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面對未來挑戰 央行應鷹起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褊狹加懶惰,誰把新大陸變成新中國
◆  聯合報黑白集/府院所問何事?
◆  經濟日報社論/面對未來挑戰 央行應鷹起來







經濟日報社論/面對未來挑戰 央行應鷹起來


2022-02-21 02:39  經濟日報 /   社論
學者表示,聯準會升息可抑制物價不斷上漲,但如果現在升息,也得在第四季才能看到顯著影響,而影響會在明年持續發揮。示意圖/美聯社



全球物價上漲現象一發不可收拾,美國聯準會在去年年中物價上漲開始嚴重時,尚認為這是源於全球供應鏈不順所致,聯準會主席鮑爾仍遲遲不願採取抑制物價的緊縮政策,被動期待供應鏈問題解決。時至今日,物價問題幾已失控,聯準會終肯積極面對,展開升息循環,但已被批評來得太遲。

各國面對物價的凶猛漲勢也不敢輕忽,包含南韓等多國政府過去半年來積極因應、開始升息,南韓甚至已升息三次。倒是同樣面對物價上漲問題嚴重的台灣,物價問題似乎與央行無關,「貨幣過多會導致物價上漲」的經濟學鐵律好像不適用於台灣,因此「穩物價」的職責便落在以經濟部為首的各部會,把物價上漲都歸因於成本提高、輸入性膨脹、哄抬所致。如果這個邏輯是對的,聯準會又何必急於展開升息循環?事實上,物價失控與央行超級寬鬆政策的關聯性已被各國證實,無庸贅言。

我們先檢視近年來國內貨幣供給變動的狀況。M1B貨幣供給額在2010年突破10兆元,從此便如洪流一路氾濫,到去年底已近25兆元,這是房地產價格飆漲的時期。一般商品價格由於可以藉進口平抑,因此不會迅速上漲,豐沛的資金會先流向無法進口的房地產市場,這是造成房地價格率先雙飆的原因。然而,11年間的M1B貨幣數量成長了150%,代表產出水準的經濟成長率每年均僅個位數成長,貨幣數量增加遠高於產出增加,當然會有物價上漲的潛在壓力。再看更近期的數字,2016到2020的五年間,M1B的年均增幅都不超過8%,但去年度M1B年增卻達17.5%,過多的貨幣追逐增加有限的物資,物價房價狂飆豈能與央行負責的貨幣數量與貨幣政策無關。

經濟部這幾個月來為了查察物價已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不但勞民傷財,也影響經濟部日常業務的運作,造成資源錯置與浪費。物價漲幅吃掉薪資成長已是近來最受關注之事,使得基本工資調整的美意蕩然無存。廣大受薪階級的所得都是點滴勞心勞力付出的累積,卻很快不及物價上漲的鯨吞,造成的心理折磨更是無法以貨幣計數。整體經濟所得分配因物價上漲惡化,這對長年潛心規劃稅制以求分配更公平的財政部而言,更是一招落水的打擊。

近來在野黨因物價上漲嚴重而批評政府穩定物價不力、不知民間疾苦,這的確是對執政黨極大的挑戰。執政黨受惠於青年與廣大基層民眾支持,儘管經濟成長有亮麗表現,但如無法解決最直接感受的物價飆漲、實質薪資倒退、房價所得比全球名列前茅等困境,必將嚴重侵蝕執政基礎,值得嚴肅面對。

更重要的是,在台灣邁向經濟體質提升的當下,即將面對諸多真正合理成本的提高。在氣候變遷威脅下,減碳路徑即將展開,產業無可避免將面對國內外碳稅、能源價格提高;環保要求日高,為達成循環經濟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更為重要。最近健保制度改革,將使民眾醫療支出增加。這些成本都是無可迴避的合理成本,卻也不免造成物價的進一步提高。若物價因貨幣過多而上漲的情形持續,必將使得政府未來在推行各種合理政策時面對更為投鼠忌器的困擾,影響經濟體質優化進程,這是最令人憂心之處。

央行向來強調維護經濟成長的重要性,但若僅因為擔憂新台幣升值而影響出口與經濟成長,則未免顯得太過狹隘。央行須宏觀體認物價上漲對於所得分配、民怨、經濟體質提升等多方面的影響,盡速採取夠快夠大的貨幣緊縮措施,才能就源解決當前最大的經濟困境。













聯合報黑白集/府院所問何事?


2022-02-21 03:34  聯合報 /   黑白集
北京冬奧閉幕,行政院長蘇貞昌(中)指冬奧國手黃郁婷行為極為不當,要求教育部和體育署調查、處分。記者曾原信/攝影



北京冬奧閉幕前夕,府院下令調查滑冰選手黃郁婷爭議言行,要求必須懲處。綠委吳思瑤嗆說,「不能有下一個黃郁婷」;這是廢話,當然不會再有了!台灣好不容易出現一個滑冰選手,一次就被五馬分屍,怎還可能有下個黃郁婷?

身為國家選手,黃郁婷的若干言行確實有欠妥當;這點,透過其教練或周邊人士給予開導勸誡也就夠了。但由府院下令,動用國家級大法伺候一名運動員,可能株及教練團諸多人等,真的有必要嗎?

奧運追求競賽精神,但有時也是個民族情緒的煉金爐。同是華裔,谷愛凌披中國戰袍奪二金一銀,就被美國人罵「滾回中國去」;而男子花式滑冰摘金的陳巍,就被大陸網友起底「辱華」黑史,叫他「滾回美國去」。陳巍淡然以對,他覺得「社群是個毒,未來也不打算用」,一語道破網民的不理性。

我們府院下令調查黃郁婷事件,則似是跟著網民起舞,以為可以把這個「毒」埋得更深,其實搞錯了方向。這種事,體育部門若覺得有必要,主動檢討即可;由府院下令,豈不是要他們提誰的頭來見?

