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經濟/G20峰會 反映分歧經濟亂象

.聯合報社論..擋住退將赴陸,即能守住國家尊嚴?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雙院記」
.經濟日報社論.G20峰會 反映分歧經濟亂象











經濟/G20峰會 反映分歧經濟亂象


2017-07-10 02: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國集團(G20)漢堡峰會上周六閉幕,各國領袖對川普做出讓步,在貿易及氣候議題上用折衷措詞兼顧美國政府立場,以維繫G20團結形象,但是,這種脆弱的團結,以及大國在場內外的交鋒,在在反映出當前國際政經的現實,亦即:在沒有美國領導的世界裡,全球合作恐怕都將淪為形式與空談。
對照去年中國大陸在G20杭州峰會所展現共同解決全球重大問題的雄心壯志,今年在德國的漢堡峰會,無論是在場外或場內,呈現的就是當前全球所面臨的各種衝突與不安的殘酷現實,東道主梅克爾也只能在會議閉幕總結時向各國元首喊話:「團結,我們可以有更多成就!」
這次德國舉辦的G20峰會,成千上萬抗議民眾走上漢堡街頭,抗議G20及全球化所造成的貧富不均,還有1,000位民眾化妝成如美國知名影集「陰屍路」裡的喪屍,高喊「歡迎來到地獄!」漢堡街頭持續不斷的暴力及警民衝突,讓人感覺似陷入無政府狀態,和去年杭州峰會的「寧靜」景象,可說是兩個極端對比。
在會場內,最頭痛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對自由貿易及對抗氣候變遷持異議的美國總統川普,最後峰會聯合公報中雖重申支持自由貿易,但也首次附加聲明:當一個國家面對貿易夥伴採取補貼或其他不公平競爭時,可以使用「合法貿易防衛手段」。這很顯然是向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作出妥協。
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為回應美國要求,公報內容明列:「注意到美國決定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將致力與其他國家密切合作以協助各國取得及更潔淨與更有效率地使用化石燃料」。但公報也強調,除美國外的19國領袖認為巴黎協定是不可倒轉重談,並確認在美國退出後各國仍將遵守該協定,並繼續努力對抗全球暖化。
G20為川普保留顏面,在聯合聲明中作出讓步,以維持團結表象,但大國在會場內外的較勁,則是各顯神通,各有所圖。如日本近期致力主導除美國外的11國TPP維繫及生效,並趕在G20前和歐盟達成日歐自由貿易協定。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訪問德國時,大力遊說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程,並向歐盟提議盡早建設中歐自貿區,在G20期間更藉雙邊會談向各國致力推銷「一帶一路」計畫。
而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亭長達二個多小時的「雙普會」,既搶G20鋒頭,也凸顯川普聯俄思維並未因近來團隊成員深陷私通俄國風暴而有根本改變。另川普會晤英國首相梅伊,表示美國希望能很快與英國締結強有力的雙邊貿易協定,對照英國正加速脫歐談判,反映美英在自由貿易之路和歐盟漸行漸遠。
嚴格來說,美國迄今仍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龍頭老大,無論是在全球自由貿易或對抗氣候變遷上,如果沒有美國點頭甚至還唱反調,任何國際性合作都將事倍功半,不可能有重大成果。日本主導11國TPP,但很明顯又排斥中國參與;歐、日、中都是川普眼中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戰犯」,三者都被視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彼此簽署貿易協定,對改變全球貿易秩序影響有限;美、英和西方工業國家在自由貿易上分道揚鑣,反映的更是對重建世界貿易秩序的不同思維。
而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並致力於生產及輸出頁岩油氣等化石原料,不僅可能造成全球石油、天然氣、燃煤等價格長期崩跌,影響全球能源供需結構,而且可能抑制綠能及再生能源發展,讓全球減碳努力功虧一簣。這是市場力量的必然趨勢,不是其他國家繼續遵守原本強制效力不大的巴黎協定所能改變。
G20在漢堡的現實,映照的就是一個更加分歧及混亂的全球經濟,短期內我們看不到有可行的解決方案,各國只能各掃門前雪,自求多福了!

