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拚製造業 未必勝券在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合庫斷尾求生,斷不開賴清德的責任
◆  聯合報黑白集/卸責與免死的高度可能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拚製造業 未必勝券在握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拚製造業 未必勝券在握


2023-04-30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政府展現強烈企圖心,要讓高科技製造業和中國大陸脫鉤,恢復美國的製造業。歐新社


這一兩年,全球經濟最重大的發展之一,就是美國政府展現強烈的企圖心,要讓高科技製造業和中國大陸脫鉤,恢復美國的製造業。這種由政府強烈主導產業發展的狀況,發生在長期以來強烈主張「自由放任」、勸戒他國服膺「新自由主義」的美國身上,的確讓絕大多數專家都跌破眼鏡。

除了美國政策改變(對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25%關稅)之外,中國的勞動成本快速上升,新冠疫情期間嚴苛管制疫情、不惜代價打亂製造供應鏈,加上遠距生產的運輸造成大量碳足跡風險,疫情和地緣政治等黑天鵝讓遠距生產風險大增,都加速了這種製造業「回美」的發展。目前,美國製造業重生已顯示了若干成果。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2022年美國和製造業相關的建築投資為1,080億美元,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英國金融時報統計,美國在「降低通膨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生效後,企業已經承諾超過2,000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三分之一來自總部位於美國以外的企業。新的工廠正在市區、鄉村、沙漠綠洲、岸邊小鎮等地拔地而起,大部分來自和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等相關高科技領域。但投資並不限於這些可從美國政府直接獲得補貼的領域,像眼鏡、自行車、健身補充劑、襪子、帽子等過去不太可能在美國設廠的領域,現在為了接近市場、分散風險,開始回到美國投資;高度自動化的生產,部分解決了美國勞工成本偏高的問題。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有四成美國消費者不喜歡中國製造的商品,進一步提供了有利條件,讓製造業回歸美國。

觀察者或產業界很自然會進一步思考,情況會如何演變?這會是一種「新常態」,或只會是短中期現象?其實,我們可以從歷史獲得一些啟發。韓裔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家張夏準,在其名作「富國的糖衣」一書中指出,在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是全球最具保護主義色彩的國家。只有在二戰之後,美國已是世上無可匹敵的國家之後,才開始擁抱自由貿易;就像更早期的英國,是在其工業水準超越了歐陸競爭者後,發現自由貿易對其有利,才開始故吹自由貿易的。

因此,雖然無人可以完全確定情況將如何演變,但未來若美國政府擔心產業落後而長期以政策干預產業發展,也不會讓人過於意外。也就是說,若「抗中」作為無法阻擋中國進一步逼近(或超越)美國,美國極可能進一步擴大抗中領域和深度,和中國經濟脫鉤程度將會加劇。

然而,這種發展是否可以阻擋中國「超越」美國?台灣身處兩強之間,產業界又該如何自處?以目前中國大陸的科技發展趨勢看來,美國中長期很難阻止中國的超越(中國許多領域的專利數都已超越美國)。以一些「卡脖子」技術而言,中國的確需要一些時間來突破封鎖,但擺脫美國封鎖是早晚的事。只是在美國擴大脫鉤之下,全球化受到衝擊,兩大集團間的經濟也將會受到波及。

在大幅脫鉤後的競爭中,「規模經濟」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中國加上「一帶一路」146國和金磚國家創造出來的「非泛美集團」目前人口約占全球七成、經濟規模約三成,和「泛美集團」(美、日、中西歐等)互有勝負,但「非泛美」的經濟成長較快,經濟比重升高,讓中國獲得的「規模經濟」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多項目將逐漸領先。今天美國製造業「回歸」,終究會是一種短中期現象,無法維持長久。等「泛美集團」體認到必須彼此合作才能創造雙贏之後,才會回歸到先前較自由的貿易狀態。

台灣和台商如何在「泛美」和「非泛美」的拉扯下,維持一種兩邊皆能獲利的動態均衡,是高度的挑戰;但能化危機為轉機者,就是高風險下的勝利者。










聯合報黑白集/卸責與免死的高度可能


2023-04-3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江女夥同張姓男友殺害父親後棄屍。圖/報系資料照


