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美施壓下半導體業的挑戰
◆ 韓應對稀土策略 值得台灣借鑑
◆ 星期透視/關稅風暴 成藍「地方包圍中央」施力點
◆ 大屋頂下/「脫中入北」的政經效應 可怕的賴清德脫中入美
◆ 名家縱論/中美經濟戰爭 誰會面臨最壞情況?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中美經濟戰爭 誰會面臨最壞情況?
2025-04-13 00:53 聯合報/ 楊永明(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歷史會記住這一周,四月九日美國對中國進口關稅來到百分之一百四十五,四月十一日中國反制美國進口關稅百分之一百廿五,各自的進口關稅達到歷史最高水準,這已經不是單純貿易戰,而是兩大強國權力對抗的經濟戰爭。這一周的美國和全球股市歷經動盪,各國企業嚴重不安,對於中美與世界經濟的負面衝擊可能更加擴大。
首先,中美經濟戰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絕對不小,中國對美貿易仍然占整體中國出口的百分之十一,如果加上「中國供應鏈路經國」的越南、墨西哥等國面對川普關稅制裁,實質上對中國出口與貿易的影響會在報表數字之上。
中國正要從世界工廠轉變為先進的製造業和技術超級大國,而國內消費疲弱與經濟放緩是眼前經濟困境,此時中美經濟戰爭可能會造成大陸內部經濟的重擊。此外,中國去年全球貿易順差超過一兆美元,其中近三成來自對美貿易,現受川普關稅影響,能否實現今年百分之五的成長目標將是一大考驗。
但這場中美經濟戰對美國的衝擊卻可能更大。華盛頓郵報指出,即使暫停多數國家對等關稅,但由於對中國採取百分之一百四十五關稅,以及對所有國家百分之十的基準關稅,目前美國平均進口關稅為百分之廿七,是二戰結束以來美國長期維持百分之二點五關稅的十倍。這種高關稅壁壘,會使美國市場與投資環境惡化,很難達成川普希望各國企業大幅投資美國的想法。
此外,因為關稅嚴重影響市場,經濟前景不明確,德意志銀行全球外匯研究主管表示,市場正迅速去美元化,對於美國資產失去了信心,正在積極拋售美國資產,顯示投資者不再將美國視為最佳投資地點。美國目前有三十六兆美債,今年將到期九兆兩千億美元,加上美國今年半年預算赤字一兆三千億美元,使得川普面臨巨大的美債壓力。
美國目前正處於高度不確定時期,經濟政策不確定指數已遠高於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因此,世界各國正在調整減少美國市場的衝擊,也在減少美國資產的持有,如此繼續下去,川普關稅政策不僅無效,最終反傷害美國經濟及競爭力。
同時,川普正在犯一個錯誤,施行對等關稅也將槍口對準全世界,目前雖然展開談判,但至少是百分之十基準關稅,這會擴大中國的朋友圈,削弱美國在全球地位。例如歐盟與中國本周同意為中國製造電動車制定最低售價的協商,以取代歐盟去年實施的加徵關稅措施,顯示歐盟正試圖降低對中關稅,重建中歐貿易合作關係。
中美經濟戰爭快速升高,像是博弈的膽小鬼賽局,兩輛車朝著對方逆行,首先轉向的一方被視為懦夫,這種博弈設定暗示了風險與獲利的抉擇,也代表中美雙方現在處境,及國際爭霸下的中美經濟戰本質。雖然雙方都表示願意對話談判,但是川普快速升級關稅措施,讓北京確認川普政府並無談判誠意,短期內難有具體進展。
川普過去靠著六次破產經驗重建其川普商業集團,這次川普難道是在重演「破產-重建」模式?但如果美國破產,聲譽信任受損,債台高築的美國,中美貿易停滯、各國與美貿易大幅減少,川普關稅如繼續激烈推動,美國真可能會出現經濟衰退與金融危機。
