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洽簽協定 社會溝通要更完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153/web/ 

◆  聯合報社論/維戈港VS.前鎮港:比一比才知什麼叫前瞻
◆  聯合報黑白集/過境華府怎是骯髒念頭
◆  經濟日報社論/洽簽協定 社會溝通要更完備






經濟日報社論/洽簽協定 社會溝通要更完備


2023-08-04 00: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圖為立法院外觀。 記者陳正興/攝影


立法院上周通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且內容均無修改,朝野肯定其意義,但在野黨對於國會監督、影響評估及談判透明度等問題仍多有質疑。

過去我國經貿協定數量屈指可數,現有「條約締結法」機制尚可應付;近年台灣在國際地位改變,對外洽簽各項協議的機會也明顯增加,已出現捉襟見肘的不足,有進行全盤檢討調整的必要。

從立法院臨時會審查「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的過程,其實已經看到政府現有談判機制的侷限。例如蔡總統將其定位為「台美雙方自1979年以來結構最完整的貿易協定」的歷史性突破,這個定位理應有談判團隊的評估支持,並且有充分的論述準備。然而在立院聯席審查時,總談判代表未出面捍衛談判成果,協定應送立法院查照或審查程序的爭議不休。部會間整合看似也有問題,連基本的影響評估是否進行?應由經貿辦或主管機關負責?這些基本問題都有左支右絀的尷尬。

台美第二階段將開始進行勞工、環境、數位貿易、農業、標準等社會敏感性既高,產業利益又更直接的談判,因此立法院本次審查同時通過數項附帶決議,要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後續七項議題的談判及簽署協定前,行政機關應先徵詢國會意見,或會同立院及相關部會機關舉辦公聽會,徵詢學者專家及相關業者意見,並在協定完成簽署後30天內送立院審議。同時政府也需設立專區主動揭露更多談判內容與進度、召開公聽會及聽取各界意見,也應提出產業衝擊專業評估報告與因應方案等。

事實上,我國《條約締結法施行細則》第4條便已規定「涉及國家經濟利益重要事項之條約草案內容獲致協議前,主辦機關視情形就可能爭議、產業影響及民眾關心等事項,向產業代表或利害關係人說明溝通,宜舉行諮詢座談會或公聽會等方式,聽取利害關係人與學者專家之意見;並應適時向立法院說明相關進展。」第8條也指出提交立法院審議時,應基於影響評估確認之事實,提出因應方案及補救措施。

不過,由於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一開始就被政府認定不是「條約案」,所以被質疑該做的功課都沒做時,也有被冤枉之感。但全案重點,其實仍在政府準備不足,因為當初即使政府認定是行政協定不用送審查,但若考量到台美倡議的政經重要性,仍舊自主比照條約進行各項溝通說明及影響評估,或許今日部分的爭議就可以消除。

美國在審議台美協定時也出現類似情況,參眾兩院更通過「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實施法案」,要求未來與台灣達成的任何進一步協定,需符合公開透明原則,並徵詢國會意見。

展望未來,除了台美倡議外,也傳出台美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出現曙光的消息,同時台灣與加拿大已展開「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FIPA)談判,與英國推動「強化經貿夥伴關係」架構,後續還有CPTPP等雙邊或區域性協議的可能發展。

過去台灣對外簽訂條約或協定機會有限,為了保持談判機關的空間與彈性下,「條約締結法」要求行政機關有較多事前作為的協定範圍,採較彈性限縮的立法。這次經驗告訴我們,未來台灣對外洽簽協定空間提高,加上社會對政策透明化的期待日漸增高,對於類似台美倡議這種有政治經濟重要性,但又不到條約層次的協定,必須要揚棄「條約、協定」二分法,對於各界認為重要性的協定,應盡可能比照「條約」來進行社會溝通、產業評估及常態性與立院交流,同時強化行政院經貿辦的跨部會整合及政策說明能量,是必要且急迫的課題。











聯合報黑白集/過境華府怎是骯髒念頭


2023-08-04 00: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副總統賴清德12日出訪巴拉圭,將過境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出訪巴拉圭,來回將過境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外交部特別強調,從未打算過境華府,或拜會美國在台協會總部。民進黨立委還放話,批評國民黨駐美副代表秦日新散播「賴清德爭取過境華府」的消息,是故意「搞破壞」。

我國正副元首踏上美國的途徑,就是出訪友邦過境轉機,外界也慣以過境地點當成禮遇高低的指標。賴清德此行若能進入華府,或前往鄰近的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市之在台協會(AIT)總部,自是超級利多。在野黨即使嘔在心底,表面也得肯定外交突破;對於希望「走入白宮」的賴清德,更是邁出重要一步。

因此,綠營的指控就不免令人困惑。選戰方殷,在野黨說賴爭取進華府,明明是在加油,怎麼說是搞破壞?執政黨忙不迭地否認,還說是被栽贓,反應未免太奇怪。

政治人物心底效忠的,不論是中華民國或是台灣國,難道不想被當作堂堂正正的一般國家看待?不希望國家的正副元首能到訪華府或白宮?綠營本就自認與中國無關,有此想法也是天經地義;怎麼被在野黨一說,就成了想都不能想的骯髒念頭?

