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9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報社論/釐清當前通膨特性 對症下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682/web/ 

◆  聯合報社論/六萬不是確診高峰,勿再濫用校正回歸
◆  聯合報黑白集/陳吉仲放手吧!
◆  經濟日報報社論/釐清當前通膨特性 對症下藥






經濟日報報社論/釐清當前通膨特性 對症下藥


2022-05-19 02:26  經濟日報/   社論
日前公布的4月份美國CPI上漲率仍高達8.3%,凸顯通膨問題嚴重與難解。圖/路透



日前公布的四月份美國 CPI 上漲率仍高達8.3%,凸顯通膨問題嚴重與難解,且因這波以美國為首的高通膨現象具有全球性與全面化兩大特徵,讓主要機構頻頻上修通膨及下修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各界亦大肆批評聯準會等主要央行太晚出手抑制通膨,才造成今日局面。

事實上,過去30多年,由於已開發國家嬰兒潮世代與女性進入勞動市場、中國等新興市場上億低價勞工加入全球化經濟體系所帶來的人口紅利,以及科技進步與國際分工帶動的全球化浪潮,壓抑商品價格上漲,並削弱已開發國家工會對工資議價能力聯手造就低通膨時代。同時,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年間,全球通膨持續處於極低水準,期間固然有個別商品價格飆漲,讓通膨一時上升,但未演變至更大範圍的價漲趨勢,使通膨總能回歸緩和,這顯示在低通膨時期通膨有自我修正特質,可回到原來低水準

於是,許多人不相信物價會快速且強有力地飆升,當代央行征服通膨之說更是時有所聞(其政策可專注經濟成長,無需顧慮通膨)。然而,通膨自我修正還是有其極限,一旦經濟體系發生巨大、突然且具持久性的體制轉換regime shift),或經濟體系變化超過臨界點此一特質就會消失,本波通膨即是如此。

首先,受疫情重創的全球供應鏈至今未能完全復原,且企業長年採行的即時下單生產供應模式,又加重供應鏈瓶頸亂象,以至於無法回應各地經濟解封後,快速回升的需求。而若供給瓶頸發生在生產鏈開端尚會造成相關中下游產業中斷,如半導體產品短缺即會牽連汽車、手機、家電、醫療設備等諸多產業供給,各種物料供不應求自然推升商品類價格。即使服務類物價受疫情所累卻因其價格具僵固性而無法發揮平抑作用,終使整體物價漲勢難止。

其次,俄烏戰爭爆發後,美歐等國對俄羅斯原油與天然氣制裁直接造成供給缺口,且傳統石油業者原就有長期投資不足問題,不能及時提升產能,加上歐洲能源危機、美國原油增長有限、氣候變遷議題、多處地緣政治事件擾動,使當前能源供需基本面失衡更甚,能源價格續處高檔。

第三,全球化開始褪色。疫情與地緣政治衝擊,使企業不得不調整原本延伸全球各地、較符合高效率與低成本目標的價值鏈,改為增加在地生產與投資,致生產成本與工人議價能力均走升。去全球化腳步加速,企業與勞工將重獲議價能力,商品價格和勞動成本必然提高。

再者,全球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趨勢下,已開發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出現二戰以來首次萎縮,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未來30年勞動年齡人口更預計減少近20%,勞動供給減少勢將促使工資上揚。尤其是隨著高通膨的全面化,消費者感受到萬物齊漲的壓力,使通膨已成為人們進行工資協商的要件,民國 110 年(2021年)工資成長對通膨敏感度亦顯著增加,很可能演變為工資─物價上升螺旋,讓高通膨現象加速惡化

由此可知,當前通膨環境已產生根本性改變,讓未曾見識過物價飆升的新世代開始體驗通膨,曾飽受高通膨之苦的民眾則因舊時經驗而預期通膨將會更高、更持久,可能進一步帶來通膨典範轉移,並使民國 79 年(1990年)代以來對通膨的詮釋方法不再完全適用。在此情況下,若主要央行只依靠過往以總需求檢視通膨經濟模型,便作出以升息手段抑制物價高漲決定,恐難成功打擊通膨,且必然付出經濟衰退代價

反之,若政府能正視當前通膨的特質、全球政經結構轉變的現實,據以擬出與緊縮貨幣政策互補不足振興經濟與產業升級策略,才能有對症下藥之效












聯合報黑白集/陳吉仲放手吧!