江姓留美女碩士不滿擔任保全的父親不再資助生活費,竟和男友持鐵鎚打死父親並棄屍荒野,連母親都要求判死,但一審法官以有矯治及再社會化可能性判兩人無期徒刑,引發議論。

台灣社會深受儒家影響,有因身分尊卑不同的法律差別待遇。例如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以往認為除侵害生命,更違逆倫常,因此規定只能判死刑或無期徒刑。但「法有一定,情別萬端」,也常出現子女不堪父母凌虐或不忍父母病痛而殺之,若只能判死或無期顯不合情理,因此修法改為依殺人罪加重其刑,期使法官能視個案妥適量刑。

而本案判決一方面指江女逆倫弒父,惡性甚為重大,另一方面又說經鑑定還有矯治及再社會化可能性,沒有判死刑必要,因此判無期徒刑。法官或許認為已經兼顧倫常觀念與不輕易判死的主流思潮,但顯然與當前亂世重典氛圍和倫理價值有段距離。

和江女一樣,幾年前三度判死的媽媽嘴雙屍案被告謝依涵,也以有教化可能性改判無期徒刑。專家細緻地鑑別矯治、再社會化、再犯可能性,司法則體現尊重專業的謙抑;但在民眾看來,一份「中高度矯治可能性及高度再社會化可能性」的鑑定報告,既拗口難懂又與民心脫節。難怪有人質疑,鑑定報告成為法官卸責或被告尋求免死金牌的高度可能性。












聯合報社論/合庫斷尾求生,斷不開賴清德的責任


2023-04-30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合庫資產管理公司前董事長蔡見興請辭,被指是斷尾求生。(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揭發合庫資產管理公司(AMC)前董事長蔡見興濫用私人、「合庫變綠庫」等弊端,蔡見興旋即請辭獲准。但相關爭議並未停歇,甚至有向上延燒之勢。內定接任兆豐金董事長的現任合庫董事長雷仲達,也被爆出長期包庇蔡見興。蔡見興請辭,顯是為避免影響賴清德的總統選情;然如此「斷尾求生」,就能免除賴清德的責任嗎?

從王鴻薇揭發的內幕觀之,「人事酬庸」恐怕僅是合庫AMC醜聞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蔡見興把兒子、外甥、生意夥伴的女兒,甚至自己傳聞中的「小三」,都拉進公司,根本是把合庫AMC當成了「家族事業」。

尤有甚者,在蔡見興任內,合庫AMC承辦都更危老代墊業務,核准對象多以高雄、親綠企業為主,甚至毫不避嫌,或核款給公司親信家人,或為特定企業修改內規放寬核款標準,致使「合庫變綠庫」,數十億公股行庫的資金,就成了親綠企業資金調度的小金庫。

蔡見興能隻手遮天,歷四年才東窗事發,令人匪夷所思。但抽絲剝繭,進一步釐清背後政商網絡,才知情況並不單純。不僅蔡見興是綠營人士,其「生意夥伴」李木欣、李木吟兄弟,也是高雄市長陳其邁競選時的後援會會長。而其核款對象更不乏具親綠政商媒背景,他們透過良好政商關係,在高雄「獵地」、變更土地、大搞都更案,在地方早已不是新聞。

蔡見興於二○一八年被任命為合庫AMC董事長,時值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結束;外界認為,由於蔡見興在初選時並非支持陳其邁,因此此酬庸案有平衡派系、化解選舉恩怨的用意。現在外界才知道,原來「酬庸不只是酬庸」;後續運作更牽涉到民進黨各方人馬,所謂的「平衡派系」、「化解選舉恩怨」,原來是「讓各派系都發大財」。

王鴻薇爆料指稱,蔡見興相關爭議在合庫內早被檢舉,但都遭合庫董事長雷仲達壓下未處理。其實雷仲達也與陳其邁關係匪淺,兩人既是民進黨「凱達格蘭學校」同期同學,陳其邁擔任高雄代理市長時,又找雷仲達擔任財政局長。可以說,雷仲達維護的,恐不僅是蔡見興而已,更是整個「高雄綠色都更集團」的利益。

在案件剛被揭發時,蔡見興還稱「絕對禁得起檢驗」,合庫則稱「一切合法」,護航意味甚濃。不過短短一天後,合庫就宣布蔡見興「因生涯規劃請辭獲准」。如此火速處理,當然是基於此案牽涉甚廣,民進黨唯恐影響明年總統、立委選情,才快刀斬亂麻,迅速讓蔡見興下台止血。

