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美國的半導體私心,台積電變成過河卒子
◆  聯合報黑白集/政、教、錢的三位一體
◆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達標 不能虛應故事


2022-07-09 04:03  經濟日報/   社論
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公布讓人驚悚的溫室氣體排放最新資料:原先2020年受疫情封城影響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去年解封後爆增6.4%再創歷史新高。(路透)


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公布讓人驚悚的溫室氣體排放最新資料:原先2020年受疫情封城影響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去年解封後爆增6.4%再創歷史新高。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若在2025年前無法降下,為防止災難而限制氣溫上升攝氏1.5度的目標恐無法達成,氣候暖化已嚴重威脅全體人類的生存。

未來20年,世界各國最重要的工作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2019年台灣CO2排放量排名全球第22位,而每人平均排放量更高居第19位。我們若想繼續在世界經濟舞台發光發熱,就一定要積極壓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國發會為落實蔡總統去年宣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於今年3月提出「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規劃透過政策主導,要在2050年前減少2005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的50%,至於剩下的50%則要仰賴修正《溫室氣體減量法》成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來達成。目前該法案已完成立院委員會審查,預定年底前完成立法,屆時台灣也將正式以淨零排放做為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台灣真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嗎?只靠氣候變遷法就可解決過去《溫室氣體減量法》都無法減少的排放量嗎?觀察行政院組織、修法內容,以及立法院的討論過程後,我們提出以下三點說明政府在推動淨零工作上的盲點。

首先,政府推動減碳工作並未透過組織安排來落實。行政院除設有「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外,另設功能高度重疊的「能源及減碳辦公室」。這種兩套招牌辦事雷同的現象反映出政府施政缺乏系統性思考,見招拆招的政務態度顯然無濟於事。同樣問題也出現在環保署;從組織面和執行力,無法讓人期待在淨零工作上會有大作為。

其次,減排目標管考時點過於寬鬆,更缺乏權責勾稽的設計。氣候變遷法依循目前五年調整管制目標做法,且要在2026年起才評估考核。這不僅與台灣政權更迭頻率不合,還會讓負責官員輕易規避社會監督。台灣減排的基礎調查早就應該完成,如今卻一再延宕「重新起算」,讓人唏噓過去七年的蹉跎;政府對自己寬鬆不僅造成日後更高昂的社會減排成本,淨零排放目標也就更難達成了。

第三個也是最讓人擔心的問題是氣候變遷法通過後,政府無效的減排措施。國發會宣稱將在兩年後對287家排碳2.5萬噸以上的大戶開徵碳費,而在立委要求下,財政部也鬆口規劃2027年課徵碳稅。政府想靠碳費與碳稅減排就更讓人頓足了,因為除非能產生足夠的「以價制量」窒息效果,這些手段是無法確定減排數量的。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減量」。經濟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期必會彈性疲乏的碳費與碳稅並不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好方法,自然也就不可能限時完成淨零排放的嚴苛目標。政府的稅費政策充其量只是充裕國庫與應付歐盟的碳邊境稅罷了。

政府該做的是推動溫室氣體排放配額,並搭配碳交易制度作為調節。我們必須先確定被允許的溫室氣體年度淨排量,然後再依配額方式分配給企業。排碳配額若造成企業營運壓力,則配套的碳權交易不僅可讓廠商取得額外排放量,而且透過碳權的邊際成本化也可促使企業進行減碳生產的改善。

面對日趨嚴重氣候暖化問題,未來國際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只會更加嚴厲。政府若再不及時採取果斷減排作為,台灣產業發展必然會受到衝擊。我們呼籲政府重新評估依據氣候變遷法所規劃的減排策略,以確保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能如期達成。












聯合報黑白集/政、教、錢的三位一體


2022-07-09 05:14  聯合報/   黑白集
林智堅身陷論文抄襲醜聞,先是遭爆中華大學整本碩論抄襲竹科委外報告,雷同比例逾八成,同日又爆林智堅台大碩論也有多處涉嫌抄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八十年台東師院副教授楊荊生參選國代。她原被視為強棒,卻被人告發正在師大攻讀博士,投票前夕遭中選會取消資格

