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2019經濟成長減緩警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985/web/

◆  聯合報社論/卡在柯綠之間三年,大巨蛋重新「出土」
◆  聯合報黑白集/拜託民進黨放了老百姓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2019經濟成長減緩警訊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民國108年(2019)經濟成長減緩警訊


2018-12-19 02: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66%,不但低於去年3.08%,也無法達成突破3的目標;明年在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下,主計總處預測經濟成長率還會降低為2.41%,其他國內外經貿機構預測則大約落在2%到2.5%之間,台灣經濟又將面臨走下坡的困境
今年台灣經濟是「外熱內冷」,主要是靠出口帶動,內需仍相對成長遲緩,表現並不算出色;明年台灣出口將面臨更大考驗全球景氣已經由高峰開始下滑,直接影響台灣出口
美中貿易戰雖然暫時休兵三個月,但川普為了民國109年(2020年)要競選連任,不可能就此罷手,未來不確定性仍高。在美中台三角貿易形態下,大陸對美出口的縮減,也會衝擊到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另外,由美國所引發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使世界貿易環境更加嚴峻,也影響到台灣對其他地區的出口。
台灣出口所面臨另一重大挑戰是,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將在今年12月30日生效,將立刻展開快速降稅,我國約有22%的出口到CPTPP 11國,必然會對台灣產生貿易移轉。CPTPP在生效後也會展開接納新成員的過程,但是台灣由於公投結果否決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日本外相日前公開表示此結果會使台灣無法加入CPTPP,這是日本官方首次正式表態日本是CPTPP龍頭,此無疑是直接否決了台灣加入的機會,使得台灣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中更加孤立
但政府在此事件表現荒腔走板,由在野時期堅決反對開放,到上任後倉促推動,置國民健康與食品安全於不顧。目前除了宣稱加入CPTPP決心不變,並將與日本繼續加強溝通外,也是束手無策。而且未來隨著CPTPP成員不斷擴張,對於台灣的衝擊也會愈來愈大。
內需市場的問題比出口更嚴重,其中民間投資成長遲緩是最大隱憂。除了是因為台灣基礎建設不足外,也顯示企業不看好台灣未來成長前景。台灣除了民間投資動能不足,外人投資金額也成長緩慢,吸引外人來台投資金額,近年來幾乎呈現停滯,遠不及鄰近其他國家。政府一再宣稱投資環境已有改善,並整合了官方的招商機制;但是台灣近年來對外投資的金額,遠高於外人來台投資的金額,面臨資本外流的困境。
另外,在美中貿易戰下,政府雖然積極對在大陸台商及美商招手,希望可以引導他們將生產據點由大陸移到台灣,但台灣並非這些企業的投資首選,目前尚未看出具體成效。
台灣經濟長期成長動能不佳,也反映在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的緩慢。以最常拿來比較的韓國為例,民國87年(1998年)是韓國遭到金融風暴重創的次年,當時韓國平均GDP為8,026美元,尚不及台灣12,973美元的三分之二。但是韓國很快就浴火重生,在民國93年(2004年)平均GDP首度超過台灣,從此即把台灣甩開。日前韓國總統正式宣布今年韓國平均GDP會達到3.2萬美元,而台灣仍在2.5萬美元徘徊。
韓國經濟可以由谷底翻身,一舉成為全世界人口超越5,000萬的中型國家,平均GDP突破3萬美元,主要原因在於產業結構成功轉型,產業多元化,不只侷限在電子資訊業積極建構品牌,並推動文創產業,產業的蓬勃發展也使韓國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反觀台灣目前產業結構轉型出現瓶頸,也無法掌握新的商業營運模式,更面臨人才及資金外流等問題,台灣必須積極因應發展新世代產業,才有可能脫離困境。就如同歐洲在台商會最新出版的對台灣建議書中提到,「當所有生長在低枝的果實都已採擷殆盡,而要採取高枝上豐沛多汁的果實,台灣必須要有最佳的解決方案。」但是很明顯的,政府目前並沒有宏觀的解決方案。






