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ECFA煙消雲散 兩岸波濤洶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串連與斷鏈:賴清德打造AI島的不安變數
◆  聯合報黑白集/童子賢差點成唐飛第二
◆  經濟日報社論/ECFA煙消雲散 兩岸波濤洶湧








經濟日報社論/ECFA煙消雲散 兩岸波濤洶湧


2024-06-10 00:44  經濟日報/ 社論
大陸將自6月15日起,終止ECFA早收清單134項商品的關稅減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國務院日前公告,宣布終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下的早期收穫計畫中134項產品關稅減讓。此消息在預期中,因為在今年1月9日,大陸即指出在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12月對台灣展開第一波報復,取消 ECFA 12項早收石化產品關稅優惠後,由於台灣一直沒有鬆綁對大陸約 2,500 項產品進口禁令,所以準備擴大取消 ECFA 關稅優惠。此次趁著賴清德總統「互不隸屬」談話,大陸出手展開第二波報復。

與一般自由貿易協定(FTA)相同,ECFA 有終止條款,但必須符合先諮商、諮商不成才可以全面終止的原則。大陸不經諮商,分階段終止 ECFA,並一再將終止原因與政治掛鉤,均不符合 ECFA 規定。另外,台灣也一再強調大陸不應以單方面調查結果,將 ECFA 做為貿易報復工具,但大陸均置之不理。

當去年大陸展開台灣對大陸進口禁令調查時,當時國內即有建議可以先鬆綁台灣無生產或生產甚少、開放大陸進口幾乎沒有影響的項目,以避免對岸以 ECFA 報復。但從蔡政府到目前賴政府均堅持不解除對大陸進口禁令,兩岸之間毫無交集。由於雙方在各種議題都寸土不讓,針鋒相對,ECFA 已成為兩岸角力的戰場。預估大陸後續還會採取更多制裁行動,兩岸最具指標性的 ECFA 可能會走向全面終止,也使兩岸關係持續探底。

此次第二波 ECFA 終止範圍,以傳統產業為主,涵蓋石化、機械、紡織,以及車輛零組件。雖然約只占早收項目的四分之一,卻約占去年台灣對大陸早收出口金額的六成,顯示大陸是針對各產業中主力出口項目進行報復。而第一波針對蔡政府報復的12項石化產品,只占台灣早收出口約十三%,顯見中國對賴政府報復力道更強,立場更強硬。而在兩波制裁下,台灣合計已約有四分之三的早收出口失去關稅優惠,加上 ECFA 其他功能也早已停擺,ECFA 幾乎已是名存實亡。

ECFA 早收產品主要為傳統產業,台灣去年對大陸 ECFA 早收產品出口約為158億美元,只占台灣對大陸出口約一成,占台灣總出口比重也不到四%。不但較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205億美元大幅衰退,也大致回到 ECFA 生效前的規模。所以產生「ECFA效益不高,貿易紅利已消失」的說法;再加上即使 ECFA 關稅優惠被全面取消,但出口也不會歸零,因而有「取消ECFA 影響不大」的主張。

但是此種說法不切實際,台灣因為欠缺 FTA,所以傳統產業出口普遍面臨高關稅,大陸是少數可以享受關稅優惠的市場。近年在全球經貿環境不佳情況下,還能利用 ECFA 優勢,在大陸維持一定市占率。未來若是優惠不再,對以中小企業為主傳統產業影響很大,實在不應該忽視;更不應倒因為果,曲解低估 ECFA 的效果

台灣也需考量 ECFA 所衍生的外溢影響。由於兩岸均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今年在輪值主席國加拿大召開執委會,攸關是否能成立工作小組,取得後續談判資格。大陸已多次以主權問題反對台灣的申請,在 ECFA 僵局未解,兩岸關係惡化下,可以預見大陸會全力動員 CPTPP 成員反對台灣加入。即使 CPTPP 部分成員認為大陸並未準備好,不具加入的條件,不過大陸對此並未積極反應,反而將重點放在全力杯葛台灣,大陸對阻止台灣入會的投入,甚至超過本身為加入 CPTPP 的努力,CPTPP 成為兩岸交鋒另一戰場。

綜合而言,在賴總統就職後,大陸對賴政府文攻武嚇火力不減,取消 ECFA 關稅優惠則是大陸首波經濟制裁。未來大陸有可能在 ECFA 範圍以外,對台灣實施其他經貿限制措施,兩岸經貿衝突及風險均會不斷升高。













聯合報黑白集/童子賢差點成唐飛第二


2024-06-10 00:47  聯合報/ 黑白集
和碩集團董事長、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童子賢(右)拋核電延役,認為目前核能已發展為是一種可控風險、汙染的應用技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任不及一個月,經長郭智輝就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被認為是核能開明派的他不敵民進黨內壓力,被「校正回歸」成非核家園派。此刻心情最複雜的,恐莫過於差點接下賴政府首任閣揆的企業家童子賢,童多次公開呼籲政府應重新思考核能,若當初他組閣,大概也會成了當年因反對廢核四,任期僅短短一百卅九天的扁政府首任閣揆唐飛第二。

童子賢與郭智輝都來自產業界,對核電抱持務實態度。賴清德力邀童子賢擔任閣揆,又從產業界延攬多位人士入閣,從民間友人到閣員的「裡應外合」,自然被外界揣測賴政府的能源政策可能會轉彎。

但此舉顯然惹怒了黨內反核公媽派,監委田秋堇、趙永清上月即宣布將調查核電廠抗震能力。監院也曾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重啟核四公投案前夕,公布核安調查報告,直指政府未對核災做充分準備,應終結核電,領銜的同樣是田秋堇。非核家園的緊箍咒還沒解開,黨內反核派倒先念起套在賴清德頭上的緊箍咒,作為少數總統,賴清德無法再失去黨內基本教義派的支持,閣員只能「改正」。

面對這樣的轉折,童子賢此刻心情恐是失落遠大於慶幸。話說回來,賴清德當初大張旗鼓從產業界找來郭智輝,現在看來,何不讓王美花繼續做就好,反正都是死抱非核家園,誰來做不都一樣?














