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APEC沉淪 台灣當自強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9956/web/


.聯合報社論/從「完全執政」到「完全官派」
.聯合報黑白集/蔣幹附身的內閣
.經濟日報社論/APEC沉淪 台灣當自強







經濟日報社論/APEC沉淪 台灣當自強


2017-11-13 02: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在越南峴港落幕,對促進經貿自由化及經濟整合而言,本次會議不但沒有進展,反而有倒退之感。這個結果令人失望,也鮮明地反映出亞太區域的經濟合作面對的挑戰及困境。政府必須要有所領悟、改變思維,全力搶救。
這次是川普上任後參與的第一個APEC峰會,但主辦國從時程到議題的安排,都顯得侷促。川普在峰會前先訪問韓、日、中,使得這關鍵三國的領袖及高官都把心思放在與美國的雙邊峰會上,根本無暇顧及APEC進展。峰會前的部長會議,美中二國都是派次長上陣,而川、習二位關鍵人物更是APEC峰會當天才匆匆趕到,壓縮了從容與會的空間。
更離譜的是,原本用來反映各國對自由化及合作方向共識的領袖及部長宣言,內容荒腔走板,簡直成為白宮的新聞稿。按APEC架構,一般是峰會前二天先公布屬於工作層次的部長宣言,峰會再以高層次領袖宣言總結。但今年的部長宣言,一直拖到峰會當天才達成共識,原因是美國一反過去APEC重視的開放、包容與無歧視精神,堅持納入公平、互惠、平衡等字眼,跟各國爭執不下。最後公布的版本中甚至出現「承認合法的貿易防衛工具」以及共同改革WTO機制等字句,處處可見「川式」貿易政策的標記,也可想見在過程中美國與各國角力的霸道。除文件外,川普本身在APEC的致詞也同樣跳針重複美國只在意雙邊關係,絕不讓他國繼續在貿易上占便宜等與APEC 無關的辭令。
各界也很關注習近平的發言,他強調全球化不可逆,APEC應在包容、平衡等目標下強化經濟合作。過去這種言論在APEC場合,只能算是毫無新意的外交辭令,但因為美國及川普的「亂入」,顯得特別親善並帶來正面希望,因而格外受到重視,卻未能改變大局。
至此我們可看出幾個關鍵問題,第一,過去30年來亞太地區熟悉的「美國主導,日本紐澳當護法」區域自由化架構已然無法照常運作。第二,美國老大典範已逝,但新的領導者卻遍尋不著。雖然習近平過去一年來在不同場合高舉全球化、自由化大旗,然而中國本身經貿限制高於各國,區域性議題運作經驗有限,且對基礎建設及投資的興趣遠高於領導貿易自由化機制,尚不到成為新共主的程度。至於日本紐澳,雖然成功在場邊讓TPP改個名稱後,以CPTPP浴火重生,是這次低迷氣氛中最大(甚至是唯一)的亮點,但一時之間要從護法變成龍頭,領導APEC向前走,難度還是很高。
明年APEC峰會輪到巴布亞紐幾內亞(PNG)舉辦,在地主國更加弱勢的情況下,APEC功能繼續衰落,甚至美國失去興趣不再積極參與,都是非常可能的發展。然而對國際空間日趨壓縮,難以推動雙邊經貿關係的台灣而言,APEC幾乎是唯一能貢獻分享經驗,推動關係及與亞太各國領袖齊聚互動,來重新定義台灣在區域角色的場合,因此就算APEC對兩岸互動沒有貢獻,仍有比任何國家都強的誘因來支持、維護這個機制。
面對變局,APEC的存在已非理所當然,台灣也須改變過去保守的「跟隨者」思維,不能跟著大家沉淪乃至於棄守APEC。更何況APEC成員與新南向等重大政策高度重疊,可攻可守,更是台灣拿出更積極的態度、資源、人力,一起搶救APEC的主因。與此同時,全力爭取加入CPTPP第二回合成員,非但是支持APEC的具體行動,更可能是台灣短期內唯一參與大型、先進的區域整合機制的機會。買到門票能帶動的效益,絕對遠超過貿易投資增加,也是必須一改過去「可有可無」心態全力爭取的重點。

聯合報黑白集/蔣幹附身的內閣


2017-11-12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勞動部長林美珠表示,勞基法「越修越漂亮,越做越好」。 本報資料照片


蔣幹是曹魏說客,在三國演義被形塑為被「群英會」戲耍之人。而今在台灣更遭貶抑,其姓名連同話語或畫像被KUSO為「蔣幹話(畫)」,用以諷刺淨說空話之人。而顯然,蔣幹常附身於官員。
賴揆任台南市長時,即因颱風「彈性上班」說法失準,遭批從「賴神」降格為「幹話王」。政院近日修勞基法,賴揆自詡既具體落實周休二日及勞資協議精神,又符合OECD國家打造安全又彈性的勞動體制,更籲朝野共同承擔。看來蔣幹猶未脫其身,既是自己拍板的上好政策,究竟要在野黨承擔什麼?
閣揆如此,內閣當然風行草偃。所以,勞動部林美珠脫口說勞基法「越修越漂亮,越做越好」,政務委員林萬億也自詡政策沒轉彎,而是迎頭趕上國際潮流。至於勞團質疑的勞工恐長期連續工作、加班更多、特休放不到、輪班休息時間變短等,又算得了什麼?
前些時日,客委會主委李永得也逢蔣幹上身,粗話連連。他先在質詢中嗆立委徐臻蔚,聲稱對她「很有意見」;拗了數日不肯道歉,又罵對方是「徐太后」。這景象,簡直不知誰在質詢誰。
相較之下,國防部長馮世寬對媒體問到幻象機失事是否可能「投共」一事,口出三字經「講幹話」,反倒因維護袍澤真性情流露,而獲得不少稱許。但是,這問題真的不能問嗎?
政府行事缺乏原則,對心中「最軟的一塊」都說變就變;那麼,閣員接連被蔣幹附身,也就不意外了。

