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AI產業未必泡沫化 看長不搶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6095/web/ 

◆  聯合報社論/不怕放錯颱風假,就怕治理思維不進化
◆  聯合報黑白集/去中國化要跟上時髦
◆  經濟日報社論/AI產業未必泡沫化 看長不搶短







經濟日報社論/AI產業未必泡沫化 看長不搶短


2024-07-26 00: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球產業最紅火話題莫過於AI人工智慧。 (路透)


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以來且持續中,全球產業最紅火話題莫過於 AI 人工智慧,幾乎所有與 AI 產業供應鏈相關公司,都受到投資者特別青睞,股票價格與企業市值一飛沖天。

然而,最近歐美專家如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Robert Armstrong、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首席投資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等,開始表達質疑之聲,擔心這可能是一種「初期泡沫(baby bubble)」,就像民國一一○-一一一年(2021-22年)出現的元宇宙(Metaverse)、非同質化代幣NFT)等一般地開高走低,最後造成投資者慘賠收場;甚至有人直言,AI 可能像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的網路(.com),出現大型泡沫破裂危機。

持這種觀點的預測專家主要依據以下三項理由:首先,目前全球 AI 新創公司股價炒作與估值,與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網路新創公司幾乎如出一轍,強調虛幻「本夢比」而非適當本益比;其次,消費者願意為 AI 產品與服務付出的代價,與這些公司股價估值完全不成正比,商業獲利模式尚未明確;最後,同性質產品取代性強且快速,即便是紅極一時的 ChatGPT,市場份額迅速被他廠低價競爭者所瓜分。

今天高股價與市值的 AI 產業,究竟是一場由國際過剩熱錢所主導,即將撐破的泡沫,或是值得期待的長期經濟發展支柱,政府主管機關、企業、投資人,應該反覆琢磨。

若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須從 AI 價值基本面開始探索。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這個名詞源於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迄今超過68年歷史,然而人工智慧實用化倚賴許多相關技術發展的成熟性,今日的 AI 仍處於技術發展成長前期,眼下爆紅的生成式 AI 與即將出現的通用式 AIAGI),恐怕只是 AI 技術發展中繼階段。假以時日,經量子計算增加算力與大型語言模型(LLM)提供加持後,AI 發展將進入真正影響人類生活的階段。

當然,以現有的領域專屬型人工智慧(domain-specific mastery)技術,仍然足以在若干應用領域提供可觀的價值,如人臉辨識、自動駕駛、金融投資輔助工具、醫療診斷、工廠自動化生產等,都值得務實期待。

另外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是,消費者願意為即將出現的 AI PCAI 手機,支付額外購買費用嗎?還是如同手機相機畫素,認為所謂內嵌式 AI 只是新產品自動的規格升級?

比對先前的網際網路發展經驗,在初期,企業對企業(B2B)才是真正的獲利模式,至於企業對消費者(B2C)服務與產品要能獲利,恐怕需要較長時間的等待。

目前國際間對於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仍然存在許多瓶頸與障礙亟待解決,如美國 AI 七巨頭:微軟、蘋果、谷歌、輝達、網飛、亞馬遜、特斯拉,互相的競爭遠大於合作、不同系統間缺乏標準互通,美中陣營基礎研究與創新,相互牽制而不共享,AI 倫理與法律相關議題完備性不足,以及高階技術人力與應用領域專業人才極度欠缺、大量計算導致能源消耗,加重氣候變遷之嚴重性等,都是致力 AI 發展與普及者所不能逃避的難題。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美中歐日等先進國家領導人,最近均曾表示將 AI 技術發展,視為未來國力之重要部分,然而這種競爭圍堵與敝帚自珍思維,極有可能像過往的軍事武器科技,長期將嚴重妨礙 AI 技術普遍造福人類的可能性,甚至大幅度限縮商業發展與獲利範疇,致使有志企業徒呼負負。

由以上分析可知,AI 技術未來發展進程,與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利益與意向間,仍存在若干嚴重之矛盾。這點對於一般投資大眾與技術研發者而言,人工智慧的應用普及似將不如今日線性預測般地樂觀。

AI 人工智慧無疑是二十一世紀對人類產生最大影響的關鍵技術之一,對於這項可能改變人類福祉,亦可能引發世界大戰而造成重大傷害(馬斯克之用語)的關鍵技術,若是利害關係人(尤其是各強國政府)以其他考量因素干涉其發展與普及,消費大眾與投資者,恐怕只能靠等待與時間來解決一切。