聯合報社論/串連與斷鏈:賴清德打造AI島的不安變數


2024-06-10 00:54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前中)出席國際電腦展開幕典禮,經濟部長郭智輝(右一)、數位發展部長黃彥男、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左一)、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双浪(左二)等人一同出席。記者林俊良/攝影


台北國際電腦展掀起人工智慧(AI)熱潮,但也染上了一股政治味,從一個場景及一組衝突概念,可窺一二。耐人尋味的場景是:電腦展開幕,賴清德總統與 AI 教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都出席,卻王不見王。而黃仁勳賣力演繹「AI 串連」主題,從軟硬體乃至台灣與世界;賴清德也大談打造台灣成為AI 島,綠營卻藉黃仁勳談話鼓吹「ECFA 無用論」,稱台灣優秀供應鏈具備發展「主權AI」能力,與中國斷鏈也不要緊。

黃仁勳倡議「主權AI」,強調各國需要掌控自己的 AI 系統和相關數據;建立主權AI,也就是建設 AI 生態的綜合能力。但綠營人士卻扯成主權獨立、經濟台獨議題,甚至渲染成「黃仁勳沒說出的是輝達有能力封鎖中國」。輝達要在台發展 AI 串連,綠營卻藉 AI 宣揚脫鉤中國。諷刺的是,黃仁勳推動建設主權 AI,訪日星越是直接和領導人會談;但在台灣,他卻避免和賴總統「串連」,離台前還澄清其稱讚台灣言論是感謝技術夥伴支持,「我不是發表地緣政治的評論」。

輝達計畫藉台灣的科技產業鏈,打造完整的 AI 應用生態系,產業界再次看到科技革命的火光及翻身契機。賴清德公開感謝黃仁勳捐贈第一台超級電腦給台灣,但對黃仁勳說台灣電力限制是個挑戰,卻置若罔聞;業者在乎的缺電、綠電問題,賴政府都顧左右而言他,只一味炒作外商搶設研發中心;彷彿經濟政策鑲上 AI 二字,沒有電也能發大財。

相形之下,飽受台海緊張拖累的產業,如農漁業、觀光及傳產,則被新政府冷落。對於大陸中止一百多項 ECFA 關稅減讓,經濟部長郭智輝和前任王美花都稱影響很小,說短期給稅金補貼,長期協助增加競爭力,盡快離開大陸市場。他抄答案建議業者轉赴印度,竟未發現賴清德迄今未提新南向。農漁業、傳產和中小企業,技術未必輸給別人,他們缺的是替代市場。但我國在區域經貿組織的談判受阻多年,業者被排擠、承受高關稅,賴政府的對策在哪?

台派人士趁 AI 武林大會國際大咖雲集,大內宣台灣沒有中國市場無所謂。事實上,輝達繞過美國禁令不放棄中國客戶,說明科技革命少不了中國市場。算算黃仁勳在台合作夥伴,有幾家真和大陸斷鏈?這點,只要看看經長郭智輝家族在大陸的生意往來,不難得到答案。尤其可議的是,賴政府容許資通產業遊走美中之間獲利,為何卻不惜折斷橄欖枝,以「對等交流」為由對赴陸觀光禁團令忽開忽關,讓我方業者窮於因應?

綠營學者鼓吹淘汰依賴大陸的產業;但台灣除了免關稅的資通產業,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哪個不面臨「走不出去」的困境?我國業者受到的關稅障礙,難道要怪業者努力不夠?北京針對賴清德兩國論發動經濟制裁,應不會以 ECFA 叫停為滿足。大陸必將加大阻撓,使台灣加入 CPTPP 更遙遙無期。這將使我國經濟過度依賴半導體的「荷蘭病」愈發傾斜。這些,都是隱藏在 AI 島計畫光環下的不安變數。

陸委會前主委邱太三卸任後坦言,ECFA 在經貿上雖不是最重要,至少是兩岸連結的重要象徵,可和緩雙方關係;他呼籲對岸評估,若減少經濟連結,將衝擊和平發展。邱太三擔心的風險,難道賴政府不該未雨綢繆?台灣面臨中共升高軍事威脅,還能串連國際資金、產業鏈和人才順利建設 AI 島嗎?一旦「和平斷鏈」,第四次工業革命要在台灣開花結果,恐怕是美夢一場。





【專家之眼】財劃修法不能玩「一二三木頭人」

◆  【專家之眼】逐一評許慶雄「立法院已經是神經院」一文
◆  【專家之眼】財劃修法不能玩「一二三木頭人」








【專家之眼】財劃修法不能玩「一二三木頭人」


2024-06-10 07:00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的推動,上周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有了進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的推動,上周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有了進展。在財政部長偕同賦稅與國庫兩署署長、全國各地奔赴而來的22位地方政府代表以及財政、法律與公共行政學者專家齊聚一堂下,召開了共17件修正案的第1次初步審查會議與第1次公聽會。在會議中,民眾黨立委張啓楷發言道:「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現在是最接近財劃法修正的時刻!」所言甚是。

筆者忝居財政專業,倡議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不遺餘力,但此時此刻竟有「近鄉情怯」般的悵然。中央地方財政收支劃分為財政根本大法,彌綸區宇、經緯萬端,若只在1次審查會與1次公聽會後隨即進行逐條審查,並預計於本周「送出」委員會進入院會二讀,恐有過於躁進的疑慮。

