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經濟/投資不振才是經濟缺氧的關鍵

.聯合報社論..天王如何面對政治風光消退
.聯合報黑白集.五二○後再論洪奇昌
.經濟日報社論.投資不振才是經濟缺氧的關鍵



經濟/投資不振才是經濟缺氧的關鍵


2016-03-24 02: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當代專家學者為台灣經濟把脈時,多數時候會從出口成長動能著手。但若隨著問題本質持續上溯,會發現直接左右勞動需求的增加、勞工生產力的強化,以及間接推動薪資和消費成長的投資,重要性不亞於出口與消費。不幸的是,台灣民間投資已連續15年處在停滯狀態,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從1990~2000年的平均8.21%,一路驟降至2001~2010年的1.20%、2011~2015年的0.96%。
進一步探究後發現,台灣潛在經濟成長率偏低,與當前民間投資的五大結構性問題密切相關。首先,面臨人才流失的窘況。從WEF的2016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可知,台灣整體競爭力雖位居15名,但留住及吸引人才的能力分別落在39名、56名,遠差於韓國與中國。在長期缺乏合格與技術勞工的情況下,企業投資意願自然降低,造成相關工作機會更加萎縮,又再加速人才外流,形成惡性循環。
其次,以往台灣資本市場活絡,有利企業籌資,加以新創企業繁多,較易創造新市場。一旦創業有成,即可帶動大量的固定投資,形成推動經濟成長的力量,並回饋至資本市場。資料顯示,1988~2002年台灣股市成交量占實質GDP比、上市公司家數平均以17.9%、10.6%速度飆升,平均經濟成長率亦高達6.3%。但2003~2015年經濟成長率放緩至3.9%,上市公司家數增速減慢至2.5%,股市成交量占實質GDP比甚至轉為下跌5.4%,三者的關係從相輔相成轉為相互拖累。
第三、委外生產比例高,對本國投資產生排擠。塔西(G. Tassey)的研究指出,先進製造業廠商將生產自本國移往海外時,短期雖有助成本降低,但因研發與生產往往必須在同一地點才有效率,使下一世代的生產技術多在外包地發展,上下游供應鏈與相關投資也多會跟著移往外包地,使本國產業空洞化。長年以來,廠商「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的後遺症,即是如此。目前資通訊產品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已逾九成,導致相關產品占重大投資僅剩下2%。若占重大投資比達41%的電子零組件業,產品移往海外生產比重續提高,後果更不堪設想。
第四、研發總量明顯不足。若就研發金額占GDP比來看,2014年台灣雖低於韓國,卻高過美國、中國與歐盟,看似名列前茅。但各國經濟結構不同,且各業別所需的研發投入也有異,較恰當的衡量方法是觀察研發占高技術及科技製造品出口比,若比重高就代表該國的研發能力夠,使相關產業有國際競爭力。遺憾的是,台灣在此項比重遠落後於上述國家。
最後,相較於基礎與應用研究型研發較能帶來「市場創造」創新,並帶動大量的固定投資,台灣著力較多的技術發展型研發則偏向「性能」與「效率」創新(其占總研發比2014年達68%),創造固定資本投資與工作機會的能力較少,使台灣研發對投資的帶動效果較差。既然投資如此重要,為何台灣企業「沒察覺」?原因之一即為克里史汀森(C. Christensen)及貝沃(D. Bever)在〈資本家的兩難〉(Capitalist’s Dilemma)一文中所提,企業主管及投資市場仍多抱持資源是有限的,而新技術卻是源源不絕地冒出來的舊觀念,企業經營遂著重以財務比例輔助進行有效率的資源分配,卻未細想如今全球及台灣都處在資金相當充裕的時代,理應打破既有思維,增加對相對稀缺的新技術投資,而不是一味地怕財務比例變差,把資源集中在庫藏股、外包生產或效率創新等回收較快的項目上,導致市場創造創新遭扼殺及實體投資不足的困境。
從前述分析可知,投資是經濟活動的氧氣,而台灣長年投資低迷比出口連13個月衰退更須被高度重視,加上其五大結構性問題非一朝一夕能解決,政府應認清結構性沉痾並對症下藥,投資持續不足才是經濟逐漸陷入缺氧狀態的根源。

