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政治凌駕專業 能源環保政策崩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官員跳船,行政獨裁,傷心國慶
◆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佛里曼在台灣
◆  經濟日報社論/政治凌駕專業 能源環保政策崩解





經濟日報社論/政治凌駕專業 能源環保政策崩解


2018-10-10 01: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關於觀塘案(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行政院長賴清德不久前喊話,一定要在9月底前過關,上周更拋出「觀塘換深澳」髮夾彎,果然環保署罕見地在13天內連續審查「觀塘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案」,前天在不少環委缺席抗議,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也辭職明志之下,最後以七票強勢通過該案
環保團體砲轟,從沒看過行政院長介入環評這麼深,這是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從詹副署長的辭呈也印證,政治凌駕專業,因選舉而破壞制度已是赤裸裸的事實。總統勢必會在國慶文告上當作送給國人的大禮,以挽救被空汙所困的新北和台中的選情。我們擔心的則是,政府的環評制度崩解,能源政策荒腔走板,連環評委員對環評大會都不信任,民眾終將失去對蔡政府的信心。
環評制度的崩解,其實始於今年3月深澳燃煤電廠環差案,因詹副署長投下爭議的關鍵一票通過,遭致「環保署不環保」的罵名,環保團體當時就預知觀塘案遲早淪為政治的祭品,果不其然深澳最後又淪為觀塘案交換的籌碼,證明政務官一旦棄守專業,為政治服務,並無法獲得各界的尊重政府突然願意「觀塘換深澳」,證明當初所謂的「乾淨的煤」是自欺欺人的假新聞,環團和民間的環評委員也已主動提出比觀塘更能讓藻礁永存、更省錢的其他選項和替代方案,但蔡政府卻急於通過觀塘案,顯示缺電問題迫在眉睫,民眾質疑政府「以肺換電」,不惜犧牲民眾健康和生態永續也是有道理的。環團勢必和民進黨說掰掰,原本11月3日將重返凱道舉辦「救藻礁反深澳大遊行」,也將吸引更多民眾的參與
再從能源政策來看,民進黨在野時指控台電「藏電」,賴揆卻說「深澳不蓋就會缺電」,現在又說不蓋深澳也可以,何不負責任地直接說「深澳燃煤電廠」確定不蓋了,證明非核家園不會造成缺電的危機,更讓民眾信服?而經濟部表示將儘快提出「深澳電廠替代評估方案」,預計在現有北部電廠選擇增設一部百萬瓩天然氣機組,理由是占地面積小,建設速度比較快,彈性大。
果真如此,則當初執意非蓋深澳燃煤電廠,豈不是一場騙局?更何況,未來電力來源過於集中天然氣單一能源(超過五成),增加颱風可能斷氣而缺電的風險,製造業恐怕要憂心忡忡了尤其最近遇到選舉,政府就凍漲油、氣、電價,民眾缺乏節能誘因,台商回台的需求增加,勢必增加供電的壓力由此可見,政府的能源政策自相矛盾,恐怕永遠都有缺電的危機
觀塘案過關,工商企業界恐怕也笑不出來。因為業界最在乎的是不缺電(包括穩定供電),若能在兼顧環保與民眾健康前提下穩定無缺地供電更好,最不希望的是捲入經濟發展和環保生態孰重的爭議。
過去政府自己都認為有了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還是會供電不足,才會提深澳重建。現在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縮小範圍,供電又怎能足夠業界所需?非核家園的神主牌成了丟不掉的包袱,埋下隨時缺電的危機,而綠電也不足以作為基載,不是工商界穩定可靠的電源,最後又可能重啟深澳燃煤電廠而引發政治風波,倒楣的還是工商界。
總之,觀塘案急著過關,凸顯當前環保能源政策荒腔走板,就像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漢森所說的:「再生能源不可能取代核能。」
蔡政府注定要在缺電、供電不穩、環境生態保護、人民健康以及電費調漲之間,做出左支右絀的窘迫選擇,更會因為頻繁的選舉,讓充滿政治考量的政府不斷出現政策髮夾彎,最後受傷的可能是台灣的經濟發展和生態永續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佛里曼在台灣


