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大通膨難收尾 各國自求多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經濟日報社論/大通膨難收尾 各國自求多福
◆  聯合報社論/疫情下放大的長照斷鏈與人倫悲劇
◆  聯合報黑白集/3+4=3






經濟日報社論/大通膨難收尾 各國自求多福


2022-06-19 00: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5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意外比去年同期勁升8.6%,衝上40年新高。路透



美國5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意外比去年同期勁升8.6%,衝上40年來新高,顯示通膨一峰比一峰高,且物價上漲範圍比預期更廣,聯準會(Fed)上周大動作升息3碼以壓抑通膨,導致美股重挫,美元強升。

根據倫敦金融時報(FT)的分析,最近一陣子全球央行啟動了20年來最快速且最廣泛的升息行動。過去三個月來各國央行共升息60多次;經濟學者警告,全世界央行已經展開數十年來最為同步的緊縮周期,並且這波升息行動只是全球性緊縮周期的開始。

這樣的觀點是否正確,取決於兩個形勢,一是各國金融當局尤其是美國Fed的態度,二是未來物價的走勢。先講頭一個。毫無疑問,在全球諸多不利於宏觀經濟發展因素紛紛出現的形勢下,又要面對來勢洶洶的通膨,各國金融當局都將陷入兩難的窘境。5月底,美國總統拜登與聯準會主席鮑爾會面,商討美國及全球經濟形勢,尤其是拜登視為經濟優先要務的通膨問題。但拜登強調,不會影響聯準會決策,將給聯準會獨立決策的空間。拜登深知,無論CPI的持續上漲,或為了對付CPI聯準會不得不採取較強的升息行動,均不利於民主黨今年年底的期中選舉。這種執政當局的兩難本來不應成為聯準會的兩難,因為聯準會作為最高金融當局,完全應該有免受執政當局壓力的獨立貨幣決策空間,但這種聯準會的獨立性在上一任總統川普執政時期已遭破壞,所幸當前形勢是通膨與停滯的威脅同時並存,執政當局面對的兩難反而給了貨幣當局意料之外的獨立決策空間。

對鮑爾而言,他現在真正關注與擔心的主要集中在CPI未來的走勢,是繼續攀升,或是在7%或8%的高原徘徊,或開始逐漸回落?這即是要討論的第二個形勢了。

我們認為,未來物價走勢如何?持續攀升或高原徘徊的概率均高於短期內會出現的回落。主要有三個理由:

一、俄烏戰爭似乎還看不到盡頭。迄目前為止,受損最嚴重的烏克蘭本應求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度也表態作出妥協,但作為後台老闆的北約尤其是北約老大美國卻不想叫停,希望以消耗戰來重創俄羅斯的元氣。弔詭的是俄羅斯似乎也有打持久戰的打算,企圖以持久戰來構成對西方陣營的能源壓力、糧食壓力及物價壓力。不僅如此,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預見到作為糧倉的俄、烏兩國糧食供應可能吃緊,已紛紛限制糧食出口,是以俄烏戰爭的持續,明顯地將西方國家的嚴重通膨形成火上加油的壓力。

二、美國對中國的脫鉤戰略方興未艾,也看不到盡頭。從川普開始,拜登繼之的脫鉤戰略,明顯違反市場經濟的比較利益原則,從而對所有國家不利,此一戰略的效應最終必然反映在所有商品的價格上。40多年以來,全球因中國因素(對全球提供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而享受的長期物價穩定,亦將因美國執意推動的脫鉤行動而受到重大衝擊。美國財長葉倫一再主張儘早取消對中國課徵的額外關稅,正是因為脫鉤政策造成的兩敗俱傷的效果。

三、美國量寬QE政策長期(自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積累下來的通膨壓力現在才開始初步釋放,還有多大能量,還會釋放多久,很難估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在短期內釋放完畢。

以上三大因素在可預見的將來均將對通膨持續提供柴火,包括聯準會在內的西方各國金融當局,面對的將是更加嚴重的通膨,或是因採取緊縮政策而帶來的經濟停滯或衰退,至於會不會進一步導致各國政局或國際局勢的動盪,那就各國自求多福了。











聯合報黑白集/3+4=3


2022-06-19 00:0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入境檢疫「3加4」政策上路。記者葉信菉/攝影



入境檢疫「三加四」政策上路,首個自主「出關日」前夕,台北市長柯文哲再度砲轟「中央就是來亂的」。雖然疫情會否再度升高仍待驗證,但政策錯亂、漏洞百出,幾可確定「三加四不等於七」。