2022-05-19 05:00  聯合報/   黑白集
農民認為陳吉仲來台東很好, 但並沒有辦法完全解決釋迦問題。記者卜敏正/攝影



中國大陸去年以介殼蟲為由暫停進口台灣釋迦,農委會輔導農民內外銷或改做加工,但成果欠佳。台東縣府和果農希望籌組「類 NGO」,直接和大陸洽商,但陳吉仲全力反對。陳吉仲說,介殼蟲不分藍綠,若透過 NGO 就能輸陸,就讓對方得逞了,應該透過兩岸動植物檢疫平台解決才行

這就好笑了!政府辦不通的事,民間不能自己設法解決嗎?再說,農民不過是賣個釋迦,能賣掉台灣主權嗎?區區一項農產品,陳吉仲擋來擋去,到底在擋什麼?一年多來,對岸接連禁了台灣蓮霧、鳳梨和釋迦,農委會始終愛理不理不去爭取。現在,農民和地方政府要透過「NGO」設法交涉,陳吉仲就說這是中了對方圈套。那麼,政府有什麼本事,請拿出來吧!

陳吉仲自稱,他輔導內外銷及加工,已協助農民賣出九成六的釋迦。農民對此毫不領情因為平均價格只剩一半,每公頃少收近卅萬元。事實上,已有不少農民砍掉釋迦樹,改種酪梨或其他果樹,他們已無耐心苦等政府的解決方案。而陳吉仲的囊中妙計翻來覆去不外補償補貼外銷花的是公帑,還被農民嫌發放不公

陳吉仲出身農陣組織,一當上高官,就忘了民間和非政府組織的功能;一心為政治服務,就忘了農人的辛苦。陳吉仲放手吧!為官而卡農民生計,是很可恥的













聯合報社論/六萬不是確診高峰,勿再濫用校正回歸


2022-05-19 05:00  聯合報/   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本土新增8萬5310例確診,新增4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本月十二日至十七日,我國連續六天確診人數為六萬多人,低於先前各方的預測。若要說這就是這波疫情的高峰,恐怕言之過早;果然,昨天疫情大躍升,一舉衝破八萬五指揮中心副組長羅一鈞曾稱高峰會落在五二○到五三○之間,單日人數可能來到十萬人;如今看來,這個數字也可能低估。無論如何,大家絕不能忽略近日中南部疫情大舉升溫變化,指揮中心要趕緊回防守好中南部縣市切勿再發生雙北民眾枉送性命事件

連六日確診數在六萬多的區間徘徊,有幾個可能因素。第一,我國實際有效檢測能量依然不足,不論多少人染疫,檢驗機構僅能驗出這麼多件數;這是最壞的情況,確診數無法反映實情。第二,民眾的警覺和自制暫時抑低病毒擴散速度,這從雙北地區最近人車、聚餐明顯降低的情況看,似有跡可循。第三,有人刻意「蓋牌」,這包括政府及民眾兩種不同情況:指揮中心蓋牌,是為了不讓五二○蔡總統就職六周年顯得太過難看;民眾方面,則是深知行政作業繁複而選擇「自我蓋牌不申報以免自取其

去年五月那波疫情,指揮中心不斷使用「校正回歸」的技巧,在事後追加前面日期的確診數字,人們記憶猶新。為了讓確診數字「好看」,以美化政府防疫失利的窘境,指揮中心發明的「校正回歸」,已成為「粉飾太平」的代名詞。這次若仍故技重施,只怕效果不大。原因是,短期內暗槓的數字,只會讓日後校正回歸的人數變得更多、更難看,最後全本帳總得寫到損益平衡才行。

