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經濟/川普的財經主張並非全是笑話

.聯合報社論..柯市府建公宅不可橫柴入灶
.聯合報黑白集.阿扁包廂,法治破窗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的財經主張並非全是笑話





經濟/川普的財經主張並非全是笑話


2016-06-05 02: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約一年前,當唐納.川普加入美國總統選戰時,國際媒體不是肆意譏諷,便是惡意抨擊,絲毫不認為他有任何機會,但現在他已在共和黨內初選中取得足夠的選舉人票,篤定成為11月大選中的候選人,也就有機會成為美國下任總統。目前民主黨的希拉蕊在民調上領先川普的幅度並不大,而川普還有的是時間可以縮小差距。
川普選戰的成功,是奠基於三分之二的美國人都認為前途黯淡,並認為現有的經濟體制偏袒富人。十年來美國的實質中等工資水準停滯不前,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差距擴大,使70%的美國人相信政治人物不關心平民百姓;全球化與中國崛起,也使製造業原有的高薪工作機會大量流失。於是川普順勢接收了這股民怨,計劃打一場「新興力量對抗既有勢力」、「打破傳統對抗政治醬缸」、「國家民粹對抗國際主義」的選戰。
川普在競選初期所提出的財經主張,多屬即興之作,以嘩眾取寵;主流媒體也經常扭曲他的發言,完全不顧談話的背景。但隨著一州州初選的進程,川普的政策路線已基本成形,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限制移民:川普在這方面的一些選舉語言顯然無法落實。但他如果當上總統,的確有權減少對外國勞工授予綠卡,或拒發專業人員(H-1B)工作簽證;既不受國會約束,也非常有效力。
二、簡化金融規範:主要是運用總統的人事權,在金融法規的執行上大動手腳,包括聯準會、證管會、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消費金融保護局的人事,及任命跟他理念相同者出任財長及財金部會首長,並頒布新的行政命令,而給予金融機構更寬廣的營運空間。
三、貿易:總統有權逕行對中國及墨西哥進口品大幅提高關稅,無須國會同意,而且能以外國操縱匯率為由採取報復措施。川普還主張取消剛談成不久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而民主黨也採取類似的立場,使TPP能否獲得美國國會的同意備受質疑。但問題在於這些作法對振興經濟及就業的效果不大,副作用卻不小。提高進口關稅稅率會使進口價格大漲,嚴重打擊消費及經濟成長,中國等也會對美國產品進行報復,反而使美國仍具優勢的製造業受創。
四、環保與能源:川普強調「能源獨立」,主張擴大開採國內的石油及天然氣,增加從加拿大進口油砂,不再看中東的臉色,並反對關閉燃煤電廠,甚至保證將取消「巴黎氣候協定」。在這方面,總統能夠著力之處甚多,主要是透人事任命權,來影響能源與環保政策的執行。影響所及,對國際油價將造成更大的下壓。
五、減稅:川普主張大幅降低企業稅及所得稅率,聲稱他的全面減稅計畫既不會使赤字擴大,還能使經濟年成長率達到6%。但專家預估減稅計畫將使赤字在十年內增加10兆美元,共和黨不可能接受,而每年6%的經濟成長目標更是天方夜譚。川普並主張減稅將與其他措施齊頭並進,包括採取強硬的貿易政策,及反制中國操縱匯率等,而能使更多就業機會回流美國,以刺激經濟成長並增加稅收。但要變更貿易與租稅政策,都需贏得國會的支持。
綜觀川普的主要財經政策,宣傳的意味濃厚,落實的機率卻小。但正由於他出身草莽,是個高度務實的「生意人」,行事作風比任何職業政治人物更有彈性;即便政見缺乏一致性,甚至彼此矛盾,他也可以出爾反爾,隨心所欲地調整方向。支持者真正欣賞的是他的嗆辣風格,並不期待他能端出整盤的牛肉來。而且一旦勝選,他反而會心懷戒懼,並任命理性的顧問來規劃可行的政策。
川普的崛起已成定局,而美國總統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自屬非同小可,絕不能再以「看笑話」的心態視之。