政府該問的大事何其多,一個黃郁婷何勞府院出手?年前年後缺蛋,怎不見蔡總統或蘇貞昌出來關心,或要求嚴辦囤積?萬物齊漲,衛福部卻故意調高各種費用推波助瀾,這才是府院該過問的吧。











聯合報社論/褊狹加懶惰,誰把新大陸變成新中國


2022-02-21 03:36  聯合報 /   社論
麥田出版社新書「激辣中國」搞烏龍,將書中所有「大陸」字眼全替換成「中國」,引發作者公開批評。麥田出版社已緊急道歉,並將收回重製。圖/擷取自麥田出版臉書



對岸廣東中山大學教授曹雨的《激辣中國》一書在台出版,麥田出版社竟將書中所有的「大陸」一詞一律改成「中國」;如此一來,文中意外出現了「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的謬語。哥倫布在十五世紀發現美洲「新大陸」,到了廿一世紀的台灣,竟變成他發現了「新中國」。這種歷史與地理的錯謬,映照了當前台灣社會思想狹隘和混亂的情況,再加上工作態度怠惰,便鬧出了國際級笑話。

之所以會鬧出如此荒謬的錯誤,主要原因是近年蔡政府不斷鼓動仇中,原本台灣民眾慣常使用的「中國大陸」或「大陸」詞彙,即漸漸遭到制約和窄化,許多人被迫必須稱呼對岸為「中國」。近兩年,偶有藝文界人士使用「大陸」一詞,便遭到綠營網軍的聲討叫罵。久而久之,有些人連「中國大陸」一詞都不敢用;於是,提到對岸便只能一律稱「中國」。麥田出版社荒唐編輯,便因此而來。

「大陸」原是地理上的「普通名詞」,指的是地球上的大塊陸地。但由於兩岸之間的特殊歷史、地理和文化淵源,台灣民眾長期以「大陸」指涉對岸,它因此在兩岸被轉譯成「專有名詞」。在那些仇中或本土意識強烈的台灣人眼裡,因「大陸」一詞長期與「中國」連結,進而連「大陸」一詞也難以忍受,認為必須否棄;如此一來,只能稱中國,不准說「大陸」。這樣僵固的思維一再擴散,導致這家出版社用機械式的手法,將《激辣中國》書中所有的「大陸」全部置換成「中國」;於是,便創造出「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的新歷史。

除了機械式的置換胡亂修改書中內容,更可議的,是出版社的怠懶。兩岸使用的語彙歧異一直存在,一向由雙方編輯人員經由溝通修改,以符合兩岸讀者的不同認知習慣。但這次,顯然是編輯人員下了一個電腦指令將「大陸」全部改為「中國」,事後並沒有人再將全書重新校閱;因此,「新大陸」變成「新中國」的錯誤就堂皇印製成冊。最後,還是錯愕的讀者發現了這項驚天大錯,出版社無法矯飾,只能道歉認錯,將書回收重印。

此一事件之所以值得格外關注,因為這雖只是個出版事件,其背後卻具有深層的政治脈絡,導致人們思考的自我窄化。從政策層面看,文化部是否曾或明或暗地要求出版社對兩岸相關名稱作出特殊規範,我們並不清楚;但很顯然,有些出版人已開始自我審查,以迎合當今政府的特定政治口味,而做出可笑的事來。從文化層面看,麥田是成立卅年的老出版社,會選擇出版此書,目的也是為了擴大台灣讀者視野。不料,它卻用狹隘的政治框架對地域名稱特別設限,不僅粗暴地設下機械式的修改指令,編輯事後更未做任何人工檢視校對;結果,讓荒謬絕倫的錯誤砸毀自己的招牌。

如果不知道思維僵化會有什麼後果,這個事件就是一個赤裸裸的教訓。在這個凸槌事件中,哥倫布發現的不是美洲「新大陸」,而是亞洲的「新中國」;此外,「歐亞大陸」變成「歐亞中國」,「南亞次大陸」變成「南亞次中國」。由於蔡政府的反中意識形態作祟,反而幫中國添加了好幾塊「大陸」,豈不滑稽?

廿年前,人們對台灣的言論及出版自由引以為豪,對中國大陸嚴格的出版審查管制不以為然,那是台灣的奔放年代。廿年後,我們出版對岸學者的書籍,竟然用荒唐的方式把內容改得面目全非,把世界共知的歷史改成不知所云。台灣的倒退和內捲化,在此暴露無遺。


【專家之眼】烏克蘭危機:俄總統普亭一手導演的八點檔

◆  【專家之眼】蔡英文愈怕政治追殺 就愈難逃歷史公道
◆  【專家之眼】烏克蘭危機:俄總統普亭一手導演的八點檔






【專家之眼】烏克蘭危機:俄總統普亭一手導演的八點檔


2022-02-21 09:12  聯合報 /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研究員
這場烏克蘭危機是衝突而非戰爭,在這一齣八點檔的大戲當中,普亭既是導演,也是男主角。路透



俄羅斯總統普亭屯兵烏俄邊境,看似主權問題領土爭議國家安全問題,但就關鍵動因來講,以上都稱不上,而是財政問題,我們可以從民國 107 年(2018年)3月1日國情咨文中作為起點而去理解。

