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經濟/TPP效應 產業政策應有新思維

.聯合報社論..以「九二函電」取代「九二共識」
.聯合報黑白集.有點擠,有點看頭
.經濟日報社論.TPP效應 產業政策應有新思維









經濟/TPP效應 產業政策應有新思維


2017-01-25 01: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立即簽署行政命令宣告退出「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歐新社)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立即簽署行政命令宣告退出「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這讓原來想藉加入TPP以「親美遠中」的蔡政府,在「拚經濟」上必須另起爐灶,但當前政府的「五加二」政策集中在有限的先進製造業,廣大的傳統產業難以普遍獲利;新南向政策即使有效推動,也難以在朝夕間獲致顯著成效,應另闢蹊徑突破現狀。
政府應以新思維制定產業政策,還是能為台灣經濟打開成長的活路。根據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和世界銀行的研究,降低服務業供應鏈的貿易障礙,包括市場進入、國境行政、運輸及通訊設施,以及商業環境等,所帶來的成長效益,會是去除關稅障礙所帶來效益的六倍之多;也就是撤除「服務貿易障礙」,可以為全球帶來5%的經濟成長,以及15%的貿易成長
許多人不太瞭解,一個有效率服務業帶來的效益,並不限於服務本身的發展,而是會普遍嘉惠於製造業和農業。例如,一套涵蓋了廣大區域的無線移動通訊體系,不僅可以因使用人口眾多而對手機的需求量大增,促成手機製造和零件產業興盛,也可以因有效改善山坡地農業的聯繫狀況、有效使用農業勞動而顯著提升其勞動生產力。易言之,一個有效率的服務業,會讓製造業和農業的產值一起提高,促進整體的經濟成長
然而,許多後進國家普遍認為,服務業是個「當地產業」,不像製造業可以生產後出口賺取外匯,就想保護服務業給本國企業。例如,台灣遲至1984年才開放麥當勞速食店進入,卻沒想到它雖然搶了一些本地的餐飲市場,卻帶動了台灣的飲食革命,讓餐飲業進入現代化的衛生和便利環境。台灣今天的連鎖餐飲業能夠欣欣向榮,甚至少數還輸出到東南亞及歐美,絕對和麥當勞進入台灣有關。但是,許多屬於服務業的市場,如法律、教育、醫療、金融、通訊、運輸,台灣還是保留著相當多的投資和貿易障礙,擋掉許多商機,也阻礙整體服務效能提升,限縮了經濟成長的空間
影響服務品質或競爭力的政策,包括管制規範、貿易障礙,以及國內涉及人力資本、基礎設施、機構品質等。服務貿易的自由化,以及服務管制的改革,會顯著提升服務的品質,提高生活水準,進而吸引人才留駐,創造出更高的經濟生產。最近國發會提出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就是一個處理台灣個人賦稅偏高、影響雇用外國高階人才的重要法案。如果外國高級人才都不願意來台,當然就不會有外資會投資台灣,外人投資就會逐年下降。
台灣教育、醫療、法律等產業的長期保護,其實阻礙了高素質境外人才的流入。如果美國哈佛大學有個分校和醫院設在台灣,對台灣吸引國際高級人才、留住本國人才的效果會有多大?而如果耶魯、柏克萊等名校都在台設立分校呢?這其實就是新加坡的引才和留才重要策略我們常說要自由化、國際化,但做的卻相當有限;即使馬前總統說「人才外流是國安問題」,也沒見前政府提出甚麼有效政策。
另外就是政府的決策和執行能力。台灣各種抗爭活動愈來愈多,顯示政府的政策設計能力,或調整政策能力逐漸滑落,這涉及「機構品質」的良莠,也就是公務員品質的問題;若「年金改革」過當,導致優良人才快速離開公部門,將造成政府更無能力調整政策,全島成為一個「抗議之島」,經濟嚴重受創。
最後,發展服務業需要人力,台灣的婦女勞動參與率約為50%,低於歐美先進國家約五到十個百分點;若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相關政策(如托嬰、長照),就能釋出大量婦女勞動力來支援服務業的發展。即使沒有TPP,產業政策的空間還大得很。