聯合報黑白集/去中國化要跟上時髦


2024-07-26 00: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決定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改成「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引發議論。 圖/本報系資料庫


賴清德在全代會上全程以「台語」發聲,教育部也準備將「閩南語」能力認證,改名「台灣台語」。這顯示,正港台獨有志難伸,精神台獨更須如火如荼。但國台辦朱鳳蓮很不給面子,用閩、客雙聲帶回應,說這兩種語言都源自大陸

朱鳳蓮一語中鵠,這是民進黨處心積慮「去中化」的又一鬧劇。但她沒搞懂,對於賴清德,這可不是鬧劇,它是「洗滌人心」的長遠大計。說直白些,「洗心」是說著好聽,「洗腦」才是真的。

綠媒近日鼓吹媽祖、關公從來不是中國人,就是洗滌人心的一部分。說媽祖不是中國人,跟說白馬不是馬,邏輯真有八七分像。但別以為那只是閒扯淡,媽祖林默娘說的「莆仙話」就是閩南語一支,若接受媽祖是中國人,那就得認了說閩南話的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個歷史連結,當然得造個斷點。

但如今網路無遠弗屆,賴清德在台北說「台語」,朱鳳蓮立馬在北京直播「閩南語」,聽起來有何不同嗎?何況,要洗滌、要改名的東西一籮筐,賴政府的整形速度太慢了!

另一端,全球正興起新型「去中國化」。除一堆外國網紅奔赴中國,一些中國死對頭也在「去中國」,包括加拿大外長趙美蘭、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和同命連枝的烏克蘭外長庫列巴都去了。「去中國」正成熱潮,賴政府該想一想!











聯合報社論/不怕放錯颱風假,就怕治理思維不進化


2024-07-26 01: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放不放颱風假是由縣市長根據各地風速雨量自行決定,但在台灣的政治惡鬥和民粹取向下,「從眾反應」成了縣市長最安全的選擇。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林澔一/攝影


凱米颱風來勢洶洶,卻在宜花外海打轉徘徊,意外讓全台民眾多了兩天颱風假,有些縣市甚至可能因豪雨成災再多一天。對民眾而言,兩天颱風假就像天賜大禮;對企業主而言,兩天多出的成本只能苦吞。對縣市長而言,則慶幸全台各地同步放假,沒有誰因堅持不放假而被罵到臭頭。儘管如此,大家感受一下,真覺得這兩天假放得理直氣壯嗎?

廿四日當天,首當其衝的宜蘭、花蓮都風狂雨驟,有若干地區傳出淹水災情,這假當然是要放的。反觀西部多數縣市,雖有風雨,但還算平靜,未到無法上班工作的地步。人們多了一天颱風假,但在家收看風災新聞,首日並未看到什麼恐怖的土石流,多半是路樹、路燈、招牌倒塌造成的死傷意外。當天唯一未放假的是金門,知道自己距離颱風路徑甚遠,不會受到影響,故選擇不跟進「從眾反應」。

放不放颱風假是由縣市長根據各地風速雨量自行決定,但在台灣的政治惡鬥和民粹取向下,「從眾反應」成了縣市長最安全的選擇。首長寧可錯放,也不願斤斤計較什麼科學指標,更忌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如果左縣右市都放假,你絕對沒有不跟進的自由。就像去年卡努颱風來襲,桃園未和北北基同步放假,就讓張善政被數落了一年。今年,我們看到北北基桃四兄弟同心,要放假便一起放。

再如台中市長盧秀燕,剛剛千里迢迢依出訪計畫飛抵美,一聽說凱米颱風來者不善,立刻掉頭飛回台灣。如此辛勞奔波,為的就是不讓對手把「颱風天不坐鎮指揮」的罪名安到她頭上,甚至藉機批鬥藍營。但都做到這種程度了,民進黨的毒口水依然四處噴濺,罵她作秀,王義川還批消防局長為何有空去接機。事實上,以台中市當天的情況,空應該是有的,消防局長順便沿路簡報各區狀況,不也十分符合情理嗎?那麼,王義川在鬧什麼?