當單日確診屢屢「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時,面對各國開放邊境趨勢,專家認為嚴格邊境管制已無甚意義,縮減入境隔離天數勢所必然。但新冠變異株兵臨城下,脫離現實與人性的新政策,與其說是為防疫,更像是為卸責打預防針。

去年「三加十一」傷痕猶在。在迫切需要邊境阻絕時,指揮中心反而放寬機師檢疫措施,導致疫情破口。當時搭配實名制、嚴格疫調加上重罰等手段,「加十一」管不住少數機師;如今想以「加四」阻絕變種病毒,無異癡人說夢。

指揮中心雖有「必要才可離開、不能外出不歸」等指引,但這是在考驗管理,挑戰人性。外出不限次數,又無須「必要」之佐證,規範注定成虛文。柯文哲所說「每天可以出去感染同事,但不能回家感染家人」,既是莫大諷刺,也是真實漏洞。

面對質疑,行政院長蘇貞昌說,中央地方、國人團結合作才能防疫成功。但中央政策錯亂又缺配套,自己寫成「三加四等於三」,卻要求地方和國人填答「三加四等於七」。原來團結合作的祕訣,就在有功我攬,有過你扛!











聯合報社論/疫情下放大的長照斷鏈與人倫悲劇


2022-06-19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近一個月內,台灣連續發生至少三起長期照顧悲劇。三個家庭,三種照顧態樣,三類危機情境,三面長照斷鏈的放大鏡。長照制度原有的漏洞,在疫情下放大;照顧責任在更形疏離、資源限制的時空中,累積成致命壓力,接連爆發。

第一項警訊是疫情導致的服務斷鏈。五月底,東港半百的兒子把八旬癱瘓母親推下樓,自己也跳樓。他獨自照顧母親廿多年,直到一年半前才申請了長照2.0服務。怎奈母子同時染疫,同住的哥哥無法回家,居服員也暫停服務。隔離數日,廿年累積的壓力創傷瞬間爆發。結果母親不治,他帶傷遭羈押,因為中低收家人拿不出五萬元讓他交保。

當政府決定要讓人民「與病毒共存」時,就該設想到大規模的染疫與檢疫隔離可能造成的衝擊。例如長照服務如何在大疫之下得以維持基本服務,以免堆疊出更大的長照壓力。

但現實卻是外籍看護工因停止入境及製造業搶人而嚴重短缺,許多長照家庭即使想非法聘用失聯移工也不可得;如果要自己照顧,民間團體呼籲的「疫情照顧假」也未獲回應。疫下的長照機構床位,更加一床難求。日照中心、照顧據點接連染疫,這些服務也隨之停擺。凡此種種都加深了眾多長照家庭的照顧壓力,二年多來累積的心力交瘁,卻還看不到解方與盡頭。

第二個警訊是缺乏照顧者的即刻救援系統。六月初,基隆六十五歲父親獨力照顧多重障礙的廿三歲女兒,父親疑因心血管疾病猝逝,女兒因乏人照顧而離世。無人知曉的兩代雙亡事件,直到飄出異味才揭開。

長照原本就是照顧者背負著另一人的生命前行,一旦照顧者倒下,若無替手,照顧被迫中斷,就成了日本社會描述的「兩代同垮」。如何讓外援即刻進入,有賴平日就建立「照顧孤島」的關懷系統。但政府政策只顧及使用長照2.0的家庭,也就是說,若未申請長照服務,即使是「兩代同垮」的高風險家庭,也不在政府的社安網、長照雷達之內,更無法預防這樣的悲劇再度發生。

第三個警訊是身負「一對多」重任的照顧者,成為「照顧殺人」的高風險者。六月中,高雄九十九歲失智老翁遭六十三歲女兒持刀刺死,她的手臂有割腕痕跡。原來她照顧人瑞老父之外,還有車禍成植物人的弟弟,加上自己也患病等多重壓力,造成這場人倫悲劇。

報載手足說「不會原諒」殺父的姊姊,但網路留言一面倒同情殺人者,反而質問家人「你分擔了照顧責任嗎」,顯示眾多民眾對照顧重擔心有戚戚,幾乎蓋過傳統孝道對「弒親」的指責。

