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申入CPTPP周年 挑戰仍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9050/web/ 

◆  聯合報社論/要開不開?民進黨執政桃園機場就變黯淡
◆  聯合報黑白集/《關係法》vs《政策法》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申入CPTPP周年 挑戰仍大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申入CPTPP周年 挑戰仍大


2022-09-16 03: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去年9月22日,台灣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較中國大陸晚了六天,引起不少的臆測及爭論。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9月22日,台灣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較中國大陸晚了六天,引起不少的臆測及爭論。在申請即將滿一年之際,有必要檢視目前進展。

在台灣正式申入CPTPP後,透過公投確立開放美國萊豬進口,並在之後解除對日本福島核災區食品的進口限制,得到美日兩國的正面肯定。政府宣稱除了展現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決心,也消除台灣申入CPTPP的兩大障礙,對於加入CPTPP,展現無比自信。

不過美國礙於國內對市場開放疑慮的壓力,早已宣布不會重返CPTPP。美國目前將重點放在印太經濟架構(IPEF),打造不包括市場開放,以建立經貿秩序為主軸的美國版經貿協定,CPTPP早已不在美國關注的範圍。特別是CPTPP的擴張,對美國反而可能會產生貿易排擠效應,所以美國對於台灣申入CPTPP,態度冷淡與立場中立,也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政治因素是台灣申入CPTPP一大障礙,中國大陸在台灣申入CPTPP後,即以「一個中國」為由反對台灣加入,此完全悖離CPTPP任何亞太經合會(APEC)成員均可申請加入的規定。

政府除駁斥中國外,也持續對國際發聲,強調台灣經貿制度已與國際接軌,符合CPTPP高規格要求。另外也積極遊說CPTPP成員以爭取支持。事實上加入CPTPP均是歷任政府優先的推動政策,也是朝野極少數具有共識的議題,政府投入的努力應予肯定。

不過由於申入CPTPP最重要的關卡是在執行委員會中,必須在共識決下成立工作小組,才能展開後續談判。中國大陸必然會阻撓,在軍演後兩岸關係更加嚴峻,中國大陸更會傾全力動員CPTPP成員阻擋台灣。

根據CPTPP過去運作經驗,每年會召開一至二次執行委員會,CPTPP生效迄今共舉行五次執委會,第六次執委會目前尚未排定。新加坡曾表示希望在今年10月召開,是否會討論到台灣的申入案目前仍未明朗。若是今年無法在執委會中成立工作小組,台灣可能還要至少再等上一年。

由目前CPTPP所釋放出的訊息,主要是以進度最快,已經成立工作小組展開談判的英國為主,中國大陸及台灣,以及之後也提出申請的厄瓜多及哥斯大黎加則甚少提及。CPTPP似乎會優先處理英國入會,對其他新申入成員態度並不積極。

在中國也申入CPTPP的情況下,台灣的申請絕非單一個案。雖然台灣條件不錯,但目前主要國家對於台灣申請的官方立場也僅止於「歡迎」,而非支持。例如今年CPTPP輪值國新加坡外長維文曾公開表示歡迎台灣加入,但也坦言台灣申請加入就像台海議題一樣,存在明顯的政治複雜性。

CPTPP不少成員對中國大陸申入持質疑甚至反對立場,因為以目前中國在數位貿易限制,干預國營事業,政府濫用補貼,以及其他多項措施,與CPTPP抵觸甚多,中國幾乎不可能達標。然而中國最近一些行動,例如參與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談判,展現其自由化決心。在地緣政治美中衝突加劇下,CPTPP對中國重要性增加,也提高中國大力爭取加入的意願。

CPTPP成員曾多次表達歡迎符合高標準以成熟經濟體加入,共同推動CPTPP成長。台灣雖然經貿制度多已符合CPTPP規範,但對於中國的經貿開放仍是鐵板一塊諸多限制。在中國也申入之下,台灣未來要有因應兩岸均加入CPTPP的可能性,CPTPP不太可能接受台灣繼續對中國維持限制,所以台灣要有對中國大幅開放衍生的政經衝擊的準備。

台灣申入CPTPP一年來,兩岸關係更加惡化,經貿齟齬不斷。在CPTPP成員普遍不願成為兩岸角力另一戰場,更希望兩岸經貿糾紛可透過體制內解決。緊繃的兩岸關係對於兩岸爭取加入CPTPP都是減分。如何化解此阻力,對我國政府是一大考驗。








聯合報黑白集/《關係法》vs《政策法》


2022-09-16 00: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美台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美國與中華民國在一九七九年斷交,美國國會為表示對老盟友的支持,起草通過了《台灣關係法》。這部很特別的法律,在過去四十三年來,儘管有所謂的「三公報」,仍然是美台關係的基石,保障了台海之間近半世紀的和平。

最近兩年,美中台關係丕變,中國大陸綜合國力大增,美國反中情緒高漲,美國國會突然覺得《台灣關係法》有所不足,提出一部長達一○七頁的《台灣政策法案》,聲稱要大幅翻修台灣關係法。