整體而論,除了宜花東,其他縣市可能都早放了一天颱風假;但這其實是非戰之罪。主要原因,凱米颱風強大的結構在東部與護國神山中央山脈數度碰撞抗衡,在外海盤桓了大半天。其後,風勢明顯減弱,但登陸時間也較預計延後近十二小時。各縣市停班停課時間多半須在前一日晚間八時左右宣布;如此一來,難免造成颱風假和實際風雨的落差。隨著手機通訊的快捷便利,這個問題並非無法解決。例如,情況比較不明確的縣市,若能等更有把握的時間再宣布,決策或許比較不會太離譜。

再看,昨天凱米遠颺後,颱風尾輻合西南氣流的龐大水氣降下豪雨,在南部地區造成嚴重淹水。尤其最近適逢大潮,河川水流難以在海口消退,像高雄市愛河的水位便暴漲外溢,漫流淹入周邊豪宅社區,市區一片汪洋。同樣的,台南的永康、關廟、安平、仁德等區,也都淹水災情不輕。近兩年,高雄、台南都在爭搶台積電等科技業設廠,一方面為繁榮地方,一方面也為創造就業。但如此一窩蜂地搶建開發,是否忽略了都市整體的排水、疏濬規畫,經凱米的測試後,必須好好重新檢視修正。

颱風假錯放難免,但如何將集體誤判減至最低,則需要更多理性討論。歷經三年新冠疫情,許多上班族已逐漸習慣遠距工作;若能納入居家上班設計,就更不怕放錯假。但政府的颱風假思維,仍停留在上世紀的統一決策模式,甚至加入了民粹情緒及政治謾罵。這次兩天颱風假,正是這種心態的產物。政府平日若勤於疏濬,勤於檢查路樹路燈,有些災情是可避免的。






改稱「台灣台語」 台灣更走向狹隘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6095/web/ 

◆  改稱「台灣台語」 台灣更走向狹隘
◆  前瞻治水 錢花到哪去了?
◆  颱風來襲 你的人生排序?
◆  班班有鮮奶 已成白吃「盛宴」
◆  派系雙核心 挑戰賴領導
◆  台灣是我們母親 中國便是父親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改稱「台灣台語」 台灣更走向狹隘


2024-07-26 02:43  聯合報/ 段心儀/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台北市)
教育部決定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改成「台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引發議論。 圖/本報系資料庫


民進黨最擅長文字遊戲,在文字捏扁拉長之間,糊弄人民,攫奪權力,製造災難,封殺未來。「台灣台語」就是一例。

民進黨先假「多元化」之名,完成了去中國化。於是新課綱中,十二年國民教育期間,五千年中國歷史大約只用十節課匆匆帶過;攸關中華文化價值的古文經典刪除了四分之三;傳統道德觀更從公民課本中抹去。於是〈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訓儉示康〉、〈廉恥〉…全都從學生視野中消失,其中深刻意涵如:〈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告訴官員應該化小愛為大愛;〈醉翁亭記〉「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告訴官員重視人民的幸福感;〈訓儉示康〉要求官員生活不可奢華,〈廉恥〉則要求身為大臣不可「無所不取,無所不為」,此等跫音從此杳然。

經典絕對人性,所以總能直指時弊。刪掉它們,是有人看了刺眼嗎?因為它指出了「國家隊」利用疫情賺錢的無恥?指出了里長、律師合夥掠奪獨老的不良?

民進黨又用「在地化」狹隘了台灣文化。新課綱刪除了大量經典,卻加進一些「台灣古文」,例如一○八課綱把〈畫菊自序〉當作古今駢文的唯一代表作品,刪去文學批評先鋒的〈典論論文〉、千古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絕響了「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脩短隨化,終期於盡」等名言錦句,如此以次易佳,理由安在?有一位台文派學者把意圖說得很明白:「沒有以台灣為核心的國文課綱,無法吸收土地的養分;沒有以台灣史觀為脈絡的文學教育,無法樹立典範與榮耀、反省與自信。」但如此政治取向下選取的文章,帶給台灣學子典範與榮耀嗎?

