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經濟/大陸房市 去庫存與飆漲的拔河

.聯合報社論..小心台灣的「雙斷鏈」危機
.聯合報黑白集.看古巴想台灣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房市 去庫存與飆漲的拔河




經濟/大陸房市 去庫存與飆漲的拔河


2016-03-23 02: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期大陸房地產市場表現令人驚艷。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統計,2月房價延續過去幾個月的趨勢,持續上漲,漲幅也進一步擴大。2月適逢春節假期,房產交易是傳統淡季,但市場的熱絡表現備受各界矚目,令人好奇積弱已久的大陸房市是否已穩定轉向復甦。
事實上,大陸商品房交易熱絡景象,早自去年第4季開始,從一級城市逐漸向周邊二級城市擴散。官方公布今年前二月商品房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分別大幅成長43.6%和28.2%,漲幅遠高於上年度第4季的12.8%和4.8%,因此,市場對大陸房市的展望益趨樂觀。
近期大陸房地產市場景氣之所以如此熱絡,最主要的原因是住房的供需關係失衡,尤其在一線城市,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上升,且流入人口有增無減,而可供開發的土地卻逐年減少,供需失衡問題一直未得緩解。其次是信貸寬鬆、稅收優惠等政策因素的鼓勵作用,包括去年多次降準降息、調降首付比例、降低房地產交易的契稅和營業稅率等;還有房地產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參與配資提供貸款,以及媒體炒作等,影響人們的心理預期;此外,股市低迷不振,股民基於投資理財將閒置資金投向房地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大陸政府理應非常樂於見到房市目前的活躍景象,因為房地產市場復甦與繁榮,不只有利於土地出讓,還能刺激消費,並帶動上游產業需求,穩定經濟成長。不過,刺激房市的各種寬鬆政策,受益的似乎都集中在東部一線城市和少數二線城市,大部分中、西部地區三、四線城市交易仍然低迷,當地房價下跌趨勢也沒有改善。根據統計,去年建成未銷售的房屋面積有7億多平方米,較前年增加逾15%,今年頭兩個月商品房待售面積仍在持續增加,這些庫存70%分布在三、四線城市,顯然,「去庫存」的道路充滿荊棘,前景不容樂觀。
大陸房地產總量過剩,但不同城區差異很大,給官方管理帶來更嚴峻的挑戰,本月「兩會」確定「因城施策」的政策基調,核心的理念是求穩;一線城市房市過熱現象已受到主管機關關切,近期可能採取必要的調控措施,市場或將因而進入調整期。
不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針指導下,「去庫存」應該才是今年房地產業調控的最重要目標。有鑑於房產累積的庫存量非常龐大,「去庫存」的目標並非短期內可以完成,同時還要避免房價出現大跌,可能衍生的企業債務危機和系統性金融風險。未來大陸勢必更需依靠結構性政策的配合,如人口遷徙、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基建配套等方面著手,以及致力於房地產相關領域財稅政策的改革。
展望今年,由於「去庫存」目標非一蹴可幾,三、四線城市面臨巨大庫存壓力勢必難以擺脫,一線城市則可能續領風騷,而二線城市逐漸復甦形勢可望保持;未來一年房價在城市間、地區間分化的現象只會更加明顯。
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勢,在調控政策下或將趨緩,但不至於逆轉,因為調控政策的重點在增加供給和規範市場秩序,而不在遏制需求,更重要的是,政策面、市場供需形勢、預期心理等因素,對一線城市房價將提供有力的支撐。就政策面而言,儘管寬鬆的政策主要針對的並非一線城市,但市場心理效應,加上銀行偏好低風險房貸,勢必影響資金流向,一線城市具備各種優勢條件,磁吸效應明顯,基於保值的動機,大陸民眾偏好將資金投向一線城市。其次是二線城市,居民自住和升級置產的需求較大,其房市可望從寬鬆的政策中獲益,三、四線則仍有去庫存的挑戰。

