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貿轉軌年 台灣當自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看似風華的戰績,藏著綠營的空洞化危機
◆  聯合報黑白集/慚愧何止一樁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貿轉軌年 台灣當自強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貿轉軌年 台灣當自強


2022-01-01 01: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十四五規劃」重心是科技自主,在美國科技封鎖下尋求突破。 美聯社


民國 111 年(2022年)對於中國大陸是關鍵的一年,在政治上習近平將續任共產黨總書記,也將為民國 112 年(2023年)初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被選任第三任國家主席舖路,打破以往國家領導人不超過兩任的紀錄。中國大陸領導階層持續鞏固,雖引起西方國家非議,但有助於中國大陸的集權並將施政重點放在經貿

民國 111 年(2022年)中國大陸將全面執行「十四五規劃」,在與美國經貿對抗,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國際供應鏈重組下,中國大陸形容世界遭受百年以來最大變局,「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的經建計畫,中國大陸甚至將「十四五規劃」視為下一個百年奮鬥第一個經建計畫

十四五規劃最大的特色是重視實體製造,強調要保持製造業比重穩定,這與「十三五規劃」將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明顯不同。兩計畫之所以有此轉折是因為目前確保經濟安全建立韌性供應鍵主導產業發展,與以往主要以成本及效率為考量重點大不相同,所以必須重整製造業建立具有競爭力供應鏈

事實上,中國大陸製造業比重近年來呈現下降的趨勢,目前製造業約占 GDP 26%。雖然製造業比重下滑,服務業比重上升,是國家經濟發展必經的階段,但中國大陸卻認為來得太早,降得太快而有調整的必要。

重視實體製造經濟發展重點回到製造業,也契合習近平的經濟思維。習近平認為中國大陸必須在先進製造業例如半導體、電動車、電信設備,以及商用飛機等,維持大陸強大生產力,建立自主供應鏈,避免受制於他國;所以雖然在美國的強力監視下,大陸還是持續挹注大量資源提供補貼,此將會成為未來美中經貿衝突另一焦點

反觀中國大陸則認為網路科技並不是必要鼓勵的行業,而且在過去寬鬆制度下對企業過度縱容,所衍生的問題必須矯正。所以近來頻出重手抑制網路產業的發展,例如將網路遊戲稱為「精神鴉片」;另外對於非屬製造業範圍補教及文化業,也祭出限制措施。甚至中國大陸推動共同富裕政策要求企業自願公益捐贈」,也是以網路巨擘型企業為目標,與大手筆補貼製造業,形成強烈對比

中國大陸的情勢變化,對台灣影響不小。美中貿易戰去中國大陸化,新冠肺炎的去中心化部分台商開始撤離中國大陸;但是在中國大陸並沒有完善退場機制資金流動關卡重重人治色彩濃厚台商不但面臨經營上的困境,有些更無法全身而退。

中國大陸積極發展製造業先進項目多數並非台灣所長,也不是以往台灣投資中國大陸重點項目。在中國大陸騰籠換鳥策略下,預期台灣未來對中國大陸的新增投資會降溫,雖然可以降低中國大陸依賴,但也失去深耕中國大陸市場機會

在貿易方面,在對中國大陸出口資訊電子產品創新高下,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含香港轉口)占總出口比重,也在2020年創下歷史新高的43%。台灣2021年對中國大陸出口可能會突破2,000億美元,順差達到1,000億美元。但未來在中國大陸打造自主供應鏈下,比重可能會下滑,雖然可以減輕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但由於中國大陸市場規模難以被取代,此會影響到台灣的出口動能。

在對外方面,中國大陸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企圖心,對台灣威脅更大。大陸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民國 111 年(2022年)1月1日生效;中國大陸也宣布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並表達反對台灣加入 CPTPP 的立場。未來兩岸同時申入 CPTPP ,政治角力已不可避免。

總之民國 111 年(2022年)中國大陸對內延續領導結構強化製造領域推動經濟轉軌對外則在美國強力制衡圍堵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加強結盟尋求突破台灣應如何應對突破困境,對台灣至為重要。














聯合報黑白集/慚愧何止一樁


2022-01-01 01:2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我國人口負成長的原因,國發會分析,包括晚婚及不婚趨勢、婦女生育年齡延後,壓縮生育適齡期間,降低生育第二胎以上意願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連兩年人口負成長前年新生兒僅十六點五萬創史上新低;去年的統計尚未出爐,但可確定只有十五萬多人。不僅如此,台灣兒童死亡率高達千分之四點五,比日、韓或 OECD 國家的平均數千分之一點九高出甚多。閣揆蘇貞昌對此表示「很慚愧」,說不應該如此。

