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就職周年 稅改成唯一亮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從文在寅追殺李明博,看台韓的報復文化
.聯合報黑白集/但求「萬安」的選擇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就職周年 稅改成唯一亮點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就職周年 稅改成唯一亮點


2018-01-21 00:19 經濟日報  本報訊


川普總統上任屆滿周年,回顧這一年的政績,對外追求公平貿易政策,主要是以威嚇手段為主,雖然收到一些成效,但並沒有甚麼具體的政策。在對內政策方面,川普上任之初推動健保方案受挫,目前幾乎已經停擺;其他政策例如推動基礎建設也未見具體措施,再加上川普總統個人行事風格獨特,引發不少爭議,使得其支持率快速下滑。
稅改方案算是川普就任一年以來最重要的政策,雖然降稅幅度遠不及競選時所提方案,仍是美國近年來最宏觀的租稅改革計畫。雖然目前各方對其效果觀點並非一致,但稅改對全球經貿影響卻不容輕忽。
減稅下會使國際資金流入美國,此將有助於刺激美國經濟成長及進口需求。我國業者亦應把握商機,特別是若能搭配美國目前所推動基礎建設及先進製造兩重點領域,對台灣出口會有正面助益。
另外隨著國際資金流入美國,預期將造成聯準會面臨更大升息壓力,而升息也將帶動美元升值。整體而言,將有助於帶動我國出口全面成長,但也須注意台美貿易失衡是否因此擴大,而使台灣成為美國貿易制裁的箭靶。
過去美國公司所得稅偏高,美國企業為了規避稅賦,將營運據點移轉海外,甚至在低稅率國家設立投資控股公司,以降低租稅成本,造成大量盈餘留在海外。
所以美國在此次稅改中,不僅將公司所得稅調降,以及徵收一次性海外盈餘匯回稅。在新稅制下,美國跨國企業重新思考海外投資布局,可能將海外營運規模縮小,甚至部分移回美國生產。
尤其針對一些以美國市場為主的企業,新的美國稅制可能會誘使其直接在美國啟動新投資案,而非採用過去在海外生產及銷售美國市場之模式。雖然在台灣投資美商以就近服務台灣客戶為主,所受影響並不大,但仍應注意稅改對與美國有供應鏈關係海外台商的影響。
此次稅改另一重點是將跨國稅制由全球來源所得課稅改為屬地課稅,但為了降低美國企業避稅的可能性,新制亦規定大型美國公司對境外關聯企業的支付,若屬於減損美國稅收的稅基侵蝕行為,將再額外課稅。另外亦針對海外無形資產,例如跨國權利金費用的取得,有更多規定,目的是降低美國在低稅率國家(例如新加坡、荷蘭)成立子公司,再委外給第三國的方式,以上均會影響美國跨國企業運作模式。例如台灣子公司可能不再透過美國母公司在低稅率國家所設之子公司,而直接自美國母公司接單生產,這可能影響台灣子公司的營收與獲利。
在美國租稅優惠及市場商機的帶動下,不排除吸引更多國內業者赴美國投資布局,無論是企業前往投資或取得低廉原物料的供應(如石化業),或連結供應鏈(如電子業),或接近市場(如紡織業),若在台企業能夠與赴美投資建立供應鏈及其他合作關係,將有助帶動我國出口。因為美國關稅較低,此種投資帶動貿易效果可能會較為顯著;反之,若在台企業無法取得合作機會,並進一步牽動產業供應鏈外移的話,長期下對我國經濟可能不利。
最後在國際反應下,美國稅改多項措施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已引起許多國家不滿,未來不排除在WTO爭端解決機制提告,此不但會使原本對WTO諸多不滿的美國更為背離WTO,也可能會使全球貿易摩擦加劇。
另外減稅也會強化美國吸引資金能力,是否因而引發世界各國亦進行稅制改革,甚至投入減稅競賽;以及稅改對全球利率趨勢、匯率走向、貿易與投資動態、能源價格變動等議題,政府應有通盤的應對方案。



