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經濟/杜特蒂為南海情勢打開新賽局

.聯合報社論..企業界的焦慮:台灣發展動力何在?
.聯合報黑白集.昨天放的是什麼假?
.經濟日報社論.杜特蒂為南海情勢打開新賽局








經濟/杜特蒂為南海情勢打開新賽局


2016-10-26 03:17經濟日報  社論

菲國總統杜特蒂。 (法新社)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日前訪問中國,發表「脫美、親中」的談話,中、菲雙方並達成巨額的初步投資協議。國際媒體認為這種「戲劇性(dramatic)」的變化完全「預料之外(unexpected)」,其實卻都在情理之中。
當今年7月當國際法庭對「南海爭議」做出對菲律賓有利的仲裁,國際媒體大肆宣揚中國受挫之際,本報社論即主張「南海仲裁開創區域合作新契機」,強調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可能採取不同以往的作法,藉由這項裁決而與中國針對解決漁事糾紛及加強經貿合作進行務實的談判。
現在菲律賓宣布將擱置國際法庭7月的仲裁結果,與中國直接談判南海爭議,中國也表示中菲兩國關係已回到「全面復甦」階段。換言之,美國原本是要藉這項仲裁為菲律賓「做球」,結果杜特蒂卻把球「殺」向美國。
在這場菲、中、美關係微妙發展的大戲中,美國其實犯下多項錯誤。第一,誤認所有菲律賓政治人物對美國都有與生俱來的忠誠。美國在殖民時期曾對菲律賓殘暴統治,尤其是民答那峨,還戲稱菲人為「咖啡色小老弟」,連杜特蒂本人中學時也曾被美國牧師性騷擾。美國選擇性地忘記殖民時期的暴行,但受害者及後人卻不會輕易遺忘。
第二,歐巴馬高舉「轉向亞洲」戰略以圍堵中國,其實是說得多,做得少,尤其是經濟層面。但菲律賓從2012年與中國交惡以來,便一直承受中國軍事及經濟上的壓力。美國現在應該認清菲國轉向之必然,也必須對亞洲盟邦做出更大的承諾。
第三,國際法庭7月對南海爭議的仲裁,並未涉及島嶼主權,美、菲都清楚效力有限。依據仲裁,菲律賓原本就擁有黃岩島附近的漁權;而美國鼓勵菲律賓與中國自行談判以解決爭議,等於是菲律賓未談先讓。美國在軍事或外交上均未採取後續行動,以強化仲裁的結果,杜特蒂難道不會認為美國根本不打算認真維護南海的法治?
最後,也是最重要者,在於「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是「轉向亞洲」戰略的經濟基礎,但現在落實TPP的希望渺茫。杜特蒂要發展經濟,尤其需要資金進行基礎建設,中國能提供低利貸款及投資;菲律賓希望拓展出口,中國願意開放市場;杜特蒂希望在反毒戰役中得到聲援,而中國企業家正在興建大型戒毒中心;菲國漁民希望能重返固有漁場,中國表示可以商量;2012年起陸客遠離菲國,中國現在願意取消對菲觀光警告。中國提供的經濟利益已使菲律賓無可抗拒,而美國在經濟方面卻使不上力。
杜特蒂目前顯然是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玩「平衡」手法。他賭美國不會因為他大放厥詞,就做出激烈反應;且美國即將大選,之後新、舊政府交接,不會有大動作,也讓杜特蒂抓住機會。美國現在是「聽其言,更觀其行」;一旦杜特蒂確定取消聯合軍演等,恐怕就不容易過關。
至於中國,與菲律賓直接會談島嶼議題,等於挽回了國際法庭仲裁之後所失去的面子,也為瓦解美國「轉向亞洲」政策撕開了一條口子。提供貸款及基礎建設投資,既為中國資金找到投資機會,也為中國過剩的工業產能提供新的出路,未始不是「雙贏」。許多國際觀察家認為中國可能會要求菲律賓對一些島嶼放棄主權,作為中國提供金援的前金,其實未必。中國最大目的是不讓美國介入南海,至於與周邊國家間的領土爭議可以擱置。
菲律賓「脫美、親中」,是冷戰後亞洲地緣地政治上最重大的一次重新洗牌。中國在整個事件中既展現了硬立場,也發揮軟實力。中國在南海爭議上一向主張與當事國個別談判,不要美國插手,或與東協集體談判,現在中菲同意舉行雙邊會談,無異於向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新及印尼都發出信號,而中國更有機會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沒有TPP作後盾,東南亞國家都難抵擋中國的經濟攻勢;一旦引發骨牌效應,美國「轉向亞洲」戰略也將走入歷史。

聯合/昨天放的是什麼假?