即使「一對多」的照顧重擔難以承受,但長照2.0的評估卻未能納入此種風險。因為長照服務是以被照顧者的失能情況為主體,而非考量照顧者的負荷。當然,若這家人沒有申請長照2.0,再怎麼苦,也不在政府考量之內。至於民眾為何不使用長照2.0,至今服務覆蓋率五成五,那就是另個大問題了 。

五月中,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系列報導,讓社會看見長期照顧累積的壓力,會在照顧者身心留下「照顧創傷」;要阻止「照顧殺人」悲劇,除翻轉孝道觀念外,更要在制度上落實「照顧者的身心福祉也需要被照顧」理念, 讓照顧者有更多照顧方式的選項與喘息資源。

大疫之下,照顧壓力加劇,請政府別把媒體誠實的提醒當成刺耳噪音。多少家庭日復一日煎熬著,當照顧斷鏈未能接上,對照顧者的支持體系仍然失衡,我們能期待他們像鋼鐵人一樣苦撐嗎?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名家縱論/善念到信念 永續從自己做起\星期透視/國安代理的風險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光靠「討厭黨」 選戰難勝
◆  藥的滋味 水產養殖場應查驗
◆  虛心檢討 勝過政治操作
◆  星期透視/國安代理的風險
◆  名家縱論/善念到信念 永續從自己做起
◆  大屋頂下/比賽「親美/不親中」 看不懂朱立倫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善念到信念 永續從自己做起


2022-06-19 01:43  聯合報/ 林雅芳(作者為 Google 台灣總經理)
2050淨零排放目標是國際趨勢,朝野立委高度關注。(聯合報系資料庫)



「永續」,對全球企業與各國政府而言是最熱門關鍵字之一。截至二○二一年底,全球超過一三五個國家和地區,宣示或規劃二○五○年達到「淨零排放」承諾,諸多跨國企業也朝二○三○年「碳中和」目標前進,顯見國際政商各界都在平衡經濟發展與永續價值上努力。

面對這場永續轉型浪潮,台灣當然也無法置身事外。二○二一年底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後,各界疾呼要儘早跟上國際腳步、投入永續行動。國發會也在今年公布「台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明訂淨零目標、訂定碳費徵收及碳盤查法制基礎,並發布四大轉型策略。

台灣經濟發展出口依存度高,企業與國際產業鏈的連結自然更深,使得台灣永續行動迫切性比其他國家高。面臨來自歐美供應鏈永續要求及壓力,台灣企業需要積極作為,及早將ESG內化至經營策略中,在國際上取得更好的競爭力。

放觀台灣現況,不少企業對落實永續仍處於觀望或早期階段。PwC 2022台灣企業領袖調查的整體結果指出,台灣企業跟國際企業相比,對淨零碳排的承諾還有進步空間。但從我個人實際接觸企業和參與活動的經驗統整,台灣企業對永續行動的態度正在改變。

過去有些企業態度傾向「我不信」,不完全認同落實淨零排放和企業發展目標的一致性,但在各界積極倡議與經驗分享的氛圍中,實踐永續的信念已逐漸凝聚;有些企業擔憂「我不會」,不知從何著手永續行動,但隨著一些針對碳盤查、碳費計算的提供、以及一些先驅示範陸續問世,落實永續不再遙不可及。

有些企業覺得「我不能」,雖然有意願投入永續行動,但在推動過程遇上法規或相關配套機制還不成熟的限制,例如有企業反映綠電買賣的市場機制中,供給需求尚不穩定。不過,政府部門一直努力健全再生能源交易機制,也有越來越多企業和組織持續呼籲投入更多資源改變結構性問題。

有些企業則擔心投入節能減碳的高成本,影響到公司整體利益而產生「我不敢」念頭,但他們也漸漸意識到,長期而言減碳策略其實可降低營運成本、創造無形價值。

整個社會要推動永續,必須將「善真美」放在心上。從善的起心動念出發,追求共好願景。目前已有一些台灣企業運用本身靈活和韌性的優勢條件,根據各自產業別和產品類型採取行動。有顧問公司為企業提供永續解決方案,也有不少社會企業將永續發展當成使命,以商業邏輯協助解決。也有像歐萊德、綠藤生機等品牌,一開始就是以永續精神設計產品,不只做生意,也倡議提升大眾的永續意識。企業資源不同,也可採取不同作法。整體來說,大型企業對永續發展大多已投入高度關注。例如Google用了廿年從三個面向推展永續行動,首先是做出能直接為地球帶來實質幫助的決策,像是購買再生能源、使用再生水等。另外透過提供數位工具及雲端技術,幫助政府、商家和非營利組織落實永續。甚至直接將永續思維納入研發,讓使用者在使用地圖及行事曆等產品時,都能做出更環保的選擇。