2018-10-09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為表達對教育部處理卡管案的不滿,台大學生在椰林大道綁上黃絲帶聲援管中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佛里曼其實對台灣很熟悉這裡說的是得過普利茲獎的美國作家湯馬斯.佛里曼,作品如「世界是平的」很受台灣讀者歡迎,去年還獲頒「星雲傳播貢獻獎」
佛里曼研究全球化,但最新文章卻談起了「美國內戰」,看似聳人聽聞,實則反映他對美國分裂危機的憂心忡忡。美國人經歷不少造成內部對立的社會議題,種族、越戰等等,所幸仍有包容、自制、民主信念等力量維持凝聚。但目前的「川普現象」鼓吹仇恨,煽動對立和排外,攪動人心深處的暗黑元素。佛里曼和一般知識分子認為,美國當前的敵人起自國家內部,比冷戰時期的蘇聯還要危險,形容為「內戰」逼近並不為過
佛里曼擔憂的美國分裂現象,台灣民眾看著不眼熟嗎?在台灣,這不是正有過之而無不及地發生著嗎?幾乎所有議題都以藍綠分野而定奪結局。有人能解釋何以台大無校長,而管中閔要被約談嗎(有「兼職」問題的教授何止千人)?有人了解被綠營視為遲早職位不保的桃機董座曾大仁,除了「老藍男」標籤外為何自請辭職嗎?有誰聽了蔡英文民進黨全代會厲聲八問「是誰」害台灣之後,還能樂觀覺得這是個值得打拚的好所在嗎?
川普財大氣粗、煽風點火,被認為快要掀起美國內戰,卻是蔡英文口口聲聲感謝的對象對台灣略有所知的佛里曼不妨評論一下,同樣由國家領導人所煽動的內部分裂,台灣是否也進入快要內戰的處境