2016-10-26 03:17聯合報  黑白集

昨天勞工放假,風和日麗,但十月二十五日放的是什麼假?半世紀前的教科書寫著:「張燈結綵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這首「台灣光復紀念歌」是呂泉生譽為「完人」的本土音樂家陳泗治所作曲。但自李登輝斥國民黨為外來政權,綠營鄙夷「光復」的概念;前人既不知為何而戰,昨天的假也就不知為何而放了。
放假事小,看似無關國家大政,但從勞工休假看,凸顯蔡政府左支右絀,全因執政口號太高遠所致。以照顧勞工權益為名,主管機關如今動輒勞檢,企業主被罰怕了,也被天價的加班費嚇怕了。以後就算落實「多放假,少加班」,實際效果就是:過去領加班費當補貼、或兼職賺外快的低薪階級,如今因老闆被法令掐著脖子,反而首當其衝成了受害人,少了原本的額外收入。
企業主不堪其擾,有本錢的,可以「老子不玩了」;而如果投資下滑,勞資對立,口稱勞權至上的政府能變出什麼花樣?尤其自動化趨勢以機器取代人工,眼看失業狂潮撲面而來,全球皆嚴陣以待。民進黨原該高瞻遠矚於人力資源轉型的大事,但「蔡拍板」直接插手的卻是華航罷工、國道收費員之個別瑣事。長此以往,誰得利?誰受害?誰是勞資關係緊繃的幫凶?
勞動部載明依據勞基法三十七條列出的國定假日,年底前還有蔣公誕辰、國父誕辰及中華民國行憲紀念日。勞工放假愉快,但敢問民進黨政府:真是在慶祝這些放假日嗎?

聯合/企業界的焦慮:台灣發展動力何在?


2016-10-26 03:17聯合報  社論

工商協進會早餐會後,行政院長林全(左)與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右)一同步出會場。 
記者王騰毅/攝影


林全率多位閣員與工商業界座談,原為溝通意見,但雙方缺乏共同語言,互動不暢。業者在會中提出八項建言,僅獲一項明確答案,其餘皆淪為經濟理論與現實間高來高去的大哉問,雙方只能「盍各言爾志」。表面上看,林全內閣有「財經內閣」之名;但在施政上,卻缺乏財經面之施展,不能不說是一個尷尬的現象。
觀察企業界在會上的發言,可看出他們普遍感到焦慮,也難掩失望。前一天才在台積電運動會上發出四.三億元「大紅包」給員工的張忠謀,這次在林揆面前說了重話,要求政府不要「盲目」追求分配與創新,憂慮之情溢於言表。其他,還有多位攔路申訴的企業家,卻無法獲得回應。
蔡政府上台後,由於兩岸政策上的變化,先衝擊了陸客相關的觀光、遊覽車、土特產等業;影響雖眾,但多半僅及中小型企業。值得注意的是,五個月來政府在勞工、電力、產業發展上的各種作法,逐漸讓大型企業及科技大老感到不安,不知政府將把台灣經濟帶向何方。這股瀰漫在工商產業圈的不確定感,恐怕不是無病呻吟;至於台灣能否平順渡過這次激烈轉型的陣痛,似乎仍看不清前方的路。
歸納日昨企業界在會中的建言,大略可分為幾點:第一,縣市政府利用地方自治法規對企業的干預,有愈形嚴重的趨勢;第二,因非核、減碳、停機而影響供電,對產業的穩定經營是一大威脅;第三,政府經濟三主軸定調為創新、就業和分配,忽略了「成長」才是關鍵;第四,處理勞工休假議題,應考慮企業承受力;第五,其他各種金融稅制、證券化、及股利所得分離課稅的檢討。
從上述建議看,撇開第五點是任何時期都有企業要求減稅的情況不談,其餘四點都是蔡政府上任後才發生的變化,因此備受關注。這些變化,包括非核減碳、重視分配和創新、勞資關係的再平衡等,主要是蔡總統基於不同的經濟路線及社會理念而來,自有其理想性,很難一筆抹殺。如果民進黨真能透過精準而英明的決策,落實社會公平及產業創新的理念,把台灣帶向更均富的境界,當然是令人期待的事。
問題是,我們並不是生在一個真空、無菌的世界,而是活在一個荊棘密布、充滿競爭的世界。蔡英文要改造台灣,不能無視於我們目前身所處的主客觀環境,以為僅憑總統之意志即可隻手打造出一個理想國。她必須審慎評估其間的變數和阻力,並設法突破障礙,找出實現之路。而目前看來,無論是在企業家或一般民眾眼中,蔡政府的態度恐怕都太過樂觀,乃至一廂情願;她的許多政策,似乎只訂得出目標,卻畫不出路線圖。舉例而言,政府誇示發展綠能,卻無力面對缺電危機;奢談亞洲矽谷及創新產業,卻停留在「蓋園區」的思維;連平抑蔬菜價格都反應遲緩,且失業率不降反升,卻高談闊論分配正義;這些,都是目標和手段背離的例證。
企業界對台灣發展前景的焦慮並非無的放矢,許多民眾其實也有同樣的憂心,只是內容未盡相同。人們擔憂的,並非經濟或營業成長的高低,而是政府勾勒的國家願景究竟有多少實現可能;主要理由是:一,蔡政府上任至今,在整體施政上表現得相當生澀,不時脫線;以這樣的團隊表現,恐怕連維持穩定發展都有困難,遑論大步跳躍向前。二,林全內閣雖有財經內閣之名,卻因政府應對上的生疏屢屢陷於困境,且其團隊忙著推動總統的競選承諾,幾乎無暇潛心思考經濟發展。三,目前林揆的職位已岌岌不保,若偌大的國家預算和經建基調都在他手中倉促定下,未來這些宏大的藍圖將何以為繼?
財經內閣和企業界沒有共同語言,不是人們關心的事;但台灣的生命力根源在經濟,大家想知道:林全真的比張忠謀更懂經濟,又更懂分配嗎?