至於中國從川普第一任發動貿易戰以來已經汲取教訓,且對川普可能再掀起貿易對抗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川普認為「中國與世界都離不開美國市場」,但難道美國能離開中國市場嗎?美國能不依賴中國商品嗎?誰會面臨最壞情況的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星期透視/關稅風暴 成藍「地方包圍中央」施力點
2025-04-13 00:54 聯合報/ 鈕則勳(作者為文化大學廣告學系教授)
川普對台百分之卅二對等關稅衝擊,政府反應慢半拍,四月四日下午閣揆卓榮泰才開記者會宣布八百八十億協助方案,總統賴清德於四月六日祭出包括對美採購等五大策略,但四月七日股市開盤便重挫三日,反映民間對政府因應策略缺乏信心,直至四月十日川普宣布除中國大陸外、各國對等關稅暫時降至百分之十,股市才又拉高。
雖有一定緩沖期,但政府主要因應的策略卻只能以對美投資與採購為基調向美示好,不願、甚至不敢得罪美國,故當川普放緩關稅操作,政府還喜孜孜認為策略得當,不論是賴總統投書彭博新聞社,或是台灣在美國第一批談判名單中,在滿滿大內宣的操作下,可預見賴政府仍會以類似作法來因應這次「補考」,以鞏固「台美關係堅若磐石」這虛晃的自我滿足,仍不想面對被美方予取予求的現實困境,更不願針對手上台積電、晶片、半導體產業的相對優勢,來搭配硬戰術以形塑軟硬兼施的戰術,藉談判向美爭取最大利益。
反而是國民黨雙北市長蔣萬安、侯友宜、桃園市長張善政及台中市長盧秀燕,除了本身對接在地產業需求,更分別啟動北北基桃市長會議、桃竹竹苗會議與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召集十五位執政縣市的正副首長舉行聯合對策會議,並提出包括擴大紓困至兩千億、擴大內需產業升級、啟動國際談判開闢多元市場及呼籲總統召開國是會議等四大對策,很明顯,藍軍藉川普關稅衝擊漸研擬出「組合拳」,期待能找到反守為攻的施力點,這「縣市治理救經濟」牌,對藍營也有短中長期的效果。
短期內雖未必能立刻翻轉大罷免與藍軍頹勢,但藉川普風暴強化藍營六都首長串聯,累積政治能量、提早練兵,不只能建構「救經濟」的定位與印象,也能開闢另一戰場,強化黨籍縣市長治理績效,避免綠軍貼國民黨唱衰台灣的標籤,也能漸次抵銷大罷免的衝擊。中期只要能為產業提出貢獻、控制對產業的衝擊,藍營「救經濟、護產業」的印象,除了能對比民進黨政府的順從策略對產業未必有利外,也能與民眾傳統認知「藍營比較會拚經濟」的印象結合,更能挹注「地方包圍中央」能量。
就長期效益來看,只要川普對台軟土深掘,綠營對藍營相關建議仍政治操作或抹紅,「藍營救經濟、綠營大罷免」的印象就會改變對國民黨不利的氛圍,綠營罷免的正當性也會萎縮。
特別是「四大聯合對策」,賴政府若能採納一二,或地方護產業的作為能擴張到更多縣市,藍軍日後再順勢強化組建財經專家團隊,在救經濟上展現有別於政府、甚至更接地氣的作法,不僅能重拾拚經濟的手感外,更能順勢組成影子內閣和民進黨閣員一較長短,「地方包圍中央」的戰線便能擴大,不僅能擋住罷免潮,更能鞏固地方執政並進軍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
大屋頂下/「脫中入北」的政經效應 可怕的賴清德脫中入美
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表示,他贊同在經貿投資上走向「脫中入北」。這可視為他在兩岸戰略上的再次體系化、固化與公開化。
加入了「脫中入北」這個概念後,賴清德的兩岸戰略呈現的新體系是:
一、在政治上,「兩岸互不隸屬」,「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亦即,中國是敵人。
發展至此,賴清德不啻以習近平為境外敵對勢力,以蔣介石為境內敵對勢力。他手中的匕首搆不著習近平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卻猛捅蔣介石及中華民國。這樣的意識操作出現在當下的大罷免中,這條路要如何走下去?