蘇貞昌是該慚愧。少子化是「國安危機」,近年蔡政府的政策與口號也從未斷過,從「零到六歲國家和你一起養」,到補助產檢、補助托育、育嬰留停津貼,洋洋灑灑,卻喚不起年輕世代生養欲望孩子已經這麼珍稀兒童死亡率竟還高得可怕,令人不可思議。

老實說,台灣若真是像政府所宣傳美好和樂淨土,年輕人怎會不願生養子女?如果醫療體系真如宣傳的那麼健全有效,怎會有那麼多兒童來不及長大?蘇貞昌提出的對策,是要在兒童醫療照護上投入更多經費;但問題只在錢嗎?當虐兒事件層出不窮,前年受虐兒少即多達一點二萬人;不從源頭解決胡亂砸錢,都是付水流

事實上,蘇貞昌該慚愧的事何止兒童死亡率?台灣的詐騙集團是全年廿四小時無休,台灣的毒品、槍枝、酒駕氾濫已經不分城鄉;蘇揆該負責的治安、食安、廉政、性平、毒品防治會報竟因防疫將近一年未開,而少子化議題哪進得了蘇揆眼簾?久久慚愧一下,能有好解方才怪。












聯合報社論/看似風華的戰績,藏著綠營的空洞化危機


2022-01-01 01:2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在全球復甦的帶動下,台灣二○二一年交出了超過六%的經濟成長成績。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葉信菉攝影


在全球復甦的帶動下,台灣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交出了超過六%經濟成長成績,股市以萬八的高點封關,長榮海運則發出了史上最驚奇四十個月年終獎金。尤其台灣的晶圓,成為全球競逐物資戰略重要性遠勝於任何時候,大放異采。但伴隨這些風光,台灣更多的是受疫情摧折產業,不少老店被迫關門許多員工失業,成為高經濟成長中的失落者

檢視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的經濟成績,蔡政府在自滿之餘,不能不警惕:各項「新高」中存在貧富差距擴大事實。此外,執政者雖自得於台灣的防疫成果,但去年一年中疫苗不足到貨遲遲亂象頻生,導致我國要仰賴其他國家捐贈疫苗救急。當時,鴻海、台積電、慈濟等民間團體主動要購捐疫苗政府部門擺出一副不屑狂傲姿態目的是在袒護國產高端疫苗。而今看來,如果沒有民間這一千五百萬劑 BNT 緊急救援年輕世代接種無著,台灣的防疫今天將是什麼景象?

經濟成長風光暗藏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防疫過程波濤洶湧見證政府決策徇私專業毀棄荒唐,都是值得憂慮的事。尤其,台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總數雖低,但死亡率卻高達五%,是全球死亡率一・九%的兩倍半以上。以我國健保體系健全醫護人員優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卻如此落漆,拿不出有效成績,也是讓人百思不解懸疑。但衛福部長陳時中忙著歌唱交際,順勢部署自己參選事宜,他何曾將此放在心上?

亮麗經濟表現相對的,則是台灣政治日趨威權化不透明;最嚴重的是,「黨政不分」甚至到了「以黨凌政」的地步。簡言之,在蔡英文以「總統兼黨主席」的大權包攬下,不僅把「謙卑」的承諾丟在腦後,更為了鞏固權力不斷輾壓民意,到了為所欲為地步掌權者豢養網軍始於蔡政府,漸漸地,各部門利用公務預算各色名目豢養網軍理所當然,並集結大批綠媒側翼壟斷輿論。漸漸地,政府官員都變成大內宣信徒相信宣傳洗腦做實事重要。

黨政不分長期化結果,是政府制衡設計崩潰。在蔡英文的首任四年,立法院被當成行政院橡皮圖章差遣;到了第二任,立法院更被貶為民進黨的犬馬可以為黨同志一人一地修法,總預算可以不必審查即逕付二讀。人民花了多少選票選出來的民進黨民代,完全變成無意志稻草人監察院司法院也一樣,無論政壇發生多荒唐的事,聽不到監委追究官箴司法官譴責吶喊,大家都忙著幫綠營推諉卸責

國民黨時代的「黨政不分」,如果說是戰亂威權餘緒;那麼民進黨時代的黨政不分,不僅象徵民主倒退與墮落,更是對台灣社會殘酷撕裂。原因是,一個理念空洞化執政黨已無能力推動國家再進化,才需要在自己的國家內部尋找敵人劃分敵我。如此一來,台灣社會的割裂也就越來越深,到了難以癒合地步

與理念的空洞化同時並行的,是民進黨的人才錯置危機,也不容小覷。民進黨內並非沒有人才,但在蔡總統「維穩至上」的前提下許多備受爭議政務官始終未能更替異動,包括蘇貞昌、陳吉仲、陳時中、潘文忠等該換未換,除造成人才更替瓶頸,更形成執政文化低劣化,也是對人民的精神折磨。民進黨在四大公投雖然靠著「南票北補擋下民意,但北台灣從基隆以迄苗栗投出的連串同意票,就是民眾識破綠營惡質。蔡英文沒有自覺嗎?


