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經貿變局 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365/web/ 

◆  聯合報社論/孤島車站、龜速修路,陳其邁的口號治理術
◆  聯合報黑白集/消失的世界衛生日
◆  經濟日報社論/經貿變局 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經濟日報社論/經貿變局 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2024-04-09 02:47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520新政府即將上任,各界期待對外經貿政策同樣以「延續性」為原則。然而延續性必須與時俱進,而非以不變應萬變,否則面對包含川普可能重返執政等來勢洶洶的變數,延續性非但不能安定人心,反而會帶來更多焦慮。

美國貿易談判總署USTR)甫公布「2024各國貿易障礙報告」。涉及我國部分,除了繼續納入中小學禁止營養午餐供應商使用基改原料烹煮,欠缺科學證據等從民國一O四年(2015年)至今的長期問題外,也繼續不滿我國表明進口豬肉標示產地與實施萊劑殘留容許值的要求,乃為確保美國豬肉安全,此舉暗示美國豬肉產品有食安風險。

此外,這兩年更新增點名我國對美規車型有技術性貿易障礙,限制美規車進入台灣。國際車輛安規美規及歐規兩大體系,台灣向來以調和歐規為國內車輛安全檢測基準,為了讓部分通過檢測的美規車得以進口,有訂定彈性辦法。但隨著車商對同一車型推出分別符合歐規、美規的型式下,反而成為美規車進口我國的障礙。如民國一O九年(2020年)底 Toyota 某系列新車,有符合歐規的車型下,因而不得再引進美規進口車;美國報告指出,我國針對美國車輛設有進口數量限制,而且逐漸減少,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每種車款降至75輛。

這些存在已久的貿易障礙,迄今國內政策協調進展遲緩。倘若川普總統重返白宮,可能就不是我方繼續以不變應萬變的對策能夠應付。外媒傳言川普若當選,前次執政時的 USTR 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很可能重返出任要職,而此君當時就曾為台灣長期不解決美豬瘦肉精問題,而連續數年停開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

另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去年完成第一階段協議後,目前正在協商第二階段的農業、勞動和環境議題。這些議題被視為台灣的「深水區」。如同政府談判機關先前受訪時表示,台美對勞動保障的制度不盡相同,有些制度台灣尚待建立。在環境議題上,拜登政府重視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碳議題,則建立促進綠色貿易發展的各種規範預期是重點,然而台灣很多觀念與制度都在萌芽階段。至於農業問題,固然台美不談關稅,重點預計以提升雙方對邊境檢驗方式的科學化與可預測性,包括運用科學證據制定檢驗基準,或對於基因改造或農業生技產品,建立更科學化的食品安全分析方法。

對於這三個挑戰不低的議題,政府樂觀表示今年底談判可能有成果,然而外界普遍不了解實際發展,且亦未聽聞有產業或消費者被徵詢的情況;未來假設川普重返白宮,變數更多。當前全力衝刺有其必要,但因這些議題有一些修正法規的需求,需要新國會的支持。在本屆立法院出現權力結構劇變的情況下,若是繼續按照過去高度保密、低調處理的作法,而不提升透明化問題,恐怕連國內都會衍生更多挑戰,不利於加速談判力求盡早收割的考量。特別是就算能趕在美國大選前完成,台美貿易倡議中還有如數位貿易等其他議題要談,還要面對川普入主白宮的情境,更加複雜,更需要提升談判透明化的經驗及能力。

川普已經宣稱若再度當選,將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對中國則是車輛加徵50%、其他貨品加徵60%關稅,近期更加碼表示要對中國在墨西哥製造的汽車課100%關稅。萊特海澤也多次支持加徵關稅做法,於近期《經濟學人》撰文力陳:「經濟、地緣政治與人道考量,都是擴大保護主義之合理因素」,其本身也以善用反傾銷工具著名。

簡言之,面對川普可能當選的情景,新政府的經貿政策在延續性的大原則下,必須納入更多的彈性及主動性,同時提升與各界及國會溝通的能量,才能順利領航面對愈來愈多的全球變局。














聯合報黑白集/消失的世界衛生日


2024-04-09 01:30  聯合報/ 黑白集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在臉書表示,每年的4月7日,都會紀念鄭南榕先生、紀念言論自由日,藉此深化台灣的民主,彰顯言論自由的價值。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月七日是「言論自由日」,旨在紀念追求「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鄭南榕,蔡英文、賴清德、陳建仁皆參加紀念活動。同一天,也是「世界衛生日」,卻不見蔡政府任何活動,也未見綠營高官發言。世界衛生日在台灣,彷如消失。

世界衛生日」歷史悠久,已超過八十年,且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活動,每年皆有不同主題。今年的主題,是「我的健康,我的權利」,除聚焦公共衛生,更把重點放在化石燃料加劇氣候危機、國際衝突造成的生命危害等議題。

參加「言論自由日」活動的高官,賴清德是醫師出身,陳建仁是公衛學者,都對公衛議題不聞不問。中央政府僅衛福部轄下的健保署,發了一篇文不對題、宣傳全民健保成果的文章,敷衍了事。