二、在經貿上「脫中入北」,兩岸走向切割、脫鉤、斷鏈。此一概念啟動後,效應不僅在經貿面,也必然引伸至政治面。
回頭來說「脫中入北」。
一、「立足台灣/布局全球」是一貫國策,賴清德最近在玉山論壇表達的「西進/南向/北合/東拓」亦然。如此,「入北」若只是指經貿投資可由「西進/南向」再轉「入北」,即指向「北方的」美國、日本、歐洲,當然也是「布局全球」的思考。
但是,現在「脫中入北」這個概念,是否要將「布局全球」改成「脫離中國的布局全球」?
二、兩岸經貿關係必須「去風險化」是國人共識,但是否要走到「脫中」的地步?及能否做到「脫中」的地步?卻見仁見智。中國是「世界工廠/世界市場」,兩岸一衣帶水,台灣有無可能維持一個「脫中」的經貿體系?
三、兩岸經貿關係須有「去風險化」的意識,但是必須做到公開宣示「脫中」的地步嗎?兩岸政治關係也須有「敵我意識」,但必須做到公開宣示「中國是敵人」的地步嗎?在兩岸關係中,還有沒有「能做不能說」的戰略考量?一旦說出口,兩岸「敵對」固化,雙方皆失騰挪的空間。
蔡英文把話說到「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未說「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李登輝也只說到「脫古改新」,未說「脫中入北」。但賴清德已無「話留三分」的意識。
四、「脫中入北」其實就是「脫中入美」。因為,對賴清德來說「北就是美」,他的主要思維是要維持美台的政治聯結,而欲以經貿關係為路徑。
但是,在經濟面,美國正在作的是在全球概念下建立「MAGA 供應鏈」,例如在半導體方面就是拆解並取代「台灣供應鏈」,「脫中入美」的下場就是被美國全部吞掉不吐骨頭。何況,除了自殺式的「半導體供應鏈」全鏈移美,賴清德的「台灣投資美國隊」還有什麼把戲可玩?
另在政治面,台灣一直難以擺脫「世界最危險地區」的戰爭陰影,誰會喜歡在「美國刺蝟/地獄景象」上投資?這一盤棋,可說正是美國「以協助台獨脫中為誘惑/以台灣被美國挾持為目的」的政治操作,台灣勢必被美國裹脅逼迫到窮途末路。
「脫中入美」,即形同自命台灣為美國的第五十一州。政經兩方面皆與中國決裂,政經兩方面皆外包給美國。這將是台灣在經貿面的最惡劣後果,也是台灣在政治面的最惡劣後果。
若非喪心病狂,怎會有此妄想?
這一場川普風暴,已將賴清德與賴政府的虛弱無能呈現得纖毫畢露。限於篇幅,本文只談一個很細微的角度,已可一斑窺豹。
大家都看到了,自始至終,賴清德就巴不得要將經濟部長郭智輝藏起來。
三月六日,賴清德與魏哲家為台積電投資美國開記者會,竟然未見郭智輝陪席,簡直匪夷所思。會中賴清德表示,總統府對台積電與美交涉過程皆有預聞,但會後郭智輝卻公開表示經濟部在過程中未參與亦未被告示。這個場景顯示,總統府繞過了經濟部來操作此事,郭智輝被晾了起來。
到了四月一日,甚至發生柯建銘阻擋郭智輝接受記者採訪的怪事。柯建銘用拐杖將郭智輝與記者隔開,並說:「你先進去,不要理他們(媒體)。我來幫你擋子彈,他們要害你」。郭離開後,柯又向記者說:「護航成功,有種來問我嘛」!媒體回問:「總召可以代替經濟部長嗎」?
照理說,面臨台積電及關稅戰這類的重大經貿風潮,經濟部長必然是對內對外的台柱角色。對內向民眾說明政策,對外為當然談判代表。但是,我們的經濟部長卻一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郭智輝失能,誰來頂替他的角色?
有人建議由蔡英文主持對外談判。但由於蔡英文的身分,這個建議恐怕牽動美中台關係,不可能實現;何況,蔡英文對賴清德的通盤操作是否同意,恐怕更是問題。又有人建議用蕭美琴,且不說她的副總統身分必是障礙,恐怕她也非經貿談判的適格人選。
於是,賴清德指派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為談判小組負責人。惟鄭麗君主持鞭屍蔣介石當然藝高膽大,但她自己會覺得適格主持當下經貿危機的對外談判嗎?