聯合報社論/從「完全執政」到「完全官派」


2017-11-12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呼籲朝野團結合作,拋出「朝野領袖會談」。 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近期念茲在茲呼籲朝野團結合作,儘管如此,民進黨政府仍卯足全力以削弱國民黨為職志。從行政院通過將「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關,和立法院繼之通過《政黨法》,無一不是衝著國民黨而來。也難怪,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向中常委保證:「蔡總統鬥爭手法未改前,兩人不會見面」。
蔡英文在國慶拋出「朝野領袖會談」之議時,吳敦義並未回絕;但民進黨追殺國民黨的腳步未曾稍緩。吳敦義和閣揆賴清德會面時,因他未就黨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向賴清德抗議,已引起藍營支持者強烈不滿。藍營基層的聲音如此,加上民進黨政府持續的清算解構國民黨,吳敦義如何可能厚顏地和蔡英文「和解共生」喝咖啡?
總統府雖表示推動朝野對話誠意不變,但手上對國民黨的追剿卻未曾稍停;這樣的氣氛,還要奢談和解共生,簡直癡人說夢。除了黨產會持續猛烈追討黨產,當「慶富案」一出,民進黨影射並攻擊馬英九涉弊的手法和巨蛋案如出一轍。這些操作,彷彿不讓馬英九鋃鐺入獄,即難消綠營政客心頭之恨;不將國民黨掃入歷史的灰燼,就有負轉型正義之號召;不能假「公有」、「國有」之名把台灣的資源盡納入民進黨掌控,即不算「完全執政」。如此一味政治殺伐、只顧本黨利益的政府,又如何可能達成和解?
以《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的修法為例,隻手力推的立法院長蘇嘉全說得直白:「農田水利會改公務機關,可整合水資源,不會流於政黨利用水利會作為選舉工具,可消弭選舉樁腳的因素。」說穿了,一切就是為選票。水利會會長原為遴選,當初國民黨居國會多數時,為防陳水扁指派,改為直選制。如今十七個水利會長,有四人是民進黨籍,但水利會仍是民進黨心頭大患,非將其改為官派不可。其實,骨子裡,還是為了水利會龐大的人脈與資源。連民進黨籍的桃園水利會長黃金春都不滿地說,這是大開民主倒車,「民主時代哪有選舉還怕地方派系的」?對選舉出身的民進黨來說,實是莫大諷刺。
類似的作為,在文化總會會長、台北市農產運銷公司改組、榮民榮眷基金會、乃至於國語日報董事會解職等事件,一演再演。民進黨的狼性,是絕不浪費手中權力,任何未能握在手上的資源,都要巧取豪奪。宜蘭縣長連續指派兩人,更讓陳金德坐進縣府選縣長,絲毫不畏人言。未來,包括鄉鎮市長等職位,都可能順手成為民進黨「選不過就官派」的目標。
立法院急急通過《政黨法》,表面上是要規範政黨秩序,實際上是要藉此連同黨產會合力將國民黨餘溫完全撲滅。透過新政黨法的規範,不僅小黨生存不易,國民黨再起艱難,就連存在「萬年黨主席」的親民黨都可能面臨解散危機。唯一可以獲利的,就是球員兼裁判的民進黨,可以讓黨政軍退出媒體,並透過官派,讓公有媒體都由「獨派」把持;可以讓政黨退出校園,然後自己發展駐校代表與青年志工,再限制其他政黨在校園設立黨部。這麼一部《政黨法》,旨在方便民進黨透過政府「管理」其他政黨;整肅「前執政黨」,然後堂而皇之開創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時代。
為了鞏固政權,蔡政府不計毀譽地動用各種政經及法制資源,為明年選戰布局固票。從行政院一例一休修法,到宜蘭代縣長陳金德宣布退還違法農舍房屋稅,全都毫不掩飾地向財團示好,向資本家靠攏。在拚經濟的大旗下,拿前瞻預算護航地方財團,啟動全面政策搶票,再配合修法凍結水利會,絆住農漁會,再用種種追殺手段點住國民黨的死穴。
民進黨由「完全執政」演成「完全官派」,完全顯示了台灣民主的退化。為了權力,不擇手段,這樣的民進黨讓人瞠目結舌!

【重磅快評】去蔣化下的審議式民主… 限制了誰

.【重磅快評】去蔣化下的審議式民主… 限制了誰
.【重磅快評】空拋「繩子說」 宋郎才盡矣?

.【重磅快評】賴神點名企業加薪不要成了神話
.【重磅快評】大鵬部長之怒 真的應該嗎?
.【重磅快評】紫禁城隱喻盛世 川普聽懂習大的勸誡?
.【即時短評】部會講政策生硬如念經 賴清德神救援
.【重磅快評】32歲沙烏地新王上場 中東大地震要來了
.【重磅快評】習近平亮「奇蹟訂單」川普的事就好辦了?
.【重磅快評】馮世寬加碼演出毀了難得一見的佳評
.【即時短評】再修一例一休 民進黨別當「偽左派」
.【即時短評】2025非核家園 把能源政策逼近死胡同
.【重磅快評】不重減災 何不更名為《災害善後條例》?
.【重磅快評】現實的川普與處處迎合的安倍
.【重磅快評】赴俄旅遊被除戶 政府用大砲打小鳥!
.【重磅快評】台灣送氣候峰會的禮物是張減碳芭樂票
.【即時短評】顏寬恒不再是「靠爸族」
.【重磅快評】賴清德與蔡英文的矛盾 與日俱增
.【重磅快評】小英有難 花媽豈能袖手?
.【即時短評】醒醒吧!外勞與千歲團才是農村勞動主力
.【重磅快評】慶富案將令國艦國造胎死腹中
.【重磅快評】誰讓成功嶺成了「霧都」?
.【重磅快評】獵雷艦烏賊戰 鬥馬之樂無窮
.【重磅快評】有需要的大官們該好好收斂收斂!
.【即時短評】比小清新 國民黨玩真的還是東施效颦?
.【重磅快評】我們的警政署長要很會做公關嗎?
.【重磅快評】北市府兩個局長吵架
.【即時短評】從芬普尼蛋到戴奧辛大閘蟹 食安辦在幹嘛?
.【重磅快評】原來,民主、自決不是獨立建國保護傘!