《台灣政策法》內容包山包海。除了幾個會讓北京跳腳的象徵性政策措施,例如駐美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還大幅介入台灣的國防政策,及電子資通等抗中的作為。法中甚至為台灣設下KPI,由美國來檢驗。

《台灣關係法》一共只有八頁,言簡意賅。美國真要保護台灣,反制中國大陸的侵犯意圖,其實認真嚴肅執行《台灣關係法》便已足夠。現在為了美國國會反中抗中,堆砌出一部《台灣政策法案》,北京跳腳就算了,白宮也面有難色,更干預台灣的國防自主作為。台灣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美國如果無意與台灣復交,最好回復到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本質,以維護台海和平為最高指導原則。弄出一部《台灣政策法案》,於大局無益,就像聖誔樹法案,修修補補,造成的麻煩比好處多得多。












聯合報社論/要開不開?民進黨執政桃園機場就變黯淡


2022-09-16 00: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入境旅客擠爆機場,狀況似乎未能有效改善,近日又傳出桃機公司要求航空公司管控航班量能,特定時段不予增班。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作為國家大門的桃園機場,目前每周僅開放五萬人次入境,不到疫情前的四分之一。但因防疫計程車不足,加上防疫通關不暢,竟屢屢造成旅客塞爆機場的奇景。最矛盾的是,政府最近一方面發布「旅行業辦理入出境團客操作指引」,卻不解除「禁團令」;另一方面,民航局則要求航空公司不准增加尖峰時段的航班,搞得旅行業者和航空公司都跳腳。

從上述機場的亂象看,反映了四個問題。第一,蔡總統五月中呼籲國人要隨疫情趨緩「回歸正常生活」,並開放邊境;說穿了,只是為方便陳時中脫身參選,政府並未做好迎接「回歸正常」的準備。第二,政府發布旅行業操作團客進出指引,卻不解除「禁團令」,是欺騙民眾的「假動作」,讓大家看得到、吃不到。第三,每周僅區區五萬人入境,機場卻經常塞爆,說明機場管理有問題,其他部門的配合作業也嚴重脫節。第四,政府不設法打通機場塞爆的瓶頸,卻要求航空公司禁增熱門時段航班,則是因噎廢食,完全不為旅客設想。

桃機公司員工形容,所有問題都來自政府邊境防疫「要開不開」的矛盾心態;這是一針見血的說法。蔡總統大談開放邊境回歸正常,政府私下卻怕病毒因此長趨直入,所以人數管制得很緊。指揮中心假裝要開放民眾出國旅遊,卻不解除團體旅遊禁令,這是「假開」。最糟的是,中央想要做好人,卻無能解決邊境現場的人流,只好把責任都推給執行單位;下層單位無計可施,只能做出不合理的管制措施。

二○一九年桃園機場曾創下四八六八萬人次的載客量,到了去年,僅剩下八十一萬人次,不及原來的二%。機場變成了蚊子館,蔡政府毫不在意嗎?這三年的旅運蕭條,固然是新冠疫情影響所致;但當全球各國都在開放邊境,蔡政府也把「回歸正常生活」掛在嘴上,何以落實行動如此遲緩?桃園機場近三年累計虧損一百多億元,已瀕於破產,須由政府在明年總預算中編列一五○億元增資撥補。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還三管五卡,不設法簡化旅客入境通關防疫程序,到底要把國家機場帶到哪裡去?

桃園機場目前的困境,讓人回想起陳水扁主政時代的桃機景象。當年,陳水扁因提出「一邊一國」主張打亂兩岸關係,又將「中正機場」改名「桃園機場」,讓兩岸許多交流受挫,導致桃園機場變得冷清及黯淡。及至馬政府時代倡議兩岸和平交往,並開放兩岸包機直航,桃園機場旅客數方才翻倍,由一年兩千多萬人增至四千多萬旅次。但蔡總統上台後兩岸關係再度變調,陸客團驟減,加上二○一九年北京片面禁止陸客自由行來台,桃機隨即陷入黯淡。當時蔡英文曾發出豪語,稱陸客不來也不怕,台灣要射出「觀光三箭」,「讓世界看到台灣」。但如今,桃園機場僅剩二%不到的旅客,我們沒看到國際觀光客,倒是連國人要返台都阻障重重。

桃園機場因疫情而變得蕭條,外界或許還能理解。但最令人不解的是,原本規畫二○二○年即應完工的第三航廈,卻因招標不順及變更設計圖等種種因素,須延至二○二六年才能完工。如此一來,二航廈原訂於去年封閉進行整修的計畫,即因三航廈的延宕而必須一直硬撐下去。綜合而言,桃機在軟體的維護管理上缺乏瞻矚,在硬體的建設上效能不彰導致進度嚴重落後;在這雙重缺失下,台灣國門的榮光要何時才能重振,簡直遙遙無期。大話連連的蔡政府,可有答案?