聯合/看古巴想台灣


2016-03-23 02: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古巴現在成了全球矚目焦點,歐巴馬所到之地萬眾風靡。這景象為八十八年來所僅見,也印證了國際外交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
國人看熱鬧之餘,「從古巴想台灣」,其實蘊藏著奇妙的相似點與強烈寓意。深受美國封鎖之苦的古巴,距離佛羅里達州最南端才九十哩,美國長泳女選手奈德(D. Nyad)前數年才創下從哈瓦那直游到佛羅里達的世界紀錄。
「睡在獅子身邊」的這個小國,列強夾縫中求生存。一方面自立自強,在老美面前喊「自主權」無所畏懼,寸土不讓;同時積極另闢出路,例如以醫療外交聞名國際,歷年派出過近三十萬名醫護人員在全球超過一百五十國工作,部署於開發中國家的人員超過G8國家總和。
放眼全球,在老美施壓下不低頭的能有幾國?古巴老百姓其實深受經濟制裁之苦,但古巴人從識字率到平均壽命,比起先進國家毫不遜色。可見,就算背負「孤兒」身分,古巴人不以悲情自憐,甚至年輕一代對美國並未深懷怨懟。古巴鄰近加勒比海一側的度假村旅館裡,多年來早已擠滿歐美遊客。歐巴馬此行固然為卸任前尋求個人「歷史評價」,其實也是全球化大勢所趨。
位在不講道理的強國之側,小國生存之道難免戰戰兢兢,唯有自立自強能贏得敬重。從政府政策到老百姓心態,既不輕易出口「能不抱美國大腿?」那樣的蠢話,也不動輒以悲情煽動民粹。看古巴想台灣,寧無可借鑑之處?

聯合/小心台灣的「雙斷鏈」危機


2016-03-23 02: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在蔡英文遲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近期兩岸關係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中國大陸不顧與我「外交休兵」的默契,宣布與甘比亞建交;國台辦也以「技術」問題,「漏接」來自陸委會的熱線電話。稍早數日,海協會長陳德銘逕自稱貨貿協議已經「談完」,亦是一記硬球。兩岸自二○○八年以來好不容易建立的政治、經濟的協商互信基礎,在蔡英文上台前夕,是否可能相繼「斷鏈」?
所謂「斷鏈」,包含「經濟鏈」與「外交鏈」兩個概念。中國大陸在二○○四年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後,台灣經濟成長動力幾以大陸為依託,在兩岸互信的基礎下尋求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並與它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藉由國際市場的開拓來進行產業升級。「兩岸經濟—FTA—產業升級」可謂台灣「經濟鏈」的三環節。在「外交鏈」方面,兩岸則在一定的互信基礎下建立制度性協商,經由「外交休兵」的共識停止邦交競逐,台灣藉此參與國際組織並拓展國際空間。「兩岸協商—外交空間—國際參與」便是台灣外交鏈的三環節。
簡言之,無論在經濟鏈或外交鏈,兩岸關係都是台灣經貿和外交的重要環節。一旦兩岸關係生變,不僅影響我國對外關係,也勢必影響台灣產業的生存發展,進而衝擊經濟成長。也因此,看待兩岸關係,不能僅從意識形態出發,而忽略它對台灣經濟和對外關係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民進黨的經貿、外交戰略存在兩種迷思。其一,認為台灣的經濟可以跳過大陸,僅靠國際或內需;就此,民進黨提出「新南向政策」,要擺脫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然而,中國不但是東協最大的貿易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早已成形;在東協與中國大陸緊密的外交關係下,如果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新南向政策」在東協國家也恐將橫生阻力。換個角度看,台灣若能藉由穩定的兩岸經濟關係,找到融入區域經濟的契機,並透過新興市場的開拓來支撐國內的產業升級,這才是維繫台灣經濟發展鏈的明智之舉。
第二個迷思是,認為台灣的對外關係可以繞過中國大陸,只需仰賴美日的支持;也因此,民進黨更強調聯美日來抗衡中國。然而,近年中國的崛起,在許多國際問題上,美日都需要假手北京的協助解決,如北韓核問題及中東難民問題,這也是美日兩國與大陸在南海問題上始終「鬥而不破」的主因。民進黨如果聰明的話,應藉由穩定的兩岸關係在區域問題上借力使力,才能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換言之,透過穩定的兩岸關係來擴大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讓台灣找到國際參與的契機,才是更高明的戰略。
蔡英文日前參加台灣中醫藥臨床學術大會時,曾化身「蔡醫師」為台灣經濟把脈。她根據中醫強調整體均衡的理論,認為台灣政治、經濟正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需要好好的調理;而透過重點產業的發展,可以讓台灣的產業鏈重新動起來。但是,經濟與兩岸關係猶如台灣的任督二脈,一旦要去除兩岸關係這個因素不顧,如何能讓台灣的經濟鏈和外交鏈順利運作?
蔡英文取得完全執政的優勢,這是她引領政治跳脫藍綠對立的最佳時刻,也是她帶領台灣經濟突破轉型成長遲滯的大好機會。問題是,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好好把握,一旦朝野再度陷入惡鬥的循環,一旦兩岸關係又因民共兩黨缺乏共識而演成僵局;屆時,蔡英文要談什麼美好願景或共創未來,恐怕都將無從著力。
我們要提醒蔡英文:當國際形勢和氛圍已發生物換星移的變化,民進黨的兩岸戰略如果仍停留在廿年前的思維,勢必不足以應付今天的局面。尤其,若不想面對台灣經濟鏈和外交鏈的「雙斷鏈」危機,務必慎重處理兩岸關係。