如今,民進黨又要用「台灣台語」替換「閩南語」。證諸過去,未來極可能如此發展:一、既為台灣台語,其內涵自與閩南語大大不同。例如,宋末朱熹在福建用閩南語講四書,創造閩南用語千年輝煌,從此台灣台語可以徹底與之割裂。二、既為台灣台語,當然是正統,地位高出其他本土語言一截。三、國語只是中國用的普通話,強項在於一字一音。台語既為台灣專屬語言,應該也採用自己的文字—通用拼音。四、台語拼音化後方便與英語接軌,雙語國家化容易實現,更貼近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五、台灣學子習慣拼音文字後,自然對漢字陌生,對中華文化陌生,台灣民族自然成形。

只是,這種意圖可能成功嗎?自絕於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是讓台灣一步步走向狹隘,走向沒有光的未來。











前瞻治水 錢花到哪去了?


2024-07-26 02:54  聯合報/ 陳弈忻/文字工作者(高雄市)
凱米颱風挾帶暴雨,讓整個高雄市區幾乎都泡在雨中,民眾抱怨連連,圖為九如四路淹水情況。記者劉學聖/攝影


凱米颱風給高雄帶來超大雨量,很多地方都淹水了,連筆者無論雨多凶猛也鮮少淹水的住家,室內也進水了,兒子說這是最扯的一次。讓人不禁要問,高雄在前瞻預算中拿到不少治水經費,到底錢是花到哪裡去了?

凱米颱風給高雄帶來豐沛的雨量,沒有淹水的地方堪稱「天選之地」,只不過這樣的天選之地,應該少得可憐。雨水灌進家中,夾帶汙泥和垃圾,家具和家電都泡湯了,這場景有多慘;還有水消退之後的清理,又是讓人一個頭兩個大。這實在是沒有經過淹水之苦的人很難體會的。

沒錯,雨的確下得很大,但全市淹成這樣,實在很誇張。群組傳來一張圖片,內文是「什麼你問我高雄還好嗎?」「自己不會看哦」圖片顯示高雄已消失,變成汪洋大海了,雖是戲謔之詞,但也可見高雄的淹水有多嚴重。

筆者懇請市府團隊,可否應許市民這是最後一次「大」淹水呢?












颱風來襲 你的人生排序?


2024-07-26 02:56  聯合報/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陳耀訓·麵包埠」在23日於臉書貼出公告,颱風天照常營業。圖/擷取自網路


蛋黃酥名店在颱風天照常營業,民眾冒風雨排隊,引發社會熱烈討論,颱風其實是上蒼拋出的即時民調: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在捷運站出口開咖啡廳的年輕人,颱風天仍然營業,颱風登陸前,勸他提早打烊,年輕人回覆:「現在風雨小小的啦,我們在店裡當家裡喝咖啡。」開店是生活,只要風雨不大,就能維持一定營業額,畢竟疫情期間紓困貸款兩次,年輕老闆當前首要目標是:還債順利。

拉麵青年台北宜蘭通勤,颱風來襲首日,店鋪放假,大眾運輸的狀態也讓他體認必須在家休息。颱風假第二天,店舖雖照常營業,由於下午交通運輸才便捷,乾脆連休在家調養身體。

沒有廚房的我,受不了血糖下降,不能光吃麵包,颱風假第一天中午出門,到巷口才發現連鎖鍋貼店沒開,還好漢堡店和肉粽店、水果行照常營業。水果行三姐妹說:「我們都住很遠,搭公車來,還是依風雨狀況,再決定什麼時候休息。」連鎖超市員工表示物流持續補貨,打從心裡佩服這些堅守崗位的人們,讓捉襟見肘者,風強雨大仍有援手。

刮颱風要不要營業?要不要上班?除了依循地方政府頒布的命令,每一個人都有生存考量;人生中最無法彌補的喪失是生命,不管你在這個社會中是什麼角色,都不要忘記保護自己、尊重他人生存。

每一次颱風來襲,你是不是都體會到:人很渺小,生命無價,當颱風來臨,你的人生排序是什麼?













班班有鮮奶 已成白吃「盛宴」


2024-07-26 02:49  聯合報/ 徐世勳/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系主任兼所長(台北市)
因應紐西蘭乳品2025年進口零關稅的衝擊,農業部與教育部推出「班班喝鮮奶」政策,預計4年編列44億元經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年)曾以「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高希均教授,在其《翻轉白吃的午餐—台灣從小龍年代到溫水青蛙的警示》一書的卷首語,苦口婆心提醒大家「台灣白吃午餐四十年,產生了『五個必然』:一、從政者的『討好』替代了『求好』;二、既得利益者要求愈來愈大膽;三、只要想出冠冕堂皇的計畫名稱,經費就可通行無阻;四、正派經營的意志愈來愈弱;五、財政赤字愈來愈不可收拾。」高教授憂心地問道:「台灣的轉型與發展會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

其實,這「五個必然」全都應驗在最近農業部所推出的「班班有鮮奶」福利政策上,而且,在既得利益者的前呼後擁下,已從白吃「午餐」升級進階到白吃「盛宴」了!