聯合報黑白集/拜託民進黨放了老百姓


2018-12-18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促轉會要求去蔣改路名,中正紀念堂的三軍儀隊交接,是否將成為絕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檢討敗選和同婚議題,綠委尤美女成眾矢之的,據傳總召柯建銘脫口說,「拜託尤美女放了民進黨」。民進黨的家務事與外界無關,但柯建銘此語頗適合借來一用。此刻,老百姓很想說,「拜託民進黨放過我們」。
選後民進黨一方面聲稱虛心受教,另方面表現出本性不改。執政的大小事不知輕重,改革的優先順序依舊亂了手腳。諸如總統表姊林美珠一日內就職又請辭台灣金聯董座事件,諸如蔡英文親上第一線插手菸捐及機車ABS政策,都看出執政黨正處於「腦袋真的很重要」的危機。
但就算在如此危機中,仍可見某些人「乘亂而起」。促轉會代主委楊翠急著處理國幣改版和移除蔣公銅像,卻迴避外界對其機構及她個人職權名不正言不順的質疑
以當前國際金融動盪,加上台灣內部政治失序,國政問題何止千頭萬緒。結果,只見政務官高高在上指揮「去威權化」,總統則反而忙於安撫吸菸客荷包。這樣的政府效能,怎不令人民高喊OMG?真要拜託民進黨饒了我們小老百姓吧!
老實說,尤美女算是民進黨內少數一以貫之維持觀念的立委她的同婚平權概念,只能說當前社會風氣仍未至此她說「選舉過了,狂暴的社會該冷靜下來」,也算中肯。柯建銘對這樣的黨內同志說出「拜託放了民進黨」的話,顯然對外界「拜託民進黨放了老百姓」的心聲一無所悉。這樣的敗選檢討,就省省吧。







聯合報社論/卡在柯綠之間三年,大巨蛋重新「出土」


2018-12-18 23: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柯文哲在蔡柯會中表示,大巨蛋是歷史共業,要中央協助解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柯會」雖以各說各話作收,卻有了意外的小收穫,變成廢墟三年多的大巨蛋竟然重新「出土」。意外的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不僅終於親口說出了大巨蛋「要蓋」的話,他還把大巨蛋卡關的責任推給文化部。文化部長鄭麗君立刻把球踢回柯文哲,要求北市府先跨局處了解情況再說,一副「是你自己在卡」的姿態。這樣的柯綠對白,就像對著外太空喊話,雙方隔著「光年」般的距離。
柯文哲四年前一上任就鎖定大巨蛋「打弊」,不斷揚言要「拆蛋」,弄到大巨蛋全面停工。而今,他以三千多票險勝連任後,終於公開說出大巨蛋要續建,並請求中央政府協助。很顯然,柯文哲也明白大巨蛋如果再懸宕下去,遲早會變成他自己的弊案,也將妨礙他接下來的「總統之路」,因此必須及早收拾。有趣的是,他選在「蔡柯會」上拋出此事,一則要透過蔡總統向文化部施壓,二則訴諸輿論指控文化部霸道,渾然忘了自己當初堅持「卡蛋」的架式多麼威武。
若真如柯文哲所言「不拆就是要蓋」,那麼,為何外界——包括文化部在內都無法接收或認知到這樣的訊息,大家都以為他要把大巨蛋「擺爛」到底。換一個角度看,如果北市府曾就大巨蛋園區連通道的問題與文化部開過會,那麼鄭麗君迄今還在問「大巨蛋是否續建」的問題,這是佯裝無辜,或是擺官架子?還是柯市府態度一直曖昧反覆所致?而如果北市府拿得出文化部刻意刁難的證據,鄭麗君是否要更換說詞?
鄭麗君與柯文哲的對嗆,兩人都輕鬆以對,卻掩蓋不了大巨蛋被中央與地方聯手延宕三年多的醜陋現實。試問,北市府到行政院的距離有多遠?到總統府有多遠?然則,北市府與文化部的溝通搞了三年多,依舊停在雞同鴨講的層次,可見蔡政府和柯市府是什麼樣的效率。且看柯文哲所提的問題,不過就是大巨蛋北與松菸、南與國父紀念館的連通道事宜;這在郝市府時代都已規劃過,當時同樣牽涉古蹟及文資審議,但為何到了柯市府和蔡政府手上,即變成死結
說穿了,這就是柯綠兩營皆有「政治掛帥癖」使然。第一,當初大巨蛋的設計密度過高,有疏散不易的安全疑慮;柯文哲大可在合約範圍內要求遠雄減少建築量體,但他卻非把大巨蛋說成「弊案」,咬定遠雄和前朝官員有不法勾結。第二,在查不出弊端後,柯文哲即應儘快讓遠雄復工;但他擔心自己下不了台,因此讓大巨蛋工程繼續停擺,然後再把責任推給中央。第三,柯綠之間分分合合,蔡政府對文化部主管的文資審議也忽鬆忽緊,能卡則卡。如今柯綠分手成定局,柯文哲要獲得文化部協助,只怕不容易。何況,文化部已把國父紀念館畫為暫定古蹟的權責,又推回給北市府了
只為了一個區區連通道問題,大巨蛋就被北市府和文化部活生生卡了三年多,既蓋不得,也拆不得。這種景象,即可看出柯綠兩個政府做事的本事沒有,阻礙的能力倒是極強重點是,延宕怠惰都不犯法,沒有人必須為「拖」負責建設的停滯、公帑的損失,全都由人民承擔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核四建建停停之間兩千多億虛擲,大巨蛋BOT的數百億只是小巫,風電的購電費用是以兆計算,但政府在乎嗎?
諷刺的是,柯文哲日前建議蔡政府對台大校長案「認賠殺出」,讓管中閔上任,以收拾殘局。這點,他顯得旁觀者清。然而,他自己把大巨蛋案一拖三年多,卻又不甘「認賠殺出」,這恐怕也跟蔡政府一樣,吞不下自己權力傲慢的毒果。無論如何,蔡總統正在進行的「傾聽之旅」,宣稱就是要展現中央和地方合作的誠意。那麼,人們就等著看重新出土的大巨蛋,能不能從廢墟中再起吧!