民國 107 年(2018年)3月1日,離3月18日俄羅斯總統大選日還有17天,普亭發表國情咨文,他說,現有 2,000 萬(俄羅斯人口1.44億)人活在貧窮線下,這讓人「無法接受」,他要把貧困人口「在6年內要減少一半」,同時,他還承諾,在6年內把俄羅斯的 GDP 世界排名,從第11名提升到「世界前5強」。正是普亭誇下海口,讓他輕鬆連任

從民國 107 年(2018年)3月1日至今,將滿四年了。普亭當初的許諾有何進展?民國 108 年(2019年)10月22日俄羅斯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高達49.4%的俄羅斯家庭的錢只夠買食物和衣服,想做其他消費的錢是沒有了。

受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已經有 1,462 萬俄羅斯人確診,確診率高達10%),貧窮人口只能是大面積的增加,怎麼可能減半!整體而言,俄羅斯陷入結構性貧窮深淵,短時間內難以扭轉。

普亭還許諾,民國 113 年(2024年)前,要讓俄羅斯的經濟衝進世界5強。如果要能達標,那就意味著俄羅斯的經濟增長不是以3%或5%,而是連續六年平均以至少10%的高速,才可能追上當年排名世界第五的英國。

那麼,近幾年俄羅斯的經濟表現如何呢?民國 108 年(2019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2%,民國 109 年(2020年)是 -2.95%,民國 110 年(2021年)是4.6%,這樣的數字離10%太遠。於是,克里姆林宮於民國 109 年(2020年)7月全面調整國家發展目標,把貧困率減半期限從民國 113 年(2024年)延後至民國 119 年(2030年),同時放棄在民國 113 年(2024年)成為世界前五大經濟體的目標。

經濟表現不佳、貧困人口增加,雙雙不利因素下,普亭卻想繼續當俄羅斯總統到他86歲,這如何是好?這就要談到俄羅斯的財政,而與俄羅斯財政有緊密關聯的就是國際油價了。原因是俄羅斯的財政可以概括為能源財政

之所以稱為能源財政是因為俄羅斯的能源收入占她歲入比重高達四成,甚至還可以更高,以民國 107 年(2018年)而言,該比重為46.5%。這就是說,少了油氣收入這一塊大餅,俄羅斯政府很快就會停擺。因此,國際油價高低影響到俄羅斯的政權穩定,這樣的論斷應該是站得住腳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蘇聯的崩潰,當時的低油價所扮演的就是致命一擊角色

因此,如何維持高油價、至少是不低的油價,便成了俄羅斯政府的重中之重,既關乎俄羅斯這個國家機器運行,也關乎普亭自己的政治生命

然而,國際油價在民國 109  年(2020年)3月跌入了40美元/桶,而且不斷探底,民國 109 年(2020年)4月20日的油價竟然跌到每桶 -37.63美元持續低迷油價直接導致了俄羅斯的財政赤字。然而,這樣的結果卻是克里姆林宮始料未及。因為根據俄羅斯政府在民國 107 年(2018年)9月29日國家杜馬提交的民國 108-110 年(2019- 2021年)中期預算,俄羅斯財政在民國 109 年(2020)這一年預估盈餘 1.1兆盧布

然而,實際卻是:民國 109 年(2020年)俄國財政收入同比減少10.3%,赤字為 4.1兆盧布,主要原因油氣收入減少近50%油氣收入在俄羅斯歲入的比重從民國 108 年(2019年)的40.9%降至民國 109 年(2020年)的26.4%。換言之,原本預期會有1.1兆盧布盈餘,卻變成4.1兆盧布赤字,這中間就相差了5.2兆盧布約 693 億美元)。

油價要是再這樣低下去,可就大事不妙!這時候,普亭出招了。此次的烏俄危機爆發於民國 110 年(2021年)3月3日,烏東地區的親俄分子摧毀烏克蘭一軍事要地,西德州原油價格立刻上漲,當天收於每桶61.28美元。民國 110 年(2021年)11月13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指控10萬名俄羅斯士兵集結在烏俄邊境。隨著每次「衝突」加劇,國際油價步步高。

隨著油價步步高,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在民國 110 年(2021年)10月做出預測,俄羅斯民國 110 年(2021年)賣石油以及天然氣將賺得 1,250 億美元,比民國 109 年(2020年)多500億美元。民國 111 年(2022年)2月14日油價漲到 95.46美元/桶

又根據文藝復興資本控股Renaissance Capital Holdings駐莫斯科經濟學家 Sofya Donets 的說法:「即使石油價格為85美元,俄羅斯國家福利基金的餘額今(2022)年也將從1月1日的1,830億美元增加50%」,也就是說因為油氣價噴漲,俄羅斯政府因而進帳至少 915億美元

再根據摩根大通(JP Morgan)在今年2月8日發佈的報告,若烏俄危機升級,國際油價將突破每桶120美元。如此一來,俄羅斯怎能不賺得盆滿缽滿,這利益之大簡直是暴利的嚇人。由此可以看出,烏俄危機究竟是怎麼回事!光靠虛張聲勢、加上幾條當權者不在乎的人命,就能把油價炒高而有千億美元入袋國庫,請問您,幹不幹?

