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經濟/零利率實驗的功與過

.聯合報社論..既不首都,也不進步,更非大聯盟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下一題
.經濟日報社論.零利率實驗的功與過



經濟/零利率實驗的功與過


2015-12-19 01:4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實施七年的美國零利率政策,在耶誕夜前一周以升息1碼正式宣告結束。但這一項背逆200多年來經濟學傳統的大膽實驗,究竟功過如何?證實了什麼?或改變了什麼?七年來議論紛紜,真是撲朔迷離,讓人不知何去何從。如今實驗結束,迷霧消散,或許正是正確加以解讀,判定其是非功過的時機。
一開始,配合數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一同實施的零利率政策,目的只在救急。因為2008年美國的次貸風暴快速演成金融海嘯,舉世震驚,又被全球知名的經濟學家渲染為百年來最可佈的經濟大恐慌,令投資者與消費者嚇破了膽,紛紛將可用資金窖藏起來,使貨幣流通速度猛然下降,全球普遍出現流動性枯竭問題。於是極度寬鬆的QE配合零利率,便成為緊急的水泵,將流動性快速注入市場,引導消費者與投資者恢復帶動經濟運轉的角色。
做為救急手段,在緊急時刻,無可厚非。只是依照傳統經濟學的智慧,一旦其規模失控、用之過久,即有可能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後果十分嚴重。但美國QE一而再、再而三,注入市場資金逾2.5兆美元,而零利率政策自實施後七年不改,卻未造成嚴重通膨,甚至2%的通膨目標都遲遲未達到,因而Fed乃食髓知味,一延再延,迄今方休。這似乎顯示,若非傳統經濟智慧不合時宜,就是美國天賦異稟,百毒不侵。
其實打開其底蘊,一點也不稀奇。零利率時期的前半,並非未引發通膨,只是QE印發的美元伴隨零利率,形成超完美組合,源源流向新興市場,由他們共同承擔通膨惡果,苦嚐假性泡沫繁榮而叫苦連天。美國經濟反因資金外流,國內流動性並未明顯增加,而使投資、消費欲振乏力;唯美元隨資金外流而大貶特貶,產生貨幣戰爭的實利,令其出口大振。
當時日遷移,各界對QE及零利率政策疑慮日甚,要求美國停止QE、提升利率聲浪日高,外流套利套匯資金開始擔心因美元升值、Fed升息而擠壓獲利,因而逐步反轉回流。美國流動性因而日漸豐沛,一方面激勵投資、消費等有效需求,另一方面通膨的威脅也真正來臨。
我們不能不承認,真是天佑美國;就在此時,中國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使原物料、鋼鐵、水泥、能源等巨額需求陡降,頓使各市場出現嚴重超額供給,價格大跌。這對美國來說像一場及時雨,完全澆熄了美資金回流尚未點燃的通膨火苗;於是美國又出現經濟持續成長而物價極端平穩的超完美組合,只是資金回流引導美元大幅升值,前半期因貶值受惠的出口,又因升值而打回原形。
由以上幾個面向觀之,QE加零利率政策所產生的影響及後果,完全未脫離傳統經濟智慧。二者的總和並未在美國立刻引發嚴重通膨,乃是因為資金外流將通膨輸出到整個新興市場;若非如此,美國的通膨將十分可觀。當資金回流時,又巧逢中國世界工廠關閉令原物料及能源價格大降,倘不如是,美國通膨會更加嚴重。美國經濟學家曾在2010年警告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美元會因QE及零利率而貶值,後來卻反而升值,其原因亦在於時機的拿捏失準,因而前半期資金外流造成的美元大貶,只是到後半期,外流美元反向回流時,美元就一路向上飆。
但若忽略上述變化,零利率真正的為害,一如傳統經濟智慧早已指出,將使資金市場的價格機制受到破壞,使資金流入低效率進而引導資源配置被誤導,而造成錯置、浪費乃至投入不當運用。此後果已普遍出現,對全球經濟的傷害恐怕數十年無法消弭。
另一禍害就是,在前半期熱錢外流新興市場,使其經濟運作飽受傷害,而當熱錢隨美國升息回流達到高峰,各國又因資金流失、幣值大貶蒙受二度傷害,零利率難辭其咎。