然蔡見興二○一八年獲任命為合庫AMC董事長時,已超過六十五歲年齡上限,因此是由財政部報行政院專案核准,當時的行政院長就是賴清德。而雷仲達是在二○一七年十一月被任命為合庫董事長,同樣是在賴清德行政院長任內。無論賴清德是識人不明,或者明知背後關係仍堅持任用,又或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內幕,賴清德都難辭其咎。

而此案揭露高雄都更背後錯綜複雜的政商糾葛,更顯非個案。綠營牽涉其中者甚多甚廣,賴清德歷任黨政要職,豈能不知?如今要競選總統大位,又豈能不對此表態,宣示與不正當的政商關係和利益糾葛劃清界線,並且依法嚴辦?

合庫AMC案,蔡見興「請辭獲准」,依民進黨慣例,很可能就此全身而退。近來地檢署檢察長人事大搬風,輿論懷疑背後有選舉考量;能否釋疑,此案恰好是最佳觀察點。如果不聞不問,檢調也就難逃「為選舉辦藍不辦綠」的質疑了。



名家縱論/思覺怎麼失調的?\星期透視/世代傳承或世代對立?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國軍自我矮化 搞一邊一國
◆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⑤ 究竟誰要消滅中華民國
◆  侯友宜爭大位 應提外交政策
◆  星期透視/世代傳承或世代對立?
◆  誰能扮年老父母的靠山
◆  名家縱論/思覺怎麼失調的?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思覺怎麼失調的?


2023-04-30 01:27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副總統賴清德。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久前民進黨賴清德主席在公開場合批評他的政治對手罹患多重病症,說到國家認同則根本已經是精神分裂,這也是他決定棄醫從政的原因。很快的他又為使用帶有貶意的大白話,對所有精神病友表達歉意,顯然溫暖的賴醫師仍然認為,這些「自以為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已有思覺失調徵候。

國家認同有沒有達到思覺失調,首先要搞清楚的恐怕是「哪國人」的問題性質。賴主席大概很難否認,這只能規範問題,不是事實問題,更不是喜好問題。某人是不是美國人或日本人,要問的不是他的生/心理特徵,而需做科學驗證;當然也不是他的偏好,需要訪談決定。唯一可確認的依據是美國法、日本法規定。這其實是很簡單的常識,只是我們面對的問題有點複雜。

因為中華民國一九四九年以後政府遷台,即與中共新建政府隔海分治,當時我們還保有聯合國席位,也與相當多國家保持外交關係,所以沒有調整憲法上國家定位。一直到退出聯合國,多數國家轉向承認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也因政府體制不符合快速發展的民間社會需求,通過修憲重建符合時宜的國家定位,才成朝野共識。最後就是在第一屆老國代和第二屆全由台灣人民普選產生的新國代交棒完成三次修憲,主要參考的是另一個分裂國家德國,其中西德所採國家定位,放棄對大陸地區行使統治權(終止動員戡亂),而只在全中國主權架構下,使政府只就可以自由選舉的台灣地區行使統治權。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自此在內政、外交和兩岸各方面才真正打開生存發展空間。

這個國家定位歷經七次修憲都未做任何調整,足見真正務實改革者都知道,需要我們堅持的從來不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而是好不容易在台灣走出來的「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且正因為憲法條文已明確到不留任何浮想空間,卅年前大法官就明確指出兩岸協議非國際協定,最近一件國賠法爭議,法院也再次確認上海人不是外國人。他們當然沒有思覺失調!所以誰思覺失調我真的無法診斷,但最近蔡總統指稱馬前總統國家定位觀已屬一九七○年代論述,就顯然忽略這個新定位開始於一九九一年,是十年民主化改革的重大成果,且二○○○年蔡總統還以陸委會主委身分在立法院斬釘截鐵說「我當然是中國人」,或許可說是一種健忘吧。

大陸這兩年的文攻武嚇和最近政府揚棄憲法國家定位說法作法有多少關係,或者只是一種藉口,當然有待評估,真正令我不安的,不僅是這樣視憲法如無物的作法,如何讓我們在國際上宣揚的「以民主憲政對抗一黨專政」還能自圓其說,更因看到戰爭風險提高後,不斷升高的「防衛民主」措施,已經使得原本就不夠健全的民主體制變得更加脆弱,包括媒體和各獨立機關快速變質,最近民意調查已顯示連太陽花世代都開始質疑,這真的是我們要的民主嗎?