事實上,就在連續六日六萬多確診的高原期中,我們也注意到南北疫情的趨勢正在悄悄變化。原本疫情延燒如火的雙北,連幾日確診數都呈下降趨勢;反而是原本相對太平的中南部地區,則呈現逐步上升走勢。以疫情最嚴重的新北市為例,十二日達到二・三七萬人,其後每天減少一二千人,到十七日已降為一・八四萬人。台北市在十五日曾達一・一七萬人,其後數日降到萬人以下。遺憾的是,昨天兩市的確診又重回新高。對比之下,中南部的升溫即相當明確,例如,台中市十二日僅三千八百多人,昨天已增為六千七;同一期間,高雄由三千二增為六千八,已經翻倍;台南則由二千三增為四千一。

中南部確診數增長已持續將近一周,指揮中心切不可只顧著與雙北市長鬥嘴,而忽略了其他地區的部署。雙北是全國資源最豐富的都會,卻因中央的應變滯後,弄到民眾無所適從,悲劇不斷。一旦南北疫情交叉廣大中南部地區將有更棘手醫療落差問題需要面對,衛福部若不及早備妥策略和物資,這些縣市的民眾要靠什麼來因應疫情恐難以想像

陳時中曾預測台灣一天會有廿萬人確診,面對疫情多日盤桓在六到八萬之間,不知他是心中竊喜暗自焦慮?確診低於預期,若是因政府檢測能量及快篩試劑不足,那麼他確有憂慮的理由。原因是,偏低的數字無法反映現實,只是讓真相延緩浮出水面,將使疫情曲線拖得更長,再用「校正回歸」也救不了大局。但從雙北市日前下降曲線民眾自發力量——包括減少外出群聚、避免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等,確有助於減緩病毒的擴散,也平緩了醫療院所的負荷尖峰。

病毒不會分藍綠它們覬覦的是人們的輕忽。如果陳時中為連續六萬的平盤確診而竊喜,他極可能忽略中南部疫情在升溫,而錯過重要的部署。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只有傻瓜 才認為自己很明智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682/web/ 

◆  台北和約 立法院立的法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只有傻瓜 才認為自己很明智
◆  和解才能共生 別抹煞救國團貢獻
◆  照護殺人?還是制度殺人?
◆  家庭照顧者也能當達人
◆  從疫苗到快篩 威權在疫情大帽下流竄
◆  理念可以不同 但不能煽動仇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只有傻瓜 才認為自己很明智


2022-05-19 04:59  聯合報/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銀行搶案示意圖。記者陳弘逸/攝影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美國匹茲堡發生一樁銀行搶案。搶匪麥克.亞瑟先在臉上塗了檸檬汁,然後去搶銀行,因他相信檸檬汁可作為隱形墨水。不可思議的是,麥克.亞瑟被捕時卻不解地說:「但我塗了檸檬汁了啊!」

此種人們無法察覺到自身無知,而錯誤放大自己的認知偏差,導致錯誤行為但仍不自知,學理上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K effect)。此一效應係由二位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於一九九九年在《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論文發表,指「在某項任務上能力低下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

其實鄧寧—克魯格效應無所不在。例如,筆者研究的計程車產業數位轉型,也有類似觀察。筆者調查衛星派遣科技如何影響計程車司機的開車與賺錢行為,透過直接訪談或間接研究超過四千多位司機後,歸納出一個結論:能力愈欠缺的司機,愈無法察覺到自身的偏執,高估了自己能力,拒絕使用派遣科技。

鄧寧和克魯格對此種因為認知偏差,個人產生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而錯誤放大自己的現象,提出四點發現:一、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二、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之水準;三、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四、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準,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之前的無能程度。

鄧寧和克魯格的發現也曾出現在大文豪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作品中:「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的人認為自己是個傻瓜」。其實鄧寧—克魯格效應不只解釋了為何自負的計程車司機拒絕採用科技,也可以說明為何酒後駕車者都覺得自己的開車能力不會受酒精影響,同時也可以用來(部分)分析現今的社會亂象與國際政治事件。例如:台灣為何從全球防疫模範生陷入今日的防疫亂象、大陸為何要堅持封城清零、俄羅斯為何甘冒爆發第三次大戰風險仍要出兵烏克蘭、為何企業領導人無法聽進基層員工心聲…。此種「無能者的錯誤評價源自於對自我的錯誤認知,有才能者的錯誤評價則源自於對他人的錯誤認知」,導致今日世界許多的紛亂與衝突。