【專家之眼】台灣命運端賴客觀現實 而非主觀意願

◆  【專家之眼】台灣命運端賴客觀現實 而非主觀意願

◆  【專家之眼】數位發展部掛牌 NCC成網路影武者?
◆  【專家之眼】林智堅棄選,還要竹竹併嗎?
◆  【專家之眼】美豬「萊」了,但台豬卻被卡在門外
◆  【專家之眼】中沙深化軍事合作,美國莫可奈何?
◆  【專家之眼】修憲公投綁大選的諷刺與陰謀
◆  【專家之眼】竹竹合併是民進黨的百鬼夜行圖






【專家之眼】台灣命運端賴客觀現實 而非主觀意願


2022-01-01 13:23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圖為2017年為慶祝解放軍建軍90周年。新華社



今天是中華民國111年元旦,揮別民國2021年之際,吾人不禁想到過去幾年來,面對台灣未來命運,特別是北京是否將採取武力手段解決台灣問題,出現過諸多版本倒數計時預言,其中包括2021年中國共產黨百年黨慶,2027年中共人民解放軍建軍百年,再加上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政權百年誕辰,分別替台灣畫下數條讓其看起來是命在旦夕壽終正寢紅線。

其實美國國防軍事戰略規畫體系,亦有另外預言華盛頓將與北京對決疆場之推估時辰版本,其重大節點設定在2035年,假若細心觀察多位美軍退役高階將領,透過撰寫小說論文或是智庫論壇發言,都不約而同地將兩個強權必須攤牌兵戎相見時限訂在2035年,就可以看出此時間節點,雖然未見得是透過神機妙算推定,但確實是會有所本,所以從不同人士口中才會都提到相同之特定時間。

隨著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盛大辦理百年黨慶,但在網際空間流傳數年,預告北京將在百年黨慶時,開始以武力統一台灣之流言蜚語,就開始無法讓人採信,等到眾人昨夜歡喜跨年,揮別2021年時,此項預言絕對跳票之命運,顯然就是完全無法挽回。

但在網際聊天室內或是論壇張貼文稿,仍然還是有大量無聊人士仍不死心,開始為2021年為何北京並未對台動武,找到許多辯解理由,企圖透過自圓其說,為當初荒誕無稽之荒誕預言開脫。在此同時,卻又冒出更多論述,配合明年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二十屆全國代表大會,針對領導高層未來動向,堅稱領導人必須在其任內決台灣問題,完成中國統一歷史任務。

當然預言台灣問題將配合百年建軍或是百年建政加以解決之論調,並未隨著百年黨慶之後,兩岸依然對峙而完全破產,篤信未來這兩個百年將是台灣命運大限者,仍然大有人在,只是目前預言熱門項目,開始逐漸轉向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將焦點放在政治領導人若要追求延任,其勢必要在任內解決台灣問題,否則絕對是難以有所交代。

吾人確實可以感受到大陸面對台灣情勢發展,確實是有其焦慮感,但將情緒投射在北京政局發展,或是尚未到來之兩個百年紀念時程,雖然在台海此岸是可以理解,但此種論調絕對是毫無理性可言。特別是在網際空間隨意投射之感性發言,絕對是與北京決策體系毫無關聯,其參考價值與可信度更是極度貧乏;但在台灣政論節目與研究兩岸情勢學者專家圈內,卻總還經常是會成為談話素材,這才是讓人深深覺得不可思議。

就兩岸未來發展來說,台灣命運端賴客觀現實而非主觀意願,特別是希望找到黃道吉日,挑個吉時良辰來解決兩岸對峙狀態,更是完全脫離現實胡亂遐想。不論是台北抑或是北京政壇,許多政治論述都是在表述內心之信念與期待,但絕對是真正能夠反映出客觀現實情境,在主觀意願無法獲得滿足時,自然就會寄寓於許多預言式論斷,透過阿Q式精神勝利法,不論是安慰空虛心靈,或是撫平不滿情緒,其實都是意料中事。

無情歷史命運轉向總是在人類社會意料之外浮上檯面,儘管百年紀念時辰受人矚目,但若要改變歷史發展方向,靠的是許多客觀現實條件,雖說是情勢變化政局傾覆,必須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此處天時可就與百年倒數計時毫無關聯。不妨翻開歷史,能否找到某個特定歷史事件發生節點與原因,確認其與百年前另個歷史事件具有呼應關係,或許就可讓此種篤信在某個百年前,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之荒誕預言遭致完全破解!