蔡英文、賴清德等人忽略「世界衛生日」,其實有跡可循。民進黨能源政策下,排碳量逐年遞增,與「反化石燃料」主軸背道而馳。今年又連續發生豬肉檢出禁用瘦肉精、食品違法添加蘇丹紅,以及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等事件,公衛成績鴉鴉烏。蹭「言論自由日」,當然比「世界衛生日」討好又安全

但即使談「言論自由」,民進黨政府也不及格。蔡政府執政下,屢屢以「國安」為由打壓言論自由,甚至將各種批評都形容為「認知作戰」台灣消失的,何止世界衛生日














聯合報社論/孤島車站、龜速修路,陳其邁的口號治理術


2024-04-09 01:25  聯合報/ 社論
台鐵高雄車站工程持續進行,但5個出入口未與周邊商圈連結,車站恐成市中心孤島。記者潘奕言/攝影


工期超過廿年的新高雄車站,站區工程年底將完工。一座車站蓋了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效率有夠離譜。近日市議員更發現,該車站五個出入口皆在主站體,完全未與周邊商圈連結,將來恐成市中心孤島。陳其邁當年競選喊出「高雄車站新門戶計畫」,訴求翻轉站前風貌、活化商圈,如今卻淪為空中樓閣。高雄市近兩年大力宣傳演唱會經濟,但再炫目的舞台燈光,也難掩蓋城市規畫的斷鏈錯落與執行力荏弱。

高雄車站是高雄市的南、北分界點。過去,南高雄是港都政經中心,包括鹽埕、新堀江等是最繁華的區域。但十多年來,因高鐵站設在北高雄左營,未進入高雄車站,加上北高雄新設許多重劃區,使得發展重心逐漸北移。南高雄因此日漸蕭條,更形成人口「城內北漂」的失衡現象。

南高雄的沒落,除都市規畫欠缺整體思維外,位處南北樞紐的高雄車站改建工程一再延宕更是主因。漫長廿年的交通黑暗期,拖垮周邊生機,原本繁榮的車站商圈,如今租、售看板林立,騎樓時有街友露宿。鐵道局興建效率比第三世界國家還不如,在高雄執政長達廿年的民進黨,可謂嚴重失職。

高雄車站「失落的廿年」,成為在地人的痛。四年前,陳其邁提出以高雄車站為核心的新門戶計畫,喊出打造高雄表參道的「一豎六橫」造街計畫;但三年多過去,站前空租、招租依舊。地方原盼望熬過廿年的黑暗期,能迎來重生曙光,但直到完工前夕,才發現地下車站出入口完全未與商圈連結。到站民眾若要逛街,得先上到地面,再穿過重重車陣,才能抵達商圈。居民忍受了廿年的不便與寂寥,竟盼來如此結果。

對此,陳其邁聲稱,會由副市長林欽榮組成專案小組,與台鐵、客運業者、鐵道局協商改善事宜。但鐵道局表示,車站結構已完成,周邊道路已開通,二次施工將對周邊交通及環境造成極大影響,更動有限。車站出入口的設計,除涉及營運,更攸關城市再生與商圈轉型。以車站地下道連通帶動商圈人潮的模式,無需借鏡日本或他國,台北車站早有成功前例。但中央、地方各自為政的結果,卻蓋成一座光鮮亮麗的孤島。更可議的是,商圈業者對此早提出建議,市府卻充耳不聞,如今想要補救顯已太遲。

不久前,陳其邁的施政報告才以「高雄起飛,向前世界」為題,發下以打造淨零、科技、宜居、幸福及魅力高雄的豪語,聽來恢弘遠大。但創造漂亮的口號,只需要想像力而城市進步的關鍵,卻要靠執行力。被實證是畫大餅的高雄表參道計畫,即足見陳市府眼高手低。

陳其邁的口號治理,還可從高雄一條修了六年的馬路窺見端倪。位在蛋黃區的左營華夏路人行環境改善工程,全長不及四公里,居然花六年才完工。這種成績,比起鐵道局蓋了廿年還未完工的車站,「效率」不遑多讓。這條反覆開挖的馬路,凌遲式的施工法讓居民痛苦不堪;好不容易今年二月總算完工,未料,兩個月後竟又開挖。從蓋車站到修馬路,不只中央、地方斷鏈,市府內部同樣欠缺橫向聯繫,既擾民更浪費公帑。陳其邁夸言的宜居、幸福城市,只剩反諷

高雄市最近剛風光辦完黃色小鴨展與大港開唱,下半年還有多場大型演唱會將登場,不難想見,這又將成為陳市府的宣傳利器。不可否認,辦活動確實是民進黨的強項;但種種熱鬧的表象,卻難以掩蓋徒有口號、缺乏執行力的城市治理,只留下處處空洞和敗跡





【專家之眼】北約成立75周年 給台灣上了什麼課?

◆  【專家之眼】美財政部長葉倫 從廣州到北京的千里單騎
◆  【專家之眼】北約成立75周年 給台灣上了什麼課?