【專家之眼】淪為第六的英國能給台灣什麼啟示?

◆  【專家之眼】淪為第六的英國能給台灣什麼啟示?

◆  【專家之眼】政協網文章下架 九二共識朦朧美應把握
◆  【專家之眼】改了什麼規則?美網更公平了
◆  【專家之眼】西方圍堵 中俄增溫
◆  【專家之眼】英女王留下的最珍貴遺產:無私公眾服務
◆  【專家之眼】啥米? 青少年犯罪八年攀升47%!
◆  【專家之眼】榮家熱舞後的喧嘩 反映社會道德觀的失衡
◆  【專家之眼】笑死,統一發票也能是社會衝突的武器
◆  【專家之眼】務實推動台灣政策法 以免空歡喜一場








【專家之眼】淪為第六的英國能給台灣什麼啟示?


2022-09-16 08:48  聯合報/   劉明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曾有「日不落國」之稱的英國,經濟規模已不及過去的殖民地印度,退居全球第六大經濟體。路透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統計,印度擠下英國,晉升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英國退居第六,這當然令英國人不好受。沒想到,另一件讓英國人更難過的事情接踵而至,那就是深得英國人尊崇的伊莉莎白二世在9月8日駕崩。冥冥中,兩者之間似乎呈現了一種關聯,或者是一種寓意,那就是英國女王過世象徵著大英帝國壽終正寢

成住壞空是任何人事物都無法逃離的規律。如果從1707年起算至女王過世這一天,大英帝國興盛了三百年,實不可謂不長。固然,命有定數,然而,本文要討論的是,大英帝國的國祚是否可延長?換言之,後期的英國首相是否做錯了什麼,以至於提早終結自己的壽命?我的答案是:是的,做錯了好一些事,而這些事正足為台灣的殷鑑。

英國最大的錯誤起於柴契爾夫人奉行新自由主義,且從她上台實施迄今,儘管歷經不同政黨的多位首相,並無改變所謂新自由主義有四個具體主張,其一,國營事業民營化;第二,放鬆監管;第三、減少社會福利;第四、靈活勞動力市場。這四個主張全部都是服務資本家利益,對英國不利、對英國人民不利。

原本國營的煤炭、瓦斯、電信、航空、水、電、石油…在柴契爾夫人上台之後,一刀切的民營化,導致大量失業因為大量失業,而且,社會福利大砍,就出現了今天大量窮人英國食品基金會在今年5月公布調查發現,「今年前3個月,約13.8%的家庭出現了中度至重度糧食危機。…每七個英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人三餐不繼」。

至於大砍社會福利,更是柴契爾夫人的好戲。早在1970年,她還只是教育大臣時,便大幅削減教育支出,她甚至取消兒童原本享有每天免費牛奶原本讀大學免費英國人,在新自由主義之下,現在的大學學費一年至少9,250英鎊,由於學費太貴,導致英國大學生一畢業就背負了近4萬英鎊學貸,有些大學生一輩子都還不完。

所謂的放鬆管制」並不是放鬆對人民的管制,而是對富人減稅、放鬆對資本家管制,尤其是在金融業方面,而其結果要經過很久才看得出來: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從美國源起的金融海嘯爆發之後,英國受到強烈衝擊股市暴跌、多家銀行倒閉、多家知名企業銷聲匿跡、長期的低薪、窮人越來越多

在柴契爾夫人治下,金融自由化大大地刺激了英鎊和房價增長,得益的是資本家,受難的是平民百姓。要知道,一旦錢全湧進了金融業、房地產,排擠實體經濟資金投入,非常不利於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

至於「最大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最主要效果就是方便雇主解僱勞工,於是雇主儘可能不聘用正職勞工,也就有了勞動派遣、臨時工、外包、合同工、時薪工等非典型就業,連政府也跟著做。在「靈活勞動市場」之下,勞工隨時可能被解僱,因此,即使受到委屈也不敢反抗雇主,其結果受雇者要不是長期低薪,就是處於朝不保夕生存狀態整個社會不平等

英國政府的第二個錯誤在於對自己定位失當,以至於捨近求遠一味追求英美特殊關係」,忽視歐盟。柴契爾夫人的名言很好的說明了英國人對歐洲的態度。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她在保守黨年度會議上說:「在我一生中,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歐洲大陸,而所有的解決方案都來自於世界各地英語國家」,顯然,是過於自負了。那麼,英國為什麼捨近求遠呢?原因是英國還把自己當成「大英帝國」,一再試圖在國際事務上「發光發熱」,而忘了自己的人民過得並不好。為了虛幻帝國光影,柴契爾以後的英國政府以「自由為名,拋棄很多政府該承擔的公共責任

實際上,大英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已經進入尾聲。英國早已心有餘而力不足,偏偏英國心有不甘,於是,歷年的國防預算都不低。以民國一一O年(2021年)為例,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字,英國國防預算684億美元,落在美、中、印之後,居世界第四,遠高於德國560億美元、法國的566億美元。這麼高的國防預算是否必要呢?