去梯言/國民黨最有價值的黨產

.立委狂提案搶業績 立法有品質?
.沈富雄:12A總裁的理念與「中所得陷阱」
.極危險海域 印尼官船幹起「準海盜」?
.台船遭槍擊/痛定思痛 為漁民爭口氣
.財長、學者散布的年金謠言…
.反恐 應陸地掃蕩、鎖定網路
.各校降低競爭 共推來台念書
.去梯言/國民黨最有價值的黨產




去梯言/國民黨最有價值的黨產


2016-03-23 02:26 聯合報 公孫策

國民黨黨史館的「鎮館之寶」,是國父手書的三民主義原稿。 
聯合報資料照片(記者陳柏亨/攝影)

國民黨周末要選黨主席,候選人與黨籍立委都聚焦於黨產,民進黨則急著要清算國民黨黨產。新聞紛紛擾擾中,有一則報導指出,國民黨最有價值的黨產,不是外界關注的不動產,而是黨史館中的文物,特別是孫中山手書的三民主義原稿。
我完全同意這個觀點,同時感嘆,國民黨「曾經擁有」的最有價值的黨產,還不是孫中山的墨寶,而是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可恨的是,國民黨非但沒有繼續發揚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甚至是「窒息」孫中山精神的罪人。
我個人對孫文學說最有感的是這一段話:「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令我有感的是,「孔子以後呢?」
後世尊奉孔子,因為儒家成為顯宗,可是孫中山並沒說他是儒家。易言之,孫中山講的「道統」,不是指儒家學說,而是指「革命」。
湯武革命,順天應人。順天,就是跟上時代潮流;應人,就是回應人民的呼喚。革命就是要革除舊的、不合時宜的、不能解除人民痛苦的,乃至「最初很好,卻日久頑生的」政策與政權。
孫中山當時,歐美比中國進步,所以他擷取西方的精華,加上中國固有的、好的制度,以「革命」思考,提出他認為對當時中國最好的主張——孫中山當然不會認為,他的學說可以行諸百世。他肯定期待,國民黨人能夠發揚他的精神,繼續不斷追求「順天應人」。
以「五權分立」為例。他是將西方的三權分立,加上了中國獨有的考試、監察制度。五權分立有沒有缺點?當然有。可是,指摘缺失者眾,提出替代或改良建議者卻極少。長久以來,主張「乾脆改行三權」者甚眾,那是「辜負」了孫中山——統統套用外國,那叫做思想懶惰。可是國民黨緊緊咬住五權,不給任何修改空間,則是「窒息」了孫中山!——革命思想只封存在黨史館中,豈不窒息?
於是孫中山變成國民黨的神主牌之一,可是國民黨卻從來沒有發揚過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直到國民黨自己變成革命的目標,在大陸失去政權,在台灣又失去政權,都是同一個原因。
孫中山說過另外一句話:「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則不僅國民黨,眼下所有政黨與政客,面對這句話,都該羞死了!