◆  【專家之眼】如果台灣像芬蘭:無為而治
◆  【專家之眼】當西洋拳碰上太極拳







【專家之眼】北約成立75周年 給台灣上了什麼課?


2024-04-09 07:41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剛慶祝成立75周年,圖為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路透)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剛慶祝成立75周年,但熱鬧之餘,更多的是焦慮,從若干重要人士與媒體言論看來,真正引起北約焦慮的根源不在東方,而在西方。

北約最近一連串發言動作,看似針對東邊的俄羅斯,乃至於俄羅斯的東方支持者。秘書長史托騰柏格稱,由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看出,歐洲安全不侷限於單一區域關切,已經成為全球議題了。因為俄侵烏後,其亞洲朋友對莫斯科得以持續這場侵略戰爭極為關鍵點名中國扶持俄國戰時經濟伊朗與北韓則提供俄國彈藥,交換俄方提供技術協助提升其核武能力

上述說法,既是反映最近歐盟部分國家觀點,也在附和美軍印太司令日前出席眾院聽證會陳述。關於前者,有些歐洲國家領導人警告:俄羅斯可能在未來幾年威脅北約,德國情報部門甚至預測俄羅斯可能於民國一一五年(2026年)發動攻擊;至於後者,美印太司令說:中、俄、北韓和伊朗正在形成的「邪惡軸心」、「當前的安全環境,是我服役40年來最危險時刻主因是中俄合作。」

看似出於對「邪惡軸心」國家的擔憂,史托騰柏格持續老調重彈:俄、伊、中等專制國家連結愈來愈緊密,西方相應也要更團結支持烏克蘭;志同道合國家應站在一起捍衛以法治治理,而非武力統治全球秩序;並繼續邀請韓、日、澳、紐代表參加北約外長會議。

然而,北約對於所謂「邪惡軸心」的相關判斷似乎是不準確的。因為:

一、中共與俄羅斯及北韓緊密合作意圖有疑。在最重要軍事部分,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9、10月俄國防部長曾提議三方海軍聯合演習、定期安全會談,至今尚未落實;其次,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9月13日,針對金正恩訪俄期間的飛彈試射中共外交部相當委婉外交辭令表示,希望俄羅斯協助維持和平現狀;接著在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3月28日,俄羅斯在安理會否決聯合國對制裁北韓核子計畫的監督,中共卻投了棄權票。這個動作,連負責特別政治事務美國候補代表Alternative Representative for Special Political Affairs)伍德也肯定:「這再次向我們表明了中國在遏制北韓核擴散問題上的立場。」

二、北韓虛張聲勢。除了近年常試射飛彈引人注目外,金正恩才剛把南韓定義為交戰國,也就是放棄和平統一政策,專心準備以武力占領南韓。看似窮兵黷武,但外界估計北韓近年援俄的武器數量,除導彈外,還可能包括高達300萬發炮彈,這個數量大家如果沒有概念,可以參考歐洲承諾每年向烏克蘭提供100萬發炮彈,至今只給了30萬。這麼多武器拿去交換,看來北韓並未認真備戰。

三、俄羅斯實力已被戰爭消耗。西方國家自己就對俄羅斯軍力估計分歧。除了認為俄羅斯還有實力續戰北約外,美國情報部門卻認為俄軍需五至八年才能恢復戰前軍力水準,那還不到可以挑戰北約的實力。而發動戰爭必然要有目的,歐洲對俄目的估計也不清楚。

四、俄羅斯、北韓只是想拖中共下水。北韓實力並不足以贏過美韓聯軍、無法增強中共抗美勝算,只想提升自身軍武投射力量,增加與美對話籌碼;而俄羅斯與北韓合作,除了獲得武器補給外,輸出高科技軍事技術,目的恐怕在打亂東北亞安全現狀,以分散美國注意,減輕它在歐洲的壓力,並希望中共因此全力投入支持幫忙打贏戰爭。既然兩國算盤如此,中共不是傻瓜,所謂結盟恐怕只是西方故意放話而已

既然東方威脅不足,北約真正焦慮就另有來源,那就是嫌北約軍費不足的聲音,主要代表就是川普。川普長期質疑歐洲未負擔足夠國防經費,2月在選舉場合說:有位歐洲總統問,如果我們不付錢,遭到俄羅斯攻擊,你會保護我們嗎?川普接著答「不,我不會保護你。事實上,我會鼓勵俄羅斯為所欲為。」再加上他以前多次稱,如果當選,可以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要真這麼有效率,只能是透過美國單邊談判妥協達成,北約也只能接受,此說雖已有人否認,信者恆信,仍給北約帶來不少焦慮。

北約並未把話說白,要由媒體來翻譯。在慶祝場子裡,秘書長說「歐洲的安全需要北美,北美也需要歐洲。歐洲盟國提供世界級軍隊、龐大情報網絡及獨一無二的外交影響力,使美國的力量倍增。」法新社報導,在咄咄逼人的俄羅斯,以及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等威脅下,史托騰柏格敦促美國堅守立場、忠於歐洲