對於好不容易搞清楚台灣在哪裡的多數友我國家而言,能在一個中國政策下,給予我們一定支持,已經很不容易,如果他們知道,台灣只要恪遵憲法的國家定位,也就是在中國的共同大我下堅持自己要走的民主體制,已經可以大大降低台海的戰爭風險,應該完全不能理解過去七年我們執政黨的種種作為。迄今還給予我們國際法上最大支持的瓜地馬拉,賈麥岱總統今年先後在接待蔡總統及拜訪我國立法院時,大聲疾呼「台灣才是唯一且真正的中國」,用大白話說出我們現在已經很少聽到的「自由中國」定位,不知道蔡總統聽到這樣鐵桿朋友的一席話有何感想?

至於馬前總統受邀參加希臘一場國際論壇,官網和座位上的名條一改再改,我的感覺是,這些想要給我們溫暖的國際友人,雖還不會為了我們外交部難以理解的外宣而認定台灣人思覺失調,工作人員已經為了該貼中華民國還是台灣會讓我們比較高興,自己先思覺失調了。










星期透視/世代傳承或世代對立?


2023-04-30 01:28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北市議員徐巧芯(左圖)扳倒五連霸立委費鴻泰(右圖),外界認為打響 國民黨內「世代交替」第一戰。 圖/記者林伯東攝影、本報資料照片


費鴻泰與徐巧芯的國民黨立委提名之爭於廿二日落幕,由於徐在黨員投票或民調結果均些微領先,中常會迅速通過提名。徐勝選後表示,此結果讓「所有國民黨支持者知道,國民黨的傳承新時代來臨。」然而,徐能勝選主要還是因為她個人特質與戰鬥意志,若說國民黨傳承新時代已然到來,恐怕過於樂觀。

由於民代站在第一線與選民接觸,當選後若能努力耕耘選區;在單一選區制度下,挑戰者將難有超越機會。以去年美國期中選舉為例,只有約廿三位在職者在初選與大選中落敗;換言之,在位者勝選機率幾乎超過九成五。台灣亦不遑多讓,上次立委選舉在位者僅有九人落敗,連任成功機率為八成七。

在位者連任機率高,世代落差情況便容易出現,這似乎是單一選區制宿命。以美國為例,國民年齡中位數為卅九歲,但眾議員平均年齡卻高達五十八歲;參議院更嚴重,議員平均年齡為六十四歲。其中,眾議院有三位超過八十五歲老人,加州與愛荷華州參議員,甚至是高齡八十九的祖父級。

年齡世代落差,或許不是大問題,數位落差不免讓人擔憂,由這群老爺爺決定國家政策是否適當?美國最近有意禁用TikTok,國會為此特別召開公聽會,並邀請TikTok執行長出席作證。整個詢答過程顯現議員對現代網路使用的無知,如一位眾議員質疑,手機下載TikTok後,中國政府是否可能藉此侵入家庭網路盜取任何資訊。這個啼笑皆非詢答,讓不少網民呼籲,美國似乎應修憲限制議員任期。

儘管徐巧芯高舉世代傳承大旗,並贏得初選,但比較起來,立法院年齡落差似乎沒有美國嚴重。由於老齡化關係,台灣人口年齡中位數高於美國,為四十三歲,但立委平均年齡為五十六歲,低美國兩歲。照理,年齡中位數高代表老年人口比例高,立委年齡水漲船高應不意外。換言之,台灣立委平均年齡與國民年齡中位數差距,與英國大約相仿,算不上太嚴重。但台灣國會全面改選也才卅年左右,當初卅歲從政迄今也才六十歲。隨著時間推移,現行體制下的台灣,世代落差恐怕將日趨嚴重。

任何國家國會都存在世代傳承機制,否則民主精神與議會倫理將無從延續。但這類傳承通常都屬國會內部運作,如上個世紀五○年代前,美國國會便有「學徒制」,初當選議員前兩任均不得搶麥克風發言,必須先跟著老議員學習議會規矩。徐巧芯把老委員幹掉取而代之,只能算是世代革命而非世代傳承。

但話說回來,想在台灣實現世代傳承,似乎只能強勢運作迫使老委員讓位。因為區域立委席次僅有七十三席,不可能容得下年輕委員在職傳承。美國國會去年選舉首次有二十五歲的Z世代年輕人進入眾議院,英國先前甚至還有廿歲的少女當選,五、六百席的國會規模顯然更能包容世代傳承。