聯合報黑白集/但求「萬安」的選擇


2018-01-20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宣布不會參加2018的台北市長選舉。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余承翰/攝影


蔣萬安宣布不參選台北市長,各種解讀不同。主張他應參選者認為,藍營戰將始終缺乏「不怕輸」的勇氣;持反對意見者則認為,蔣萬安歷練尚淺,太早投入大戰未必是福。
蔣萬安說,留在立法院,比參選市長更能發揮在野監督抗衡力量。這種說詞,只是表面文章。他在立院表現較同儕突出,修勞基法過程的「驚天一站」,更推漲聲勢。對比之下,藍軍這兩年缺乏鬥志的表現,在支持者看來太過孱弱。
蔣萬安年輕、形象佳,頗有一決雌雄、甚至勝選的實力,且能夠創造全國性話題。但在保守人士眼裡,上次連勝文不敵「仇視富二代」氛圍慘敗,留下很深的陰影;尤其姓「蔣」的議題,恐怕會被炒翻天。
但這些原因,都只是從蔣萬安個人層次的思考。如果從藍營的整體戰略看,國民黨若想擊敗對手,就得展現令人信任的高度及讓人感動的態度,但外界卻看不到這些。
令人心寒的是,藍營已輸到無可再輸,仍是內鬥內行。例如新北提名之爭,呼聲最高的侯友宜卻遭同黨競爭者重金刊廣告猛掀舊八卦;內鬥內行的作為 ,難道能成為公正不阿的地方官?說穿了,藍營長期以來充滿保守、守舊心態,拿不出選戰高度,又缺乏踏實耕耘的殷實,也沒有呼群保義的熱情,更沒有人想要弭平黨內殺伐的傷痕。
蔣萬安不投入選舉,浪費了輿論的關注。藍營若無法拋棄「凡事但求萬安」的思維,恐怕難以找到致勝的關鍵。


聯合報社論/從文在寅追殺李明博,看台韓的報復文化


2018-01-20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南韓總統文在寅力求政策貼近民眾需求。 歐新社