環保永續就像「新生活運動」,企業應該先從思維信念上建立「我可以」的基礎觀念,將永續內化成一種公民素養,落實在日常中。同時,透過政府和大型企業的以身作則、以大帶小,展現實踐的方向和路徑,引導更多企業做出「我信、我會、我能、我敢」的承諾。更重要的是,台灣社會需要把永續當作是自己的事情,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單位開始都做一點,透過善的循環和累積,將微小的進展聚沙成塔,能逐步改變我們的生態。









星期透視/國安代理的風險


2022-06-19 01:48  聯合報/ 趙建民(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為期3天在新加坡召開的本屆「香格里拉對話」亞洲安全會議落幕。 法新社



最近台海議題國際熱議,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安全對話,美中防長就台海問題針鋒相對;同一時間,拜登總統國安顧問蘇利文和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在盧森堡會晤,楊潔篪就拜登在東京發言軍事介入台海,表達強烈不滿;國務卿布林肯接受媒體訪問,批評中方對台行徑危險,重申協助台灣抵禦侵略。報導稱美方正在規劃七月前,舉行拜習三次視訊會,議題不問可知。國際人士憂慮破表,外交部居然謝忱連連!

更奇特的是,中共就台海議題頻繁表達立場,但對象卻不是台灣。據報解放軍多次向美方表示,台海並非國際水域;中共防長魏鳳和在新加坡對美國防長稱: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分裂出去,我們一定不惜一戰。公親動作頻頻,身為事主的台灣彷彿置身事外。台灣的國家安全,出現國際代理人!

不僅軍購項目美方指定,原已同意的項目說停就停;台海非國際水域說法,美方出面否定;台灣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國務院事實清單說了算;國際輿論表達對台海安全的關切,由美方籌辦;能否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寄希望於新近宣布的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當然,根據經濟部說法,開放美豬美牛也是為了加入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面對地緣對抗,鼓勵護國神山到美國投資!

台灣國安被代理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國人認為大朋友終於來了,因此,不但對國家生死存亡可以泰然以對,還不斷挑弄中方最敏感的法理台獨,自文化脫中走向法理脫中。為了向深綠交代,蔡英文國慶講話不惜祭出「兩國論」,副總統、立法院長、國史館館長無視烏克蘭戰事教訓,兀自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

大國願意在適當時機幫助台灣發聲,向中國大陸表達對台海和平穩定的堅持,乃至於國際社會對兩岸的關注,對穩住局勢當然有加乘效果。但美中雙方針鋒相對,恰恰顯示假如兩岸關係無法同步改善,美國代理國安非但無法穩住局面,反而造成安全困境。

易言之,強化台美關係的目的,在於提升台灣的安全,降底兩岸衝突的風險,但在地緣政治改變、中方政策自反獨轉至反對台灣「聯美制中」、「依美謀獨」後,台美間單邊關係進展,反而提高中共軍事反制的風險!

將解放軍軍機進入台灣航空識別區時間,和台美關係做一比對,不難發現兩者的關聯性。上個月美國聯邦參議員譚美來台訪問,解放軍軍機卅架次侵擾;二○二○年九月十七日國務院第三號人物柯拉克訪台弔唁李登輝,共軍發射長征十一號火箭飛越台灣上空,十九架軍機創紀錄侵擾,自此軍機擾台常態化。二○二一年一月美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來訪(半途折返),創紀錄八十一架次擾台,爆台海危機;四月十日美宣布對台交往新準則,該月創紀錄一○七架次;十一月廿三日第二屆美台經濟繁榮夥伴對話,解放軍再創紀錄一六八架次軍機擾台。

綠營願將國安委外代理,不僅顯示執政者對國安事務的輕率與怠惰,不願用心經營複雜的兩岸關係,也反映兩岸問題上理性和感性的矛盾。譬如面對大陸因藥檢問題禁止台灣石斑魚輸入,政府第一時間譴責對方收割政治利益。政府寧願花大錢補貼農漁民,也不願坐下來好好找出化解兩岸政治僵局的辦法,消除國安風險、讓經濟歸經濟。如何維護農漁產品九成的出口市場,似乎和他無關!