要如何不掉入陷阱呢?謙卑和開放是二大關鍵。愈是上位者與有能者,愈要以謙卑和開放態度,時時重新歸零,進行三階段的持續更新:學習、去執與再學習;領導者唯有真心傾聽和自己相左的不同觀點,時時檢視自己的盲點與偏見,決策時才能避免認知偏差。如同哲學家蘇格拉底二千多年前所說:「我知道我很聰明,因為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對了,最後要跟讀者說,鄧寧和克魯格二位教授後來因為此一研究發現,獲得了二千年幽默諾貝爾獎的心理學獎殊榮,表彰他們揭露出此一真實又諷刺的社會現象,引領世人深思。











台北和約 立法院立的法


2022-05-19 04:59  聯合報/   林滿紅/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台北市)


根據媒體播出,五月十二日立法院長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國家主權領土要轉移,要參照國際條約」;「舊金山和約才是終戰條約,日本放棄在台權益後,主權屬於台灣人民」;「台灣在民國 81 年(一九九二年)起國會全面改選,到三度政黨輪替,『台灣現在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也不需要再強調台灣地位未定論」。以上整個陳述絲毫未提台北和約(簡稱「北約」)—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但「北約」是立法院立的法,本文將陳述立法院民國 41 年(一九五二年)七月卅一日通過北約」的相關法律依據與法律效力。

奧本海勞特派特所著國際法》指出:「透過國際戰爭造成的領土移轉,須經過領土授受國家和平條約簽訂,勝利者才能取得合法有效統治。」開羅宣言及以之為根據的波茨坦宣言第八條指出,日本戰敗,要歸還台灣、澎湖給中華民國。民國 34 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盟國統帥總司令部指令第一號規定「台灣之前之日本國指揮官,以及該地駐屯之所有陸、海、空和後備部隊,向蔣中正委員長投降。」受降儀式於民國 34 年(一九四五年)十月廿五日在今台北中山堂前舉行,但台灣主權移轉仍有待和平條約確立。

在「北約」簽約前,美國國務院致藍欽公使電文指出:依照多邊和約第四條,日本政府應與國民政府以後者為台灣及澎湖列島之「現在行政當局」地位商討辦法。日本外務省次官石原幹次郎於民國 41 年(一九五二年)二月六日在日本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中也提及:「進行中的雙邊和約是根據舊金山和約第廿六條原則簽訂。」

中華民國憲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立法院有議決條約案之權,所以如國際協定用條約、公約或專約的名稱,必須送立法院審議通過後,才能由行政院咨請總統批准。行政院長陳誠主持的行政院會於民國 41 年(一九五二年)四月卅日通過「北約」五項文件,並議定依照憲法第六十三條規定,送請立法院審議。張道藩立法院長主持立法院兩次臨時會議七月十九日至七月卅一日經過多次討論,而於七月卅一日由全體委員無異議通過「北約」。蔣中正總統於八月二日批准,八月五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長葉公超日本駐台灣海外事務所長木村四郎七換文生效八月九日由蔣中正總統公布,八月十二日刊登《總統府公報》。

大法官解釋第三二九號引用憲法第一四一條「尊重條約」之規定,條約之效力應優於內國一般法律而居於特別規定之地位。依聯合國憲章第一○二條規定,條約換文生效後,須到聯合國登記,聯合國才會承認。「北約」於民國 41 年(一九五二年)九月廿五日登記為該年聯合國條約系列一八五八號。「金約第十一條規定:「除本約及其附件另有規定外,凡在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因戰爭狀態存在之結果而引起之任何問題,均應依照金山和約之有關規定予以解決。」「金約第廿六條指出:「若日本與任一國家簽訂和平協議或戰爭請求協議,並賦予該國優於本條約所定之條款,此優惠待遇應自動擴及本條約所有簽署國。」因此,「北約」還不只是中華民國與日本兩國間的條約,還是聯合國會員國或是「金約」簽署國都應承認的國際條約。