如果英國有嚴重的外患,那就可以理解,偏偏英國並沒有明顯的敵人,如果英國能把國防預算減少到像德國一樣,那麼,光是一年就可以省下124億美元,若從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算起至今,就超過5,000億美元,這5,000億美元非常好用,既可以用在社會福利、興建社會住宅、補助中小企業,也可以用在教育、甚至可以拿來支付龐大的國債利息,民國一一O年(2021年)12月英國的國債利息支出達歷史新高81億英鎊。偏偏,英國還把自己當成大英帝國長年維持高昂軍費實在是得不償失

對了,根據英國官方在9月13日公佈的數據,英國失業率創48年新低失業率在截至7月的3個月裡,跌至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達3.6%,英國的失業率真的這麼低嗎?還是灌水了呢?一份官方文件,還有什麼討論價值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條碼百家爭鳴 掃碼亂象叢生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9050/web/ 

◆  為供電緊繃先打預防針?治標不治本 缺電仍難解
◆  霸權爭鋒後果 台灣承擔得起?
◆  台灣政策法 煞得住車嗎?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條碼百家爭鳴 掃碼亂象叢生
◆  台幣兌美元貶值 慎防囚徒困境
◆  偏愛選票之前 請政府偏愛人民
◆  誰在卡疫苗 人民都在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條碼百家爭鳴 掃碼亂象叢生


2022-09-16 01:05  聯合報/   趙坤茂(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雲端發票增設專屬獎500元獎,開獎組數由100萬組提高為165萬組,中獎機率大大提升。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鼓勵消費者索取雲端發票,財政部日前宣布今年下半年獎金再加碼。除原有獎項外,再增開五百元獎五十萬組,使得每期雲端發票專屬獎金超過十二億元。若將十二億元獎金平均分給全台兩千三百多萬人,則每人可分配五十元以上,拿來享受銅板美食綽綽有餘。籲請尚未使用雲端發票的民眾趕快上線,莫讓個人權益睡著了。

筆者兩年前開始使用雲端發票,既省紙張,又省工夫。在結帳櫃台掃描手機條碼後,發票直接存入雲端,待開獎時還可自動對獎,並在中獎後自動將獎金匯入帳號。此外,在彈指間還能將信用卡或悠遊卡等載具歸戶,或選擇愛心碼捐贈社福團體。

愈來愈多商家提供雲端發票,個人近日經驗是大約五家就有四家提供,比去年增加許多,但另類結帳困擾也日漸普及。例如當餐廳服務生過來買單,聽到客人要使用雲端發票時,通常會請客人自己拿著手機到櫃台結帳。曾看過鄰桌一位仁兄將手機條碼印在紙上,一併請服務生帶去結帳。此舉固然方便,但個人覺得並不安全,因為手機條碼若遭竊用,可能會導致不明發票歸入自己帳戶,徒增法律糾紛的潛在風險。

櫃台結帳的「要打統編嗎」,常令國外來訪友人一頭霧水,如今再加上「要刷載具嗎」,必然更為迷惘。未來國境全面開放後,應適時讓觀光客知悉相關程序,以免阻礙我國推動國際化的腳步。

不只雲端發票,各行各業也正試著推出自家條碼,以便增加顧客的黏著度。然而,接二連三的掃碼程序已造成商家和客人的困擾,相關技術和程序的整合亟待改善。

最近結帳時,除了帳單總價有時超乎預期外,是否感覺結帳程序變得繁複呢?個人近日有次結帳,在回答不需統編後,緊接著是一連串的掃碼程序,包括雲端發票手機載具、百貨公司會員、餐廳會員、優惠券、行動支付和集點卡等,之後還要報上車號,以便抵免停車費。如果不夠敏捷的話,後面恐怕就要大排長龍了。

八月時曾與家人入住某觀光旅店,因刷卡購買電子禮券享有優惠,故事先上網下單。孰料電子禮券面額不高,辦理入住時竟需掃描手機裡七十幾組禮券條碼才結清帳目,最後還得再刷手機載具儲存雲端發票。所幸該旅店向以服務著稱,故在繁瑣的掃碼過程中,還能輕鬆喝了三杯茶。

如今街頭巷尾的結帳亂象屢見不鮮,各家條碼戰雲密布,其間整合商機甚大。但願早日出現大一統的整合工具,每一次結帳,掃碼一次就能畢其功。










為供電緊繃先打預防針?治標不治本 缺電仍難解


2022-09-16 00:55  聯合報/  葉宗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台電表示,過往電網建設形成既有供電集中化及大型化發展現況,未來採分散以提升韌性。圖/台電提供



台電昨天召開記者會,鄭重揭示透過此一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執行,將可提升未來短時間內因應事故及恢復穩定運轉的能力。該計畫以「推動分散電網工程」、「精進強固電網工程」及「強化系統防衛能力為三大推動主軸,預計十年內完成,目標為打造分散式電網,並進行物流管理系統改善。