聯合/有點擠,有點看頭


2017-01-25 01: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中央黨部。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詹啟賢正式宣布加入戰局,國民黨原本熱鬧的主席選舉,顯得更有看頭。外界謔稱這次選舉為「鹹魚好無助」,但五組人馬若產生正向激盪,最後能演出「賢國敦龍柱」也說不定。
儘管起步太晚,另四強已布好陣勢,詹啟賢仍決定投身選戰,可見他不是「預留退路」型的人物。在一般社會印象中,詹的政治氣味不重,在政壇上沒有鮮明人脈,這是他的弱點。但在國民黨需要整合的時刻,他的「非典」特質,也可能是一種長處,更能兼容並蓄。
目前外界關注的是,詹啟賢參選會搶掉誰的票?若從傳統的「省籍論」或「地域論」觀點,不少人會認為,吳敦義的本土票源可能受到衝擊。若從黨中央的派系脈絡看,也有人認為剛剛辭去副主席的詹啟賢,或將給洪秀柱帶來更多威脅。
上述兩種說法,正好相左互抵。亦即,詹啟賢的參選其實沒有太多「陰謀論」可供咀嚼,既稱不上「本土派」與「非本土」的拔河,也不是「挺柱」和「反柱」的角力。他參選,也許就是一個具有管理專長的人看不慣這個黨一直被蹧蹋,而決定親自「蹽落去」領導改造。他以「能革者」自我定位,原因在此。
失去政權一年,又遭到「黨產會」的不斷騷擾,國民黨至今仍氣息奄奄,惶惶不可終日。這次五名強棒角逐主席,打破過去「擁戴共主」的格局,倒不失為國民黨脫胎換骨的契機,黨員且睜亮眼。
五人之爭有點擠,但也有點看頭。

聯合/以「九二函電」取代「九二共識」


2017-01-25 01:39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表示期待和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見面,但陸方仍稱九二共識是對話基礎。 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總統倡議「兩岸互動新模式」;張小月提出了接近「九二會談/求同存異」的說法;田弘茂說,蔡總統過去的談話是「未來啟動交流談話的基礎」,似暗示將有新表述。這三件事串起來,「啟動交流對話」似已呼之欲出,田弘茂並約海協會長陳德銘到金門會面
記者再追問新的表述方法,田弘茂說:「這應該由總統府來說比較好。」於是,春節期間蔡總統有無可能提出她的「兩岸互動新模式」,已成新的懸念。
倘係如此,我們希望蔡政府的新表述能有臨門一腳之功,也希望北京的回應能適時收場。萬一蔡政府又是欲言又止,北京仍認為答卷未完,失此時機,再拖下去,恐又不知要何年何月了。尤其,美國川普政府的變數莫測,兩岸應先搞定,始不致讓人見縫插針。
兩岸若要重建新的共同政治基礎,蔡政府的最大困難是在說不出「一中原則」,北京的最大關切則是在一定要聽到「一中原則」
其實,蔡總統已回到了「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回到了「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也就是說,她其實已經是在主張「憲法一中」及「一國兩區」,而「憲法一中」及「一國兩區」即已進入了「一中原則」或「一中各表」的範疇之中。
憲法一中、一中各表,簡單明瞭,但蔡英文因獨派牽制,就是說不出口。只見她反覆重申「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民國」,並一再保證「承諾不變/善意不變」。
攀附「中華民國憲法」,卻不說出「憲法一中」或「一中各表」,蔡英文使自己陷於幾乎無解的嚴重矛盾之中。最近,張小月提出了接近「九二會談/求同存異」的架構,也似仍未見與「一中原則」的連結。
若要建立「兩岸互動新模式」,蔡政府絕無可能迴避「一中原則」。但若蔡政府仍說不出「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妨考慮從「九二函電/求同存異」著手。
其表述的形式是:「我們理解且尊重九二函電以求同存異的精神來處理兩岸政治分歧問題,並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認知並處理有關分歧。
此一表述架構的文字不拘,可再斟酌,唯為了免除蔡政府的最大困難,並回應北京的最大關切,其中的要領是:
一、用「兩岸政治分歧」來指涉「一中原則」,北京過去也時常將這兩個名詞相互通用。如此,蔡政府或許即可暫時避免直接使用「一中原則」的詞句,減低內部衝擊。這是避開了蔡英文的最大困難。
二、用「九二函電」來指涉「一中各表」,亦即「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這是在引伸,所謂「兩岸政治分歧」,就是指「一中原則/各自表述」,也點出了「求同存異」就是針對「一中原則」的「求同存異」。如此,雙方即可相向而行。這是回應了北京的最大關切。
而且,如此一來,「兩岸政治分歧」及「求同存異」這兩個詞句,皆出自北京的兩岸語庫,北京當可接受其自創的詞彙。
三、挑明「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認知並處理有關政治分歧」,則是在標舉「憲法一中」,以便走回「一中各表」的立場。
四、無論如何,仍必須從「九二共識」(九二函電)入手。一旦走出「九二函電」,就恐怕走不回「一中各表」了。切記,九二函電皮之不存,一中各表毛將焉附?
此一論述架構,必須兩岸雙方各調整一步才能成立。北京暫時勿勉強蔡政府一口氣直接說出「一中」(對方的最大困難),但蔡政府也必須更清楚地向「九二函電/一中原則/各自表述」的核心意涵靠攏(對方的最大關切)。
當然,此一架構恐怕雙方皆不如意,所以只能作暫且下台的第一階,待下了台後再求發展。但若雙方或有一方不想下台,那就再耗下去吧。