聯合報社論/官員跳船,行政獨裁,傷心國慶


2018-10-09 23: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環保署環評大會通過「中油觀塘三接環差案」,搶救藻礁環團前往總統府旁抗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是中華民國建國一○七年國慶儘管主政者行禮如儀地舉辦慶祝活動,但中華民國的招牌變得模糊,更嚴重的,是國家的民主及經濟進程雙雙陷入倒退最近短短數日,促轉會主委黃煌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先後掛冠求去,行政部門則罔顧輿意強行通過觀塘接收站環評,中油罔顧原油走升宣布凍漲汽油價格,勞退勞保基金則奉命進場護盤台股這一切,皆為了替蔡政府的施政無能粉飾太平,也暴露了國家前景之凶險
就在國慶日前兩天,環保署仗著官派環評委員的人數優勢強行通過觀塘案,被稱為「環保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這一天,社運出身的副署長詹順貴自行發表請辭聲明,八名民間環評委員缺席抗議即使是這樣的情勢,都無法阻止行政部門由上而下「非過不可」指令蔡政府落實了「完全執政,完全獨裁」的決心,至於長年建立的環評制度則被它踩在腳下
短短三日之內,黃煌雄和詹順貴相繼請辭,應非偶然。黃煌雄以其畢生清譽相許,原以為可以為轉型正義及社會和解作出貢獻;不料,蔡總統的人事部署和機構任務卻朝相反的方向推進,黃煌雄落得成為促轉會的「人頭招牌」。即使在張天欽的「東廠事件」爆發後,府院亦未作有效檢討以力挽狂瀾,只想私心繼續清算鬥爭路線。這種態度,怎不讓黃煌雄心寒?
再看詹順貴,在蔡政府手中,何嘗不也是一個「人頭」。事實上,在深澳電廠一役,詹順貴已經捨命賠上自己的名譽。在觀塘接收站之役,行政院意圖重施故技強渡關山,不斷運作環評委員,環保署長李應元更壓著詹順貴辭職近月的公文不批,並偽稱他只是「咳嗽請假」,逼得詹順貴只好在臉書發表自己的辭職聲明以明志。其辭職聲明,遍數對多位長官的感謝,唯獨缺少閣揆賴清德;由此,不難看出觀塘案的強渡出自誰的指令
一個政府施政不當,甚至逼得不願同流合汙的良官必須「跳船」離開,以保持自己的晚節;這樣的政府,夫復何言?觀察蔡政府用人,偏好張狂之輩,貶抑正直之士,唯綠色意識形態是尊也因此,幾番汰換之後,朝中充斥倖進官員和跳梁小丑,專業及超然被迫退位。陳師孟、張天欽、陳英鈐、顧立雄等,不都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造就出來的?包括「管中閔上不去,吳音寧下不來」,一拗九個月,蔡政府也不在乎人民指指點點吧!
除了用人偏好,蔡政府的施政也不斷走向獨斷獨行,甚至一再重蹈自己過去所抨擊國民黨的老路例如,油價凍漲完全違反市場機制及計價公式,只是把問題延後罷了但由於選舉在即,府院高層卻能隻手干預。再如,改革軍公教年金之後,對勞保年金卻縮手不前;但近日台股因美中對峙風雲而重挫,勞退勞保基金卻率先奉命進場護盤。包括當年蔡英文親筆寫下「藻礁永存」的承諾,如今卻利用官派環委的政府暴力強行通過;包括民進黨曾全力推動公投鬆綁,如今卻假手中選會來汙名在野黨的公投提案。這些,在在表現了「行政獨裁」的氣象,民主則遭扼殺
最不堪的是,蔡政府對人民如此冷漠,對待在野黨如此刻薄,卻對獨派畢恭畢敬,對陳水扁的勒索要脅則步步退讓台中監獄對陳水扁保外就醫劃下了「四不」的紅線,但陳水扁一踩再踩,根本不以為意而中監只能裝作視若無睹,法務部則顧左右而言他,蔡英文更裝作事不關己這種「假裝的法治」,要如何維持國家秩序和人民信仰
可悲的不只是蔡政府的無能,可憂的還有台灣的前景。在不斷高呼「為了下一代」的口號下,我們究竟能留給他們什麼資產?政府又會把國家帶向何方?跳船的官員,獨裁而失能的行政,國慶日已無可慶祝,僅剩傷感

【重磅快評】蔡英文國慶宣示嚴辦假消息 就從李應元吧

◆  【重磅快評】蔡英文國慶宣示嚴辦假消息 就從李應元吧

◆  【即時短評】籠中烏鴉不叫了 「社運入朝」失靈現形
◆  【重磅快評】詹順貴遞了投名狀 賴清德卻賣了江湖
◆  【重磅快評】李應元講的是哪門子江湖道義?
◆  【新聞幕後】在被更粗暴對待前 詹順貴辭職明志
◆  【重磅快評】觀塘環評會將會是一場鬧劇?
◆  【重磅快評】油凍漲跟政治無關 這假新聞不該查嗎?