韓國前總統李明博的親信──青瓦台總務企畫官金伯駿最近遭檢方逮捕,罪名是涉嫌收受國家情報院數億韓元,李明博本人也因私設秘密基金弊案遭到約談。對此,李明博發表聲明,指責文在寅政府打著「積弊清算」的大旗,實際上是對前總統盧武鉉自殺身亡所進行的「政治報復」;韓國的民主根基,將因連串的歷史翻盤及政治清算而動搖。
這並非文在寅首次對前朝政府開刀。去年三月朴槿惠入獄後,韓國政府便將矛頭指向更前一任的總統李明博,對他射出三支司法利箭,彷彿不將他逮捕入獄誓不罷休。利箭之一,青瓦台指控李明博在二○○八年不顧當時國防部長李相熹的反對,將首爾空軍基地跑道方向偏移三度,以便使樂天世界大廈順利取得興建許可,涉嫌圖利樂天集團。
利箭之二,文在寅政府大動作逮捕前國防部長金寬鎮,指控其動員網路部隊操縱二○一二年總統大選輿論,幕後黑手並指向李明博。利箭之三,韓國最高檢察院主動調查李明博涉嫌在任內假借他人名義,私設一個高達一二○億韓元的秘密基金,作為挪用公款及逃稅之用。
除了政府的大動作,韓國一些民間團體也起而呼應,有近十萬名網民發動連署,呼籲政府對李明博進行「境管」,限制他出境。近日更有民間團體發動「送囚衣給李明博」的運動,並稱全體國民的新年希望,就是拘捕李明博。
卸任快五年的李明博,為何成為文在寅的眼中釘呢?原因是,二○○八年李明博上台後,曾對盧武鉉進行貪汙調查,導致盧武鉉跳崖,以死明志。文在寅曾擔任青瓦台秘書長,是盧武鉉的政治夥伴,對此耿耿於懷。這也難怪,李明博認為這場司法追殺,是因宿怨引發的「政治報復」。
韓國清算前總統、並推翻前朝政策的傳統,主要是威權向民主轉型過程產生的路線之爭與歷史遺緒,此外,還有韓國人「恨文化」的心理在作祟。也因此,把鬥爭有權者當成是一種「解恨」的方式,這是韓國人一種集體情緒發洩的方式,也被當權者合法化當成打擊政敵的工具。
然而,在以清算前朝為要務的情況下,文在寅似乎忘了他誓言要重振韓國經濟的初衷,也忘了他要化解韓國政壇自由與保守陣營長期對峙的矛盾。在整風瀰漫下,更激化韓國政治的對立,讓他在政策推動上遭遇嚴重的阻撓。這也將韓國經濟帶向「斷崖式」的危機,去年底國際間掀起一片韓國國債拋售潮,四十三名經濟學者更聯名預言,韓國不久的未來將會出現經濟危機。
台灣傳統上雖不存在所謂的「恨文化」,但前年蔡英文總統上台後,其清算在野黨及追殺前總統的手法卻絲毫不輸韓國。例如,民進黨上台後立刻成立太上組織「黨產會」,以集行政與司法大權於一身的手法追討國民黨黨產,甚至無限上綱地認定某些社團為國民黨的附隨組織。其後,又通過《促轉條例》,打著正義的大旗擅自擴權,藉「去蔣化」來樹立綠色的新威權政治。
再如,馬英九在柯建銘自訴洩密案獲判無罪後,北檢逕自重啟「三中案」的調查,並頻頻向媒體洩漏不利於馬的案情。一年來,北檢簽結馬英九刑事案件竟高達一六○件,這也印證綠營放話要在年底前「關馬」傳聞不虛。中南部綠營大本營更傳出,陳水扁關幾年,馬英九就要關幾年;顯見綠營欲以濫訴報復馬英九,根本不在乎手段。
文在寅就職時曾說,要「終結韓國總統的不幸歷史」;但如今,他卻以整肅前朝來製造更多不幸的前總統。蔡英文也說過,對立讓台灣的民主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如今,她又以清算前政府來製造更多對立。台韓兩國曾被喻為兄弟之邦,從兩國總統進行政治報復的思維看,確實系出同源。

名家縱論/陳冲:「財團法人法」令人生畏\星期透視/王如玄:蔡政府「專法」的迷思

.名家縱論/陳冲:「財團法人法」令人生畏
.星期透視/王如玄:蔡政府「專法」的迷思
.金正恩金蟬脫殼 蔡英文作繭自縛
.兩岸如冰 蔡政府難解投資「第六缺」
.桃太郎 成了「孤食」的孩子
.顧兒女顧雙親…最後誰來顧我
.別再拚命摘「最低的水果」
.降低學貸利率 不如縮短還款期
.畫中有話/拚觀光 可以很「傳統」