當時的立法背景,是政府唯恐大陸赤化前「職業學生」重演,凡有學生身分皆不得參選。卅年後,政治人物競相就讀研究所,彷彿不去過水念個碩博士就對不起自己的身分,世事翻轉真誇張。

政治人物公務繁忙,「公餘」修得學位,含金量早被質疑。林智堅被踢爆兩碩論高度抄襲他人作品,只是冰山一角。不同的是,兩年前大力撻伐李眉蓁抄襲的人,這次成了「小智市長捍衛隊」。

政治人物瘋讀研究所,除藉機鍍金與標榜好學,另一原因與古代科舉類似同榜進士廣為結交,更能彼此拉抬照應。對教授或校方而言,把有力人士收至門下,對自己更是好處多多。因此,側翼網紅憑著粉絲數目,也能申請進入研究所。國安局長陳明通廿七年指導出一七三位碩博士,包括民進黨三位現任縣市長、四位現任立委及多名政務官,自是深諳國師之道」。

卅多年前大學成立「彈性上課班」,作家張大春就在小說《大說謊家》中形容此舉,「你投他一張選票,我給你一張文憑,他給我一點教育經費」。如今看來,真是先知!政委張景森為林智堅辯稱,碩士寫論文,是落伍迂腐的。這話,你聽得下去?














聯合報社論/美國的半導體私心,台積電變成過河卒子


2022-07-09 05:18  聯合報/   社論
台積電。路透



台股從年初一八,六一九的歷史高點,到近日跌破一萬四千點關卡,跌幅達兩成四。同一期間,台積電的跌幅更超越大盤,達三成六。台積電市值占台股權重達廿七%,它每跌一元,台股大盤就要下跌八點;台積電股價表現不佳,台股大盤就難有起色。影響所及,包括勞退等政府四大基金的操盤績效也是虧損累累,民眾權益大受損傷。

被譽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股價下挫,原因有三。首先,美國聯準會因通膨超乎預期而加速升息,全球資金競相流入美元市場,外資在台股賣股變現,台積電正是首要標的。其次,全球對經濟可能衰退的疑慮越來越高,半導體產業盤旋著庫存過高與需求下滑的雙重陰霾,加深了台積電的股價跌勢。第三,投資人擔心台積電海外設廠的進度,尤其晶片法案未過將導致美國廠投資成本大增,將拖累台積電績效。

上述三個因素中,前兩項是全體半導體業共同面臨的挑戰,台積電長期以來靠自身努力及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優勢成為晶圓代工龍頭,面對總體經濟變化與半導體業內部的競爭,必然會設法突圍以保持優勢。但是,更令人憂心的,則是「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尤其,美國強勢主導重塑半導體供應鏈,凡事以「美國優先」為前提,打亂全球晶片供應秩序,台積電更是首當其衝。

在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戰與科技戰的氛圍下,美方透過軟硬體圍堵大陸半導體業發展,並利用政治手段逼迫台積電赴美設廠。台積電在二○二○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五奈米晶圓廠,這項計畫已進行兩年多,但台積電內部或同業間對此都提出不少質疑,認為將使成本大增,並不明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三年前亦曾預言,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兵家必爭之地;他也不認同美、日、歐的半導體「在地製造」計畫,原因是這些國家並沒有像台灣這樣完整的供應鏈,強勢力推只會創造一個不完整的半導體生態圈,反而可能使全球晶片價格上揚。這兩項預言,都不幸言中,後者更直點台積電當前困境穴位。

台積電赴美投資,主要是因為美國的「棒子」和「胡蘿蔔」策略。台積電若不赴美設廠,美國可能以關稅壁壘或技術障礙對它設限,這是「棒子」;至於「胡蘿蔔」,則是美國承諾通過「晶片法案」補助半導體在美設廠。問題是,台積電頭已經洗了下去,美國說好的補貼卻不見下文,規模高達五二○億美元的「晶片法案」因共和黨的杯葛,遲遲無法通過。若此案無法在下月休會前通過,民主黨又可能在年底期中選舉後淪為少數黨,法案前景即愈發渺茫。少了這項關鍵補助,被迫當了「過河卒子」的台積電,其美國廠勢必變成一場噩夢,成為一個大錢坑,拖累公司財務績效。都已走到這個地步,台積電就算喊停美國廠,也不是能輕易收拾的殘局吧?