沈富雄:12A總裁的理念與「中所得陷阱」


2016-03-23 02:25 聯合報 沈富雄/前立法委員(台北市)


相對於一些菜鳥立委的荒腔走板,轉任不分區立委的金管會前主委曾銘宗與央行彭總裁日前有一場頗具質感的對話(見下面:聯合報十七日A3焦點版)。
曾銘宗主張台灣應該一改低通膨、低薪資、低成長的經濟模式,轉型為適度通膨及避免薪資停滯。
這番話與我過去三篇「魯蛇三原色」、「牽一低而動三低」及「四低的詛咒」貼文不謀而合。只是曾委員下了正確的診斷卻沒有處方,因為他避開了「低稅負」及「低匯率」;做為一個右翼政府的前財經官員,這一盲點是可以預見的,也因如此,等於空話一場,且被誤解為是衝著央行而來。
彭總裁當然不甘示弱,馬上回以長達五頁的「工資帶動型成長策略」,但是:
一、重要經濟體的央行總裁皆認為最適通膨率為二%,台灣去年全年CPI負○.三一%,過去五個月平均○.四一%,彭總裁卻以此為滿足,並列舉一堆低通膨的好處。葉倫、德拉吉及安倍都心焦如焚,彭總裁卻甘之如飴,箇中奧妙究竟何在?
二、檢驗低薪資及低物價之間的關係是否健康,最好的指標是GDP(PPP)/GDP(名目),曾銘宗舉出星、港、韓三地借鏡,分別為一.五六、一.三○、一.二八,而台灣高達二.○八,已淪為第三世界之流,表示我們物價相當偏低,而名目GDP卻因低匯率相對被低估,彭總裁對此完全無感,台灣將持續困於「中所得陷阱」無法自拔。
三、彭總裁認為物價及薪資各增一倍,兩者抵銷,無助實質薪資與購買力提升。這是謬誤的觀念,如物價、薪資各增一倍,GDP(PPP)/GDP(名目)將趨近一.○而邁向高所得國家之林,過程中,購買力不變(以美元計相對萎縮)是健康的現象,何況國民資產(含儲蓄)價值將大幅提升。
四、彭總裁對政府、企業主及勞工開的處方是「教育、教育、還是教育」,沒有人會否認教育是促進產業升級提升薪資的要素,但在提振景氣的三彈(貨幣、財政、公共政策)中,教育只是最後一項的一環而已,且短期難見功效。總裁對產官勞三界的建議竟僅此一味,真是思路閉塞的慢郎中。
這波長達十年的全球不景氣,最大的特色就是高達八百兆的新台幣無法拉升通膨,各主要經濟體含FED、ECB都已技窮,就算使出最後一招負利率,也只見其弊未見其功。
我認為有效的復甦之道,應具備下列條件及過程:
一、適量而且不邪惡(QE印鈔是邪惡的,終將自食惡果)的貨幣注入實體經濟。
二、前述貨幣應防止其溢出到房、股、債市及其他炒作性的金融衍生物。
三、消費者必須有能力、管道及意願取得前項貨幣。
四、消費者取得貨幣後必須實質消費,並由此帶動通膨、產能與薪資,啟動良性循環。
曾前主委做了診斷卻沒有處方,因為他看不出工具在哪裡?彭總裁理念則完全與此背道而馳,看來,我們將步日本後塵,沉淪廿年才只走一半而已。

曾銘宗:適度通膨 避免薪資停滯


2016-03-17 02:36 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國民黨立委、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昨天在立法院財委會質詢時表示,台灣應適度調高通貨膨脹,以免薪資停滯、人才外流,讓留在台灣的年輕人對未來感到沒有前途、沒有出路,避免引發「更多的太陽花學運發生」,造成台灣社會的動盪不安。
曾銘宗指出,台灣現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低度成長、微幅通膨、薪資停滯、人才外流、競爭力下降」;應轉向香港、韓國及新加坡的「中度成長、適度通膨、薪資成長、留住人才、競爭力提升」的模式轉型。
曾銘宗表示,廿多年來,台灣企業盈餘逐漸上升,但受雇人員報酬卻呈現下降趨勢,「所得分配越來越不平均」。
財政部長張盛和答詢時說,現在低成長不是問題,分配不公才是問題。
曾銘宗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從微幅通膨轉向「適度通膨」,才能提高薪資成長,藉此留住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進一步推升經濟成長。此番言論,似乎直指央行的貨幣政策有檢討的空間。
曾銘宗指出,廿年來,相較於香港、韓國及新加坡,台灣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四、表現不差,物價也最穩定。但問題是,台灣的人均所得只有廿二萬美元,遠低於香港的卅八萬美元、韓國的廿七萬美元,以及新加坡的四十七萬美元,反映出台灣低物價、低薪資的現況。
曾銘宗認為,台灣物價雖然長期穩定,但人均所得遠落後周遭國家,造成台灣青年菁英出國留學畢業後,就跑到香港跟新加坡工作,近年甚至開始跑到上海工作。無力出國工作的年輕人留在國內領低薪,存不了錢又買不起房,對未來喪失希望。
他警告,年輕人覺得沒有前途、沒有出路,未來恐會發生更頻繁、規模更大的太陽花學運,造成國家社會的動盪。