【重磅快評】「紅衛兵」台大暴衝 受害的豈只是江教授

◆  【重磅快評】「紅衛兵」台大暴衝 受害的豈只是江教授

◆  【重磅快評】敗選的懲罰?高雄大眾運輸免費悄悄喊卡
◆  【重磅快評】「美少女」獨守空閨 誰讓圓仔不性福?
◆  【重磅快評】國民黨還在從阿嬤的嫁妝箱中找人嗎?
◆  【重磅快評】陳思宇會是戳破柯P神話的「吳音寧」?
◆  【重磅快評】聯合國氣候峰會不關台灣的事?







【重磅快評】「紅衛兵」台大暴衝 受害的豈只是江教授


2018-12-19 12:41 聯合報  主筆室
行政院前院長江宜樺(左四)昨晚到台大演講,遭挺太陽花學運的學生衝入會場抗議。 圖/取自周安履臉書直播

台大沒有校長快一年,台大自主聯盟昨天到教育部陳情,希望和教育部長葉俊榮當面溝通,葉表示願意直接和台大師生對話,時間暫定一月初,台大自主聯盟諷刺台大快一年沒有校長,可能是全世界沒有校長最久的大學,他們會去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話才說完沒多久,行政院前院長江宜樺昨晚受邀赴台大社科院演講,百餘名擁護太陽花學運的學生竟衝進會場打斷江的演講,現場播放昔日暴力驅離的畫面,甚至將印有當天畫面的傳單朝江宜樺方向丟擲,使得江宜樺在學生包圍下倉促步出會場,狼狽提前結束演講,這一幕校園紛亂,恐怕可以再讓台大多一項金氏紀錄。  
姑不論江宜樺四年前擔任行政院長下令驅離學生是非對錯,昨晚他是以「江教授」的名義到台大演講,政治止步是校園民主的天條,上百學生學生衝進演講會場鬧場,令人感覺很突兀,不禁要問:這裡真的是全台首屈一指的學府嗎?九合一選舉才結束,難道下一場選舉又開始了? 
今天早上有人起底,帶頭的是曾參與太陽花學運、目前休學的游姓學生,他說昨天剛好是太陽花學運「323攻占行政院」案高院開庭,但是江宜樺沒出庭,因此他們並不知道如何究責當時打他們的警察,以及江宜樺的罪責,他們希望江宜樺可以出庭說明「為何要用非常暴力的行為驅離我們?」
游姓學生說得振振有辭,但要一個答案非得要用這種有觸法之嫌的舉止衝撞演講會場嗎?有沒有超過比例原則?太陽花學運深深影台灣政局,綠營藉勢操作得利,藍營吃足苦頭,學運扛著公民不服從的大旗挾帶豐厚政治紅利,政客豈有不垂涎之理,對校園伸手、犧牲校園民主又何足掛齒,難怪事後只聞綠營政治人物對鬧場學生表示讚揚,台大沒有校長、台大學生包圍演講教授,難道不是政治伸入校園的政治秀
綠營培養學生作側翼,「職業學生」甘為政黨的馬前卒,當然也為自己日後踏入政壇刷資歷,似乎已成綠營人材養成的模式但「紅衛兵」式的暴衝踐踏民主,汙染校園,受害的又豈是無法順利作完演講的江教授而已