聯合/台灣「雙院記」


2017-07-10 02:3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中研院院士院陳良博(右)發起院士連署挺前院長翁啟惠(立者),譴責監察院彈劾翁啟惠是未審先判。圖為2007年「生技產業商業模式高峰論壇」,翁啟惠主持座談,陳良博時任國科會主委。 圖/生策會提供


監察院以九票全數通過彈劾涉浩鼎案的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中研院七十院士隨即發表聲明,譴責監察院「未審先判」。未料,隨即爆出若干院士如曾志朗不同意卻被列入,是院士陳良博的烏龍。堂堂兩院這場對演,實在難看。
要論中華民國體制的沉淪,中研院和監察院其實只是小小的一景。國父孫中山對監察權有特殊期許,但監察權卻日漸萎縮,被譏為蚊子院。民進黨欲切割中華民國,更將之貶為「可割可棄」的盲腸;但蔡英文掌權後卻又忙著補提名。如此「政治工具人」特質,當然讓監院矮一截。
再看中研院,過去學術名望何等輝煌。早期院士雖少,卻有不少人享譽全球;近廿年院士倍增,品質反而稀釋,不時因錢、權問題傷害中研院聲譽。翁啟惠在院長任內涉及浩鼎案而去職,更是重創學術形象。
如今,監委終硬起來「打老虎」;但與翁啟惠「系出同源」的陳良博,卻發動院士連署。如此不避瓜田李下,互相包庇,難道要讓民眾看學術界如何秀下限?何況,院士指責監院「未審先判」,還「呼籲所有司法機構謹守程序正義,公平審理」;看來,有些院士連監察權和司法權之區別都沒弄清,才會出現如此「張飛打岳飛」的囈語。
狄更斯的《雙城記》說: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今天監察、中研演出的「雙院記」,寓言著台灣國家名器的敗壞,令人掩目!

聯合/擋住退將赴陸,即能守住國家尊嚴?


2017-07-10 02:3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去年有退將赴陸參加中共紀念孫中山誕辰活動,並聆聽習近平講話,引起爭議。行政院因此提案修法,要管制退將和政務官赴大陸參加活動。 圖/擷自央視直播畫面



由於退將到大陸參加政治活動頻頻引發爭議,行政院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國家機密保護法》;但美其名為「維護國家尊嚴」的修法,卻變成近乎無限上綱的管控。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層出不窮的政治性立法、草率立法和針對性立法,再添一樁。
在「維護國家尊嚴」的大帽子下,新增的條文規定: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或國家安全相關的政務副首長或中將以上人員、情報機關首長,現任和離退職十五年內,未獲准許,皆不得參加大陸相關政治機關主辦、大陸地區領導人主持的慶典或活動;即使參加類似活動,也不能有對大陸旗徽歌行禮或唱頌等行為。其情節嚴重者,將終身取消月退俸。
近年退將多次參加對岸活動引發爭議,有些行為當然有必要規範,以明確界線。但蔡政府修法,未標明行為準則之是非,卻大肆強調懲處,內容頗有可議。最令人好奇的是,「十五年」的規範到底從何而來?且看,《刑法》對刑事犯罪的追溯,對本刑三年以下者,追溯期不過十年;而蔡政府將退將、政務官當成破壞國家尊嚴之「虞犯」,限制竟高於刑事犯罪的追溯期,豈不荒謬?
進一步看,從陳水扁到馬英九執政的十六年,除了正副元首受任期保障外,其餘政務官的平均任期還不到兩年,有國防部長甚至不滿一周即下台。若不問任期之長短,一律以十五年為期管制,除不符「比例原則」,更將成為政府未來向民間覓才的障礙。而且,所謂「政治性活動」的模糊地帶很大,未來勢必爭議不斷,執法也相對困難。由此可見,草擬這個法案的主事者不是邏輯不清,就是別有用心。
這種「別有用心」,也表現在另一法條上,那就是對政務人員的入出境管制期限。這項修法,應是因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在卸任前縮短自己赴陸管制年限而來。但和「退將條款」一樣,也是藉由修法大幅擴張行政裁量權和人身限制,充滿政治算計,極不合理。
首先,將赴陸管制從「原則三年,必要時得增減」,改成「原則三年,必要時得增加」,這固然可杜絕類似「馮明珠事件」再發生,卻也讓行政機關有權對卸任政務官任意限制。尤其,「能增不能減」缺乏彈性,若某一職務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當特殊情況消失時,即無從改回原期限。此條文因人設事而變得僵硬,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最關鍵的新增條文,是對行政部門擴大授權,即使國安相關人員許可期限屆滿,仍須向原機關申報赴陸。由於此一條文並未標注期限,只要行政機關認為「必要」,即可指定所有符合條件者永遠無法擺脫管制,其期限可能是終身。試想,即使是《國家機密保護法》,對國家級機密、極機密和絕對機密的保護,分別只有十年、廿年和卅年的期限;而蔡政府對於政務官的人身自由,竟可如此無限管制,簡直不可思議。
最後,此次修法增加的懲處規定,更是嚴苛到令人咋舌。最高罰款除隨退休俸高低做調整,而且必要時「可追回」;支領一次俸者,最高罰款更高達五百萬元。如此重罰,真的是為殺雞儆猴嗎?只怕不然。蔡政府提出這麼一個侵犯人身自由、管制不成比例且爭議甚多的修法,並非真為保護國家機密或維護國家尊嚴,而是覺得兩岸關係既已急凍,索性將其他兩岸交流盡可能地汙名化、罪惡化,以掩飾自己在兩岸關係上的無能與挫折。一旦三讀完成修法,國民黨的「國共論壇」恐怕辦不成,未來「馬習再會」、「吳習會」當然也就更不可能。
簡言之,這是一次掩耳盜鈴式的民粹修法,無法守住國家尊嚴,更無助挽救台灣的外交挫敗。蔡政府如不好好反省,將永遠無法了解自己為何「內外兼失」。