為了不使油價崩盤,為了使俄羅斯不只沒有財政赤字還能有財政盈餘,普亭一定要讓國際局勢保持在一種緊張態勢之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在上一篇文章《偷偷告訴你》中斷言:「俄羅斯100%不會打烏克蘭,只會保持一種緊張狀態」。

因此,這場烏克蘭危機的特徵是什麼?首先,是衝突而非戰爭;其二、衝突控制在局部之內,死傷一定有,但範圍非常有限;其三、性質屬於八點檔連續劇,高潮迭起,而且危機不會一下子結束;其四,主要目的是維持高油價,而非拿掉烏克蘭對烏東的主權。因此,普亭仍然會在烏俄邊境陳兵,但不會把大部隊開進烏克蘭領土。

在這一齣八點檔的大戲當中,普亭既是導演,也是男主角,誰是配角、誰又是跑龍套的呢?容我賣個關子。此外,普亭導演這齣戲,油價固然為主因,但同時還有其他考慮。欲知詳情,請待下回分解。










【專家之眼】蔡英文愈怕政治追殺 就愈難逃歷史公道


2022-02-21 11:35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民進黨新春首次中常會,黨主席蔡英文交付年度的四大目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贏得年底九合一選舉。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隨著年底九合一選舉的愈來愈近,蔡英文總統也就愈來愈忐忑不安。這主要是因為年底選舉結果將決定她是否會提前成為跛鴨總統、在卸任後遭到政治追殺,以及在後蔡英文時期維持她的政治影響力

從蔡英文最近幾個月的一些決策與行為就可看出她心中的焦慮與不安。首先,針對四大公投,她傾府院黨之力與所有資源要求全黨上下貫徹她的「四個不同意」。

她封殺四大公投不僅確保自己進口萊豬、扼殺藻礁、反對核電的政策能夠持續推動,也排除了公投綁大選的變數,讓選舉盡量單純化。

其次,蔡英文同樣傾府院黨之力與行政資源在台中市立委補選與反罷免兩場選戰大獲全勝,不僅證明她自己是輔選高手,更顯示她具有操控全國選戰能力

第三,挾乘勝之餘威,民進黨內自然無人敢挑戰她獨享民國111 年(2022年)九合一選舉縣市長提名權。由於年底選舉結果攸關蔡英文個人的歷史定位以及後蔡時期的政治影響力,她自然要全力以赴。

第四,在農曆年後的第一個民進黨中常會,蔡英文提出四大施政目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贏得年底九合一選舉。此舉除了顯示她公私不分、將民進黨選舉目標施政目標混為一談之外,更突顯她對年底選舉結果的憂慮。

為什麼蔡英文這麼擔心民國 111 年(2022年)底的選舉結果呢?第一,年底九合一選舉若是大敗,則後蔡英文時期必然提早到來,不僅她個人將成為民進黨內檢討選舉結果的箭靶,而且英派也將逐漸土崩瓦解

政治是最現實的,在後蔡英文時期,民進黨內各個政治人物不是群雄並起,就是尋求新的共主。屆時,民進黨內各個諸侯不但不會勤王,而且還會倒打一耙追究蔡英文的責任。

第二,九合一選舉若是大敗,勢將牽動民國 113 年(2024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如果大選再度失敗,不僅她在未來數年將遭到政治追殺,甚至還會遭到民進黨內的嚴厲批判

從李登輝以降的三任總統都難逃政治追殺命運。民國 89 年(2000年)國民黨敗選之後,李登輝被逐出國民黨並遭到泛藍勢力的唾棄。民國 97 年(2008年)民進黨敗選後,陳水扁因貪污弊案鋃鐺入獄,迄今仍沒有一位總統敢於特赦他。民國 105 年(2016年)國民黨敗選後,馬英九也遭到民進黨政府的政治追殺迄今仍無鬆手之意

第三,法律可以保護一位總統於一時,但不可能保護一位總統於永遠。一旦民進黨在民國 111 年(2022年)九合一選舉和民國 113 年(2024年)大選連續敗北,蔡英文就會喪失她的保護傘等待政治追殺

最後,就算蔡英文與副總統賴清德達成協議,而且賴清德也在民國 113 年(2024年)勝出,但賴清德作為新總統是否願意長期為蔡英文提供保護傘,卻不無疑問。

歷史的規律顯示,沒有一位新總統願意活在前一任總統的陰影之下。在追求最大權力過程之中,政治人物可能會選擇與魔鬼握手,但是一旦坐穩大位,便不見得會履行先前的承諾。

回顧蔡英文六年不到的總統任期中,她無疑是問題最多的一位總統。從論文門事件、關閉中天電視台、進口萊豬、開放核食、搞砸兩岸關係、將外交部變成斷交部、將理應中立的政府機關變成東廠或政治打手,可謂罄竹難書

蔡英文的罪狀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即使一位民進黨的總統也無法長期保護她讓她免於政治追殺。由此觀之,蔡英文愈是擔心政治追殺,就愈可能犯下政治錯誤,而愈來愈不可能躲過歷史的公道人民的審判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海萊因的剃刀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3180/web/ 

◆  寒流+疫情 長者雙重衝擊
◆  了解文化演變 而非加註外公外婆
◆  核食進口 法制敗壞到憲政破毀
◆  萊豬釋憲…地方護食安 中央為何反對
◆  世界母語日…雙語政策 忽視台灣多語事實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海萊因的剃刀
◆  面對親人驟逝 您有悲傷權利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海萊因的剃刀


2022-02-21 03:10   聯合報 /  林一平(作者為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海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1907-1988)。圖/林一平繪



近年來,我們常聽到網軍散布假新聞,任何事都能神通廣大的套上陰謀論。這讓我想到漢隆剃刀hanlon razor)。有人說,「漢隆」是「海萊因」的訛傳,因為大夥都不知漢隆是何方神聖,而海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1907 –1988)在他的小說《帝國邏輯》(Logic of Empire)有漢隆剃刀相同的說法。漢隆剃刀意旨「不要把愚蠢所導致的情況歸咎於邪惡。」現代人喜歡八卦,很多簡單的事實,將之惡意曲解。而這種「反漢隆剃刀」的動機往往來自於忌妒。有句俗語「不遭人妒是庸才」,於是乎有才能的人倒楣,做事總是會被負面解讀。