檢視目前各版本提案並彙整各方意見,主要「共識」有以下四點

一、健全中央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有絕對、根本的必要性。
二、財劃法應該修正,目前適值選舉周期循環的空檔,是修法的好時機。
三、在中央集錢集權現況下,修法必須保障地方政府既有財源。
四、中央應釋出錢與權予地方,以改善財政收支劃分垂直失衡的情形。

在另一方面,主要的「歧見」有二
一、中央應釋出多少錢與權。
二、中央所釋出的財源,應如何在各地方政府間進行分配。

總觀所有修法版本,共同盲點在於-未能一併討論收支與事權的劃分。根據我國憲法,中央與地方分權而治有關不同層級政府收支劃分,依財劃法規定對於各級政府行政事權的劃分,則有地方制度法為進一步之規範當下中央地方財政收支劃分的失靈,主要原因在於:二十五年來,財劃法並未因應地制法的修正而改弦更張

以人體的兩手作為譬喻,可以將財劃法比喻為「管帳的手」,而地制法則是「做事的手」。若兩隻手不能合作,甚至交互拖累,何能成事?或者說,財劃法與地制法應該像是「探戈」共舞,而不是「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過往地制法修正時,「一二三,財劃法」;而今財劃法修正,卻「一二三,地制法」,是重蹈收支劃分失靈的覆轍。

落實財政自主,必須認真嚴肅檢討地方自治事項,徹底釐清事權,將目前諸多經費由中央負擔者,回歸地方政府自理。遺憾的是,17件修正案,全然偏重中央錢與權的下放,欠缺地方課責的討論,正當性尚有不足

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是責任政治分權化賦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權力與財源,必須與增加的責任與義務對等。在錢權與課責不相對稱的情形下,驟然下放大量財政資源,不僅無法增進整體經濟的效率、無助於彌平財政城鄉差異,還將造成新的隱憂。

例如,112年度,地方獲配統籌分配稅款金額合共4,099億元。根據財政部提供、按國民黨黨團版本試算結果,修法將使統籌分配稅款金額合共高達9,876億元;增加了5,777億元、整體增幅為141%

在六都試算結果,就增幅來看,新北市是最大的贏家,增幅為130.3%(現制金額為475億元、增加619億元);台北市雖然增幅最小,也高達61.7%(現制金額為612億元,增加377億元)。

在16縣市試算結果,連江縣為最大的贏家,增幅為834.6%(現制金額為6億元,增加54億元);其次為宜蘭,增幅為430.5%(現制金額為54億元,增加233億元);新竹市雖然增幅最小,也高達154%(現制金額為71億元,增加109億元)。

經由以上數據可知,財劃修法對於財政資源的垂直分配(中央與地方之間)與水平分配(地方政府之間)影響至鉅;除將排擠中央財源外,也將使地方政府財政量能重新洗牌。因此,收支的劃分與事權的劃分,必須要有完善全盤的配套。

綜之,財劃法的修正勢在必行;不可因為似有衝突的歧見,推翻已然確立的共識,也不能因為可能衍生而出的新問題,而躊躇不前。然「欲速,則不達」,謹此呼籲財政部公布所有版本試算結果,並進行影響評估分析懇請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召開更多的審查會與公聽會,汲取各方意見,後續諮議應尊重專業。更重要的是,行政院應盡快提出收支與事權劃分一併考慮的修法版本,一轂統輻,以作為後續討論依據。















【專家之眼】逐一評許慶雄「立法院已經是神經院」一文


2024-06-10 07:30  聯合報/ 劉明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國會改革法案引發朝野爭議。(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許慶雄老師在他的「許慶雄の憲法私塾」裡,發表「立法院已經是神經院」大作,小弟不自量力,就其觀點就教於諸良知,以啟民智。

1、許慶雄老師的標題是「立法院已經是神經院」,這種論斷,難道不是在侮辱台灣人?因為立法委員是由台灣人選出來的,如果立法院是神經院,那就意味著台灣人也是精神病患,能這樣侮辱台灣人嗎?

2、許老師說:「台灣各界人士把立法院當作是國會,才會誤導立法委員自以為是國會議員」。如果「各界人士」都把立法院當作是國會,唯獨許老師不把立法院當國會,所以是眾人皆醉,許老師獨醒,是這個意思嗎?

3、許老師說:立法院「妄想擴權」。究竟國會改革法是擴權還是拿回應有的權力?立法院本來就該有國會調查權,否則如何保障民權,而這個權力不但是英、美、德、日、法等先進國家的國會基本配備,更是我國憲法釋字585號所肯認,說擴權,難道不是毀謗?

4、許老師說:「事實上,立法院並沒有一般民主國家國會應該擁有的權限」,按照他的邏輯,如果台灣的立法院沒有一般民主國家國會應有的權限,那麼,這些又該由誰來享有?是司法院?是監察院?是考試院?這不是荒謬絕倫?

5、許老師說:「立法院主要權限就是立法所以才命名為立法院,請立法委員專心立法」,這種說法一樣荒謬。首先,「立法院的主要權限就是立法」,依此,立法院通過「國會改革法」有何「神經」可言?立法委員不正「專心立法」嗎?此外,立法院的權限「主要」就是立法嗎?憲法都讀到哪裡去了?預算審查不是主要的嗎?人事同意權也不是主要的嗎?如果不是主要的,那就不用審查預算,不是嗎?

如果立法院沒有「人事同意權」,而是完全由總統一人任命行政、司法、考試、監察四院院長、副院長以及央行總裁等重大人事,一旦如此,台灣就變成了比獨裁國家還獨裁的國家了,連獨裁國家的人事任命都還要經過國會同意呢!