聯合/阿扁包廂,法治破窗


2016-06-05 02: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陳水扁昨天 (左)在大直典華飯店阿扁感恩餐會旁的小包廂內,
接受鄉親與支持者探視。 記者林敬殷/攝影
有一種遊戲叫「得寸進尺」,陳水扁掌權時曾百玩不厭,如今陳致中也盡得其真傳。陳水扁昨夜以「阿扁包廂」的變相手法,完成他參加凱校募款餐會的目的,突破保外就醫的法網,完全應驗了「法律碰到阿扁會轉彎」的說法。
陳水扁要參加這次餐會,台中監獄原本不准,明言違反保外就醫規定。孰料,一開會,中監就讓了一步,准許他返回民生東路老家;再隔一天,法務部又退一步,用「三不」原則開了小門。然後,就有了「阿扁包廂」的發明,直接讓阿扁在餐會現場旁開個包廂會客。
在整場遊戲中,扁家得寸進尺、步步進逼;反觀中監和法務部,則是毫無堅持、步步退讓。餐會在大飯店舉行,席開一百卅桌,賓客上千人,阿扁在一旁弄個包廂接受膜拜;試問,這如果不叫出席餐會,怎樣才叫出席餐會?
新政府一上台就大談司法改革,但是,如果連一條明確法律的界線都畫不出來,獄政管理一碰到陳水扁就轉彎放水;在這種情況下,誰會相信司法改革是玩真的?阿扁昨夜會見扁迷的包廂,其實就是新政府的一面法治破窗,這是法務部自取其辱。
以陳水扁貪腐對台灣民主的傷害,陳致中還有臉打著他的招牌出來募款,這是難以想像的事。陳水扁已獲得保外就醫的優渥待遇,陳致中還強將他推上政治舞台來試法律的刀鋒,可見,他早已看出法務部是隻紙老虎。這是扁家的鬧劇,也是台灣的民主悲劇。

聯合/柯市府建公宅不可橫柴入灶


2016-06-05 02: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柯文哲力推四年兩萬戶的公共住宅計畫,經信義、文山兩區居民群起反對,及公宅單一基地最大量體的廣慈周遭居民的數度陳情抗議下,已窒礙難行,如今不能不改弦易轍。台北市民不是不支持居住正義,更不是個個自私自利,而是無法忍受柯市府獨斷獨行「橫柴入灶」的行徑。
柯文哲的公宅政策陷入泥沼,主要原因是政治性掛帥,超越了居住正義,更忽略了市民的居住現實。蔡英文總統承諾要在八年興建二十萬戶社會住宅,其中八成戶數落在首都圈,尤以台北市為重;也因此,台北市推動公宅的成效攸關著蔡政權的信譽。柯文哲將他「八年五萬戶」的競選支票下修為「四年兩萬戶」,是務實作法,但兌現壓力仍極沉重,因此又下修為以發包為準。
公宅發包的壓力如此沉重,主要是柯文哲被自己設下的誇大目標纏困。柯P「只租不售」的公宅支票,迄今租金部分已經跳票,競選時「一坪五百元」文宣深印民眾腦海,但現況是每坪幾乎破千。租金跳票已傷及柯P五臟,若是四年兩萬戶再跳票,連任選情不啻直接進入葉克膜狀態。然而,競選口號再怎麼動聽,一旦實際進入區位選擇和施工,即不免面對和既有居民真槍實彈的溝通;問題在,當初一心只想到要蓋公宅,但對於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生活機能的綜合評估卻付諸闕如,這才是政策碰壁的主要原因。
以廣慈公宅基地遭到鄰近居民的反對為例,即徹底反映出柯市府粗暴推動公宅的癥結。這塊基地,作為公宅或社宅建設基地已擬議甚久,從最初的七百餘戶,到郝市長擬增加為一千四百餘戶,皆根據學理評估。先檢討基地的承載條件,在不減損現有住戶居住品質前提下,包括交通、綠地、排水、日照等公共設施還能承載多少人口入住,再交由都市計畫、建築、運輸等專業者確認後,才核算出合宜的公宅數量。
當初郝市府推廣慈社宅時,曾帶著各領域專家幾乎是「挨家挨戶」拜訪周遭民眾,對居民的疑慮走一遍現場,若發現不妥即帶回修正。這麼做,是深切了解如果沒有在地民眾支持,社宅必行不通。而即使如此賣力溝通,郝市府所提的一千四百戶社宅計畫,還是遭到嚴厲批評。
柯市府的公宅政策,則徹底翻轉郝市府基礎,不但一舉推翻原先已溝通得差不多、且有都計等專業支撐的量體,擅自翻倍增加為兩千八百戶,甚至連都計應有的「由下而上」程序都跳過。在完成蔡總統目標的使命驅使下,柯文哲連他「公民參與」的招牌一併棄置,把市民都當成公宅的反對者,拒絕溝通,欲強行推動公宅目標量體達陣。
在地居民真的都反對蓋公宅嗎?其實不然。廣慈當地里長說,他從小跟廣慈安養院的老爺爺、孤兒、失依少女相處,「我們最夠資格證明與弱勢、不幸邊緣人相處的善意,為什麼柯市府要推公宅就罵我們自私?」居住正義,大家都支持;但是,政府不能只顧埋頭蓋公宅,卻不顧整體居民的生活品質。
事實上,興建公宅的目的,除了照顧弱勢及年輕族群,更大的意義是帶動舊社區的翻新。學界甫出爐的田野調查,發現木柵安康平宅改建的興隆公宅,對鄰近社區的房價有正面的帶動作用。柯市府增建公宅的目標並沒錯,問題出在區位的選擇不夠適當,以及推動的手段太過粗糙和急切,為目的而不擇手段。
為今之計,柯市府必須回歸正軌,重新計算公宅基地的環境承載能量,包括道路、綠地、排水、教育設施的餘裕,經都計等環節專業確認,估算出可容納的公宅數量,之後再以「溝通、溝通、再溝通」的態度取得民眾的支持。如果仍是官僚心態,不遂己意就逕批民眾「自私」,意圖橫柴入灶;其結果,只會自掘墳墓,並葬送了公宅計畫的美意。