看來川普可能上台的威力,已讓美國傳統盟國非常緊張其實最簡單解方是質疑威脅來源是否為真,而如果不敢走自己的路,順著焦慮邏輯的解決方式也很清楚,就是要更多地分攤美國軍事支出。北約目前已提出五年近新台幣3.5兆長期援烏構想。這不禁也讓人想,一旦川普上台,台灣在擴軍、增加國防預算之餘,又要準備多少額外保護費?看看北約,想想自己,新政府恐怕要先打好算盤了。













【專家之眼】美財政部長葉倫 從廣州到北京的千里單騎


2024-04-09 07:50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左)7日在北京與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路透)


此際,各界寄予厚望的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女士,已經到訪北京和發表她與國務院總理李強的談話。關於中美關係的回穩與長遠需要雙方明瞭坦率對話必要;但李強總理所看重的合作夥伴與過往定位關係,於美方仍舊堅持是: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

抑且是,不惜激化對抗根本態勢在?

美國商會與外交人員簇擁下,葉倫女士先跟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先生舉行連兩天積極對話;事後從其整理的紀錄來看,雙方對於金融市場安定與經貿紛歧調和方式,都有初步目標設定與工作事項指定,包括洗錢防制。

有趣的是,於廣州的會談席間,葉倫女士負責任的把話帶到,擔心俄烏戰爭的拖延,若有得到中國企業在某些方面的支持,則美方將予以嚴加懲治畢竟,自獨立戰爭以來的美國,早已打遍世界各地強權想冒出頭任何小國家

葉倫女士是經濟學者出身,長年對於總經議題與勞動市場有關注;於大到不能倒的銀行產業潛規則,更在身為聯準會主席任內,嚴加規範與積極整頓。此行,她先到廣州參訪和爭取支持,無論在餐廳菜系、邀請貴賓的學術背景和用餐禮儀等等,都完美傳達細膩用心,跟美方志在必得的積極態度

換言之,季辛吉在人生最後關頭的親身到訪,艾利森教授於三月底在中國的親口說明,以及習近平主席與拜登總統的百來分鐘對話,依舊無法撼動美國國安策士圈,關於中國崛起的可能跟潛在威脅。

誠然,於過去十年間,從生產管理、海外投資、品牌形象到制度更張,一旦中國大陸在各種問題的因應與策略布局上,都被看成是要削弱對手和超前部署;甚至是誘敵深入故布疑陣

那麼彼此在相互激化之後的路線對抗,即使軟中帶刺再平衡,也被做成誇大解讀的。

究竟中、美的大未來,只能是以眼還眼睚仇必報,宿命般的終需一戰?抑或能在延安時期與中美建交初期基礎上,讓雙方都以共通記憶維護想像與階段性利益折衝,即能和緩的化解怨憎、規避對峙,甚至阻斷衝突的發生呢?

美方在此刻的研判,就是經濟增長可不只是經濟議題;因此,即令刻意壓制,終究要遭來敵意回應,但任何看似冒進先發制人,都是必要考量,和願意承受反擊代價計算後抉擇

畢竟,臥榻之前,又豈容他人安眠啊。雖說是千里單騎風塵僕僕,卻依舊有精確帶話演出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四○三地震 災難與共須扶持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365/web/ 

◆  重建先做地質敏感區調查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四○三地震 災難與共須扶持
◆  道安修法 更細緻版本減民怨
◆  貫徹專業分工 確保重建工程品質
◆  失落的教師權 不利於教育進步
◆  寬進嚴出 拯救大學品質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四○三地震 災難與共須扶持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四○三花蓮大地震,撼動全台。兒時,父母告訴我們地震是地牛翻身,茫然不知。留學日本時,卻經歷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阪神大地震凌晨五點四十六分就枕不久,天搖地動,兩層樓木造建築瞬間倒塌。

台灣與日本位於菲律賓、歐亞板塊交接面,人民與地震永成宿命。地震今天還是都市化與高樓層化揮之不去夢魘,面對數十億年以來周而復始的地層胎動,科技不論如何進步,我們還是要生活於地表與地震相處。

根據記載,荷蘭人在台南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的一六二四年那年地震不斷,台灣最早地震記載,正值四百年希臘最早地震記載爆發於西元前四六四年,斯巴達城全毀。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東京大地震,死亡與失蹤多達十四萬餘人,民國一○○年(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東北地區太平洋近海地震,日本史上初達規模九強震,死亡與失蹤兩萬兩千餘人。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大陸唐山大地震規模七點五,死亡超過三十萬人。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震央於印尼亞齊省規模九點一到九點三強震南海大海嘯,死亡與失蹤超過三十萬人。

阪神大地震當天,日本各級學校放完年假準備上學,學生正開著電腦徹夜趕作業,拂曉強震,死亡五六千人。我賃租於二樓,房屋近於夷平,胸口被屋梁擊中左半側,疼痛不堪,僅著睡衣、襪子驚惶失措,高齡八十餘歲房東前川老太太吶喊救命。一直想不起當時如何爬過歪曲變形的窗戶以及破碎的玻璃,將老太太推出窗外,她女兒、女婿、孫女駕車奔來,孫女哭喊著攙扶起老奶奶。我望著一片廢墟、眼前親情,乍然間淚水和著滿臉灰塵流了下來。餘震稍歇,老太太找人從廢墟衣櫥翻出數十萬日幣,無償分給所有房客