至於立法院該有的彈劾權,更因為總統綁架了監察院,導致監察院成為歷來民進黨主張廢除的對象。民國一O五年(2016年)之後,民進黨全面執政包含在立院占過半席次)8年,為何反而不廢掉蛀蟲兼肥貓監察院呢?難道不是為了豢養看門狗

6、許老師指責的金門、馬祖「票票不等值」一萬票就選出一名立法委員,不公平。按照他的邏輯,孤懸海外的美國夏威夷人口只有142萬,加州人口3,800萬,都只選出2名參議員,一樣是票票不等值,所以,不只台灣錯了,美國也錯了?書都讀到哪裡去?就像我們的手指頭,能夠因有長有短,就把五隻手指頭切齊?這不是不知輕重嗎?

7、許老師同樣指責「原住民部分,只要一萬票左右就當選」,難道許老師的意思是要取消或減少原住民席次?只因為「一萬票」就能當選?如果真要取消或減少原住民席次,難道這麼做會是正義的嗎?原住民的聲音難道是由漢人或原住民中的多數族裔來代表少數族裔?一樣是不知輕重。

8、許老師說:「立法院要換招牌成為監察院,可以擁有國會調查權,還及於包括一般人民及公司,任意侵犯人權。」由此看來,許老師對於西方國家具有國會調查權一事很不滿意,也不同意。許老師的言下之意,監察院才是國會,而立法院不是國會,所以,監察院才有國會調查權,而立法院沒有資格擁有。這不是失去理性了嗎?

誰才是國會?難道人民選出來的立法院竟然不是國會,而由總統提名的監察院反而是國會?國不國會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誰是由人民直接選出來的,依此,答案不就很明確了嗎?許老師說:立法院「擁有國會調查權,還及於包括一般人民及公司」,就會「任意侵犯人權」,請問,前後有因果關係嗎?按照許老師的邏輯,歐美先進國家的國會全部因為有了國會調查權,就「任意侵犯人權」,有這種事?要騙誰呢?

9、許老師說:「立法院要換招牌成為司法院,可以擁有審判權,判定公務人員與人民,是否藐視立法委員,強迫全民必需服從其威權統治」,此說難道不是對國會改革法的抹黑嗎?如果國會沒有調查權,如何保障民權呢?難道任由行政部門為非作歹?愛理不理?至於有危害國家安全之虞的人民與企業,也不能請來問一問?這樣子的國會還能代表人民嗎?

10、許老師說:「立法院要換招牌超越國民大會,任意要求總統接受質詢監督,使人民選出的總統無法掌控政權,總統只能管理清掃總統府周圍的水溝」,許老師這種說法不是很幼稚嗎?國會一旦有了調查權,總統就只能管理水溝,有這種事?國會要求總統接受質詢監督,就這樣子而已,就能得出「人民選出的總統無法掌控政權」,立法院就變成了「超級國民大會」,有這種事?許老師,您不要嚇唬人好不好?我的膽子很小,會被您嚇破膽的!

11、許老師說:「立法院要換招牌成為行政院,可以為自己的選區編列預算兩兆,不但侵害行政權,違反權力分立原則,還可以要全民繳稅負擔。」這種說法,更是顯示自己的無知。

許老師難道不知道我們現在所實施的憲法,事實上是一部帝制憲法,總統就是皇帝,所有權力來自於總統行政、司法、監察、考試高層的任命全取決於總統一人,如果這時候,執政黨還掌握立院多數,就例如上屆立法院,難道蔡英文不點頭,游錫堃、蔡其昌當得了院長、副院長?),而立法院從立憲以來,淪為橡皮圖章,何曾受到一點點的節制?行之於台灣的三權分立或是五權分立,不過是形式而已,難道這一點,教憲法的許老師一點都不知道,還是選擇性失憶

12、許老師說:「立法院與立法委員可以無視民主原理、人權保障與憲法規範,任意制定自我擴張權力的法律!」話是對了,不過對象的指涉錯了。看一看游錫堃在當立院院長的時候怎麼說的,他說:「期待台灣成為國會至上『正常國家』」,言下之意,現在的台灣因為不是國會至上,反而是行政權至上也就是總統不受任何制約,無法無天,這種情形之下,台灣能是一個正常民主國家嗎?





許慶雄の憲法私塾,臉書,113.0524(五)發表「立法院已經是神經院」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解構民主基金會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垃圾百岳12年去化? 太樂觀!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解構民主基金會
◆  粽香裡都是愛的故事
◆  印度大選的啟示與展望/台灣需找新莫迪們
◆  印度大選的啟示與展望/民選專制不得人心
◆  政院提覆議 政局更加對立
◆  請正視花東鄉親行的權利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解構民主基金會


2024-06-10 00:34  聯合報/ 周韻采(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自韓國瑜當選立法院長後,民進黨為了誰接任民主基金會董事長及執行長不斷發動攻勢,甚至一些掛著民主招牌的社團也紛紛表達對韓國瑜接任的憂慮。我之前納悶,不過是一年一點五億經費的機構,民進黨何須如此大動干戈?這一趟訪美時,我有了解答。

民主基金會乃參照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NED)成立的,由政府編列預算,除補助政黨外交外,大多以自辦或委辦項目與其他民主國家交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入以 NED 為核心建構的全球交流網絡。

例如,NED 於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展開 Sunnylands 計畫,匯聚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民主領導人,討論民主治理的具體行動,每年擇一亞太國家舉辦會議。由於台灣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皆無邦交,民進黨官員或其支持團體就化整為零藉參加此計畫與其他國家交流。

