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831/web/◆ 聯合報社論/魔鬼變天使:台電不分拆的層層真相
◆ 聯合報黑白集/網紅驅趕網紅
◆ 經濟日報社論/公股投信整併 應積極推動
經濟日報社論/公股投信整併 應積極推動
2025-03-27 01: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金融總會暨銀行公會理事長董瑞斌。吳榮邦/攝影
台灣的投信市場長期由公股與民營機構並行發展,雖然目前市場規模已近10兆新台幣,但多數公股投信仍以傳統型 ETF 與共同基金為主,且難以有效發揮資金引導的領導地位,也因此各界高度關注公股投信合併的議題,不僅在於整併效益,更期待其對台灣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產生正面的長遠影響。
金融總會暨銀行公會理事長董瑞斌去年即曾前瞻提出的「大合小」與「由下往上」整合策略,建議政府從規模較小、較不賺錢的金控子公司開始,並以體質較佳的子公司為主體進行整併,這不僅為整併提供了指引,也為化解公股合併面臨的工會反對和文化衝突問題提供可能解方。
然而,財政部近期發布的報告讓各界對公股投信的合併前景感到悲觀。報告聲稱四家公股金控在投信整併的可行性及綜效上「並無共識」,並提到各投信的不可替代性、整併缺乏規模經濟效益及員工意願不足等理由。這種觀望態度恰恰也反映了財政部長期以來忽視資產管理產業在國家金融發展的戰略價值,也因此讓台灣一再錯失提升金融國際競爭力的機會。正因為公股投信整併面臨挑戰,政府此時更應要求財政部投入更多資源與決心,主動推動這項關乎國家金融戰略的重要工程。
財政部報告擔憂投信子公司整併後,可能導致商品線及資金鏈流失,此思維過於狹隘,僅從個別金控集團角度出發,而非立足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事實上,公股投信整併後的規模優勢與專業互補,反而能強化其在金融集團中的價值定位,擴大產品多樣性,提升投資績效,進而吸引更多資金留在集團內。從最新分析來看,四家投信合併後將擁有近2,000億元的貨幣型基金規模,超越目前市場第一的民營投信;私募信託基金總規模將近100億元,亦位居市場前列;另外還具備兩張私募股權執照,足以積極發展實質資產投資策略。這些潛在優勢足以證明,財政部報告不應以保護既有「小而美」的架構為消極藉口,而應著眼於整併後能創造的更大價值。
目前四家公股投信各有專長:第一金投信在股票型基金與創新主題產品開發表現領先;兆豐投信在 ETF 經營與開發具顯著優勢;合庫投信專精於壽險通路收益型策略;華南永昌投信則在 ESG 與台股基金績效表現亮眼。整併後預期將能產生顯著的互補效應,不應以當前規模不足為由排斥整併,反而應將整併視為打破規模瓶頸的關鍵一步。
綜所皆知,台灣擁有豐沛之民間資金,又正面臨國家基礎建設升級的關鍵時刻,傳統財政支出與國內債券市場已難以單獨支撐長期發展,公股投信合併不僅能帶來規模優勢,讓公股投信跳脫傳統模式,開發更具策略意義的投資產品,例如:目前在立法院修法的 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已納入各種關鍵基礎建設,讓投資人能透過市場化工具參與國家發展,並獲得穩定收益;長期收益型基金,可以因應壽險資金與退休金之需求,開發具穩定收益特性的產品,提供符合長期資產配置需求的工具等;發展綠色金融投資產品,滿足國內外對淨零轉型之投資需求。
財政部應改變被動消極姿態,更加積極推動公股投信整併,並提供充足資源支持。首先,應建立清晰的整合路線圖與時間表。其次,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合併過程中的系統整合、人才留任與文化融合。第三,協調金管會提供必要的法規支持與監管彈性。
台灣金融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公股投信合併是構建具有競爭力資產管理產業的重要一步,財政部應拿出魄力與遠見,將公股投信合併提升到國家金融戰略的高度來推動,為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聯合報黑白集/網紅驅趕網紅
2025-03-27 02: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配「亞亞」25日上午在內政部前開記者會陳情,網紅八炯(前)率眾持大聲公嗆聲。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曾原信/攝影
陸配網紅「亞亞」因武統言論遭檢舉,內政部罔顧她有三名年幼子女,強迫她離境,顯考慮欠周。更糟的是,整個執行過程,政府放任檢舉她的網紅「八炯」號召群眾持續鬧場羞辱,演出「網紅驅趕網紅」的鬧劇。卓榮泰說「國格沒有妥協空間」,一派理直氣壯。殊不知,這場八炯導演的驅趕大戲,將傷及多少無辜陸配。
亞亞的言論讓人聽了不悅,但要說「國格」會因此受辱,恐言過其實。在八炯檢舉前,有誰覺得國家人格或安全受到這類網紅言論威脅?如今,政府把此事炒得肅殺沸揚,內政部長劉世芳還含沙射影說「亞亞不是簡單的媽媽」。如此一來,一般人是不是都要開始懷疑周遭陸配的居心呢?