【重磅快評】去蔣化下的審議式民主… 限制了誰


2017-11-13 14:29 聯合報  主筆室

文化部啟動中正紀念堂轉型計畫。 記者許正宏/攝影


文化部年初稱為進行轉型正義,啟動中正紀念堂轉型計畫,文化部長鄭麗君也稱為顧及多元社會討論,不但「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成員要有各領域代表性,也要辦理「審議式民主公民討論」。然而今日結果卻是,這披上「審議式民主」美麗外衣的所謂「公民討論」,其實充滿限制性,只限「網路人士」參加。
細究此案,首先,文化部採限制性招標舉辦所謂中正紀念堂轉型社會討論計畫,雖如鄭麗君所言,藝文採購本來就多採限制性招標,過程無指定或圖利特定團體;但得標者沃草,眾所周知既定意識形態鮮明,雖夸稱是監督政府運作的公民團體,但在綠營上任後毫無所為,角色頓變成為承包政府標案的公司。政治色彩如此鮮明的所謂「公民團體」,真適合承包中正紀念堂轉型討論計畫案?
成員平均年齡年輕的沃草得標後,規畫參加所謂中正紀念堂轉型願景工作坊者,須採網路報名。鄭麗君雖稱這是為了要顧及多元代表,但台灣上網人口在達80%的另一面現實是,有20%人口不知如何或沒有管道上網。這460萬人,不論是因為年齡、個人限制或經濟條件陷入網路弱勢,都不該因為無法上網就被「限制」表達意見。
文化部應會稱,原本規畫就是在限網路報名的願景工作坊後,另辦公民會議對全民開放。但經過先前重重工作坊「凝聚共識」或稱排除雜質,其他人所能表達意見,顯然都將被限制在此等「共識」框架下。簡言之,文化部等於是用網路此一象徵年齡與工具能力的霸權,粗魯排除網路弱勢—這不僅稱不上「多元公開」,根本是對弱勢積極設限。
再究之,從中正紀念堂「去蔣化」事件爆發後,媒體上一直可見對蔣介石猶抱感激之情的外省年長人士表達憤怒之情,這群人顯然也是上述網路弱勢。鄭麗君既然在上任之初,就宣稱會尊重台灣所有族群不同看法,也再三強調中正紀念堂轉型案要「民主公開」進行,就不該任得標團體「限網路報名」,如此難免惹人聯想是否是有心人士以技術性作法,擋掉不想聽的聲音。
熱燒多月的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事件中,課審委員的角色多所被質疑,原因是這屆課審會是民進黨再度執政後經立法院各黨派推薦的遴選委員會審查所選出,而因遴選委員會的組成是依政黨比例,遴委自也符合政黨取向,由遴委選出的課審委員立場自然也可想見。教育部最後靠此「限制性」作法,得出想要的結果,卻也換得學術界一片罵聲;文化部今日高唱多元公開,得小心不能因類似「限制性」技術,葬送一路以來讚頌的民主審議、多元公開的冠冕。

【重磅快評】空拋「繩子說」 宋郎才盡矣?


2017-11-13 09:16 聯合報  主筆室

我APEC領袖代表宋楚瑜(左)與女兒宋鎮邁昨自越南峴港搭乘專機返抵國門。記者陳嘉寧/攝影



APEC領袖代表宋楚瑜舉行國際記者會,表示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有自然友善的互動,還向習等各國領袖提到「繩子說」,即歷史是鏡子,不是繩子,不要老讓恩怨綁住手腳。誠哉斯言,可宋楚瑜是否搞錯了對象?這番話不是應該對蔡英文總統說更切實?
從去年秘魯APEC到今年越南APEC,宋楚瑜盡其所能的發揮其外文、口條、政治手腕專長,設法在國際亂局及兩岸僵局中突圍,可說已為蔡政府躹躬盡瘁!只是,這回並無法取得秘魯APEC與習近平的十分鐘交談之類的意外成果,仍難免讓人聯想,莫非宋郎已才盡矣?
宋楚瑜表示,他在領袖工作午餐會時發言提到,過去用戰爭解決問題,但今天大家都知道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以和平、繁榮、夥伴關係,表達歷史是一面鏡子非一條繩子,不要老將歷史當作繩子,使恩恩怨怨綁住手腳;他在記者會上補充,他離開台北前,「有同仁希望我這趟要強調歷史是鏡子,不是繩子」。
這就有意思了,顯然宋楚瑜這番「繩子說」是有備而來、不是臨場即興發揮。有那些個「同仁」可以指點宋的發言?指派宋楚瑜的蔡英文總統知不知「繩子說」?答案再也明白不過。
說穿了,宋楚瑜的這番談話,不正如鏡子般映照出蔡政府「說一套、做一套」的文青治國風格?如果蔡政府真把歷史當成鏡子而非繩子,又豈會如清算死敵般的從事所謂轉型正義?又豈會動輒以民粹治國、對待異己大走民主回頭路?這不正是權勢在握的執政者被歷史恩怨綁住手腳的顯例?
進一步言,拿恩怨來比喻兩岸關係,更是搞不清兩岸歷史演進脈絡。試問兩年前的馬習會可還有人在意兩岸歷史恩怨?如今對「中華民國」百般扭捏的民進黨政府跟對岸的共產黨政府若真有恩怨,只怕也是民進黨二次執政以來一連串去中、仇共作為與言行居多。
更何況,當前兩岸關係的死結,小學生都知道就在於蔡政府不認「九二共識」,又竟是誰不願肯認馬習會搭好的橋與當時的「現狀」,竟致搞成如今的僵局?
無人不要繁榮、不要和平,但只要求對方、不省思自我的思維,怎麼看都像是文青堆疊辭藻的空想囈語。也難怪,當媒體問宋楚瑜習近平對「繩子說」的反應?宋只回說,「不需要多作揣測」。終究,習近平豈是易被「文青流」洗腦之輩?《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要靠向習喊話喊出兩岸融冰,還真是「難矣哉」!