和解才能共生 別抹煞救國團貢獻


2022-05-19 04:59  聯合報/   黎昕/作家(台北市)
行政院黨產會認定中國青年救國團為國民黨附隨組織。記者蘇健忠/攝影


十七日上午黨產會針對救國團舉行第二次財產聽證會,並進行網路直播以供國人審視。無論是早些時間被清算的婦聯會,或是現在的救國團,無疑是捲入了政治鬥爭和清算暴風圈,整場聽證會不但只是逢場作戲應景取樂黨產會審問委員更帶有情緒性發言,彷彿有欲達成之特定政治任務,讓整場聽證會失去對公平正義期待,令人痛心。

台灣的政治處境已落入了政治鬥爭的圈套,不管是在思想或是經濟層面,很明顯地,民進黨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奪得政權之後,隨即對在野黨和其他異己展開絕地大反攻。過去很多海外台獨人士馬克思主義者,許多現任民進黨立委也都曾在學生時期專研馬克思主義認為草根優於菁英群眾優於領袖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民進黨隻字不提階級鬥爭,改以撕裂族群方式破壞我國團結。當然,這種方法對台灣的特殊族群結構非常有效,使得民進黨人在台灣的政治板塊運動連連告捷。民進黨骨子裡早已成為了那個他們討厭的魔鬼。

黨產會成立之初即衍生許多爭議,其組織是否符合憲政,亦有待討論;而會裡面的委員之出身和背景,不須在此贅述,和監察院一樣,早已淪為民進黨的政治打手國家機器沆瀣一氣救國團主任葛永光呼籲和解才能共生」,但「和解必須基於誠意、善意與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我們拒絕任何意識形態的抹黑、醜化、汙衊」。救國團不僅為社會公益做出巨大貢獻,更在中華民國發展史上,協助青年發展和社會和諧做出極大奉獻。更別提行政院、教育部、內政部等政府部門均已以公文書證明救國團是為協助國家履行公行政任務,而接受政府補助,均係合法正當,與黨產無關之相關論述。

社會教育風氣尚不興盛年代,想用最便宜學費,學些特別技術與能力,救國團提供了最豐富的機會。各種營隊讓數代青年學子在救國團營隊活動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相伴一生的伴侶。

「大一寒假,我參加救國團的健行活動,八天七夜裡,看到領隊這麼能言善道,對團康活動產生興趣,回學校還買書研究怎麼帶活動」,總統府前秘書長蘇嘉全如是說。蔡英文總統更是一展其在經貿上的學術成就,曾擔任救國團國際經貿研習營講師,為救國團和台灣青年學子做出貢獻。以上例子,足證救國團是不分黨派進行人才之培育和甄補。

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曾說:「我喜歡夢想未來而非始終糾結於過去」。何況,救國團財產早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被查過一遍。台灣現正面臨歷史的關鍵時點,前方的道路依舊十分顛簸。葛永光說轉型正義是要釐清真相,追究責任,目標是促進政治社會的和解與共生,但真相不是有權力的人說了算,不可因少數人的意識形態,就用「有權力者的真相扭曲客觀事實抹滅救國團多年來為國家的付出和貢獻。

台灣內部不需要也沒有能力樹立更多敵人。期待早日揮別過去,大家一起攜手向前。











照護殺人?還是制度殺人?


2022-05-19 04:59  聯合報/   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台北市)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報導,點出台灣長照長久以來的困境:看到現象,忽視系統與制度建置;見到症狀,卻不見對家庭的完整培力。若要減少因長照形成照護壓力引發「照顧殺人」現象,唯有釐清問題癥結,建立照護系統與完善制度,否則永遠惡性循環。

因高齡化衍生更多被照護者是無法避免的,即使今天推動健康老化,仍無法避免照護需求增加,政府無法做好政策規畫第一步:問題認定,僅是將問題簡化、表面化,解決問題的資源散落化,無法建立解決問題完整體系,長照服務提供者根據政府零散式服務執行,自然無法紓解照護壓力。