立委及媒體僅披露民主基金會為綠營小金庫,但影響更為全面而長期的是綠營透過基金會建立與其他國家,尤其美國的溝通管道,輸出「民進黨為台灣民主正統,其他反對勢力皆為親中」的思路,讓外國人士偏聽

這套寄生模式在蔡英文執政時期達到巔峰,眾多親綠民間側翼團體,主要為上一屆在立法院成立的開放國會委員會成員賴基金會補助生存,更利用基金會國際網絡,與負責美國民主黨政黨外交的國際民主協會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NDI)及共和黨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IRI)建立深厚交情與人脈,左右其對台灣政局的看法,一則鞏固國際對民進黨的支持;再則出口轉內銷,向選民展示民進黨受國際支持,反對黨不被接受。

原本 NDI 與 IRI 亞太辦公室設於香港,因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遭中國大陸驅逐出境,於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十月後遷駐台北,然跟反對黨仍屬點頭之交,也未合辦過活動,與跟民進黨的水乳交融呈現巨大反差

就在青鳥行動期間,IRI 人員投書《The Diplomat》,雖因我們的拜訪溝通,文中承認國會賦權(非擴權)的正當性,但強調可能會被「一小撮親中立委利用,檢視監測大陸假訊息的民間社團,乃至危害台灣的民主韌性。」如此赤裸裸的言論應是綠友友們怕改組後的民主基金會不再繼續豢養他們,遂透過友好國際人士發聲。民主基金會資源濫用至此,令人痛心!

今年一月後立法院生態丕變,台灣有新的民意,民進黨不能再在國際上壟斷各政黨的代表及話語權。故在機制上,民主基金會各項活動及補助皆應透明化,各政黨皆應被保障公平用基金會資源,打破親綠團體壟斷 NED、NDI、IRI 及相關團體的資源及資訊。民主基金會同時應協助反對黨建立與華府政黨機構聯繫管道,讓反對黨可將新民意忠實地反映給國際友人












垃圾百岳12年去化? 太樂觀!


2024-06-10 00:34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垃圾山遍布全台,被立委戲稱儼然是「台灣新百岳」;圖為南投草屯鎮掩埋場,垃圾堆積如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垃圾百岳」躍登昨天聯合報頭版頭條,環境部長說,至少要十二年才能將這些垃圾完全去化,表示大家必須再忍受十二年的髒亂汙染。對於號稱將成為 AI 科技島的台灣,實在不怎麼光彩。

但彭部長的說法,若僅是針對既有的垃圾山之移除,必須假設垃圾堆積量零成長;也就是說,目前每天產生的垃圾量都能有效處理。而這樣的假設是太樂觀了!

垃圾山如果僅是堆積,就像土石堆置場一樣,對環境的影響還可以忍受。最麻煩的是產生惡臭、汙水等,甚至悶燒造成空汙等問題。所以,將垃圾中的生物性有機垃圾移除,或至少不要再增加,才是當務之急。

生物性有機垃圾以廚餘、廢蔬果為最大宗,是每位國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現在全部丟給環境部處理,但環境部的處理設施容量有限,必須農業部與內政部來共同幫忙。

包括飼料利用或厭氧消化利用,農業部都是以防疫理由將城牆築得高高的,不允許或僅限定在極端嚴格的條件下,才接受廚餘進到畜牧場再利用。當去化無門,就只能堆積成惡臭的垃圾山了。

以可同時處理廚餘和禽畜糞的畜牧場厭氧消化處理系統為例,明明投入廚餘可使沼氣產生量倍增,增加農戶的綠能發電收益,農業部硬是限制不得在農牧用地設置共消化生質能中心。因此即使畜牧場的厭氧消化場有餘裕的處理容量,仍無法合法的接受廚餘進場處理。

非洲豬瘟防疫誠然是重要的問題,但廢水處理廠即使遠離豬隻飼養區域(豬舍),因地目仍為農牧用地,而不能收受廚餘共消化處理,此顯不合理。如此僵化的規定若能解除,將可大幅提升廚餘之去化途徑,降低垃圾中的廚餘量,而減少垃圾的惡臭,對舒緩垃圾山的壓力將大有助益。

除農業部外,內政部轄屬的下水道汙水處理廠,對生物性有機廢棄物的處理都可助一臂之力。讓垃圾不再發臭,是移除垃圾山之前的第一步,建議跨部會協商共謀解決之道。














粽香裡都是愛的故事


2024-06-10 00:34  聯合報/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端午的粽香,藏著各種故事。昨天早上去菜市場向熟識的攤販買了幾顆粽子應景,老闆娘是一位喪偶的新住民,靠著這個四季變化貨品種類的攤位,拉拔兒子長大,兒子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攤位上掛滿南部粽、北部粽、豆沙粽、鹼粽,全是她親手綁的粽子。她說最近天天忙到凌晨三、四點,小睡一會兒,趕緊起來準備去市場做生意。粽子裡包的是她對生活的熱情、希望和祝福。

旁邊出現新的攤位,是一位年輕人在賣菖蒲艾草,想必是自己去山上採摘來的;另有一位年輕媽媽在賣手作香包。這些打拚的人們趕在節日賺點錢,他們認真生活的身影最動人,粽香飄散在此起彼落的叫賣聲中。

鄰居越南新住民姊妹巧手包了四四方方的越南粽,送了我兩顆,她念念不忘越南粽的好滋味,循著永恆的香味,記憶故鄉的往事。

節慶往往是婆婆媽媽大展身手和愛心的節日。友人的媽媽擁有一手好廚藝,年輕時開過小吃店。友人手足先後成家自立門戶,媽媽不願麻煩子女,成了獨居老人,自己一人過得簡單,一手好廚藝無處施展,像失去戰場的戰士。