聯合/五二○後再論洪奇昌


2016-03-24 02: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新潮流將洪奇昌除名,如果就能讓蔡英文搞定兩岸關係,那麼洪奇昌也應算是求仁得仁了。
但是,畢竟即將到了兩岸攤牌的時刻,有無可能洪奇昌的見解是對的,而開鍘者卻站到了歷史的對立面,也站到了民進黨利益及台灣利益的對立面。
洪奇昌曾任扁政府的海基會董事長,就在十幾天前,他還說:「在五二○前,不宜逼蔡英文說出與北京相同的政治表述(兩岸同屬一中)。」從這句話就可聽出,洪奇昌也許是黨內的轉型派或鴿派,但他絕不是叛逆。他只是不願見到「兩台火車正面對撞。」
今日兩岸僵局,根本是民進黨內路線鬥爭的外溢效應;民進黨的內鬥能解決到什麼程度,兩岸僵局就能解決到什麼程度。民進黨如果連洪奇昌這樣的人都容不下,這是在對黨內及向外界釋放什麼訊息?
民進黨面對兩岸僵局,黨內必須維持多元空間。比如,柯建銘曾領銜提案「凍獨」,姚人多更曾直指「台獨已無市場」,而今卻以洪奇昌曾指不宜追求「法理台獨」為欲加之罪,豈非莫須有?
就國際及兩岸條件論,台灣發揮的客觀空間不大,如果民進黨自己給自己的空間更小,如何主政治國?限制了洪奇昌的言論尺度,是否也形同框限了蔡英文的轉型空間?
許信良、施明德及林義雄,皆以黨主席退黨或被逐出,新潮流不知珍惜洪奇昌並不足怪。但若等五二○兩岸攤牌再看誰是誰非,屆時,也許會有不同見解。

聯合/天王如何面對政治風光消退


2016-03-24 02: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正在籌組新政府,不少民進黨中壯代新貴確定進入府院,因人事布局需才孔急,挖角觸手甚至伸向了地方副縣市長或局處長級人物。相對而言,民進黨內原來的「天王級」人物,目前除謝長廷傳出可能派駐日本之外,其餘則仍未見安排;他們後續的動向如何,也受到了各界關注。
從權力的巔峰下來,從聚光燈照射的舞台引退,一向不是容易的事;對於患得患失的政治人物來說,則恐更難以調適。如果是選戰輸掉了政權,那就只能忍受責難黯然退場,無話可說。但若像民進黨這樣贏得了選戰,而那些自認一路走來「功在黨國」的大老們,卻可能無緣均霑雨露,難免會有強烈的失落感。此時,要如何自處,維持自己的尊嚴、聲譽於不墜,就是一門修心的藝術。
以前副總統呂秀蓮為例,她日前在演說時呼籲綠營同志「不要再罵國民黨」了,國民黨都已倒趴下台,就應該讓它療傷止痛,不要再尖酸刻薄,或以「清算」手法來追討黨產。呂秀蓮說,如果把國民黨刺激到走投無路,它跑到北京去,如果「引清兵入關」,我們怎麼受得了?這些話,雖仍不脫呂氏一向的酸辣風格,但在民進黨假藉「轉型正義」對國民黨一路窮追猛打之際,其呼籲倒不失是冷靜之言。她說,「五二○之後,都是蔡英文要承擔,壞的事不能全推給國民黨」;這點,確有點醒同志「眼光放遠」的作用。
同一天,另一位天王游錫堃在澎湖演說,則提出了推動「正名制憲」及推動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的主張;這是在為獨派發聲或在為新政府製造麻煩,未免讓人費解。游錫堃提議「台灣制憲入聯」,其實並不奇怪,他十年前即曾作此主張。問題是,在他身居府院要職、或擔任民進黨主席時都有機會推動此議,當時卻不親身一試,看看可不可行。而今,蔡英文還未上任已面臨內外壓力,游錫堃卻公開舊調重彈,究竟要新總統如何?這番「台灣入聯」說,當即贏得深綠人士的叫好;但這對蔡英文的執政恐怕助益無多,反而愈發證明台灣入聯「只能說、不能做」罷了。
與此同時,民進黨立委蘇巧慧的兩項立法提案,則引發外界對其父蘇貞昌在幕後操盤的揣測。法案之一,是提議修改《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要求立法院長退出黨團協商,被認為意在架空蘇嘉全,間接劍指蔡英文。法案之二,是提出具「兩國論」意旨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且在黨中央要求黨籍立委撤案後,她仍拒絕撤案。也因此,這兩項提案遭質疑旨在「卡蔡」,以報近年蘇蔡相爭之怨。這種說法容或未必屬實,但從黨內外的議論看,蘇貞昌政治生涯固然後繼有人,但若行事出招缺乏慎思,不僅難免引人遐想,甚至可能損及蘇巧慧的從政之路。
其實,只要看看李登輝年逾九十依然企圖影響政局,宋楚瑜和連戰這些年的毀譽交加,即可知政治人物要離開權力的巔峰有多麼艱難。也因此,對各擁派系山頭的民進黨天王而言,要一夕消失在鎂光燈前,當然也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從世代交替的眼光看,這也是台灣民主進程必須演化的發展;從責任政治的觀點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新世代才有可能扛起責任。何況,我國已經第三次政黨輪替,如果還有人幻想自己頭上的光環能恆久不褪,以為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可以代代相傳,那才是民主政治的憂患。
「天王」的冠冕當年戴得容易,今天要摘下便顯得難捨。無論如何,民進黨的天王們,就算不能像張俊雄那樣徹底告別政壇,至少要審時度勢,將自己的角色用在有益國是時局之處。像呂秀蓮那樣的提醒諫言,倒是民進黨所需要的;游錫堃的台灣制憲入聯,卻顯得強人所難;至於蘇貞昌的幕後操盤,則有必要三思。