照護困難度最高認知症照護而言,政府從未提供跨領域整合服務,制度面醫療到社政等仍是多頭馬車,資源雖大量投入,仍無法紓解民眾困境,原因就在醫療端鑑別診斷,無法清楚告訴家屬,長者的認知症類型、病程階段、腦部認知功能退化部位、這些部位代表那些原有生活能力開始弱化、不同病程所需照護重點等。

醫療端無法透過醫療診斷工具完整提供資訊,當長照服務系統銜接上,只知道是認知症無法清楚了解上述詳細資訊,如何協助家屬長者生命史社經背景個人重要訊息整合到醫療資訊上,又如何進一步協助家屬規畫照護計畫

僅根據服務經驗,提供長照2.0的四個錢包無法清楚告訴照護者隨著病程發展,功能退化所形成未來病程,現階段如何建立理想照護方式,以減輕未來照護負荷。病程早期有好的照護品質,有助於晚期照護負擔與品質。

四個錢包僅是將政府既有長照資源服務規畫輸送,並非為家屬提供被照護者量身裁製的照護計畫,換言之,是服務者導向的思維,看不到需求者導向的思維與服務,若不知政府長照資源的家庭,更是陷入照護的深淵中瞎子摸象,怎麼會不出現照護壓力?政府長照服務無論運用與否,當個人或家庭不懂資源整合、紓壓,可預期的是接連出現挫折、憂鬱、崩潰、玉石俱焚等情況

法規面雖有「長期照顧服務法」,制度面有長照2.0服務,但無法建構出跨領域認知症照護系統。表面上,服務都有,實際執行上是各做各的,從未個案為導向進行系統化長期服務,永遠以眼前出現症狀為主提供服務,照護者就在如此情境下,忙於解決眼前照護困境,或被長照2.0帶得暈頭轉向,一旦長者退化又出現新症狀,就惡性循環直到長者離世或照護者崩潰。

認知症精神行為症狀導源於認知功能退化,不斷出現或是衍生出更多的精神行為症狀,絕大部分是照護者不懂認知功能退化是什麼,認知功能退化生活自主能力精神行為症狀間關係,這是照護壓力主要來源,更是照護者需要培力整合課程,但看不到誰來提供這方面知識與技能。

照護是專業認知功能等知識更是專業,無論是家庭照護者或是服務提供者需要學習,若政府無法釐清癥結所在無法提供完整跨領域整合照護知識與技能,到底是「照護殺人」?還是「制度殺人」?













家庭照顧者也能當達人


2022-05-19 04:59  聯合報/  李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監事(新北市)


筆者從事長照逾廿多年,非常認同願景工程提出改寫照顧者腳本的說法。

其一,照顧策略滾動修正:「」與「照顧要分開,家庭照顧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因為愛家人,所以一定要親自照顧,但是廿四小時不眠不休的照顧,不僅照顧品質不佳,連自己也垮下來了。要找到適當的長照支援,使自己有休息時間,讓「」與「照顧兼顧

其二,照顧不離職:許多子女及家屬因為沒有替代人力,只好辭職照顧長輩,沒有收入的照顧終究會造成經濟困難,最後只能將壓力轉為憤怒,進而發洩在被照顧者身上。照顧者要運用長照支援,如居家照顧、交通接送、住家改造、輔具訂做等,增加被照顧者自立支援的能力,提升自我照顧技巧,讓家庭照顧者不用離職也能歡喜照顧。

其三,鬆綁孝道母職束縛:看到無數家庭從自己扛起照顧責任開始,到身心俱疲的將長輩送到長照機構,自認不孝才送長輩到機構,從身體負荷轉為心理內疚。當熟悉及信任機構照顧後,家庭照顧者回歸正常家庭生活、穩定職場工作、維持社交圈,長輩亦能得到專業及有品質生活照顧。入住長照機構,理性評估資源就是最好的安排。

家庭照顧者多會歷經否認、接受、學習、關愛、責任等過程,這群隱形照顧者也是我們的照顧對象,讓他們不再是「悲情角色」,而是能充分運用資源的「照顧達人」。














從疫苗到快篩 威權在疫情大帽下流竄


2022-05-19 04:59  聯合報/   馬駿/退休校長(南投市)
本土病例今直衝8.5萬,指揮中心舉行記者會說明。。記者邱宜君/攝影



兩歲孩童靜悄悄的走了,大人的世界好熱鬧,名嘴大談分子分母的計算題,呼籲家長不必太過恐慌!殊不知任何家庭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的唯一和全部,不是分子分母的比例問題!