去梯言/笨蛋,問題在「水位」

.高希均:川普催使黑天鵝在身邊出現
.台海穩定責任 不能交託外人
.年金改革 勿違憲轉嫁軍公教
.年改心聲 請總統傾聽
.去梯言/笨蛋,問題在「水位」
.菸捐助長照 政策需橫向溝通
.散席一揮手 成允竟永別…
.聲聲挺同 票票入袋!







去梯言/笨蛋,問題在「水位」


2017-01-25 02:27 聯合報  公孫策

年金改革會議在總統府舉行,近萬退休公職人員走上凱道。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年金改革爭議聲中,有年輕人說:「不改革,我將來領什麼?」
誠然,年金的問題至大且至為迫切,可是,現在成為改革對象的族群,他們也曾年輕過,他們當年怎麼沒有提出過這個問題?雖然從前沒有年金制度,但是,為什麼從前的年輕人不擔心退休後的生活問題?
我當學生期間,軍公教的子弟都得以免學費,其他人並未提異議,因為知道軍公教當時是所得弱勢族群;進入社會就業,只有相對少數的同學會優先選擇公教為職業,那時候,公教人員仍屬中低收入。曾幾何時,他們成了「不當高所得」族群?
事實上,這個過程也是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的一個縱剖面:早年物資匱乏,社會普遍不富裕,政府財源有限,軍公教人員乃只能領微薄薪水,而政府只能以保障退休收入,來維繫軍公教人員能安於崗位(「十八趴」還得有存款才享受得到)。後來台灣經濟起飛了,整個社會都富裕起來,政府收入增加,軍公教每一兩年都有加薪,記憶中幅度多半是「三趴」,比起民間企業加薪動輒雙位數,仍然差很大,所以軍公教仍然不是就業的優先選擇。直到近二、三十年,經濟成長節節下降,民間企業薪資水準隨之下降,軍公教人員的薪資才「水落石出」。其實,石頭並沒有移動,是平均薪資水位下降了。
這正是最近一股「懷念蔣經國」之風的心理背景:很多人懷念那一段「水位持續上升」的日子,那種情境之下,年輕人根本不擔心退休問題。
王莽篡漢後,為什麼人心思漢?且看當時民間的一句順口溜:「黃牛白腹,五銖當復」。原來,人民懷念的是西漢的五銖錢,而非西漢末年的劣政。王莽因人心背離西漢而能篡漢立新,可是他為了展現新朝新政,將五銖錢廢掉,採行一套極其複雜難行的貨幣制度,結果搞到金融大亂,人們甚至退回到以物易物人心乃從懷念五銖錢轉為人心思漢,最後民怨沖垮了王莽的新朝
年金改革固然愈來愈迫切,可是執政者拿不出方法「提高水位」,看著水位下降,只會責怪「石頭」。蔡總統說「年金能改革,就沒有改革不了的問題」,可是年金改革「不拚多賺,只拚砍老」,或許現在年輕人「將來有得領」,但能領到多少?如果人心懷念「水位上升的日子」,執政者還認為「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嗎?

