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經濟/大陸經濟會硬著陸嗎?

.聯合報社論..「女力」與性別平權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會硬著陸嗎?


20160212、大年初五



經濟/大陸經濟會硬著陸嗎?


2016-02-12 01: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春節期間,全球股市跌多漲少,港股昨天開紅盤,也以大跌作收,反映的是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尤其中國大陸經濟,最是動見觀瞻。大陸近來一直籠罩著通縮陰影,經濟成長持續下滑,日前公布的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4,再創最近41個月來新低,使得國際上唱空大陸經濟的聲音高漲,大陸經濟成長會不會「硬著陸」,成為各界議論的焦點。
認為大陸經濟將走向「硬著陸」的論者,以量子基金創辦人索羅斯為代表,主要是基於經濟成長持續下滑、債務負擔不可持續和大量資本外逃等理由。IMF也指出,「大陸經濟下滑比預期更快」,而官方的調控政策效果卻乏善可陳,經濟前景與政策的不確定性,已令全球市場避險情緒高漲,並加速新興市場的貨幣貶值,從而進一步拖累經濟成長。
支持大陸經濟將「硬著陸」的論者雖有所本,但大陸官方嚴詞駁斥。總理李克強最近公開指出,去年初《政府工作報告》訂定的各項經濟指標,除了進出口成長率,幾乎全部如期完成。大陸學者林毅夫等人呼應官方說法,表示「硬著陸」的觀點過於誇張,大陸擁有廣大的內需腹地和巨額的外匯儲備,足以抗衡任何外部衝擊;目前存在的一些經濟問題,都是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
其實,信貸持續擴張,使得非金融債務快速增加,是目前大陸所面臨的較嚴峻問題。長期以來,大部分的成長都是依靠增加投資達成,債務作為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近年來不但沒有因經濟下滑同步減緩,反而增加得更快,主要是因主政當局擔心緊縮信貸,會不利於「穩成長」。新的金融政策陸續推出,譬如地方債置換計畫,透過商業銀行的債務轉換,釋放大量流動性,但是資本產出效率卻每況愈下。
這些寬鬆的金融政策,釋出的流動性主要流向負債嚴重的房地產行業、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主導行業,甚至是影子銀行等非正規金融領域,對亟需融資的很多民營企業幫助不大,整體的政策效果也不顯著。這種信貸擴張模式持續運作,已使得大陸債務餘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07年底的150%左右,驟升至去年第2季末的290%。
此外,美元持續走強,將給今年大陸經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加上國際投資客做空人民幣,熱錢大量流出,更是造成大陸資金外流的重要原因。短期內,市場預期心理將繼續驅使大陸的資金外流,人民幣的貶值壓力持續存在,將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更加陷入混亂。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大陸執行政策可能衍生的風險。去年6、7月大陸股市急遽下挫幾乎崩盤,一系列救市行動卻考慮不周、隨意更改;今年1月初,大陸證監會引入熔斷機制,在實行短短4天後宣布暫停;去年8月大陸央行的匯率政策調整,以及引入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匯率指數,都因溝通不良導致市場的錯誤解讀。這些政策失誤有一大部分可歸咎於政策制訂機構缺乏獨立性所導致,全球投資者對大陸當局的經濟治理能力,疑慮漸增。其實,面對詭譎多變的經濟情勢,以及諸多治絲益棼的經濟問題,大陸當局的政策選擇常陷入兩難,加上人治社會的特質,這類政策風險短期內恐無法消除。
總之,爭執大陸經濟到底會不會「硬著陸」並無太大意義,重要的是,目前大陸經濟下滑趨勢仍然見不到底,潛藏諸多風險,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對大部分國家而言,大陸經濟陷入困境絕不只是「他家的事」,而是「每家的事」,近來國際金融市場因大陸股、匯市波動而動盪,今後大陸如何擺脫,以及能否擺脫經濟困境,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台灣更不能掉以輕心。