疫情進入第三年,疫情指揮中心從超前部署,整編口罩國家隊,到揚名海外的 Taiwan can help,形塑出掌握醫療資源,看似有條不紊的路徑。

當防疫旅館、三加十一…破口蔓延到社區,疫情漸趨嚴重,急需疫苗的瞬間,才讓人驚覺,指揮中心似乎還沉迷在輕舟已過萬重山,不僅掉以輕心,竟然還迫使購置疫苗的醫療專業走向權政角力,陷人民於生命攸關的煎熬之中,超前部署也毀於一夕之間。幸好,曾經接受台灣援送口罩國家,及時運送疫苗,回饋台灣。鴻海、台積電、慈濟捐贈的疫苗也分批運抵台灣,解除疫苗匱乏的恐慌!

我們歷經三級警戒及循序接種疫苗的同時,Omicron 也正在肆虐全球,各國染疫及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台灣民眾謹守自救,謹慎自我防疫,盡其所能守住一片淨土。當各國染疫及死亡人數趨緩,與病毒共存成常態時,我國疫情卻出現爆點。

兩個月來,民眾飽受疫情加劇的威脅,及苦等快篩的無奈與驚慌,孩童染疫喪失基本醫療人權,孕婦及胎兒相繼離去,部分確診民眾身處煉獄中。醫療量能因人潮湧入 PCR、保險需求確診證明書…導致醫護人員再度疲於奔命,量能癱瘓,平台呆滯,形形色色的問題一一浮現。

唯一不變的是指揮中心,全權握住醫療資源,對於縣市首長、醫事專家建議充耳不聞,形成集權壟斷的特殊景象;用緊急採購購置快篩,問題百出,疑雲重重,引起民眾連連驚呼!指揮中心依然視而不見,不動如山。

對於正在迎風面的疫情,行政院急忙推出「新台灣模式」的起手式,沒有明確說明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方式,無章無法,更遑論全盤布局!

當醫療專業捲入政治風向與權力角逐的當下,威權統治在法定疾病大帽子底下流竄…












理念可以不同 但不能煽動仇恨


2022-05-19 04:59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人員(台中市)
美國南加州15日發生的教堂槍擊案震驚美國華裔社群。美聯社



美國南加州橘郡爾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槍擊案,兇嫌與死傷者多是台灣移民或台裔,原因可能是彼此政治理念不同。據報導兇嫌曾參加「拉斯維加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我的社群群組馬上有人轉貼仇恨該會的文章,而美國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會長更呼籲,美國將疑兇所屬團體列為國內恐怖分子

看完相關訊息,我既難過又只能喟然而嘆!政治光譜兩端組織與成員彼此仇視甚至暴力相向政治人物或團體領導者應予導正,而非推波助瀾

疑兇的背景,是我高中不認識的學弟,也曾是我同學任教大專時的同僚。我記得念高中時,曾有學生持斧頭攻擊老師,高中生血氣方剛,一時憤恨、衝動可以理解,但為何受過高等教育退休老人,會犯下殺人重罪?

宗教與政治議題向來是群組禁忌。不少朋友、同學因彼此理念不同而惡言相向,甚至退群不相往來,所以在群組內要小心翼翼,避免撩撥,但網路上就是有人製造、鼓吹仇恨政治人物或為鞏固票源,或認為撿到槍可打擊政敵,很少聽到愛與包容

台灣人民對宗教有較佳包容,你信你的基督、阿拉,我拜我的佛陀、媽祖,即使改信別的宗教,也多能理解。但對政治的包容力就差多了,黨同伐異,不是同志就是敵人,欲去之而後快。但民主政治核心其實尊重與包容,掌握政權只是多數民眾在該時間點投票給你,並不是黨的理念就是真理,甚至讓你崇拜、追隨的領導者或地區領頭羊,也只是顧選票私利的凡人,仇視對方不必要,暴力相向更絕對不可取。

希望國人,尤其是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以此案為鑑,除譴責暴力外,不要火上加油,鼓吹仇恨,也不要在凶嫌背景上胡亂牽拖,仇恨引來冤冤相報,絕非國家社會之福。


薛承泰/人類才是最大的病毒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人類才是最大的病毒
◆  方祖涵/量化後不堪的裁判表現
◆  沈呂巡/也談推銷波音七八七的口譯事件
◆  王正方/黃鼠狼給雞拜年?