兩岸對峙僵局很可能在吾人意料之外時刻,在完全無法預期狀況下獲得突破;但絕對不是因為任何百年紀念時程,與其圍著主觀意願打轉,毋寧多去深刻思考客觀現實究竟翻轉到何種地步,那才是理性推估未來情勢之可信途徑。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藝復興的無限世界

◆  兩岸競「共富」 高雄瘦鵝擠油
◆  兩岸關鍵年 台灣應爭取緩和機會
◆  釐清法理 個資法不應使人蒼涼悲壯
◆  勞動力短缺 教育體制要改
◆  好「宅」的一年 但願有宅好成家
◆  新年「心」希望 迎來輕舟過重山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藝復興的無限世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文藝復興的無限世界


2022-01-01 01:13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會動的文藝復興」跨國團隊將百花大教堂穹頂濕壁畫搬到台灣。圖/翡冷翠文創提供


昨天接到維也納某聲樂家來電,提起疫情稍過將帶妻子到佛羅倫斯參觀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及拉斐爾等巨匠作品。我們一致驚訝於那個時代居然產生如此多偉大巨匠。那是萬能天才的時代,近代自由理念甦醒

文藝復興被後世認為是充滿希望觀念,從美術領域擴大到文化理念,有時也被視為某種世界觀的類型;文藝復興被高度歌頌為美好時代的同時,後世也有認為其成果如同汙泥中開出燦爛花朵,因為當時也是背德、墮落惡德時代,「對於一個君主來說,不僅不必具備各種美德,而是還要保留那些不會使自己亡國的惡行。」《君王論作者馬基維利如此明白宣示,相對於此,孟子卻以義來匡正梁惠王的好利。當時義大利藝術家們認為古代藝術輝煌中世紀墮落藝術將在他們手上復興。後世學者認為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新生

一四八○年代初,達文西知道米蘭的霍爾佐(Ludovico Maria Sforza)公爵作戰時需要工程師,自認才能出色,提出自薦函。信中提到擁有十項卓越才能。第一項,能設計躲過敵陣攻擊的活力強大、輕型而堅固的組合橋;…第九項,為適合海邊戰鬥戰略,可以研究耐於大砲、粉塵、煙霧的承載物;第十項,在和平時期,活化建築物、水道工程,建造建築物,能製作大理石、青銅雕刻,也能畫畫。這十項技能當中,九項是軍事技能,只有最後一項是民事技術,最終獲得第十項工作。達文西認為畫家是文藝(scientia)從事者並非手藝人因為畫家是精神勞動者藝術家初次自覺自身價值

根據文藝復興研究者貝廉松指出:藝術家就才能而言是科學家,就技術而言是手藝人。文藝復興時期沒有工程師、科學家的養成學校,而是技術與人文科技與藝術混合傳授工房。達文西十四歲時進入安德烈亞・德爾・維洛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工房學習。維洛基奧博涉繪畫、版畫、鑄造、機械工學、數學、音樂等,不只是藝術家,也是出色教育家;維洛基奧具有廣泛才能,工房內也擁有培育這些人才工具、設備

在我們這個講究專才的時代,很難想像早在五百餘年前,沒有學校,工房卻能教育出如此卓越人才。瓦薩利從契馬布耶到現代的卓越義大利建築家、畫家與雕刻家生涯》裡面稱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具有「如神一般」的才能,數百年來只有他們兩人獲得至高讚美其才能次於上帝。前者是致力於無限的天才,後者是認識際限的天才。最終兩人都留下「未完成」(non finito)作品。日本學者下村寅太郎指出,前者是未完成即完成,後者是完成的否定即是未完成。

科技一日千里,不僅挑戰無限,同時也致力運用科技延續人類文明在地球永續發展,達到文明的無限科技面對無限,或許如同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兩人這種有限存在認識無限者關係,我們將會是達文西,還是米開朗基羅呢?












新年「心」希望 迎來輕舟過重山


2022-01-01 01:20  聯合報 /   丁招弟/教育志工(雲縣北港)
衛福部公布去年十大死因,其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降至第八名,衛福部分析,與去年國人齊心抗疫,勤洗手、戴口罩有關。本報資料照片


紛擾憂煩時,我腦海總浮出「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因而對困境不再徬徨絕望。同樣的,我以如許心情看待疫情,相信黑暗終會過去,國人必能迎來美好晴天。

新冠病毒肆虐以來,民眾如無法振翅飛翔的鳥雀:因為出門需要勇氣,出國旅遊成了奢望,親情受到囿限,社交又有距離等。但社會源源湧出的善心義舉—醫療人員築起病毒「防火牆」;各大企業、宗教團體和友邦陸續捐購捐贈疫苗;民間踴躍贈送餐飲、醫療器材替防疫人員打氣;民眾自設平台為小攤商促銷、幫助家計等。這些善的力量、愛的舉動,讓我們看見曙光和力量,因而不再孤單害怕。