追根究柢,台積電美國廠之所以陷入這種進退不得的難局,蔡政府輕率把「護國神山」當成外交工具,是錯誤之始。當時,蔡政府要求台積電赴美投資,一方面是出於「抗中保台」路線需要,另方面是急於為了向美國政府示好交心,並未從本質認真思考我國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利益。在那樣內外反中一頭熱的情況下,台積電如英雄般被推向戰場,以為是為國開疆闢土。反觀當時,美國本土廠商英特爾則保持觀望,宣稱要等補助定案,才願投資。兩相比較,台積電不會太一廂情願嗎?蔡政府不會太天真又可恨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公益信託制度 要防弊更要鼓勵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音響事件 數位傲慢 能青銀共存?
◆  對比大陸…台灣互聯網企業 空轉20年
◆  安倍過世 日對陸將更務實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公益信託制度 要防弊更要鼓勵
◆  有無抹黑 讓真相說話
◆  參與研究 不代表能拿報告當碩論
◆  安倍事件 讓昭和焦躁重現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公益信託制度 要防弊更要鼓勵


2022-07-09 05:35  聯合報/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路透)



在全球非營利組織圈,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大名鼎鼎。前者是微軟創辦人蓋茲建立,致力消除飢餓、扶植教育、衛生健康,是擁有超過五百億美元、一千五百多個正式員工的最大慈善基金會;後者創辦人是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父子,透過持續創新及與社會企業鏈結而深具影響力。

這兩個組織有個共同點,都是以公益信託方式成立。公益信託是種信託類型,委託人為促進公眾利益,將財產權一部分或全部移轉給受託人,由受託人依公益目的及信託本旨,管理處分信託財產。良好的公益信託制度,是鼓勵民間參與公益、回饋社會;只要能永續經營,守護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就能補足政府力有未逮領域。

歐美公益信託制度向來關注「公益使命」確保,提供彈性與免稅獎勵,鼓勵私人投入公益。如美國是興利與防弊同步,以重視實質動態監管,代替缺乏彈性的靜態監管,國內稅收法典IRC)針對公益信託能否享有租稅優惠,及對公益責信要求,都有完整規範。

美國國稅局根據公益組織實質運作面,將公益信託分類,確保私人基金會不濫用公益責信。IRC 不但要求每年都要揭露並在 IRC 官網公告,也分別從禁止自我交易行為、禁止進行危害公益慈善目的投資、信託財產應稅支出限制、每年應分配所得於公益比例,及持有投資公司股份比例限制等各層面,防杜公益信託用於非公益上。

但另方面,IRC 也了解「適度投資」對維繫公益信託永續經營的重要。關於持有投資公司股份比例,IRC 規定私人基金會在第三人掌控公司中,允其持有卅五%投票權股份;在與捐贈者及基金會管理層有關企業,允許基金會和關係人加總持有廿%投票權股份;無投票權持有股份則不計入限制。這些既可避免公益信託淪為控股工具,也能透過合法投資獲利,支持永續運作。

台灣在一九九六年通過公益信託法,至今公益信託案有二六○件,資產規模七二七億元,公益範圍包括弱勢扶助、老人安養、教育推廣、古蹟維護、文化發展、環境保護及學術研究等。善心人士對社會公益有可觀貢獻,但可惜制度不夠周延,近年來有財團成立公益信託卻未真正投入,衍生不少假公益真避稅弊端。

修法重塑合宜制度,顯然是當務之急。日前行政院提公益信託法修法草案,以防弊為主,但仍須注意能否補足以往缺乏的「有效公開揭露」與「責信執行機制」,防止掛羊頭賣狗肉。另一端則要謹慎思維是否限制過嚴,讓善心人士卻步,反讓啟動善循環受阻。進退之間,仍須謹慎拿捏。










音響事件 數位傲慢 能青銀共存?