聯合筆記/馬雲的帝國

.中研院長 應辭台大校長遴委
.大學本自治 何必硬推實驗教育
.聯合筆記/馬雲的帝國
.喊高工資 喊不高競爭力
.總額勻支 讓社工相殘
.沒有尊嚴 照服員怎留
.百香果熱死了 農技團也挺不住
.看威州如何抱鴻海大腿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9956/web/







聯合筆記/馬雲的帝國


2017-11-13 00:11 聯合報  陳言喬

「雙十一」過後,物流業進入備戰狀態。 新華社資料照


大陸年度盛事「雙十一」購物節落幕,阿里巴巴的天貓再創紀錄,達到一六八二億人民幣(七千八百億台幣)成交金額。這大概是全台灣百貨公司廿多年周年慶的銷售總和(以每年約三百億台幣計算)。
網購電商不過是近幾年才興起的事,淘寶(天貓前身)二○○九年舉辦第一屆「雙十一」購物節時,成交金額不過零點五億人民幣(二點三億台幣),當年許多商家都不想加入,但才九年,成長三千多倍。
天貓能快速發展,得利於大陸經濟崛起、愈來愈有錢的消費者,它更帶動其他大陸電商(京東、蘇寧等)跟進,帶動全球和台灣電商或商家的加入;台灣好市多「雙十一」當天也以消費一萬一千元,現折一千一百元應戰。
電商為廣大的消費者、散布各地的商家、農漁作物生產地和自己的公司創造多贏局面。九年前幾乎所有人不會想到今天網購的模樣;九年後的「雙十一」,恐更難想像。
電商帶來的獲利不僅是小眾,更在國家與全社會。從天貓五百萬進口清單、三百萬物流人員、大量智慧機器人協同作戰,到十萬台伺服器支撐線上計算、離線計算和公共雲。這些海量高效的整合作業模式,與獲得的所有大數據,都是全球的經驗價值。
大陸的網購與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被人稱頌是「中國的新四大發明」,而探究這「新四大」當中的網購、支付寶就是由阿里巴巴集團主導推動。
阿里巴巴在一九九九年由馬雲等十八名核心團隊創建,廿年不到形成一支年輕有朝氣的七萬多精英大軍。如今公司市值突破四千七百億美元,超過亞馬遜,事業版圖遍布電商、金融、百貨零售物流、音樂影視娛樂、文化媒體等,且不斷擴大中。
帶領這座商業帝國是英語教師出身的馬雲,他和他的團隊以新思維不斷創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鮮事物出現眾人眼前,近來在上海等地爆紅的「盒馬鮮生」就是一例,儘管它的實體型態已在各國出現,但現場支付、下訂、配送仍是全新的體驗。
馬雲本身就是個點子王,他為阿里巴巴挹注心血,阿里巴巴則為他實現夢想,他不像中規中矩的商界巨擘,他可以騎哈雷、高歌一曲,扮麥克傑克森大跳機械舞,他的太極拳功夫更跨界到拍電影(功守道),他的人生過得太多彩多姿。
或許正是活得精彩與才華洋溢,才讓他與阿里巴巴團隊有更多彈性和創意,不斷創造歷史、刷新紀錄。
自許為「風清揚」的馬雲始終站在消費者立場,提升便利解決問題,未來他還將推出什麼新鮮事務,今後的「雙十一」還有什麼驚喜,不僅他的對手,甚至全球都愈來愈關注。


中研院長 應辭台大校長遴委
董台華 ∕ 大學教師、一位憂心的台大 / 聯合報
去年中研院前任院長翁啟惠漏報女兒浩鼎股票,但是在中研院利益規避規範中二等親內的親屬,竟然不包括子女,所以翁並未違反內規。今天中研院現任院長廖俊智擔任台大校長遴選委員,候選人之一是自己欽點的副院長周美吟,但是因為台大遴選委員會作業細則中需解除職務者,只列出簡單的(一)因故無法親自參與、(二)三等親、及(三)具師生關係,所以廖也並不需要請辭。前後中研院院長,台灣最高的研究機構首長,行事竟然逕用最低標準的「不違法」,讓一般市井小民譁然。

所謂副院長,就是左右手,就是愛將。國際上只聽說長官做推薦人或寫推薦信,或是像這次台大校長遴選中訪談候選人周邊相關人士,其中就包括長官、同儕及部屬,大概沒聽過由現任直屬長官擔任愛將下一份工作的考官,尤其這下一份工作等同中研院院長的地位。因為不論是「愛」到不行而有護航的嫌疑,或是因為不願意失去得力助手而阻撓其離去,都是在台大遴選委員作業細則中提及的「有具體事實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