名家縱論/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星期透視/亞太安全場域 美中戰略對峙

.扁赴餐會/政治壓法治 扁凌遲台灣
.扁赴餐會/扁踩線暴投 蔡的第一課
.名家縱論/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
.星期透視/亞太安全場域 美中戰略對峙
.自願慰安? 別再讓妳的官員說
.香港行/蔡英文准就得分 馬英九毀譽自負
.香港行/法條規範 有修正必要
.兩種孩子…獨居倉庫他惜福 被捧手心他混日
.會考 一題之差的惆悵
.屢仆屢起 成就巨人阿里
.生態或經濟? 籠中鳥兩難





名家縱論/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


2016-06-05 02:23 聯合報 蘇起

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使用化簡為繁、天女散花式的筆法,藉台灣民眾熟悉的眾多模糊零碎的「現狀」符號,向北京傳達起碼暫時「不獨」的訊息。北京的回應也把焦點放在獨或不獨,而沒有移向統或不統,讓兩岸暫時維持「不統」、「不武」的現狀。看來一般預期的兩岸對撞危機似乎解除。真的嗎?
由於民共基本立場差距過大,雙方之間沒有互信,各自又高度自信,所以目前雖都保持自制,將來擦槍走火的可能性相當高,絕不能掉以輕心。除了表面熱鬧的南海問題與台日關係外,個人認為更需要關注的是另外三個較深層的因素。
第一就是民共的溝通。溝通是管理任何關係的關鍵。在互不信任的基礎上片面行事,小事都會升高成大事。相反的,持續耐心的溝通可以逐步化解猜疑,並讓大事化成小事。冷戰期間美國與中共極端對立,沒有外交關係,但仍然在華沙舉行了長達十六年、一三六次的大使級會談。儘管會談經常只上演對罵的戲碼,也沒有簽訂任何協議,但管道的存在就使得雙方關係再壞也不至於完全失控。
馬政府能夠順利建構「和陸友日親美」格局,也因為與美中日三方面都建立了順暢而持續的溝通管道。其中與北京的多層次溝通更是兩岸的破天荒之舉。至今我從沒聽過任何外國官員或媒體「外行地」質疑這是「黑箱作業」,因為它本來就是涉外事務的常態。事實上,兩岸管道除了經常及時而有效地化解「統、獨、武」疑慮的大小事件外,也協助排除一些重大的民間疑難雜症。它對兩岸關係穩定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正因如此,最近看到兩岸兩會及其他溝通管道陸續中斷,著實令人憂慮。
第二是大陸的民意。過去八年兩岸和解營造了兩岸歷來最熱絡的社會交流。上至幾十位省部級官員,下到兩千萬人次的大陸民眾都曾跨海來台訪問,他們最欣羨台灣保留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大眾媒體對台灣的報導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多半非常正面。這些交流在大陸內部大幅擴增了民眾對台灣的好感。我們只需比較大陸民眾對香港或美日韓等國的觀感,就知道這份情感是多麼特殊。
民調還顯示,台灣民眾比較以冷靜的態度依序以「夥伴」、「朋友」、「親戚」、「家人」看待大陸,但大陸民眾卻熱情地依序以「家人」、「親戚」、「朋友」、「夥伴」看待台灣。八年下來,這個好感甚至滲入涉台的政商學媒界,形成兩岸安定與台灣安全的隱性支柱,使得大陸當局在考慮對台使用硬的一手時多所顧忌。
大選前後一些個別事件(如詐欺犯)已經激起部分大陸輿論的反感,但力道仍不足以扭轉大陸民眾長期對台灣的強烈好感。將來如果台灣趨獨的言論與動作增加,蔡總統口中的「臺灣新民意」就極可能刺激出大陸的新民意。這個隱性支柱一旦弱化,兩岸現狀就危機四伏了。
第三是美國因素。新政府「遠中國、親美日」的大政方針,必然提高美國的重要性。但台灣瞭解美國嗎?最近十幾年台灣專注內鬥,對外視野可說已狹隘到即使是美國事務也只觀察表面的程度。許多人僅從少數官員與智庫學者的講話,就拼湊出對美國台海政策的印象。即使是情報資源豐富的扁政府都在九一一事件導致美國政策轉向後,還一直誤以為布希總統會信守他在九一一前所說「竭盡所能防衛台灣」的重話。這個誤判的根源,就是心理上過度依賴美國,而決策時又過度侷限於華府少數人提供訊息,忽視美國政策的大環境已經轉變。美國利益遍及全球,方方面面相互牽動。台灣如何能只管自己的需要,而不考慮美國變動不居的國家利益?
更何況台灣在美中心目中的地位完全不成比例。在北京,涉台事務是由部會層級的國台辦單獨處理。過去八年台灣不知有多少人見過它的正副首長,他們的長官,甚至最高領導人。但在華府,涉台事務卻只由相當於司長的助理國務卿掌理,他轄下有廿八個國家,我駐美代表能擠進他的見面名單都不容易,更何況見到他的長官。所以台灣熱臉貼上去以前,一定要先做好十足功課。
上述三項因素中的任何一項,都足以衝擊台灣的安全,當權者不可不慎。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星期透視/亞太安全場域 美中戰略對峙