廿年前民進黨主導將立委席次減半,當初目的是想讓議會運作更有效率,但這項目標顯然並未實現。反而因為席次大幅減少,造成今天年輕世代若不敢挑戰前輩,便難以實現世代傳承窘境。兩大黨忙於安撫黨內年輕世代時,是否對當初的短視修憲,懷有些許歉疚?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⑤ 究竟誰要消滅中華民國


2023-04-30 01:46  聯合報/黃年
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稱,中華民國是「杯子」、台灣是「水」。國民黨朱立倫受訪時表示,中華民國是一個杯子,「讓我們所有的水、台灣所有家人團結在一起」。記者程遠述/攝影


將兩岸問題濃縮到底,就是「要不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問題。

要不要消滅中華民國,至少涉及兩大思考:

一、世界格局:篇幅不容贅言其他一般論述,本文只能略談兩岸問題如今已經深刻鑲嵌在美中鬥爭之中。因為美國不容中國超越美國,所以要用台灣節制中國,台獨也有了「倚美謀獨」的念頭。

任何國家皆可有超越任何國家的自我期許,憑什麼美國不容中國超越美國?美國不容中國超越美國,又憑什麼要以挾持台灣甚至可能毀滅台灣為手段?再者,台獨究竟是真正能夠台獨,或只是要作一隻「阻止中國超越」的美國刺蝟而已。

二、中國內涵: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是要充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要塗抹掉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唯一實行實效的民主政體?中華民族若失去中華民國,是復興或是輓殤?

台獨要消滅中華民國,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

先談中共。誰要消滅中華民國?是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還是中國人要消滅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族要消滅中華民國?

中共將中華民國視為內戰的遺留。但今日的中華民國已非當年內外失治失能的中華民國,而是人類文明一個典範級的世界角色,且有若干面向較中共的治理,更能幾及普世價值及中國文明的憧憬。中共要消滅這樣的中華民國,除了就是想要將中華民族唯一的民主政體絕種刨根以外,對中華民族有什麼正當性?

如果中華民國不鬧台獨,為中華民族留一個民主的實驗與示範,難道中華民族不能容、不應容?難道中共不能容、不應容?

中共的一黨專政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涉及人類文明及中國方向的頂層問題,此點《大屋頂下》論述已多。中華民國不能退讓,是為了人類文明及中國方向,是為了中華民族。中共為了自我救贖,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消滅中華民國。

這樣的論調可能被視為迂闊。但若能超越中共的立場,站在普世價值及中國文明的高度來看,中華民族應當維持中華民國。

中共常說,武力是針對台獨,不是針對台灣人民。但所謂台灣人民,在實體上就是中華民國。台灣本為中華民國所光復,中華民國不是台獨。

再談台獨。蔡英文說,馬英九有關一個中國的定義,是一九七○年代的論述。但民進黨今日的台獨論述,更已與七○年代大相逕庭。

七○年代戒嚴,台獨隱而未發。至一九九一年,台獨始入民進黨黨綱。解嚴使台獨受到台灣民意的節制,中共改革開放與全球化又使台獨受到世界的節制。因而台獨也從《台灣前途決議文》到「凍結台獨黨綱倡議」,歷經了曲折變化,此皆「務實台獨」的原型。至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至今,台獨又從「地緣政治」淪落至成為只是美國兩黨鬥爭的籌碼。美國兩黨比賽反中,美國兩黨比賽操弄台灣。台獨視此為成就,但實則這卻是台獨的日趨下流。

台獨捲入美國黨爭。試想,另日若川普風潮再起,主張「廿四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則台獨恐怕連烏克蘭都沒得做了。

台獨根本是自欺欺人。台獨不是在情理上不能同情,而是在現實上絕無可能。台獨當然要「抗中」,但當賴清德由「抗中保台」突然變臉成「和平保台」,就知道台獨根本無路可走。

台獨發展至今,說到底也只敢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甚至說到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也不敢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正名沒有了,制憲沒有了,台獨公投也沒有了。如此這般,還要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豈不是自欺欺人?