依此作業細則,委員與候選人「不得在遴選期間有與遴選事務相關之私人接觸」,院長和副院長工作關係密切,公私常見面,即便周副院長現在請辭,廖院長過去月餘之瓜田李下,已是落人口實而嚴重傷害到遴選委員會與中研院。

台大為高教龍首,所以校長遴選格外受到關注,尤其在過去一連串的論文造假、排名下滑、體育場抗議互毆、校園潑酸自殺,對於眾多的台大社群及校友而言,是痛心且迫切期待新校長能夠帶領大家走出低迷困境的。然而觀察台大的校長遴選發展,先不說其遊戲規則開不了國際標,也如曾志朗院士所言「遴選搞得像地方選舉」,朱敬一院士亦說「遴選像競選」,而陳培哲院士則期待遴選委員會要有遠識,「至少不要再讓台大丟臉」。

這次的遴選程序就像頭洗到一半已經無法停下來,然而遴選委員仍然可以依法「因故無法親自參與」,並「有具體事實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而請辭。誠懇呼籲也是台大校友的廖俊智院長,以台灣最高研究機構領導人的高度及風度請辭遴選委員會,讓大家看到過去中研院蔡元培院長及胡適之院長的風骨。因為不論選出的新校長是誰,一定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是當源頭的遴選委員會組成具爭議性,本不立而道不生,理不直而氣不壯,台大仍不得安寧。

現任的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請辭擔任現任周美吟副院長的遴選委員,不用最低標準自許來做為年輕人的榜樣,就是台灣邁向國際化標準的第一步!

   
大學本自治 何必硬推實驗教育
王延煌 ∕ 高中校長(南投市) / 聯合報
日前教育部長在立法院指出,要把實驗教育延伸至專科以上教育階段,並研擬納入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修正草案中。如果此舉成真,不僅未能解決高等教育質、量的問題,反倒先斲傷大學自由化與大學自治的精神。

當初教育部為鼓勵教育創新與實驗,進而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乃於一○三年制定「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及「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此實驗三法,所規範的對象以中等以下學校教育階段為限,主要目的在於國家應保障未成年學生的教育機會均等,提供在正規教育體制內學習適應有困難的孩子,有適性學習的選擇機會。

實驗教育未將高等教育階段納入,係考量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且大學本就受大學法、憲法及大法官釋字三八○號的保障,須擁有完整的大學自治及學術自由;大學的課程教學、學術研究以及招生規劃,早就有實驗教育的精神,如未違反相關法令,都應充分被尊重。如今為了銜接中等以下學校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或解決少子女化導致大學招生困境,擬修法納入高等教育階段,以現行繁複的教育審議、計畫申請、監督管理、成果報告,未來大學自由度不僅不如現行規定,反倒讓大學國際化腳步向後退。

此外,實驗三法通過之後,受實驗教育的學生從一○四學年度的五○○四名學生成長至一二一八一名,教育部聲稱因應未來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將提高大學特殊選才的招生名額,讓更多學生能夠適性發展。此一因應對策,亦是把錯脈、給錯處方。

因為,從一○四學年度起,部分大學為改善現行多元入學制度較難鑑別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經歷或成就的學生,於是採行單獨招生、小規模試辦特殊選才,如希望入學、拾穗計畫或百川學程等。這些管道並未獨厚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教育部不啻鼓勵大家選擇實驗教育,因為未來將多一項升學捷徑?這將嚴重破壞升學公平性。

其實,台灣高等教育要的只是「真正」的鬆綁,讓大學自治、學術自由能完整落實,而不是鬆鬆的綁(攬才、招生、經費),甚至鬆了又綁(納入實驗教育)。



喊高工資 喊不高競爭力
施恩吾 ∕ 企管與投資顧問公司經營者 / 聯合報
自賴清德擔任閣揆,行政院各部會都動起來,立院審法速度也加快。除了一例一休,最棘手也最可能展現賴揆企圖的就是解決工資偏低問題;繼軍公教調薪三%,上周更加碼呼籲上市企業起薪三萬元。

以經濟學觀點,人力工資就像貨品價值,有價格及供需關係;工資就是人提供服務的價格。貨品價格提高,若消費者購買力不變,則消費者對該貨品的需求量會減少(反之則增加);但消費者尚可轉買其他價格不變或更低的貨品,只是其品質或生活水準可能較差。另外,人力工資提高,若企業獲利率不變,則企業對該人力的需求會減少(反之則增加);但企業尚可轉雇其他工資一樣或更低的人力,只是其能力或工作績效可能較差。

有人會說,企業可調高貨品價格來增加營收並支付較高工資,但這種轉移不必然成功,消費者會改買其他貨品。就算這品牌有較高忠誠度消費者,長期來說也會減少購買量而造成企業盈餘下降,甚至使得某些部門結束營業或邊際型勞工遭解雇。

人不是貨品,人有就業以維持生計與生活水準的需求。勞動政策通常希望提高人民就業率。人是勞動市場供給者、可滿足企業對人力的需求;人也是需求者、須工作換取薪酬支應生活。故提高工資若換來高失業率,非大家樂見。企業若被政策制約而提高工資、但獲利率不成長就會先砍掉較低工作價值者;即使政策無強制,但因競爭力前景不佳而難以提高工資。

由此看,台灣企業常宣告缺工並非一致化問題,而是由於較辛苦工作但因工資不高而找不到人、較專業工作也因工資不高也找不到人;亦即,企業競爭力若不提升,或能勉強以較低工資找到不太願辛苦工作者或專業度不夠者。