農業部宣稱為降低明年起紐西蘭零關稅鮮乳(或稱液態乳)進口對台灣酪農產業的衝擊,照顧酪農,「班班有鮮奶」可讓嚴重生產過剩的鮮奶有個去處;而教育部則宣稱國小學童及國小附幼的幼兒一周喝兩次鮮奶,可讓未來主人翁有充分的營養,健康成長。理由洋洋灑灑,冠冕堂皇,政府貼心照顧的「小確幸」撒滿地。

其實,我國酪農業本來就很難與紐西蘭競爭,除不具經營規模效率外,占飼養成本將近四成的飼料幾乎全靠進口,這是不爭的事實。早在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我國與紐西蘭簽訂「台紐經濟合作協定」時,雙方已約定好,我國的酪農(液態乳)產業將享有長達十二年「關稅配額」的保護,慢慢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包括離農離牧、轉型與退場、提升酪農議價與自行調適能力等。怎麼在十二年後,明年零關稅液態乳即將叩關的前夕,竟然會嚴重生產過剩?

這要怪罪於農政主管單位的失職與失能,「討好」酪農業替代了「求好」。這十二年來,農政主管單位反向操作,每年高舉因應「台紐經濟合作協定」的大纛,幾乎是齊頭式的大量補貼補助酪農業引進智慧農業,擴大產能,提高效率與生產力,信心滿滿地準備與零關稅進口的紐西蘭液態乳對抗。酪農業一窩蜂競相增產,導致生產嚴重過剩,還要政府花納稅人大筆稅款進場收拾殘局。

根據農業部資料顯示,近年來國內生乳產量節節高升,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約四十五萬噸,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約四十六萬噸,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約四十七萬噸;今年生乳產量酪農業者預估可能逾五十萬噸,遠超過農業部內部規畫生乳年產量四十三萬噸的目標值。明年起紐西蘭零關稅鮮乳即將叩關,台灣酪農產業似乎都沒在怕,還在拚命增產。

據說「班班有鮮奶」是個常態性福利政策,農業部每年要編列至少四十四億元預算,遠比之前「班班有石斑」六億元預算(一次性買斷)多了好幾倍。真是既得利益者獅子張大口,「要求愈來愈大膽」。

如何翻轉這白吃「午餐」或白吃「盛宴」的心態與惡行?高希均教授認為,白吃盛宴的悲劇能否中止,全靠領導階層的危機意識與頭家的不再冷漠。天助自助者,讓我們從「白吃午餐」的美夢覺醒,破除白吃午餐的迷思,睜大眼睛檢視各種琳瑯滿目的「小確幸」,做個真正能當家作主的「頭家」。













派系雙核心 挑戰賴領導


2024-07-26 02:47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新北市)
民進黨全代會暗潮洶湧,賴系、非賴系之爭一觸即發,許多勢力都在挑戰賴清德領導權威。記者胡經周/攝影


民進黨全代會甫結束,黨內派系政治及權力結構發生變化重組,總統兼黨主席賴清德呼籲全黨「團結、團結、再團結」,「合作、合作、再合作」。然而,在團結合作表象下,卻隱含著可能極為嚴重的派系權力競逐及路線衝突。此次親賴系與非賴系中常委席次對比為六比四,形成圍繞賴清德的新賴系及蔡英文的英系雙核心的政治聯盟。

而且,每個政治聯盟還連結黨內其他派系,形成聯盟中有系、系中有派現象。作為黨內最高權力結構的中常會,本屬合議制而非一言堂,此次新賴系與英系及其各自聯盟,幾乎勢均力敵,能否如傳統派系共治運作順遂,或賴將隻手遮天,頗引關注。

首先,圍繞著賴清德及蔡英文的雙核心派系運作,看似維持民進黨傳統派系共治的權力結構,實則是兩大政治集團的抗衡。英系聯盟可謂在蔡英文卸任後,仍保有不可小覷的政治實力,甚至成為可制約賴激進路線的制衡力量。