計畫立意良善,規畫內容也確實有助於提升電網穩定性。然而,記者會僅聚焦於耗費鉅資進行電網改善主題,但全台連續數年出現用電吃緊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北部缺電嚴重,導致南電必須北送情形,台電卻並未詳細說明解決辦法,不免給人轉移焦點、避重就輕的觀感。畢竟,即使烹調器具再怎麼先進齊全,廚師也無法在食材不足情況下,做出傳世佳餚;同理,缺電的根本問題不解決,再優質的電網也一樣無電可送。

就以計畫中經費編列最高的「分散電網工程」為例,台電首要目標在於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因此有「電廠直供園區」與「綠能分散供電」兩項作為。不過,當電廠無充足電力可直供或是綠能停擺時,配套作法是什麼?如果最終還是必須透過他網電力調度應急,那麼跟現行作法又有何不同?

本工程第三項作為的「樞紐節點分群」,就更令人困惑了。目前龍崎、中寮及龍潭三大輸配電節點,早已各自分群涵蓋鄰近區域電廠。今年三○三大停電時,南部龍崎節點第一時間就與中、北部的中寮與龍潭節點切離,若不是中、北部地區自身供電不足,也不會導致各發電機組相繼跳脫自保,造成全台一起停電。因此,真正重點是,各樞紐節點涵蓋地區的自身供電必須充足,而不是進一步增加樞紐節點。

第四項作為的增加配送節點,確實有其必要性,而且應該要趁此機會,更新過去幾年經歷數次大停電及經常性降壓供電,而出現累積性受損的變電設施,以降低局部地區無預警停電的頻率。但必須提醒的是,若是供電不足困境無法排除,更多的新節點與新設備,終究難逃長期累積損壞的宿命。

最後,「精進區域調度」這項作為能夠成功執行的關鍵,也是供電必先充足。坦白說,台電目前電力調度其實並無太大問題,在可調度機組容量極度有限,且太陽光電發電量的日夜差距高達五百萬瓩,夜間用電尖峰出現時,仍可免於分區輪流停電,區域調度可精進的空間,已經不多。

總之,針對台電提出的強化電網韌性計畫,若要期待其對於供電穩定性發揮具體效益,必須建立在供電備轉容量充裕基礎上,否則,整體計畫只會淪為治標不治本的華麗門面。十月份機組歲修與空汙降載即將進入高峰期,供電緊繃危機必定浮現,此時提出強化計畫,不無先打預防針以降低責難的意圖。










霸權爭鋒後果 台灣承擔得起?


2022-09-16 01:00  聯合報/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王亮/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台灣政策法造成美中台關係全面緊張。 美聯社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辭世,各國領袖紛紛去電致哀。女王逝世前兩天,拄著拐杖任命新首相;握手時,可見其手掌背面烏青,強忍病痛,用和藹可親笑容,接見新執政首相,留下經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畫面。

比對中華民國前總統經國先生,晚年遭糖尿病折磨,坐扶著輪椅在行憲紀念日當天發表談話,民進黨在會場擾亂秩序抗議,但他老人家仍堅忍講完話,揮手致意離去,隔年元月過世。兩位領袖都是忠於職責,盡力於國事,不辭勞疾貢獻心力,令人感佩、懷念。

反觀現在台灣,民主選舉「類專政化」,凡非「辣台妹、天然獨、抗中保台」尚黑派,全都打為「中共同路人」或者猛查水表,把國家私有化,距離英國女王風采榮光,與老牌的民主憲政國家好遠好遠。

美國又在「掰弄」兩岸關係,參議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案,乍看對台友善,其實是包藏禍心,大都站在美方利益著想,給點糖吃好讓台灣繼續抗中,拖垮大陸避免與其爭霸,台灣領導當慎思應變,嚴防兩岸擦槍走火,苦了台灣民眾。

台海新狀態已讓兩岸緊繃,現在台灣政策法案伴隨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台灣承擔得起嗎?期盼執政者發揮智慧,讓「止戰於境外」心靈契合立即生效,壓垮霸權爭鋒。



王亮/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未承認「九二共識」,只表示「維持現狀」,未來國家路線到底如何並未進一步說明。「現狀」每天都在變,必須搭配「行為規範」始有意義。美國「一中政策」並無行為規範,在操作上就很有彈性。

蔡政府執政六年多,在行為上明顯變更過去的國家路線,兩岸服貿協議及貨貿協議均停止進行,接著又有一連串的親美抗中動作,其中以裴洛西訪台行動最大,影響層面也最廣。

日昨美參院外委會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案中,直呼我為「台灣」,將我駐美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列為國會意見;在軍事方面,提供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的待遇。此法案若通過,對其他打台灣牌國家可能起示範作用,對台灣的安全當然會產生相當程度影響,得失之間須謹慎應對。

要維護台灣安全,不能單靠美國。陸委會一再表示,與中國對話不能有「政治前提」,但我方具體的意見如何須明示,透過管道溝通而非長期隔空相互否定,多費唇舌。兩岸雙方都說要以和平方式解決,但和平不是只靠嘴巴講,兩岸都必須要以行動去努力往和平方向走,而非嘴巴講要和平,行為卻往可能引起戰爭的方向走。

總之,兩岸都必須努力給「和平」一個機會,有和平,兩岸才能共好。












台灣政策法 煞得住車嗎?