對台灣高科技製造與數位產業而言,若創新轉型成功,所需求新技術與新專業的新工作會更多,工資競爭力預期也會提高;因此,政府更應針對創新轉型與創業投資新興產業的教育訓練加快政策補助。相反地,傳統商業、金融與服務業,雖生產力還可提高、但企業競爭力難以創新與持續成長,加上網路與物聯網經濟、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新人力等衝擊下,堅持市場經濟決定工資立場的結果,可能就是無法提高工資而沒落或被取代;且某些行業中低受薪者會更窮、因屈就更低工資或最低工資。

結語:(一)想提高全部行業一致工資的政策,反而有礙企業聚焦自身生產力與競爭力提升;(二)和產業保護政策需針對特定優勢產業一樣,工資提高政策也應針對特定邊際行業的邊際職務進行干預;(三)我們應釐清基本工資或提高工資政策,是否對長期經濟發展的壞處大於短期民氣凝聚的好處;(四)工資政策是一時手段,但是否可能因此挫傷長期目標:經濟永續、社會繁榮、人民樂業。

   
看威州如何抱鴻海大腿
楊宏基 ∕ 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 聯合報
行政院長賴清德說「上市櫃公司起薪三萬太低」。然後呢?

另一則新聞: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與美國威斯康辛州長沃克簽署合作備忘錄。鴻海將享有十五年三十億美元減稅優惠;條件是鴻海最終投資金額需達九十億美元、聘用人數達一萬三千人以及平均年薪五點四萬美元。

威斯康辛州大手筆給予優惠吸引鴻海設廠,成功創造政府、企業、民眾的三贏局面。相形之下,賴院長變成空口說白話,政府畫大餅、企業不買單、民眾沒希望。

對於薪資所得,賴院長把重點擺在為企業解決「五缺」的政治議題,侈言「他們有成績後,我相信會反應在勞工薪資上」。筆者以為是完全不懂人性。在一般情況下,企業多賺錢了,會買設備、擴廠房,這些可以生財、抵稅的項目,而不是加薪。因為買設備、擴廠房是財產,所有權還在老闆手上;加薪是要老闆掏口袋裡的錢給出去,還不能保證收益,也沒有抵稅功能。所以就算真能「反應在勞工薪資上」,那不知是何年何月,也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標準。

威斯康辛州成功搶下鴻海設廠,靠的是政府「讓利」和細膩的實質作為。用減稅優惠創造就業機會、保障薪資,進而促進地方建設、聚集人口、活絡商業。這才是政績。

那些滿嘴仁義道德、以為喊喊話就沒責任的官員們,請好好學學。

   
總額勻支 讓社工相殘
黃嵩允 ∕ 社工系學生(新北市) / 聯合報
「社工……?是志工嗎?」、「那以後出去工作會有薪水領嗎?」這是所有就讀社工系同學再熟悉不過的幾句話了,這是一般民眾對於「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不了解而常有的誤解;而真正一線的基層社工人員又時常在高風險、低薪資、工時長的體制環境中工作,這也是多半民眾不了解的另一面。

日前衛生福利部召開「修正社會福利補助要點」會議,場外就有一群由各地社工工會串聯工作者訴求反對政府以「總額勻支制」取代現行的「實報實銷制」。

目前政府補助社福機構人事費用的方式,是以人頭每位約三萬二到三萬三不等,此方式很直接地僵化社工薪資的調幅彈性,也不利機構的人事財務運用;總額均支則如香港曾實施「總額一筆過」制度,也就是政府直接一次性撥款讓機構自行調配運用,乍看下比當前制度有彈性空間,實則是變相扭曲的薪資重分配。

社福機構要維持財務穩定運作,何其困難?常需透過提出方案極力爭取補助;在社工安全尚未改善,第一線基層社工壟罩在被案主威脅、暴力、跟蹤的工作場域中,要培養資深社工員都已相當困難,更不用說新進資淺的社工員了。如果直接撥一筆總額給機構自行調配,資深社工員的薪水調幅空間會不會直接從資淺社工員的薪資變相擠壓,造成同類相殘的情況?但現實是社工的低薪問題早就是公開的秘密了,如果草率通過總額均支制,不難想像其後果。這是政策結構面問題,也是為什麼社工會如此憤慨走上街頭的原因。

我雖只是社工系的在學生,但了解長久下來社工被結構壓迫、剝削的種種理由,也不禁憤怒,但是對於社工職務的核心價值熱忱仍未減退!盼望不只是政策的制定應保障社工的權益,更希望一般民眾可以多了解社工的專業,知道我們訴求的是什麼、爭的是什麼。而我還是會繼續抱著自己的社工夢,張開雙手成為網住每個即將墜落的人。

   
沒有尊嚴 照服員怎留
崔瑞敏 ∕ 自由業(雲縣斗六) / 聯合報
拜讀日前「加薪 獎勵 年輕照服員仍未增」之報導,概述長照產業的窘境是第一線照服員人力嚴重不足,且均是中高齡或二度就業者,年輕人不願投入,感觸頗深。

我曾在安養機構擔任照服業主管,負責管理六十多名照服員,大抵是學歷低的中高齡者,甚至是阿嬤級的老人,不僅勞心勞力,還需把屎把尿,薪資低且福利差,而讓照服員最心灰意冷、離職求去的關鍵點是被歧視且得不到「尊重」。

例如有次有個色老頭,突然對阿嬤級的照服員襲胸抓奶,她本能的立即還以兩巴掌,卻反遭家屬怒氣提告,有些家屬很霸道也很不講理,最終仍在協調下和解。難道照服員就活該該被性騷摸奶嗎?