最好的例子是蘇東坡。他遭人忌,常被落井下石。他被貶謫到偏遠的惠州,苦中作樂,蓋房子上梁時,樂觀寫著:「兒郎偉,拋梁東,日出三竿照海紅…兒郎偉,拋梁西,此去西方路不迷…」這種「兒郎偉」口語,充滿莎士比亞詩中「嘿哬呦」的喜感。這首賦很快傳遍各處。蘇東坡的政敵看到貶謫到西方,他竟然如此悠哉的「此去西方路不迷」,就逼蘇東坡妻離子散,流放到蠻荒海南島,相當於判死刑。當然了,「不避人忌是蠢材」,蘇東坡也懂這個道理,曾寫《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妒忌者的反漢隆剃刀害得蘇東坡年邁時憂讒畏譏,魂飛湯火命如雞,身後牛衣愧老妻。

另一個著名案例,在旁人反漢隆剃刀的推波助瀾下,加深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兩位藝術大師彼此的厭惡感。達文西曾看著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大理石像,以快速筆觸臨摹於他的筆記本。特別的是,達文西用墨汁將素描中大衛的性器官塗抹掉。

當時的謠言,大衛雕塑案本來要委託給達文西,卻因為米開朗基羅和教皇的關係好,才搶到標案。這話傳到米開朗基羅耳中,氣得他直跳腳,因為指定給他雕刻的大理石太高太薄,又有裂縫,他已覺得委屈,又被說三道四。而達文西聽了大概也不爽,在決定《大衛》要如何擺設的會議中,他不耐煩地自顧自地將《大衛》畫成蠢蠢的肌肉男。達文西在會議提議要遮掩掉《大衛》的不雅處,更讓米開朗基羅不滿。他百思不解,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不也大方的展現性器官?若大家謹守漢隆剃刀,不搧風起火,或許兩位大師的關係會好一點。

今日資訊氾濫人人很容易發表意見。希望大家心中都有一把漢隆剃刀,解讀他人行為時心存善意增加社會祥和氛圍













面對親人驟逝 您有悲傷權利


2022-02-21 03:07  聯合報 /   葉北辰/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新北市)
明金城猝逝,圈內好友不捨。本報資料照片


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導演,日前因為心因性休克意外猝死,年僅五十一歲。大部分人很難想像家屬如何面對這樣的重大失落。

面對突如其來的喪親之痛,家屬們可以如何調適呢?我們不能真的「幫助」任何一個人去面對重大的失落悲傷,我們可以適時的傾聽或陪伴,但目的不是讓對方好過一些,單純就只是傾聽或陪伴罷了,對方的傷痛不會因為我們的安慰而消失,但可能會因為我們陪伴的一起面對而感覺稍微能夠承受。

而家屬們也需要知道,您有悲傷的權利。悲傷輔導大師 Wolfelt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宣言,希望讓家屬賦能並判斷他人可以如何或不能如何幫助自己。每一個面對重大失落的當事人都有以下十個權利:

一、您有權利經歷獨有的悲傷感受:沒人會經歷跟您一樣傷痛,所以不需要讓別人告訴您該如何感覺或不該如何感覺,例如:「別哭了,為了孩子妳需要振作」或是「這太難接受了,妳該好好哭一哭」。

二、您有權利談論您的悲傷:訴說自己的感受會有所幫助,找到願意接納您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的傾聽對象。當然,如果某個時刻您不想說話,您也有權保持沉默。

三、您有權利感受到多樣化的情緒:除了傷心難過,困惑、害怕、罪惡感、憤怒等也會是悲傷旅程中可能經歷的情緒,不用讓別人決定您的感覺是對或錯,試著去找到願意無條件接納您感覺的傾聽者。

四、您有權利寬容自己身體和情緒的極限:失落和悲傷的感受可能讓您感到疲憊,尊重自己身心狀態的提醒,注意休息和飲食,不用讓別人勉強您去做覺得自己還有沒準備好要去做的事情。

五、您有權利去經驗悲傷爆炸」:任何時間任何場合,突然的強烈悲傷感受襲來,壓得自己喘不過氣或崩潰大哭,可能自己都嚇一大跳,但這是自然也常見的反應。

六、您有權利可以善用儀式:喪葬儀式或告別式能夠讓關心的人們提供支持,也能夠提供您一個哀悼方式。

七、您有權利可以觸及自己的靈性面向:若您有宗教信仰,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如果對信仰有生氣或受傷被拋棄的感覺,找個不會任意批判您的人說一說。

八、您有權利可以尋求意義:「為什麼是他?為什麼是現在?」這些問題有些有答案,有些則否。身邊的人可能會試著提供撫慰人心的答案,但您不一定要接受。

九、您有權利可以珍惜回憶:回憶是失去摯愛後最重要的遺產之一,有的人可能會說別再回想那些美好,會越想越難過,試著找到願意聽您分享回憶的人們。

十、您有權利向自己的悲傷和療癒邁進:您和您身邊的人都該記得,喪親的失落永遠改變了您生命,終究會與悲傷和解,但不會太快發生,對自己要有耐心且寬容些。

不論我們自身或是我們身邊的人正在經歷失落悲傷,都值得將這十項悲傷的權利放在心中,好好感受。













寒流+疫情 長者雙重衝擊


2022-02-21 02:59  聯合報 /   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台北市)
今年第一波寒流來襲,全台各地「冷颼颼」,新北市近兩日有5人猝死。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高齡者已成為寒流侵襲、新冠肺炎疫情高風險群體,原因在於身體抵抗力、免疫力較弱。家中如有高齡者,尤其已有心血管疾病、多重共病宿疾者,應多注意保暖、飲水、按時服藥、定時量測生命徵象等,更應避免出門或前往公共場所,遠離中風、心肌梗塞、染疫等風險。

