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經濟/負利率效益的虛與實

.聯合報社論..正視我們落伍的防救災系統
.聯合報黑白集.蘇嘉全別扯蔡英文後腿
.經濟日報社論.負利率效益的虛與實




經濟/負利率效益的虛與實


2016-02-17 01: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央行元月底宣布將實施負利率,使全球股市在經歷「元月大屠殺」之後,2月起又出現第二波重挫,銀行股更首當其衝。市場劇烈動盪顯示,各國央行的寬鬆政策不僅已成強弩之末,而負利率更是走火入魔。
歐元區、丹麥、瑞典及瑞士原本已採用負利率作為寬鬆貨幣政策新武器,而日本加入後,更使全球經濟規模約四分之一的領域都已淪陷。理論上,負利率的作用其實與降低利率大致相同,都是使利率「更低」,以刺激借貸,誘使企業及民眾加速投資及消費;並促使本國貨幣貶值,以提高出口競爭力;最終目的是促進經濟成長並拉高通膨,同時拉抬股市及其他高風險資產的價格。
然而匯市與股市的反應卻與政策目標背道而馳。歐元及日圓反而都對美元大幅升值,國際股市則全面重挫。投資人渴望「安全」,資金進駐因而使日圓、公債及黃金大漲。
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資人普遍認為既實施負利率,表示任何正常的經濟運作關係及禁忌都可能被打破,央行的寬鬆政策已不再可靠,且招式用老;市場對未來更加不確定,因而陷入恐慌,對負利率進行「反向因應(reflexivity)」,美元應升反貶,股市該漲卻跌。
在「悲觀循環(pessimism cycle)」的氛圍下,市場不再依循經濟指標而運作,但市場動盪卻會衝擊實體經濟,更加打擊投資人信心,形成惡性循環。
再者,負利率可能引發的負面衝擊也非常明顯。犖犖大者如下:
1.負利率使銀行費用增加,將傷害銀行獲利。
2.長期存款將出走,銀行業因資金來源不穩而縮小業務規模,使資金從儲蓄者傳輸到生產性投資的管道受阻,妨礙銀行信用創造。
3.公債也淪為負殖利率,對壽險公司及年金基金產生沉重的經營壓力。
4.薪水階級須增加儲蓄作為退休準備,使當下的消費支出減少,企業當然也不會積極投資;消費與投資都減弱,經濟成長及通膨的目標將無法落實。
5.負利率使民眾會轉入外幣、珠寶及貴金屬等資產來作為「價值貯存」工具,引發資產泡沫。
6.儲蓄者可能把資金移往國外,導致信用吃緊,利率上升。
7.對既有金融架構造成傷害,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可能不再存在,使信用萎縮,並阻礙經濟成長。
8.國際間爆發「匯率戰」機率升高。
上述負作用不但會抵消負利率的預期效果,並可能使經濟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
再從實務面來看,負利率必須「負」到相當程度,才可能有效。此時存款人可以把錢提出自行收藏,但卻可能使竊盜案因而增加。小額存款人會利用各種方式預先支付各項固定開銷,或以悠遊卡或手機SIM卡來儲值。專業的保全公司將設立金庫為大額存款人貯藏現金,並在客戶間進行轉帳,成為地下銀行;企業也將設法加速付款,緩慢收款。如此將使經濟及金融秩序大亂。
若為落實負利率而全面實施電子貨幣,廢除鈔幣,則不僅涉及合法性,還關係到現有的支付體系能否處理,與經濟活動的實際運作能否相容,凡此均將引發政治、文化及社會性的爭議。
其實各國央行不可能不了解負利率政策的負作用,以及執行上的諸多困難與爭議,因此目前的動作只是在進行一場貨幣政策的實驗,真正的目的是在製造一種「負利率政策」的幻覺,希望能誘發「預期」心理,讓央行根本不必執行真正的負利率,便能達到刺激消費及投資的政策目標。
但如果央行無法靠「負利率幻覺」來實現政策目標,乾脆讓利率更「負」,導致貨幣政策由「鼓勵」變為「懲罰」,使民眾產生強大的被剝奪感,不滿情緒及社會爭議引發政治力介入,使央行的獨立性受損;自認為萬能的央行,終將引火自焚。