【重磅快評】蔡英文國慶宣示嚴辦假消息 就從李應元吧


2018-10-10 14:21 聯合報  主筆室
對於觀塘案通過引發的爭議,行政院長賴清德(右)、環保署長李應元昨在立法院說明。圖/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今天在國慶演說中相當特殊地三次提到「假消息」,不僅把假消息的問題列為「國家安全布局」的第三個面向,更強調「只要罪證確鑿,我們一定嚴辦到底」。
近年來,假消息或假新聞破壞選舉秩序與社會穩定,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困擾。但各民主國家在研擬防範假消息或假新聞的作為,以及特別是在假消息或假新聞如何認定、由誰認定等問題上,卻都相當審慎,避免制止假消息或假新聞不成,反而根本限縮了言論自由。
最明顯的例子,當媒體傳出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為觀塘案請辭時,不但署長李應元稱「子虛烏有」,行政院也立即否認,環保署否認的新聞稿也還高掛在行政院所設的「即時新聞澄清專區」;但不過幾天,詹順貴就從「請假非請辭」變成請辭成真
政府自製假消息、散布假新聞,如此「罪證確鑿」,從李應元到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要不要按照蔡英文國慶演說的誓言「嚴辦到底」
至於行政院也極力強調賴清德院長「從來沒有」、「絕對不會」干預環評制度及環評審查過程。但詹順貴在辭職聲明上白紙黑字的指控如此鮮明,倘非詹順貴製造假新聞,就是從賴清德、Kolas Yotaka到李應元的「系統性」假消息傳播,蔡英文是否應該「嚴辦到底」?
防範假消息或假新聞的破壞作用,是一個嚴肅的課題,重點在如何避免因此限縮了言論和新聞自由,甚至製造了寒蟬效應;正如同不能在倒掉洗澡水的時候,把澡盆裡的嬰兒都粗暴地一起倒掉。
在蔡政府一片「打擊假新聞」的政治氛圍下,NCC日前配合發布廣電媒體未經查證散布假新聞得處最高二百萬元罰款的訊息,已經引起新聞界和相關學界的廣泛疑慮,但NCC主委詹婷怡仍因「打假不力」在立院慘遭民進黨立委圍剿
民進黨政府官員和立委最近提到假新聞,都一副咬牙切齒的模樣但他們在磨刀霍霍大肆株連的時候,都忘了自己在野時曾經如何強調民主價值和言論自由的
現在蔡英文把嚴辦假消息列為國安布局的第三個重要面向,我們期待這篇國慶演說帶起的政治風向,不會同時把民主價值和言論自由都帶進蕭颯的寒冬裡至少,民主自由的價值連結,正是蔡英文國慶演說中最重要的國安布局第一道面向

聯合筆記/這支環評國家隊

◆  翻轉高雄新局…北漂遊子盼歸鄉
◆  重批國民政府、擁抱日本殖民…選擇性的「轉型正義」
◆  聯合筆記/這支環評國家隊
◆  國慶日 還是你我認知的國慶?
◆  國慶日/維護中華民國 才是真愛台
◆  國慶日/國父創立的民主共和國 誰還記得?
◆  國慶日/國旗飄揚 好感動
◆  國慶日/福佑台灣 福柚平安
◆  國慶日/掛國旗 才像國家生日
◆  觀塘換深澳 檢討環評制良機
◆  觀塘案 江湖無道義 社運人士醒醒吧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這支環評國家隊