名家縱論/陳冲:「財團法人法」令人生畏


2018-01-20 23:13 聯合報  陳冲

行政院前院長、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建議,立財團法人法,建立治理觀念,才能解決醫療財團法人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看到這個題目,上月四日參與醫療財團法人論壇耐心聽完我「透視財團法人法立法必要性」演講的兩百位專業聽眾,一定十分驚訝。當天我列舉多項理由主張「財團法人法」儘速立法,其中一項較白話的說法是「台灣有三一三個政黨,訂有政黨法;台灣有四,四八四個合作社,也有合作社法;為何台灣有十萬以上已登記的財團法人,卻沒有財團法人法?」
當天參與討論的前監委黃煌雄,即席表示這是重要論點,不僅媒體多以此為標題,網路也呼應此種說法,唯一負面批評就是「你在行政院時都在睡覺嗎?」鄉民言詞確實尖銳,不過如果了解行政院曾於二○一○及一六年兩度送出法律草案,卻未獲立法院審查的一段歷史,應稍能體諒。
半年前行政院院會再度通過將財團法人法草案,送至立法院,欣見此發展,立即拜讀條文,發現與以往條文相同,不過增加四條,係就以往政府曾有捐款的財團法人加強控管,雖在法理上可議,但如能建立財團法人的法制基礎,小疵大瑜,勉可接受。但見論壇演講次日,立法院即通過可追溯七十年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緊接著又有近日的婦聯會及農田水利會事件,轉而覺得在現階段,財團法人法暫予擱置也無不可。因為自黨產條例的立法及後續措施觀察,加上促轉條例的肅殺、處理婦聯會、農田水利會的咄咄氣勢,如果財團法人也依循同一邏輯來個「轉型正義」,恐怕對整體社會的撕裂,影響會更為深遠。
轉型正義本是政治語彙,並非法律名詞。提倡轉型正義,用意應在糾正以往不合法的程序,自然更不應以不合憲不合法的手段為之,否則豈非以暴制暴。
草案條文有何轉型威力,會讓小民怕怕、法界擔心?基本上,本次增加的第六十四至六十六條及第六十九條,埋有一般未見的法學思維,如配合所謂「轉型正義」的心態,則自然有令人心生畏懼之感。
首先是第六十四條及六十五條,任何民間財團法人,在法律施行前如有政府、公營事業、政府財團法人捐助/捐贈的財產,占民間財團法人財產總額或基金廿%以上,主管機關即可「加強監督」,並可依比率遴派董事。新法竟可溯及於施行前的法律行為,破壞法律狀態的穩定,本宜審慎。而且在某些情形,如果有基金規模不大的研究機構曾接受政府財團法人(例如工研院)過時的儀器,極有可能一夜之間,董事會改組,是否妥適?此外農田水利會一旦收歸國有後,水利會下各個財團法人,其法律地位也會隨而改變,成為政府財團法人,豈不怪異?
其次看第六十六條,針對某些早期是政府捐助五十%以上的財團法人,後因預算不繼或其他原因,由民間持續捐助轉為民間財團法人,有點類似「公營事業移轉民營」的觀念。此次條文竟規定,如公部門對民間財團法人捐助在「成立時」或「曾」一度超過登記財產總額五十%,均須依比率遴派董事。此一邏輯如可接受,則公營事業民營化後,均仍可依原先公股持股比率改選董事,於理可通?又置歷年民間出資捐助者的權利於何地?
更妙的則是第六十九條,對前述第六十六條的民間財團法人,竟規定可於法律施行起三年內,得由主管機關捐贈財產補足差額,回復為政府法人。換言之,過去(例如)廿年政府未出資的財團法人,居然可於法律通過後一次補足拿回控制權。而且「拿回」後政府百分之百控制,當然也包括所謂「補足」的財產,號稱補足卻等於未出資,天下竟有這種如意算盤!
以往曾接受公部門捐助的民間財團法人,是否應該也來個「轉型正義」,可以公開辯論,如果必要甚至可單獨立法,但不應夾雜在「財團法人法」中。如果意圖利用全面執政優勢欲全面掌握一切資源,則「不為瓦全」,此一令人生畏又生厭的四條轉型條文就與財團法人法草案「共同玉碎」吧!至於財團法人無整套法律可以管理的狀況,比起違法違憲強取豪奪,只有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星期透視/王如玄:蔡政府「專法」的迷思


