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雜質」很重要

◆  【專家之眼】賴清德,你在說笑嗎,始終與人民並肩?(初七)
◆  【專家之眼】馬英九「兩岸和平統一」說的弦外之音
◆  【專家之眼】「雜質」很重要

◆  【專家之眼】合理嗎?你我自用必繳,計程車營業卻全免(初六)










【專家之眼】「雜質」很重要


2025-07-01 06:29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民眾黨幹部與志工日前到總統府前舉牌抗議,要求賴清德道歉並收回「雜質」一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推動大罷免,總統賴清德展開「團結十講」。在第二講桃園場,說要「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像打鐵鑄劍般千錘百鍊,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意志」。引起軒然大波。有人批評這不但無助於團結,反而會使分裂更加嚴重,有人以諧音自嘲是「鍾貢銅露旗魚雜質」,更有人乾脆說「我雜質我驕傲

最震撼的,莫過於看到一位朋友在臉書所貼的毛澤東版《鑄劍論》:「我們黨內還有不少雜質,這些雜質要靠整風清除」,「現在我們的一些文藝作品中還有不少雜質,是階級不清思想不齊的表現」。同樣用了「打鐵鑄劍」的比喻,以「雜質」形容必須排除的異己。這到底是偷師還是巧合呢?

毛澤東的思想拿來鬥爭很有效,拿來治國卻是災難。他發動全民大煉鋼,成千上萬的百姓本著「與天鬥,其樂無窮」的狂熱,沒日沒夜地拚命煉,最後卻煉出了一堆廢鐵。「偉大的毛主席」把那些所謂「雜質」的專家都快清光了,變成缺乏專業指導、毫無章法的亂煉

其實,「」並非純粹的「化合物」,而是摻雜了少量碳或其他金屬的「混合物」,依其使用目的有不同的組成。換句話說,少了這些「雜質」,反而不能「百煉成鋼」。「提煉」、「去蕪存菁」,通常是改善品質手段,但弔詭的是,過度強調「純化」,卻可能造成悲劇。德國的納粹主義,認為日耳曼人是最優秀種族,所以要屠殺猶太人,淘汰「雜質」。二戰帶來了前所未有浩劫,人們因此在戰後徹底反省現代主義缺失後現代主義的「多元理念,乃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發表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都可以說是對「雜質」的肯定

生態學研究證明了,「多樣性」是維繫物種永續生存重要因素。像河口就是生態非常多樣的地方,因為它匯集中上游養分,可以滿足不同生物的需求,形成了極為豐富生物鏈稀有動植物必須保育,就是怕生態平衡遭破壞,導致環境惡化,影響人類生存

我國文化基本法,參考了聯合國的理念,規定國家應「保障與維護文化多樣性發展」;民進黨的文化政策,總是看得到「多元」二字。可見所謂「保留文化、去掉文化」的概念早已過時,就像物種必須豐富多彩一樣,文化也應該海納百川,才能激發活潑有趣創意

最近媒體報導,金曲獎已經沒什麼人關心了,相較於早期守著電視機等候揭曉的熱絡,如今連獲獎者的名字都覺得陌生,更別說入圍者了。流行音樂台灣文化產業的最強項,為何具代表性的獎竟變得如此冷清?頗值得警惕與檢討有的網友戲稱該獎已經變成「綠曲獎」,符合政治正確的才有分。難道這就是當權者影視音產業「打掉雜質」之後的結果嗎?












【專家之眼】馬英九「兩岸和平統一」說的弦外之音


2025-07-01 06:50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等官員日前陪同前總統馬英九參訪莫高窟。本報資料照


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6月,前總統馬英九在率領「大九學堂」青年團赴陸交流期間,在敦煌文化活動中,公開脫稿喊出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的主張,引發政壇與輿論熱議。強調和平是不動用武力,民主是尊重台灣人民選擇,統一則應是長遠選項而非強制安排。這一說法,不僅回應了當前兩岸軍事緊張的憂慮,也重新點燃兩岸對「民主」本質理解差異的深層辯論,更降低了大陸民眾對於台獨惡感,對於兩岸和平發展助益貢獻良多。

台灣社會普遍接受西方式「程序民主:透過選舉、政黨輪替、言論自由、三權分立等制度保障人民主權。民主台灣不僅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反映人民選擇政府與決定未來方向的基本權利。因此,在台灣,國家統一若無民主程序與民意授權,將被視為不合法、不具正當性。