唯有每年端午,她會包一兩百顆的粽子餽贈親友,成為她近年最期待也最快樂的事。從採買到清洗、包粽,她一人包辦,不假手他人。友人問媽媽累不累,她說一年就這一次,提早準備就不會太累,老人家很願意施展好廚藝,也很有愛心,粽子不僅分送親友,也分送周遭的弱勢,讓粽香串起人間情誼。

今年媽媽生病了,他們幾個兄弟姊妹商量,仍然要請媽媽包粽子,只為了讓媽媽做她最喜歡做的事,他們請媽媽列出清單,他們負責採購,讓媽媽手把手教他們包粽子。朋友說媽媽病情不樂觀,今年或許是最後一次吃到媽媽包的肉粽,他們希望傳承媽媽的手藝,不讓媽媽的味道消失。而為了讓食慾不好、腸胃不好的媽媽也能開心吃粽子,他們選擇用一般米而不用糯米包粽子。

無獨有偶,我散步時邂逅的一位八十幾歲的獨居老伯,每年都會包家鄉湖州粽子,等孩子們端午節回來,打包好讓他們帶回家,那是他最開心最有成就感的時刻,粽子裡包進對子女滿滿的愛。

端午,紀念屈原、吃肉粽、划龍舟,年年粽飄香,而粽香裡都是愛的故事。














印度大選的啟示與展望/台灣需找新莫迪們


2024-06-10 00:34  聯合報/ 方天賜/清大通識中心副教授、政大外交系訪問學人(新竹市)


印度國會大選結束,莫迪總理九日宣誓續任總理,成為繼尼赫魯之後,史上第二位得以三連任的印度總理。然而,莫迪及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在這次大選「慘勝」,雖然仍是第一黨,但在十年後首次失掉國會的絕對多數,需要仰賴執政聯盟才能在國會過半。「經濟學人」雜誌評論說這是印度民主的勝利,似乎暗示執政黨的挫敗才符合民主,其實是種西方慣有的傲慢,過於簡化了當代印度政治發展的脈絡。

莫迪這幾年在國際上已經成為印度的代名詞。平心而論,他的元首外交頗具魅力,大大提升印度的能見度。在他的治理下,印度的國際影響力也逐漸成長,擠進世界大國之林。如今的印度在國際上左右逢源,已非十年前可同日而語。但在國內,莫迪自主政以來即擺脫不了宗教爭議。重建印度教羅摩神廟、廢除喀什米爾自治、修訂新公民身分法等政策,都被貼上歧視穆斯林印度教民族主義標籤。

印度教徒占印度總人口近八成,就選舉而言,確實是最大的票倉。印度人民黨在過去選舉中,也是藉由凝聚印度教支持者而起家。但印度教民族主義這張神主牌在這次大選中不再發揮魔力,執政黨甚至在羅摩神廟重建地所在的選區落選印度人民黨在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便是利用「拆除巴布爾清真寺,改建成羅摩神廟」的議題而逐漸崛起,可以說是該黨的發跡地,如今連在此地都難以勝選,便是一葉知秋

雖然影響印度大選結果的因素很多,但也應驗了台灣一句俗諺:「先顧腹肚,才顧佛祖」。很多選民之所以未再支持執政黨是因為經濟考量。雖然印度的總體經濟表現亮眼,但貧富差距問題仍大。通貨膨脹及失業率是基層民眾更為關切的議題,而非重建神廟。印度農民在大選前聚集首都集會抗議,反映了並非所有群體都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對這些民眾而言,已經給莫迪體制十年了,現在要的不能再只是口號式願景,而是要看到更具體的產出,例如就業機會。

在聯盟政府體制下,莫迪第三任施政勢必受到更多的限制,諸如廢鈔令之類的驚奇應該不再容易見到,許多部會必須讓給盟黨掌理。但這樣也許可以讓莫迪政府回歸於經濟建設,而非印度教民族主義工程。當年莫迪從古吉拉特省長成為印度總理,憑藉的就是該省的經濟成長。建立富強的印度,才是莫迪總理應該要追求的歷史地位

莫迪連任也有助台印關係發展,莫迪是極少數訪問過台灣的印度領導人。他近期在社群媒體上與賴清德總統的互動,展現出他對台灣的善意與友好。但他也很清楚地將台印關係定位為「經濟及科技夥伴」關係,迴避賴總統提到的印太和平與穩定訴求

以現況而言,將台灣與印度定位為「戰略夥伴」過於好高騖遠,但台印可以成為互惠的「發展夥伴」,包括盡快落實台印移工協議、吸引更多印度生來台就讀等。另外,面對印度重回聯盟體制,台灣可能要加強與印度地方及政黨的聯繫,台灣當年就是在莫迪擔任省長期間與其建立友好關係。這可能是莫迪總理的最後一個任期,台灣需要尋找新的「莫迪們」。












印度大選的啟示與展望/民選專制不得人心


2024-06-10 00:34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印度大選舉結果於六月初揭曉,讓人意外的是現任總理莫迪並未獲得連續第三次壓倒性勝利,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甚至未能獲得國會多數席位,使其無法自行組建政府。

自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首次掌權以來,莫迪一直在印度聲勢浩大。在五年前的選舉中,他的政黨獲得大幅超過半數席位而與較小聯盟夥伴贏得五四三個席位中的三五三席挾絕對多數,粗暴對待反對派。這次莫迪的政黨僅獲二百四十席,需要在理念不盡相同的合作夥伴幫助下才能組成聯合政府。反對派印度聯盟由曾經占主導地位的印度國大黨和廿多個地區性政黨組成,儘管選舉環境極其不公平,但幾乎與印度人民黨的得票數相當。