2022-07-09 05:37  聯合報/   王維明/大學教師(嘉義市)



報載,有女教授去音響店購物碰壁,她在臉書分享經驗,卻「被炎上」,更引來世代隔閡的網路論戰。

事件經過大致上是,女教授想買台 CD player,年輕店員態度冷漠不耐,說沒賣 CD player,只有藍牙,甚至說「我們主要消費群是四十歲以下年輕人。」

我想起最近有個新聞,東部某大學化學數學課平均成績一點一一分,僅十人成績在「C-」之上。這位女教授大概在好學校教太久,但教育界人對年輕輩「使命不達」,早就習以為常。

老輩人覺得賣書懂書,賣粽子米糕就該懂粽子米糕,但筆者最近經驗是去買簡單飲料,如柚子茶、金桔檸檬,年輕店員竟得問店長才知怎麼做。我們會說,店員欠專業,甚至沒基本敬業態度,但如同學生報告抄襲、不交作業,注定一再發生的事不如一笑置之,像佛家說的,「不沾染」,內心清淨才不苦。

女教授音響店事件牽涉較大是「數位鴻溝」和「世代差異」。常見數理科目很少及格的年輕學生,嘲笑老教授科技落差,這既好笑又不符邏輯。年輕人彷彿都很熟 3C,是因他們從小小年紀,就成為資本主義鎖定產品消費者入不敷出購買最新產品不代表懂科技

我曾有電腦中毒經驗,因是最新病毒,防毒軟體殺不掉;問學生,學生也兩手一攤,後來自己上原文網站查資料研究,花四、五天終於殺掉病毒。所謂的「數位性向」,若不是思維方式與學術能力,只是消費主義食物鏈最底端,那麼,與「駭客任務」系列電影描繪被電腦控制在虛擬世界自嗨自爽狀況何異呢?

由「數位傲慢」引出世代差異,恐怕更悲催。從前一個世代是三、四十年,現在十年一個世代。一九八○年前出生的四、五十歲族群,尚被稱做 X 世代,之後有 Y 世代,而不等到千禧,一九九六或九七出生者已被歸為 Z 世代。Nike 球鞋執行長 John Donahoe 最近說,要把二○一二年後出生的「Alpha 世代」當作行銷主要對象,換言之,Z 世代剛出社會,仍覺得青春無敵,其實正被資本主義當「老人」,即將淘汰於主要客群外。

女教授事件最讓人難過的,是台灣社會年齡歧視,且不談背後心態,面臨少子化,推估兩三年後邁入超高齡社會。年齡歧視心態讓我們看不到願景,還有意想不到後遺症。耶魯大學教授 Becca Levy 的新書「打破年齡密碼」裡,延續早期美國俄亥俄州研究,當年訪問很多人,詢問其對老化看法,幾十年後比對人口資料,發現對老化抱持正面態度者,平均壽命比持負面看法的多七年半!所以有些反諷,年輕人樂於「戰年紀」時,說不定因自己態度,讓他們少活好幾年去擔心變老。

台灣近來常見「橘世代」美好名詞,但現實生活裡,網路讓人與人距離縮短,摩擦變大,從小在鍵盤後學當小小兵,學生時代戰班、戰校,出了社會戰黨籍、戰南北、戰年紀,彷彿同溫層外都是敵人!排外心態不改,台灣離青銀共存、世代互相支持的願景依然很遠。











對比大陸…台灣互聯網企業 空轉20年


2022-07-09 05:37  聯合報/   沈文和/投行人士(屏東市)
網家董事長詹宏志。本報系資料庫



比阿里巴巴早三年成立的本土電商一哥:網路家庭PChome,近年來營運不盡理想,二○二二年第一季電商本業虧損。網家自己檢討,認為面對互聯網企業競爭時,過於安逸、失去初心、反應過慢,是造成今日網家衰退的主因。

台灣互聯網企業發展比對岸早,但由於缺乏外部競爭,長期島內互打,造成互聯網企業「千城一面」同質化情況嚴重。過去十年,對岸互聯網企業,不但孕育出阿里、京東、騰訊等大鱷,更在世代交替下,誕生抖音、蝦皮等獨角獸。台灣互聯網企業再不脫離舒適圈,反思自身缺失,早晚有一天將會看不到對岸網企的車尾燈。