2016-06-05 02:23 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連續舉辦十五年的「香格里拉對話」,由英國著名安全智庫倡議而創設,除了北韓外近三十個國家的國防部長與軍事首長與會,加上少數戰略安全學者,使得香格里拉對話成為區域內最高層級軍事安全會議。
借用香格里拉名稱,因為它是西方社會對於東方神秘與永久和平的一種夢想與期盼;進入廿一世紀的亞太,雖然出現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卻處於脆弱的軍事對峙關係中,或許香格里拉對話會議可以成為維持亞太和平的溝通平台。
香格里拉對話以全體會議和分組討論方式進行觀點交鋒與討論,會議沒有決議、宣言或文件,純粹是建立軍事安全互信的對話。在焦點議題方面,早期是打擊恐怖主義、到北韓核武危機、然後是中國軍事崛起,近幾年會議焦點則轉向,針對中國大陸在南海軍事作為的批判與施壓。
近來強力批判北京的美國防部長卡特的發言,這次果然再度提及中國在南海區域建造人工島及其他工程設施的行為,引起亞洲鄰國的憂慮,卡特說「假如這些行動繼續,中國可能是最終建起了一座自我孤立的長城」,話講得很嚴重。
但是,或許因為香格里拉會議結束後,中美將立即在北京舉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卡特發言並未提到「軍事化」,同時也以較正面方式強調願與中國展開積極合作,且表示他會在今年訪問北京。
卡特發言中,特別提到由菲律賓向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提出的仲裁案,認為此案是「一個機會,讓中國和其他地區成員重新承諾一個原則性的未來,緩解緊張關係。」此案預計會在數周後宣判,美國呼籲各國支持該裁決應具有約束力。可見卡特放緩語氣的策略,並非態度軟化,而是在等待仲裁案宣判後的下一波攻勢做準備。
香格里拉會議曾被視為建構亞太安全桃花源的對話機制,然而實際上,綜觀十五年來的經歷,香格里拉會議卻逐漸成為美國放話主導亞太軍事議程的平台,以及美中對峙議題針鋒相對的場合。
十多年前,筆者參與香格里拉會議時,親自見證當時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在伊拉克戰爭期間,面對北韓企圖發展核武,重複他曾說的美國有能力同時打兩場區域戰爭。二○○五年,反恐戰爭近尾聲,美中戰略競爭關係再起,倫斯斐在香格里拉會議上指出,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有威脅,質疑中國軍事發展與飛彈部署的理由,火藥味十足。
這幾年,美國在香格里拉會議上,針對南海議題的言詞批判,反映出此時亞太安全問題核心,及美國亞太軍事安全議程與重心。美國的盟國也積極參與,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這次演說強調「航行自由」,明顯呼應以牽制中國軍事化南海。
不過,北京的南海政策,應該是有長期目標與戰略彈性,擴島造陸在去年年底大致停止,目前是以擴充各島礁上的工程與設施為主;且菲律賓新總統表示願意與北京和解,因此錯綜複雜的南海議題,也並非必然走向全面對立衝突之路。
美中目前在南海議題上,仍是「鬥而不破」,尚未有走向衝突的打算,也謹慎避免擦槍走火,雙方並有多重軍事協商與溝通管道。不過,在南海掌控與勢力範圍爭奪的美中對峙下,香格里拉會議已經成為美中兩國戰略交鋒與影響媒體的競技場域。