莫迪執政十年裡,致力將一個由世俗民主制度維繫的多元化國家,轉變為印度教優先國家,使人數達兩億的穆斯林少數民族邊緣化。他在擔任總理前,曾因「嚴重侵犯宗教自由」,被美國禁止入境長達十年。他的批評者說,他日益專制,對異見的鎮壓創造了寒蟬效應,使印度更加接近一黨制國家。經濟成長雖然迅速,但大多讓頂層致富印度人民黨利用權力、金錢和壓力來分裂其他政黨並積極招降納叛。它有效地將主要媒體變成宣傳武器,在經濟與職位上酬庸自己人,並讓執法機構打擊反對派。

莫迪將繼續擔任總理,但他推動的「印度教主義」,將印度變成印度教民族主義國家計畫,最終還是遇到了障礙他需要兩個公開宣稱是世俗政黨的地區政黨廿八位議員合作組織政府,這讓莫迪的反對者抱持希望,認為他們的影響力可能會減緩莫迪將印度轉變為印度教優先國家的進程

政府控制的媒體將這次選舉視為一場註定的、自然的勝利者和一群無足輕重之人的較量,莫迪多次宣稱自己由上帝派來。最終,以國大黨甘地為代表的反對派印度聯盟贏得了因莫迪治理失敗及媒體錯誤訊息而受累的選民的支持這個年輕的聯盟訴求重點,是莫迪未能為許多公民帶來最低限度的經濟收益,他們也面臨著歷史上的高失業率、物價上漲和日益加劇的不平等

印度大選的結果讓台灣選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民進黨執政八年,透過立法院絕對多數「沒有通不過的法案與人事案」,五權在握、控制媒體、豢養網軍、扶持側翼;以沒收黨產、農田水利會及司法控訴等方式打擊在野黨;關閉不友善的中天電視台;推動溯及既往、非我族類的「退休軍公教」年金改革;大肆酬庸綠營人士、縱容支持者貪腐等,可謂卯足了勁,希望可以永久一黨專政。不料一月大選結果,不僅讓民進黨淪為國會少數黨,賴清德也倖靠藍白分裂僅以四成選票當選總統。

觀諸賴清德就任三周來的言行,似仍緊抱「台獨」與「非核家園」神主牌,斷絕人民亟思安居樂業的想望。另一方面,無視民進黨已不再掌握國會多數,不僅反對自己在野時推動幾乎雷同的國會改革法案,同時「當家鬧事」鼓勵所謂「青鳥行動」,仍然以為靠話術顛倒是非可以大行其道,執政起手式令人不能樂觀。

印度大選結果再一次顯示「民選專制政府」不得人心,希望賴政府能知所進退,以人民福祉為重,方是執政正道。











政院提覆議 政局更加對立


2024-06-10 00:34  聯合報/ 林清汶/世新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台北市)


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國會職權條文修正案,行政院立即宣布將提出覆議,並提出七大原因,強調提覆議是為了捍衛憲政秩序。總統府表示,等收到行政院的覆議理由書,總統會審慎評估妥適決定。民進黨將多管齊下啟動「輿論戰」,全台宣講、延續青鳥、網路空戰三路並進;透過立委與各級民代、黨公職在全台遍地開花宣講,期盼以地方包圍中央的「民意」施壓藍白立委,並延續「青鳥行動」熱度,讓更多民眾關注覆議,但完全未思考覆議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一,覆議雖是憲法賦予的法定權限,但除非攸關重大事項,不宜率爾為之。中華民國憲政史總共只有十三次覆議,賴政府甫上任就提覆議案,顯示對於憲政秩序的蔑視,讓政局更加對立。

再者,包裹式覆議的內容空泛抽象,完全是為反對而反對。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三一九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條例」聲請釋憲,大法官會議於同年作出釋字第五八五號解釋,宣告「部分條文違憲」立即失效,而並非全部條文違憲。同理,行政院如能針對國會職權改革案具體指陳何者違憲,更能爭取多數民意認同,而非如此全面性的否決,甚至於案子還未送到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即聲明將提覆議。

其三,民進黨延續「青鳥行動」的全台宣講,名為「反濫權、護民主」,第一場在花蓮縣、第二場在新北市、第三場在台北市,要讓全台民眾深入解國會最近發生的事情。當家又要鬧事,加深民眾與政黨間的仇恨值,所為何來?民進黨已經取得中央執政權,何以仍要遍地開花搞民粹、鼓動民意對立,將政局搞得沸沸揚揚?如此下去,執政當局如何推出福國利民的政策與法案?

多數民眾無不期待在總統大選後,朝野能偃旗息鼓,回歸正常生活,未料立院議場仍戰雲密布,又有共軍圍台軍演,維持赴陸旅遊禁團令讓旅遊業者哀鴻遍野,大陸取消一三四項 ECFA 優惠稅率等,民進黨選後各種舉措和應對違反民眾期待,完全失去當權者高度,讓人民成為刀俎而自享魚肉,這絕不是我們要的民主。
















請正視花東鄉親行的權利


2024-06-10 00:34  聯合報/ 陳劍賢/台東縣議會秘書長(台東市)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積極推動花東交通三法,但在黨內仍有疑慮及民進黨強力杯葛反對,加上苗栗縣長鍾東錦稱花東三法是假議題、交通部前部長賀陳旦稱花東三法綁架民主,法案面臨被擱置的命運,但也請國人傾聽花東鄉親的心聲。

