒錢印護照」、財政部「統一發票給獎會減少」,數發部「無法打詐」等。民眾若不細看,恐會以為預算被刪了六十七%,而非僅六.七%

為增強「刪預算認知作戰」效果,各部會除「協同作戰」,還有各種「數字遊戲」。例如,卓榮泰只用「非法定支出」來計算,說刪減幅度是十六%;賴清德更誇張,把凍結的金額算進去,說凍刪超過三十五%。府院最高層竟帶頭造假,令人不可思議

當然,在野黨這次審查中央總預算,並非毫無爭議。例如針對公視的補助,藍委陳玉珍最初提案「廿三億全刪」,除意氣用事,也未對提案背景及衝擊多做功課,而成為眾矢之的。經過黨內溝通,只刪二,三○○萬但這種錯誤,並不能成為綠營編造在野黨「大刪公視和文化補助」的藉口,更不能掩蓋民進黨利用文創補助豢養側翼的事實

蔡政府時期,立法院對政府總預算刪除幅度約在一%上下,這是當時民進黨自甘放棄監督責任而賴政府面對朝小野大,竟一路主戰,遭到強力監督就是必然結果但是,今年度預算總額既然仍高於去年,政府部門還高喊「窒礙難行」,根本是無病呻吟。如果覺得這樣的預算就「什麼都不能做了」,等於是自證無能;卓榮泰乾脆自己請辭,別再浪費大家的時間了!



季青漫畫








【專家之眼】美國退出WHO 台灣仍應持續推動參加

◆  【專家之眼】台大多學點-價值錯亂的教長-思不出其位
◆  【專家之眼】美國退出WHO 台灣仍應持續推動參加
◆  【專家之眼】解讀北京新德里關係回溫信號

◆  【專家之眼】恢復陸客團赴台旅遊 要記取過去經驗
◆  【專家之眼】解決台美重複課稅?八字還沒一撇呢!
◆  【專家之眼】北京對台新招──美女牌






【專家之眼】美國退出WHO 台灣仍應持續推動參加


2025-01-23 07:55  聯合報/ 宋燕輝/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
美國總統川普宣誓就職後立即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宣誓就職後立即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

川普真的對 WHO 很不爽,他在第一任期就已經向 WHO 提出退會的通知。但受限於美國國會有關退出此組織所通過的決議,以及民國一O九年(2020年)總統大選競選連任失利,以及後續的拜登新政府擋下川普的退出計畫,美國仍繼續留在 WHO

儘管川普不喜歡 WHO但歷屆美國民主與共和黨政府是採取支持台灣有意義參加不以國格為基礎的國際組織,此包括 WHO 和國際民航組織(ICAO),川普政府亦然。

民國一O九年(2020年)9月,川普所任命的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凱莉.克拉夫特 (Kelly Craft在紐約與我紐約經貿與文化代表處李光章處長會晤餐敘,當時克拉夫特就傳達川普總統支持台灣以「個別實體」(separate entity)的身分參加包括 WHO 和 ICAO 等國際組織的政策立場。

民國一一O年(2021年)元月,拜登宣誓就任總統前一周,原本計畫來台的克拉夫特臨時取消,改採視訊方式和蔡英文總統進行會談。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說法,正值新舊政府交接時刻,所有官員出訪的計畫都必須停止但克拉夫特表示是受到北京的反對和施壓,因此無法成行。在視訊會議中,蔡英文表達感謝她協助台灣參加聯合國體系專門機構的努力和貢獻。

去年9月,卸任後的克拉夫特大使終於如願來台參加「2024台北安全對話」,再度表示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和參與包括 WHO ICAO 在內的國際組織。

如前指出,支持台灣有意義的參加不以國格為基礎的國際組織是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政府的共識政策。拜登政府執政期間,不但延續此立場,更進一步提出重新解讀民國六十年(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的策略,並於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3月成立「美台國際組織工作小組」,台灣加入或出席國際組織之方式和策略進行討論。美國國務院與台灣外交部官員派出代表出席此工作小組會議。

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12月、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6月、以及川普就職前十天,「美台國際組織工作小組」在華府召開。美國強調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參加 WHOICAO 和其他國際組織,但美國也一再強調此作法不違華府所採取的「一個中國政策」。

川普受到美國國會有關退出 WHO 決議的限制,可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如願退出。目前,WHO 官員已大聲呼籲美國改變退出 WHO 的決定。美國國內公衛學者專家也撰文分析退出 WHO 對世界與美國公衛和醫療產業所帶來的可能不利影響。

台灣推動加入聯合國,以及聯合國體系下專門機構,尤其是 WHO 和 ICAO,是既定重要外交政策。但要成功,最快、最有效的作法是想辦法推翻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第25屆 WHA 大會上所通過的第25.1號決議