疫情可能困住我們身體,但絕對困不住我們的心,因而疫情蔓延下,居家辦公、線上學習、視訊互動等,已成國人轉型轉念契機。我們宅在家學習人際新模式、工作新方法,摸索幸福新路徑,且逐漸開花結果。古稀的我則藉書冊打造豐富生活、開拓視野的「尚方寶劍」;而閱讀志工身分讓我走出舒適圈陪伴偏鄉青少年共譜書香曲,並從學子求知若渴與發光發亮的眼眸底,找到快樂的動力與泉源。

我篤信國人齊心抗疫,又有溫情當後盾,必可揮走新冠陰霾,迎來「輕舟已過萬重山」之佳境。衷心希望當春天蒞臨,我們能擁有繁花似錦的園圃與國泰民安的好年頭。












好「宅」的一年 但願有宅好成家


2022-01-01 01:21  聯合報 /   林昭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台北市)
網球好手盧彥勳揮毫展示2021年台灣代表字「宅」。記者曾吉松/攝影


去年代表字「宅」,一般認為是疫情期間必須「宅」在家的結果,卻鮮少人將「宅」解釋為房價飆漲,買「宅」租「宅」難度大增。事實上近幾年房價持續攀升,租金隨之上漲已占青年月薪三分之一,低薪高房價壓垮了生育率。

日前立院三讀通過《性平法》修正案,將產檢假、陪產假由五天提高至七天,要讓年輕爸媽安心生。但從前年起就出現的人口負成長狀況,在當局持續加碼少子化對策下,去年「生不如死」反而更加明顯,可見拉高生育率單靠鼓勵生、幫忙養是不夠的,就連今年大家「宅」在家也難「生」效。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四○五萬受雇者年薪未達五十點一萬元,加上政府打房越打價越高,叫人如何成家?低薪高房價下的年輕人,只想直接躺平,遑論結婚生子。

結婚是刺激生育率的要件,但成家至少要有住處。正如央行總裁楊金龍所言,買不起就先租。不過租屋黑市嚴重,除導致租屋價格不透明,也造成租屋補貼與包租貸款等福利無法下放。高租金亦讓「脫北者」日增,台北市民政局就預測,今年北市人口恐跌破二百五十萬。

為何接二連三的打房,都顯得乏善可陳,關鍵仍在政府的態度。

台灣有殼族占全體國民七成,打房力道過大,房市持續走跌,口袋淺的企業或個人撐不住,當局不是選擇回頭救,就是鐵了心看房市長期不振。兩種情況對執政者都不利,故多以軟著陸處理,所以房地合一稅由1.0進化到2.0,房貸成數也是一步步降,銀行不會大幅升息。

若想以社會宅解決住房問題,必須多管齊下,諸如疫情期間大家已能接受遠距工作,政府可獎助企業施行,以減低國人聚集都會區的現象,如此在郊區蓋社宅,也能發揮平抑房價的功能。再就租屋黑市來說,政府可棍子蘿蔔齊下,先赦免房東隱匿行徑,再減輕其稅賦,才能讓租屋補貼對房客產生實質效益。此外還須強化「包租代管」之管理,使租金更加合理、可負擔。

誠摯的祈求,「宅」字在今年,可成為有好宅、好成家的代表。















兩岸競「共富」 高雄瘦鵝擠油


2022-01-01 00:58  聯合報 /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季青漫畫


去年習近平一聲令下,對岸「共同富裕」口號喊得震天,九月騰訊、阿里巴巴相繼宣布捐巨款響應中央,阿里巴巴還成立「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小组」落實執行。而之前,遠東集團在陸遭巨額罰款事件和林瑞陽、張庭事業體被陸方凍結資金,台灣網民譏為「割韭菜」,在對岸賺錢台資企業就靜候被陸續收割。

聯合報連續揭露有關高雄市府若干建設經費,「主要」資金來自中油、台電等國營企業和民間建商,這是否也屬於另類「共同富裕」呢?

習近平曾以《論語》中「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說明其共同富裕發想,主要當然就是因為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結果,造成社會財富分配問題。二○二○年初,中國最富有百分之廿家戶可支配所得,是最貧困的百分之廿家戶的十倍,金字塔頂端前百分之一富人擁有三成中國家戶財富,中國呈現嚴重貧富不均現象,必須有制衡措施。

大陸對賺錢的大型企業進行「共同富裕」,固然有助提升大型、盈餘企業「賺之於民、回饋於民」之實質捐輸,進而平衡城鄉差距。但高雄市要求國營事業捐助做法,是否是「不樂之捐」?而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有巨額虧損,還需應付高雄市的一紙公文需索捐助,站在企業經營需對投資股東負責立場實待商榷。大陸企業捐輸係從肥羊拔毛,高雄市卻是不管企業賺錢與否,瘦鵝也要擠出油來。兩岸的「共同富裕」似走在不同軌道,虧損公營事業還要捐助地方,天下豈有此種道理?