薛承泰/人類才是最大的病毒


2022-05-19 04:59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烏克蘭軍方提供的畫面顯示,幾十輛俄國裝甲車「陳屍」在北頓內次河岸邊。美聯社



烏俄戰爭已進行超過八十天了,除了兩國清算存在已久的恩怨情仇,在俄軍入侵之後,因北約各國的陸續相挺也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包括全球的糧食與能源危機,甚至可能導向核戰與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場仗如何善了,要看美俄兩國領導人的智慧。很不幸,這兩位強人正好都胸懷「國家要再度偉大」,一個希望奪回歷史的光榮,一個是要他國屈膝才覺得偉大。因此,戰爭可能會拖下去,傷害的不僅是人命,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

人類和新冠病毒也處於戰鬥狀態,情勢也是一變再變,最後如何落幕,人們只能仰賴科學家;然而,科學家不能像兩位強人,企圖證明人類的偉大,而應是謙卑地追求大自然的平衡。畢竟對地球而言,人類才是開腸破肚的劊子手,是地球上最大的病毒!

兩年多前新冠病毒尚未進入台灣,筆者撰寫「天擇的再現」,敘述人類每經歷一場大災難,都會帶來一些反省,但這並無法斷絕未來災難的發生;因為人類的改革與創新,往往是改變自然或物種,而不是學習與自然共處,最後的代價就是大自然再度反撲

新冠病毒橫空出世至今,科學家仍不清楚它怎麼出現的。兩年多來一個血淋淋事實,是它不斷在演變,而且是快速演變!病毒何以會演變?是否因人類的作為而「變種」呢?這是當下人們最需要知道的事情,因為只有了解病毒可能發展,才能防止帶來更大的傷害。

總有一天人類會和新冠和平共存,問題是,人類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未來是否有新病毒接踵而至?至目前,人類對抗新冠主要靠疫苗,疫苗在過去兩年或許已拯救了數以千萬的人命,然而疫苗只是必要工具,有了它可多一層保障,卻不能保證不確診、不死亡!遑論現役疫苗乃兩年前研發實驗,對新變種的抑制力應不如預期;若要研發新疫苗,在普打疫苗的先進國家中,又如何能在缺少控制組的情況下進行實驗,發展出有效的新疫苗?

全球抗疫前途未明,那台灣呢?何以會從抗疫第一變成確診第一?且這波疫情的轉變,不過就是最近一個月!還記得去年此時,機組人員隔離措施突然由「5+9」改為「3+11」,接著就爆發一波疫情,不論這是否為破口,總是一個教訓,也就是「沒有鬆懈本錢」!

去年底 Omicron 在世界各地發威,官員們還在自詡為模範生,在得意中忘了教訓。四月初出現了零星確診案件,許多單位一時手忙腳亂,凸顯了應變體系不完備,尤其是缺乏疫情爆發因應演練與後勤支援。一旦單位中有人確診,不論是否接觸即進行隔離,幾天後,要求人們到醫院進行 PCR 以確認可否解隔;這看似合理的程序,無形中讓人們暴露在高感染情境中,特別是安排在都市醫院等候 PCR,環境不佳、排隊時間又久,升高了風險!更令人不解的,政府一再呼籲人們避免群聚,卻讓百姓排隊買快篩、排隊…。

如今部分人快篩為陽即為「確診」,可以減少醫護人員與體系的負荷,也會減少人們交互感染的機會,這是地方政府付出極大代價後,才做的調整。然而,這樣的調整並無法喚回「早知道」,不僅救不了感染數攀升,中重症也可能大幅增加,難道這就是八千億超前部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