聯合/蘇嘉全別扯蔡英文後腿


2016-02-17 01: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春節期間,中央與地方政府合力救災,表現出捐棄藍綠成見的氣度,讓外界刮目。孰料,一開工,新科國會議長蘇嘉全即拋出震撼彈,要將《總統職務交接條例》列為本會期最優先法案,還稱朝野已有一致看法;此舉,讓國民黨團直呼:「傻眼!」
蘇嘉全的理由是正確的:政黨已經三度輪替,政權的交接必須有制度化的規範。但是,蘇嘉全處理此事的急切性卻顯不相稱:其一,民眾期待新政府上台後能趕快拿出作為,經濟、救災、食安、公平等議題都顯然重要得多;相對而言,交接並非民生攸關迫切事項。其二,馬政府稍早建議國會多數黨組閣,即是提前釋出權力的善意,但遭綠營悍拒;如今民進黨要用《交接條例》來限制馬政府的作為,顯然自相矛盾。
根據民進黨的《交接條例》草案,除要求將交卸的政府必須凍結簡任以上官員之人事,不得推動新政策,要求部會首長有義務應總統當選人之召前往作施政簡報,甚至要求將總統交接日期提早到三月廿日。其間,充斥著違反憲政精神之條文,就算強行通過,勢必搞得天下大亂。這對蔡英文未來施政,有什麼好處?
我們呼籲朝野兩黨,珍惜震災期間彼此節制帶給社會的好感,切勿輕易走回對峙的老路。《交接條例》要訂,但不宜在違背憲政精神下,強求在三月通過。蘇嘉全若要硬幹,結局只是在扯蔡英文的後腿,破壞她第一哩路的順利開張。

聯合/正視我們落伍的防救災系統


2016-02-17 01: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6南台大震中倒塌的維冠金龍大樓。 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二○六台南震殤,在地方勇於承擔、中央全力支援的合作下,交出難得的救災成績。儘管這起震災救難成效斐然,卻也震出防救災體制的缺失,中央、地方超越藍綠的合作雖克服了制度孱弱,若不能深刻檢討,下一次遇到複合式災害,必將付出慘重代價。
嚴格而論,這起震央在高雄美濃、芮氏規模六點四的地震僅跨越成災門檻,且是單一而非複合式災害,竟然會造成幾十棟房舍倒塌、一一六人喪生的嚴重災損,暴露出常態防災的不足。包括建管、避災、防災資訊都呈現空窗狀態,讓單一地震付出慘痛代價。
我國應對災害的救難設計,源頭是九二一地震重創後的《災害防救法》,法中明訂災防的執行單位是內政部消防署調整體制後的「災害防救署」。遺憾的是,因應複合式災難的前瞻立法設計,卻因為立委鄉愿認為「災害防救署」的名稱太長,而同意維持原有「消防署」之名號。維持機關原銜的後果,則是災防的怠惰,及災難意外的因應無法提升。
從台南震災的因應看,救災部分因人溺己溺的同胞情懷掩蓋了制度的扞格,使結局看起來尚可;但其間無謂的資源耗損,包括物資過度湧至、多支救難隊伍無緣上陣即遭「請回」等,都顯現防救災的指揮、後勤系統紊亂。尤其,負責防災體系建置的中央防救災執行單位缺席,讓整體防救災調度處於有勇無謀的局面。
防救災之根本無非「預測、預警、預防」,很遺憾的是,災防法空有前瞻思維,但執行單位卻固守「打火救災」的老店面,一味著力於固守地盤、設備更新,對「防災」的前端努力幾乎呈現無感,尤其防災教育、防災資訊部分更是未見著墨。
防災資訊部分,台南震災觸及土壤液化問題,引領民眾關注自宅是否坐落在土壤液化區,進而輿論充斥關於土壤液化的討論。這樣的關切實屬自然,但追溯源頭,問題在防災資訊的透明化不足。政府對土壤液化的基礎調查做得不少,卻遲遲不公布;原因竟是各方政治力量干預要求「不要影響房價」。土壤液化資訊之外,依《地質法》應公布的敏感地質區塊,也如盲斷層般不能曝光,難道要等災難發生,民眾才能後知後覺嗎?
事實上,台灣防災研究的進度和水準在國際上早有口碑。日本福島核災後,成大、中山大學的水工及海洋學界即以馬尼拉海溝若地震引發海嘯,南台灣哪些區塊可能遭到淹沒進行模型演練。但如此珍貴的研究結果,卻在計畫結束後存檔,完全辜負了防災本旨,豈不可嘆?
同樣的,馬國鳳教授領導的「台灣地震科學中心」成績斐然,預測、預警資訊軟體外銷地震好發國家,獲致相當好評;但在台灣,卻不為人知。問題竟同樣緣於「不要製造恐慌」的鄉愿意識。這樣空白的防災思維,多年來竟一仍舊貫的延續下來;可見,台灣正確的防災思維從未萌芽。
防災教育空白,更是不忍卒睹。人們入住新厝,歡天喜地討論裝潢、燈飾、風水,卻不知檢視逃生動線、安全避難區位;萬一發生地震,恐怕只能聽天由命。網路最近瘋傳的「地震逃生守則」,錯誤連篇,民眾若信以為真,恐將危險加身。即使如此,仍未見官方災防執行單位提出任何導正,放任偽知識以訛傳訛。
三一一福島海嘯引發核災的複合式災難,為全球帶來防救災的警醒與檢討。台灣是天災好發地區,但國內相關的反省、防範、因應卻遲遲未見啟動。天災的防救,不能光靠臨時性的社會動員,必須靠政府和民間有系統的防災準備。台南震災不合比例的傷損,是對我們冥頑不靈的防救災體制沉重的提醒。
必須提醒的是,今年以來,早春旱季變雨季、寒潮侵襲、台南震災……,迄今似乎只是災難序幕,切勿掉以輕心!