聯合/蔡英文的下一題


2015-12-19 01: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積電擬赴南京設十二吋晶圓廠,外傳蔡英文與張忠謀曾有私下協議。民進黨智庫執行長林全說:「台積電的事是我在評估,與蔡英文主席沒有關係。」
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贊同台積電南京案,但他質疑蔡英文對此案的反覆。他指出,蔡英文曾說,如果馬政府執意開放十二吋晶圓登陸,民進黨將決定是否發動抗爭;民進黨立院黨團也宣示,「十二吋晶圓絕不能登陸」。尹啟銘質疑,蔡英文與民進黨此時噤聲默許,是否與張忠謀有私下默契?
林全的答覆證實,民進黨將對台積電放行。政策反覆不一定是罪惡,但面對反覆的態度應當磊落負責。林全說「幾個月前就知此案,經民進黨評估認為沒有什麼疑慮」;但既稱「經民進黨評估」,卻何以竟稱「與蔡英文主席沒有關係」?睜眼說瞎話,這種防火牆是不是用汽油桶疊起來的?
退一萬步說,即使此事居然是由林全一句「我在評估」說了就算,但蔡英文作為黨主席,是否應當對林全的評估作出決策層次的宣示?她若贊同林全,何以贊同?又如何解釋她與民進黨前此重鹹反對十二吋晶圓登陸、而謂將「淘空台灣/重傷經濟命脈」的主張?
其實,以林全來解釋如此重大的政策反覆,未必適格,至少亦應由民進黨或蔡英文競選總部發言人出面。更何況,林全是林全,蔡英文是蔡英文;林全能為蔡英文解釋她不斷出現「反十八%、領十八%」的人格慣性嗎?
蔡英文的反覆已是見怪不怪,而蔡英文的閃躲逃避更令人擔憂。最近她常用「下一題」來規避回答;但所有的「下一題」,在她若當選後,都會變成「這一題」。
屆時,還找林全來遮擋嗎?

聯合/既不首都,也不進步,更非大聯盟


2015-12-19 01: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北市長柯文哲原先宣稱,要「打破藍綠意識型態」,讓台北市成為「藍綠非戰區」。但最近他還是按捺不住,「撩落去」四處為特定參選人站台助選,甚至和民進黨合作成立了所謂「首都進步大聯盟」,為全力動員輔選暖身。「進步大聯盟」日前對外推薦了「四黨五色」六名候選人,名單表面上看似「超越黨派」,但究其實,主要卻是在幫綠營圍事,看不出「進步」或「超越藍綠」的精神。
呼應「首都進步大聯盟」的成立,民進黨內部也同步成立了「首都改革陣線」。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對民進黨最感棘手的首都,聯合柯文哲及綠營友好勢力圍剿。對於聯盟的組成,柯文哲說,「不能純粹只有拉下國民黨」,「要有論述」。事實上,假如論述是用來召喚群眾的意識型態或政策主張,那麼,今天「先有聯盟,再找論述」的做法,即可見這個聯盟是並不是基於理想而成立,而是「先射箭再畫靶」。
分析聯盟的成員,除了民進黨提名的吳思瑤、姚文智,還有親民黨的黃珊珊、時代力量的林昶佐、無黨籍的潘建志、退出國民黨的楊實秋、李慶元,以及綠社盟的范雲。其中沒有任何國民黨人選是可想而知的事,因為這個聯盟成立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拉下國民黨候選人」,沒有其他。亦即,美其名「超越藍綠」,其實旨在「排藍」;且其中也談不上任何理想,只是赤裸裸的算計,想要「整碗捧去」。
舉例而言,「綠社盟」在台北市共提名了四個參選人,柯文哲卻只選擇唯一支持范雲,原因無他,就是勝選考量。更明顯的例子是,楊實秋、李慶元都是傳統深藍的議員,楊實秋曾因雙子星弊案指李慶元是「議會之恥」,但退黨的兩人卻在此成為「盟友」。此外,李慶元曾經是「反扁悍將」;而「進步大聯盟」另一成員林昶佐,卻至今以堅定挺扁聞名。在第四選區,柯文哲支持的是親民黨的黃珊珊,而非台聯的蕭亞譚。這些,皆證明這個聯盟和理想性、理念絲毫無關,也一點都沒有「進步」的思維。
柯文哲自詡「超越藍綠」,卻又在全台積極介入,甚至在首都成立助選聯盟,早已掩不住他的政治企圖。其中原因,可分析如下:從近程看,柯文哲承民意期待而當選,但就任一年多來施政卻乏善可陳,他粗魯傲慢且自以為是,支持度已大不如前。因此,他意圖藉大聯盟的政治舞台來轉移外界對其市政監督的注意,符合其一貫「游得比鯊快」的媒體操作邏輯。
從中程看,柯文哲雖是在民進黨支持下當選台北市長,但他因缺乏政黨奧援,不時在台北市議會面臨藍綠夾殺之境。此次大選,他若能成為幫民進黨推倒國民黨的關鍵推手,就是立下汗馬戰功;未來在市政推動上,至少可獲得民進黨的火力支援。
從長程看,此次選舉,一般認為國民黨未來實力將大打折扣,但民進黨能否一口吞下「反國民黨」的全部版圖,則尚有疑義。柯文哲趁著這次選舉操兵,一則在全台「試水溫」,二則四處站台建立自己的「子弟兵」。未來若有機會更上層樓,往中央發展,此役所收攏的人馬便可派上用場。
說穿了,不論是「首都進步聯盟」或是「首都改革連線」,其實就是「推倒國民黨連線」。推倒國民黨當然可以是一個主張或戰略,但重點是,要由誰取代國民黨,要用什麼主張說服選民。若連主張也提不出來,或者提出的人選只是幾名散兵游勇,要自詡什麼進步、改革,恐怕只是空談。
當年西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真正的羅馬帝國扯不上什麼關係,大文豪伏爾泰譏之為「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柯文哲和綠營的「首都進步大聯盟」其實也如此,柯文哲腳步早已跨出台北市,為的是擴張自己的勢力,而不是進步理念,所以,這個聯盟「既不首都,也不進步,更非大聯盟」。
「算計」和「遠見」是不一樣的東西,也是人們區分「政客」和「領袖人物」的標準。柯文哲從政短短一年多,理想逐漸消失,儼然變成油嘴滑舌、滿腹心機的政治動物,能不令人欷噓?