其實對岸互聯網企業發展,也非一帆風順。一九九九年馬雲成立「阿里巴巴」電商網站,發展非一路順遂。早期馬雲只想做「輕資產」電商網路工作,對於購物完發貨物流骯髒活,則交給關係密切的「三通一達」等四家物流公司。由於這四家物流,信息化基礎建設薄弱,往往消費者購物後對於到底東西發貨了沒、東西已經運到那裡等相關信息一無所知。與強調垂直電商的京東相較,物流成了阿里巴巴最大短板。為此,馬雲親自督建「菜鳥」物流資訊體系。將線上中小商家與物流公司發貨信息對接,完成最後一哩路。

面對手機崛起,行動上網消費越普及趨勢。阿里巴巴也意識到消費習慣改變,為此進行網路大搬家,將過去 PC 端資料移到行動裝置端。此外,也針對使用手機消費容易改變心態行為,開發找類似商品、商品 3D 立體等功能。讓阿里巴巴面對新競爭者拼多多,與抖音崛起時,仍穩坐電商一哥寶座。

馬雲二○一○年曾來台灣參加「創新」論壇,當時主持人曾對他說:看看台灣多了不起,還有許多白髮蒼蒼的企業家談創新、談改革。但馬雲當時卻備感焦慮,因為他覺得創新是年輕人的事,儘管有幾個老企業家可能幹得不錯。但總體來說,年輕人可以幹得更好。過去廿年來,中國經濟發生天翻地覆變化,尤其經濟領域和網路產業,出現很多過去從沒見過的人、沒聽說過的企業,「但是很遺憾,在台灣好像聽不見新的企業家」。

過去廿年,台灣年輕人心思好像都側重在政治活動。對於創業,似乎開雞排店、連鎖加盟飲料店,才是年輕人的最愛。除了年輕人小確幸外,現今發展主力,還是以需要消耗大量水電資源的半導體為主。對於新創企業支持,政府除了應付外界質疑努力不夠時,偶爾拿幾個數字應付,似乎也不見有什麼有效作為。從網家的興衰,不僅看到台灣互聯網企業空轉的廿年,也預言台灣在下世代產業的缺席。










安倍過世 日對陸將更務實


2022-07-09 05:35  聯合報/   蔡增家/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安倍晉三為參議院黨籍候選人輔選演講遭槍擊身亡,圖為他演講時的最後身影。(美聯社)



號稱最親台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昨日不幸遇刺身亡,安倍雖然卸任首相多年,卻仍是當今日本政壇的影武者,特別是他提出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是美日同盟有事,把美日同盟從戰略模糊化為戰略清晰,也形塑日本親美保台的路線,安倍的過世,不僅牽動著日本派閥的勢力消長,也連動著美日台三邊關係的起伏變化。

從日本政治暗殺史來看,通常是對當時政治氛圍不滿,以刺殺政治人物來洩恨,或是執政者推行的政策,與社會主流空氣(氛圍)不合,而以暗殺來阻止政策的推展,但在日本曖昧隱晦的民族性格下,凶手的行凶理由大多避談政治原因,只談對被施暴者的個人恨意。

例如一九六○年日本社會黨淺沼稻次郎,不顧當時日本社會反共的氛圍,執意到中國大陸訪問,並與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合照,回國後不久,淺沼便在一場演講上,遭激進右翼分子山口二矢,以短刀活活刺死,而其當時的理由是替天行道。

又如安倍外祖父岸信介,不顧安保學生會的抗議,千里迢迢到華盛頓與艾森豪簽署美日安保條約,這引發戰後最大規模的安保學潮,之後岸信介遭到右翼團體大化會成員荒牧退助刺傷大腿,而行凶理由是對岸信介的本人極度反感。