推翻第25.1號決議的最佳途徑是會員國重新解讀民國六十年(1971年)聯合國大會驅逐「蔣介石的代表」的第2758號決議。這是一個難度極高的國際組織、政治、外交、法律戰,但也不盡然全無可能,畢竟聯合國大會所通過的決議不具法律約束性,決議的執行端賴會員國所採取的「一個中國」外交政策立場。當前的國際政治情勢與54年前相比的確出現明顯變化。

川普政府決定退出 WHO,但美國不會退出聯合國。未來四年,川普會如何調整拜登總統所採取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否願意協助台灣推動重新解讀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的策略?此值得吾人密切觀察。











【專家之眼】解讀北京新德里關係回溫信號


2025-01-23 07:32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美國國務卿馬可·盧比奧(右)今年1月 21日在華盛頓國務院會見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 (美聯社)


1月18日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受邀至孟買納尼•帕吉瓦拉紀念演講會Nani Palkhivala Memorial Lecture)以「印度與世界」(India and the World)為題,針對印度未來外交政策展望發表演講

由於帕吉瓦拉為印度著名司法界人士,亦曾經代表印度出使過美國,在印度政壇具有崇高聲望。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12月辭世後,印度政治界與經濟圈就每年在其生日前後,在孟買舉辦系列性納尼•帕吉瓦拉紀念演講會,作為傳送與表述印度重要政策發展前景平台

由於孟買為印度經濟活動中心,其與新德里間之關係,猶如上海之於北京,因此誠如蘇傑生在當日演講中所提:“Before I get in to my remarks, let me also underline that my first significant foreign policy address at home in 2025 is taking place outside New Delhi. This reflects our recognition that the stakeholders now extend well beyond the capital and its officialdom. And in fact, messaging from Mumbai serves to emphasize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of our diplomacy. I am sure that Nani Palkhivala would appreciate these shifts in our thinking over the last decade.”。因此蘇傑生演講確實是在陳述過去十年印度外交政策受到經濟情勢影響所產生變化,因此在解讀這篇演講內容時,經濟要素確實必須牢記在心。

北京與印度關係確實正在解凍回溫,在去年10月金磚國家喀山峰會前,雙方就邊界緊張情勢達成協議,並且相互向後撤出邊防部隊,讓原本對峙狀態明顯改善。隨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在峰會期間順勢會晤對話,雙方關係回溫狀況相當明顯。

中國大陸解讀蘇傑生18日演講內容,都聚焦於演講第14段專門陳述對中國大陸政策調整內容:“At a time when most of its relationships are moving forward, India confronts a particular challenge in establishing an equilibrium with China. Much of that arises from the fact that both nations are on the rise. As immediate neighbours and the only two societies with over a billion people, their dynamic could never have been easy. But it has been further sharpened by a boundary dispute, by some baggage of history and by differing socio-political systems. Misreadings by past policy-makers, whether driven by idealism or absence of realpolitik, has actually helped neither cooperation nor competition with China. That has clearly changed in the last decade. Right now, the relationship is trying to disentangle itself from the co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the post-2020 border situation. Even as that is being addressed, more thought needs to be given to the longer-term evolution of ties. Clearly, India has to prepare for expressions of China’s growing capabilitie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impinge directly on our interests. To hold up its own end, a mor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i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is necessary. This is not just about correcting the earlier neglect of the border infrastructure and oceanic periphery, but also in mitigating dependence in sensitive domains. There could naturally be practical cooperation, undertaken with due diligence. All in all, India’s approach can be summed up in terms of the three mutuals, i.e., mutual respect, mutual sensitivity and mutual interests. Bilateral ties can also benefit from a greater realization that what is at stake is actually the larger prospects of both nations and, in fact, even of the global order. It needs an acceptance that the emergence of a multi-polar Asia 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a multi-polar world.”演講全文請參見印度外交部官網:Remarks by External Affairs Minister, Dr. S Jaishankar at Nani Palkhivala Memorial Lecture ‘India and the World’ January 18, 2025https://www.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38925/Remarks+by+External+Affairs+Minister+Dr+S+Jaishankar+at+Nani+Palkhivala+Memorial+Lecture+India+and+the+World

北京方面刻意安排在1月21日中國大陸外交部記者會,由直屬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記者率先提問:「據報導,18日,印度外長蘇傑生發表講話稱,印中關係關乎兩國發展前景和全球秩序。印將在相互尊重、相互敏感、相互利益基礎上,著眼長遠處理對華關係。亞洲多極化是世界多極化發展的先決條件。印中正逐步擺脫民國一O九年(2020年)邊界衝突帶來的複雜局面。同時,面對中國實力日益增長,印須做好應對準備,加快增強自身綜合國力。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則是回答:「中印作為兩大文明古國、發展中大國和新興經濟體,應聚焦發展、共謀合作。這符合兩國28億多人民的根本利益,契合地區國家和人民的共同期盼,順應全球南方卓然壯大的歷史潮流,也有利於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繁榮。雙方應認真落實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喀山會晤重要共識,堅持中印『互為發展機遇、互不構成威脅』、『是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中印關係,推動中印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探索相鄰大國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正確道路。在國際事務中,雙方應堅持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透過記者會如此答問,北京順勢以適當規格回應蘇傑生在政府體制外重大政策發言大國強權過招,進退有節舉止有方,確實值得吾人從中領悟其中奧妙。