聯合筆記/政治不必如此

.王金平院長夢 誰「讓」給他的?
.IC設計未來 快快辯論吧!
.擺脫「空心菜」 請誠實回答
.大數據預測 為了防患未然
.原民部落成公法人 整合大挑戰
.人咬狗才是新聞 已成過去式
.聯合筆記/政治不必如此
.考試用計算機 學生淪白老鼠
.寒暑假作業 重點不在紙本





聯合筆記/政治不必如此


2015-12-19 01:49 聯合報 林新輝


李登輝牽著李坤儀步出濟南教會,孫女婚禮突然遭到一名男子抗議,李登輝說,他很遺憾發生這樣的事。
李登輝主政十二年,有人尊敬他,恨他的也不少。發願要牽孫女走紅毯的李登輝,因為他的政治風格,在李坤儀大喜之日,意外被天外飛來的抗議紙鬧場,看著李登輝驚嚇表情照片,很多人深感「政治不必如此」。
卅二年前,長子李憲文病逝,李坤儀只是八個月大娃兒。李登輝自此「爺代父職」,是阿公,也是父親。
李登輝工作繁重,但李坤儀每一個成長階段,他從未缺席。李坤儀小學二年級「給爺爺的信」,就看出二人深厚感情。在信中,她形容爺爺把假牙拿下來很好玩,奇怪爺爺的牙齒,為什麼可以拿在手裡洗?還說,她是爺爺的「滅火器」,專門幫生氣爺爺消火。
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李登輝雖是贏家,但也付出重大代價,李坤儀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檢視。
一九九三年,李登輝將大溪山莊別墅土地所有權贈予李坤儀被掀出來,政壇沸沸揚揚,當時李坤儀才十二歲。一九九六年台北區高中聯考,媒體拿她和同齡的連戰女兒連詠心相比,李登輝雖然想讓李坤儀如一般孩子在國內升學,社會的關注卻讓她承受極大壓力。
那年放榜,李坤儀雖然考上,但李登輝與家人決定送她出國。
在她海外求學階段,爺孫兩人感情更深。一九九九年李登輝卸任前一年,也是李登輝與曾文惠的金婚。專程從英國返台的李坤儀獻唱多首情歌,包括「Power of Love」,也替阿公唱「牽手」送阿嬤,同時替阿嬤唱「親密愛人」送阿公。
二○○○年五月李登輝卸下總統職務,六月就到英國訪問,在英國求學的李坤儀陪李登輝參觀大英博物館。
李坤儀人在海外求學,李登輝卻無時無刻擔心她的安危。後來她到義大利就學,被媒體報導,李登輝說,他擔心「中共不知會搞什麼鬼,半路把她抓去怎麼辦?」他與夫人都擔心到沒睡覺,直到「巧巧」打電話回來才放心。
她完成海外學業回台創設家具店「清歡」,引自蘇東坡「浣溪沙」,「人間有味是清歡」。李坤儀說,爺爺經常到店裡探視她,一進門就問「生意好不好?」發現店內沒啥客人,還會問:「怎麼沒人客?」
隨著她年紀漸長,李登輝也意識到女大當嫁,問到李坤儀對象時,李登輝說,希望嫁給一個疼她、認真、不說大話、會照顧她的好丈夫。
就在李坤儀即將結婚,李登輝小中風住院,與生命搏鬥,終如願牽著孫女步入禮堂。
濟南教會是李坤儀父親結婚場所,李安妮與李安娜也都在濟南教會完婚。李登輝選在這裡幫孫女完成終身大事是有意義。那個天外飛來的抗議紙,不難想像九十三歲老人家的遺憾有多深。
時間會評價李登輝的功過,但婚禮上的新人應該被祝福的。