而這次刺殺安倍的凶手山上徹也,也說只是單純對安倍個人不滿,但其行凶動機,可從其背景與安倍政策關聯性間,找出蛛絲馬跡。首先山上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前隊員,安倍在二○一二年上台後,便開始推動修憲,以恢復日本往日大國的榮光,而自衛隊提升為軍隊,便是其重要主張,山口是否不滿自衛隊升格為軍隊,則有待查證。

其次,安倍在今年初說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讓日本政治高層開始追隨美國談台海問題,而台灣海峽緊鄰日本西南諸島,這讓日本國內許多人開始擔心,日本是否會被迫捲入台海戰爭的危機,甚至連戰爭中如何從台灣撤僑的說法都開始出現,是否這種社會危機感氛圍引發山口的殺機,亦尚待調查。

但政治強人安倍的過世,卻會對日本國內政治、對外關係產生重大衝擊,首先是日本派閥勢力重新洗牌,安倍身為自民黨最大派閥細田派(清和政策研究會)的掌門人,在安倍過世後,派閥內將群雄並起,其指定接班人荻生田光一能否順利接班,將成為關注的焦點。

其次,岸田雖然擔任首相,但在外交安保上仍受安倍的牽制;安倍過世後,岸田將更擺脫安倍勢力的箝制,將更能獨當一面,其在親美路線雖然不致生變,但在對中政策,將會更加務實、更具有彈性。

最後則是大家最關注的台日關係,無庸置疑的,安倍是戰後最親台的首相,無論是在位時期、對台灣的個人情感,或是卸任後對台灣事務的關注,而在安倍過世後,岸田的對台政策將會欠缺一股巨大的推力,將日本推向對中、對台的平衡政策上。

猶記得,岸信介曾經對安倍說:只要對日本有利的事,就義無反顧的去做。但祖孫兩人卻都遭逢遇刺,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日本的不幸?









有無抹黑 讓真相說話


2022-07-09 05:35  聯合報/   張健常/環教志工(台南市)
「小英男孩」林智堅為卸任市長後圖謀政治出路,力推大新竹合併升格,「英人設市」雖然闖關失敗,蔡英文終究還是出手擺平桃園,為林智堅鋪好政治坦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沉寂兩天,蔡英文總統終於選擇在林智堅臉書上發言力挺。總統所言甚是:「任何監督都應該基於事實,為了選舉任意抹黑,不是成熟民主應該有的亂象」。究竟指控論文抄襲王鴻薇議員有無「任意抹黑」?真相終將水落石出。

只是,蔡總統說「相信智堅一定可以用最好的政策願景和亮眼的施政經驗爭取到更多的支持,讓市民有高品質的生活和可以期待的未來」,筆者總覺得少了一味。最好的政策,不是該「誠實」嗎?

筆者剛好翻閱上個月新竹市政府出版的「光臨盛宴」,把疫情下舉辦「光臨藝術節」各項陳展作品集結成冊,襯托出三百年老城市展露的鋒芒;與其說是文創導覽書,更像是為市長量身打造的「畢業紀念冊」。林智堅在序言第一句寫著:「光來了,黑暗就會散去。」這不就是天道運行的真理嗎?

西方社會更將誠實做為檢驗政治人物標準,如哈佛大學以「真理」為校訓,美國西點軍校榮譽準則是:「軍校生絕不說謊、欺騙、偷竊,也絕不容忍做出此等行為之人。」誠實榮譽應是普世價值吧。

兩篇論文既已攤在陽光下供檢視,所有斧鑿痕跡將一一浮現,只能說未來真的是:「智堅辛苦了!」










參與研究 不代表能拿報告當碩論


2022-07-09 05:35  聯合報/   楊智傑/雲科大科技法律所教授(新竹市)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捲入「論文門」事件。記者毛昱棋/攝影



林智堅市長的碩士論文,與竹科管理局委託研究報告高度重疊。林辯說,一、他有參與研究(負責問卷發放及回收,還有資料分析);二、在研究計畫結案前,就先在研討會發表論文;三、在研究案期末報告修正時同步進行碩士論文口試。

首先,林說參與研究。不過,參與研究不代表研究團隊集體寫的研究報告,他可拿去當碩士論文。這構成「剽竊」,也就是抄襲另一個中譯。到底林參與度有多少,敢將整本報告當碩論?這會由學術倫理調查進行判斷。