氣溫急遽下降,對於高齡者及心血管疾病者影響較大,全台各地急病救護案件激增,非創傷性送醫已超過三百人,不少人送醫前失去生命跡象。

寒流來臨高齡者最難適應,除身體抵抗力較弱,容易罹患感冒;咳嗽、氣喘也易復發;溫差劇烈變化,易造成血管的收縮,對於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及「三高」族群,是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的主要因素,導致死亡案件增加,因此家人必須多關心長者,做好保暖工作。

部分家庭或長照機構會使用暖爐以提高室內溫度,不過任何燃燒式加熱器都不宜在室內使用,如果通風不當,很可能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引發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呼吸急促等,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使用電暖爐要注意用電安全,避免不慎引起火災的死亡事件,家人應注意慎選室內保暖器材,及注意使用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的影響雖能有效控制,但每天確診案例都達六十例以上,以境外居多,本土確診者的足跡出現於公共場所,包括百貨公司、大型量販店、餐廳等;又逢寒流侵襲,高齡者更應避免出門,因長時間逗留在寒冷環境或前往公共場所,容易增加低溫導致呼吸道、心血管疾病及接觸到新冠肺炎確診者的風險。

香港、日本等地疫情持續嚴峻。香港從去年十二月卅一日迄今累計四十六例染疫死亡,其中只有六人曾接種疫苗,其他四十人則未接種,年齡介於五十至九十九歲間,說明疫情對高齡者影響較大,以及接種疫苗的重要性。

日本新一波防疫對策籲請高齡者、高重症風險民眾及這些人士同住家人等,盡可能避免外出或移動。

大阪府現階段也要求轄內例如老人中心等高齡者設施,暫時停止會客。台灣則是從一月廿四日起調整長照機構探訪規定,訪客及新住民等需出具三天內自費篩檢陰性證明,並鼓勵機構工作人員與住民接種追加劑,以提升個人及群體免疫力,確保住民健康安全。

面對寒流及疫情侵襲,為著高齡者健康,家人及照護者都需要付出更多心力。











了解文化演變 而非加註外公外婆


2022-02-21 03:04  聯合報 /   劉長青/小學校長(南投市)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今在臉書表示,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中的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等,原先在辭典中,都是「對媽媽的父母親」的稱謂,調整過後加註了「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不用再有內外之分。圖/取自王婉諭臉書



教育部修訂《國語辭典簡編本》指外公外婆也可以稱為「祖父母或阿公阿嬤」,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也在臉書上發文強調「不用再分內外」,引發各界熱議。

此新聞事實上並不如立委所言指與性別平等有關,在討論前,我們必須了解幾個事實:首先,稱謂並不是一個性別議題,而更大程度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以及語言的演變,為什麼英語對於親戚不像中文有那麼多的稱呼,如叔伯姨侄、表哥堂弟、嬸婆姑嫂,這其實代表著我國文化長期以來對於遠近尊卑的強調,以及儒家文化中對於五倫血親的重視,此在孟子中多有提及儒墨之差異,亦即愛有差等或是愛無差等的論辯。

目前所謂的性別平等,就法律面來看當然首推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沿革與實施,在教育層面性別平等確實也為重要議題,但性別平等的緣起是什麼?如果探究希臘神話,當可發現希臘時期對於女性的看法其實就如同月神一般的多面向,而女性主義發展至今,早已演變出多種觀點,如生態女性主義強調全體的和諧,文化女性主義強調對於文本的重視,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強調在權益及法律上的平等

但在語言與文化議題上,主要是注重傳統觀念的釐清,如男主外女主內此類刻板印象,而這在教育上,各出版社事實上也已經注意到此議題,因此若要將外公外婆的意義依據性別平等的議題予以加註,實有本末倒置之疑慮。

其次,就立法精神法律實務檢視,如果真的落實性別平等,那麼法務部能否提出性侵案件數據變化來說服大眾,若無法有足夠的數據,則顯然這樣的推論過於武斷,而教育部提出這樣的加註無疑是提油救火,使得普羅大眾更加混淆。

最後,在男尊女卑議題上,我國需要有更多的論述,如母系社會如何演變成父系社會?唐、宋之間的女性地位有無差異?或是明鄭時期婦女地位日治時期婦女地位當時文化間的關係有怎樣的關係?因此雖然一○八課綱已經實施,但是對於社會學主要思想,以及中等教育後期高等教育閱讀議題上是否可以鼓勵學生多參閱相關書籍,方能形成自己論述,而非人云亦云。此實為教育之重要目標,而非只是加註或增列國語辭典。














核食進口 法制敗壞到憲政破毀


2022-02-21 03:11  聯合報 /   林騰鷂/前行政院法制檢討小組委員、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台中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1月曾表示「絕不進口核食」,強調在野黨相關言論「大可不必扭曲」。記者翁至成/翻攝



行政院長蘇貞昌去年九月廿三日在核食進口傳言甚囂塵上時,堅定表示:「核食絕不進口,政府一定守護國人健康」;去年十二月廿三日受訪時又說:「食安第一,不要造謠」;今年一月十八日再斬釘截鐵稱:「絕不進口核食,外界不必扭曲」。但蘇貞昌卻未召開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討論議決核食進口事宜,公然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二之一條:「跨部會協調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管理措施,建立食品安全衛生之預警及稽核制度」之規定!