有次有個照服員正幫住民換尿片時,無故遭住民猛然一踢而傷及眼角,我安慰受傷的員工;而機構裡的住民主管對此事件態度冷漠,沒前來關心受傷的照服員,也沒告誡住民日後不能再有如此的舉動。

有次機構裡的住民因故和照服員吵了起來,住民先動手,照服員也還手,這下可不得了,機構裡的住民主管「命令」我務必將此員解雇,理由是即使住民打照服員,照服員也不能還手。我含淚將之解雇。

在安養機構職場現場裡,弱勢的照服員,挨罵不能還口,挨打也不能還手,連起碼的尊嚴也沒有,做牛做馬均是應該的,甚至還要兼做清潔婦的打雜工作。安養機構裡的主管及護理人員們,大抵均是高高在上的高姿態,連一個普通的護理人員都可以因一件小事而公然的對我疾言厲色,像我這種坐辦公桌的照服業「 主管」都得不到任何尊重,更遑論是第一線的照服員?這樣不被尊重的工作環境及職場氛圍,如何能吸引及留住年輕人呢?

職業不分貴賤,照服員是具備專業知識及技巧的專業人員。希望大家能將心比心,給予尊重。

   
百香果熱死了 農技團也挺不住
徐正雄 ∕ 農夫(新北市) / 聯合報
為何農業技術團月薪有四萬多,卻留不住人?我想只有務農的人才能理解。

極端氣候嚴重,幾乎每年夏季高溫都在改寫歷史紀錄,在生活和活命之間,我必須有所取捨。於是,我在田裡的時間越來越短,我得看著太陽的目光低調行事,被盯上的人,土地乾旱、人也貧瘠,這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在人定勝天和謙卑反省之間,我選擇後者。

我對工程師朋友抱怨太陽的勤勞:朋友卻說他一點也不覺得熱,反而覺得整天吹冷氣,這樣熱情的陽光很舒服。但,這並非我的偏見,今年茶葉歉收、文蛤暴斃、菜價暴起暴跌,菜園裡一向喜愛炎熱的百香果也熱死不少棵,雖說不用農藥化肥,卻連一隻蜜蜂也看不到,菜園裡許多生物無聲無息的消失,我們居住的環境正在快速惡化!這是坐在空調裡的人難以想像,所以離職農業技術團員說:「沒想到下田這麼辛苦,天氣熱得快中暑。」我心有戚戚焉。

可是,為何務農如此辛苦,我仍然願意每天騎車二小時、七年來不間斷去種菜?因為我和土地有感情,即便收穫不及租金,我仍不願放棄。

而那些農業技術團員,除非薪水很高,不然,為了四萬多元賣命,有人可能寧願待在冷氣房當警衛。農業技術團想留住人,除了薪水,還得考量其他因素,例如:讓利。讓被幫助的農夫提供一定比例的收穫,錢或農產品皆可。或是讓持續留在農業技術團的人,可以免費或低價承租農地,讓他們和土地產生感情,這樣才能留住人。






加薪、獎勵 年輕照服員仍未增


2017-11-06 23:37 聯合報  記者洪敬浤魏莨伊/連線報導

台中市獎勵30歲以下青年投入長照產業,穩定就業就發獎金,不過迄今僅5人申請。 圖/中市勞工局提供

台北市衛生局7月成立長期照護科,連結單一窗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協助民眾申請、評估長照需求。 圖/北市衛生局提供


政府推動長照產業,但第一線照顧服務員人力不足,幾乎都是中高齡或二度就業投入,年輕人相對少。為解決照服員人力荒,台中市府和台北市府祭出獎勵或補助方案,希望吸引青年投入、穩住中高齡照服員,不過效果有限。
為擴大服務對象,北市府衛生局7月成立長期照護科,連結單一窗口「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協助民眾申請、評估長照需求,但民眾致電求助者占案量僅1成;長照專線「1966」12月上線,希望民眾多加利用。
中市府就業服務處長傅晶如說,長照服務業普遍人力不足,以台中為例青年照服員約有300多人,占總人力僅1成。
中市府社會局發現,目前照服員多數是中高齡或二度就業者, 30歲以下年輕人投入不多,主因是照顧服務太辛苦,職涯發展受限,加上社會與家庭期待,投入意願偏低。
中市勞工局前年推出青年穩定就業獎勵金,今年下半年起把照服員納入,未滿30歲的青年投入照服員工作,就業穩定滿3個月發給1萬元獎金,滿6個月再發1.2萬元。青年照服員若考取丙級證照,再加發3,000元獎金,社會局每月也會補助加薪1,000元。
不過這項獎勵措施從3月底公告後,迄今只有5人提出申請,尚未發出獎金;考取證照的獎金有25人申請,發出超過10萬元獎金。
面對照服員人力荒,北市府1月起已率先為照服員加薪,提供「居家照顧服務員人力開發津貼」,月薪制每月補助5千元,時薪制每月補助2千元,讓新人留任率從往年的7成上升至8成;但原有居服員的離職率狀況未改善。
承辦居家服務的紅十字會台灣省分會服務組副組長兼社工師陳信甫表示,北市給新進照服員的福利比較好,比起外縣市,今年北市的應徵者增加,來電詢問成長2成。但新進人員離職率下降,卻留不住舊人,一來一往,照服員人數跟去年持平。
如何留住照服員?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督導王佳慧認為,照服員個案量穩定、能維持一定收入,才能降低人員流動。
立心慈善基金會副總幹事蘇興中建議,要對人力做適當安排,比如適合老手的個案,如比較不耗體力的陪同就醫、購物,符合中高齡居服員需求,有些個案需要年輕人出點力、或技術純熟等搭配。
愛長照執行長朱偉仁表示,除收入,還要考慮工作的社會評價、安全環境,會不會容易有職業災害,不是單純考量薪資水準。

王正方/只為轉型,不顧正義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王正方/只為轉型,不顧正義

.黃介正/川習峰會 西風壓不倒東風
.洪蘭/科技不該取代大腦
.馬凱/天外飛來的奇蹟
.羅智成/推己及人
.薛承泰/時間銀行的帳,怎麼算
.葉銀華/專案融資 應避免來者不善
.周行一/從「計時工作者」變「專業工作者」

.王健壯/許宗力可以替總統上一堂課
.盛治仁/100%的堅持比98%容易
.方祖涵/數據派世界大賽
.劉維公/0.2美元的創新力
.范疇/兩端的無知—愚民、賤民?賤商、愚士?