去梯言/見風使舵才不至於卵破雛死

.創新帶動成長與分配共享
.穩定金融秩序 杜絕不動產超貸
.去梯言/見風使舵才不至於卵破雛死
.沈輪機長 教了我們仁和愛
.要馬兒不吃草的長照思維
.朴槿惠之「亂」 蔡英文的「燈」
.朝夕相處更增裂痕 婚姻總在長假後結束
.布置對創意友善的學習環境








去梯言/見風使舵才不至於卵破雛死


2016-10-26 03:29聯合報  公孫策

遭擄的台灣輪機長沈瑞章。 圖/取自蔡正元提供影片

台灣漁民被索馬利亞海盜劫持四年多終得獲釋,家屬首先感謝中國外交部與海協會。國內媒體不斷重播輪機長「你台灣政府是在幹什麼?」的詈言,而政論談話節目則依然藍綠壁壘分明,揚己之功、則人之過,十足的埳井之蛙,目光最遠只及於「井緣」。然而,這件事卻不僅只關乎兩岸,更顯示了全球霸權的消長。
《說苑》的寓言:孟嘗君推薦一位賓客給齊王,三年不被任用,那位賓客回門向孟嘗君抱怨。孟嘗君說:「絲線靠著針穿入布帛,可是不能靠針來加快縫紉速度。你怎麼怨我呢?」賓客說:「鷦鷯在葦苕(蘆葦的花枝)上築巢,用毛髮編織鳥巢,織工之精巧連女工都及不上,看來完美且堅固。可是大風一來,葦苕折斷,卵破雛死。那不是巢不安全,而是所託者不可靠啊!」
索馬利亞海盜成為國際問題,已非一日,問題牽涉複雜,因而難解。美國做為世界警察,卻不能在紅海亞丁灣維護全球商船安全航行,還堅持「不跟恐怖分子妥協」,使得被劫持的船東、家屬、政府都為之頭痛,一方面人質不能不救,另一方面又要顧及美國立場。但是大家卻都看到,美國可以在大沙漠出動戰機乃至特種部隊,對付敘利亞、IS,卻不肯出動戰機對付海盜。
另一方面,中國不但以軍艦在亞丁灣執行護航,更於今年在吉布地(印度洋入紅海口的小國)建立了海軍基地,為護航艦補給,於是各船公司向中國申請護航的更多了。
商紂王時,西伯姬昌「陰行善事」,諸侯有紛爭都去找西伯裁決,於是諸侯開始尊西伯為王(周文王),漸漸「朝周不朝紂」,最終周取代了商。
美國不准「諸侯」跟恐怖分子妥協,此所以我們的政府不敢跟海盜談付贖放人。可是中國不甩美國,此所以我們的立委要透過北京進行營救。這種情形絕對不止台灣發生,也就是中國一直在「陰行善事」,那就動搖了美國的盟主地位。
美中爭霸我們插不上手,可是兩個霸權爭鬥時掀起的巨浪,卻足以危及台灣(當然也包括其他小國),這時候就需要見風使舵的功夫(不是見風轉舵而已,因為風向不斷在變換),而且變招要快。
回頭再來看家屬「感謝海協會」。萬一今後再發生類似事件,我們跟海協會還通嗎?不通,「舵」可能轉不動咧。