其次,賴主政時期的民進黨權力結構,究竟是二元權力結構對抗,還是遵循傳統派系政治運作,皆考驗著賴領導智慧與協調能力。從二元權力結構來看,新賴系整合新潮流、正國會、湧言會、民主活水,政策傾向務實台獨及正常國家運動;英系除原英系外,又整合蘇系及原正國會陳亭妃,其兩岸論述似乎傾向維持現狀。未來兩大派系圍繞著權力及路線競逐,一旦形成二元權力結構,其鬥爭程度,恐高於多元派系間權力傾軋及彼此縱橫捭闔。

復次,中常委權力結構成員改選主要源自立委,強化黨中央決策與立院黨團一致性。十席票選中常委有七席來自立院黨團成員。這強化黨中央與立院黨團的合作關係,中常會議事決策平台機制能立即回應立院的政黨互動、政策制定及立法對話爭辯。作為雙少數執政黨,強化黨中央與立院黨團運作,更凸顯其戰鬥性、立即性及一致性,正可分進合擊正面應對藍白政黨聯盟。

再者,黨內權力結構改變牽動地方選舉布局,恐加速黨內派系權力競逐紛爭。 新一屆中常委有權決定地方選舉的提名規則,陳亭妃與新系林俊憲、湧言會王定宇皆進入中常會,十席中常委有三席來自台南市,這顯示賴清德主政下,民進黨中央權力結構台南化特色。同時也預示台南市長選戰提前開打,若無法建立公平初選機制,或是賴強勢主導提名候選人,勢必造成台南地方黨分裂。若如此,則有利國民黨選情。

最後,從既往民進黨的政治實踐顯示,總統擁有超然地位並掌握資源分配權,黨內派系間權力競逐及衝突,可以政治或經濟利益或職位進行交換,不至於讓黨內衝突擴大化,即使黨內總統初選亦然。但若賴強勢主導卻難以整合台南市長提名,可能會陷入團結的國民黨對抗分裂民進黨。

新賴系中常會超過半數席次,若權力獨斷恐引發更激烈衝突;若能調和各派系,即使展現強人政治,但各派系只要利益雨露均沾,亦能圍繞賴核心運作。故賴若有領導力及智慧協調,或能維持其政治強勢;然若排擠英系,恐造成對立。

賴清德既作為雙少數總統,若要強勢領導,對內要其他派系屈服、對外壓制藍白政黨,將使自身陷入外弛內張、腹背受敵的孤島狀態。












台灣是我們母親 中國便是父親


2024-07-26 02:45  聯合報/ 周伯戡/台大退休教授(台北市)
賴清德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總統在民進黨全代會以閩南語致詞,為他未來領導的民進黨活動定性,同時抹黑中國國民黨。演講是在「台灣是我們的母親」的比喻上,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主張。他回顧歷史,首列過去國民黨把台灣作為「反攻大陸基地」的謬誤。接著陸續批評國民黨的「專制獨裁」以對比民進黨過去「民主前輩」的努力與成績。他揭示民進黨未來的政策,以尋求國會改選後,達成民進黨的「成熟憲政民主的目標」。最後他特別指出,台灣有中國的因素,使改革的處境更加特殊!

全篇文字如許多人指出的,不但「中華民國」不存在,他還藉著把「中國國民黨」與「中國」連接在一起,同時進行去中國化。如此,以台灣之名做為國家主體「否定」中國國民黨,也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併吞「台灣」。

以「台灣是我們的母親」這感性的譬喻狹隘化「國家認同」到閩南族群與語言,並挑起政治鬥爭與族群對立,絕不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未來之福。

不錯,我們絕大多數生於台灣,長於台灣,成家立業在台灣,養兒育女在台灣,最後會死於台灣台灣是我們的家。若說台灣是我們的母親,那麼,中國是我們的父親。

這位父親在台灣最危險時候,保衛我們的家不受中共統治;用土地改革,消弭社會階級的不平等;用十大建設,讓我們經濟富裕;用普及的義務教育,掃除台灣的文盲,與日本殖民教育的歧視與不平等。強調四維八德,讓人民有良好的人品。從中國所建立並帶來台灣的憲政體制,不但打破台灣的戒嚴,也是現在弱勢執政黨所依賴的「憲政民主」。