台海風雲危如累卵,政府應該拿出本事勇於面對,不能投機、沒有捷徑!










大屋頂下/比賽「親美/不親中」 看不懂朱立倫


2022-06-19 00:10 聯合報/黃年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聯合報資料照片



許多人看不懂朱立倫訪美期間表達的兩岸論述。他彷彿在與民進黨比賽誰更加「親美/不親中」,且也想將九二共識淡化或邊緣化,這似乎亦在襯托「親美/不親中」。

「親」這個概念,在兩岸不同的政治語境中,會有相當不同的詮釋。例如:馬英九一向主張「親美/友日/和中」,這是「美/日/中/台」皆可接受的平衡架構。但朱以「親美」與「不親中」對照,則「親美」可能被解釋為「攀附/扈從/降服」,「不親中」則被解釋為「反中/脫中/不和中」。

其實,難道美國不知國民黨「親美」?縱目今日的「台美親」(從台灣關係法到六項保證)根本就是國民黨幾十年來參與建構的。尤其,國民黨對中共的戒備與抵抗也是美國及中共所明知的。至馬英九時代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皆明確表現出與中共分庭抗禮的思維。但馬英九不會說「國民黨從來不是親中的政黨」,他也不說「親中」,他說的是「親美/友日/和中」。

朱立倫的這番表白,恐怕連美國都未必領受其爭寵,但引來國台辦要他「頭腦保持清醒」,民進黨訕笑,國民黨內則四分五裂,愈吵愈糊塗。

一向以來,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兩岸戰略有一路徑上的重大差異。民進黨主張台獨,與中共的互動齟齬,因而視爭取美國支援為主要路徑。國民黨則因歷史淵源,與中共較有和平互動的條件,因此就比較致力於能否對中共發生影響,包括李登輝前期。亦即:民進黨認為經中共無路可走,但國民黨仍寄望於改變中共,同時亦全力維持台美合作。

兩相對照,民進黨發展至今日「親美/反中」的架構,而國民黨仍存有「親美/和中」的願景。但是,朱立倫的「親美/不親中」,幾已顛覆了國民黨的角色,他是否在兩岸政策上丟掉了國民黨相對於民進黨的優勢與強項?

本文認為,這場俄烏戰爭可能使兩岸情勢進入新局。亦即,各方避戰的努力,將高於求戰的企圖。

俄烏戰爭演出了美國以烏克蘭為餌誘殺俄羅斯的經典史詩。於是,美國恐怕不能再寄望中共會上同樣的當;中共也不會輕蹈普亭的覆轍;台灣也已目睹「美國不派兵/不供應遠程武器」,則在俄烏戰爭中滿天呼嘯的每一發炸彈,包括烏克蘭自己發的,都只能落在烏克蘭自己的土地上。台灣也要像烏克蘭一樣成為一隻爛在甕裡的刺蝟嗎?

也就是說,在俄烏戰爭前,各方似皆準備兩岸可能開戰。但是,俄烏戰爭卻告訴各方絕不可輕易開釁,因此各方的整個戰略規劃恐怕就要打掉重練了。亦即,各方皆應重新準備從長計議的Plan B。

先說美國。在川普以前,美國政府力阻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但到川普以後,則顯然反而想挑唆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甚至,若說美國存有「以台灣為餌誘殺中共」的企圖,亦非不可能。因此,民進黨以能作為美國第一島鏈的一隻刺蝟而沾沾自喜,或許尚可謂良有以也。這是俄烏戰前的世局。

但是,俄烏戰爭使美國悟知不能只等候兩岸開戰,更要有和平發展的 Plan B。

布林肯的「對華政策」演說有兩個要點:一、反對任何一方改變兩岸現狀,不支持台獨。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並將美中關係轉向:一、投資(知道美國真正的問題在治理失敗,而非中國崛起)。二、結盟(利益分歧,盟友鬆散)。三、競爭,且附註不尋求衝突或新冷戰。

布林肯的談話可視為不要打仗的Plan B,不是劍拔弩張,也看不出「以台灣為餌誘殺中共」的意味。台灣應當解讀這也是一種「戰略清晰」,如果避戰成為顯學,台灣還要呆呆做一隻賦閒待業的刺蝟嗎?