對外,無人可寄;對內,無人可託。這就是當下的賴政府。是悲劇,也是笑話。
一場關稅戰,就興「聞鼙鼓/思良將」之嘆。倘若這個場景換成兩岸發生戰爭,那恐將更不堪設想。
試問:賴清德有可能像澤倫斯基那樣親自奔走各國之間縱橫捭闔嗎?一方面困於國際限制根本無處可去,另一方面也囿於賴自身的應對能力。
其實,現在的國際角力,元首親征肉搏已是常態,至少也是外長、部長當面交鋒。但台灣的情況,非但官員上場受到國際限制,以現任外交部長林佳龍的英語能力,恐怕一開口就沒了底氣。這絕不是說英語不好就不是人才,但在台灣今日外交戰場,英語不好不適合做外交部長,卻應是當局用人的基本考量,也是林佳龍應有的自知之明。
日前傳出吳釗燮與林佳龍一同赴美交涉,後來林佳龍的名字卻告消失,恐是怕反成累贅。
蜀中無人,這只是川普風潮所映現出的賴政府的一個非常小的側面。如今賴政府的班底,炒作台獨的高手如雲,但要面對當下的國際風潮卻只能面面相覷。現在賴政府最紅火的旗幟人物是柯建銘,以這般品相的政治班底,或許操作大罷免還能虎虎生風,但若要迎對丕變的世局,恐將是一路走到黑了。
賴清德將「政治上以中國為敵人/經貿上以脫中為目標」的兩岸戰略體系化、固化與公開化,這是自己刷油漆將自己刷到牆角,這是自殺。
「脫中入美」,愚昧莫甚於此,凶險莫此為甚。
美施壓下半導體業的挑戰
2025-04-13 00:56 聯合報/ 林良陽/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副教授(台中市)
現今國際政經情勢愈發險峻,政府應時刻緊盯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態勢。此為示意圖。(路透)
川普近日對等關稅撼動世界,各國恐慌,行政院長卓榮泰昨天表示台美已展開交涉,視訊談判結果是「健康的」,政府會在合理狀況下向國人發布資訊。對於川普而言,眼前得解決急迫的貿易逆差與財政赤字問題,但背後更深層因素應與國防議題相關。
若發生戰爭,沒有鋼鐵產業,無法打造船艦、裝甲等軍工武器;沒有藥品,無法實施醫療行為;沒有先進半導體製造,無法生產高階晶片。相反地,透過關稅談判,美國可確保鋼鐵、藥品與晶片製造,將可提高戰爭持久力。因而川普才會不斷提及:這不僅是經濟安全、更是國家安全議題。
其中,與我國最相關的是半導體產業。雖然以下三件事目前僅是傳聞,但若站在川普立場推敲,為了達成大戰略目標,這些可能是他極力想推動的重大方案:
一、台積電是否能與英特爾合資並進行技術授權?它跟美國企業能否生產尖端晶片相關,英特爾不僅大到不能倒,且重要到不能倒。
二、格羅方德是否能與聯電合併以提高競爭力?主因是中國成熟晶片產業在政府補貼下快速發展且低價銷售,恐成巨大隱患。
三、台灣主要供應鏈是否應到美設廠?台積電能有競爭力的一項因素是:產業聚落形成的完整供應鏈體系。在 AI 快速發展時代,設法提高美國半導體產業完整性極為重要。
英語有句諺語「抱最好希望,做最壞準備」,政府與相關廠商應思考以下幾件事:
近期來看,首先,政府應邀集相關專家與廠商盡速成立半導體產業緊急應變小組,評估上述方案的可能性。若川普採激進手段,導致市場任一傳聞成真,將對我國未來發展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此特殊小組應關注國際情勢的快速變化,並探究可能的應變與協商方案,以免屆時措手不及!