餘震不斷,我趕緊整理廢墟裡的書籍、日用品。傍晚,腋下夾著棉被與同棟房客前往鄰近體育場避難,場內擠滿人。一月初,北國冰寒,這床滿是灰塵的棉被橫蓋著我、一位日本學生、兩位陸生,撿來報紙遮住腿部,相偎取暖。避難所架起電視銀幕,日本專家學者專業地分析地震原因、現況,除了餘震襲來的驚恐聲,秩序異常安靜;隔天清晨第一批糧食送到災區,大家餓了一天,老弱、小孩優先,壯年最後,井然有序。我分得兩塊冰冷麵包,吃了一塊,深怕斷糧,撿起地上紙張包起剩餘麵包,塞入沾滿塵埃的口袋裡。

數日後,神戶大學召集全校師生返校,指導教授小田部胤久老師把我找到教室外,拿出數萬日幣塞到我手上說:「我去看過你住處,全毀,你拿著用。」我不自覺流下淚來。隔年他轉任東京大學美學講座,今年甫退休,兩年前獲選日本學士院美學藝術學領域院士災後房客四散,我遷居扶輪社友人提供住所,隔年畢業返台又留學法國,期間數次到日本探望前川老太太,她依然健碩和藹,九十餘歲高齡去世

日語歌曲》,「我們彼此關聯著,你不孤單。如果你回頭看,大家都是夥伴,當你滿懷悔恨,想要放棄時,我們都在你身邊!」四○三地震,全民應該情感相連,不分彼此,攜手共渡難關。 











重建先做地質敏感區調查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游威耀/應用地質技師、新北市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理事長(新北市)


四○三大地震全台有感,至今已造成十餘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及數百處建物或道路橋梁損壞,是九二一地震後最嚴重的一次地震。台灣位於板塊交界處是民眾耳熟能詳的概念,因此地震和民眾的日常生活早就密不可分。即便如此,習以為常之際仍要心存警惕。面對地震的影響,著重居家安全和人身安全,注意細節方能遠離災禍。

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多處房屋受損的原因,除了房屋本身結構弱化的因素,有部分可能和斷層及其分支有關(花蓮市區為主),有部分和山崩與地滑有關(新店安泰路),這些都是地質敏感區受關注的項目。

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一日正式施行地質法」之後,經濟部地質調查與礦業管理中心(前身為中央地質調查所)就陸續推出各式地質敏感區調查截至民國一一二年底,公告的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有廿四處,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有十七處;這些區域在開發時,都需要針對基地位於地質敏感區的部分進行調查。建物位於地質敏感區內不是不能開發,而是要針對開發項目評估地質敏感區對其建物之影響,進而更謹慎處理建物本身和開發過程的安全議題。

此次地震凸顯出老舊建物遇到地質敏感區,建物安全更要小心處理。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天呼籲中央應針對危屋強制拆除進行都更,行政院長陳建仁也回應會與地方及民間一起努力把危老都更做好。因此,首先呼籲開發單位或負責重建單位,一定要找應用地質技師進行詳細確實的地質敏感區調查,不要為求績效草草帶過。

其次呼籲中央聯手地方政府,著手針對九二一地震之前建造、位於地質敏感區內的私人建物,依年分和建物居住(使用)人口數等重要性指標,分年度編列預算,找專業技師公會全部盤查一次,確認地質敏感區對其之影響程度,避免補強措施做得不夠或甚至不做。

最後,民眾自己也要有自助概念,平常在建物附近多走走看看,看到建物本體裂隙或地表裂隙,就要注意是否有變大、變寬的趨勢;地震發生後,是否有產生新的裂隙?這些都是觀察的指標,有助於維護建物安全。

為確保人身安全,也呼籲民眾在家準備避難包,尤其是住在花東的民眾,常年位處地震第一線的威脅,居安思危方能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道安修法 更細緻版本減民怨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交通違規檢舉及記點新制自去年六月底實施以來,因民怨大增,交通部研擬「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已於四月三日召開公聽會。交通部長王國材承諾各界提出的意見在未來審查會納入參採,維護交通安全不打折,希望在相關交通工程改善完成前先進行權宜修正。

彙整各界意見,主要是修正案太粗糙,一刀切將罰鍰一千二百元以下定為「輕微違規」而不開放檢舉及記點,並不合理。如立法院通過此次修法版本,好不容易才推動實施的違規記點吊照制度,勢將名存實亡,交通安全問題很可能開始惡化。從過往相關統計分析,取締交通違規件數增多,並不代表交通更安全,還需看影響交通安全的違規項目取締件數,必須重質不重量。建議在相關問題未釐清前,立法院應退回修法草案,交通部亦應與各界溝通討論後,再提出更細緻、能有效改善交通安全的版本。