再談中共。武統既是國恥,也必是國難。俄烏戰爭告訴中共,不能上美國的當,更不能辜負了普亭的悲劇。

兩岸不能武統,因此仍應回到「心靈契合」的方法。中共迄仍主張九二共識,且曾在馬英九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不統/不獨/不武」時,舉行了馬習會;卻因後來壓制「一中各表」,扭曲了九二共識,造成今日局面。若要挽救九二共識,就應回到容納「一中各表」的狀態。

俄烏戰爭對北京的啟示是:兩岸政策不能用「消滅中華民國」的「清零」,而必須發展出一個與友善的中華民國「共存」的境界,這始是從長計議的 Plan B。

那麼,若是避戰高於求戰,民進黨就不應當也不可能堅持其「只能仇恨/不能和平,只能零和/不能雙贏」的台獨路線。

最近幾個月,似可見到蔡英文在兩岸操作上進行的試探。一、借陸委會之口宣示,中華民國不是台獨。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三、因為九二共識沒有一中各表,沒有中華民國生存空間,所以不接受九二共識。這三個試探,皆回到中華民國;甚至可以誇張地說,也許是在召喚中共回到「一中各表」。這可謂也是 Plan B。

對照來看,朱立倫此次反而卻似連「一中各表」也避諱,又丟棄了國民黨「親美/和中」的優勢與強項,欲與民進黨比賽「親美/不親中」。其實,就美國的「不支持台獨/不改變現狀/和平解決兩岸分歧」來說,國民黨每一點都較民進黨明確;對中共,則連蔡英文都知道要反對九二共識「加註」,但朱立倫卻不與中共爭執九二共識的正確意義,而只想將之淡化及邊緣化。再者,連賴清德都說過「親中愛台」,朱立倫卻標榜「不親中」。當兩岸「和中」路線又見契機的此際,朱立倫的 Plan B 卻似是倒退嚕。

倘若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則國民黨在「藍綠紅小三角」中的角色恐將進一步邊緣化,則兩岸互動就必然也必須置於「民進黨vs.中共」的架構上。理想的情況是,民進黨及中共皆在「中華民國不是台獨」的共識或默契下,「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那麼也就同時照顧了「美中台大三角」的共同利益。

大陸學者劉國深說,兩岸的門雖關著,但未上鎖;他籲蔡英文再用點力氣,這門是推得開的。那麼,我們也勉勵習近平一起用點力氣來開門吧。

你不武統(武統不祥),我不台獨(台獨是禍)。那麼,民共兩黨也許可以一同走上國民黨長久期許的和平發展願景,國民黨也就和朱立倫曾說的「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然有我」了。

這是遐想,更是祝願。












光靠「討厭黨」 選戰難勝


2022-06-19 01:55  聯合報/ 陳常正/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2018年選舉,侯友宜大勝30萬票,盧秀燕(左三)大勝20萬票,都是仰賴當時討厭民進黨主流風向,以及韓流加持下的結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戰爭與和平」是世界名著,也是台灣年底選戰開戰實況,台灣最大黨真的是「討厭○○黨」嗎?

首先,討厭與喜歡兩極光譜,中間存在「不討厭」和「不喜歡」。曾幾何時,傳統上因喜歡某黨或某候選人的投票行為,現已變成還要分析「不討厭」和「被討厭」候選人(政黨)新選舉生態。

朱立倫一趟美國行,「不喜歡」者說朱「國民黨一貫親美」是東施效顰,更或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但也有「喜歡」朱所言者認為,朱至少可讓中間選民知道國民黨不親中,「不討厭國民黨」後有可能增加少數關鍵選票,此為以朱製造出「不討厭」條件的選戰支持論點。

其次,運用負面討厭情緒訴求選戰,是否有助選情呢?以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兩年多來因疫情管控得宜,一直是民進黨台北市長口袋人選的陳時中,最近因防疫紅利呈「斷崖式」陡降,民調吊車尾。

以往韓流捲起,「討厭民進黨」造成民進黨四年前地方選舉大敗,現在「討厭陳時中」被認為是民調下滑原因,甚或反綠者將討厭陳等同討厭黨,幻想是否影響及年底地方選舉結果。

實務上,理性與感性選民皆有,以往因「喜歡」而投票,現在當然也有可能因「討厭」而反面投票。不過,問題是,「要有多討厭」才能讓選民進投票所,投支持「被討厭」對手的同意票?而候選人本身又要如何成功人設自己,是「不被選民討厭」對象呢?