第二點及第三點則涉及著作權問題。

一般政府委託研究計畫,研究期間可否自行發表?大致有兩種方式。科技部、教育部本就鼓勵多發表,故雖政府出錢,但研究成果下放給學校老師,讓教授投稿期刊、學校申請專利,且允許計畫執行期間提早發表。

若是其他政府機關,契約書一般會明文禁止研究期間自行公開發表;完成後,也會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屬或轉讓給委託機關。

林的兩位教授承接委託研究案,委託契約約定「禁止自行發表」且「著作財產權全部讓與委託機關」。

教授就算沒看契約書,竟沒接案常識,期末報告審查前就在研討會公開發表,且讓學生作碩論?還是委託機關與接案教授有私下默契,量身訂作一案,讓其賺點研究案點數和主持費,順便幫學生寫碩士論文?

最後,就「著作權轉讓給竹科管理局」,林主張沒侵害著作權,因為著作權轉讓在他完成論文後。但這是以部分資訊誤導大家。

期末報告審查,並非六月廿六日,而是廿六日前審查,才會在當日發文修正。至於林的口試在廿六日,按正常情況,口試完仍需修改,所以碩論封面才將日期寫二○○八年八月。

因此,最慢七月二日研究結案時,著作財產權已讓給竹科管理局。林碩論正式提交給學校畢業,是二○○八年八月,在著作財產權讓與之後,侵害了著作權。

最後須說明,許多教授會在委託案「結束後」,將報告「部分內容」改寫投稿期刊。謹慎的教授會先徵求原委託機關同意。不過,若只是「將部分內容改寫投稿期刊」,委託機關一般不會在意也不會追究。但是,研究案結束、著作權轉讓後,研究團隊竟有人「整本或接近整本」利用該報告,行政機關不可能容許這種情況發生。除非另有貓膩。












安倍事件 讓昭和焦躁重現


2022-07-09 05:35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中)昨在奈良街頭發表助選演說,凶嫌山上徹也(灰衣者)就站在他後方。(歐新社)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昨(八)日在參議院改選競選(助選)活動中,在關西奈良西大寺車站前遭到槍擊,數小時後宣告不治身亡。雖然,被逮捕嫌犯行凶動機未明;不過,毫無疑問,此暗殺事件,勢必對日本社會以及日本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受到最大衝擊的當然是參議院選情,特別是對於二○一二年末結束執政後,就陷入長期萎靡不振的舊民主黨勢力而言,更是重重一擊。

本屆參議院改選,從上個月廿三日投票至今,預定在七月十日晚上八點開票。原本就占有絕對優勢的自公聯盟,非常有可能在「七○八安倍事件」影響下,因為投票率「大幅」提升獲得壓倒性勝利。同一理由,比自民黨更保守的保守勢力維新黨也有可能獲利,一舉讓安倍晉三念茲在茲的修憲勢力,在參議院突破三分之二修憲門檻。

第二,如果從政治文化角度來說明,政治暗殺一直都是日本傳統。愈重要的政治人物愈有可能被暗殺。

大正昭和期的原敬、犬養毅、濱口雄幸等人,都在任內被暗殺身亡,到了戰後,就連安倍外祖父前首相岸信介卸任前夕,也曾經受到激進右派襲擊,不過,岸信介當時僅受輕傷。

也就是說,日本政界,特別是安倍晉三對於「下剋上」式政治暗殺,都有一定的認識。

結果,形成了日本高度權力分散的政治文化,權力的驅使不可能過於絕對,看起來獨裁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過於獨裁。甚至在企業領域也一模一樣。這從日本首相(不分戰前戰後)和大企業社長的更迭頻繁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最後,當然必須對「後安倍」時代的日本政治走向提出看法。無論如何,筆者必須說,現在日本的首相剛好是岸田文雄,確實是日本之福。岸田文雄身處的派閥「宏池會」,與安倍晉三的「清和會」,傳統上是自民黨內在政策理念上,相互競爭最為激烈的兩個大派閥。