聯合筆記/諾瑪奶奶最後到此一遊

.傳統反恐迷思 越反越恐
.善用貨幣幻覺 衝破台灣悶經濟
.100%年金所得替代率 係金ㄟ
.浩鼎解盲案/翁院長 不知利益迴避?
.招收國際生 大學國際化第一步
.有關後背痛… 你該知道的事
.聯合筆記/諾瑪奶奶最後到此一遊
.小啟/「慶祝新政府 供電OK了?」內文更正





聯合筆記/諾瑪奶奶最後到此一遊


2016-03-24 02:05 聯合報 梁玉芳

兒媳 Ramie(左)開設 Driving Miss Norma臉書專頁,記錄諾瑪奶奶(右)的九旬冒險。 

圖擷自 Driving Miss Norma 臉書




如果你九十歲了,伴侶剛過世兩天,醫師告訴你:「有個腫瘤在你肚子裡。最好開刀,接著化療、放療。」但不保證老軀體是不是捱得過;捱過也不知還會活多久。開是不開?
這個選擇題,你會怎麼答?
美國諾瑪奶奶的選擇是:不用麻煩了。九十歲,活夠了。「該上路了。」她賣了房子,換了大型休旅車,和兒子、媳婦及狗兒一家四口上路了。
由老家密西根出發,開到哪,遊到哪。在人生最後,經歷了最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搭熱氣球、到黃石公園、大峽谷,還做了人生第一次美甲。彷彿醫師宣布她罹癌,反而開啟了她的重生。
兒媳為她開了臉書專頁「Driving Miss Norma」,記錄諾瑪奶奶的九旬冒險。至今六個月的遊歷,走過一萬兩千公里,卅萬名粉絲如我,每天點開她的網頁,好奇「她真要一路玩到掛嗎?」虛擬而真實地見證諾瑪最後的冒險。
臉書照片裡的諾瑪奶奶多半是快樂的。滿是皺紋的手握著綠色啤酒瓶,一點也不違和;兒子推著她的輪椅在林間「翹高輪」,或拄杖海灘踏浪。她長長九十載人生,在死了老公、得了癌症之後,如此地反高潮。
更觸動我的是一些不那麼歡樂的照片:她和狗兒林哥並肩在樹下小憩(有四腳朋友相伴,是要比孤單躺在病房裡,有溫度多了);或是她兜頭裹著彩色毛毯,坐山崖遠眺,嘴角緊抿,鏡片後的眼神堅定(就這樣了吧,生命就這樣在探索中停止,也是幸運)。
諾瑪奶奶的最後遊記,讓人看到面對生命終局,不是只有「奮戰到底」、「生命鬥士」型的活法。
當醫學發明了各式對抗惡疾的方法,即使希望渺茫,我們大半會照著SOP作戰。躺在病床上,等著器官逐一衰竭,神智陷入譫妄,不知道自己再也走不出這個高科技房間了。
愈來愈多人提出另類思考:為了臨終生命品質、與所愛告別,我們或許應該抑制治療的衝動;不要只想用醫學手段去干預、修補和控制。難的是:該何時出手?該何時放手?
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作者佐野洋子面對癌轉移的任性態度,堪稱經典。洋子只問醫師兩個問題:「還有幾年?」「到死之前要花多少錢?」確定錢都夠花,立馬決定:「請不要延長我的壽命。」然後在回家路上,走進名車代理店,指著英格蘭綠的積架說:「買了。」
「得知還有兩年可活,折磨了我數十年的憂鬱症也好了!」她說知道自己的死期,也得到了自由。佐野洋子真是神奇歐巴桑。
看來,自知死之將至,也沒什麼不好,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有足夠的自由,選擇走到生命末日的方式。