聯合筆記/雙城論壇與循環經濟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985/web/

◆  反撲租稅不正義…從黃背心看台灣
◆  葉部長,把校長還給台大吧
◆  聯合筆記/雙城論壇與循環經濟
◆  拔管、去蔣…繼續蠻幹 等著下台
◆  楊翠「撕裂與恨」vs.楊逵「包容與愛」
◆  防非洲豬瘟祭重罰 要宣導與緩衝期
◆  防非洲豬瘟 民眾勿以身試法
◆  改革開放40年 兩岸共謀發展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雙城論壇與循環經濟


2018-12-19 00:06    聯合報         鄭朝陽
2017年雙城論壇,台北市長柯文哲(左)赴上海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 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今天登場,這次交流主題訂為「循環經濟」,既是當前環境永續的解方、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最重要的策略,也是台灣發展新經濟的藍海、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當務之急。只是,論壇落幕,劇本演完了,政府還會把它當一回事嗎?
其實早在蔡總統兩年前的五二○就職演說,就提到「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此後「循環經濟」這個詞就成了流行語。但什麼是循環經濟?很多人仍一知半解。
拿大自然打個比方,地球上不管有再多的生物、樹木,都不會有廢棄物和汙染問題,因為所有生物為了生存所使用的資源,包含生物本身,最後都會回歸自然,滋養大地,也成為其他生命成長的養分,以致生態能生生不息,卻沒有汙染需要處理。但地球人口太多了,加上我們採用掠奪式、拋棄式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才讓環境生病
看看咱們生活周遭各式各樣的物品是怎麼做出來的。好比一支手機,到手之前,要先經過原物料與能源的開採、把原物料做成塑膠和金屬等基本材料,再生產、組裝這些零組件,整個生產和製造過程伴隨各種廢棄物與汙染,直到手機報廢時,除了金、銀、鉑、銫四種貴金屬會被回收,其他數十種材料都遭棄置,且多數進了焚化爐燒掉,等於這支手機本身也變成垃圾,是嚴重的資源錯置
這種直線式、把物品從搖籃送到墳墓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不但地球資源逐漸耗盡,還造成全球暖化引發氣候變遷和生態破壞。究其原因,除了企業藉由消費者不斷換新手機獲取商業利益,政府的制度設計也縱容這類用品的製造者只須繳交回收基金,卻不必負擔回收責任,更不會尋求更耐用或便於再利用的設計,消費者也缺乏回收的動機,以致很多人淘汰的3C都還放在家裡,並沒有進入再利用的循環中
北市政府要在雙城論壇分享公宅生命周期屆滿時,絕大多數建材可回收再利用的設計經驗,跨出城市循環經濟的第一步,還要宣示零廢棄、物質全循環的環保政策,期盼藉由雙城論壇的高度,啟動台灣循環經濟的實踐。提醒中央不要只是喊喊口號,必須趕快整合政策、提出藍圖和具體作為,更不能任由業者各自解讀詮釋循環經濟,誤了發展契機!