台獨為何要自欺欺人?一、操弄「內殺型台獨」,撕裂台灣,操作選舉。二、美國不敢放掉「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的「護欄」,但台獨則以表現不放棄台獨來換取美國的寵信,要五毛給一塊。三、有些政治人物八○年代公開主張台獨,現在因必須護衛自己的人設,所以仍然主張台獨。

前述第三點最是自欺欺人。例如賴清德,想擁有主張台獨之利又思避免主張台獨之禍。於是自封「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這對他想要進取中華民國總統將發生困難。因為,蔡英文可以操作台獨但不明說是台獨,但賴清德不論怎麼做,他自己就是台獨。

兩岸戰雲密布,民進黨主倡為自由民主而戰,而很少標榜為中華民國而戰,更從來不敢公然主張「為台獨而戰」。但局面發展至今,賴清德若當了總統,情勢恐將演變成全民要「為捍衛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而戰」,「抗中保賴」,這是多麼令人啼笑皆非的場面?

台獨明知台灣是寄命於中華民國,卻又千方百計作踐中華民國。其實,台獨做得到的,中華民國沒有做不到的。台獨想「倚美謀獨」,中華民國也可以「倚美謀維護中華民國」,這是數十年來的史實。但中華民國做得到的,台獨做不到。如中華民國可以「和陸/親美」,但台獨只能「仇中/舔美」。中華民國在兩岸可做「民主燈塔」,台獨只能做「美國刺蝟」。中共非中國,中華民國是以抵抗中共併吞台灣為目標,台獨則是與十四億中國人為敵,與整個中華民族為敵,使十四億人成了中共的後盾。

究竟誰要消滅中華民國?是台獨要「借殼」中華民國?還是多數台灣人要背棄中華民國?是「台灣人」不願與「中國人」和平共好?還是台獨挾持了台灣,幾乎封死了所有兩岸和平共好之路?迄今「維持現狀」始終是台灣主流民意,這究竟是台獨還是中華民國?台灣有必要因捍衛賴清德「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荒唐人設,而將中華民國搞得這麼不清不楚嗎?賴清德為什麼不能給大家一個乾乾淨淨的中華民國?

總之,是誰要消滅中華民國?是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民族應該消滅中華民國。是台獨要玩弄中華民國,而不是多數台灣人要顛覆中華民國。

準此,盱衡世界情勢,兩岸究竟應當再出現一位「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如賴清德?或應當再出現一位「務實的中華民國工作者」,如馬英九?

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中共不能以一黨宿仇而消滅中華民國,賴清德也不能因一己人設而操弄務實台獨。兩岸應「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中華民國是杯,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國軍自我矮化 搞一邊一國


2023-04-30 01:52  聯合報/ 張健常/軍退(台南市)


近年中共機艦頻過中線,測試我空防如溫水煮蛙步步進逼,軍方除派機升空應對,循例發新聞稿外,似一籌莫展,老百姓也習以為常。

倒是不知何時起,軍方公布空域活動示意圖,在台灣地圖上標示中華民國,把ADIZ定義為「中華民國防空識別區」,不知依據為何?

回溯一九五○年代韓戰爆發,美國遠東駐軍司令部考量減少對日本和東南亞間美軍飛航影響,劃定五邊形的「台灣防空識別區」。自民國四十二年迄今,中文名稱一直都是「台灣防空識別區」。

民眾其實大多不知,這條線東緣還壓著日本「與那國島」,在國軍戰術管制圖像上,該島十二浬領海範圍有明確標示,只要我機艦接近即被廣播驅離。

如今風雲變色,國防部自我矮化置憲法增修條文兩岸同屬一中內涵不顧,逢迎上意搞「一邊一國」,共機為何侵門踏戶意有所指。


國防部去年12月公布,共軍殲-16戰機編隊穿越巴士海峽,空警-500預警機、轟-6機則在東南部我防空識別區内邊緣,共機在我西南及東南空域活動頻繁。 圖/國防部












侯友宜爭大位 應提外交政策


2023-04-30 01:58  聯合報/ 徐勉生/退休大使(高雄市)
新北市長侯友宜。記者潘俊宏/攝影


新北市長侯友宜擬參與總統大選,如箭在弦上。日前出訪新加坡,近日又提「杯水論」,都是明顯起手式。除了國家定位、兩岸關係,外交政策也是總統參選人必修學分。

蔡總統就任後,我國連斷九個邦交國,卻沒有新增任何邦交國,就連南美洲唯一邦交國巴拉圭也有斷交之虞。有意參選總統的侯友宜,必須從此不及格的外交成績單中吸取教訓,審慎擬定自己的外交政策,才能不負國人期待。