葉銀華/兩岸關係的三個必須論

.葉銀華/兩岸關係的三個必須論
.盛治仁/川普現象能走多遠?
.朱宗慶/考季過後的反思
.黃介正/台海兩岸相向的利益
.薛承泰/誰是健保頭家?
.李清志/建築師熱情的賞味期限
.方祖涵/非營利組織的現形記



葉銀華/兩岸關係的三個必須論


2016-03-24 02:06 聯合報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台灣可以沒有穩定的兩岸關係嗎?過去八年所發展的兩岸關係模式可以延續下去?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但是新政府未來如何發展新的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未來的走向,考驗著總統當選人與新政府執政團隊。
兩岸關係的基礎是台灣與大陸有著持續對談的基礎,而對等發展的關鍵是台灣有著不可忽視的經濟實力,否則台灣在兩岸的談判力量將日衰!因此,新政府兩岸關係的第一個必須論是要提升台灣的經濟實力,基本上首要強化「投資台灣」, 更進一步,台灣的未來在於台灣要能夠「走進世界」!這是過去八年所忽略之處。
台灣目前的經濟出路不是簡單用「適度通膨」的發展模式來形容,這是倒果為因的思維。台灣的經濟沉悶、實質所得停滯主要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所造成投資不振,因此強化「在台灣」之有形、無形的投資是關鍵。目前應該嘗試整合成適用「所有產業」的通案,例如:修改產業創新條例,提供租稅優惠與行政便利;如此一來對就業機會、全民所得提升比較有助益,進而提高消費,拉動政策的所得乘數效果。
更進一步,台灣應走外向型的治理結構,加入跨地區的自由貿易或經濟夥伴協定是一個選項,唯需台灣要有經濟實力,別國的開放我們才能得利,並且降低對部分產業的負面影響。
其次,大陸的經濟、金融規模快速發展,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廿餘年前,大陸由於土地、勞工充沛與成本低廉,吸引許多國家的製造業前往設廠,成為世界工廠;近來,由於大陸消費能力趨強,許多國家的企業紛紛期盼攻入大陸內需市場,使得大陸逐漸成為世界市場。兩岸經貿交流擴大,有助於台灣之經濟發展;然而大陸經濟成長趨緩、金融風險與紅色供應鏈威脅日增,因而大陸經濟對台灣有著「離不開、但靠不住」的情境,兩岸關係如何才能走得長久?
基於兩岸政治的特殊關係,兩岸政策一定要具細膩性,爭取大多數台灣人民的認同。在此我提出兩岸關係的第二個必須論,新政府要發展穩定的兩岸關係,並順應台灣與大陸的經濟、產業結構變化,持續進行兩岸經濟、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合作協議談判。兩岸互信、合作機制對新政府是個挑戰,也是兩岸領導人皆需面對的議題。
但是由於台灣對大陸貿易與投資比重增高,而使台灣經濟發展會受到大陸風險的影響變大,因此整體而言實有設立台灣對大陸經濟總曝險管理與相關風險監督機制的必要;而個別金融機構亦須強化本身在兩岸業務的風險管理,並且避免殺價競爭。因此兩岸關係的第三個必須論是台灣整體與金融機構皆必須做好風險管理。
綜合而言,兩岸政策沒有「第一個必須」,則台灣主體性在兩岸關係會變得愈脆弱!再者,若無第二個必須,則台灣產業可能缺乏發展機會。但如只有第二個必須、而未同時建構第一、三個必須,則使台灣需忍受大陸經濟、金融風險的強烈衝擊,不可不慎。唯有落實三個必須論,台灣在兩岸關係才能走得長久。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