去梯言/毋忘在莒?還是鑄十二金人?

.北門或許只是開始?這城市跟招牌 SAY NO
.金正恩與蔡英文 北京2個麻煩
.複製矽谷 台灣得有史丹佛
.去梯言/毋忘在莒?還是鑄十二金人?
.李登輝下指導棋 蔡英文應表態
.土壤液化難了 需要集體保險
.狂人可獲崇拜 也可讓「柯粉」破滅




去梯言/毋忘在莒?還是鑄十二金人?


2016-02-17 01:48 聯合報 公孫策


蔡英文說,民進黨要當一個「有在野經驗的執政黨」,這種態度稱為「毋忘在莒」。
春秋時,齊桓公成為諸侯第一位霸主,志得意滿。在一次齊國君臣的宴飲場合,每個人都要端起酒杯,站起來,說一番頌揚國君的話。輪到鮑叔時,他說了:「願國君不忘記流亡莒國的日子;願管仲不忘記在魯國成為犯人的日子;願甯戚不忘記販牛時睡在車下的日子。」—這是毋忘在莒典故的第一種說法。而鮑叔的意思,是提醒君臣們都不可忘記過去的困厄日子。
毋忘在莒典故的第二種說法,是齊襄王以莒城為基地,反攻復國(也就是田單復國)的故事。蔣中正總統曾經以此典故,發起「毋忘在莒」運動。
蔡英文的意思,如果是後者,則實際上已經完成,所以她的意思應該是前者。然而,前者也有兩個面向的引申。
早在這次總統大選之前幾個月,南部幾家地下電台都發出「咱已經『蘇武牧羊』八年了」的言論,以此激勵民進黨的支持群眾。容我直言,那是一種危險的思考:「蘇武牧羊」意味著「渴飲雪,饑吞氈」的苦日子,那麼,贏得執政權,難道是為了「苦日子太久了,咱要回到過去的好日子」?
過去八年,照蔡英文的說法,民進黨努力做好「一個有執政經驗的在野黨」。確實,民進黨成功的指摘出馬政府所有缺失,這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民進黨留給人民的「執政經驗」是什麼呢?大多數人記得的,恐怕還是扁政府的貪腐。所以說,「執政回到過去的好日子」是一種危險的思考。
職是之故,我們寄望於蔡英文新政府的,是既能矯正馬政府的諸多失誤,也能避免重蹈扁政府的覆轍。
秦始皇削平六國,一統天下。他矯正了戰國的錯誤:廢封建、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等,都是當時天下人期待的改革。
然而,他為了鞏固政權能夠永續,實施了一些勞民傷財的措施,如收天下兵器鑄為十二銅人、遷天下富豪於咸陽等。他以為,沒收了兵器、沒有豪傑帶領,就可以萬世一系了。事實證明,一旦人民的忍耐了極限,戍卒(非豪傑)揭竿(非兵器)起義,一樣推翻他的帝國。
「毋忘在莒」還是「鑄十二金人」,兩者在一念之間。

馬凱/坐在錢堆上愁錢?