但平心而論,北京方面學者專家若是僅靠閱讀蘇傑生演講中專門針對中國大陸段落,就希望理解新德里調整對華政策全貌,這才真是以管窺豹。儘管雙方目前關係轉暖,此等政策性發言嚴格說來,僅能算是類似一葉知秋之指標意涵,但西諺亦有「孤燕不成夏」(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警語。若是細讀蘇傑生演講全文,其實就可看出印度對外政策轉變,在相當程度上係因預期美國調整對外政策所致,並且毫不諱言指出北京與華盛頓實力消長與立場變化,對於印太區域確實是關鍵性因素(蘇傑生演講原文為 Changes in the weight and the st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among the ke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Indo-Pacific as a theatre.)。

北京與新德里未來關係發展,必然還是會受到華盛頓對外政策影響;儘管雙方都有意願加強互動關係,但各自內部都有反對阻力,希望藉由中國大陸與印度關係矛盾從中取利,因此在後續政治談判與協商過程中,儘管目前確實存在正面發展跡象,但還是會充滿各種變數。若希望掌握理解印度調整外交政策來龍去脈與實際全貌,閱讀蘇傑生演講全文是無法迴避必要功課!















【專家之眼】台大多學點-價值錯亂的教長-思不出其位


2025-01-23 14:29  聯合報/ 劉明德/前四川大學副教授
教育部舉行國立大學新任、卸任校長聯合交接暨致送續任校長聘書典禮,教育部長鄭英耀(中)與一級主管,與新、卸任大學校長比出「Team Taiwan」的手勢。本報資料照


1月22日,教育部舉行國立大學校長交接典禮,教育部長鄭英耀講了一段話,它其實是目前政府的價值觀的縮影-不務正業,短視近利

教育部長說,「中央大學…...也懂得精準理財,......中央大學台積電股票非常多。......,台大跟陽明交大要跟中央多學一些......政府投入一塊,他可以賺一塊二......擅長精準投資」。

教育部長的問題很大,其一,他幾乎把教育變成了產業,雖然嘴上沒說,但反映出來的,就是這樣,否則不會說「台大跟陽明交大要跟中央多學一些」這些話,而這不是教育部應有的心態。其二,錯誤的榜樣樹立。會賺錢的,才是好校長;不會賺錢的,就不是好校長,這難道是評價一個校長的標準?其三,教育部長誤會了投資的屬性。有些產業,例如醫療,或許勉強可以用「精準」兩個字,我說的是勉強,但「理財」、「投資」從來無法「精準」,任誰都無法「精準」。其四、助長投機:萬一有大學拿校務基金去投資,結果賠大了,就像美國加州橙縣政府基金破產,這時候,教育部要負責任嗎?

曾子說:「君子思不出其位」,這句話值得所有人記住。但是,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歷來的解釋都不完整。什麼是「位」呢?錢穆、傅佩榮說是「職位」;李澤厚說是「職務範圍」,他們的理解都不到位,因為限縮了「位」的範圍。

「位」是本分,而且不限於職場,也包括在家庭中的本分。一個人既是人子,但同時是人父,人夫,同時是人家的兄弟姊妹、女婿。事實上,一個人同時承擔了非常多的角色,也包括作為朋友(男朋友、女朋友)、學生、老師、服務的消費者以及提供者…...,我們同時有這多的角色要扮演,我們是否盡到了「本分」?事實上,「位」是一個無底洞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樣的學生在畢業之後,就能回饋社會,而不是虛偽。當一個校長把這件事情做好之後,學校的科研自然好了、財政自然好了,而不是本末倒置,明目張膽的鼓勵大學校長去從事「精準投資」。

再來說「精準」這一現下的流行詞彙:精準健康、精準農業、精準選股、精準行銷、精準診斷、精準醫學、精準提問、精準愛情、精準外交…...,好像前面不加「精準」兩個字,就真的沒了「精準」,而加了「精準」兩個字,立刻就能精準起來,有這一回事?完全沒有的事

想知道「精準」這個前置詞是怎麼的流行起來的嗎?它的流行來自於民國一O四年(2015年)中共的「精準扶貧」政策,以區別於前朝的扶貧,如此而已。它能改變什麼嗎?