來函:

關於貴報社論載「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在卸任前縮短自已赴陸管制年限」,說明如下:
故宮縮短退職政務官赴大陸地區申報管制期間,是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通案辦理,絕非本人能「自行縮短」。(馮明珠)

周行一/手腦並用 技職與高教應無不同

.周行一/手腦並用 技職與高教應無不同
.盛治仁/牆人.眼人.態度落差
.黃介正/G20峰會前的美中關係
.嚴震生/七七抗戰80周年,再思當年國際關係
.蘇蘅/MOD風波 中華電該學到什麼
.方祖涵/激化的對立 消逝的靈魂
.劉維公/大學改革從學分開始 工作坊可以不只是輔助
.羅智成/流沙或流水—尋找執政的正當性
.王健壯/當審議民主碰上代議民主
.馬家輝/林鄭的第一份差事
.朱宗慶/過程的價值
.葉丙成/台灣好教學,改變亞洲課堂風貌!
.王文華/「休耕」,為了「深耕」
.嚴震生/技術官僚:瀕臨絕種的動物
.葉銀華/台灣股市的問題在哪裡?
.李清志/橋下大叔的城市改造










周行一/手腦並用 技職與高教應無不同


2017-07-10 02:49 聯合報  周行一

教育應該強調「動腦」與「動手」並重,讓學生適性發展。圖為公東高工木工課堂實作情形。本報資料照片


一個人要活的好,必須所有的器官都能協調運作,如果只動腦不動手,什麼事情都做不到。要吃飯,就必須動手把食物送到口裡,這個簡單的道理,在我們的教育裡卻被忽略了。大家強調動腦比動手重要,在中小學教育裡,背誦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動手只是為了加強背誦的效果,導致連數學都是以手寫練習解題方法為學習重點。
我們學英文也是動腦而已,老師教文法給學生背起來,學生背單字應付考試,甚至用記憶來學習發音,變成大多數學生不會聽說讀寫。用耳朵聽而且用嘴與人對話是學習講話最好的方式,用手寫才能學會寫作,用眼睛讀很多書才真正會閱讀,可是我們的教育強調「懂」,天真的以為「知道」就足夠了,學生能把老師的教學成果以考試的方式呈現就證明學生「會」了。
在台灣,大家的印象是強調動「手」的歸類成技職體系,強調動「腦」的是一般高等教育,甚至誤以為動手的價值比較低,動腦的工作比較高尚,但是,我們做哪一件事情不需要手腦並用?重點是工作的附加價值是否比較夠高,而非動手與動腦的相對程度。動手的人如果也動腦,結果一定比較好,外科醫師是這樣,汽車修理技師也是一樣;動腦的人如果也動手效果才會好,學術大師腦裡的理論必須經過很多次手寫修訂後,才可能成為巨著。只理解不實作的知識價值低,因為無法轉換成有用的結果;只動手不理解的技能價值也低,因為工作的改善可能性低。
真正決定所得高低的是工作的被需求度、難易程度以及稀少性,應該要與是否接受「技職」或「非技職」教育無關。我的汽車修理技師非常能幹,他手腦並用,培養兩個女兒到美國深造毫無困難;我在美國教書時,系主任告誡我,要避免很會評論別人的論文,卻不動手寫出自己的論文。這個世界裡懂得手腦並用的人可以一直順應潮流,改善自己的能力,我們的教育目標就應該是訓練手腦並用的人才。
世界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的英文名字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跟台灣很多科技大學的英文名稱很接近,很少人會認為MIT是一個技職體系的大學,其實它只是一個重視工程與科技理論與應用的大學,畢業生的待遇很高,因為在職場裡能夠手腦並用,表現得非常好。美國並沒有把大學硬性區分成技職或高教大學,每個大學都強調手腦並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強調動手做調研、寫報告,工程與科技領域強調運用工具在實驗室裡動手創作,學生畢業後按志趣與能力就業,大學不為學生區分將來的職業性質,而在提供適性發展的環境。在同一個大學裡有比較像我們技職體系的科系與學院,也有像高教體系內的領域,例如普渡大學就是這樣。
為了避免大學畢業生「不好用」,台灣社會已經體認「手腦並用」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把高教與技職的區別先消除,讓每個大學都強調手腦並用,幫助學生適性發展,重點在於畢業生是否有能力愈做愈好,而非以大學分類導引學生的就業管道。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名家觀點/財管掀戰火 機器人單挑理專

