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洽簽協定 社會溝通要更完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153/web/ 

◆  聯合報社論/維戈港VS.前鎮港:比一比才知什麼叫前瞻
◆  聯合報黑白集/過境華府怎是骯髒念頭
◆  經濟日報社論/洽簽協定 社會溝通要更完備






經濟日報社論/洽簽協定 社會溝通要更完備


2023-08-04 00: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圖為立法院外觀。 記者陳正興/攝影


立法院上周通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且內容均無修改,朝野肯定其意義,但在野黨對於國會監督、影響評估及談判透明度等問題仍多有質疑。

過去我國經貿協定數量屈指可數,現有「條約締結法」機制尚可應付;近年台灣在國際地位改變,對外洽簽各項協議的機會也明顯增加,已出現捉襟見肘的不足,有進行全盤檢討調整的必要。

從立法院臨時會審查「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的過程,其實已經看到政府現有談判機制的侷限。例如蔡總統將其定位為「台美雙方自1979年以來結構最完整的貿易協定」的歷史性突破,這個定位理應有談判團隊的評估支持,並且有充分的論述準備。然而在立院聯席審查時,總談判代表未出面捍衛談判成果,協定應送立法院查照或審查程序的爭議不休。部會間整合看似也有問題,連基本的影響評估是否進行?應由經貿辦或主管機關負責?這些基本問題都有左支右絀的尷尬。

台美第二階段將開始進行勞工、環境、數位貿易、農業、標準等社會敏感性既高,產業利益又更直接的談判,因此立法院本次審查同時通過數項附帶決議,要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後續七項議題的談判及簽署協定前,行政機關應先徵詢國會意見,或會同立院及相關部會機關舉辦公聽會,徵詢學者專家及相關業者意見,並在協定完成簽署後30天內送立院審議。同時政府也需設立專區主動揭露更多談判內容與進度、召開公聽會及聽取各界意見,也應提出產業衝擊專業評估報告與因應方案等。

事實上,我國《條約締結法施行細則》第4條便已規定「涉及國家經濟利益重要事項之條約草案內容獲致協議前,主辦機關視情形就可能爭議、產業影響及民眾關心等事項,向產業代表或利害關係人說明溝通,宜舉行諮詢座談會或公聽會等方式,聽取利害關係人與學者專家之意見;並應適時向立法院說明相關進展。」第8條也指出提交立法院審議時,應基於影響評估確認之事實,提出因應方案及補救措施。

不過,由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一開始就被政府認定不是「條約案」,所以被質疑該做的功課都沒做時,也有被冤枉之感。但全案重點,其實仍在政府準備不足,因為當初即使政府認定是行政協定不用送審查,但若考量到台美倡議的政經重要性,仍舊自主比照條約進行各項溝通說明及影響評估,或許今日部分的爭議就可以消除。

美國在審議台美協定時也出現類似情況,參眾兩院更通過「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實施法案」,要求未來與台灣達成的任何進一步協定,需符合公開透明原則,並徵詢國會意見。

展望未來,除了台美倡議外,也傳出台美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出現曙光的消息,同時台灣與加拿大已展開「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FIPA)談判,與英國推動「強化經貿夥伴關係」架構,後續還有CPTPP等雙邊或區域性協議的可能發展。

過去台灣對外簽訂條約或協定機會有限,為了保持談判機關的空間與彈性下,「條約締結法」要求行政機關有較多事前作為的協定範圍,採較彈性限縮的立法。這次經驗告訴我們,未來台灣對外洽簽協定空間提高,加上社會對政策透明化的期待日漸增高,對於類似台美倡議這種有政治經濟重要性,但又不到條約層次的協定,必須要揚棄「條約、協定」二分法,對於各界認為重要性的協定,應盡可能比照「條約」來進行社會溝通、產業評估及常態性與立院交流,同時強化行政院經貿辦的跨部會整合及政策說明能量,是必要且急迫的課題。











聯合報黑白集/過境華府怎是骯髒念頭


2023-08-04 00: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副總統賴清德12日出訪巴拉圭,將過境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出訪巴拉圭,來回將過境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外交部特別強調,從未打算過境華府,或拜會美國在台協會總部。民進黨立委還放話,批評國民黨駐美副代表秦日新散播「賴清德爭取過境華府」的消息,是故意「搞破壞」。