黃介正/美台軍售 原力覺醒

.黃介正/美台軍售 原力覺醒
.葉銀華/FED啟動升息 你備安全帶了?
.李清志/總統的摩托車日記
.劉克襄/土地公廟比101還重要
.王正方/中華文化是兩岸最好的共識
.洪蘭/孩子哪知什麼是難
.葉銀華/習歷史、找志向





黃介正/美台軍售 原力覺醒


2015-12-19 01:49 聯合報 黃介正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美國對台軍售,是一九七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談判在隔年元月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時,一項懸而未決但約定先建交後處理的議題。卅六年後的今天,美國仍然持續對台軍售,只是美中台三組雙邊關係與綜合實力對比,已然有根本性的移轉。
美國對台軍售的基礎在於一九七九年美中建交三個月,國會即制定通過的「台灣關係法」,為美國持續「使台灣能夠獲得數量足以使其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奠立法源;以及美中雙方於一九八二年簽署「八一七公報」之前一個月,雷根總統透過駐台代表李潔明大使,向蔣經國總統提出「六項保證」,承諾美國並未同意在對台軍售上設定終止期限,也不會與北京事前諮商。
然兩項對台軍售決策依據關鍵,在於「美國總統和國會將依據他們對台灣防衛需要的判斷」。這個「判斷」,自然有相當的操作槓桿與彈性空間,美中台都了然於胸。
美國對台軍售是政治議題。美國有全球與區域安全的利益,有美中戰略對局以及雙邊商貿利益考量,有維繫台海穩定與和平的估算。當然美方也有透過軍售制導我外交、國防、兩岸政策,以及藉武器裝備約束軍事戰略的意圖。
對台軍售自然涉及商業利益。美軍連年海外征戰,武器裝備均歷經實戰驗證,在多國軍方心目中與國際軍品市場上,享有一定的品質聲譽。美國軍事工業集團透過軍售獲取營收,生意經普世皆然。我國自身國防工業能力不足,在對美軍購上,自須在被罵凱子與買賣不成之間,反覆拿捏,咬牙決策,壓力遠比一般商業交易為重。
軍事採購與武器獲得本是國防現代化之必要。我們爭取美國對台軍售,不能膚淺的認定是為台灣安全繳保護費,也不能一概視為圖利美國軍火商,而忽略了武獲本身對於軍事持續現代化、人員視野開拓與能力建構、更新老舊武器裝備之急迫性,以及維繫基本防衛戰力與不墜之必要性的正面積極意義。
然而眼見距離上次對台軍售決策,美國政府竟延宕四年而難決,怎不令人寒天冰水?而難得達成全國及三軍共識,一致爭取多年的潛艦購案仍遙遙無期,未來美方對台軍售「判斷」只怕更難!如今在我國即將進行總統大選、兩岸關係前景難料、社稷府庫貧乏不濟之時,我們確應警覺並務實地的重新檢視美國對中政策思維變化與軍力評估,以及對台政策的多重算計。
卅餘年來,美國對台軍售始終是美中台最敏感議題,無論朝野國人所持立場觀點,或針對美國同意供售武器品項質量的偏好,然國防武力的維持與精進,不能中斷。換言之,我們可以評價軍售案,但不能遲滯國軍現代化,也不可抹殺政府內外,不斷與美方鏖戰交涉同仁們的努力。
和平解決兩岸爭端,雖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強化國防武力絕對是維持台海和平的必要後盾。面對未來複雜的國際環境與安全挑戰,我們亟需辯論對外軍購與國防自主的比重與優先排序,也要在有限的機遇之窗中,自我要求有智慧地少犯錯誤,有決心地強化戰力,勉力探求國軍的「原力覺醒」。
以電影《星際大戰》來隱喻,套用絕地武士彼此的勉勵:「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always」。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