2018-10-10 00:02 聯合報  鄭朝陽
行政院長賴清德(右)昨在立院備詢表示,他沒有強壓觀塘案的環評委員。左為環保署長李應元。 記者曾學仁/攝影



這年頭,運動競賽有國家隊,產業的國際競爭要有國家隊,股市大跌有國家隊進場護盤,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也不例外;從古到今,國內環評的國家隊一直都在,只是以往都是潛水式運作,最近在桃園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環評案中公然浮上水面,且一出手就驚駭各方。
先看「程序正義」。這次觀塘接收站開發案環評大會,由七名官派代表和三名專家委員勉強湊足開會門檻,由於反對開發的委員都沒出席,沒有過往激烈的辯論,動用表決結果,竟是六張官派代表對兩張專家委員的廢票,專家委員的意見完全消音,環保署事前還用新聞稿為中油提出縮小開發規模的作法「美言」,官方赤裸裸、一面倒護航政府主導的開發案,相當罕見。
環保署主導環評大會流程,不知道是高層壓力使然,還是文官經驗不足、缺乏傳承,導致過程粗糙,處處顯露政治黑手的斧鑿痕跡;如今環保署被輿論罵為「環害署」,只是剛好而已。
環保署主責環評的相關官員應該翻開環評法第三條,以及過去創設環評制度的立法初衷,之所以規範環評委員會的專家學者不得少於委員會總人數三分之二,且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開發單位時,其機關委員應迴避表決,主要用意就在避免政府的手伸進環評,而台灣環評有全球獨創的否決權制度,也靠專業和科學讓政府能自我節制,讓環保意識不致無限上綱,也能矯正政府部門長期重期經濟、輕環保的弊病,但觀塘案的過程與結果,幾已宣告環評制度壽終正寢。
熟知環評的人都知道,國家隊一直都在,但即使在馬政府時代的國光石化案,承受來自綠營極其沉重的社會壓力,前環保署長沈世宏仍把環評爭議拆成五項子題,逐一交由專家會議開了十幾場,至少走完程序正義和專業充分論辯這個必經之路,雖然最後國光石化案胎死腹中,過程仍光明磊落
民進黨執政下的環保署,用觀塘案再次證明全面執政就是全面鴨霸,連基本的程序正義都可以不顧;這支國家隊殺了環評公信力,可以想見,環保與經濟發展將陷入另一輪惡性循環。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2018-10-09 23:55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美國副總統潘斯4日發表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演說,痛批中共。 (美聯社)


美國與中共的衝突有升高的態勢,正從貿易蔓延到地緣與國內政治,基本上是美國主動挑起的,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起初,衝突點是美國對中共的鉅額貿易逆差,川普在選總統前就已經預告會採取行動,因此在雙邊貿易是否公平或有人為操縱方面做文章並不令人意外。但這幾天川普總統與潘斯副總統相繼針對貿易以外的議題指控中共干預美國期中選舉,譴責中共遊說三個拉丁美洲國家與台灣斷交威脅台灣海峽穩定,批評中共藉「一帶一路」利用債務外交擴大影響力,而且警告中共,美軍會不畏解放軍騷擾持續在南海自由航行,美國這些言論讓人擔心雙方的衝突會一發不可收拾,嚴重影響世界經濟與安全。
美方是挑起爭端的一方,中共尚力有未逮,現在並無意願升高衝突,但是面對貿易量與資金流動的現狀正要改變到一個未知的狀態,如何積極因應已引起中共的劇烈頭痛。過去廿年世界貿易量成長三倍,中國大陸的外匯存底成長廿二倍,經濟總產出成長十二倍,從占世界的三%升至十五%,美國經濟總產出的世界占有率卻從廿七點四%下降至廿四%,而且中國大陸的對外直接投資增加了五十五倍,民國106年(二○一七年)達一千一百億美金。這段期間中國人不斷儲蓄,儲蓄率超過四十%,美國人不停消費,儲蓄率低於十%,中國累積了許多財富,美國人維持高的生活水準
大陸人國外到處置產,從地產、酒莊、能源、港口、交通到高科技,什麼都買,在美國人眼裡,中國是世界貿易量擴張的最大受益者,利用了許多不正當手段保護經濟成長,例如不尊重智慧財產權,隨意剽竊複製外國科技、強制在華經營的外商移轉技術、補貼國有企業妨礙競爭、限制外商的經營範圍與股權、利用各種有形無形方法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甚至操縱人民幣匯率等等。
中共覺得貿易順差是來自於犧牲消費的結果,大陸不過是世界工廠,出口的附加價值多數被外商賺走(例如iPhone的主要獲利者是蘋果公司,不是苦哈哈的中國代工廠商),卻留給大陸難以清除的環境與空氣汙染;中國採取的經濟發展手段,其他國家在低度發展初期都有類似情形,而且中方想買的東西美國政府不准出口
美國當然了解大陸的訴求,但是中國的氣焰與企圖心是美國無法忍受的突然累積的大量財富讓中共對外國政府及企業的態度從謙卑轉為強勢,中國老百姓在世界到處旅遊,行為舉止不夠文明,財大氣粗是中國人給別人的印象。但最讓美國疑慮的是習近平提倡的「一帶一路」與民國114年(二○二五年)中國科技自主等偉大中國夢,中國在世界上已有強國的發言權,南海議題上不退讓在美國看來只是未來與中國在地緣政治上衝突的開端而已。
美國要的是一個可以被約束的中國,或是意識形態和歐美民主國家一樣的盟友,習近平顯然無法在這方面滿足美國,但是中共的鬥爭手段一向是在無法有全面勝算之前採取你硬我軟的策略。大陸最大的優勢就是廣大購買力日益提高、很喜歡賺錢、素質不斷進步的人民,以及豐富的天然資源,因此中共未來會以國內市場利誘外商,全力擺脫依賴貿易成長的模式,在地緣政治上姿態放軟,除非核心利益受到嚴重挑戰,未來幾年中共將是一個比較安靜的政權,對美貿易逆差會縮小,外商在大陸做生意卻會更多,中美爭端會持續,但是大陸市場不斷擴大是可預期的。