我國正副元首踏上美國的途徑,就是出訪友邦過境轉機,外界也慣以過境地點當成禮遇高低的指標。賴清德此行若能進入華府,或前往鄰近的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市之在台協會(AIT)總部,自是超級利多。在野黨即使嘔在心底,表面也得肯定外交突破;對於希望「走入白宮」的賴清德,更是邁出重要一步。

因此,綠營的指控就不免令人困惑。選戰方殷,在野黨說賴爭取進華府,明明是在加油,怎麼說是搞破壞?執政黨忙不迭地否認,還說是被栽贓,反應未免太奇怪。

政治人物心底效忠的,不論是中華民國或是台灣國,難道不想被當作堂堂正正的一般國家看待?不希望國家的正副元首能到訪華府或白宮?綠營本就自認與中國無關,有此想法也是天經地義;怎麼被在野黨一說,就成了想都不能想的骯髒念頭?

不難想見,「疑賴論」在華府,平靜水面下仍暗流洶湧。賴陣營當然仍可說嘴:看啊,「務實台獨工作者」果然務實;害怕美國老大哥不開心的程度,遠超過對「正常國家」的期待!












聯合報社論/維戈港VS.前鎮港:比一比才知什麼叫前瞻


2023-08-04 01: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高雄市獲1265億元前瞻建設補助,將近台北市7倍,引起各界討論。圖為獲前瞻計畫補助,將進行全面改建的高雄前鎮漁港。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雄前鎮港申請三千萬元補助改善設施,前閣揆蘇貞昌主動加碼為八十一億元,寫下了灰姑娘變公主的傳奇。此案引起各界對蔡政府「獨厚高雄」、「重綠輕藍」的批評,南、北政治人物交相駁火;漁業署則稱,這項補助「符合產業及地方期待」。撇開厚此薄彼的爭議不談,有民眾提出西班牙維戈港作為對比,維戈港面積為前鎮港一六八倍大,改建經費僅一百億元,卻充分展現友善環境及節能減碳思維;在前鎮港,則嗅不到任何「前瞻」氣息。

維戈港(Vigo)位於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亞省,面臨大西洋,是全球最大的漁港,也是最忙碌的魚貨中心。歐盟的歐洲漁業管理機構就設在此處,不少非洲及中南美的漁業公司也把基地設在這裡。台灣遠洋漁業規模居全球第三,而前鎮港是全台最大漁港,每年有兩千多外籍船員隨漁船入港卸貨整補。因此,兩個漁港在各方面都有相當之處,大可一比。

先談前鎮漁港。前鎮港最初向中央提出三千萬元的補助申請,主要是作為維護漁港基本運作及碼頭泊地疏浚之用,這是單純的營運維護思考。而蘇貞昌大手筆加碼為八十一億元,則側重前鎮港的全面環境提升。這八十一億經費的分配如下:廿五億元用於建造深水碼頭,廿七億用於改建卸貨場及魚市場的作業空間,十五億用於漁港及鄰近社區的汙水下水道,四億多用於興建多功能船員會館、商店,另七億多用於修繕漁港及漁會大樓外觀。

上述的經費用度,看起來相當老套,卻也稀鬆平常,也很難說有什麼蹊蹺或異樣。但問題就在這裡:由一個或一群老官僚拍板決定的事,前鎮漁港就該擴建大樓、碼頭,更新拉皮;除此之外,這些大官們似乎再也擠不出任何更「前瞻」的發想了。然而,看看維戈港的改造,一開始就對準歐盟的《綠色協議》、海事法規及生態多樣化目標,要從各方面將自己打造成一個綠色的港口,而不只是在海中及岸邊添加灰色水泥建築而已。

為此,維戈港的改建,由包括了西班牙、以色列、丹麥三國的四個集團參與設計建造,因此有縝密設計。例如,船塢的建造採取仿生結構的改良水泥,設計成人工魚礁,使基礎設施從「灰色」變成「綠色」,對環境更為友善。值得注意的是,港區中也設置「碳捕捉」及港口脫碳設計,並設有LNG儲存站,包括車輛充電樁及先進的氫氣充氣站,目的都在減少碳排。港區也建立噪音汙染減量監測,及設置水下生物多樣性觀測專區,將減碳、降噪、保育納為公共工程的具體目標,並讓民眾參與監督觀察。