彭淮南:低度通膨 提升生活水準


2016-03-17 02:36 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立委曾銘宗呼籲台灣應從「微幅通膨」轉向「適度通膨」,央行昨晚發布五頁的「工資帶動型成長策略」的新聞稿,強調維持低且穩定以及具可測性的通膨率,是提振大眾對貨幣價值信心,促進強勁經濟表現,以及提升生活水準的最佳方法。
央行強調,社會大眾關心的是實質薪資,並針對政府、企業主、勞工提出三個提高勞工薪資長遠且有效的作法。包括:
一、提升經濟轉型與升級所需的教育技能,提升勞動生產力,讓企業主樂於主動提高勞工薪資。
二、政府應透過教育投資,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各種人才。
三、勞工藉由職業訓練,獲取就業或提升勞動生產力。
央行還引加拿大央行經驗,以及美國聯準會(Fed)前理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教授Frederic Mishkin的看法為證,強調物價穩定有助經濟持續成長,避免金融業的過度投資及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還可提升經濟效率,降低物價上漲對貧窮族群的傷害。
央行表示,低通膨率除創造一個對產出、就業及所得穩健成長的有利環境,也能帶給大眾對未來更穩固的信心,允許大眾做出健全的經濟決策;低通膨率有助鼓勵長期投資,能促進持續性經濟成長、就業創造及生產力獲益,對改善大眾的生活水準至關重要。
「如果物價上漲,民眾的購買力就被吃掉了,」央行官員指出,低通膨可維護大眾購買力,尤其是領養老金者等仰賴固定收入的族群。
對於曾銘宗認為適度通膨有助薪資上升,央行反駁,若物價上漲一倍,名目薪資也上漲一倍,則實質薪資未變,社會大眾的購買力也未增加,因此通膨率高不一定能拉高薪資。
央行高層解釋,我國國內物價深受國際因素的影響,去年因油價下跌,使通膨率下降,各國都差不多。而經濟不好、景氣下滑,企業調薪也會趨向保守。







立委狂提案搶業績 立法有品質?


2016-03-23 02:25 聯合報 羅傳賢/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兼任教授、前立法院法制局

新科立委呂孫綾被前立委蔡正元,列為「本月無知立委排行榜」榜首。 聯合報資料照片

第九屆立委報到迄今不到兩個月,不少立委狂速提案,有些等於兩三天就提一修正案。有立委認為提案量多、發言次數就多,並可配合公督盟的評鑑。但國人不禁懷疑,委員有如此高的能力和效率提案嗎?
法案起草是一種有序的立法工程,也是政策合法化的科學方法。首先,起草人需彙整符合政黨特殊性目的或公共利益的原則,其次,對立法原則的思想架構,賦予適當的言辭文字,並有體系編纂起來。再者,就草案進行符合法理及可行性的論證。最後,針對採用的各種措施可能對社會產生影響,包括成本效益及產業,進行衝擊影響評估。因此,起草過程需要妥善的法制作業,其目的在使法規範能忠實的反映政策,謀求法秩序的調和及避免法制的衝突牴觸。
總統制的美國,行政部門並無提案權,所有法案須由議員提出,國會就設置了專業立法幕僚系統,以提供議員起草法案的協助,議員首先從國會圖書館蒐集資料,續交國會研究服務處進行政策評估與研究,於決定立法原則後,再請立法顧問局的法律專家負責草擬,這種專業且效率的立法服務,成為其制度的特色。
內閣制國家,內閣與議員各有提案權,為講求政策規畫與行政執行能緊密配合,避免流於空想,即認為內閣在執法過程中瞭解社會問題及解決的方法,法制作業又非常的完善,因此,內閣的提案較能被議會接受;至於議員提案,因其大多未經完全驗證的觀點,故容易受到抵制,最後能被議會接受者寥寥可數。換言之,議員提案僅發揮了製造議題,或逼催內閣提出對案的作用。
然為保障議員的提案權,以及預防提案超量造成併案審查的困難,議會仍設有法制單位予以協助,如日本除於內閣設法制局外,為提供議員提案法制作業的服務,另分別在參議院及眾議院設其法制局,我立院法制局就是參照日本制度而於一九九九年設立的。
立法政策的圓滿實現須講求法制作業的完善,但立委為搶業績即自行草擬,並未經法制局法制作業下就可提案,並即交付委員會併案審查,提案版本如此眾多,如何彙整、歸納及理性討論呢?