高希均:川普催使黑天鵝在身邊出現


2017-01-25 02:42 聯合報  高希均/遠見雜誌創辦人(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中)23日在白宮簽署行政命令退出TPP。 歐洲圖片新聞社


(一)「狂言」依然在

剛就任的美國總統川普就職以來,面對動盪不安的世局,強調「美國第一」、「保護主義」、「退出TPP」等;是一連串令人不安的,孤立主義幽靈的復活。我對川普在未就職前,尚存一線希望:太多的「狂言」,是在吸取選票,如「提高關稅來對付進口,找回美國人失去的工作」,這種犧牲別人的自肥,怎可能變成當前世界第一大國的經貿政策?保護主義短期內或可產生「自保」,長期必然產生貿易報復、貨幣戰爭、區域利益衝突
川普看到了美國經濟的問題,卻找錯了藥方。也正如很多人預料,進入白宮後的川普,「狂妄」地追求「美國優先」沒有收斂。如果真這樣下去,豈止是美國人民的災難?

(二)「優勢」比「優先」重要

十二年前,在《八個觀念改善台灣》書中,我針對當時陳水扁總統執政期間流行的「台灣優先」論,曾指出:全面提升經濟「優勢」遠比口號式地追求「台灣優先」重要。
沒有「優勢」,那來「優先」?並列舉了傷害國家優勢的七項操作
(1)不顧財政赤字的迅速上升,仍然增加支出;即使持續擴大,也不敢加稅。
(2)不顧公平原則,對特定產業、特定地區、特定年齡、特定職業及行業予以補助、津貼、減稅等
(3)不顧支出的無效率,大量增加臨時性支出使特定對象受益
(4)不顧政策的周延性,就提前宣布,創造利多;對應當裁決的政策,擔心其爭議性,則拖延宣布
(5)不顧社會公評,安插不適任者擔任重要職位(包括需高度專業之金融業)
(6)不顧政府誠信,如勸說大企業,要他們對外誇大宣稱各種新投資計畫。
(7)不斷提出充滿爭議性的政治議題,轉移對財經民生等政策的理性辯論
當領導階層變成了虛報佳音的天使,變成了財政透支的聖誕老人,當然也就變成了揮霍過度的大債主

(三)多相信市場,少相信保護

以民主、自由、開放,為立國精神的美利堅合眾國,怎會在一夕之間變成了十八世紀重商主義關閉門戶、提高關稅、限制進口等方式,產生損人不利己的後果,引起國與國間的摩擦與緊張。
培植經濟優勢,就要靠開放的政策與胸懷,來吸引全球人才、科技、資金、資訊…,全面地增加一國產業及產品競爭力及附加值。這是市場經濟下優勝劣敗的法則。十餘年來台灣以天價才邀請到的全球競爭力大師波特教授來台講授「競爭力」,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建立「開放社會」
美國投資專家索羅斯近日撰文一針見血地批判:「民選領袖沒有滿足選民的合理期望,人民不再對盛行的民主和資本主義抱有幻想…」。他進一步指出:失控的民主是獨裁的溫床,美國就選出了一位潛在獨裁者當總統
二○一七年的一月在世界舞台上,出現了罕見的諷刺與對照:四十年東風起,四十年西風衰
在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上,社會主義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熱情地擁抱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自由世界領袖的美國新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卻冷酷地宣稱:「從今天開始,只有『美國第一』」。(這句話在川普心中是:美國既是大老,也是老大。我說了算。)
多相信市場的競爭力量,少相信政府干預的保護,才能減少美國對自身及對別人的長期傷害。

葉銀華/台灣高鐵是什麼樣的公司?