台諺有云「強怕狠,狠怕沒天良」,高雄市政府的捐助來源,除國營企業外,尚有來自若干民間建商捐款。不怕官、只怕管,當地父母官開口要捐助,沒有「對價關係」,民間企業也知道必須花錢買「保險」,不求未來審查案平安順利通過,至少也圖個不打壞政商關係。捐輸地方建設一時圖利當地百姓,企業經營將本求利,爾後不加價賺回就成非營利事業和慈善事業。企業絕對不做虧本生意,高雄市民短期獲利,長期而言,必有更多民眾付出代價。

再從公司治理角度,各個企業董事會必須對高市捐助案進行審查,以免影響股東權益。依據法規獨立董事如有反對或保留意見,應於董事會議事錄載明,尤其是國營事業有勞方董事和獨立董事設置,不能輕易通過此類地方政府要求捐助案;縱或官派董事長和董事堅持,其他獨董必須據理力爭、嚴審嚴查,保障公司權益,否則公司治理就淪為口號,股東權益蕩然無存。

對岸共同富裕以有盈餘、大型企業為對象,高市卻是以虧損國營企業和有利害審查關係民企為大宗。當台灣總在譏笑大陸獨裁專制,想想高雄市建設靠企業,是否更是開民主倒車?打擊資本主義的自由、公平經營精神?














兩岸關鍵年 台灣應爭取緩和機會


2022-01-01 01:00  聯合報 /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
去年11月中共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黨史上第三次「歷史決議」。新華社


去年十一月中共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黨史上第三次「歷史決議」,並將在今年秋天召開的二十大上正式確定習近平延任,以及制訂下一階段的戰略目標,而台灣問題也將提到中共中央的議程上。

中共持續執政(或專政)要得到人民支持的合理性來源,第一是將中國現代化,第二是民族主義的擴張,首先就是統一台灣。對中共來說,統一台灣以後,中國的海空權大幅揚升,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輝煌世紀才有可能。這是對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長期遭受羞辱的徹底雪恥,是中國夢的真正實現。也就是說,中共要能夠長期執政,並不是僅靠著鎮壓異議者,也不是走向共產主義的天堂,而必須兌現中共經年累月宣傳的中國富強的承諾,否則人民遲早會轉向其他的可能性選擇。而中國現代化是統一台灣所需要的軍事與經濟後盾,也才有能力克服美日及西方國家同盟的軍事圍堵。

近日來,中共調整對台統戰口徑,宣稱「反台獨不反台灣」、「兩岸和平發展是最大公約數」,明顯緩和過去一年多來的文攻武嚇鬥爭態勢,說明中共需要更多的時間準備。

對台灣來說,不能夠又以為如此可以安逸下去,反正天塌下來有美國人挺著。中國共產黨本身仍有不少需要調整的地方,但是盼望中國短時間內要脫離共產黨的執政是不實際的。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卅年,中共施政有相當的偏差,才使得台灣獲得了半個世紀以上寶貴的發展時間與空間。也就是說,台灣過去七十多年的「獨立」狀態,並不是歷史上的常態,而是遇到一個特殊的歷史際遇,尤其是韓戰爆發及中共發動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今後,台灣若仍寄望於繼續保持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脫節的處境,將會有越來越大的困難。

因此,筆者認為今年將是兩岸關係往後發展關鍵的一年,在習近平正式續任前後,台灣方面應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在中共嘗試伸出橄欖枝時,給予對方適度的轉圜空間,由是兩岸從緩和衝突到設置規律性的會談,進而爭取對兩岸皆有利的過渡時期的政治與經濟結構,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不然,兩岸陷入戰火,只是時間問題,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乃是美日等國。

在台灣內部,雖然藍綠對立的情勢短期內看不出改變的可能,但是面對艱鉅的兩岸與國際關係,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應首先進行對話,過去凡事互相扯皮的作法須大幅降低,否則人民一再捲入政黨鬥爭中的選舉動員與仇恨語言,社會的分裂日益結構化,台灣不可能有長治久安的環境。台灣方面若希望以民主制度對照中國大陸的專政制度,必須逐步走上健康的民主政治,這將是台灣政府與民間共同面臨的挑戰。













釐清法理 個資法不應使人蒼涼悲壯


2022-01-01 01:18  聯合報 /   廖緯民/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中市)
台北市政府資訊行政事宜屢屢引發爭議而上報。示意圖/ingimage