2018-01-20 23:15 聯合報  王如玄/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

勞動部長林美珠上月表示,勞動部已接近完成最低工資法法制作業,最慢今年就會提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個政府,很喜歡用堆疊的「專法」來解決問題。
解決低薪,用最低工資法;解決非典型就業勞工保障問題,用派遣勞工、部分工時勞工專法;改善中高齡勞工就業,用中高齡就業專法;保護職災勞工,用職災保險單獨立法。還有,延攬外國專業人才,用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專法、移民專法,看起來都很美麗,然後呢?
除了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專法制定公布(尚未實施,連施行細則都沒有,回到各部會主政)外,其他承諾兌現到哪去了?
坦白說,專法口號確實誘人,一般人會覺得政府很想有作為,於是以制定各類的專法做為施政的天邊彩虹,但是如果仔細推敲,就會如年金改革、司法改革一樣,是裹著糖衣的毒藥、是巫婆的毒蘋果,咬一口才知其中利害嚴重,後悔莫及。
為什麼要訂最低工資法?內容是什麼?現行的基本工資就是政府保護勞工最有力的政策工具,基本工資審議機制一直都將各種變動參數納入考量,在民國九十九年時更是將官方代表比例降低,其意就是希望透過更廣泛的勞資社會對話,讓基本工資有調整空間,若認為審議層級不足,直接修勞基法提升到行政院層級就可以,不需專法。
況且專法的工資調整參數及內容若與現行差異不大,為何需要專法?訂專法後,會不會讓基本工資調整變得毫無彈性,反而對基層勞工更為不利?這些疑問,主管機關至今講不清楚、說不明白。
又以中高齡勞工就業為例,現行已禁止年齡歧視、中高齡職務再設計、僱用獎勵等措施,可先檢討現行措施不足之處改進;且中高齡勞工面對職場困境,並非法律問題,而是政策工具整合問題,總不能以訂專法做為搪塞不作為藉口吧!
非典型就業勞工已破八十萬人,隨著數位及人工智慧時代來臨,傳統僱用型態,包含工作時間、固定工作場所、受指揮監督、工作樣態及社會保障等框架將被逐一打破,不久的將來,可預見從事部分工時、臨工等非正職勞工將會大增,但專法可以快速因應嗎?到目前為止,尚未看到政府部門盤點現行法律保護不足的因應措施,似乎仍在雲深不知處,我們已無樂觀的條件。
職災勞工是社會弱勢,問題在勞保未全面強制納保、職業傷病通報、預防及重建措施,只有被動服務的能量太弱、雇主責任費率未被確實精算這些需要跨域整合,從勞保條例、職災勞工保護法修法亦可解決最急迫問題,縱然專法較完備,然若主管機關未有整合決心,只是將現行法律條文複製貼上到一個新法上,立法效益徒勞一場。
在延攬外國專業人才部分,已有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專法,而為提升生育率,又打算訂一個移民專法,那麼,現在的入出國移民法、就業服務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專法是否整併?會不會排擠本國人就業?台灣技職教育培育的技術人才是否受衝擊?政府在提專法時,做好風險衝擊影響評估了嗎?社會對新住民和移工的待遇,台灣友善移民的環境具備充足了嗎?
從政府一再主張專法的慣性模式,專法恐怕只是虛晃一招。
揭開美麗包裝之後,其實專法並非治癒社會問題的良藥,拋開政治對立,不計選票得失,打開心眼廣納社會不同意見,尊重行政幕僚的專業,才能真正找對問題、提對方法、做對政策、給對資源。

蘇蘅/公視 真要走向黑暗時刻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蘇蘅/公視 真要走向黑暗時刻嗎?
.嚴震生/美國政治的蝴蝶效應
.陳立恆/不識高山青,台灣如何長青?
.盛治仁/那一張阿諾睡覺照片,你也傳了嗎?
.方祖涵/沒有被遺忘的33勝投手
.王正方/燃煤電廠不是空汙的主因?
.黃介正/美台關係正能量的隱喻

.王健壯/台灣民主正在倒退走
.李清志/老屋新生 感受年輕的好
.洪蘭/讓每個人都期待明天的太陽
.薛承泰/人工智慧紀元已到來!
.葉銀華/大陸系統性金融風險會形成?
.周行一/凍漲大學學雜費 台灣恐永遠落後韓國
.林中斌/川普可能連任

.嚴震生/足球先生成為賴比瑞亞總統
.薛琦/創新就是解決問題
.馬凱/救低薪要這樣做!
.劉維公/光榮城市的神話
.方祖涵/一年一度的海陸大戰
.范疇/指紋、聲紋、臉紋、思紋
.盛治仁/2018,活得YOLO!