然而,大陸對民主詮釋則不同。中共主張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的是「實質性民主」-不僅要有參與形式,更重視治理效果。這種制度強調決策效率成果導向,認為是否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才是真正的民主指標。例如,從「清零政策」到高鐵、AI 產業發展,或如脫貧攻堅成就、社會保障建設等,皆被視為中國民主制度成效體現

中國式民主還展現出其他制度優勢,如長期規劃能力穩定施政,避免政黨惡鬥民粹風險,並透過基層選舉政協協商等方式吸納民意。雖然言論新聞自由受限,選舉形式亦未能如台灣般完整開放,但其制度設計邏輯,著眼於維持國家整體利益與文化傳統下的集體治理。值得注意的是,若以台灣的標準看大陸,自然一無是處,可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若大陸真如此不堪,那早就被推翻了。

更進一步觀之,馬英九在敦煌提出的「和平、民主、統一」,恰恰試圖為兩岸搭建起對話橋樑。他所主張的「民主統一」,應並非接受北京目前的統一模式,而是希望以民主方式,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未來。對此,國台辦主任宋濤雖未正面回應「民主」二字,只稱「台灣的前途命運要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來共同決定」,顯示其對和平論述的某種接納空間

實際操作上看,若要實現和平統一,兩岸必需建立在「民主共識」的某種交集之上。台灣堅持程序正當性,與中國強調實質成果,雖理念不同,但若能尋求對人民生活福祉共同關注點,或有助於化解對抗思維。馬英九的主張因此並非單純的政治表態,而是對兩岸長期僵局提出的一種「折中架構」:即以和平前提,以民主手段,以統一為可能。

總體而言,「和平、民主、統一」不僅是一句政治口號,更是對兩岸現實制度差異下所開出的理性路徑。當國際局勢愈趨動盪、兩岸對立日益惡化之際,如何透過制度對話民意尊重重構互信,避免戰爭風險,已成當前與未來兩岸政策制定者無法迴避的課題。













【專家之眼】賴清德,你在說笑嗎,始終與人民並肩?


2025-07-01 10:57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民進黨全代會前日以「更好的民主、更好的台灣」為口號登場,致詞提及該黨堅持民主,並回顧歷史稱,綠營始終與人民並肩,站在社會共識的一方。圖為6月22日賴起啟動「團結國家十講」。中央社


民進黨全代會前日以「更好的民主、更好的台灣」為口號登場,賴清德以主席身分致詞,提及該黨堅持民主,並回顧歷史稱,綠營始終與人民並肩,站在社會共識的一方。不禁讓人好奇:假設其所言為真,為何要到2000年,政權才因藍營分裂輪替?還可以進而反思,看到過去多數人民智慧,讓人寄希望於教育普及的新一代。 

賴主席講話,在民主議題上有三個重點:一、堅持民主的創黨神話:稱前輩勇敢無懼,在戒嚴年代創立民進黨、打破黨禁;也特別提到拜託游錫堃組成「創黨精神深化小組」,整理民進黨過往歷史,讓後輩不忘創黨精神。 

二、先顧主權、再講民主:該黨新時代使命第一項就是要「顧主權、護民主」。稱「有主權才有國家,有民主才會有自由」。把主權放在民主之前,是延續近幾月來說法,也就是先有國家、主權才有民主自由的邏輯。 

三、民進黨是跟隨民意社會共識的政黨:稱台灣社會一直潛藏一股力量,反映在野百合學運、太陽花運動等社會運動中,民進黨則是始終與人民並肩,站在社會共識的一方。 

該先指出的是,沒人可以抹煞一直有群人真誠推動台灣民主發展的事實,但把「多數」情況考慮進去,會覺得賴說法具有相當反諷意味。 

首先,上述先有國家、主權才有民主自由說法,其實就是過去兩蔣時代的邏輯,而當時黨外人士,有多少贊同類似說法呢?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政府宣布台灣省戒嚴,是因為國共戰事日趨不利,國家面臨危急存亡之秋,隨後雖然美軍介入,劃出隔海分治空間,但看南越等例,就知美國保障不是完全無憂,兩岸仍時有戰火,就算於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後,大規模戰火趨於寂靜,金馬前線還是充滿緊張氣氛。在這種外部壓力之下,黨外運動崛起。 

當時黨外人士,有多少人在乎先有國家、主權才有民主自由的邏輯?以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為例。該事件與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12月,美國要和中華民國斷交有關。其中因果,能從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呂秀蓮副總統公開抱怨,如果不是斷交就不會有美麗島事件可知。 