觀察維戈港的諸多先進設計構想,再對比高雄前鎮漁港的大肆擴建,兩者最大的不同顯然不在經費的多寡,而在主事者理念的高低落差。維戈港想要做的,是以全球第一大漁港的地位,表現符合自己身分的責任和創新理念,善盡身為地球一分子的環保義務。但蔡政府在前鎮港所做的,卻只是透過大撒幣來換取地方和漁民的效忠,卻從未思考在這樣的公共工程中有什麼理念可作為民眾表率。

漁業署說,中央對前鎮漁港的補貼,符合產業及地方的期待。這話或許沒錯,但基本上出發點是狹隘的,因為只照顧了一小撮人的利益,卻從未想到對全民乃至對環境的多元責任。維戈港僅花了百億經費改建,卻全面對能源、空汙、噪音、生態作出前瞻反思,並逐一落實在不同的項目上。反觀蘇貞昌,那句「吃魚還不准建漁港」,只映照大人物的小腦症。



重塑財政紀律 刻不容緩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153/web/ 

◆  重塑財政紀律 刻不容緩
◆  放不放假?給專業裁量空間 勿只吵要糖
◆  解決血汗法官 讓專業人士分憂
◆  退場校地 打造失智者專屬生活村
◆  ESG公私協力 推動低碳交通
◆  颱風假 合理考量非福利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重塑財政紀律 刻不容緩


2023-08-04 01:31  聯合報/ 紀俊臣/中國地方自治學會理事長(新北市)
高雄市獲1265億元前瞻建設補助,將近台北市7倍,引起各界討論。 圖為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左三)今年1月會同時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左一)、高雄市長陳其邁(左二)等人視察前鎮漁港改造的施工進度,宣傳改建預算由原先10億元暴增到80億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來,媒體又熱議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問題;尤其令人不解者,即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八千八百億,地方雖分配到五千三百餘億,但身為首都的台北市竟只分到一百餘億,高雄市卻分到千億。該等建設經費分配,究竟是否公平?

第一,過去政府重北輕南,現在南北並重,高雄市多分配,是不符分配正義的案例。

以往常聽到:政府重北輕南,補助款多給台北市,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長久以來,中央政府就以為北市財政收支良好,不用給予北市補助款,以致過去內政部甚少補助北市相關福利措施經費。經查在福利服務方面,鑑於台北市的財政能力,中央根本分毫不補助。現在中央對北市的分攤款,大多用在捷運建設,而且比例上北市自籌款也比其他縣市多。

政府過去形式上重北輕南,並非將經費多分配給北市;反而要求北市負起更多責任。民進黨政府則以南北並重之名,優先並加倍分配經費給高雄市。高雄市因長年綠色執政,不僅公共工程之分攤金額少,而且中央還加倍分配補助款。

第二,財政收支劃分法已廿四年未修正,中央集錢下已嚴重妨害地方發展。

行政區劃已因六都設立而有顯著改變,財劃法卻仍不修正。正因為財劃法未能依實際的行政區劃之重劃情形做必要調整,人口較少的北市,其統籌分配稅款卻分配最多,難怪有的直轄市會不服氣。縣(市)雖然人口少,面積大,基礎建設也最迫切,卻因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偏低,基礎建設計畫完成遙遙無期;即使完成基礎建設,亦因缺乏龐大維修費用,而致那些既成道路幾乎淪為荒煙蔓草的泥濘路,多可惜!