改革開放40年 兩岸共謀發展


2018-12-19 01:0    聯合報        林承鐸/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台籍教師(北京)
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舉辦大型展覽,民眾自拍留影。 (新華社)

本月十八日上午,身為一位在大陸任教的台籍教師,受邀參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我是民國87年(一九九八年)到北京讀書的,到今年正好廿年,大陸的改革開放正好參加了一半。
回憶起民國87年(一九九八年)剛到北京時,我是我們學校的第一位來自台灣的本科學生,學校門口一碗牛肉拉麵是五元人民幣,也沒有小七跟全家等便利商店,生活沒有台灣那麼方便。還記得那時我拿著美金旅行支票還需要到比較大的銀行才能兌換成人民幣,當時北京市的房價均價也才每平米三四千塊錢。
但感覺大陸二千年之後進步速度就很快,那時剛剛申奧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陸經濟進入了第一波的高速發展期。等後來我開始讀博,大陸處於辦奧運的前夕,除了基礎建設以外,由於很好的融入了世貿體系,所以相關的法律法規開始修改跟完善。
今年十一月,大陸舉辦進口博覽會,目的就是擴大進口,從而使得市場進一步開放。大陸經濟面雖然受到中美貿易摩擦而出現一定的影響,但總體來看,老百姓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兩岸關係自民國94年(二○○五年)「破冰」之後,進入了一個比較快速的發展過程,目前經貿關係仍然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對老百姓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便利措施,如「惠台卅一條」等,顯示出對民間經濟、老百姓的往來等,不僅沒有封閉,反而是一個更新的開放,這也是改革開放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
目前有媒體報導,近年來台灣有很多的人才外流,我感覺這並不一定是台灣的經濟不好所導致的,相反的是對岸的吸引力大增所帶來的結果。現在大陸經濟發展迅速,磁吸台灣人才是必然的結果,我感覺政府應該正視這個發展,從而以良性的競爭來吸引人才留下,而非阻止人才尋求更高的發展機會。
舉個例子,本次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紀念活動召開前夕,當我從學校接到邀請函時,正值我要被派往法國波爾多的KEDGE商學院授課,我已經連續第四年,第五次被派往法國講授「投資中國及其法律法規」以及「中國電子商務及其法律法規」,法國商學院學生選課人數近年來大增,我感覺歐洲對中國的發展也十分感興趣
在課上,我對比法國的電子商務及中國的電子商務,雖然中國有的App,在法國也有類似App,但是中國電子商務的完善程度仍使得法國學生十分訝異。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發展、協力廠商支付、4G/5G移動互聯的飛速發展,雲計算及大數據等,使得生活在中國的民眾生活變得十分便利,有很多人例如我,已經很久沒摸過鈔票,所有生活互聯網化、支付電子化,足不出戶,可以實現生活的吃住行遊購娛等。
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提出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宣示。坐在人民大會堂裡,我希望兩岸能攜起手共謀發展,從而隨著新時代改革的春風吹來、兩岸花開。






反撲租稅不正義…從黃背心看台灣


2018-12-19 00:45    聯合報        陳聽安/政大名譽教授、陳國樑/政大財政系副教授
法國黃背心示威者在巴黎香榭大道縱火燒車。 (法新社)