聯合/「女力」與性別平權


2016-02-12 01: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女力」是當下流行的話題。縱觀國際政壇,德國的梅克爾總理睥睨東西,美國的希拉蕊至今是呼聲最高的總統參選人,連台灣也即將進入女總統時代。就經濟面而言,「女力」已不只表現於百貨公司周年慶刷新業績,或甜點下午茶市場蓬勃而已;娛樂產業出現瑪丹娜演唱會一張票賣到三萬元的成績,曰「女皇」亦不為過;就連體育產業也開始感受女性運動風潮左右市場,新標語曰「不只是運動改變女性,而且是女性改變運動」。
「女力」看來勢不可擋,但另方面,台灣春節期間,公共論壇的話題卻仍見:「妳,回哪個家吃年夜飯?」。商品廣告主打出嫁的女兒怨嘆無法充分盡孝,好像推銷出養生禮品就可代替孝心彌補缺憾。年初二車潮說明「回娘家」習俗仍未鬆動,也反證媳婦在夫家守歲的風俗根深柢固。更微妙的例子裡可看見,就算在都市化的今日,女兒出嫁仍有「拜別父母」儀式,嫁女的雙親無不淚眼婆娑;反之,娶親的一方必然喜氣洋洋。凡此種種,說明華人社會的性別態度,從嬰兒出生那一刻的「弄璋、弄瓦」即已存在著區別意識。
當今時代,出現很多「最光明也是最黑暗,最進步也是最退步」的怪異現象,基本上兩極化越趨明顯。網路世代號稱新興民主平等,然不僅財富分配趨勢造成新的階級社會,資本主義狂潮也促使物質主義囂張,同情弱勢的社會運動則節節敗退。也所以,在性別平權的領域裡,一方面可見如蔡英文一路過關斬將、終登大位的先進指標;另方面,很多為人妻女者連「回哪個家吃年夜飯」的心聲都只能隱忍心中,「如何嫁入豪門」之術成為某些女性追求社會地位翻身的途徑,足令半世紀前的女權運動者啞口無言。
論「女力」,這似乎是一個最光明的時代;但有些父母仍勸誡女兒別念太多書以免嫁不出去,可見平權的理想仍有烏雲籠罩。希望即將到來的女總統時代,至少在性別平等方面可堪樹立典範。

王正方/學了幾何又幾何?

.王正方/學了幾何又幾何?
.洪蘭/道德執照:有運動,大口吃甜品?
.劉克襄/年節的菜頭
.李清志/逃避過年的方法
.舒國治/過年與過癮
.周行一/猴年好創新
.嚴震生/成也愛荷華、敗也愛荷華
.黃介正/啟動「國防總檢討」
.朱宗慶/跌撞成長的舞台經驗談


20160212、大年初五



王正方/學了幾何又幾何?


2016-02-12 01:17 聯合報 王正方



小時候很喜歡聽大人講話。數學家管公度教授來家裡和父親聊天,絕不錯過,搬小板凳在一旁坐著。管伯伯話題廣泛,天南地北無所不知,腹中的掌故趣事無數。記得他講起幼年在老家上學,有個同學年齡較大,上幾何課很痛苦;某次考卷發下來,慘不忍睹,感嘆之餘,作打油詩一首:
人生在世有幾何,何必苦苦學幾何;
幾何幾何不知數,學了幾何又幾何?
學幾何到底是為了什麼,中學大學畢業之後,有幾個人還記得當年學的那些定理、公式,誰還會證明兩個三角形相等或相似?電機工程學進步神速,早年必修的互感器分析(transformer analysis)、直流交流馬達等課程,今日都不列入大學課程了。所以有個普遍的說法:逼學生們花大把時間學這些東西,以後進入社會都用不上,所為何來,學了幾何又幾何?官員應當好好檢討課程與教材才是。
中學大學教育並非職業技術訓練班,學幾何不保證進好大學,或找到高薪職位。通過學幾何,孩子能學到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析能力;大膽假設、運用已知定律、嚴謹小心的去求證。求證的步驟最緊要,條理分明,依著求證的思路一筆一畫寫出來,得到正確的答案、證明。即便是做錯了,只要再依照求證步驟重新走一遍,肯定能找到在哪兒走岔了路。這是從錯誤中學習的重要過程。
時代進步得飛快,據說台灣的中學數學課,老師不給學生習題做,也不改作業。因為都是中學生了,應自發地去找數學大全的難題來做,必須又快又正確,考試多是選擇題,改考卷是電腦的事;至於學生是否會有條理、有邏輯的一步步解幾何題,老師不改作業,大概就很難知道了。每個學生靠自己發展出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來。可能嗎?
李家同教授的博幼基金會,發來基本幾何學教材,內容簡單明瞭。第一課是一位老師在黑板上以SAS定律(兩邊及一個角相等),來證明兩個三角形相等;題目很容易,聰明學生一看就知道答案了。老師耐心演算,板書寫得清楚,一路演繹下來,最後得到證明。這是老式的、不厭其煩、掰著手、苦口婆心的教幾何,務求程度比較差的學生也能夠分析、判斷、運用已知條件一步步得到證明。看到李教授的教材,就想起某美國教育家說過:口授與寫板書是不可取代的。(You can’t replace chalk and talk.)
家同兄深具愛心,一生致力於基礎教育水準的提高,盡心盡力關注弱勢、放牛班的中小學生,希望一般孩子都有扎實的數學底子和基本英語讀寫能力;然而社會不重視他的努力。
時髦的教學法要用投影片、放電影、花稍的多媒體來呈現,老師像綜藝節目主持人才叫座。如此教學,同學們就學得比較扎實?看來未必,同學們在教室眼花撩亂地看秀,不作筆記,較認真的學生會要求老師把教材發到他們的手機,有空再仔細看。上課時都不專心,事後那有工夫再看?大家就隨意地混,好歹都能畢業。
台灣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大學密集,大學畢業生占甚高的人口比例。但是他們的幾何學得如何呢?能獨立思考、分析、判斷、做出合理的結論嗎?沒有答案,但頗令人擔憂。君不見個個有手機,一則未經小心求證便妄下論證的「懶人包」竄出來,人人食指大動,傳遍坊間,形成規模不小的運動!當今台灣民粹橫行,也就不足為怪了。