第三,中央與地方違反財政紀律,而且中央比地方嚴重,法律形同具文。

政府早先曾制定公共債務法,明定各級政府在其總預算、特別預算及營業基金、信託基金以外之特種基金預算內,所舉借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合計不得超過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之前三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之五十%;復就各級政府尚有特別限制規定。上揭債限規定,在中央卻可經由制定特別預算條例之「特別規定」排除,以致公共債務法限制規定形同具文,毫無規制效果。

鑒於公共債務法債限規定執行力不彰,政府制定財政紀律法,旨在「對於政府支出成長之節制、預算歲入歲出差短之降低、公共債務之控制及相關財源籌措,能不受政治、選舉因素影響,促使政府與政黨重視財政責任與國家利益」。然近月以來,民進黨政府所為政治動機之「大撒幣」已達千億以上。至於以特別預算條例突破財政紀律法、公共債務法規定者,高達新台幣兩兆元以上。該等違反公共債務法之「債限」及財政紀律法之「財政紀律」情形,中央遠比地方嚴重許多。

特別預算編列的適法性尤令人不解;依預算法第八十三條規定,行政院須在「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國家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或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始得編列特別預算。業經立法院通過之特別預算案,經查多有不符上揭法制情形。

為避免債留子孫、甚至避免國家破產,重塑財政紀律刻不容緩,將有限經費用在國家最迫切需要的刀口上,使為得以永續的責任政府。











放不放假?給專業裁量空間 勿只吵要糖


2023-08-04 01:13  聯合報/ 張家羽/公(雲縣斗六)
北北基昨天放颱風假一天,不少民眾到電影院看電影,售票口出現排隊人潮。記者洪子凱/攝影


隨著杜蘇芮颱風、卡努颱風接力報到,各地方政府不僅忙於防颱、救災,就連是否要放颱風假的決策,也備感棘手!即便現今科技發達,可透過衛星雲圖掌握最新氣象動態,但終究是「天有不測風雲」,颱風的軌跡、走向及發展可謂是變化多端。因此為政者在作任何防颱(包含是否上班)決策時,除應具備科學、專業,更要有所依據;而在這些客觀條件均已具備的前提下,民眾即應予以尊重,避免衍生多餘的情緒。

畢竟,公眾事務的運作,若沒有一道依循的標準模式,將會混亂失序、毫無章法。以近日卡努颱風掃過北台灣的案例,前一日雙北、基隆與宜蘭等地方政府即宣布隔日停班停課;而鄰近的桃園市因風雨評估及預測皆未達標準,且桃園市未被列入陸上警戒區,最終決定隔日照常上班上課,隨即卻引發大批網友抨擊,網友此舉顯欠缺正當性。

筆者能理解民眾「期待放假」的心理,但不能視為理所當然;政府本應基於專業、超然的立場制訂決策,不是一味投其所好、取悅市民。且依據勞基法,桃園市民若是在雙北、基隆上班上課通勤者,亦可停班停課;相對的,雙北、基隆市民因上班上課需通勤至桃園者,同樣比照辦理,如此有考量到警戒範圍民眾的人身安全。

桃園市政府災害應變中心已升至二級,以隨時掌握及應變颱風帶來的影響;因此,若民眾針對「安全」以外的因素而帶有情緒的批評,顯得沒有建設性與合理性。畢竟決策是經過專業人士縝密、詳盡的評估,公布時程也沒有瑕疵,最重要的是兼顧到市民安全。

再觀察細微一些,桃園市長張善政前一日受訪時,受訪內容摘錄的文字為「所以,我們『原則』上,還是『盡量』跟基北北同步作業」;其中「原則」及「盡量」等語意,本來就帶有保留及但書,以作為專業裁量的空間。而桃園市政府經由中央氣象局及相關專業單位評估後,認為客觀條件未達放假標準,決策有何疑慮?

是以,民眾會期待放假、期待休息,但不能就此認為颱風假是應得的,放不放假須經嚴謹評估機制;如果評估結果未盡期待就大力抨擊、謾罵,豈不猶如吵糖吃的小孩一般?民眾應具公民素養,切莫讓多餘的情緒衍生出無謂枝節。












解決血汗法官 讓專業人士分憂


2023-08-04 01:34  聯合報/ 侯永福/退休律師(高雄市)
示意圖。(圖為台北地院國民法官法庭。) 圖/本報資料照片


過勞的法官、遲來但不見得是公平正義的判決,是台灣司法長期以來的現象。一般民眾總以為把案件交給法官審理,是無奈的選擇。事實上,以筆者從事仲裁的經驗,民事案件交付仲裁有以下優點:

一、從審理時間比較:仲裁人大多會在開庭前卅分鐘討論案件爭點及審理方向,且仲裁庭多能準時開庭,每次開庭時間經常一至二小時或更長,最多開八次,加上評議及製作仲裁判斷書的時間,仲裁人至少要花約卅小時進行實質審理,最晚九個月內結案。單就這點,台灣的法官根本做不到。若每件案件要求法官花卅小時審理,九個月內結案,恐怕法官不只血汗,而是相繼過勞倒下。沒體力就沒能力,誰都一樣。

二、就專業度比較:以工程案件為例,法官審理工程糾紛,不外乎囑託鑑定。早期法官直接引用鑑定結論判決,被最高法院廢棄,後來雖有傳訊鑑定證人詰問輔助,結果還是照單全收居多。邇來,法院雖設有工程專股,但真正能看懂設計圖、施工進度網狀圖、區分要徑跟非要徑、單價分析表的法官,恐怕鳳毛麟角。連最單純的民宅地磚重鋪費用,都要依賴鑑定,無法自行從估價單判斷,而鑑定費往往大於重鋪費,故與其給法官判斷,倒不如給「陳財佑」(抓漏達人)們判斷。

筆者曾參與一機電工程數量爭議,因主任仲裁人是專家,當庭比對圖說計算之下,申請人自知無理便撤回。似此情況,在職業法官審理中焉能自行查得水落石出!

當然,不可否認的,仲裁制度的缺點是當事人選出的仲裁人可能偏袒選任的一方;唯筆者的經驗,只要主任仲裁人立場公正,並無影響。

筆者認為,要解決血汗法官的問題,應修法遴選律師、土木技師、結構技師、機電技師…等專業領域人士當臨時國民法官,分案時由電腦隨機分給所遴選相關專業的國民法官來審理。既可避免仲裁制度之缺點,又可解法官積案之勞累。













退場校地 打造失智者專屬生活村


2023-08-04 01:21  聯合報/ 盧宸緯/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新北市)
少子化蔓延,不少大專院校面臨退場。圖為環球科技大學。 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再傳三所大學停招,退場校地及校舍的處理亦為重要議題。據推估,一一七學年度將有超過五成私校面臨招收不到本地生源的窘境,若未有境外生、成人等生源補足,恐將面臨退場。筆者認為,退場校地與校舍的用途,除了社會住宅、運動中心…以外,政府亦可研議納入「失智者專屬生活村」的選項,並媒合企業資源與長照保險的配套支持。

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一一一年十二月底我國失智人數將近卅二萬人,占全國總人數的一點三七%,即每七十二人中就有一名是失智者。基於年齡愈高、失智症盛行率愈高的趨勢,我國未來失智症人口勢必持續增加,將面臨更嚴苛的失智症者照護挑戰,亟需及早完善相關準備。

由於失智症者在認知功能上退化,及相關症狀與情緒反應,致家人面臨沉重照護壓力。我國雖已開始零星設置「失智友善社區」,然而多屬與在地居民混住及開放形式,恐難滿足中度以上失智症者需求。

據此,筆者建議,政府可參考荷蘭的霍格威村,於退場校地中選擇適合者打造為失智者專屬的封閉式社區,各項生活機能與一般社區無異,惟店家或相關設施的服務人員皆具備失智症知識及與患者相處的專業訓練,並有社工、醫療人員等進駐,同時媒合企業資源與長照保險的配套支持,為失智症者提供友善、溫暖、專業的身心支持與照顧,除了減輕家屬的沉重壓力,亦可讓失智症者擁有尊嚴的生活。















ESG公私協力 推動低碳交通


2023-08-04 01:18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圖為內科塞車狀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內湖的交通是當地居民與企業通勤族長期的問題,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曾直指「內湖交通沒救了」,現任市長蔣萬安則希望能導入ESG來改善內湖交通。ESG代表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企業的永續維度。

從氣候變遷、疫情、俄烏戰爭、能源海嘯到全球通膨,全世界一直處在高風險的邊緣;伴隨ESG永續意識崛起,企業責任成為重要績效指標。依據ESG三大面向,能評鑑一家企業永續經營及風險管控的能力;企業若能掌握ESG,進行產業轉型,在國際市場能更有競爭力。其中有效節能減碳、促進永續交通應是努力追求的目標,因此運用內湖地區之企業進行員工通勤交通減量,即十分重要。台北市府目前計畫與內科企業座談,先找出潛在合作企業輔導,提出「員工通勤交通需求管理計畫」。