法國黃背心運動爆發已超過五周,人民反對政府提高燃料稅。此運動無領導、無黨派支持,警民衝突已導致三人死亡、多人受傷、二千多人被捕,社會動盪不安、經濟活動停滯,甚至蔓延到鄰國。馬克宏總統發覺事態嚴重,除髮夾彎宣布取消提高燃料稅外,還調高基本工資並降低退休年金稅負。由於政府讓步,加上天氣濕冷及擔心恐攻事件的氛圍,抗爭人數銳減,但運動並未停熄,抗爭者甚至提出更多訴求,如何收場尚待觀察。
提高燃料稅確實會加重人民負擔,但除少數國家外,大多國家皆徵收燃料稅,台灣名稱叫「燃料使用費」,主管機關為交通部國際間燃料徵稅方法有從價或從量計稅,又按油品種類採差別稅率或課以不同稅額
法國燃料稅採從量課稅,今年對汽油與柴油每公升分別課以○.○三九與○.○七六歐元(新台幣一.三七與二.六六元)燃料稅;但法國定於明年起,將汽油與柴油分別再加徵○.○二九與○.○六五歐元(新台幣一.○二與二.二八元)的燃料稅。法國柴油原比汽油稅負重,加稅後更是如此,一般大眾用的又多為柴油車,直接引發民怨
應進一步說明的是,在施行加值稅的國家,燃料和一般商品不同,消費者對一般商品僅需付加值稅,但燃料除需負擔燃料稅外,還要負擔加值稅。法國加值稅稅率為廿%,再加上加值稅,稅上加稅,消費者當然會感到稅負沉重。從稅率結構論,燃料稅具累退性質,即中低所得者稅負的比例較高所得者為重,也不利租稅公平
這股民怨,結合馬克宏於年初大幅縮減富人稅所造成的媚富觀感,釀成大規模抗稅運動巧合的是,法國法律規定每輛車必須配備黃背心,以備發生故障時使用人民以黃背心作為串連抗爭燃料稅提高的識別,一呼萬應
就政策觀點言,為防治排放,國際訂有協議,對於各國碳排放予以監測管制,有兩百多國同意遵守的「巴黎氣候協定」即是;加徵燃料稅為馬克宏在空氣汙染防治與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之一環
就學理來看,燃料稅的課徵有其正當性;設計得當的燃料稅,也確實能將燃料使用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以使使用者負擔其行為的完整社會成本,而達成經濟資源配置效率的結果但租稅政策非為唯一手段;由法國黃背心運動經驗可知:租稅手段不可無限上綱,稅負若有害分配正義、過度影響人民生計,便當改弦易轍
細數蔡英文總統上任來,在個人稅部分,年初通過的股利所得稅改與即將過關的「名模條款」;在企業稅部分,除產創條例租稅優惠一再擴大、各項租稅優惠又將開啟新的十年輪迴外,更將智慧機械和5G應用納入租稅優惠範圍;在金融面,海外資金匯回專法草案,充斥著租稅特赦與優惠稅率的討論。
如同法國燃料稅加徵,這些改革的方向,就個別言或皆有其政策正當性,但結果是高所得者享有最大的減稅利益,也是不爭的事實法國黃背心運動是一場租稅喪失公平正義的反撲,我政府不能不引以為鑑








楊翠「撕裂與恨」vs.楊逵「包容與愛」


2018-12-19 00:33    聯合報        黃春生/會計師(台中市)
1977年10月,作家楊逵在台北青年公園的「愛心園遊會」義賣書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漫畫/季青

看了十八日聯合報的頭條新聞促轉會3主張碰釘子」後,猛然想起四十多年前,我在東海大學兼課期間,有一次到東大對面的「東海花園」參觀,看到楊逵滿頭大汗在花圃做工,自我介紹後,特別高興能夠認識「壓不扁的玫瑰花的鄉土文化著名大作家
楊逵告訴我,滿園花枝綻放,蝴蝶飛舞,還有蜻蜓自由遨翔,這都是辛苦施肥、澆水、除草而來,只要心存善念,美麗的花朵,就會在心中成長。慈祥、悲憫、和善,在閒聊的將近三個小時中,從未吐出一字往日的恩怨。他走了,那慈悲、喜樂和滿懷願景的身影,常映在我眼簾,留在我內心。但,他的孫女楊翠,現任促轉會代理主委卻曾反嗆國民黨,一個過去手染無數鮮血的政黨,竟然可以如此狂言,指控別人手染鮮血。
想到楊逵的「包容與愛」,看到楊翠的「撕裂與恨」,不禁讓人懷疑,這個政黨還有意願,讓這塊土地帶來陽光?或許,正是「討厭民進黨」成為台灣最大黨的緣由了吧。

薛承泰/大學的寒流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大學的寒流
◆  林中斌/老布希的平反
◆  劉兆玄/王道永續指標—全球永續發展另類座標