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至少每三個月開會一次,一○九年、一一○兩個年度,依法應召開八次,但蘇貞昌卻只開五次,而在這兩年來的會議紀錄上,並未有日本核食進口事宜之討論及議決紀錄!蘇貞昌如此目無法紀,實在有虧法律人的道德操守!

又點閱行政院全球資訊網之院會議案欄位,也未有「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之議決案,顯然違反行政院會議議事規則第四條「涉及各部會共同關係之事項」,提出於行政院會議議決之規定!蘇貞昌任由衛福部、經濟部、外交部、農委會等相關部會首長排排坐,以「開記者會治國」方式,宣示涉及食品安全之「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是明顯重大違法瀆職,監察院本應立即調查糾正,並對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出彈劾

但令人痛心的是,在陳菊經立法院實質審查非法擔任監察院長後,監察院的憲政制衡功能,幾已消失殆盡!如聯合報二十日的報導就指出:「上月談話會,陳菊表示,出席彈劾審查會行使彈劾權監察權核心之一,卻有不只一位監委出席狀況不佳,甚至在輪到該出席的廿一次彈劾審查會缺席十九次」!監委不出席彈劾審查會,行使彈劾權,那會有什麼憲政制衡功能呢?

無獨有偶,立法院的憲政制衡功能,也被破毀殆盡!立法委員雖已於二月七日報到,但卻不開議,以致立委無法行使「行政命令之審查」職權,以監督、制衡行政院!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七條規定:「各機關依其法定職權或基於法律授權訂定之命令,應視其性質分別下達或發布,並即送立法院」!

而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六十條規定,各機關訂定之命令送達立法院後,應提報立法院會議,而出席委員認為有違反、變更或牴觸法律者,或應以法律規定事項而以命令定之者,如有十五人以上連署或附議,即交付有關委員會審查!但因掌有多數席次的民進黨,恣意使立法院延至二月廿五日才開議,違憲閹割了憲法第六十八條之會期規定近三個星期,以致立法院不能依法質詢、審查「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

從蘇貞昌的敗壞法制到監察院、立法院的憲政制衡失能,台灣人民就只能認命,而不能行使反抗濫政權利嗎?












萊豬釋憲…地方護食安 中央為何反對


2022-02-21 03:11  聯合報 /   林清汶/世新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台北市)
波波漫畫


行政院指地方政府「萊克多巴胺零檢出地方自治條例無效,包括台北、台南、嘉義、台中市等議會均已提聲請釋憲憲法法庭將於廿二日開庭審理。大法官審理爭點包括食品殘留農藥、動物用藥安全容許量標準,是否為專屬中央事項?地方能否自訂標準?縣市政府禁止轄區內販售或使用含萊劑豬肉是否構成違反國際法的貿易障礙?憲法法庭對萊豬案釋憲結果,亦影響未來對日本核災食品之管制,意義重大。

行政院所執部分理由謂係依據憲法第一○七條十一款規定國際貿易政策」由中央立法執行,因此應由中央完全主導。然而將萊豬或核食進口定位為國際貿易似嫌牽強,乃二者並非台灣國際貿易之主流或重要品項,而係攸關民眾食安問題

地方制度法》乃依據憲法第一一八條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一項授權制定,並賦予地方政府固有權責,如第十八條「直轄市農、林、漁、牧業之輔導及管理,直轄市工商輔導及管理,直轄市衛生管理」等均屬地方政府固有權責,均屬涉及「食品全安」相關事項法制;而直轄市與縣、市自治條例更是經地方議會通過,具有民意之地方單行法制。

再者,司法院釋字第七三八號解釋曾針對「各地方政府對於設置核發電子遊戲場業營業級別距離標準給與彈性自主授權,認未違反憲法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原則,距離限制是為了維護社會安寧、善良風俗等公益,立法目的正當是必要手段,沒有違反憲法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係乃對地方政府若訂定較中央更嚴格標準,應予尊重。

同理,如地方政府訂定之食安標準對民眾健康更加有利有好處,中央有何理由反對或宣告地方自治條例無效?地方政府保護民眾食安權益並無違法,中央政府機關為何背於釋字第七三八號解釋意旨越俎代庖執意宣告無效?此乃嚴重違反憲政分權原則。況且,部分縣、市地方政府願為民眾食安多一層把關,訂定不同標準,並無妨礙中央「國際貿易政策」之執行,因為並非全部縣市都全面禁止或採一致標準,係為中央與地方因地制宜、權責區分,應予尊重。

本次憲法法庭係依據憲法訴訟法而設立,民國一○八年一月修正取代大法官會議並於今年一月施行,新制規定得以言詞辯論、公開、大法官具名等嶄新方式為之,與原釋憲方式有所不同,各界無不寄予厚望。為此,本件考驗司法是否真正獨立、客觀、公正,不受政治力介入或干涉而轉彎,讓台灣蒼生百姓世代擁有健康食安環境,憲法法庭成為重要超然指標,天佑大法官莫忘法律人初衷,加油!再加油!