第三,討厭有單一明確對象,但投票選擇對象有多個時,又該如何因應呢?大國博弈總先找到一明確敵人,爭取和凝聚民意支持,二戰後美蘇爭霸,蘇聯解體後則以中國為假想敵;美駐中大使伯恩斯日前才指美中關係處於五十年來低點。民進黨執政複製同樣模式,台灣最大敵人為大陸、國民黨親中被討厭,使蔡大選最高票連任。

因此選戰找到「明確單一敵人、令選民討厭」固然有利選情,但在多位候選人時,政黨和候選人不只要「經營對手可憎、被討厭」,更要塑造「本身可『愛』、被喜歡」,否則單純討厭民進黨,並不保證國民黨勝選,選民還有其他如民眾黨等選項。政黨選戰要能「交織愛恨」,不能單純創造候選人喜歡度,更要能夠擴大(區隔出)競爭對手被討厭度。

雙城記說: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討厭民進黨」是否已是最大黨缺乏科學數據支持,惟民意如流水,也代表民眾在「信仰和懷疑」間可自由遊走,過往的喜歡不代表永遠的不討厭,以往的討厭也不象徵未來不會不喜歡,世界上唯一可確定的就是永遠在變,不是嗎?











藥的滋味 水產養殖場應查驗


2022-06-19 01:52  聯合報/ 劉大智/微生物免疫學者(新北市)
中國大陸以檢出禁用藥物為由,宣布自6月13日起,暫停受理台灣石斑魚輸入。本報資料照片



石斑魚含禁藥被大陸查禁,蔡政府指責是政治操作,宣稱要向世貿組織控訴。日前,農委會表示追查合法納管十一家養殖户,並未發現用禁藥,卻仍未證明石斑藥魚的真正來源。媒體報導,未列管黑户常透過合法養殖户合併湊數出口,恐是事件主因。農委會難道不知情嗎?事前公權力不彰,事後甩鍋卸責,實難辭其咎。

這些養殖黑户常多家聯合,將漁貨透過合法登記業者借牌上船,出事也只能追查到合法業者;農委會再到該合法養殖場採檢,當然合格;然後再大內宣,都是阿共的政治陰謀,還真屢試不爽。這樣的戲碼常在台上演,合法掩飾非法,日前黑心快篩試劑不也類似嗎?

大陸官方稱,從台灣進口石斑活魚檢出禁藥孔雀石綠、結晶紫,及土黴素超標。事實上,土黴素是合法飼料添加物,只要遵照用藥停藥時間即可,問題不大。

另孔雀石綠和結晶紫都是禁藥,對人體是致癌、致畸胎、致突變的化合物,但對養殖魚類的水黴病、寄生蟲防治卻是特效藥,也常作為魚池殺菌劑,因其價廉物美養殖業者喜用。這兩種化合物常會殘留於魚體臟器組織內,其代謝物被稱為隱性孔雀石綠和隱性結晶紫,毒性和致癌性更強。

台灣養殖魚業大都採密集飼育,為防治病菌、寄生蟲等,有大學水產教授建議池水中添加孔雀石綠或結晶紫。由於該藥物取得方便又價廉,被業者視為仙丹,藉此開創水產養殖榮景。資料顯示,一旦養魚水池施用這些藥物,不僅水族體內、浮游生物可檢出;連池水、底泥都會殘留該藥物。多年來台灣雖然將其列為禁藥,但是否上述原因,養殖黑戶造就現在的石斑藥魚呢?

筆者建議,農委會應訂期查驗全台所有水產養殖場,食藥署則應不定期抽查市售養殖水產,除可避免發生出口禁藥水產醜聞外,更能保障國人食魚的安全。











虛心檢討 勝過政治操作


2022-06-19 01:49  聯合報/ 林清汶/世新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台北市)
波波漫畫



當陸方宣布暫停石斑魚輸入,政府官員批陸方刁難,甚至揚言向WTO提告等抗中保台的民粹操作。但台灣農產品又不是沒被其他國家檢出問題退貨先例,如日本從台灣香蕉驗出百克敏(殺真菌劑)超標六倍;外銷紐西蘭芒果和荔枝,因果實蠅幼蟲入侵等被暫停。政府當時有義憤填膺嗎?