猶記自廿五年前的十二月一日,筆者在聯合報投書以來,陸續在相關審查會議中主張實施交通管理社區化,建議由各式社區由下而上、由小而大推動交通管理,以落實交通減量,改善交通安全與效率。樂見台北市府終於要運用ESG公私協力方案,鼓勵企業共同推動永續交通。但可預見將會面臨許多關鍵問題與困難,必須研擬因應對策。

首先,若只由內科各企業研提員工通勤交通需求管理計畫,而未考量員工通勤起點之交通需求,則效果十分有限。建議應考量內科員工所有通勤起點區域,甚至擴大到實施交通月票之北北基桃,將區域內交通起迄兩端有合作意願的所有社區納入,並將推動目標訂為低碳交通社區,然後針對社區民眾的交通行為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項目包括,目前使用之運具及交通需求的時間與空間、目前使用私人運具之原因、目前使用或不使用公共運輸之原因、願意改用或仍不願使用交通月票之原因、目前使用或不使用低碳運具之原因等。透過問題導向之需求分析,充分瞭解除了便宜的交通月票外,其他公共運輸的使用誘因,並據以規畫相關配套措施、進一步了解目前使用或不使用低碳運具原因。如此可透過對社區民眾和企業員工完整的調查分析、宣導、溝通說明,使其充分明瞭使用公共運輸或低碳運具的方式,與改善交通環保的效益。

其次,應建置各推動社區之低碳交通APP、記錄社區民眾的交通方式,民眾透過步行、騎自行車、使用公共運輸、使用低碳汽機車,甚至計程車共乘、共享運具等,均可獲得不同權重之「碳排減量積分」或「碳權」。包括政府單位、企業公司、園區、學校、住宅區等各式社區則依據積分,由ESG公私協力補助方式,定期提供民眾有足夠誘因的補助,以有效鼓勵民眾使用低碳交通。

此外,循序推動限制社區民眾使用高碳排運具,如使用之限制天數等;達到成效門檻的社區由政府獎勵表揚與認證,並可作為中南部區域推動低碳交通的示範參考,如此台灣才有可能達到二○五○淨零排放的目標。















颱風假 合理考量非福利


2023-08-04 01:09  聯合報/ 孫家瑞/金融業(新北市)
北北基受到中颱「卡努」影響昨天放颱風假,趁著白天雨勢仍小,信義商圈也出現逛街民眾。記者曾學仁/攝影


台灣身處西太平洋,這個地理位置很特別,地震、颱風特別多。在台灣有個世界罕見的假,就是颱風假,香港雖有卻比台灣嚴格很多。從一九九三年起,台灣地方首長可以根據一九九○年的「天然災害停止上班上課作業辦法」自行決定放假與否,簡稱「災防假」,大家都習慣稱為「颱風假」。

地方選舉日益激烈,原本單純的放假,慢慢轉變成一種政治攻防戰,更成為「顯學」;從中獲得額外利益的不少,例如賴清德被稱為「賴神」。當然也有因此間接受影響的。台灣上一個颱風假是二○二一年的「璨樹」颱風,至今才兩年;再上一次則是二○一九年的「利奇瑪」及「米塔」颱風。

台灣這兩三年來,颱風幾過家門而不入,日本的NHK還特別報導;台灣則對外宣稱,我們有中央山脈這個「護國神山」。正當今年夏天又有低氣壓形成,或颱風逼近時,大家多已不相信颱風會來了;中央氣象局的專家示警這只是機率問題的同時,今年第一個「杜蘇芮」暴風圈接觸台灣陸地了,而南部才放完颱風假沒幾天,「卡努」颱風直撲北部而來。

桃園市長張善政一開始說「北北基桃」為共同生活圈,會同步公布是否放假;待宣布時卻又表示不跟進北北基,一時間臉書被灌爆,名字隨即被改成「張善變」。放不放假其實是有一套標準流程的,意即平均風力在平均七級以上,廿四小時平地累積雨量達三五○毫米以上,不到這個標準也不能放。

放假天晴會被罵,不放假更會被罵。氣象專家彭啟明曾說:「對台灣民眾來說,颱風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能不能放假?但我更希望民眾能更理性地去瞭解颱風假的理由;颱風假不應該是一個福利,而是合理的考量。」

近年來全球受到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影響,颱風路徑詭譎多變,有時就連日本及美國氣象單位都難以預測,我們又怎可太過苛責地方父母官呢?