我們當然怨懟過我們的父母。但是要把高渲染的感性譬喻用在實際政黨與國家關係的認同上,我們將迷失民主政治的事實:政黨不等同國家,也不等同族群,也不等同文化。換言之,中國共產黨不等同中國、不能決定中國文化走向、不能宰制非漢人。民進黨不等同台灣、不能決定台灣文化走向、也不能宰制非閩南人。同樣,中國國民黨從前不等同中國,現在也不等同台灣云云。在民主的政治下,一個政黨想壟斷政治的話語權不但徒勞無功,只會增添政治動亂。

賴總統揭櫫民進黨未來的政治實務,如遏止炒地炒房,肅貪反腐,反詐欺等等,人民衷心希望他能做到。這是維持民進黨長久執政之道。

當我們承認台灣與中國是我們民族、文化與政體上的父母,中華民國在台灣未來的走向不是抗中保台,而是反共興華。它在中國以及世界歷史的長河中,會有正面的地位。






廖元豪/憲法裁判的政治可預測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憲法裁判的政治可預測性
◆  魏國彥/微塑膠侵入我們的腸胃了
◆  楊志良/寫不完的漏網悲劇
◆  陳冲/老是一寶 但也要服老
◆  周行一/被動收入的迷思







廖元豪/憲法裁判的政治可預測性


2024-07-26 00:48  聯合報/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憲法法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憲法法庭經常會碰上有重大公共爭議,甚至是政治黨派衝突的案件。這時人民就會發現,國家重大政治爭議,竟是由十五位非民選的大法官來決定。憲法法庭代替民意機關與選舉程序,成為「權威性價值分配」的機制。政黨與一般大眾自然想要預測「大法官們怎麼判」。那麼,大法官們的憲法裁判,應該天威難測,還是眾望所歸地容易預測呢?

答案是:憲法裁判應該在法理上可預測,而非在政治上容易預測。

法理上可預測,顯示大法官即使處理高度爭議案件,依然是「法的僕人」而受社會信賴;政治上好預測,卻讓人民覺得大法官不過就是政治打手,或是看風向的投機者,鄙視之心油然而生。

法理上可預測,是在法學上或釋憲先例有紮實的基礎,使法界專家能判斷憲法法庭的裁判。而政治可預測性,則指人們在預測憲法裁判時,不是依據嚴格的法學規則,而是從以下標準來猜想:一、任命大法官的政黨、總統;二、大法官的政黨色彩與政治傾向;三、當前的政治權力或風向。

在憲法裁判,法律與政治的確不容易完全區分。大法官們更要有智慧,盡可能說服社會大眾與法學界,我們是基於「法理」而非純「政治」來裁判的。民主國家中,重大的政治爭議與公共價值,居然是由一小撮非民選法律人來裁決,憑什麼?憑的就是大法官行使司法權,作法律上的專業判斷,而不依循政治有權者的意志,更不是大法官自己的價值偏好。司法權是受法所拘束的權力,是「解釋」憲法而非自行「創造」憲法規範。大法官不只要自認做到這一點,更要讓絕大多數人民「相信」大法官「不是政治判斷」,憲法裁判方有正當性。

尤其台灣處於新興民主文化,法治信仰也不夠紮實,社會大眾更容易用政治結果來猜測、解讀憲法裁判。大法官要戒慎恐懼、如履薄冰地處理重大政治爭議案件。在威權時期,戒慎恐懼是為了不要觸怒當今;現在,如履薄冰則是不要破壞薄弱的「大眾司法信心」。

憲法文字很模糊,因此憲法裁判是否遵循、引用先例,就是「法律上可預測性」的重要指標。如果憲法完全沒有規範,又沒有先例,大法官或許就盡量讓政治社會自行運作,不要大動干戈改變現狀,以免被人認為大法官們拿著司法權來實現個人的理想。而釋憲先例雖可變更,但變更先例應屬例外中的例外,務必要有極具說服力的論證,方可為之。絕不能像政權輪替就大幅更動前朝政策那樣,急著想「翻轉」一切。憲法裁判如背離先例,卻在法理上欠缺強力基礎,同時更在政治上符合「任命者的利益」、「大法官的偏好」,以及「現今執政者傾向」,那簡直是完美符合大眾的「政治觀點」-憲法法庭有明確政治傾向。若真如此,司法權定分止爭的功能將蕩然無存,因為民眾根本不相信這個裁決是「法律決定」。