時人只知美國不再承認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未知美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民心不安疑懼之深,可以想見,因此蔣經國總統宣佈即日起停止一切選舉活動。然而,當時黨外人士雖有爭論,但面對斷交最終決定,是主張繼續選舉。這種堅持是否有助於台灣地位?又是否與黨外沒有選舉就沒有舞台有關?留待社會公評。 

這是前輩給後面的示範或許人民會想,就算不把國安放第一位,但至少還是很重視民主。然而,拿賴主席說法來觀察該黨三大神主牌,可以發現這些訴求從來也不是「始終與人民並肩,站在社會共識的一方」。 

例如台獨,當年主流民意不支持台獨,對可能導致戰禍的憂慮,使得綠營選情處處碰壁,該黨訴求從《台獨黨綱》、《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再到《台灣前途決議文》一路轉彎。唯在民進黨執政透過教育等各式手段,反過來推銷主張,才使得人民憂慮有逐步化為現實可能。 

又如反核。至少在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便強力主張反核。但長期沒與多數人民並肩,更非站在社會共識一方。要直到某些與藝人結合、甚或有些財團關係社團推動輿論才起了變化。 

上述案例說好聽些,是走在時代之前,難聽一點,就是寡頭用各種說法哄騙人民曲線奪權之後再繼續強推,都不是並肩或有共識概念。必須提醒大家的是, 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政權輪替,主因是藍營分裂,而不是真有政黨獲得超過一半多數的民意支持。這證明過去人民睿智。 

時至今日,賴團結國家十講的第二講,又說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罷免,打掉雜質。仔細想來,如果他所為符合多數民意,又何必大費周章的要靠一次次的選舉罷免才能打掉雜質呢?台灣政治因此就不是爭取多數民意政治,而是透過玩弄小聰明,研究制度漏洞取巧政治了。用詐術贏得選舉勝利,長期代價就是失去社會信任,這對於台灣政治發展,絕非好事。









辛翠玲/金磚里約峰會:沉潛與考驗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金磚里約峰會:沉潛與考驗
◆  陳冲/桌上論兵 金融不缺席
◆  楊志良/賴清德終於「不演了」!
◆  盛治仁/當今政經氛圍 能再創產業奇蹟嗎








辛翠玲/金磚里約峰會:沉潛與考驗


2025-07-03 00:00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過去三年間,金磚機制(BRICS)在國際間的能見度大幅躍升。許多南方國家紛紛透過金磚體系,尋找突破西方國際規則的契機。然而,即將於七月初登場的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里約金磚峰會,會前氛圍卻明顯不同以往。有別於過往三年的高調,本屆峰會預期將安靜許多;地緣政治意義淡化,重點轉向內部治理與協調。此由以下跡象可略窺一二:

首先,各國代表出席規格已預示,此次峰會的政治象徵意義不大。俄羅斯總統普亭將以視訊參與,以迴避國際刑事法院通緝風險。原本每會必到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亦首次缺席金磚,改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出席,儘管北京對外說明為行程安排問題,國際間也多有猜測,但可理解為北京在內外局勢綜合衡量議題優先順位判斷。被視為潛在新成員土耳其墨西哥也可能僅派部長級官員與會,與過往金磚強調的「領袖外交」氣勢有所落差。

其次,地主國巴西在金磚戰略定位上的拉鋸,也使本屆峰會的走向較為保守。雖然總統魯拉積極倡議藉金磚建構全球南方主體性,但其外交體系內部仍存在較強西方合作派,主張巴西乃西方之一員,當維持與美歐關係的穩定。今年四月金磚外長會議的《里約公報》將主軸集中於本幣融資技術合作南南基建對接去美元化語彙則被大幅淡化,從其克制之意,可見路線拉鋸下的折衷

第三,隨著組織規模擴大,金磚內部協調壓力浮現。例如,四月金磚外長會上,南非主張爭取聯合國安理會非洲代表席位,引發埃及衣索比亞反對,認為應維持非洲整體共識,不應偏袒個別國家。此爭議導致金磚外長會無法達成聯合聲明,新舊成員間的矛盾尚待協調

中東議題則是金磚合作局限的另一例。六月中旬,以色列與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一事,金磚成員雖表達關切,呼籲各方克制、尊重國際法與聯合國憲章,但未對伊朗有具體支持。反映金磚在地緣安全議題上的不易-既需照顧新成員伊朗的立場,又難以在敏感議題形成具共識基調