創新帶動成長與分配共享


2016-10-26 03:29聯合報  莊奕琦/政大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報系資料照

針對新政府經濟政策開出的三大主軸「創新、就業與分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指出政府主軸矛盾,因為創新就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經濟成長才是最關鍵。到底成長、就業、創新與分配其間的關係為何?能否釐清?實需要更多的論證。
創新必然帶來生產力的提高,經濟成長的動力源自創新,殆無疑慮。經濟成長代表產出的增加,在既定技術水準下,勞動就業量必然增加。但若帶來成長的技術創新,為改變生產模式如深化資本、節省勞動,則成長也未必會帶來就業的增加。更何況技術創新的創造性毀滅本質,會對既有生產者帶來生存的威脅,新產業取代舊產業,新廠商打垮舊廠商,很可能會造成分配的不均,即所謂創新和分配是互相矛盾。
簡言之,餅雖做大但不代表分配會更加平均,事實上分配惡化的情況均多。皮凱提近作廿一世紀資本論,正告訴大家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這些所謂的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正面臨所得分配益形惡化的結果,財富甚至集中在少數最高十%、一%的人手裡。
這樣的關係是否必然?若果,則創新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而要追求創新必須忍受分配的不均。但不要忘了,除了技術創新外,還有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制度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拜科技進步之賜如電子商務)不僅降低市場進入的門檻,打破大型企業的壟斷,還可創造就業機會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制度的創新如法規鬆綁與透明化、與國際接軌的開放政策,帶來市場的擴大延伸與規模經濟,公平競爭環境降低競租行為並吸引外來投資與技術引進,這些所謂的制度紅利不僅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公平競爭的結果減少特權與壟斷,使個別的生產因素都能獲得應有的適當報酬,分配自然趨向平均,社會也較安和樂利。這就是包容性成長的意涵。
我們何其有幸處在這個數位的時代,它讓一些過去看似矛盾無解的困境,在心靈創新的思維下,讓共榮共享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台灣要脫離現在的困境,需要的是以創新來帶動成長與分配的共享經濟,這是新政府的挑戰,也是一份重要的使命。

穩定金融秩序 杜絕不動產超貸


2016-10-26 03:29聯合報  林左裕/政治大學特聘教授(台北市)

在國內銀行放款弊端陸續爆發後,金管會主委即將在紛擾中易座,然自民國九十三年金管會於財政部獨立出銀行、證券及保險等重要業務後,此期間不僅發生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外,國內也發生多起金融詐貸以及炒作股票坑殺投資人等案件。其中重複發生卻未亡羊補牢的就是「抵押貸款」的超貸,甚至是明顯的「詐貸」案件。這些漏洞若不即時補正,不僅我國之金融風險居高不下,我國金融機構之債信在國際上也可能江河日下。
在放款實務上,若是無擔保之放款,常以借款人之債信、公司之經營能力及該標的之預期未來收益為參考依據,如高鐵等專案融資,由於無抵押品為擔保,此類貸款之利率即隨風險升高。若有實體抵押擔保,則需對此標的進行估價,重點不僅是當時的市價,還需預期該價格之未來性及長期性,通常由該標的所孳生之收益即為重要指標,由於不動產是良好抵押品,因此不動產及其抵押貸款之估價即為放款過程中重要之依據。
銀行放款的決策亦常在風險控管及獲利間進退維谷,若過於保守或採緊縮策略,則來自存款面的資金來源無從消化,除了放款業務無以為繼外,對亟需資金奧援的產業發展及後續的經濟成長將有負面的衝擊;但若授信過程中過於寬鬆,則將引發「逆選擇」問題,將資金「送」給潛在、或明顯無力,甚或無意願償還之借款人,此時不僅導致銀行損失,將損失移轉給存款戶、銀行股東及廣大納稅人承擔,後續的金融風險更環伺在旁,再多再大的政府保證或保險亦無力回天。
美國於兩千年初起擴大次級房貸規模,借給無所得證明及資產擔保等潛在無力償還的次貸借款人,雖經房利美等機構保證,包裝後之抵押證券亦由信用評等公司評為優質標的,仍不敵後續的違約潮而引發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此殷鑑尤需記取。
細數我國過往的抵押貸款違約案,不論是銀行或農會放款,多屬不動產標之超貸案,也可看出此類貸款人謀不臧的問題,因此制度補正上應朝向盡量降低可控制的人為風險努力。在國際經驗上,美國在次貸風暴後陸續規範「房屋評價行為準則」及「獨立估價要求」,要求外部估價及其獨立性,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國亦跟進實施,由其最近幾年之經濟發展及金融穩定等指標中已可看出成效。而海峽兩岸在不動產及抵押貸款之估價並無補正的規範,因此從房價租金比或資本適足率等指標看來,金融風險相對偏高。
因此,未來在穩定金融秩序的方向上,可朝外部估價補正,即類似買一中立客觀專業人士出具之保險證明,期能降低人為疏失的授信及提高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李清志/寶可夢的場所精神