在兩岸外交爭戰中,要扭轉外交頹勢,只有兩種選擇。一是下定決心與中共一較短長;二是止戰謀和。

此次巴拉圭總統大選中,在野黨候選人艾里格里曾揚言,當選後將與我國斷交。外交部日前表示,有信心無論誰當選,都會持續與巴國新政府攜手合作,而我國也會秉持原則,不與中國大陸競逐金錢外交。

外交部聲明冠冕堂皇,但隱約透露出一些訊息。顯示政府已做好斷交心理準備,並一如既往將責任歸罪於中共金錢利誘。但更值得重視的是,政府似乎已萌生在兩岸外交爭戰中棄甲而去心態。

外交部每年向立法院提出的業務報告,都將鞏固邦交列為第一項重要工作,其次才是強化與無邦交國家關係、積極推動國際參與。然而若政府連首要工作都做不好,還有什麼值得宣揚的外交成果呢?

從民進黨政府經營邦交國成果看,顯然缺乏一套完整而長遠的外交策略。

巴拉圭會不會成為蔡總統任內第十個斷交國,目前難斷定。媒體報導艾里格里目前民調領先,這對我方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再從最近經驗判斷,情況更令人憂心。

宏都拉斯早先與我斷交,事前美國曾派拜登顧問陶德前往勸阻,結果無功而返。若不是美國沒有盡力,就是美國已力有未逮,不再是協助我國維繫邦交的靠山,都值得我方高度警惕。

如果我方不能與對岸達成停戰默契,就必須擬定戰略,下定決心積極應戰,而不是遇事退縮,用一句「不與中國大陸競逐金錢外交」作藉口。事實上,先進國家對開發中國家提供援助是國際通例。聯合國希望援助國每年援助金額至少要占該國國民所得毛額的○.七%。我國近年援外金額只占國民所得毛額○.○四%,還有甚大成長空間。

外交競逐靠的是實力,其次是策略。現在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既沒有實力,也沒有策略,以至於外交上一敗再敗。如果不想有戰必敗,就應另謀出路,而不是消極被動地聽任邦交國紛紛轉向大陸。











誰能扮年老父母的靠山


2023-04-30 01:58  聯合報/ 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副教授(台南市)
台灣即將在2025年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著名雕塑家朱銘日前驚傳久病厭世,他的離去讓大家十分震驚,似乎也為台灣高齡老人發出些求救訊息。

台灣即將在二○二五年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原本以為還有一段準備期,沒想到過去兩年多大家忙著對抗新冠疫情,使得面對人口老化準備時間縮得更短。後疫情時代,又遇到缺工、少子化,可能老人未來的長照問題會逐漸浮現。

銀髮族必須面對的健康問題,包括生理及心理方面的疾病與功能退化。由於平均年齡上升,失智及其他神經性退化疾病比率逐年升高。譬如說失智症普及率會隨著年齡增加逐漸升高,在六十五到六十九歲只有百分之二.九八罹患失智症,但大於八十歲的老人已升高至百分之十一.六。此外,像是巴金森氏症比率也隨年齡升高,大於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約有百分之一罹患。這些生病老人常常會有憂鬱與睡眠障礙,如果沒有家人關心或是適當醫療介入,常常會因身體狀態影響心理健康,因而產生久病厭世心理。這時就應該要有人適時關心或陪伴就醫,預防憾事發生。

但是我們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也很辛苦。我們有個媽媽群組,以前大都討論小孩教育問題,這幾年隨著孩子長大,見面時多在討論老人照顧。包括中風、失智、巴金森等等疾病,都需要長期照顧,因此中生代必須要有很強心理素質,才能夠幫長輩長期抗戰,否則到頭來生病的還沒倒,照顧者卻倒下,反而得不償失。

所以,面對此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身為中生代的三明治族群首先要照顧好自己,平時除工作外,一定要花時間運動與休息,才能夠當爸媽靠山。

其次,銀髮族當自強,要存一些老本,交一些老友。可以自己做的,不一定要麻煩孩子。孩子願意幫你,要心存感激,要說謝謝不要一直抱怨。孩子沒有空,花錢找人幫忙也可以處理。平時要和朋友互動,樂於助人,需要幫助時,人家也會幫助你。