這並非危言聳聽。最近在黑熊學院的討論區,已經有人發出「建議開放合法獵殺中配」的言論,把小小事件的仇恨值升到最高。亞亞的發言固然可議,其實就是個人「喊爽的」;相較之下,「獵殺中配」這樣的言論一出,仇恨渲染作用才可怕。台灣有三十多萬陸配,難道都要被投以異樣眼光?
亞亞被驅離前,人們對其家庭一無所知,網上造假說她「假結婚」、「洗人口」的傳聞一堆。直到離境這天,大家才看到她的「台灣囡仔」丈夫和三個孩子;連學者都認為,政府「誤用兩公約」打壓人權。卓揆鍘這刀,有快感嗎?
聯合報社論/魔鬼變天使:台電不分拆的層層真相
2025-03-27 01: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郭智輝(右)赴立法院備詢,與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左)頻頻交頭接耳。
立法院近日初審通過《電業法》草案,其中列舉四大修正方向,但真正重點只有一個:放棄將台電分割為三家公司的目標。此舉,等於宣告民進黨的「電業自由化」政策完全破功。
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蔡政府為推動能源轉型修正《電業法》時,聲稱要開放民間電廠進入市場,台電將分拆成發電、輸配電、售電三家公司,最晚須在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完成。如今眼見目標無法達成,賴政府便把法修回原樣,還真是省時省力的應變。
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至今,不過短短八年。八年來推動得轟轟烈烈的「能源轉型」和「電業自由化」,卻以如此巧妙而便宜的方式收場,令人看得目瞪口呆。當年蔡政府修訂電業法,開放民間業者經營電業,號稱是「五十年來最大變革」,要打破台電「獨占電力市場」的地位。法中並明訂,未來六到九年要實現「廠網分離」的專業分工,讓電廠和電網各司其職,一派志大言大。誰知,政府除了讓民營電廠加入,根本未推動台電的轉型,如今只好「走為上策」。
當初,民進黨質疑台電會「藏電」,因此要開放民營業者經營電廠,並將台電分拆成三家公司,瓦解它的獨占地位。八年過去,民進黨沒找到台電藏電之謎,而今台灣各色民營電廠眾多,再生能源售電業者多達上百家,賴政府反而放棄「分拆台電」的計畫,除了自我矛盾,顯示電業自由化都是假話。
更可議的是,台電在能源轉型政策推動前,是一家有大量盈餘的公營企業。它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的盈餘是一四一億元,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盈餘六一八億元,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盈餘三九六億元,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盈餘四六三億元,甚至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還有二七○億盈餘。試問,政府在台電擁有大量盈餘時說要分拆它,為何到了它月虧百億時,卻說要維持它既有的綜合經營模式,不必分拆了?其中奧祕就是,一旦拆分了台電,不僅政府調度輸配電的能力將大受考驗,台電對某些民營電廠「買貴賣低」的真相也就無所遁形。為了保持這些不正常交易得以延續,最佳辦法就是讓台電保持完全國營,政府才能便於在幕後操控。
經濟部長郭智輝說,電力建設需要仰賴龐大的資源挹注,台電維持「綜合電業」型態,才能確保電網韌性及供電穩定,達到淨零轉型目標。問題是,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修法要分拆台電時,蔡政府卻完全是另一套說詞;說一定要打破台電的壟斷地位,新的能源才能發展,發電效能才能提高。台電先前有盈餘的時候,被視為魔鬼;如今變虧損了,卻反被當成天使。民進黨這樣的逆轉邏輯,連自己都會覺得好笑吧?
不僅如此,郭智輝還發明了一種「國際趨勢」的萬用貼布,說電業維持不分割是目前的國際趨勢,如英、法等曾歷經電業自由化分割的國家,現在都在重新強化管制。但如果國際趨勢是重要指標,近年國際社會紛紛承認核電為綠能,何以賴政府充耳不聞?更何況,當初蔡政府要分割台電時,是奉日本電業的分拆模式為樣板;為何今天政策要退縮了,就突然轉身「放眼英法」?
說穿了,這次《電業法》修正是在預為部署,為能源轉型政策及電業自由化的失敗,預鋪下台階。台電從八年前大賺的「金雞母」,變成今天虧損累累的「落湯雞」,主要原因是廉價的核電廠被民進黨政府強行關閉,並被迫要以高價向民間電廠購買電力轉以低價出售。尤其,在沒有民間業者願意承擔電力輸送網的昂貴建設下,「苦力」的工作就只能繼續由台電扮演。這才是全部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