不難想見,「疑賴論」在華府,平靜水面下仍暗流洶湧。賴陣營當然仍可說嘴:看啊,「務實台獨工作者」果然務實;害怕美國老大哥不開心的程度,遠超過對「正常國家」的期待!












聯合報社論/維戈港VS.前鎮港:比一比才知什麼叫前瞻


2023-08-04 01: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高雄市獲1265億元前瞻建設補助,將近台北市7倍,引起各界討論。圖為獲前瞻計畫補助,將進行全面改建的高雄前鎮漁港。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雄前鎮港申請三千萬元補助改善設施,前閣揆蘇貞昌主動加碼為八十一億元,寫下了灰姑娘變公主的傳奇。此案引起各界對蔡政府「獨厚高雄」、「重綠輕藍」的批評,南、北政治人物交相駁火;漁業署則稱,這項補助「符合產業及地方期待」。撇開厚此薄彼的爭議不談,有民眾提出西班牙維戈港作為對比,維戈港面積為前鎮港一六八倍大,改建經費僅一百億元,卻充分展現友善環境及節能減碳思維;在前鎮港,則嗅不到任何「前瞻」氣息。

維戈港(Vigo)位於西班牙西北部的加利西亞省,面臨大西洋,是全球最大的漁港,也是最忙碌的魚貨中心。歐盟的歐洲漁業管理機構就設在此處,不少非洲及中南美的漁業公司也把基地設在這裡。台灣遠洋漁業規模居全球第三,而前鎮港是全台最大漁港,每年有兩千多外籍船員隨漁船入港卸貨整補。因此,兩個漁港在各方面都有相當之處,大可一比。

先談前鎮漁港。前鎮港最初向中央提出三千萬元的補助申請,主要是作為維護漁港基本運作及碼頭泊地疏浚之用,這是單純的營運維護思考。而蘇貞昌大手筆加碼為八十一億元,則側重前鎮港的全面環境提升。這八十一億經費的分配如下:廿五億元用於建造深水碼頭,廿七億用於改建卸貨場及魚市場的作業空間,十五億用於漁港及鄰近社區的汙水下水道,四億多用於興建多功能船員會館、商店,另七億多用於修繕漁港及漁會大樓外觀。

上述的經費用度,看起來相當老套,卻也稀鬆平常,也很難說有什麼蹊蹺或異樣。但問題就在這裡:由一個或一群老官僚拍板決定的事,前鎮漁港就該擴建大樓、碼頭,更新拉皮;除此之外,這些大官們似乎再也擠不出任何更「前瞻」的發想了。然而,看看維戈港的改造,一開始就對準歐盟的《綠色協議》、海事法規及生態多樣化目標,要從各方面將自己打造成一個綠色的港口,而不只是在海中及岸邊添加灰色水泥建築而已。

為此,維戈港的改建,由包括了西班牙、以色列、丹麥三國的四個集團參與設計建造,因此有縝密設計。例如,船塢的建造採取仿生結構的改良水泥,設計成人工魚礁,使基礎設施從「灰色」變成「綠色」,對環境更為友善。值得注意的是,港區中也設置「碳捕捉」及港口脫碳設計,並設有LNG儲存站,包括車輛充電樁及先進的氫氣充氣站,目的都在減少碳排。港區也建立噪音汙染減量監測,及設置水下生物多樣性觀測專區,將減碳、降噪、保育納為公共工程的具體目標,並讓民眾參與監督觀察。

觀察維戈港的諸多先進設計構想,再對比高雄前鎮漁港的大肆擴建,兩者最大的不同顯然不在經費的多寡,而在主事者理念的高低落差。維戈港想要做的,是以全球第一大漁港的地位,表現符合自己身分的責任和創新理念,善盡身為地球一分子的環保義務。但蔡政府在前鎮港所做的,卻只是透過大撒幣來換取地方和漁民的效忠,卻從未思考在這樣的公共工程中有什麼理念可作為民眾表率。

漁業署說,中央對前鎮漁港的補貼,符合產業及地方的期待。這話或許沒錯,但基本上出發點是狹隘的,因為只照顧了一小撮人的利益,卻從未想到對全民乃至對環境的多元責任。維戈港僅花了百億經費改建,卻全面對能源、空汙、噪音、生態作出前瞻反思,並逐一落實在不同的項目上。反觀蘇貞昌,那句「吃魚還不准建漁港」,只映照大人物的小腦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