.馬凱/坐在錢堆上愁錢?
.葉銀華/拆掉政府施政的高牆
.林中斌/氣候怎麼了?
.王健壯/桑德斯靠單一議題打天下
.盛治仁/誠實勇敢地面對自己
.王正方/學了幾何又幾何?
.李清志/逃避過年的方法



馬凱/坐在錢堆上愁錢?


2016-02-17 01:48 聯合報 馬凱


每個國家都常面對追求的目標太多,但資源與預算有限,彼此排擠而不得不忍痛犧牲某些重要目標的情況。但罕有一邊錢太多,不知如何運用,一邊錢又太少,許多重大政策都一籌莫展的困境。經常創造奇蹟的台灣,目前就出現如此奇觀。
去年傾全國之力要「保一」,最後只落得○.八五%,是金融海嘯以來最慘。而且後兩季成長率皆負,依國際定義,經濟已正式陷入衰退;由於下墜之勢未已,如果不能以更大的力量扭轉頹勢,今年的情況較諸去年更不容樂觀。
面對如此困境,每一個有為的政府都別無選擇,唯有盡力運用各項政策工具力圖振作。貨幣政策包括印鈔、降息、貶值等,本來相對力弱,目前揮灑的空間又極為狹窄;透過增加政府支出與建設,或減稅與增加補貼,乃是僅餘的選擇。我們的競爭對手韓國尚未陷入衰退,而已大張旗鼓要推出一七四億美元的振興經濟措施。
相對於此,我們的行政院卻正在檢討去年十一月為了「保一」而緊急推出的消費提振措施是否退場。退場的理由之一,是既然力圖「保一」卻未能保成,敗軍之將,棄之不足惜。但這全不成理由,因為在微不足道的節能補貼出爐後,家電業產值達到多年未見的高峰,豈能視而不見?則若無此措施,豈不連「保正」都岌岌可危?
當然,另一個重要考量,就是「政府資源有限」,百廢待舉,能省則省。可是不僅民間及保險機構無處可去的濫頭寸多得嚇人,政府手中正握著一大筆資金,足足比消費提振措施的四十.八億多出十倍, 卻舉棋不定,不知該如何支用。
去年拜國際燃料價格大跌之賜,台電賺了四百多億超額利潤。一個最簡單的用途,就是透過調降電價回饋用戶。但每次降電價,換來的多半是「只不過一個便當錢」的譏評,食之有若雞肋。但更嚴肅地看,台灣的電價已是全球倒數地低;不僅助長浪費、濫用能源,使耗能產業過度發展;而且偏低的電價使節能產業、綠能產業無用武之地,對於已自訂二○三○年排碳標準的我國而言,是最大的絆腳石。如果此次又不加思索地再度調降電價,更將是雪上加霜的愚行。
一邊錢太少、一邊錢太多,最佳策略自是以有餘補不足。眼前的急務既是經濟陷入衰退、排碳目標難以達成,蔡總統當選人的「綠能科技」亟待推動,以及薪資倒退十六年年輕人就業無門;這四百多億超額利潤,甚至再將電價微調一點湊足千億元規模,即可畢其功於一役。首先,所有的經費全部還之於民以平民怨,若能設計令中低所得者相對獲益較大的方式,尚能收所得重分配之效。其次,還錢的金額須與購買有助於綠能、減碳、增加國內就業及激勵國內產業的消費或投資綁在一起;譬如仿對岸「家電下鄉」的成功案例,每筆支出都補貼十五%之譜,設計一套「綠色就業消費方案」,補助先以一年為期,以免干擾相關業者生產期程的安排。若行之有效,即乘勝追擊,必見奇功。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