再來說說教育部長所說的「精準投資」。有精準投資這個東西嗎?這種說法,如果是由證券公司董事長的口中說出來,那沒問題,為了騙顧客。但是對教育部長來說,就非常不適合,因為這是一個空的概念,且多多少少帶有欺騙的味道。如果真的有精準投資、精準理財,那麼,不會有人賠錢,而且要賺多少就有多少,如果「精準理財」這四個字要成立的話。問題是,沒有這種東西。在資本市場上,有哪一個人敢說自己是精準的?即使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也不可能這麼說,因為他也不是戰無不勝。






川普回歸 自由派噩夢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466/web/ 

◆  川普回歸 自由派噩夢
◆  川普主義若起 擺布全球數十年
◆  川普對中示惠□非對台海讓步
◆  美再次偉大 台灣新挑戰
◆  川普2.0的52赫茲鯨魚 別忘聆聽
◆  川普回歸 帶來美政壇全新革命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川普回歸 自由派噩夢


2025-01-23 01:18  聯合報/ 吳崇涵/政大外交系教授


川普的就職典禮演說,除了展現川普主義外,更像一場王子復仇記,對前朝的價值與政策進行無情的反撲與羞辱。川普表示,「我們將是與眾不同的國家,充滿同情、勇氣與例外主義,我們的力量將結束所有戰爭,並對一個充滿憤怒、暴力且完全不可預測的世界引入新的團結精神。美國將再度備受尊敬及讚譽」。他更用北卡的洪水、加州洛杉磯的大火,與城市治理的不當作為開場,除了嘲諷台下的拜登與賀錦麗執政時期的衰敗,更對民主黨的價值觀不屑一顧。

川普在就職典禮如此不留情面,亦有跡可循。他缺乏耐心、重視權力、不喜歡旁人指導、只要他人服從。他愛恨分明,喜樂極為明顯。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士,總毫不留情。他曾公開批評前聯合國大使海理與副總統彭斯是「鳥一般的腦袋」;前國安顧問波頓「如石頭笨拙」;前副總統錢尼是「不忠誠的好戰分子」。若共和黨政治人物都被他狠狠修理,更何況視川普如寇讎,巴不得川普坐牢的民主派人士,在川普二次執政,將面臨更大羞辱。

若記憶猶新,川普被指控煽動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一月六日的國會暴動,因而遭到彈劾,但隨後即無罪釋放。隨後又被控包括「密謀詐騙美國政府」、「密謀妨礙公務程序」、「密謀妨礙投票權」與「干擾證人」等四項罪名。但川普不但沒被打倒,反而在過去三年,一步步鞏固自己的政治實力,為重返白宮做好準備,即使背負四項重罪官司,也讓川粉團結起來支持他。

這次川普更懂得做自己。他說「鑽吧,寶貝,鑽吧」,保證將解放美國的石油生產。川普認為美國擁有地球上數量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氣,將利用它拉低油價,對全世界出口美國能源。而綠色與乾淨能源將成為過往雲煙。此外,川普也將遣送數百萬外國罪犯回到他們來自的地方;聲稱「我將派軍隊到南部邊境,擊退對我們國家的災難性入侵」。他對在美墨邊境等待的難民毫不同情,告訴他們待在墨西哥,永不得入境美國。更毫不留情的批判多元性別,聲稱美國只要男性與女性兩種性別。他的言論與簽署的相關行政命令,除了實現他的競選承諾之外,更是對自由主義與民主黨所倡導的進步價值,無情地嘲諷。

對外關係方面,川普發布行政命令,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與世界衛生組織。川普式孤立主義與美國優先將成為外交主軸。川普又稱自己為「和平製造者」與「統一者」。對拜登執政時期的「民主同盟」、「軸輻體系」與「多邊外交」全盤否認。對於地緣衝突與戰爭,川普認為在他執政時期,會藉由「交易藝術」來消弭。簡言之,拜登說過的,川普一概否認。自由派人士要的,川普都不要。

川普就職典禮充滿美國宗教立國精神但典禮隔天,川普與范斯於華盛頓大教堂聆聽聖公會主教瑪麗安.巴德的祈禱會。巴德當面祈求川普饒恕移民與多元性別族群時,川普臉色鐵青。結束後隨即對記者發飆,並直言巴德的宣教相當糟糕。由此可見,川普的回歸,對美國民主派人士將是一場噩夢的開始。美國保守與進步的價值觀在川普執政下,將會更加撕裂。天佑美國。











川普主義若起 擺布全球數十年


2025-01-23 01:18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新北市)


美國第四十七任總統川普就職演講的內容,大抵在他日前的幾次講話中都已提及。細究此一演講的背後意圖,可以說是所圖甚大,不可小覷。

川普此次演講約一千四百餘字,前面二分之一大抵還提及政策部分,幾乎全是美國內部事務,且是傾向於傳統共和黨意識形態;但後面的二分之一,提及政策部分就驟減,更多的是談些概念性或意識形態講話。甚至可以說,川普此一演講,貫穿通篇旨在強調「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

川普能在位且實際掌控政策的時間大致上只會有三年多一點,這是因為前面幾個月,無論是在人員與政策檢討、執行上一定會有若干的磨合期,再加上最後半年的跛鴨不確定期(因依美國憲法規定,川普已不能再選,所以必是跛鴨,而接班人選又不定,更何況還要經過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的大選,故名為跛鴨不確定);所以川普此次演講的意圖更大的是想要去創造一個「川普主義的風潮」。