此外,中生代可以教育孩子,所有家庭成員都可以是阿公阿媽的支持者。平時帶孩子多和爺奶親近,一旦有需要時,孩子也會是我們的好幫手。

總之,大家都會老,也難免也會生病。有多一點家人支持、朋友幫忙,長輩的晚年才會更幸福。



辛翠玲/亞洲貨幣基金倡議的前世今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亞洲貨幣基金倡議的前世今生
◆  李清志/數算你的人生
◆  陳立恆/AI既來 人文安之
◆  朱宗慶/一股衝動,堅持數十載
◆  葉匡時/三級機關首長任用的彈性與課責
◆  楊志良/總統參選人應向民眾告知的事項
◆  陳亮恭/蘭亭上巳曲水流觴千載不復見






辛翠玲/亞洲貨幣基金倡議的前世今生


2023-04-30 01:21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月前提出亞洲貨幣基金(AMF)構想。 路透


在近期去美元化討論中,馬來西亞首相安華月前提出亞洲貨幣基金Asian Monetary FundAMF)構想,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發展。安華提議距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日本首次提出 AMF,已有廿六年。貨幣基金是什麼?成立 AMF,可能嗎?

從功能與技術面說貨幣基金國際貨幣體系支援與安全機制。國際貨幣體系運行,與是否有可靠儲備基礎、計價方式有關外,貨幣基金也是關鍵。當一國或多國出現經濟活動萎縮、信用不足、主權貨幣信心崩解時,貨幣基金可提供緊急紓困,避免或緩解受困國家陷入金融危機,維繫國際貨幣體系整體穩定。此外,貨幣基金也肩負觀測各國經濟發展、督導國際金融秩序的職責。

但若再從政治角度說貨幣基金也是國際金融政治競逐現場國家藉由貨幣基金,操作國際間金融資源分配,發揮影響力例子大有所在。二戰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與主導 IMF 的美國即是此例。因此貨幣基金成立既是金融技術問題,也有政治面意涵。那麼,在國際貨幣基金會外,能否另組區域型的亞洲貨幣基金?

事實上放眼全球,從歐洲、拉美到中東,乃至非洲,皆有已成立或規畫中的區域型貨幣基金。其中,中東地區阿拉伯貨幣基金在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年)開始運作。拉丁美洲則在七○與八○年代接連成立不同的區域貨幣基金歐洲貨幣基金出現時間較晚。十多年前主權債信危機過後,歐盟才決定成立。非洲貨幣基金則還仍在籌備階段中。相較下,亞洲貨幣基金過程就坎坷許多。

第一代 AMF 可回溯至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當時金融風暴席捲東亞,各國幣值血流成河,IMF 雖願意紓困,但條件嚴苛,引起東亞國家的「怨恨政治」。於是日本提出另立 AMF 的主張,擬由日本、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台灣六方,聯合出資一千億美金,成立基金,做為日後東亞貨幣緊急紓困之用;其中,日本將會是最大的出資方。當然,日本也非義舉;背後的幾個原因:一、當時東南亞國家的諸多壞帳,有不少是由日本銀行放貸,救他國,也是救自己。二、如此一來,可強化日本在後冷戰東亞領導地位,尤其當年的中國尚未成氣候。

不過,日本 AMF 提議一出,即引發中美反彈。主導 IMF 的美國,對此極為敏感也極憤怒,認為 AMF 將削弱 IMF 功能,衝擊美國領導地位,即便日本保證 AMF 與 IMF 兩者不衝突。另方面,中國對日本倡議的 AMF 也不滿意。中國無法接受台灣被列入 AMF 名單,縱使日本解釋,那是因為當時台灣有全球排名第三的外匯存底;另外,中國也無法接受由日本領導東亞金融體系。中、美兩大國反對,讓 AMF 構想胎死腹中。雖然後來經不斷調整與協商,東亞國家退而求其次,改採用多邊貨幣互換做法(又稱「清邁多邊倡議機制),但 AMF 的構想也就擱置至今。

每個區域貨幣基金故事都不同。從第一代 AMF 例子可看到,亞洲區域貨幣基金能否成立,非關技術面,而是百分之百政治問題。時隔廿多年,大環境今非昔比,在中國也正面回應安華提議情形下,不能排除此次倡議有再發展的可能。雖然一切仍未可知,但倘若如此,也意味著東亞區域經濟進一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