百姓當然喜歡放假,所以「寧可錯放、不可不放」,久而久之成了地方首長的處理模式。但少數如柯文哲前市長,就曾經有台北市不放、新北市卻有放颱風假的特別經歷。張善政市長可能話說得太早了點,但也要肯定他這次獨排眾議做對的事、不隨波逐流的精神。政治不應是諂媚討好眾人,而是服務眾人、找回良心。



劉維公/政治的狐獴現象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維公/政治的狐獴現象
◆  薛承泰/懸崖勒馬圖新解
◆  辛翠玲/2023金磚峰會的動態與重點
◆  朱宗慶/收穫滿滿的歐洲休假之行
◆  趙春山/「三步走」,國民黨須先站穩腳步







劉維公/政治的狐獴現象


2023-08-04 00:08  聯合報/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狐獴。 圖/北市動物園提供


狐獴是生活在非洲喀拉哈里沙漠平原的小型動物。狐獴性喜群居,在地底挖洞穴居住。小小的臉型,尖尖的鼻子,配上大大的眼珠與黑色眼底,讓狐獴有個很討喜的外觀。迪士尼動畫「獅子王」的角色丁滿,就是狐獴的造型,丁滿和他的好朋友澎澎(以疣豬為造型),在動畫中高唱Hakuna Matata(意思是無憂無慮)之歌。

動物學家對於一群狐獴如何在沙漠平原上集體行動相當感興趣。為了覓食,狐獴經常在沙漠裡游走找尋食物。何時該移動去其他地方找下一餐?狐獴們的互動方式非常特別,會有某隻狐獴發出叫聲,呼叫其他狐獴該往下一個地方移動。

研究者發現,影響移動呼叫(move call)被接受的因素,並非是出聲音狐獴的階級、性別、或是年齡,而是其他狐獴對這隻狐獴的信賴程度。這隻狐獴叫的聲音聽起來愈有把握,其他狐獴就愈會附和跟著喊叫,然後大家開始移動。

倫敦大學政治學家布萊恩.卡拉斯(Brian Klaas)在《腐敗:權力如何崩壞人性?》(Corruptible:Who gets Power and How It Changes Us)一書中,致力於探討下列四個問題:是否比較壞的人會獲得權力?權力是否使人變得更壞?為什麼顯然不該掌權的人得以掌權?以及如何確保不會腐化的人可以取得權力,並公平地使用權力?

在「為什麼人們會把權力交給不對的人」議題上,卡拉斯利用上述的狐獴移動呼叫行為,來解釋人們為何會去追隨過度自信與傲慢的政客。卡拉斯同時引用組織行為研究學者卡麥蓉.安德森(Cameron Anderson)與賽巴斯汀.布里翁(Sebastien Brion)一系列的實驗研究,點出政治上一個殘酷的現實:沒有能力的人,會因為他所表現出來的過度自信迅速取得社會地位。

在面對不確定時,只要接觸到確定性的資訊,人類的大腦很容易被說服,因為大腦的演化功能停留在石器時代求生存的心智。當人們聽到兩句話,一句話說「在廣大的草原上,理論上有可能存在著一個水坑,但我不確定」,比起另一句話說「那裡絕對有一個水坑。儘管跟著我走」,人類會像狐獴一樣跟隨著後面那一句行動。

當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困局是,出現愈來愈多權勢的操縱者。他們往往具備卡拉斯所謂的暗黑三聯徵(dark triad)特質:信奉馬基維利主義(亦即目的神聖可以合理化任何手段)、自戀、心理病態(衝動魯莽、喜歡操縱別人、具侵略性等)。這些操縱者是權術的巨人,但事實上卻是治國的侏儒。

台灣今年的總統選舉,想當政治狐獴的政客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