名家觀點/財管掀戰火 機器人單挑理專


2017-07-10 00:19 經濟日報  李沃牆(作者是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當前這股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中,「機器人理財(Robo-Advisor)」,或稱「機器人投顧」,也隨著人工智慧(AI)崛起方興未艾。簡單來說,機器人理財係透過大數據及計量模型,結合專家智慧,同時也能依據使用者風險屬性提供投資建議、提供自動化的投資組合財富管理服務,並向使用者收取一定比率的佣金。機器人理財無人性貪婪弱點、不受市場雜音干擾,且毫無情緒地嚴守投資紀律,其優勢明顯可見。台灣已有數家銀行推出機器人理財業務,但侷限於實驗階段,尚需理財專業人員搭配
伴隨機器人理財快速拓展,傳統財富管理業務正面臨極大挑戰及轉型。根據KPMG「機器人顧問」報告,估計民國109年(2020年)美國由機器人管理的資產規模上看2.2兆美元。
商業智慧則預估,全球由機器人管理的財富將在民國109年(2020年)突破8兆美元,較民國104年(2015年)的千億美元成長80倍,足見驚人成長潛力。在這樣發展趨勢下,將形成幾個重大影響。
一、財富管理經理人及理專會漸被取代?資誠去年所做的《民國105年(2016)資誠全球財富管理調查報告》中指出,近半數(47%)的45歲以下高淨值資產人士,未來有意願使用機器人作為財富管理工具。詢問財管經理人時,卻有高達三分之二不認為機器人理財對他們是威脅。到底,該信任機器人理財?或專業經理人?我想,市場勝者為王,投資績效應是主要關鍵。
二、有助普惠金融實踐。在美國,傳統理財顧問提供理財服務門檻通常逾10萬美元,非一般人可及;台灣高端理財門檻從新台幣300萬至3,000萬元不等。但全球著名機器人理財平台Wealthfront、Betterment等公司的理財服務門檻並不高,只要投資5,000美元即可,管理費收取亦較傳統便宜許多。這將有助於普惠金融的推動。
三、引發市場效率性議題。Fama(民國65年(1976))提出效率市場假說(EMH):如果在一個證券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獲得的信息,那麼就稱這樣的市場為有效市場。機器人理財透過大數據及計量模型進行分析及選股,其所能承載的資訊遠較專業經理人、理財專員為多,在資訊不對稱下,自然有較高的獲利機會,這也凸顯了弱效率市場的顯著性。換言之,一旦人人皆能享受機器人理財時,是否又回到效率市場?大家又不容易獲取超額報酬了?
四、怎麼監管「電腦程式」?金管會證期局近日剛核准投信顧公會「證券投資顧問事業以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作業要點」,提供已開辦「機器人理財」的業者遵行。只是,投資人可獨立於線上完成操作,並經由演算法運算作成投資建議時,則「電腦程式」該如何履行受託義務?如何維持高道德與從業標準?如何確實做到了解客戶(KYC)了解商品(KYP)?法規的明定尤其重要。
例如,業者所用電腦程式演算法在上線前是否經過嚴謹的測試,系統上線後是否也定期實施測試。當演算法出現錯誤時,是否能及時控制並終止提供服務;除此,還要加強機器人理財之風險揭露,當有投資爭議時又該如何處理。畢竟,監管對象由「人」到「電腦程式」的改變中,國內法規的完備性仍待未來逐步修正。


李沃牆

現職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專長為風險管理、財務工程、財務計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