目前花東鄉親咸認,花東交通最迫切需要的是花東快速公路的興建,但該工程一波三折;公路總局一○六年之可行性評估報告,以交通流量不足為由停止興建花東快的計畫。但公路建設應以全國民眾的利益來考量,不只是以花東居民的利益來考量。經花東鄉親積極爭取,復於一○九年十月重啟花東快速公路可行性評估,目前已進入期末報告階段,預計今年八月完成,接著才是環境影響評估。傅崐萁以特別條例的方式提出花東快速公路建設案,無非是請中央正視花東鄉親行的權利,加速完成可行性評估及未來的環境影響評估,早日完成花東快,否則牛步化行政效率,未來環境影響評估又要拖幾年,對花東鄉親行的權利非常不公平。

其次,花東鄉親認為花東交通最迫切需要的是花東鐵路及南迴鐵路雙軌化。花東對外交通主要靠鐵路,除北迴線為雙軌外,南迴鐵路因依山傍海,路基受河谷及山谷地形的限制,沿山坡興建,大部分為單軌且彎道甚多。花東線及南迴線鐵路仍有二百六十公里為單軌,雙向列車常在小站等待以避開對向列車經過,徒耗時間;而南下北上的快車、區間車及貨車皆在同一軌道行駛,是否安全?令人質疑。

六年前十月,由樹林開往台東的普悠瑪號列車因超速翻覆,造成台東鄉親十八人死亡的悲劇;三年前太魯閣號撞工程車,造成四十九人罹難、三百人輕重傷,釀成台鐵半世紀來最嚴重的慘劇。花東鄉親不解,台鐵重大事故為何皆發生在東線鐵路上,莫非東部人的命不是命?咸認政府重西輕東,西部縣市高鐵、高速及快速公路四通八達,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競相爭取捷運或輕軌,相形之下,東部鐵路的雙軌化、截彎取直及預警系統均仍未完成

花東交通三法中,環島高速鐵路及國道六號延長至花蓮兩案朝野各界似有共識暫不宜辦理,但建請中央正視花東鄉親行的權利,早日興建花東快速公路、完成花東鐵路及南迴鐵路雙軌化,確保花東鄉親安全回家的路,並能縮短台東與花蓮行車時間,促進花東區域經濟發展




楊永明/台灣武力自衛:第一槍≠第一擊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永明/台灣武力自衛:第一槍≠第一擊








楊永明/台灣武力自衛:第一槍≠第一擊


2024-06-10 00:35  聯合報/ 楊永明(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面對兩岸關係與台海情勢急遽變化,特別是對岸飛機與船艦日益接近台灣的巡航動作,國防部長顧立雄上周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答詢。立委詢問「第一擊」概念與定義,顧立雄回應:「我們沒有第一擊,只有共軍對我們發動第一擊,我們只有自衛權的行使;基本上任何飛航實體未經許可進入我十二浬領空海,我方就會合比例地自衛反擊」。

顧立雄再強調「只有共軍對我們發動第一擊」,我們是行使自衛權而共軍第一擊的定義,就是「攻擊我戰航機艦設施、本外離島,或者任何飛航實體未經許可進入我十二浬的領空及領海」

隔日此議題發酵,記者追問下,顧立雄補充:「基本上,任何飛航實體未經許可進入我領空、領海,我方就會視威脅程度,合比例地自衛反擊。相關處置規定都已在『突發狀況處置規定做完整律定,但這部分不宜對外公開」。

顧立雄部長先後說明內容明確表示:首先,我方不會採取第一擊,亦即在兩岸軍事上,除非遭受對岸的第一擊或進入十二浬領海領空且有威脅,我方不會主動攻擊。

其次,將對岸第一擊的定義,除了遭受攻擊我戰航機艦設施、本外離島的軍事攻擊外,明定對岸「任何飛航實體未經許可進入我十二浬的領空及領海」(應該是「飛航或船艦實體」),也是共軍行使第一擊的認定範圍。

第三,面對日漸擴大成常態的灰色地帶行為,我方將對岸第一擊的認定設在「十二浬領海領空」和「威脅程度」的雙重認定,才會採取「合比例」武力自衛反擊。

然而,對於我方採取武力自衛行為的說法,延伸以下問題:

一、明定十二浬領海與領空界線,是否為退守防禦?對於在十二浬外的可能威脅實體採取默認態度?其實,去年國防部曾表示,國防部已與海巡署合作,只要解放軍船艦突破我二十四浬防線,海軍艦艇將與海巡艦艇聯合包抄迫使其轉向,此項作法後續是否維持不變?

二、「威脅程度」的認定標準為何?如何採取「合比例」武力自衛反擊?顧部長說,這部分的相關處置規定都已在「突發狀況處置規定」做完整律定,但是「法律上」的規定與「戰場上」的認定很難一致,現場指揮官的責任重大!

三、顧部長說法雖然引用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規定,指出「武力自衛」非第一擊,但如進入「十二浬領海領空」、且具「威脅程度」,將可能採取「第一槍」的自衛反擊;此時,「第一槍」不等於「第一擊」,因我方認定是對方先採第一擊,我方才採第一槍自衛行為

然而,在兩岸關係與台海軍事上,第一擊是我方認定,第一槍是事實發生,如果雙方對於威脅認定不同,是否會導致兩岸軍事緊張提升?此時的威脅認定、開第一槍,以及隨即的公開說明,是否也在「突發狀況處置規定」之中?

例如前日發生的陸無人機闖金門空投傳單稱「給灣灣部隊送溫暖」 ,類似事件如被認定具有威脅性(現場認為非空投傳單,可能是炸藥),我方認定對岸採取第一擊,因此下令開第一槍擊下無人機,後發現該無人機僅攜帶傳單,此時應該要站在武力自衛角度支持現場部隊,但也可能開啟兩岸軍事緊張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