如立法院不退回修法草案,建議在後續審查修正條文時,應以改善交通安全問題為導向,規畫能減少民怨與保障職業駕駛權益的民眾檢舉及違規記點配套措施。修法應聚焦在因妨礙行人車輛通行導致事故風險高又不容易常態執法的違規項目,仍應開放民眾檢舉及採行科技執法,並維持違規記點。同時精進目前較簡單的民眾檢舉方式,使違規採證更完整以減少爭議,並進行民眾檢舉規範的宣導,以有效改善裁罰機關行政難以負荷問題。如檢舉黃線違規臨停應有三分鐘以上的錄影、檢舉未依規定使用方向燈應有完整錄影,以利判定是否妨礙行車等。同時應建置當場舉發、民眾檢舉或科技執法判定等開單的 SOP,判定原則應以是否影響車輛及行人交通安全為依據。如有特定人士針對性跟拍檢舉的特殊情形,應依據檢舉資料認定,追究檢舉人違法行為。

此外,違規記點項目及執行方式,切記如依據目前修法重點,只有當場舉發之違規才能記點,大多以民眾檢舉或科技執法取締之闖紅燈、嚴重超速、行駛路肩、車輛於行人穿越道不禮讓行人等嚴重違規將不記點。未來民眾持續嚴重違規對交通安全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民眾檢舉及違規記點配套措施之工程改善,應包括在有臨停需求地點盡量規畫臨停區或畫黃線,並執行常態執法;機車行駛空間應有供需平衡的規畫設計,以減少機車違規;行人空間改善及路口行人專用號誌等。教育宣導應就工程改善前後,民眾可能遭遇的交通安全風險,提醒民眾如何減少事故風險。同時針對修法前後,民眾可能因交通違規被檢舉,或科技執法開單及記點的情境進行宣導,以提醒民眾避免被取締。

監理方面,為避免逕行舉發而出現不實陳報駕駛人、冒名頂替及記點黃牛等亂象,應落實執行車主主動登錄車輛指定駕駛人,如未登錄仍應由車主負責。執法方面,建議在社區內外道路的路口及路段,透過交通助理人員執行稽查協助執法,或透過較無爭議之科技執法項目,先宣導提醒再取締的人性化方式,形成交通安全改善的良性循環。












貫徹專業分工 確保重建工程品質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崔懋森/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台北市)


近年來工程災害頻頻發生:台中興富發建設吊臂斷落,造成傷亡的驚悚事件方才歷歷在目,基泰大直、北市慶城街、三重福隆路、台南西門路又相繼發生路基掏空、鄰房傾斜等施工損鄰事件。除了工程災害,此次花蓮大地震,全台也已出現四十二件以上危樓。

災害發生,依法究責當然是必然的程序作為「監造人」的建築師,總會名列究責名單之中,甚至災害原因未釐清,第一時間即被提列為究責對象

然而,複雜的營造環境非為建築師一人所能獨撐大局。社會變遷日新月異,社會分工日趨精細廿一世紀的今天,台灣工程專業的分工,已從土木、結構、水利、大地,到電機、空調、工業安全達卅二科之多,不難窺知其分工之細密之所以分得細,當然是因專業各有其獨特性,須分科認證以規範執業權責。既然有其獨特性,也就非其他專業能夠越俎代庖。建築師再神,也無法專精那麼多的專業以工地開挖工程來說,從測量放樣、連續壁施作,勘驗監測,都屬於相關技師的專業範圍,其他專業不應也不能涉入該特定專業領域,若強行涉入,不只是做不好,更是會做出問題。

在台灣,建築師執行監造工作常被責難「監造不實」,這在先進國家是不可思議的。不論是美國AIA、英協 RIBA、日本四會協定,甚至中國大陸的監理制度,都找不到加諸於建築師這樣的罪責。這不是讓建築師逃避責任、不顧監造;而是社會期許建築師以其本職學能專注在「監督建築整體的表現」,不讓建築師的專業能量放在施工細節的監督。就像交響樂團的指揮,他被賦予的責任是整合舞台上每位演出者的表現,以完整詮釋作曲家的創作理念至於各個團員的技巧,則是樂團首席與總監的責任

專業分工是進步社會的表徵,但是,專業分工的有效執行,有賴於與時俱進的專業法規以及執行強度。難以置信的是,台灣現行的營建法規,盡是修改沿用半個世紀前、甚至是政府遷台初期創建的法條。當時的建築行為簡單,簡約的法規或許沒什麼問題;但在今日複雜的技術與分工現場,這些老舊條文既無法界定專業的分際,更無法釐清專業責任歸屬也因為權責混淆,更影響了專業者應有的敬業態度,存在太多三不管地帶。法規老舊,加上執行不力,部分尚有約束力的條文形同虛設。這些事實,正說明了台灣工程災害一再發生,且情節極度相似的原因。

在營造品質未能提升、社會對結構安全存有疑慮之時,建築師們並不是不想多承擔監造的範圍,而是這非為長久之計,除了專業分工的原則不應被打破外,建築師監造有「應」與「不應」之處,在龐大而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工地,要建築師監造瑣碎細節,這無異是改變建築師的執業型態,這又是建築師養成與國家考試的目的嗎?