學了幾何又幾何,沒學會幾何,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蒼生無助,又算幾何?
(作者為電影導演)

洪蘭/道德執照:有運動,大口吃甜品?

.王正方/學了幾何又幾何?
.洪蘭/道德執照:有運動,大口吃甜品?
.劉克襄/年節的菜頭
.李清志/逃避過年的方法
.舒國治/過年與過癮
.周行一/猴年好創新
.嚴震生/成也愛荷華、敗也愛荷華
.黃介正/啟動「國防總檢討」
.朱宗慶/跌撞成長的舞台經驗談


20160212、大年初五



洪蘭/道德執照:有運動,大口吃甜品?


2016-02-12 01:17 聯合報 洪蘭


歲末家族聚餐時,有糖尿病的堂妹大口的吃我們福州最有名的芋泥,我正在猶豫要不要勸阻她時,她媽媽開口了,「甜的不可吃那麼多。」堂妹說:「媽,不要緊的,我今天有運動。」小嬸狐疑的說:「今天有運動跟你吃甜品有什麼關係?」
有的,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道德執照」(moral licenpse),今天有做好事,就覺得應該可以縱容自己一下,因為「I am so good, I deserve a little treat.」。研究者發現麥當勞在推出沙拉菜單後,漢堡的銷售量反而上升;在大賣場抑制了自己想買東西的慾望,從健身房運動完出來的人往往會去附近餐廳大吃一頓,因為覺得我有乖,應該犒賞自己一下。
這個道德執照的力量很大,實驗者發現如果先請受試者回憶他上次做好事的時候,就會使他這次的捐款比沒有被提醒的人少六十%;甚至只是在想,並沒有實際去做,都會產生道德執照效應。
有一個實驗是請受試者選擇去教失學的兒童呢,還是去做環保志工?雖然他們都還沒有做,只是在考慮要哪一個,這個念頭就足以使他們縱容自己買一個不需要,但想要的東西了。另一個實驗是問他們願意捐多少錢給慈善機構,錢還未捐出,但「我做好事」的念頭也足以使他們去血拚來慰勞自己。
我們最常看到的便是連吃三塊披薩卻告訴自己:我本來可以吃一整盤的;或如一個學生解釋他為什麼寅吃卯糧,負了信用卡的債,「嘿,至少我沒有去搶銀行來付它」,把本來應該感到慚愧的事變成值得驕傲的事,做好事反而變成做壞事的藉口了。
所以心理學家說人不是理性的動物,我們憑著感覺(feeling)做判斷,然後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當別人指責我們時,我們的大腦馬上產生各種理由來強辯,這就難怪會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自己做可以,別人做不行的現象出現了。
要避免這個道德執照的陷阱,我們必須把真正道德上的兩難和道德上的困難分開。節食、戒煙、戒酒是意志力、自我控制的問題,不是道德的兩難。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告訴正在節食的人,他們已經成功的減掉了多少磅,然後讓他們選擇蘋果或巧克力,結果那些有被告知的人八十%選巧克力,而沒有被告知的人只有五十八%選巧克力。同樣的,如果告訴學生他們成績有進步,那麼下次考試他們就花比較少的時間去讀書,因為我已經有進步、我已經…,所以事情常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堅持到最後最難,因為看到自己快要成功了,心就鬆懈了,這是很多戒煙、節食破功的原因之一。
意志力有二個互為抵觸的目標,一個是長程目標(減肥),另一個是短期的滿足(巧克力),在面對誘惑時,我們需要長程目標來抑制短期滿足;人的心頭常有二個天使,一個是善,一個是惡,在緊要關頭,能聽善驅惡是我們教育的目標,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最能自我控制的人。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