我們可以看到川普後面二分之一的演講,用字遣辭雖空洞,卻是用力鼓動/蠱惑人心。此風潮若成功被川普搧起,則川普「任期」就遠不止於這一任了。

換言之,一旦川普成功的帶起這樣一個意識形態趨勢,川普雖然會在民國一一八年(二○二九年)下台,但仍將持續享有政策最終概念的定義權;如果真的發展出這樣的結構,則稱他為「川沙皇」都不為過。若以美國當前三權分立結構言之,當前的川普已可說是三者全掌,若是再能造成風潮而延續其影響力,那真的有可能會讓民主黨數十年翻不了身。這恐怕才是為何川普在去年會說,「如果讓他再當選,以後美國就不會再有選舉」的真正想法。

這也是我們看到為何川普在此一演講中,大部分都關注美國內部事務,而沒有去外樹強敵,沒有提中國、沒有提加拿大、沒有提格陵蘭,提及巴拿馬運河也還是為了美國的商業利益川普既已勝選,則現階段主要的想法就是鞏固內部,繼而延續其權力/影響力,這個就職演說大約就是一個起點吧。若真是如此,未來全球格局的走向,就真的只能靠算命了!

只是,西方政治學界所一再強調的制度論」到底怎麼了?真正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如此重要的「制度」,怎麼一碰到川普就大敗虧輸,再也不靈了?












川普對中示惠 非對台海讓步


2025-01-23 01:09  聯合報/ 張雅君/政大國關中心兼任副研究員(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川普宣誓就任美國第四十七屆總統,多位外國元首受邀觀禮。雖然之前川普邀請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其就職典禮,未獲應允,但習近平派遣副主席韓正代表出席,並於十七日與川普通話表達祝賀,同時希望中美關係有一個好的開始。川普在就職典禮前,亦在社群媒體上盼望早日與習近平會面,甚至放話表示希望在就職百日之內訪問中國大陸。

但在此同時,川普已組成對中國最強硬的國安團隊,包括國安顧問沃茲、國務卿魯比歐等人。川普在第一任期就對中國啟動經貿戰,致使中美關係急轉直下,自然被認為將在第二任期對中共採取更嚴厲強硬的措施,以達成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果然,上任第二天,川普就說,正在討論二月一日起對中國大陸加徵百分之十關稅。

基於此,川普表面上對中共姿態看似示好,甚至在就職前宣布暫時恢復抖音在美國的使用,似乎與當前美國強硬抗中的氛圍與背景相違和。但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川普極可能試圖通過相違和的作法,尤其是與習近平盡快會面,達成以下的目的。

首先,川普從選前到選後,不斷強調俄烏戰爭必須結束;但俄烏戰爭結束,有賴於普亭和澤倫斯基兩人坐上談判桌,在領土問題上對話和相互妥協。川普很明顯期望通過與習近平盡快會面,對普亭和澤倫斯基兩人施壓,尤其讓普亭焦慮。去年十二月八日,川普在社媒真實社群中就發文指出,在結束俄烏戰爭方面「中國能夠幫忙,世界在等著」。

與上述相關的是,川普不滿中俄過於密切,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矢言將採取行動拆散過於密切的中俄關係。川普可能試圖拉攏普亭、聯俄制中,與習近平盡快會面亦是離間中俄關係的另一策略。

其次,就當前亞太情勢而言,基於中共軍力快速增強,對台海及周邊國家構成日趨深刻的威脅,兩岸關係以及中共與菲律賓之間由於島礁紛爭更時而呈現緊張。但對照中東和歐洲地區戰火未熄的狀態,亞太情勢大致仍呈現相對穩定,因此川普除將於二月盡快與日本首相石破茂會談外,亦試圖與習近平進行領導人直接會面以確保亞太區域和平穩定。正如拜登對中共一面實行小院高牆,不斷升級高科技出口管制;一面又致力保持與習近平的領導人互動,目的即在於確保美中關係不會升高衝突,此亦可能為川普所仿效。

儘管川普任命的對中鷹派國安團隊,未來必將在各領域制定各類對中共的強硬政策,但此不但不妨礙川普與中共從事領導人交流合作,反而可作為與中共進行交易、迫使中共讓步的籌碼。川普盼望通過與習近平之間的最高領導人直接互動,促使中共在與美國利益相關的事項上讓步,例如芬太尼、移民管制、貿易逆差及烏俄問題解決等。

以上也顯示川普就職展現的對中示惠態度,並不意味美中關係的緩和。自川普當選以來,中共官方一再表達恪守台灣問題紅線是美中關係延續的核心關鍵,習在與川普通話中亦提醒此點;對中共而言,台灣問題是不可交易的,即便川普試圖以此威脅中共,中共亦不可能接受。而川普為確保亞太穩定,避免美中關係上升為戰爭,當不致在此項議題上激怒中共,同樣亦不致損害我國利益而對中共讓步。易言之,川普及其團隊的對台政策理應仍延續拜登的政策。