「宏池會」強調民富;「清和會」重視國強。所以,「宏池會」強調經濟,祖師爺可以追溯到吉田茂和池田勇人;「清和會」重視安保,承接自鳩山一郎及岸信介等不死鳥族國主義型政治怪物。

因此,在過去十幾年來,高舉著「重新找回美麗日本」、「重新找回強大日本」的安倍晉三暗殺事件發生的今天,雖然無可避免地,讓我們明顯感覺到,日本社會是否又將重回大正昭和時期的感性與焦躁;不過,另一方面,極度強調現場主義,高度關注現實局勢的岸田文雄,說不定反而會讓我們感受到,另一種也是日本文化傳統特徵的理性與靜瑟。

期待日本平靜完成十日的參院改選,日本國民與政黨虛心接受選舉的結果。

毫無疑問,選後,岸田時代將正式到來。



洪蘭/時間的真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時間的真相
◆  王文華/當媽媽比我年輕時
◆  盛治仁/不要浪費挫折,成功更甜美
◆  薛承泰/教育的遠見與素養在哪裡?
◆  馬凱/要過與通膨共存的日子
◆  蘇益仁/新冠疫情下看全球生醫產業賽局







洪蘭/時間的真相


2022-07-09 05:36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示意圖。(美聯社)



我因為擔任某基金會科普著作獎評審,所以有機會讀到一些對岸出版,或是我本來不會接觸到的好書。在疫情時候,這些書帶給了我心靈的饗宴,《時間的真相》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時間,如羅馬帝國奧古斯丁說的「時間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很清楚,有人問我,我卻茫然不知了」。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作文裡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是它是什麼卻說不上來。

因為它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大人多用比喻來教:小學的課本說:日曆、日曆,掛在牆壁,一天撕去一頁,叫我心裡著急;朱自清說:太陽它有腳呀,一寸一寸的挪移著;莊子說,時間如白駒之過隙,一眨眼就不見了。但是即便如此形容,我們還是無法掌握時間的真義,所以年輕時,不會去珍惜它,覺得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絕,還不要錢,常覺它多到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必須 kill time 來減少。現在老了,才知道時間真的很像衛生紙,看起來很多,抽著抽著就沒有了。

我小時候曾對時間好奇過:那時星期日晚上,會收聽廣播劇,準時扭開收音機時會聽到「中原標準時間,晚間八點整」。我很好奇,時間不是實體,怎麼標準法?這個問題過了六十年,現在在這本書中得到了解答。

原來時間不但可以標準化,還可以和空間對換,更有意思的是,這本書還告訴我經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初中理化課有教緯度測量法,卻沒有教經度測量,我那時想,地球一直不停在自轉,經度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困擾科學家很久,尤其在十六世紀航海時代。茫茫大海,無邊無際,人是怎麼知道自己身處在何處?或許晚上可以靠北極星或月亮來定位,但白天呢?直視太陽會傷眼睛,書中說:早期的船長都是獨眼龍,因為長期凝視太陽(難怪海盜都戴眼罩)。

經度測量之難,之迫切,迫使英國在一六七五年,祭出二萬英鎊懸賞求解方。書中這一段的描述非常精彩,這個獎金竟然花了一百年才頒發出去,可見多難。

一六二二年時,伽利略曾想過用木星衛星來定位,因為木星有四顆衛星繞著它轉,一年有一千多次衛星食,頻率比前人用月食來定位高了很多。但是別人不像他有千里眼,看得到木星衛星,所以不好用。最後是用月亮和恆星兩者來定位:先找出天上數千恆星位置,再看月亮穿過那些恆星時的時間,透過時間和空間換算,得到「現在你在哪裡」。這些天文學家窮一生之力,只研究這個主題,做到「擇一事,做一生,惠眾生」,值得敬佩。

我們現在出門就有 GPS 可用,很難想像古代航海家不計生死駛向未知,冒險犯難的勇氣有多大。或許因為如此,古人謙虛,因為他們知道,人跟宇宙比起來,渺小得很。

閱讀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真是一點都沒錯,午後的雷陣雨掃了很多人周末逛街的興,卻帶給了我「風聲,雨聲,讀書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