◆  王健壯/不一樣的蔡英文不如維持原樣
◆  陳亮恭/一線之隔的理念與偏執
◆  洪蘭/成功的關鍵:必備熱情與毅力
◆  葉銀華/如何解決企業傳承困擾?
◆  方祖涵/明星游擊手的家暴治療
◆  周行一/好台灣+好文化、好文明、好安全
◆  楊志良/一個問了三十年的問題

◆  盛治仁/勝利站後面 危險站前面
◆  王文華/如果你犧牲一切照顧的配偶愛上別人…
◆  謝哲青/一心多用 反降低工作效率
◆  楊渡/務實的台灣人,才是選舉的贏家
◆  馬凱/當白馬王子親吻睡美人
◆  趙春山/兩岸「關鍵時刻」
◆  劉憶如/「川習會」美中貿易戰暫時休兵

◆  王健壯/蔡英文又一句文青囈語
◆  方祖涵/球場上的戰爭英雄







薛承泰/大學的寒流


2018-12-18 23:55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教授)
科技部每年此時接受研究計畫的申請,許多大學老師正關在研究室裡趕寫計畫。圖為台大校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流席捲了這次的地方選舉,選民回歸平靜迎接未來之際,大學教授正面對每年的「寒流」。乃因政府為了支持大學的研究,科技部每年此時接受研究計畫的申請,此刻許多老師正關在研究室裡趕寫計畫,學期接近尾聲,還得兼顧學生的考試與報告,如果天氣變冷,稍不注意就可能「痛失英才」!
看到老師們急著找議題,「為賦新詞強說愁」真是難為!尤其是資源較缺的人文社會學科,關係到生存,更需要爭取。弔詭的是,政府年年強調財政拮据,各部會仍不斷出現一些灌水計畫或從天而降的大計畫,而年底往往是收尾交報告的時候
教育部更不遑多讓,近年來推出一些蘿蔔,要大學深耕、履行社會責任這些本來應是內嵌於大學的目標,教育部似乎把大學當作小學,鼓勵學生用功讀書、敦親睦鄰可獲獎勵一樣。把學子修為功利化,把大學格局做小了,而真正需要深耕、履行社會責任者卻是教育部
大學為了抽取管理費,鼓勵教授們爭取研究案也助長了此風。於是,只要關係夠好,團隊夠大,原本不須百萬的研究可以轉化成數百萬或千萬的整合型計畫。一旦資源多、同儕就多、網絡就更大,獲獎也跟著來,雪球越滾越大,研究案與經費也就更多更大...,而大學的國際排名卻往下滑,這是大學的「寒流」
多年前我即提出建議,對於有意執行研究者,只需提出簡單計畫即可向科技部預借經費。研究完成後,報告送交科技部審查。審查結果「通過」,借款全數核銷,若「優異通過」,科技部另頒一筆獎金給研究者與大學。反之,審查結果「不通過」,退回修正,第二次還「不通過」,則需返還借款。如此一來,可減少對學術研究的扭曲與無病呻吟的研究,並有助於提升研究品質與經費運用的效能
數年前人文社會學門曾有過盤整歷年研究,將其分門別類,了解研究趨勢與專業分工。我不知是否據此檢討而提升了研究效能與品質?如今,大數據正夯,科技部應可率先常態性公布歷年研究,不只是報告的內容,還應包括研究者與經費細項此外,進一步連結其歷年研究,每篇研究又可以關鍵字連結相關研究以此徵信,不僅有助檢討與創新,還可以了解經費額度與研究者的關聯當然還應連結所發表的論文,研究的成果也就一目了然
最近辭世幾位學界前輩,當年不遺餘力推動學術的本土化。確實,我較熟悉的社會科學界增加了不少本土研究議題,但研究方法相當程度仍停留在西方典範下的「自我殖民。我上課時告訴學生,社會科學並沒有明確的專長,需要發展出一些特質;於是,「查證需要真本領,超越才是硬功夫」即是我給學生的座右銘。當老師的,不就是要訓練學生來超越老師嗎?戴著西方眼鏡來尋找本土的研究議題,披著西方的學術外衣來進行研究,這雖是學術發展的必經過程,但絕不能原地踏步而忘了超越
況且,老師與大學還真需擔憂有一天被AI所取代楊正大運用AI創立TutorABC,廿年來師生遍布一百個國家,線上學習人次達一點八億,不要說有哪所大學能發展如此迅速,甚至還面臨招生危機!這是國家更大的「寒流」,大學、教育部、科技部該如何因應呢

名家觀點/美國債市訊號,誰看對了?