災後重建、危老都更已成焦點。適時增修法規、提升營造品質、貫徹設計、施工專業分工,釐清專業分工項目、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才是追求安全良善的實質環境的終極之道。












失落的教師權 不利於教育進步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羅德水/全國教師會文宣部主任(台北市)


作為解嚴後第一場來自民間的改造教育倡議,「四一○」對過往卅年的教育政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也因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當教改願景化為實際政策,也留下諸多問題,包括廣設大學導致倉促升格的私校近年又要被迫退場,躁進政策傷害整體教育品質,不言可喻。

四一○之倡議有其時空背景。當時社會對升學主義、考試領導教學、學子受聯考禁錮深惡痛絕,這是四一○能獲得廣泛支持的社會基礎,包括落實小班小校、推動教育現代化等訴求,直到今天仍具有高度正當性。其功過得失應深入分析,避免重蹈覆轍。

在少子女化與廣設高中大學的雙重作用下,國中生的升學機會早已超過百分之百,卅年前猶是窄門的大學更已普及化。從高教、中小學到幼兒教育,各教育階段面對的不再是數量不足,而是教育精緻化與品質如何進一步提升,以及有限教育經費能否支撐起高品質教育的問題。

從私立專校升格科大、廣設準公共化幼兒園,以及加碼對私大、私中學費補貼政策,說明私校體系亦是台灣教育公共化的重要環節。但在持續推動私校補助之際,也出現招生不足、經營不善的私校退場;而準公共化幼兒園大量增設,固然快速增加公共教保的量能,但也已出現對公幼招生的排擠效應,大有重蹈當年廣設大學覆轍之虞。政府必須同步提高對各級私校的公共治理,才能真正落實教育公共化的精神。

回到法制面,為回應四一○訴求,立法院一九九九年制定《教育基本法》,確立人民為教育權主體的基本精神。然相較於家長選擇權與學生受教權不斷強化,教師專業自主權卻顯得相對弱勢,教育法規的修法天平與實際行政作為,均明顯倒向對學生權益的保障。

依現行法制與處理機制,不肖教育人員雖無所遁形,但也發生情節輕微卻遭嚴懲的案例,乃至於湧現生打師、家長濫訴、老師動輒得咎,以及學校疲於奔命等諸多亂象。即使教師能力爭清白,要真走完整個不適任教師處理流程,也心力交瘁、感嘆不如歸去了!

師資素質與教師士氣是影響教育品質的關鍵,師生權益並非零和關係。在國教階段,確保親師生之權益及其衡平,對維護教育品質尤為重要。我們支持有效處理不適任教師,但不斷限縮教師專業自主與輔導管教權限,當真有助於維護學童最佳利益、確保國家教育品質?

失落的教權不利於教育進步,無助的老師與無力處理校安問題的學校,還在苦苦等待政府的同理與支持。讓已然傾斜的教育法制重回正軌,重建互信的親師生關係,並提振教師的教學熱忱,是檢討教改得失時不能忽視的嚴肅課題。












寬進嚴出 拯救大學品質


2024-04-09 04:38  聯合報/ 陳復/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宜縣冬山)


已經整整卅年,應該是時候檢討教育改革的成效了。自從民國八十三年四月十日數個民間團體成立教改聯盟並在當天舉辦大遊行,當時該聯盟提出的四大訴求中,儘管「落實小班小校」的主張的確卓有成效,但最被社會詬病的莫過於「廣設高中大學」。同年九月廿一日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由李遠哲擔任召集人,其《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育改革的八大重點優先項目,包括「促進技職教育的多元化與精緻化」、「改革高等教育」與「推動民間興學」三大項,都實質造成高中與大學的大幅擴張

讓我們專門來討論高等教育,這關係到國家命脈的永續發展。儘管李遠哲表示當年教改會建議的是增加公立大學的容量而非所有大學的數量,但細讀《總諮議報告書》與《教改通訊》的內容,可知其明確主張政府應該尊重市場機能,鬆綁民間興辦大學,造成大學實質大幅擴張,僅在七十九學年度的四十六所增加至九十學年度的一三五所,成長近三倍。當李遠哲說「碩博士滿街跑」不是自己的錯,但碩博士的招生名額不就是長年被教育部主要放在公立大學?這些綜合配套措施怎麼會跟《總諮議報告書》的主張無關呢?

早在民國九十二年七月,由黃光國與周祝瑛等百餘位學者聯名發表《教改萬言書》,呼籲經過十年的檢視,教改的民粹主義路線違反「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沒有講求品質的配套措施,已製造更多社會問題。包括在這種「換牌改制」政策下所成立的大學,一流的專科學校變成三流的大學,技職體系失去往日實務導向的特色,培育出來的人才跟產業需求有極大的落差。且《教改萬言書》發現台灣的「教授治校已經將社會惡質的選舉文化帶入校園,造成「校長政治化、教授派系化、職員騎牆化」,學術呈現出「有山頭而無學派」的怪異景象