名家觀點/經濟與物價…人民的兩大憂慮

名家觀點/經濟與物價…人民的兩大憂慮


2018-10-10 01:13 經濟日報  吳大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口述)

目前最受台灣社會關心的兩個經濟問題是:經濟成長和物價。更具體而言,我國維持了一段時間不錯的經濟成長率,是否會受到美中貿易戰等變數的影響,以及國際油價對物價上漲的影響如何。
先看經濟成長的情況台灣經濟表現受出口的影響非常大,坦言之,這波經濟可以維持還不錯的表現,最主要還是透過出口的帶動。但出口成長是源自於全球性經濟景氣好轉,不完全是台灣政策上有比較特殊之處,國民黨執政最後一年的民國104年(2015年),因全球經濟狀況不理想,造成出口一直在衰退,也拖累了整體經濟表現。
在此情況下,美中貿易戰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當然會對經濟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由於這個變數不能操之在我,因此政府未雨綢繆,準備以提升內需來作為支撐明年經濟發展的主軸,中央政府總預算首次突破2兆元,公共建設支出大幅成長
但我認為,政府增加投資或許會有「短期」效果,能刺激經濟成長,長期來看,可能更要留意是否導致資源的浪費。舉例來說,近期台灣南部生水災,災情不輕,可治水預算每年動輒上百億元,從來沒有少給過,長期下來卻沒看到具體成效。把預算花在政府公共工程支出,必須要有所節制,長期靠政府支出拚經濟,效果未必好
讓資源在民間發酵,才是好的做法。包括外商直接投資(FDI)在內的民間投資,如果可以擴大支出,往往能產生更多「乘數」效果。但就吸引民間投資而言,台灣目前碰到很大的問題,外資或規模比較大的投資,多會因為擔憂能源轉型政策太急躁,尤其對於電力供應與電力成本感到擔心,產生的疑慮導致對未來的投資舉棋不定。
的確,眼下電力雖緊但不缺,可是若有更大的投資加入,特別是製造業投資,需要更多的電力,這時候,如果不能夠提出電力供應充足的保證,龐大的投資計畫是不會挹注下去。
另一個問題則是物價,這個問題,在油價節節高漲後愈來愈受到關心根據中央大學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CCI)顯示,「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的指標,7月可能是全年物價的低點,8月略微回升也是全年「次低」,除了油價這項變數,基本工資調漲等不利的影響,也將在下半年浮現
我認為最低工資的調整,主要是對餐飲業、服務業的業者產生影響,他們為了反映成本,合理推測明年起,餐飲各類服務價格會往上增,統計結果也發現消費者對未來半年的物價表現,呈現憂心狀況。
我們可以把CCI看成消費的領先指標,家庭經濟位處全年低點,代表民眾感受還是「偏向悲觀」,人民感受恐不像客觀數字呈現的美好,相反的,還表現出對未來物價和經濟表現的擔憂,值得政府重視。


吳大任

學經歷:1992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專長:產業組織及賽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