王健壯/李大維的意外與模糊

.王健壯/李大維的意外與模糊
.洪蘭/心智健全發展 勝過明星學校
.盛治仁/八年級+四年級 攜手面對變局
.王文華/其實,重點不是高跟鞋
.黃介正/南海驚濤 台海巨浪
.方祖涵/超級經紀人的超級手腕
.高朗/如何看新南向政策?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王健壯/李大維的意外與模糊


2016-06-05 02:05 聯合報 王健壯

李大維還在讀博士時,就曾活躍於外交舞台,三十多年前的「台灣關係法」中就有他不可抹滅的心血功勞。他是戰後世代職業外交官中的佼佼者,以他的資歷與能力,早就該擔任外交部長;但等他終於當上外長後,他的一些表現,卻讓許多人覺得有點意外。
意外之一是,他好像太急於向主流政治勢力示好。政府撤回在沖之鳥海域的護漁船艦後,媒體問他漁民權益要如何保障?他的回答是「屏東與高雄是漁業重鎮,而蔡總統出身屏東,她怎麼可能讓她的政策傷害到漁民,讓她回家鄉時難以面對鄉親?」把漁民權益與總統出身以及鄉親情誼掛勾,既體貼又窩心,這種話大概連蔡英文自己都說不出口。
意外之二是,外交部訓令沈呂巡限期匆匆卸任,並非駐外人士異動之常態作為,李大維豈有不知之理?沈呂巡因此而覺得情何以堪,也應該在他想像之中,他即使因職務關係而不宜替沈呂巡鳴冤抱不平,但又何必舉自己也曾有八個月即匆匆卸任的例子,來合理化蔡英文不符常態的那道訓令?沈呂巡即使與他有半世紀私誼,恐怕也難以釋懷。
意外之三是,林昶佐在立院質詢他有關參與聯合國問題,李大維卻岔題讚美林在加拿大兩場音樂會的表現,先說「台下觀眾瘋狂吶喊」,又說「我才知道林委員的功力,真的是讓台灣發光發熱」,溢美之詞讓林昶佐聽得眉開眼笑,但因他把「閃靈」誤為「董事長」,事後卻被媒體消遣拍錯了馬屁,何苦?又何必?外交官雖不得不與人「套近乎」,但李大維卻未免套得過了頭。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意外是,有人問他沖之鳥是礁或島?李大維不置可否,卻回答「保持模糊對外交談判非常重要」。但問題是,問他沖之鳥是礁或島,就像問他是男或女一樣,沒有模糊餘地,也沒有模糊必要。更何況,外交談判之所以要保持模糊,乃是因為模糊於我有利,但模糊沖之鳥是礁或島,結果卻是對日本有利,對台灣不利,天底下哪有未上談判桌就先讓自己處於不利一方的外交官?
在美、中、台、日的四角關係中,馬英九的外交戰略,八年來始終是以「美中台」三角關係作為第一軸線,但蔡英文的外交戰略,卻顯然想以「美日台」三角關係取代「美中台」的主線地位。但外交戰略的翻轉取決於國家利益,而非主觀好惡,翻轉後可能引發的戰略骨牌效應更要做風險評估。例如「美日台」三角關係的戰略利益,與「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戰略利益,有何互斥互補之處?另外,在美、中、台、日間任何一種三角關係中,以台灣為主體的各種雙邊關係,在新的「美日台」戰略主軸下,可能會與舊的「美中台」軸線有什麼不同變化?亦即:台灣加入美日同盟,形成「美日台」三角關係的戰略軸線後,台灣與中國的雙邊關係會有什麼變化?這是蔡英文主觀翻轉外交戰略後,必須要客觀審慎評估的後果。
國安戰略雖屬總統職權,而且職業外交官的外交專業,也經常會與民選政客的政治考慮相互抵觸;但國安戰略的大翻轉,比沖之鳥爭議牽扯更大,影響也更大,終於當上部長後的李大維,不能再令人意外,也不能再模糊以對。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