2022-09-16 00:23  聯合報/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季青漫畫



正當國內媒體的注意力還在年底大選時,美國聯邦參院外委會已在十四日通過「二○二二年台灣政策法案」,此法案可說是台美斷交以來,除了「台灣關係法」,台美關係升級最具旗艦規模的一部法案。其主要內容包括:依國會建議,可將中華民國駐美代表處正名為「台灣駐美代表處」、五年六十五億美金無償軍援、以及在軍備移轉上以「主要非北約盟友同等待遇」對待台灣等。

從台灣人最在乎美國如何實質護台來看,「台灣政策法案」讓美方從過去軍售台灣防衛型武器,到現在直接轉為攻擊型武器。烏俄戰爭打到今天,眼看俄羅斯就要吃下敗仗,美國很清楚光是從旁助台,尤其是把攻擊型武器供給台灣,就足以恫嚇中共,就算中共執意攻台,下場可能就是步上俄羅斯後塵。

台灣過去有不同面向的疑美論,最初階的就是「美國頂多嚷嚷台美關係堅若磐石,都是口惠而實不至」。但這樣的論調,已隨著美國對台關係逐漸法治化,退讓為「兩岸關係不穩定,麻煩製造者不是中國也不是台灣,而是美國自己」、「兩岸倘若真的打起來,美國才不會來救」等認知。現在美國國會對台法案一波波的推,從川普時期的「台灣旅行法」開始,先是恢復台美行政與立法高層接觸,再漸至拜登時期的民主同盟、貿易倡議等,行政部門衝的還沒有立法部門快,最後眾院議長裴洛西訪台,雖引起後續中共軍演,但基本上也讓美方看到中國能做的頂多就是這樣。

事實上,台美關係急速升溫,就算台灣要踩煞車還不見得踩得住,而且這樣的發展全然是中共自己造成的,也怨不得人。不管台北政界也好、中南海領導班底也罷,其實鮮少針對華府菁英的文化—不管是建制派或民粹派—好好研究過。老美是地表上最強大的計畫控,基本上只要讓美方行政單位形成要做的認知,漸而形成共識甚至文化,外國人發現時都已經太晚。一九七○年代尼克森外加季辛吉的對中破冰,不是如此嗎?美中關係一路升溫到歐巴馬,直到川普才急轉直下,至此局勢大變,就算拜登是個老謀深算的折衷派也擋不住,注定台美急速升溫。

台灣政策法案」一出參院外委會後,最後在兩院通過入法的機率是高的。因為該法案提出者跨越民主、共和兩黨,提出者之一是今年四月才訪台的民主黨參議員梅南德茲,另一位是大川粉共和黨參議員葛理漢。換言之,現在歧見不在兩黨,而是如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所擔心的,不知道如果通過中共反應會到哪裡?法案由梅南德茲提出也說明了一件事情:美官訪台,絕對不是只有象徵性意義而已。目前看來包括蘇利文與布希時代副國務卿阿米塔吉表達不妥,筆者認為拜登近期應該會有對外說法。但國會端可管不了那麼多,隨著美國期中選舉將近,不管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只會更競相表達挺台反共,這已成為無法逆轉的政治正確了。











台幣兌美元貶值 慎防囚徒困境


2022-09-16 00:53  聯合報/   吳芳銘/自由撰稿(嘉縣太保)
台幣昨以31.13元作收、貶值4.2分,已連3個交易日走貶,且續創3年新低。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近期美元匯率猶如急行軍,今年迄今走強至近廿年來新高,美元兌日圓創下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首次升破一四四日圓英鎊兌美元也跌至卅五年新低

全球追捧美元,因為供不應求。首先是流動性,自九月後聯準會執行量化緊縮提高至九五○億美元,較六月正式啟動縮表上限加倍緊縮。其次,美國貿易條件改善,在美國進口領先指標、韓國出口及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等系列數據透露,美國進口需求將減弱,貿易逆差持續縮小中。再次,在全球邁向衰退預期下,市場風險偏好走低,全球避險需求上升,促發市場購買美元。

還有,俄羅斯北溪一號的斷供推升了歐洲天然氣價格,復因冬季能源需求旺季即將來臨,各國油氣庫存均在歷史低位,誘發天然氣和油價存在上漲空間,並衝擊各國製造業和經濟貿易條件變化。尤其,在製造成本飆升和市場需求趨緩導致出口導向型國家的順差縮小,甚至衰退,美元流動性和供給分布不均衡,埋下結構性美元短缺陷阱,助推升值。