農委會第一時間撇清責任,根本無心檢討。既然陸方以驗出禁藥暫停,皆屬科學檢驗範疇,就應面對虛心檢討。從消費者保護法精神觀之,我方為物之出賣者,屬企業經營者,陸方則屬消費者,依法企業經營者對於物之出賣,原則上應承擔「無過失責任」,即當消費者對於物之瑕疵有疑義,應由企業經營者負擔舉證物之合於常規,否則仍不能免除責任。

企業經營者如此高調對待消費者嗆聲,絕無僅有。台灣作為商品販售者,豈有消費者反應品質不佳,不自省卻指責,並揚言告官之理?商業上有句名言「顧客永遠是對的」。倘日後大陸杯葛其他產品,政府做好對策了嗎?還是同樣政治操作?只會讓農民繼續身陷苦難。



陳亮恭/藜杖扶我過橋東的轉念妙想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藜杖扶我過橋東的轉念妙想
◆  葉銀華/ESG避免漂綠行為
◆  嚴震生/卅歲以下年輕人有反威權性格嗎?
◆  王正方/院長要調查法辦你!
◆  施振榮/培養未來人才要超前部署
◆  劉維公/當高中成為教育版的網飛(Netflix)?
◆  馬凱/史上最難懂的通膨 有解?






陳亮恭/藜杖扶我過橋東的轉念妙想


2022-06-19 02:05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年長者常被認為固執.難以接納新事物,但部分研究認為,在沒有疾病與腦部退化影響下,人其實越老越謙和更信任他人。示意圖/ingimage



「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首被命名毫不起眼的《絕句》,文字輕柔而生動,生平與其他作品後世幾無所知的南宋僧人志南,寫出轉念思維的禪意。

志南老時駕著小船訪友,將船繫在古木樹蔭下的河邊,跨蹇而行的老僧柱著藜杖過橋,二月天杏花雨濕潤衣裳,搖曳楊柳的迎面春風不感寒意。這麼一首抒情寫景詩,富含著禪意鋪陳與心境轉折。

古木林蔭陰鬱略感悲涼,過橋後的杏花雨和楊柳風,帶動心境轉折,但藜杖扶我過橋卻是更為精妙轉念,明明是志南行動不便扶杖,卻改寫為藜杖倚靠志南過橋。想想也是,若非人扶杖,藜杖怎能自行過橋?禪意的轉念反轉志南與藜杖的主客,瞬間扭轉龍鍾老態情境。「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表面上老人扶杖過橋,實為老人帶著藜杖過橋。心境轉念化解許多人生困境,但也非一蹴可及,透過科學實證理解與操作,或可逐步落實

加州州立大學名譽教授布魯寧撰寫《創造快樂大腦:重塑大腦快樂習慣》,回顧實證研究,以生物學和心理學觀點,將大腦運作方式作深入淺出介紹,維繫大腦快樂狀態需要四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與腦內啡)平衡,這些傳導物質往往在特定情境下分泌,然後迅速降低,這也是人生快樂總是短暫的一個原因。常保快樂需培養好習慣,以此調控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而習慣養成約需四十五天堅持,新習慣建立起腦部神經連結後,就不容易抹去,轉念思考與培養讓自己快樂的習慣,可透過行動實現。

年長者常被認為固執.難以接納新事物,但部分研究並不支持這論點,認為在沒有疾病與腦部退化影響下,人其實越老越謙和更信任他人,這或許也是各類詐騙防不勝防原因,但若考量腦部結構退化狀況,年長者可能較難抑制不好的言語與念頭,也更容易讓負面人生經驗盤據心頭,那是腦部結構衰退表現。近年研究更發現,年長者的大腦依然能夠透過訓練而強化,重塑認知與情緒表現。

《強化腦力:你需要知道的七件事》彙整各類強化腦力研究成果,分門別類整理運動、飲食、睡眠等七種生活習慣對腦力的影響,提醒每個人需要養成的習慣,然而,有研究多半僅針對單一項目分析,雖有效但效果全面性與持續性難稱理想。近年研究證實健康行為「套餐」的重要性,這些強化腦力的生活習慣必須全套操作,整合多元活動同時執行,而非僅挑選自己喜歡項目單點,單項介入多半難以產生持續成效。

年齡增長不見得使人更為固執,培養好習慣永遠有機會,透過好習慣養成落實也轉念思考人生的處境,每天都是可以持續變好的一天。習慣養成的基礎是持續不懈行動,成為生活部分後便不易抹去。

有些人反覆陳述他們的痛苦與困難,對談內容充滿唉聲嘆氣,任何建議都千篇一律地做不到,負向心態只會持續腦中糾纏,一點點改變自己,生活便會有所不同,不是你撐著拐杖行走,而是拐杖依靠你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