.葉銀華/台灣高鐵是什麼樣的公司?
.馬凱/川普+英脫=貿易不自由?
.朱宗慶/再現經典,經典再現
.陳立恆/君子欲善,民主社會的選民風範
.蘇蘅/假新聞考驗人性的年代來了
.黃介正/中國布局亞太 迎川普







葉銀華/台灣高鐵是什麼樣的公司?


2017-01-25 03:42 聯合報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交通部長賀陳旦一句「高鐵南延屏東需等外在環境成熟才考慮」,激起屏東立委憤怒。 聯合報資料照片



高鐵是否要延伸至屏東,引發中央與地方政府很大的討論!支持者所持的理由有追求屏東人的交通平權與振興屏東觀光,但仍需考量所增加的成本總額、可行性評估與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以上的討論,直覺台灣高鐵公司是一家完全國有的企業,然而台灣高鐵去年十月厎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一家上市公司。但是台灣高鐵與大部分民營上市公司不同,目前,台灣高鐵的股權結構,交通部持股四十三.一七%、航發會持股四.六四%、中鋼公司持股四.三二%、台糖持股三.五七%、行政院國發基金持有二.一四%,再加上其他帳戶,政府直接、間接控有持股達六成多;而其餘主要股權為五大創始民營股東,約為一成多股權以及兩成多的其他股東。因此,台灣高鐵在法律上並非國營事業,但屬於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
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意義是執政黨可以掌握多數董事席位,亦可決定董事長、高階主管人選,因此台灣高鐵董事會決策的思考因素深受執政黨、政府政策的影響,同時董事長職務會受政黨輪替的影響
如果說台灣高鐵是BOT案(Build、Operate、Transfer,興建、營運與移轉),那麼此案已經徹底失敗。從一開始還未建造,政府承諾在台灣高鐵無法償還負債時,負有強制買回的義務。而在興建期間泛公股機構又認購台灣高鐵所發行的許多特別股。還有,政府出面為台灣高鐵的聯貸案協調銀行團降低利率,而且同意其改變提折舊的方式大幅降低折舊費用。前年政府下半年又強力主導高鐵財務解決方案,主要內容如下:延長特許期卅五年(由現行卅五年延長為七十年)、普通股減資六成、政府控制單位參與私募普通股三百億、收回特別股股本等
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宿命會持續重演!去年六月下旬發生桃園華航空服員工會之罷工事件,政黨輪替前的舊經營團隊任由罷工發生,而新任命董事長為了平息罷工,幾乎全部答應罷工空服員的要求;七月初,包含地勤的華航企業工會提出的八點訴求,新董事長也原則性接受華航是一家已經上市廿三年的公司,最大股權控制者是政府,約控有股權四十五%上述要求初估華航每年需增加十億元以上的費用,有可能讓華航淪為無法或很難賺錢的公司,如比一來,債權人、股東會再投入資金?華航又如何留住或招攬優秀員工?後來華航只能宣稱與空服員工會簽定的協議,不屬於團體協約,公司將依協議內容,「逐步」履行相關承諾。
台灣高鐵已經是一家上市公司,有著眾多的利害關係人,包括:股東、員工、債權人、乘客,因此在評估延伸至屏東一案,希望政府能以眾多利害關係人的權益為立場,考量過去增設苗栗、彰化、雲林三站的效益並慮及恆春機場前車之鑑是否可參採。我們可以理解交通平權的訴求,如果最後因非商業因素決定延伸到屏東,不應將相關增加的成本、費用由一家上市公司承擔,否則不利於台灣高鐵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亦影響台灣高鐵的永續發展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