美再次偉大 台灣新挑戰


2025-01-23 01:09  聯合報/ 林法/公退(彰化市)


四百年前,一批為逃避信仰迫害、飄洋過海的清教徒,為「上帝榮耀」,訂立標榜自由、公義、平等的「五月花號公約」。如今川普卻不擇手段,只為「美國再次偉大」。

但所謂「偉大」,並非無限擴張地稱霸全球,川普只是一面討回「被占的便宜」,如退出世衛組織和巴黎氣候協議、驅趕非法移民、取消在地出生公民權、貿易制裁、加徵關稅等;一面重返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門羅主義」,就像對巴拿馬、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領土主張」,以及要求盟友分攤較多軍費否則不惜退出等舉動。

川普的如意算盤成效有待觀察,不過未來四年,對我們的命運卻可能是轉捩點。因為常誇與習近平關係多好的川普,除首任時「筆尖與書桌」的比喻,近期更表示「要防衛離中國頗近的遠方小島很困難」,甚至「中美可以一起解決世界所有問題」。套用前國務卿布林肯的話,川普全球戰略布局中,若台灣上不了餐桌,就會成為菜單選項,到時我們該如何自處?

按目前賴政府對撞的兩岸路線,萬一川普背棄我們,或許整天高喊「天佑台灣」的人,有些早已備好「自由、公義」的大旗,和「前往新大陸的五月花號」吧?















川普2.0的52赫茲鯨魚 別忘聆聽


2025-01-23 01:11  聯合報/ 朱立安/教(嘉義市)


廿一日民意論壇看到林世奇老師大作,解題大學學測國文寫作,從「52赫茲鯨魚」延伸《世說新語》和莊子,解釋人們要認知自我獨特性,文章擲地有聲。

當前年輕人,「52赫茲鯨魚」比李小龍更熟悉,叫聲無法被同類聽見的牠,曾被寫進多首流行歌,韓國防彈少年團(BTS)十年前唱紅〈Whalien 52〉,(WhalienBTS 自創詞,乃鯨魚加外星人兩字組合),可聽到副歌反覆喊「寂寞,寂寞,寂寞鯨魚…但我仍在游泳」,唱出慘綠少年心聲

然而,正在拚搏好大學的高三學生,一方面比較著哪些科系被社會定位成「有用」,政府也到處蓋科學園區積極扶植;哪些科系則面臨縮減合併轉型改名,畢業後淪為拿不出亮麗名片的窮酸樣。他也會看到美國的川普意氣風發重返白宮,連上個世紀唱紅派對名曲〈YMCA〉的歌手如今都巴結右派,令同志神曲變保守派國歌,成為史上最成功競選歌曲。而白宮加冕典禮上六大富翁一字排開,和已跑去求見並捐款川普的偏左媒體老闆們,何敢誠實做自己呢

最認清自我獨一無二的,莫過於美國作家梭羅。他到樹林親手蓋小屋,距離鄰居們至少一英里遠,靠雙手勞動度日,在小屋住了兩年多,出關寫成「湖濱散記」。這本做自己的指南,我從前隨身攜帶,現在把有聲書灌進手機,每逢又看到台灣該如何配合美國,該交多少保護費、該當看門狗或成為第幾島鏈等論調,就讀幾行梭羅舒緩心情。

梭羅並非關門做自己,他從美國原住民歷史、中國四書到古希臘經典都廣泛涉獵;美國吊死反蓄奴運動領袖約翰布朗時,他跑去市區廣場慷慨陳詞。梭羅最有名的句子:「倘若某人與旁人步調不一,是因為他聽到不同的鼓聲」。

我在青春時代,懷疑自己是否只聽到別人聽見的同樣鼓聲,後來怕自己不敢隨著心中鼓聲大方踢自己的正步。而今不再年輕,逐漸體會聆聽別人心中的鼓聲也是必要,因為每人之獨特性若互相排斥,就沒有包容。在台灣,不小心談到民眾黨和「小草」,發現原本笑容滿面的鄰居臉孔突然扭曲了一下;在美國,紅藍兩邊的朋友早就在網路互相封鎖了。如果只關門在同溫層內取暖,離開同溫層泡泡,自己的聲音仍不被聽見;那麼,大家都是「52赫茲鯨魚」。















川普回歸 帶來美政壇全新革命


2025-01-23 01:19  聯合報/ 于思遠/自由業(桃園市)


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川普再次站上了美國政治的舞台。他的就職演說不僅是對四年前競選的延續,更像是一場全新的政壇革命。這位極具爭議的前總統,無疑在政策與理念上都表達了要回歸的強烈意圖,而這一切帶來的,將是一場關於美國未來的深刻反思與爭議。