如今歐洲以美元計價的實際購買力同比跌近一成,英鎊跌價一成五,日圓貶值十八%而新興市場國家以美元計真實購買力下降三至五成,都對經濟產生衝擊。目前各國對美元大幅貶值、能源價格和通膨在高價區,導致許多國家貿易出現逆差。

正如美國前財長康利經典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是你們的問題」,強勢美元已成全球市場的痛苦。不只新興市場,日圓和英鎊貶值也扮演推倒貶值骨牌效應角色,迫使其他國家貨幣競貶,從「被動貶值」走向「主動貶值」,以維護自身產品出口競爭力。原本匯率貶值的確有助提振出口,但在全球大通膨背景下,貶值卻成為了「囚徒困境」,對於出口導向國家貿易結構言,貶值導致原物料進口成本增加,在輸入性通膨和貨幣貶值互對抗下,經濟前景蒙上陰影,同時觸發資本流出壓力。

以英國為例,經常帳赤字達 GDP 的八%,通膨率七月也升攀至十.一%,同創歷史新高外,未來將再攀向高峰。央行企圖以大舉緊縮貨幣抑制高通膨,但此舉正將英國經濟推向懸崖邊。日前英國股市、債市和英鎊「三殺」資產罕見同步下跌,若不能再吸引大量外資維持對外收支,英鎊只能以大幅貶值填補貿易赤字缺口,並恐觸發典型貨幣危機。英國貿易赤字要回復到十年平均水準,貿易加權英鎊還要再貶值十五%,以致國際貨幣基金預測,今年英國經濟將陷入泥潭跌出全球前五名。

全球除了競貶問題外,更壞情況是,全球處在「高價能源高通膨強勢美元弱購買力負循環套圈中,英國和歐洲尤比美國嚴峻。尤其外債多以美元計價,更易增加倒債風險,如歐豬三國葡萄牙、義大利和希臘政府債務占 GDP 比高達一二七%、一五二%和一八九%,歐元區升息將推升,高債務國家主權債務違約風險。

台幣兌美元貶破卅一元關卡,也承受資金外逃壓力前八月外資累計淨匯出,比金融海嘯時期更大;而且台灣為淺碟、貿易依賴度高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和全球景氣聯動大,宜提防走入前述「囚徒困境」中。












偏愛選票之前 請政府偏愛人民


2022-09-16 00:50  聯合報/   洪秋心/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鴻海、慈濟與台積電去年合購1500萬劑BNT贈給政府,首批於9月2日到貨,時任衛福部長陳時中(左四)與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左五)等人合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受訪時透露,去年採購 BNT 疫苗曾遇到政商大老勸退等問題,讓大眾記憶再度被拉回那段對抗新冠病毒,心情七上八下的日子。

去年疫情下疫苗短缺,部分疫苗還是美國與日本贈送,甚至發生民眾搶殘劑摔倒畫面,令人民恐慌不安。政府採購 BNT 稱遇到瓶頸,但是當慈濟、鴻海與台積電相繼表態幫助政府,卻一度陷入政府制定規範中,郭董曾稱有各種看不見的力量在技術性拖延,讓全民心情也跟著一起洗三溫暖。

當時人民期待疫苗,就像電影「神鬼戰士」中,人民期待皇帝比出「讚」的手勢,讓麥希穆斯活下來,最終得以如願的人民在競技場邊歡呼;同樣地,當載著 BNT 疫苗的飛機落地那一刻,也讓全民內心激動、感激不已。

鴻海、慈濟與台積電採購 BNT 疫苗過程一波三折,引起各方質疑政府阻擋 BNT。當時的陳部長即表示是不實指控,還稱就是「買不到」,更稱 BNT 疫苗部分可能是在深圳分裝,今日則仍堅持當時有國際掮客集團與境外勢力阻撓,指揮中心也再度稱是中國大陸介入。

其實,政府沒有阻擋 BNT,只是比較「偏愛」、更加支持高端疫苗。總統、副總統接力透過直播施打高端疫苗,雖然人人皆有權利選擇何種品牌疫苗施打,但執政者在推行公衛政策時,不應該過度顯露自己對特定廠牌支持的態度,更何況當時高端並未如其他國際廠牌,通過完整臨床實驗,卻開放全民施打,政府不僅漠視國際標準,也賭上自己的信譽與全民的健康。

如今總統府再度澄清是共同解決,但過往事實歷歷在目,又「偏愛」事事牽拖中國大陸,讓人民恐慌並激起國族情緒。

新冠疫情尚未結束,希望政府往後能對人民多一些「偏愛」,面對問題請拿出「政府會做事」的態度與實力,不要偏愛遇到問題就先緊握拳頭、咬牙切齒稱大陸打壓,如同電影「臥虎藏龍」李慕白對俞秀蓮說:「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手鬆開,你擁有的是一切。」

希望政府面對問題時,別總是想著要緊握權力、選票,而是能夠多為百姓處境著想,做出相應的決定與充分的準備,如慈濟、鴻海、台積電一樣,解救蒼生,方能擁有人民的尊重與選票。












誰在卡疫苗 人民都在看


2022-09-16 00:26  聯合報/   蔡爰/退休教師(新北市)
波波漫畫



民間購買疫苗捐給國家,沒有一毛錢可賺,還要花費一大筆錢。防疫部署沒有到位,疫苗短缺,民間購買疫苗捐給國家,按理說,政府應該歡迎、由衷感謝。是誰在阻攔、為何要阻攔呢?