蘇蘅/公視 真要走向黑暗時刻嗎?


2018-01-20 23:4 5聯合報  蘇蘅

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解職華視總經理郭建宏,引發連串風波,文化部研議「買回民股」,盼重新定位華視。圖為華視大樓。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陳厚裕未通過公視考評。圖/公視網站



最近華視總經理郭建宏突遭公廣集團解職,這兩天公視副總也被拔官,這些人事紛擾,已是赤裸裸的「政治」鬥爭,寫下公廣集團踐踏「公共價值」難堪的一頁。
陳郁秀接手公廣集團以來,除了自家鬩牆不斷浮上台面,還有更多內控失靈和過度「政治化」問題接連引爆,使公廣集團深陷生存危機。
收視不振是最大危機。公視在二○一五年納入Youtube官方頻道的收視資料計算,但二○一七年第一季平均收視○.一二%。晚間時段平均為○.二六%,總頻道排名第卅二,只能說低落難堪。觀眾老化問題也嚴重,收視群集中五十五歲以上,廿四歲以下年輕人收視只有五%,如再加上意識形態的褊狹,只會雪上加霜。
政治上,政黨輪替後,公視明顯隨政府起舞。教育部在「自己的課綱自己審」,出現小學生和國中生都報名參選課審會代表的錯亂邏輯,但公視和客家電視二○一六年相繼在「青春代言人」和「誰來審課綱」節目,找了老師和學生大力幫教育部說話。
因為文化部帶風向,公視和華視趕忙製作新南向政策專題報導,董事會裡素有清譽的董事施振榮都發言,點出新南向政策「表面上由政治出發,以經濟為主題」,但其中「應以文化交流為重點」,諍言別讓節目太政治化。
公共電視構想於一九八○年代由行政院提出。鼓吹的社會精英和學者一直以英國BBC為師,希望公視能對「公共價值」鞏固有正確的認知和堅持的勇氣。BBC何以能為天下師呢?
一九五六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BBC的特別報導,強力批判政府行動,引起首相艾登不滿,威脅關閉BBC海外廣播,但BBC完全不屈服。
一九八二年英國對阿根廷戰爭,英國巡洋艦被阿根廷飛彈擊沉,政府大失顏面,封鎖媒體報導,但BBC堅持公諸真相,首相柴契爾氣得大罵BBC是「賣國賊」。
台灣在黨國威權時期,媒體控管受到很多批評,當時有一個關於公視的例子,現在看來值得回味。
一九八八年執政的國民黨打算購買公共電視時段,為爭議法案做節目,兼為執政黨立委打形象,但卻為公視斷然拒絕。公視小組執行長劉侃如說,公視時段是政府依法向三家商業電視台徵用,真正所有人應該是全體國民;如果執政黨能買,那麼其他黨派也有權利同樣要求;購買或出售公視時段的想法,不能不慎重考慮。
劉侃如出身國民黨文宣體系,曾擔任新聞局處長、參事,尚且有這種意識。現在竟傳出民視郭倍宏張狂說出「咱台獨現在有三個電視台,民視、公視、華視」,這已不只是綠化或台獨化問題,更是完全侮辱了「公視」的全民信賴。
權力使人腐化,政治干預公視,台灣不是特例,南韓也有政治介入,只是碰了一鼻子灰。
就在去年,南韓兩家公共電視台MBC和KBS不甘高層任意解僱員工,干預新聞編播,九月展開罷工,歷經七十一天。董事會將極具爭議的MBC社長金張謙解任。工會領袖金淵局罷工結束時聲明:「我們必須恢復觀眾對MBC的信賴,讓MBC重返國民的懷抱!」
由BBC和韓國例子可知,即使公共失靈,如果主事者對公共價值有深度認知和行動,還是可以爭回來。但這次是公視被一群占有公共資源的人,用效忠政治來謀取自己利益。這種換包裝也丟棄公共本質的做法,只會毀掉公視。公共信任是公視的靈魂,就如聖經的話「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