率先引人矚目的,無疑是川普提出的「常識革命」他宣稱要結束美國人對自身歷史的仇恨。這一動作看似是對過去四年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則反映了他對於文化戰的深刻理解。美國社會在文化多元的包容中,充滿了對自身身分的探索與迷惘,川普這一聲呼喚,意在重新凝聚人心,無疑是意圖在政治資本上再次發力。

隨後,他再度將焦點轉向美國南部邊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非法移民問題。這一措施不僅激發社會對於犯罪與安全的恐懼,也將美國的移民政策推入更加嚴厲的時代。他的政策中,軍隊的介入、邊界的嚴密,都無不在提醒著人們:在川普的世界裡,安全與國界的概念被重新定義。這樣的策略,無疑是挑戰了美國歷史上對於人權與移民的傳統看法。

而他在能源政策上的突破,重啟油氣開採並停止電動車的補貼,則顯示了他對於經濟的直觀決策。川普顯然並不避諱與環保戰士們的正面交鋒在他眼中,經濟的自由才是美國繁榮的根本。然而,這樣的做法卻引發了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質疑:回到傳統能源的懷抱,是否會造成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更具爭議的或許是他對言論自由的重申。川普明言要停止對言論的審查,這對於在過去幾年中曾遭受言論管制的社會來說,無疑是個積極信號,卻也反映出他可能對於言論自由的理解過於簡單化真正的言論自由應當是在多元與包容的基礎上展開的,而非僅僅是對某一方意見的放任川普在此表達的立場,或許更像是一種符號化的選舉策略,而非真正的社會共識

此外,川普對於 TikTok 禁令的暫緩也引發輿論的熱烈討論。他的這一決定,一方面試圖吸引年輕選民的眼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在考量美國國家安全之餘,依然不願放棄這個潛在的經濟利益與選票基地。然而,這種短期的策略是否真正考慮到了未來的安全風險,仍然值得深思。

川普的回歸,雖然極具個人特色,但無疑也深深影響著美國政治的格局。他似乎要將政治的本質簡化為商業交易,用交易的邏輯來推進政策。這樣的思維模式,固然能在短期內為他贏得支持,但在長期的國家治理中,卻可能造成制度的撕裂與社會的分化。

總結而言,川普的回歸既是一場個人的政治角力,也是對於美國主流政治觀念的一次挑戰。他的每一項政策走向,都將引發相應的社會反應與討論,而美國又將在這場風雲變幻的政治博弈中,重新思索自身的價值與未來。川普的政治賭注,無疑將成為美國下一頁歷史的重要篇章。






林中斌/川普返宮 盛極將衰 美中趨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林中斌/川普返宮 盛極將衰 美中趨和
◆  闕志克/科技巨頭為何全向川普輸誠
◆  嚴震生/川普的昭昭天命
◆  施振榮/以王道思維開採台灣「未來礦」









林中斌/川普返宮 盛極將衰 美中趨和


2025-01-23 01:22  聯合報/ 林中斌(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著有《偶爾言中》)


「川普總統強勢回歸」是台灣某大報首頁標題。

八年前川普就職日的華府抗議人群這次不見。貴賓席中突出的是科技巨擘群。從 SpaceX 的伊隆.馬斯克、臉書 Meta 的馬克.祖克柏,到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等無一缺席。之前川普和他們都公開罵戰過。

去年十一月大選,川普雙贏全國及選舉人票數,而且奪得參眾兩院多數控制權。於是,科技巨擘們各持百萬美元捐款,飛赴佛羅里達州排隊私會下任總統。川普感嘆:「這些罵我的如此殷勤,我還不太習慣!」盛況超前。

川普宣稱將清理內政,擴展版圖,開創新局。但川普政策2.0內含嚴重矛盾,日後將逐漸浮現。

「中美衝突將隨川普回返白宮引發重大危機」,這是一月六日歐亞集團總裁 Ian Bremmer 今年十大預測之三。

若川普威勢盛極而衰,而川普與習近平關係升溫,各求所需,美中合作將多於對抗。

移民遣返:強力遣返一千一百萬非法移民,是川普就任後第一優先目標。但是其中八百三十萬是美國農業、建築業、醫院的勞工。加州四十趴農工是移民。專家 Edward AldenForeign Policy Live 一月十六日播客中說目前失業率低,只四點一趴,正需要增加就業率。Peterson Institute 估計,遣返他們將削減美國經濟成長 GDP 二趴以上。擠牛奶的移民被遣返,牛奶價格上升,惡化通膨。加州大火後重建更需要建築工人。

提升關稅:川普在國內減企業稅和個人所得稅。國家所缺收入由增加外國進口的關稅代替。這將引發國際關稅戰反彈,也會惡化通膨。川普就職演說中奉為英雄的威廉.麥金萊總統力主提高關稅,但麥金萊連任後在一九○一年九月五日演講說:「貿易戰有害而無利。關稅只能作為談判的籌碼,不能作為國家收入的來源。」