名家觀點/美國債市訊號,誰看對了?


2018-12-19 02:27 經濟日報  梁國源(作者是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清華大學科管學院榮譽教授)

近日美國公債各期限殖利率曲線愈趨平緩,甚至有部分出現反轉,加以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的公開發言,令人產生政策立場調整的臆測,均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恐面臨景氣轉折點的擔憂。
從歷史資料來看,殖利率曲線反轉幾乎是一個領先指標,可預測美國經濟前景將轉趨黯淡。今年12月3日起,5年期對2年期美債殖利率曲線出現民國96年(2007年)以來的首次反轉(即短期債券殖利率高於長期債券殖利率),10年期對2年期美債殖利率的差距也縮小至12.83個基點,亦為民國96年(2007年)以來最低水準。倘若市場關注的10年期對2年期美債殖利率也出現反轉,對市場的衝擊將更大。
部分學院派觀點認為,近期殖利率曲線的變化雖代表經濟衰退風險可能正在上升,但不能就此認定經濟衰退即將到來。首先,觀察當前10年期對2年期、10年期對3個月、6季遠期對3個月即期的債券殖利率差距,殖利率曲線都尚未出現反轉,且對經濟衰退最具預測能力的10年期對3個月殖利率曲線,距離反轉仍差48個基點(12月10日)。
再者,在解讀殖利率曲線反轉時,應該牢記統計學上「有相關性(correlation),不等同必有因果關係(causality)」的觀念。具體地說,殖利率曲線反轉的現象,並未揭示太多經濟衰退的緣由,自然無從論斷兩者的因果關係。而過往殖利率曲線反轉後,經濟衰退便尾隨而來的原因,可能是短期利率上升所反映的貨幣緊縮環境,抑制了經濟成長的腳步;也可能是投資人預期經濟將衰退,遂對無風險資產之稱的長期公債產生強勁需求,壓低長債利率,導致殖利率曲線反轉。
另有一說則是金融海嘯後,聯準會採取非傳統性貨幣政策,長期向市場購債,造成長期債券殖利率偏低,而現階段的升息則拉高短期債券殖利率,才讓殖利率曲線產生反轉。也就是說,部分學者認為殖利率曲線反轉與經濟衰退即將來臨之間,未必有因果關係。
然而,鮑爾似乎又傳達出對美國經濟前景有顧慮的訊息。今年聯準會會議紀錄屢次以「強健」(strong)來形容美國經濟,10月3日鮑爾也表示在超低失業率和溫和物價的環境下,聯準會不需要保持超低利率,要循序漸進地轉向中性利率,且「當前可能距離中性利率還有一段長路」(a long way),釋放升息腳步不變的訊息。
豈料,在11月28日的紐約經濟俱樂部的午餐會上,鮑爾卻指出當前利率雖仍低於歷史平均,但僅是「略低於」(just below)中性利率水準,似暗示升息腳步將趨緩,與一個多月前的說法顯有差異。難怪市場會推測,聯準會貨幣政策立場恐因美國經濟表現不佳而生變,本波升息循環可能見頂,明年可能會暫停升息。
對於殖利率曲線反轉的解讀,是學者分析觀點正確,抑或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敏感度較佳?答案就在未來負面政經變數(如美中貿易戰加劇)出現時,聯準會能否做出適切的政策反應。
若負面政經因素頻仍且影響持續擴大,聯準會竟又政策操作失當時,便可能衝擊美國經濟,坐實了市場的擔憂;反之,若聯準會貨幣政策操作得宜且無太多負面政經因素發生,減稅效應鈍化後的民國108年(2019年)美國經濟雖見下滑,表現不若今年亮麗,卻不至於崩跌到令人難以安枕的地步。

梁國源

梁國源的頭銜很多,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等,但他本人最認同的身份是經濟學家。因為敢講真話,他一直是台灣媒體追逐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