最近,台北市政府資訊行政事宜屢屢引發爭議而上報,從大數據中心擴建及成員禁黨籍、台北通 App 有蒐集販賣個資疑慮,以及更早的台北市政府單一識別系統問題…。據報載,柯市長在答詢市議員大數據中心相關問政時,說「現在仍在建構 database 階段,科技走在法律前,目前是先準備,坦白講,國家應該要立法,但實在太慢,才會北市府先處理,會把可能遇到的問題一條條列出、討論」。柯市長正確而無奈的解釋,點出個資法癥結問題

依據個資法第廿二條,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直轄市、縣(市)政府都可以進行行政檢查台北市政府得為相對職權下的公務及非公務機關的個資主管單位。台北市政府竟然主管自身公務體系個資業務檢查,其裁判兼球員處境,困難可見一斑。而安全維護業務被視為合理利用關鍵解套措施,但從專業以觀,安全並無絕對定義;且安全必然具有代價與成本。德國對資訊安全的定義為:對一個標準的遵守。則應採取何種標準呢?施行細則第十二條十一項規定並未言明。

更進一步言之,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修法對安全事項採取的是「模組形成概念,似乎有意與某一標準接軌。然而,在細則討論時,由於各部會抗拒,以致後來改採比例原則式的放鬆;此一放鬆,頓使依循標準精神渙散。頒行後,各界亂成一團,迄今九年此問題依然是個資法最重大的爭議來源。

究其實,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修法對此並無學理上共識;我國法制來源的德國立法例,採取「技術要領型的規範模式,比我國模式遠較彈性。其發展五十年,至今對安全維護事項採務實形成策略。在德國,個資法監理是由一個龐大而繁雜監察人監管機構操作;其中專業有法律、技術與管理;操作模式非斷然准駁,而可能是互動式導引過程違反個資法的法律效果,也不是單一處罰,而是由聲譽體系豁免誘因法律制裁組成多重體系。就此,主政國發會實應勇於任事,釐清個資法的基本法理多重法效執法方式配套制度;更要動態修法動作要快

是則,台北市政府十四人資料治理委員會在我國雖是典範性壯舉,但其獲取共識專業能量依舊單薄。在我國相關法理、實務與配套建制未成熟前,欲藉此取得市民共識性同意恐不易,卻可能先被譏為公關、甚或背書單位。要言之,台灣的個資法是先天法理不明、後天命運多舛;要解消柯市長「走在法律前面」的蒼涼悲壯的感懷由全面釐清個資法制度做起

個資法是國家走入資訊文明的喜事,實在不必搞得烏煙瘴氣、人人不愉快。
















勞動力短缺 教育體制要改


2022-01-01 01:15  聯合報 /   楊文山/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台北市)
少子化可能帶來的人力短缺,有賴政府另闢蹊徑,做體制上的改革。 圖/報系資料照


步入新的一年,去年出生嬰兒數恐將再創新低,少於十六萬新生兒。疫情過後,不論政府或是民眾,對於經濟展望皆有期待。然而,少子化可能帶來的人力短缺,還需政府另闢蹊徑,做體制上的改革。

總統蔡英文在半導體學院揭牌時,提到要縮短寒暑假,引來年輕學子及網絡上反對聲浪。事後,幕僚回應媒體詢問,解釋總統本意並非要縮短寒暑假,而是要半導體產業利用假期多多培育人才,提升國力。不論有意或無意,總統的談話對半導體人才養成,確實有創意。縮短寒暑假,甚至做學制翻修、改革,不僅攸關人才培育,對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也有人口政策意涵。

與歐美比較,台灣學制相對缺乏彈性;其實,縮短寒暑假,效果上等於讓大專學生利用假期修習學分,進而縮短學習年限、提早畢業,投入就業市場,開始另一人生階段。自千禧年起,歐洲多國面臨少子化、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當時學者提出解決之道,便是針對不同階段學制改革。如按既定學習歷程,自幼兒進入學校起,大約要到廿二歲左右,才能大學畢業,進入就業市場。期間若有耽誤、延遲,或進入研究所,取得更高學位才投入職場,那就可能推延婚姻、生育等不同人生階段。