團隊扞格:川普任命的國安團隊中對北京有主戰與避戰兩派。對中大鷹派的國安會顧問麥克.沃茲,在二○一九年出版的《殘酷事實》書中曾說美國與中國是「生死搏鬥」。被提名國防部長的彼得.赫賽斯,在去年十一月七日 Vigilance Elite 節目中卻表示:「二十分鐘內共軍發射十五枚極音速飛彈,美十艘航母全毀。」而國防部次長柯伯吉在十一月十日 Tucker Carlson 節目中表示:「我們站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懸崖上,我們焦點是中國,目的是和平。」此外,被外界謔稱為川普的「共同總統」的馬斯克,主張歡迎持有 H1B1 簽證的科技移民,與川普死黨史蒂芬.班農扞格不合。爭鬥方興未艾。

此外,政府大規模裁員,反彈必強。川普主張領土擴張及威脅脫離歐盟,令盟友離心。後果不樂觀。

中國致和:經濟學人一月十一日報導,拜登曾成功拜託習近平勸退普亭部署太空核武衛星殺手去年十一月廿五日歐洲政研中心 CEPA 報導,拜登於二○二二年底懇請習說服普亭打消對烏克蘭使用核武,習辦到了。拜登團隊已告知川普,中國有別於俄、伊朗、北韓軸心,美中有合作空間。十八日美媒報導,川普幕僚透露他將於百日內造訪北京。下半年起,川習聯繫將增。當川普政策2.0遇阻,習可助力,中美勢必更趨和緩。









黃齊元/主戲尚未開始 風暴才要成形

◆  黃齊元/主戲尚未開始 風暴才要成形









黃齊元/主戲尚未開始 風暴才要成形


2025-01-23 01:06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新的一年開始,美國南加州大火肆虐,損失超過兩千五百億美元。這反映出許多問題,主要是政府體制失靈美國對於控制火勢的束手無策,相較於同期間大陸西藏地震救災高度效率,對比強烈,說明美國國力正在衰退

諷刺的是,新任美國總統川普完全不相信氣候變遷,而這正是大火主因。不僅如此,川普反而會因未來民主黨大票倉鬆動而受益,順便幹掉了對手明日之星加州州長紐森

今年全球注定天災人禍不斷,風險顧問歐亞集團將「G零世界」列為頭號風險,其次是川普強人治理。美國不再是世界領袖,而是自私自利霸權。西方主要國家聯盟正快速崩解中,德、法、加、日等國領導人失勢,世界群龍無首;在此同時,美中在經濟、政治、科技上也將加速斷裂

全世界各國正積極改善與中國關係。日本外務大臣訪中,展現發展「戰略互惠關係」意願;中英恢復經濟財金對話,英方表示希望發展連貫、持久、相互尊重的英中關係。

未來趨勢很明顯:連剛下台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也向川普政府建議,強調美國印太政策需有連貫性,否則盟友將轉投中國懷抱。台灣領導人如果看得懂風向球,和對岸化敵為友正是時候;現在若再採取完全依賴美國戰略,恐怕會將台灣帶入絕境。

美國雖然是全球風險根源,但不一定會瓦解,反而有可能變得更強大。在混亂的世界中,資源會流向老大,特別是川普習慣以鄰為壑。過去「美國例外主義價值觀為主流,代表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美國都不會受影響;現在趨勢已改變,美國不再是老大,但川普會利用美國剩餘價值,讓世界變得更加瘋狂。

最近「金磚國家」增加了九個會員國,包括東南亞的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成為「全球南方」重要平台領導國家是中國。未來金磚國家會進一步降低西方國家主導國際秩序重要性,特別是減少對美元依賴

從金融角度,美國不是沒有風險,最大危機就是債台高築,這也是川普要大幅削減開支、並向其他國家索取保護費的原因。現在美國藉著放寬科技管制題材,不斷炒高美股,但只會增加未來泡沫化風險。專家多已開始避險,巴菲特持有現金部位有史以來最高,近期聯準會理事也提出警告,但均被市場忽視。

台灣未來發展戰略為何?經濟部最近宣布未來協助產業海外布局重點,將著重在民主陣營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德國及菲律賓。簡言之,焦點就是半導體(台積電海外設廠處)和親美國家;但面對全球局勢多重變化,難道台灣沒有其他布局選擇?

馬斯克助陣下,即使川普內閣有再多反華鷹派務實追求美中共同利益,必定是未來主旋律。但可以確定的是,中美科技供應鏈將加速脫鉤,這對台灣產業而言機會與挑戰並存。

相較世界各地危機,台海風險相對微不足道,但中國大陸已對美國表明,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重中之重。今年比較可能的情境是,台灣成為世界其他問題(包括天災與戰爭)「連帶損害」;由於美國無暇兼顧或需要中國幫助,大陸得以對川普提出兩岸和平統一要求。在避免戰爭的前提下,川普有可能同意以合理代價和習近平做一筆世紀交易。

台灣對於兩岸,過去只有「維持現狀」和「備戰」兩種劇本,但未來最有可能的情境是「談判」。現在不做準備,未來吃虧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