王正方/只為轉型,不顧正義


2017-11-13 00:07 聯合報  王正方

教育部認定國語日報屬於政府捐助的財團法人,以法人主管機關角色,向台灣台北地方法院聲請解除國語日報社全體董事職務,並請求指派臨時董事。本報資料照片



國語日報董事會改選董事長不順利,進入法律訴訟。此時教育部發出聲明:國語日報董事會不遵照教育部的指示修改章程,解除全體董事的職務,今後由教育部派任一半以上董事,並追討董事們的車馬費。
台灣是民主法治社會,教育部衙門大、來頭不小,就可以任意發令,控管民間團體嗎?教育部說:本部為該法人的主管機構,國語日報曾接受政府捐助。又聲言曾掌有一半以上該報資產,卻提不出證據來。
據說教育部原來也不知道來龍去脈,派員去國語日報拿走一百卅三份老檔案,查文件:奉教育部命,遷北平國語小報去台灣。
七十年來,國語日報陪伴台灣國小孩子一塊長大,人人對它感情深厚。國語日報的歷史不是秘密,不容扭曲編造,教育部派員去報館拿走文件,是否涉嫌不法、有違程序正義?知道創辦過程、體會那段艱辛的人,有人還健在,譬如我。
家父王壽康教授是北平國語小報副社長,父親奉命搬報社到台灣,是國語日報第一任副社長,負責實際業務。父親廢寢忘食、沒晝沒夜的忙,趕在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光復節出創刊號,沒誤期,當天出了份四開、字字有注音符號的報。
報社頭一次年夜飯,熱鬧開心,只有一道菜:白菜、豆腐、粉絲、連皮帶肥肉的肉片,放在一鍋煮。艱苦但士氣高昂,語文教育前輩:齊鐵恨、何容、王壽康、梁容若、夏承楹(何凡)等,輪流講話,期許台灣的語文教育成長蓬勃。
政府下令創辦國語日報,教育部出資舊台幣一億元(新台幣二千五百元),後來教育部不給錢了,任其自生自滅。國語日報成立財團法人,每位股東不支薪不分紅,有股東賣書,捐錢給報社,撙節度日。我們家一時也生活無著,爸爸說:「別擔心,我可以去老賀那兒教兩點鐘國文!」
父親有生之年日日為國語日報奔走操心,記得他每天在嘴中叨唸:今天的報份兒嘛,再多一點就好,不過還行。街口有人拉他聽牧師傳道,父親婉拒,說:我信的是國語教。父親在台北車站,遇到剛從大陸來走投無路的的陌生年輕夫婦,抱著剛出生的女兒。帶他們回家,屋裡拉根繩子,隔上一張被單,兩家過了兩月,直到他們找到工作。
國語日報前董事長林良,昔日的年輕編輯,說:「他們都是誠懇踏實,品格令人敬佩的語文前輩。」
台灣老一輩的人就是這樣,古道熱腸、仗義助人,守正不阿。
如今人心不同了:強詞奪理,仗勢掠奪,嘴上還掛著正義。已成為時尚民粹。資助過國語日報二千五百元台幣,七十年後棄嬰成就傲人,就硬派任一半董事、追討車馬費等。又在以「轉型正義」之名、追討不當黨產
國語日報絕非黨產,掠奪民間財物更非「正義」。原來這個「轉型」(拿來我用)才是真正目的,「正義」被用來當作幌子?
將「義」字拆開來,有「八、王、我」,應是「八方王侯保護我」。諺語云:「義無反顧」,違背正義、「義」字倒過來讀,都不妥當。倉頡造字,天地慟、鬼神哭。
(作者為電影導演)



10月
.嚴震生/宗教改革五百年的政治意涵
.趙春山/以突破僵局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李清志/魅力市集的年代
.陳立恆/永遠BEING,所以英國
.施振榮/慶富再造—從王道談企業重整
.黃介正/習近平的二○三五
.葉銀華/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的定位
.蘇蘅/當媒體不重視採訪「真新聞」
.王文華/如果小學校園變成跳蚤市場…

.王健壯/習近平的弦外之音
.朱宗慶/夢想不滅、初衷不變、育成不斷
.盛治仁/人生要追求多少顆星星?
.趙春山/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一場「定力」與「耐力」的較量
.方祖涵/按讚惹出的天大麻煩
.薛承泰/「博愛」與「愛博」之間
.羅智成/尋找部落

.王正方/小程和他的廖老師
.嚴震生/美國人露出肩膀的權利
.林中斌/王岐山十九大應會留任
.葉銀華/什麼是金融政策?
.馬凱/海峽風雲日亟 台灣能不自強?
.黃介正/中華民國106歲生日快樂
.洪蘭/2年學會說話 卻要用一生學不說話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周行一/老人化社會與人文社會科學
.施振榮/從王道談「官不聊生」與「民不聊生」
.盛治仁/人生5個思考題
.方祖涵/企業與地方的共生
.范疇/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劉維公/當代病態民主的神救援話語術

.嚴震生/南比亞、尚比亞、甘比亞


9月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