美國有許多人懷念雷根時期任命的兩位大法官-歐康納與甘迺迪。因為這兩位溫和保守派大法官,總是踐行中間路線、漸進主義,而且尊重先例,不惜打臉任命他們的共和黨。他們讓人相信大法官不是總統意志的延伸。墮胎、積極平權措施、同志權益等重大案件,於他們在位時都能作出社會大眾尚可接受的判決。比起現在動輒推翻先例,實現共和黨政綱的大法官們,他們才是司法的榜樣。

期待中華民國的大法官們,也有同樣的智慧與能力,維護司法公正形象,讓憲法法庭在法律上可預測,而非政治上好猜測。 





黃齊元/交易的藝術,川普領導大戰略

◆  黃齊元/交易的藝術,川普領導大戰略
◆  劉大年/因應美國政局的可能變化








黃齊元/交易的藝術,川普領導大戰略


2024-07-26 01:10  聯合報/ 黃齊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


川普入主白宮已無懸念,一夕之間,全世界急忙補修川普學分。這是天命,混亂的世界、分裂的美國,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出現了對的英雄和救世主。

川普是一名商人,沒有理念和理想,嘲笑民主價值和西方聯盟。在他心中,一切都是商業利益交換,如果說他有什麼目標,那就是「讓美國再次偉大」。

川普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出版的《交易的藝術》是一本經典作,書中介紹了川普的商業哲學,有幾個重點:一、追求利益,但保護下檔風險;二、保持多個選項,維護自身利益;三、借力使力,利用優勢影響結果,不要讓對方感到你迫切想交易;四、廣傳信念,激發人們想像力。

川普副手范斯理念類似川普,以現實主義掛帥;他認為講道德沒有用,應根據「對美國是否有利益」來處理外交事務。他和川普都認為中國是美國最大敵人,應集中資源、不要太分散。川普可能放棄拜登圍堵策略,因為成效不大、執行困難。

在被問到如果台灣被攻擊,美國是否防衛台灣,范斯說美國應讓北京知道入侵台灣會付出極高代價,如果中國發動攻擊,「再決定怎麼做」。用白話說,老美只想用威懾戰略打代理人戰爭,但不會參戰,要犧牲也只限台灣人,把戰場留在台灣

川普講得更直白,他在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跨太平洋保衛台灣很困難,台灣也沒有交保護費,「他們搶走了我們所有晶片業務,我們有那麼傻嗎?」在另一篇訪問中,他表示不會透露底牌,以免影響談判籌碼。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日韓都被川普要求交保護費,台灣不可能例外。至於條件為何?我們可以猜想:一、增加半導體對美投資。現有二廠共投資六百五十億美元,未來可能加倍;二、增加軍火採購、提高國防預算;三、重組台積電。台積電外資持股達七成,川普可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美國股東支持董事會重組,發揮影響力。

中國大陸如果解川普,應盡量和他談條件,不管是豁免美國國債、或大幅減少貿易赤字,任何能改善美國經濟的條件都可以談,前提是支持兩岸和平統一。和川普打交道需用華爾街併購思維,利益至上、政治其次,敵意併購也可有圓滿結局

如果中美無法達成協議,可能先各自展現軍事實力,如同中國對菲律賓,再看川普如何出招,最終仍可能和解,以免兩敗俱傷。台海若有戰爭,美國應會比中國傷得更重。理想結果是談和,中國尊重美國老大地位,但美國也承認中國崛起現實,雙方各取所需、合作共贏,川普不會像烏克蘭或以色列打無止盡的戰爭。

中國大陸可能戰略是,透過軍事封鎖台灣,逼老美上談判桌,因為美國只會威嚇,不願真正出兵。川普可能戰略是,用最大力量威懾中國,如果不成,則在「美國優先」前提下,和中國和解取得最大利益、犧牲台灣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在其著作《可避免的戰爭》中提到,習近平的世界觀有十大利益同心圓,最核心是「持續掌權」,其次是「確保國家統一」,其重要性超過「保障經濟繁盛」,從現實可印證。川普上台給習近平帶來一個難得機遇,主要由於川普治國風格,加上全球地緣政治情勢失控,形成完美風暴。

過去半世紀美國是全球老大,很多國家被其包養,但今天乾爹態度變了,大家必須認清現實。台灣如果不願「備和」,只能被美國逐步引向「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