盛治仁/川普現象能走多遠?

.盛治仁/川普現象能走多遠?
.朱宗慶/考季過後的反思
.黃介正/台海兩岸相向的利益
.薛承泰/誰是健保頭家?
.李清志/建築師熱情的賞味期限
.方祖涵/非營利組織的現形記
.王正方/林書豪何不從政 為亞裔爭平權




盛治仁/川普現象能走多遠?


2016-03-23 02:26 聯合報 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美國總統選舉雖然目前還在初選階段,但是迄今為止引發爭議的各類負面語言令人瞠目結舌,其中以川普源源不絕的驚人之語為最。從質疑歐巴馬總統的出生證明真假、嘲笑別人婚姻和長相美醜、到指控墨西哥移民是毒販罪犯,並要在邊界蓋一座高牆。他還要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國並要設立穆斯林資料庫強制登記,批評馬侃越戰被俘不是英雄,且選舉輸了是魯蛇,連希拉蕊上廁所都被他批評是惡心等,不勝枚舉,也引來國內外的反彈。
英國有六十萬人連署要禁止川普入境,印尼也有連署要求拒絕川普投資。其他政治人物也用同等級的話語回敬:共和黨參議員葛罕叫川普去下地獄;費城市長說川普就是個豬頭。對手魯比歐則譏諷川普手太小,再被引申為不雅的性暗示。一場總統選舉幾乎成為鬧劇。
最早許多觀察家認為川普現象只是對現狀不滿的宣洩,等到真正要做決定時,選民會棄情緒就理性,不會支持川普。沒想到後來的發展,川普聲勢維持不墜,讓共和黨主流派頭痛不已,擔心提名這麼爭議的候選人在大選時會一敗塗地。其實如果不是站在政黨本位思考,更該擔心的是,他如果真的當選美國總統,所做出的決策,究竟會對美國和世界造成什麼樣的衝擊。但是很多選民並不這麼想。
舉例來說,當川普到了密西根州通用汽車廠房所在地時,說他可以在談判桌上打敗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他也會停止福特公司在墨西哥建車廠的計畫,讓他們回美國投資。對於這樣的說法,現場民眾有下列反應。
「他說的話觸動我的心絃。移民大量進來,我們的工作被中國搶走。我們吃足了苦頭,希望來一個說到做到的人。」「我在等待一個堅強的總統,有能力挺身面對其他國家。」「美國企業把他們的事業搬出美國,把美國當市場,不交稅,是不對的。」不管川普說的話有多少爭議,在實務上做不做得到,支持者顯然很吃這一套。
反體制,能說、敢說、不怕爭議,不在乎遣詞用字或是得罪一個族群等,過去是網路上竄紅的模式之一,但非網路的社會卻不是這套運作模式。隨著溝通模式的改變,網路現象已經外溢到網路外的社會。不止川普,共和黨候選人克魯茲和民主黨候選人桑德斯也都是強調自己的反體制而得到不少支持。
這個現象讓我想起根據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出版的全球趨勢所改寫的「2016-2030全球趨勢大解密」一書中提及的「個體賦權」現象。全球來看,個體和國家之間的平衡點正在改變。隨著社群網路的興起,選民的要求增加,反市場、反政府的力量大增。個體政治抬頭,意味著價值和共識愈來愈難整合。
這其實不是新鮮事。早在霍布斯和洛克提出早期人類處於無政府前的自然狀態,就是人人為己,後來才自願放棄部分個人權利換取安全和秩序。現在隨著社會變遷,鐘擺又從體制擺向個人,川普現象只是美國的案例,但絕非世界的特例。過去是在野黨挑起對執政黨的不滿,現在演變成體制外的素人明星挑起民眾對整個體制的不滿。這一股全球可見的反體制現象會是未來趨勢,還是短期現象,就要看這一波選舉結果和選後表現來決定鐘擺的走向了。台灣在這個面向上,還走在美國前面呢。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