黃光國教授對這種高等教育惡化現象可謂批評最深刻的人,他在教改廿周年時表示「猴子都可以上大學,教育有何意義?博士都要去賣雞排,未來少子化後,大學將陸續倒閉」。他並對國內大學以論文引用次數作為學者升等或績效的評比指標,不管論文內容品質,使得台灣製造一堆垃圾論文,教育變成詐欺事業,深感憂慮。如今黃光國教授已過世了,這些惡質現象有絲毫改善嗎?完全沒有。不僅大學畢業生的素質低落,畢業後有人從事電信詐欺或選舉網軍已見怪不怪,且大學陸續倒閉正逐漸「落實」中。

根據民國一一○年國發會的統計,我國大學與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率(卅八點六%)較 OECD 國家平均值(卅四%)為高,顯見台灣社會具有大學以上文憑者,已大幅超過工業前段班國家,這並不是正常現象。大學是菁英教育或大眾教育容或有討論空間,但大學畢業生的素質低落不應有討論空間,否則會變成和碩童子賢董事長說的「一大堆人假裝在教書,一大堆人假裝在讀書。拯救素質日漸低落的高等教育,就應優先觀察各校各學制學生的淘汰率,採取「寬進嚴出」的措施;教育部依據各校把關的品質來作為經費補助的依據,如此或稍能遏止大學品質無底線急速下墜的困境。



陳冲/IMF不如師法合作社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冲/IMF不如師法合作社
◆  馬凱/中國會重蹈日本失落覆轍?







陳冲/IMF不如師法合作社


2024-04-09 04:38  聯合報/陳冲(作者為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如果一家公司,在章程中規定,任何決議必須至少八十五%股份同意,而其中有一股東持股十七%,其他都是小股,換言之,這大股東實質上可以否決任何議案,時間久了,其他股東會有參與感嗎?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股東有可能討人喜歡嗎?

也許你會說,這種公司不存在,事實上這種組織不但存在,而且還存在了八十年。成立於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的國際貨幣基金,鼎鼎大名的 IMF,其章程(Articles of agreement)明白規定,重大事項必須有八十五%的投票權同意,而表決權來自份額(Quota),例如目前美國份額為十七點四三%,換算成投票權十六點五%,倒是個典型的「周處」。你又會問,其他國家如果不服氣,何不出資增加份額?又是老問題,份額的變動需要全體八十五%的投票同意,有美國同意,還不一定成事,但沒有美國點頭,就萬萬不成。

上月底在海南博鰲舉行亞洲論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做主題演講,談深化亞洲金融合作,其間就提到 IMF 角色。說到 IMF 會籍,北京其實是承接自中華民國,二次大戰後各國為穩定匯率、促進貿易,倡議成立貨幣基金,當時中華民國是創始會員國,IMF成立後,一直忠實履行會員義務。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因著名的二七五八決議被迫退出聯合國後,還硬撐至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才自 IMF 捲鋪蓋(不容易,因 IMF 是聯合國下級單位)。

潘功勝於演講中,開場就挑明國際貨幣基金的老問題,也就是份額改革及調整的議題,並呼籲亞洲國家共同努力,反應亞洲各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地位。這種問題,西方國家當然能拖就拖,媒體也認為北京發言應該意在去美元化,而未予以太多的重視。

其實去美元化,應該不是北京優先的目的,也知道這檔事不是一蹴可幾。歷來碰觸國際貨幣體系,人民銀行發言都極為審慎,例如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行長周小川在網站發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一文,通篇未提美元,卻引起甫就任一星期的歐巴馬總統抨擊,顯然打到痛處,周小川當年也獲得「外交政策雜誌」思想家第九名。中國人民銀行對「導正」IMF步步為營,從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推動跨境清算、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研發數位人民幣、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加入SDR、到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倡議金磚 BRICS+ 等,都給 IMF 相當的壓力,今年三月廿七日潘功勝的發言當然是意在畫龍點睛。

耐人尋味的,潘功勝演講中提到好像與 IMF 無關的 SWAP(貨幣互換)機制,有心者或許認為又是一去美元化陰謀。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與卅一國簽有貨幣互換協議,總額約四點一六兆人民幣,其目的或許僅在促進投資、貿易與本幣交易,但卻也補足 IMF 的失能,例如五個月前,阿根廷與 IMF 兩筆貸款到期,就是倚賴中阿雙邊有相當廿八億人民幣的互換協議過關,國際媒體評為 IMF 在 global financial safety net 的缺陷。

國際貨幣基金歷來是由美國主導,但這些年美國推動友岸外包等貿易壁壘,有識之士難免憂心,IMF 總裁及第一副總裁,分別在年末歲初談話中發出實話真言,其中經典之語,包括地緣經濟碎片化將減損全球 GDP 達七%,也就是從世界經濟地圖上抹去德國及法國;呼籲先進國領導人如不能理性競爭,也應力求合作,換句話說,目前國際對抗,已經失去理性,不利經濟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的高層,其實無非是打工仔的專業人士,渠等看到世界經濟危機,呼籲各國合作,因此引發靈感:既談合作,何不學習合作社,會員之間,權利等值,不要財大氣就粗,更何況 IMF 的上級單位聯合國,也是一國一票,如此倒可解決 IMF 的老問題,只是大國是否仍會堅持要八十五%的份額通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