猶記得,去年郭台銘在臉書上發布八點聲明,表示「關鍵問題無法突破」,請求面見蔡英文總統,因為「沒有您的明確裁示,疫苗的採購永遠不能真正的開始。」

政府說,疫苗卡關是國際政治力;慈濟證嚴上人與總統蔡英文視訊通話後,民間 BNT 就不再卡關,顯然,國際阻力並非主因。念茲在茲買疫苗,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親自飛往德國。買 BNT 疫苗,我國駐德相關單位「近水樓台」,未見發揮功效。

民間買/捐疫苗,阻力來何處、是誰在阻擋?民眾看在眼裡,社會自有公論。



嚴震生/五位參議員為何反對台灣政策法?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五位參議員為何反對台灣政策法?
◆  林中斌/俄烏戰:兩面看
◆  王正方/封存三十年還有臭味嗎?
◆  周行一/中美最近的雙贏給台灣的啟示
◆  洪蘭/成功貴在有恆






嚴震生/五位參議員為何反對台灣政策法?


2022-09-16 00:45  聯合報/   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右)等六位參眾議員四月訪台,在台北賓館舉行小型媒體見面會。梅南德茲回美後,提出台灣政策法案。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台灣政策法」,將交付院會表決。在全美不分朝野、黨派都籠罩在反中情緒下,這結果並不意外。特別是外委會將三個較敏感條款修正,一是刪除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比照美國駐外大使,由總統提名、需參院同意條款;另一則是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為台灣代表處條款,修正為建議由美國行政部門與台灣先協商,非立即作出變更。最後,原先版本台灣被稱為「非北約主要盟友」,修正後是彷彿或比照(as though)非北約主要盟友。

不過,令人驚訝地是有五位跨黨派參議員投反對票,其中更包括上個月來台訪問的馬基,究竟什麼原因讓他們無法支持這項法案?

除了馬基另外投反對票的三位民主黨參議員,分別是康乃狄克州墨菲、馬里蘭州范霍倫、夏威夷州夏茨,共和黨參議員則是肯塔基州保羅。這些都不是「親中」參議員,同時大部分被歸類為長期支持台灣友台議員,他們投反對票,必有其特別原因。

首先,馬基力挺台灣可從他擔任眾議員時,就投票支持「台灣關係法」足證。此外,身為友台「台灣連線」成員,他曾是「台灣獎學金法」、「2020年台灣保證法」及「台灣參與美洲開發銀行法提案人

外委會通過後,馬基提供最詳盡他為何反對的原因。馬基認為台灣政策法案推翻美國的戰略模糊、破壞美國的「一中政策」,並可能帶來區域不穩定。他指出,台灣人必須面臨美國政策後果,美國人不應將台灣人置於日益增加危險中,因此投反對票

墨菲九月初投稿經濟學人》,表示儘管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迫使美國必須做出回應,但任何的回應必須慎思熟慮,一來要兼顧美國的利益,二來要讓台灣更為安全,最後則要避免和中國發生直接衝突。墨菲反對將美國「戰略模糊」改為「戰略清晰」主張。他認為任何政策必須能讓台灣更安全、降低兩岸軍事衝突。以他的標準看,「非北約主要盟友」就通不過檢驗,更別說對台灣的外交承認。

儘管我們還未看到范霍倫投反對票的說明,但他在擔任眾議員時,就是台灣連線成員,及駐美代表處長期有接觸的友台議員。范霍倫最近有關台灣言論,最著名者就是讓台灣成為刺蝟porcupine說法

夏茨參議員表示他擔心美國給予台灣的「主權象徵」這些挑釁、惹怒中國的做法,究竟能夠為美國換得什麼?

共和黨保羅長期被視為具孤立主義色彩,他曾在俄烏戰爭中反對美國軍援烏克蘭,因此他投下反對票比較不意外。保羅對此法案的批判,在於「台灣政策法」可能改變美國一中政策,朝向戰略清晰邁進。他認為在沒有好好評估此法案後果前,目前時機並不適合改變一個美國長期遵循政策

個人認為馬基和墨菲,是真正站在台灣人民立場,替台灣安全著想的參議員。他們大可加入流行的反中列車,投票支持台灣政策法案。儘管強力支持台灣強化國防,但卻無法接受那些華而不實主張。最重要的是,包括保羅在內,他們認為戰略模糊遠比戰略清晰更能保障台灣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