儘管如此,金磚機制發展後勢仍不可小覷。以下兩點尤其值得注意第一、金磚的地緣經濟角色:隨著印尼加入金磚;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成為金磚夥伴國,強化金磚與東協之間的連結。阿聯酋、埃及與衣索比亞的加入也使金磚機制拓展至中東北非地區。擴大金磚的地緣經濟影響力。第二、金融基建布局:金磚最為人矚目的金融合作,進度持續。新開發銀行已發放本幣貸款總額達三四八億美元,mBridge 完成兩千兩百萬美元跨境央行數位貨幣交易,金磚支付與清算機制正逐步成形。mBridge 預計在第二階段擴容至沙烏地與泰國,若能於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完成「支付-清算-數位貨幣」三層架構接軌,金磚本幣交易有望在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貿易中建立替代選項,初步挑戰美元清算壟斷地位。

整體而言,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里約峰會的低調氣氛,並非金磚退潮的訊號,而是制度發展必然。從這個角度看,金磚的下一階段不在於聲量擴張,而在於制度能否健全成員關係協調。而在全球治理正逐步朝向多極多層體系重構之際,金磚體系能走多遠,也將成為全球南方制度能否成形的關鍵。





黃齊元/美國世紀終結對台灣的影響

◆  黃齊元/美國世紀終結對台灣的影響








黃齊元/美國世紀終結對台灣的影響


2025-07-03 00:07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


川普日前閃電出兵攻打伊朗,並不特別讓人意外,因為他已預告要這麼做。川普當然知道戰爭代價,但他以色列強逼不得不行動,希望以戰止戰。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和內唐亞胡若即若離的關係。兩個月前川普訪問中東,和阿拉伯國家大談交易,刻意阻止以色列攻打伊朗。後來美國直接和哈瑪斯進行人質談判,跳過以色列;但內唐亞胡執意攻打伊朗,擺明要把美國拖下水,成功達成目的。這是兩大賭徒間的競合,後續仍未可知,但川普內外不討好明顯居於下風。

川普善於運用危機,謀取政治利益,他強力介入洛杉磯暴動事件就是一例,轉移焦點並削弱地方政府正當性,白宮聲稱這是政治勝利。社會撕裂加劇對川普來說是好事,只要其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在可控範圍內。

川普所創造危機,美國國內和全世界都看得到,並提出警告,只有台灣視若無睹。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茲表示,川普已無可救藥,既不具備三軍統帥資格,也不具應有的能力。紐約時報社論表示,美國已不再是一個穩定的國家,而且正日漸不穩。

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表示,馬斯克和川普鬧翻,對美國帶來巨大災難;如果身為美國企業希望所繫特斯拉失敗了,整個國家會受到影響。

日前過世的美國「軟實力」政治大師奈伊,於生前最後一篇文章表示,川普過度關注盟友「搭便車」的代價,卻忽略了美國才是司機,美國的力量來自於相互依存。川普正在對脫鉤下注,走向一場悲劇式結局

近期所有的兵推,都建立在中共主動攻擊台灣假設上,這是錯誤的預期。更可能情境是美國爆發巨大危機,不管是政治、金融,或全世界發生一連串動亂,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無暇兼顧台灣,川普藉機和習近平進行交易。我們心中的救星卻可能是問題根源,而中國大陸才是解方

台灣雖想和大陸談判,卻沒有認清環境變化。副總統蕭美琴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兩岸維持現狀符合當今所有人、包括中國在內的最佳利益,做法是影響對岸決策評估,台灣能同時處理「能力」及「意圖」,讓中共明白侵略台灣將付出極大代價。但現實是台灣無掌控權,從大國博弈角度來看,情勢對大陸愈來愈有利。

令人擔憂的是,無論全球局勢起多大變化,台灣唯一關心的就只有大罷免。我相信大陸已有腹案劇本,針對美國、世界和台灣局勢進行模擬演練台灣除了政治之外還有能源危機。可以確定的是大陸如有動作,將會像以色列一樣出人意料,但觸發點來自於外在環境因素

中美在經濟、科技和金融上正快速脫鉤,但這對中國大陸是好事;去年宣稱「香港玩完了」的美國經濟學家羅奇最近修正其看法,中國企業積極走向世界,中國製造愈來愈強,大陸正承接起美國放棄的世界協調者角色。台灣想成為經濟「日不落國」,但 AI 並無法扭轉台灣日漸孤立現實一面倚美只會加速這個進程。

最近川普抱怨自己無論做再多,都拿不到諾貝爾和平獎斡旋台海和平可能是其最佳機會,那些期待美國和中共對抗的人應趕快覺醒。

川普敢攻打伊朗並放狠話,但他敢為了台灣和中共起衝突嗎?今天台灣應擔心的不是川普會做什麼,答案已很清楚;重點是大陸會如何因應全球亂局,台灣的關鍵時刻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