世界母語日…雙語政策 忽視台灣多語事實


2022-02-21 03:10  聯合報 /   何萬順/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座教授(台中市)
總統蔡英文、文化部長李永得今出席「2022世界母語日—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在策展人蕭宇辰(左1)導覽下參觀「客家電視台」攤位。圖/文化部提供



廿一日聯合國世界母語日十九日客委會邀請兼具客家、閩南及排灣族身分的小英總統,錄製這三種語言的口播稿,倡議重視母語:「台灣各族群母語,都是我們的重要文化,請大家一起努力推廣母語,讓母語代代相傳。」今天將在多家電台播出。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在學校之外,我們更要讓母語走入政府、走入家庭、走入社區當中。」「我們也鼓勵新住民子女,學習母親或父親國家的語言跟文化。」這也是小英總統親口說的,場合是十八日的「二○二二世界母語日: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開幕記者會」。

可是,就在十八日這一天,台灣語文學界公開發表了「台灣語文學界對『民國 119 年(二○三○)雙語國家』政策的立場聲明」,要求政府以「多語台灣,英語友善」取代「雙語國家」!這四頁半的聲明書對於蔡賴政府的「雙語國家」政策提出四項嚴厲的批判。一、「雙語國家」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精神背道而馳,嚴重忽視台灣是多元語言的事實。二、「雙語國家」是價值錯亂的語言規畫,必然危及台灣的主體意識,破壞台灣的語言生態。三、「雙語國家」在教育體系中的規畫缺乏可行性,將會徒勞無功。四、「雙語國家」政策將造成社會不公平及語言歧視問題。

此外,基於台灣在法律上有廿種國家語言以及英語為國際共通語的事實,聲明書進而提出兩項具體訴求。一、以「多語台灣,英語友善」為目標,摒棄「英語國家」的幻想。二、規畫本土語言優先的「多語言國家」,達成生態永續正面語言規畫。台灣語文學界並且向學術及社會各界積極的展開連署。

如果兼具客家、閩南及排灣身分的小英總統,在看完聲明書後豁然開朗,立刻完成連署,我一點都不會驚訝,但恐怕已經被出席獨派場合必說台語的賴副總統搶先了一步。蘇揆、教育部長、國發會主委、柯P等等官員,在捫心自問後當然也會緊接在後。我比較好奇的是,完成了《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之後不久,卻辭去文化部長一職的鄭麗君,不知道有沒有參與聲明書的撰寫?


嚴震生/政治正確下,美國成為中國一部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政治正確下,美國成為中國一部分?







嚴震生/政治正確下,美國成為中國一部分?


2022-02-21 03:42  聯合報 /   嚴震生(作者為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麥田出版社新書「激辣中國」搞烏龍,將書中所有「大陸」字眼全替換成「中國」,引發作者公開批評。麥田出版社已緊急道歉,並將收回重製。圖/擷取自麥田出版臉書



大陸作家曹雨的《激辣中國》在台灣出版,結果政治正確下的麥田出版社竟然將書中所有的「大陸」,全部用「中國」取代,形成了哥倫布發現中國的笑話。曹雨在臉書發文表示,他所用的「大陸」是英文的 continent,指的是新大陸或是歐亞大陸之類的內容,但台灣的政治正確氛圍及出版社相當草率的編輯,竟讓書中出現「哥倫布發現『新中國』是辣椒得以從美洲傳播到全世界的契機」等內容,貽笑大方。

事實上,我們《兩岸關係條例》所指的大陸地區,英文是mainland,並非 continent。稱對岸為大陸而非中國,意味著對兩國論的否定,當然會引起台獨思想者的不滿,因此為了不得罪當道,落實政治正確,許多政府單位、新聞媒體及學者專家紛紛使用中國一詞。

國際關係史會將大國區分為大陸霸權(continental powers)和海洋霸權(maritime powers),如果在台灣認為大陸一詞隱含統派思維,而將大陸霸權譯為中國霸權,習近平或許不以為意,但普亭一定會感到不滿,因為我們豈能忘了俄羅斯這個大陸霸權?

個人在攻讀歷史學碩士學位時,認識到十六、十七世紀英國崛起後,英國史學家會將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稱為歐洲大陸(continental Europe),對照英倫三島這個大陸以外的地區。隨後英國成為強權,但不願意捲入歐陸的衝突,時而選擇所謂的光榮孤立,時而扮演權力平衡的角色。

在此同時,英國也開始在新大陸的殖民及統治。美洲是個比歐洲面積要遼闊多倍的大陸,因此在美洲殖民的英國人,將殖民地與英國相比,當然自己變成大陸。這也是為何美國獨立前各殖民地代表集結共同商討對抗英國的兩次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成為尚未制度化前美國第一個政府。隨後在革命期間,美國十三個殖民地成立軍隊被稱為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如因政治正確而將大陸換掉,美國的第一個政府就變成了中國大會,美國革命時期的軍隊,則是中國的解放軍,而華盛頓則是解放軍總指揮官。

美國地理中的「大陸分水嶺」(Continental Divide),指的是洛磯山脈將美國河流的流向分成西側流往太平洋,東側則是以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為出口的地理面貌。在政治正確的要求下,大陸分水嶺變成中國分水嶺。在此情況下,不只台灣,美國也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十九世紀(1861 年 04 月 12 日 – 1865 年 04 月 09 日)南北戰爭後,美國的鐵路建設快速發展,建了跨越美國各州的橫貫大陸鐵路(Transcontinental Railway),將美國東部鐵路整合,在愛荷華州向西直抵舊金山。若將此鐵路譯為橫貫中國鐵路並不為過,因為當年有四萬多名華工參與這條鐵路的修築。另外,美國的五十州中包括阿拉斯加及夏威夷與本土不連接的兩州,因此四十八州的美國被稱為美國本土或是大陸美國(Continental U.S),將其正名為中國美國,會不會引起誤解,認為美國已被中國征服了?

不過,美國人也不必擔憂將大陸改為中國,一定對美國不利,因為美國過去有一家以休士頓、紐華克及克里夫蘭三個城市為樞紐機場大陸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在十年前被聯合航空買下。不明就裡或是一味追求政治正確的台灣人或許會歡欣鼓舞,以為一間來自對岸的航空公司竟然被老牌的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所併購,殊不知這是美國國內商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