對女性而言,越晚進入就業市場,結婚生子歷程就可能越晚。歐洲人口學者指出,生育「步調」與「數量」,足以影響女性一生生育子女數;當女性生育步調太遲,也就是生育時程太晚,即可能無法達到女性期望的生育子女「數量」。所以,縮短教育年限,提早入學、同時縮短中學、大學學習年限,或可促使女性及早進入就業市場,獲致穩定工作。如此,下一個人生階段的結婚、生子,便可順勢展開,進而讓女性有充裕時間達到想要的理想子女數。此外,縮短學習年限的另一原因是:如果男女均提早畢業,進入勞動力市場,也可解決歐洲因為生育率低於人口替代率,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民國 109 年(二○二○年)台灣男性初婚的年齡是卅四歲,女性為卅二歲;到四十歲時,大約有三成男性與二成二女性未婚。根據中研院台灣青少年追蹤調查結果,年滿卅四歲依舊未婚、單身的受訪者中,仍有大約七成一想生育。在不同調查中也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理想子女數約二個,甚至比大專以下受訪者還高。台灣與美國研究都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雖然結婚晚,但是會努力達到自己所期待的理想子女數。同一調查也發現,婚後無子女夫婦中,有七成七想生;有一個子女的夫婦中,仍有七成一還想繼續生。所以學制改革,縮短就學、畢業年限,對於女性進入婚姻、達到理想生育子女數可能會有助益。當然房價過高、薪水過低,缺乏完整托育、照護體系,對於少子化影響更重要。但是,改革學制縮短畢業年限,讓年輕人盡早就業、成家,可能也是提升生育的重要環節。

由於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目前台灣面臨嚴峻勞動力短缺,縮短寒暑假、在學習體制上進行改革,便有其必要。教育體制不思改變,勞動力短缺便將成為台灣在疫情過後,必須面對的第一個重大挑戰。


王文華/和「北漂」的爸爸重逢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和「北漂」的爸爸重逢
◆  沈呂巡/懷念重要美國友人─杜爾參議員
◆  李清志/昭和復古風潮的進擊
◆  范疇/台積電列焦土,還有什麼不可以?
◆  盛治仁/當全民八卦變成全民公審
◆  劉憶如/通貨膨脹與供應鏈瓶頸







王文華/和「北漂」的爸爸重逢


2022-01-01 01:09  聯合報 /   王文華(作者是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我爸爸走了廿一年,但最近我常「看見」他。

我在台北一間小屋長大。我爸不喜歡孩子看電視,家裡一直沒電視。我唯一的娛樂是靠在窗口,偷聽鄰居家的電視,就像現在偷用別人的 Wi-Fi。

後來爸爸拗不過媽媽,終於買了電視。媽媽喜歡看黃梅調,我跟著看梁山伯和祝英台這對年輕情侶,被現實折磨的悲劇。

家裡經濟情況改善後,搬到大一點的房子。爸爸把小屋租出去。我記得有一任房客是開麵攤的夫婦,手頭很緊,於是租金訂得很低。

後來爸爸走了,媽媽年紀也大了。我哥整修了小屋:搞定漏水、加大窗戶、把屋外的樹照顧好。

芒果樹又開始結實的那個夏天,幾位年輕的、還沒有舞台的音樂家,來小屋表演。

一開始是搖滾樂,後來是古典樂。越沒名氣、越不主流的,越歡迎。

後來,我哥看到一個現象:台北買房、租房越來越貴,低薪的年輕人住不下來,「脫北潮興起,台北加速老化

於是他跟幾位年輕朋友成立了「相信世代協會,把老家便宜租給北漂的年輕人。條件是,房客必須回饋社區

但一間房能住幾個人!於是他們陸續在中山區板橋區租下五間公寓。整理清爽後再用一萬塊以下的租金,轉租給年輕人。現在,已有十九位房客。

房客們回饋社區方式多元。一位心理諮商師社區民眾團體諮商。一位攝影師帶鄰居山中古道學拍照。一位插畫家推出板橋繪本》。一位演員用小劇場建立鄰居板橋浮洲認同感

這些回饋,甚至感動了房東。一位房東直接捐款五千元。另一位是虔誠基督徒,碰到惡房客後只租日本人,最後說:「這是神的旨意,我很放心把房子租給你們。」

我看著這些北漂的房客,想起我爸。

他當初來台北,也是一無所有,跟這些年輕人一樣。

後來認識了我媽。兩人努力別人幫忙,慢慢在台北站穩腳步。成家、養孩子,教孩子少看電視、多看世界。

我爸不懂小劇場或心理諮商,可能也沒去過浮洲,但我在這些地方,都「看見」他。

每個世代碰到的困難不一樣,我爸碰到戰亂,現在的年輕人碰到房價

但每個世代的夢想旅程都一樣為了尋找自己而離家被現實折磨,努力地在一個不利於夢想的世界活下來。

我回到老家,但已沒有鑰匙了。在門口等了半天,看著那棵芒果樹,和當年我靠在窗前注視的鄰居家。爸爸走了,媽媽老了,鄰居老了,我老了,台北老了,只有大樹還年輕。

我從黃昏站到夜晚,然後聽到《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歌聲,從青春的樹梢傳來:「朝思量,暮思量,一別長亭歲月長,臥病在床君知否,滿天星斗夜初涼,夜初涼…」。

然後我看到年輕的爸爸,帶著可以溫暖滿天星斗微笑,從巷口走來。我離家多年,最後是這群年輕人,帶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