.李清志/寶可夢的場所精神
.朱宗慶/年輕藝術家的實驗室與舞台
.葉銀華/政府應保護納稅者權益
.王健壯/違憲擴權不是憲政慣例
.黃介正/志不可屈 權不可喪 機不可失
.蘇蘅/事實查證網 膨風政客照妖鏡
.薛承泰/一百趴的誘與惑






李清志/寶可夢的場所精神


2016-10-26 03:23聯合報  李清志

建築現象學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他的著作「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一書中,提到所謂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根據羅馬人的信仰,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其自己的精靈(或靈魂),這種精靈(Genius)或守護神靈(Guaraian spirit)賜予個人或場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隨人和場所,同時決定他們的特性或本質。
二次大戰之後,現代主義的建築與都市規畫大行其道,但是那些原本迷人的城市與街道空間卻逐漸喪失,有如靈魂的失落一般,人們逐漸被汽車驅趕離開街道,而設計規畫不良的城市空間,也讓人害怕厭惡而逐漸離開街道,諾伯舒茲將此現象稱為「場所的淪喪」(The Loss of Place)。他認為建築師與都市規畫者應該重建場所,找回失落的「場所精神」,讓城市居民重新回到街道與開放空間裡,這也成為後來都市設計規畫者的使命。
有趣的是,寶可夢(Pokemon Go)與「擴增實境」(AR)的技術,竟然讓人們一夕之間,戲劇性地回到街道,讓無趣的開放空間重新擠滿城市居民,甚至那些醜陋幼稚的變電箱設備,突然也變得有趣起來!寶可夢怪獸有如諾伯舒茲「場所精神」理論中的場所精靈(Genius)一般,重建了城市空間的迷人特質,同時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回到開放空間與街道。
寶可夢精靈真的就像是「場所精靈」,它們根本看不見,但是對於寶可夢玩家而言,卻是無比真實的存在,大家手上拿著手機神器四處遊走,就可以找到躲藏在不同場所空間裡的寶可夢精靈,慢慢地,寶可夢玩家對於城市空間有更多的認識,同時也更多地去探索這個城市陌生的角落。
寶可夢的創新與突破,恐怕連未來學專家過去都不曾想到過,「第三波」作者艾文托佛勒過去雖然曾經在著作中多次提到「虛擬實境」(VR)將對人類生活帶來的重大影響,但是卻不曾對「擴增實境」(AR)有太多描述;而寶可夢現象恐怕也會讓都市設計學家凱文林區(Kevin Lynch)跌破眼鏡,凱文林區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將城市意象分為「地標」、「節點」、「區域」、「邊緣」、「通道」等五個城市元素,有趣的是,這些城市元素正好都是寶可夢遊戲中寶可夢道場與補給站的設置地點。
雖然有許多人對寶可夢遊戲有很多抨擊,認為寶可夢遊戲創造了一大群城市喪屍,雖然在公共開放空間遊走,卻不與他人互動來往,只顧自己低頭玩遊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寶可夢遊戲讓許多沉迷電腦桌前的宅男宅女們,開始走出繭居生活,那些沙發馬鈴薯電動遊戲迷,也可以擺脫不運動的惡習,每天晚上吃飽飯走出家門,到城市街道、開放空間散步抓寶。
我觀察到許多人的下班生活開始有所改變,晚餐後大家不再呆呆地看八點檔連續劇,父親開始帶著兒子外出抓寶,老夫老妻則在公園興奮討論誰抓到的寶可夢厲害;也看到許多年輕人在公園道場周邊,或坐或臥,閒話家常,手機上顯示的則是櫻花花瓣四散飄落的繁華景象,這樣的城市盛況,在我們的社會電視普及之後,已經很久不曾見過了!
寶可夢的「擴增實境」技術,縫合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鴻溝,讓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接軌,藉著「擴增實境」的寶可夢遊戲,原本沉淪的城市空間,竟然開始得到某種重生的救贖。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