其次,廠商應重新評估市場需求。它是企業經營最大變數之一,不確定因素高,極不易掌握。在川普關稅政策下,若終端產品價格提升,將影響消費者買氣,導致需求下降,則台積電在各地的巨額投資,是否應重新評估?廠商對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須有高度警覺,若決策錯誤,可能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中長期來看,政府應慎重思考我國產業應如何調整。盡管台積電對國家有重大貢獻,但因其高度影響力而懷璧其罪,近年營運身陷大國科技戰的爭端核心,步步驚心。因而,政府應深思以下兩項議題:
第一,我國須強化 IC 設計產業。它是半導體另一重要領域,引領時代發展,可開創出嶄新應用範疇。儘管我國已有一些企業嶄露頭角,如聯發科、聯詠、瑞昱、創意等,但為了強化產業整體力量,應制定創新政策鼓勵更多人才與資源投入 IC 設計領域,以提高這些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
第二,應發展上游材料、特用化學品與設備產業。我國廠商在美方壓力下須到該國設廠,主要因素之一是諸多生產設備與上游材料皆受制於人。為了日後半導體產業更健全發展,應投入更多資源發展這些產業,以取得大幅進展,並降低束縛。
現今國際政經情勢愈發險峻,政府應時刻緊盯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態勢,倘若我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下滑,將影響民生經濟與相關產業發展,不可不慎。

波波漫畫
韓應對稀土策略 值得台灣借鑑
2025-04-13 00:56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國企系副教授(台北市)
隨著川普接連表態要與中國舉行的經貿談判與國是訪問都不得其門而入,中美緊張局勢不斷升級。除了推高雙邊的關稅率,中國方面對稀土元素實施嚴格的出口管制;川普總統在對等關稅的收放自如,也一如預期的讓全球股市洗了幾番三溫暖。
面對美方來自軍政外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全面攻勢,中國大陸在日前發起進襲,管制包括稀土在內的出口流程。中國商務部公告了,包括鏑、釔、釤等七種材料,將實施出口許可制。被管制流彈所波及的工業大國,自然將連帶影響其電磁石、晶圓等生產,與戰略物資的軍需供應。
當中國大陸的反制措施一出爐,韓國旋即召開跨部會會議,從貿易進行、工業生產和能源安全面向,評估整體的供應風險;並就稀土的取得,尋求可能的替代來源。更在北京管制措施發布第一時間,即傳出好消息-與韓國有合作計畫的哈薩克境內,探勘後發現有超高存量的稀土礦脈。
面對中國的管制措施,若比照其早先對石墨和鎵的限制,可能需要長達四十五天的審批時間;同時,企業買家也必須詳盡說明其使用範圍與最終的去向。不過,韓國政府認為國內庫存充足,用於電磁石的鏑和合金、螢光粉的釔,庫存足供六個月以上;另有一些稀土元素,則能從其他國家進口。
在過去的五年間,稀土價格起落很驚人,於新冠疫情結束之後暴漲一倍,如今又回到約略價位。也就是說,雖然有來自中國大陸管制出口所影響,但更重要的原因,則在反映晚近需求的疲軟,像歐美國家對電動車進口開徵高關稅,以及各國積極探勘礦脈的預期發展。如果台灣能有健全的情資掌握,與設置投入到期貨市場的國家級基金,則仍有可為之處。
其次,台灣關於稀土元素的回收研究,風氣很熱絡,而國內推動循環經濟的決心,更有來自產官學的長年支持。再進一步,則應該針對風電與電動車生產的國家,擴大分享研究成果的,共同投資在回收稀土的資源連結。
最後,韓國政府的主動因應,包括管制物資的趨勢監測,並與中方保持溝通,以避免有延誤、甚或被拒絕。此外,韓國也加強與美、澳等國合作,並投資在替代來源或稀土回收的應用技術。如何透過公私交誼與非正式管道,來搭上由十四個國家所組成的稀土安全協議,是值得投入的努力面向。
放眼短期內,中美貿易衝突也只會加劇,而中國大陸加強稀土元素等的戰略,除了民間相關生產企業有自主因應外,台灣政府也應採取處置,以積極行動來協助企業生產與軍需物資的順利供應,一起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